上颌窦炎引起的糖尿病一例

上颌窦炎引起的糖尿病一例

一、上颌窦炎诱发糖尿病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袁英,于学民,韩玉娥,岳建林,李龙,刘文杰[1](2021)在《单侧上颌窦真菌球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单侧上颌窦真菌球(UMFB)的病变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单侧上颌窦病变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UMFB或单侧慢性上颌窦炎(UCMS)患者共86例,分别从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病变上颌窦CT特征及上颌窦后外侧壁GOSS骨炎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病变的差异。CT特征包括:(1)上颌窦内见高密度影;(2)上颌窦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包括凸入或不凸入中鼻道内软组织密度影);(3)上颌窦内未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包括表面不平凸起,表明光滑凸起如类圆形光滑凸起、气泡症)。行卡方、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意义的数值型变量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分析分界值与敏感度和特异性的关系,找到诊断UMFB的最佳截断值。结果:86例单侧上颌窦病变中UMFB 62例(72.1%),UCMS 24例(27.9%)。UMFB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是否合并糖尿病在两种病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鼻窦CT特征上,经组间比较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颌窦内高密度影或钙化、上颌窦内未充满软组织密度影表面不平凸起、上颌窦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并凸入中鼻道是UMFB的显着预测因素(均P<0.05)。UMFB骨炎评分明显高于UCMS(P<0.001),经ROC曲线分析,当截断值>3.5时(曲线下面积为0.824),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516、0.958。结论:通过年龄、性别、CT特征表现以及上颌窦骨炎评分可以将UMFB与单侧上颌窦慢性炎症进行鉴别,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王成龙,刘洪臣[2](2021)在《根尖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根管治疗/根管再治疗治疗根尖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确诊的根尖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颌窦炎病例5例,根管治疗/根管再治疗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CBCT。结果:根管治疗/根管再治疗后5例临床病例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和6个月CBCT显示5例临床病例根尖周、上颌窦底和上颌窦内变化不明显,12个月CBCT显示所有病例根尖周和上颌窦底骨质基本恢复,上颌窦内炎症消失或者粘膜增生明显好转。结论:完善的根管治疗/根管再治疗能够治愈根尖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颌窦炎。

张馨元[3](2020)在《施耐德膜增厚与上颌后牙区状态关系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CBCT)成像系统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chneiderian membrane,SM)的增厚情况,并分析其增厚与上颌后牙区口腔状态的相关性,为临床中因口腔疾病引发的上颌窦炎症的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研究内容根据纳入实验样本的CBCT图像,评估各样本: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下壁间解剖关系类型;牙槽骨丧失程度;根管治疗存在情况及根尖周病变的发生率;种植体、埋伏阻生牙、缺失牙存在情况;同时记录各样本SM厚度和级别,并分析以上各因素与SM增厚间的相关性,研究SM增厚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于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南开大学口腔医院国际诊疗中心CT室拍摄并获得了CBCT图像的患者中,随机抽选500例患者,以每例患者单侧CBCT图像为一例样本,共得到1000例CBCT图像样本。样本纳入标准为:(1)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2)非手术进行中患者。样本排除标准为:(1)骨关节病、骨骼不对称患者的CBCT图像;(2)低质量的、散射的、没有足够的骨边缘可视化的或经改动的CBCT图像;(3)乳牙期或替牙期患者CBCT图像;(4)拍摄小视野或颞下颌关节局部区域的CBCT图像;(5)由于急慢性上颌窦炎、慢性阻塞性炎症、上颌窦囊肿及肿瘤等非牙源性的SM增厚的CBCT图像。2.CBCT图像评估:分别从矢状、冠状和水平向对各样本CBCT图像进行评估。3.数据记录:(1)样本性别、年龄;(2)样本SM厚度和级别;(3)样本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下壁解剖关系类型;(4)样本上颌后牙牙槽骨丧失程度;(5)样本上颌后牙存在根管治疗及根尖周病变牙位;(6)样本上颌后牙存在种植体植入和埋伏阻生牙的牙位。4.统计分析: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纳入的样本总体SM增厚情况及其厚度与样本年龄、性别、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下壁解剖关系类型、牙槽骨丧失程度、牙体牙髓状态、种植体、牙齿埋伏阻生及牙体缺失情况间的关联。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在纳入研究的1000例样本中,619例(61.9%)发生了上颌窦SM的增厚(SM厚度>2mm)。在未见明显上颌前磨牙或磨牙牙根接触或进入上颌窦内牙齿的样本中有64.2%存在SM增厚现象;存在有一颗及多颗上颌后牙的牙根与上颌窦下壁接触或进入上颌窦内的样本中,SM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6.2%及59.3%。存在牙槽骨丧失的样本出现上颌窦SM增厚的比例明显更高(p<0.05)。SM增厚在有和无根尖周病变的样本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7.3%和57.5%,且根尖周病变牙齿个数与SM增厚的检出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p<0.05)。此外,SM的增厚与样本年龄、性别及牙体缺失等情况密切相关(p<0.05)。结论根尖周病变、根管治疗、牙周病以及牙根与上颌窦下壁的解剖关系多种因素都可能对上颌窦SM增厚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牙科医生应将患者口腔,尤其是上颌后牙区的状态作为触发上颌窦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结合辅助检查明确并消除病因。

