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数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数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一、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数值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刚[1](2021)在《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安全工作事关职工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开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煤矿安全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近两年来,煤矿事故发生率有所反弹,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人的因素是引起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人是井下安全生产的核心,而不良的生理状态易导致矿工在井下产生不安全行为。因此,研究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方法,对矿工生理状态进行岗前测评,确保入井矿工具有良好的生理状态,对减少井下人因事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基础上,综合运用事故致因论、不