殷家志[4](2020)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致病菌种类与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文拟通过分析120例经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治疗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致病真菌在不同患病组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致病菌对患者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以期能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在全身麻醉下行FESS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曲霉菌或毛霉菌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共120例做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纳入病例按照是否伴有鼻息肉和鼻中隔偏分为4组:①单纯患病组,②鼻中隔偏曲组,③鼻息肉组,④鼻中隔偏曲及鼻息肉组;各组互为对照组,研究各患病组之间真菌菌群的分布差异。以手术后鼻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水肿消失,无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无息肉复发,无明显瘢痕组织及囊泡增生,作为术腔上皮化客观评价标准,以周为单位,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的时间,研究不同真菌和各患病组类型对术后术腔上皮化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有卡方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标准为P=0.05,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卡方检验结果示:曲霉菌和毛霉菌在各患病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4.871,P=0.182>0.05)。2.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示:真菌种类对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无差异,F=0.328,P=0.568>0.05;性别对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无差异,F=0.065,P=0.800>0.05。患病类型对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有明显差异,F=21.344,P<0.01。3.各患病组组间成对比较(LSD法)结果示:①单纯患病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息肉组的少2.03(95%CI:-2.94—-1.11),P<0.01;②单纯患病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中隔偏曲组的多0.10(95%CI:-0.94—1.15),P=0.844>0.05;③单纯患病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息肉及鼻中隔偏曲组的少4.67(95%CI:-5.68—-3.66),P<0.01;④鼻息肉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中隔偏曲组的多2.13(95%CI:1.00—3.27),P<0.01;⑤鼻息肉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息肉及鼻中隔偏曲组的少2.64(95%CI:-3.74—-1.54),P=<0.01;⑥鼻中隔偏曲组的术后上皮化时间比鼻息肉及鼻中隔偏曲组的少 4.77(95%CI:-5.99—-3.56),P<0.01。[结论]1.致病真菌种类与是否伴发鼻息肉和(或)鼻中隔偏曲无相关性。2.致病真菌种类对术腔术后上皮化无影响。3.鼻中隔偏曲可能与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发病有关,但对预后无影响。鼻息肉对术后上皮化有着明显影响,可能与伴发鼻息肉患者的自身体质、手术时息肉切除不够彻底以及鼻黏膜损伤范围广等有关。

王旭燕[5](2020)在《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原菌感染特点及NF-κB、IL-2和CD8α的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分析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原菌感染特点及与NF-κB、IL-2和CD8α表达的相关性,得出影响真菌性鼻窦炎的危险因素及与NF-κB、IL-2和CD8α之间的关联性,为今后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方法:1. 本研究所收集的标本均来自于我院耳鼻喉科2016年10月~2019年6月期间通过鼻内窥镜进行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和因鼻中隔偏曲需要在我科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但排除患有鼻窦炎的患者。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随机抽取真菌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以及鼻腔黏膜正常者组织标本各45例。其中45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A组,年龄为25~60岁,中位年龄38岁,平均年龄38.8±11.6岁,男:女比例为24:21;4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B组,年龄为26~60岁,中位39岁,平均年龄38.1±11.4岁,男:女比例为23:22;45例鼻腔黏膜正常者为C组,年龄为24~60岁,中位年龄38岁,平均年龄38.6±11.8岁,男:女比例为22:23。三组研究对象均排除患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阿司匹林三联征等。其中C组的研究对象为因鼻中隔偏曲需要在我科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已排除患者患有鼻甲粘膜病变或者慢性鼻窦炎病史。A组、B组和C组三组患者研究对象均在上颌窦内侧壁近钩突端位置处取黏膜标本。所有研究对象的黏膜标本取出后,采用0.9%的生理盐水迅速对其进行冲洗,以便清除标本表面的血渍和粘液,而后,再通过滤纸对标本的表面水分吸干。每一例研究对象的标本均分切直径大约为0.4cm的两小块,其中一块标本迅速放置于冻存管中,而后放入液氮罐中进行保存。另一块标本通过放置于福尔马林溶液中持续24h的浸泡后,通过常规的脱水,对其进行石蜡包埋。通过免疫组化等实验方法,检测三组患者研究对象鼻腔粘膜标本中NF-κB、IL-2和CD8α等因子表达情况。2.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三组研究对象鼻腔粘膜标本中NF-κB、IL-2和CD8α等因子的含量表达进行分析。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真菌性鼻窦炎组NF-κB、IL-2和CD8α总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组和正常对照组(F=10.863,P<0.001)。2. 慢性鼻窦炎组共培养出病原体4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4株,占70.83%,革兰氏阳性菌14株,占29.17%;真菌性鼻窦炎组共培养出病原体47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8株,占59.57%,革兰氏阳性菌19株,占40.43%。真菌性鼻窦炎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组(c2=11.683,P<0.001)。3. 真菌性鼻窦炎组共培养出真菌72株,以念株菌为主,其中最多见的为白色念株菌,占38.89%。4. 年龄>40岁、涕血、病程>1年、鼻腔部手术史、CT显示鼻窦部钙化斑、NF-κB、IL-2、CD8α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9种因素对真菌性鼻窦炎影响作用最为显着(P<0.05)。其中NF-κB的OR=10.182,CD8α的OR=9.673,IL-2的OR=9.463,革兰氏阳性菌感染OR=8.697,CT显示鼻窦部钙化斑OR=6.532,病程>1年OR=4.861,涕血OR=3.974。5. NF-κB在三组研究对象鼻腔粘膜的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真菌性鼻窦炎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真菌性鼻窦炎组标本中NF-κB表达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组和正常对照组(F=8.367,P<0.001)。6. IL-2在三组研究对象鼻腔粘膜的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真菌性鼻窦炎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真菌性鼻窦炎组标本中IL-2表达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组和正常对照组(F=7.639,P<0.001)。7. CD8α在三组研究对象鼻腔粘膜的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真菌性鼻窦炎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真菌性鼻窦炎组标本中CD8α表达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组和正常对照组(F=6.893,P=0.002)。结论:1.真菌性鼻窦炎以念株菌为主,其中最多见的为白色念株菌,在伴有的病原菌中,其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患者,年龄>40岁、涕血、病程>1年、鼻腔部手术史、CT显示鼻窦部钙化斑、NF-κB、IL-2、CD8α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9种因素属于真菌性鼻窦炎的危险因素。2.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腔粘膜中NF-κB、IL-2和CD8α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鼻窦炎患者以及正常人群,可以将NF-κB、IL-2和CD8α等因子作为诊断真菌性鼻窦炎以及临床评价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效果的参考指标。

李连友[6](2019)在《分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老年慢性鼻窦炎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鼻窦炎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慢性较多见。同时累及多个鼻窦。在治疗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药物的治疗方法,以及通过手术将病灶清除,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系统治疗的多数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患者如有过敏体质,支气管哮喘,对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此病治疗效果较差。鼻息肉(nasal polyp)是位于鼻腔鼻窦黏膜异常增生在粘膜表面形成荔枝样新生物,质地柔软。常有鼻塞,分泌物增多等临床表现,面部肿胀,嗅觉减退也是常见的症状。对于老年群体,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一般较差,且80%以上的慢性鼻窦炎的老年患者会同时有鼻部解剖异常情况,导致鼻内的分泌物无法流出致使鼻腔被鼻内分泌物积蓄阻塞进而出现鼻息肉,大大降低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常用的方法。随着鼻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随之出现,鼻内镜治疗鼻窦的手术有功能性和根治性两种,它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本次研究的方向,我们通过临床实践,观察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使用鼻内镜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对比更为适用,手术后恢复良好,具有明显优势,风险更低。方法:我们选取86名慢性上颌窦炎、息肉患者,均为老年人。病例来自天津医科大学一中心临床医学院,时间为2016年6月到2018年8月。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此分法为随机数字法。给予对照组传统的鼻外径入路手术,将鼻窦内病灶,粘膜增厚部分切除干净,尽最大可能保留鼻窦内粘膜组织。上颌窦各窦壁均较厚,与下鼻道临近的内侧壁骨壁较薄,在此处做一适当的对孔作为长期引流之用,手术后上颌窦腔骨依然存在粘膜的炎症病变有的患者窦腔引流较好,鼻窦粘膜逐渐恢复,生理功能也逐渐向正常方向转变,个别病例甚至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但有相当多的病例脓性分泌物再次积聚,较初发更重。被瘢痕组织缩小的上颌窦腔在引流不畅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再被感染。对观察组使用鼻内镜进行功能性手术治疗,术中清除病灶,改善窦口引流,鼻窦粘膜,中鼻甲尽量保留维持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让鼻窦"自愈"。对比两组患者哪一组更为有效,治疗效果更佳。结果: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患者采用鼻内镜治疗的有效程度,和采用根治性手术的效果明显高出,效果显着,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对比(P<0.05),差异明显,在统计学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对比统计结果得出,总有效率在两组手术对比,采用鼻内镜治疗的患者为95.35%明显高于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81.40%,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对比(P<0.05),差异明显,在统计学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结论:功能性手术临床效果好,鼻内镜鼻窦手术在老年患者人群中应加强开展。鼻腔鼻窦粘膜具有分泌功能,纤毛具有摆动功能,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根治术,破坏粘膜,更利于息肉的复发,临床效果反而更差。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实践取得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因此在老年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刘金兰[7](2018)在《CT联合鼻内镜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联合鼻内镜检查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CT诊断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184例,将CT诊断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184例患者再结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单纯CT、CT联合鼻内镜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比较两者的准确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相关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CT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75.8%,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为93.0%,CT联合鼻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准确率比单纯CT检查高17.2%,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CT与鼻内镜联合诊断提高了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诊治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

胡道彩,周勤,高琼,高洋,仲军文,岳静[8](2018)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给予常规鼻内镜下中鼻道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给予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治疗;对比两组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复发率。结果研究组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十分显着,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权家文,范俊飞,陈丽民,梁建文[9](2018)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MSCT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MS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MSCT示上颌窦内不均匀软组织影,密度较高,内有钙化13例,窦口扩大9例,窦壁骨质增生14例,骨质破坏7例。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一定的MS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正确诊断。

焦连龙[10](2017)在《CBCT观察拔牙后上颌窦窦底及牙槽嵴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应用CBCT观察测量上颌后牙拔除后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变化量以及分析不同因素对窦底变化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种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来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河南省口腔医院)就诊拔除一侧上颌后牙患牙且对侧无缺失的患者64做为研究对象,且术前与术后三个月均拍摄过CBCT的患者,图像清晰完整,按照筛选要求严格纳入样本。2、研究方法:对来郑州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要求拔除上颌后牙的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口腔检查,并进行记录。对符合要求的患者术前使用美国KaVo3D eXam锥形束X射线影像设备拍摄CBCT影像。所有患者要求三个月后复诊。电脑软件3D eXam上打开被选入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对两次拍摄的图像进行校准,在MPR窗口下选定合适的解剖标志点,选定合适基准线,以减小两次影像拍摄带来的误差。先确定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利用CBCT自带测量软件测量拔牙后及拔牙三个月后上颌窦底、牙槽嵴宽度、牙槽嵴颊侧舌侧相对于基准线发生的改变量。对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牙根距窦底距离、拔牙原因、窦底黏膜厚度,窦底形态分组,以研究不同症状对窦底气腔化的影响。3、数据处理:统计描述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7.0处理数据分析来分析不同情况的上颌窦状态下对窦底气腔化改变的影响。处理方法为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本实验所有数据都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结果1、测量方法具有可重复性,测量数据具有参考意义2、样本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范围22岁71岁。1、拔牙后窦底会发生气腔化向牙槽嵴顶方向移动,三个月内移动距离(1.46±0.32)mm。2、根据sharan和madjar分类与数据测量分析发现牙根离上颌窦越近拔牙后气腔化发生改变越明显。研究中i型分类三个月改变量(1.11±0.23)mm;研究中ii型分类三个月改变量(1.29±0.25)mm;研究中iii型分类三个月改变量(1.43±0.23)mm;研究中iv型分类三个月改变量(1.68±0.17)mm;研究中v型分类三个月改变量(1.90±0.26)mm。经统计学分析,i类ii类、ii类与iii类、iv类与v类之间窦底改变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类与iii类、iv类、v类;ii类与iv类、v类;iii类与iv类、v类之间统计学差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年龄段分为以下几组:2030岁为青年组。3050岁为中年组。大于50岁人群为老年组。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统计学具有差异p<0.05,青年人与中年人、老年人之间拔牙后窦底的改变距离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意义(p<0.05)。中年人与老年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的改变量(1.52±0.29)mm大于中年人(1.33±0.27)mm,改变量最大的是青年人(1.91±0.22)mm。4、正畸治疗、根尖周炎、牙周炎、根折、残根导致的拔牙对窦底气腔化移动距离影响没有差异(p>0.05)。窦底黏膜正常组与窦底黏膜增厚组对窦底气腔化移动距离影响没有差异(p>0.05)。增厚组窦底改变距离(1.42±0.32)mm,窦底黏膜正常组(1.51±0.31)mm。实验对窦底形态进行了分类,凹型窦底改变距离为(1.58±0.27)mm、平坦型为(1.48±0.26)mm、凸型为(1.19±0.35)mm。凹型窦底气腔化更容易发生,凸型的改变量最小。窦底形态的不同对窦底距离改变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之间统计学也具有差异性(p<0.05)。5、拔牙后牙槽嵴的宽度减小,选定的样本中初始宽度为(13.15±1.61)mm,拔牙后三个月后为(11.38±1.63)mm;改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嵴颊舌侧高度在拔牙后都会发生吸收,颊侧吸收量为:(1.46±0.33)mm,舌侧改变量为:(0.86±0.30)mm。颊侧改变量大于舌侧的改变量,在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1.CBCT可以对骨改变量测量进行精确测量,本实验选定的测量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可信度较好,研究数据具有可对比性。2.拔牙后上颌窦底向牙槽嵴方向发生了改建。3.年轻患者拔牙后窦底改建较中年、老年人改变量大,老年人较中年人改变量大。患者性别差异对窦底的改建变化量无影响。4.牙根距窦底距离越近,拔除后窦底越容易发生改建;后牙拔除原因及窦底黏膜厚度的不同对窦底改建影响无差异性。5.凹型窦底气腔化更容易发生,平坦型居中,凸型的改变量最小。6.拔牙后牙槽嵴宽度明显变窄,牙槽嵴的颊侧吸收量大于舌侧改变量。

二、上颌窦炎诱发糖尿病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颌窦炎诱发糖尿病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单侧上颌窦真菌球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影像学特征
    1.3 上颌窦后外侧壁GOSS骨炎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影像学特点
    2.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4 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2)根尖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颌窦炎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主要材料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施耐德膜增厚与上颌后牙区状态关系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研究对象
        1.2.1 资料收集方法
        1.2.2 样本排纳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CBCT图像评估标准
        1.3.2 记录施耐德膜厚度并分级
        1.3.3 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下壁解剖关系类型评估
        1.3.4 牙槽骨丧失程度的评估
        1.3.5 根管治疗与根尖周病变存在情况的评估与记录
        1.3.6 种植体及埋伏阻生齿的记录
        1.3.7 牙体缺失情况的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施耐德膜增厚的发生率
    2.2 施耐德膜增厚的人群分布特点
    2.3 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下壁解剖关系
    2.4 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下壁不同解剖类型下施耐德膜厚度情况
    2.5 牙槽骨丧失程度与施耐德膜厚度的相关性
    2.6 根尖周病变发生率及根管治疗存在情况
    2.7 根管治疗、根尖周病变与施耐德膜厚度的相关性
    2.8 种植体、埋伏阻生齿与施耐德膜厚度的相关性
    2.9 牙体缺失与施耐德膜厚度的相关性
    2.10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研究目的及技术选择
    3.2 SM增厚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3.3 上颌后牙区各种口腔状态与SM增厚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牙源性上颌窦炎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真菌球型鼻-鼻窦炎致病菌种类与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原菌感染特点及NF-κB、IL-2和CD8α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真菌性鼻窦炎与NF-κB、IL-2和CD~(8α)表达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分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老年慢性鼻窦炎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研究方法
    1.1.3 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CT联合鼻内镜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术后治疗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两组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复发率对比
讨论

(9)真菌性上颌窦炎的MS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2.2 CT表现
        2.2.1 窦腔改变
        2.2.2 窦壁骨质改变
        2.2.3 窦口改变
        2.2.4 病变周围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及病理
    3.2 CT表现及诊断价值
    3.3 鉴别诊断

(10)CBCT观察拔牙后上颌窦窦底及牙槽嵴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CBCT测量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CBCT观察拔牙后上颌窦窦底及牙槽嵴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BCT对上颌窦及上颌窦黏膜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上颌窦炎诱发糖尿病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侧上颌窦真菌球临床特点分析[J]. 王磊,袁英,于学民,韩玉娥,岳建林,李龙,刘文杰.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4)
  • [2]根尖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颌窦炎的治疗[J]. 王成龙,刘洪臣.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1(02)
  • [3]施耐德膜增厚与上颌后牙区状态关系的CBCT研究[D]. 张馨元.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真菌球型鼻-鼻窦炎致病菌种类与预后的相关研究[D]. 殷家志.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原菌感染特点及NF-κB、IL-2和CD8α的表达分析[D]. 王旭燕.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分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老年慢性鼻窦炎治疗有效性、安全性[D]. 李连友.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CT联合鼻内镜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D]. 刘金兰.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8]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分析[J]. 胡道彩,周勤,高琼,高洋,仲军文,岳静.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8(02)
  • [9]真菌性上颌窦炎的MSCT诊断[J]. 权家文,范俊飞,陈丽民,梁建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01)
  • [10]CBCT观察拔牙后上颌窦窦底及牙槽嵴的变化[D]. 焦连龙. 郑州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上颌窦炎引起的糖尿病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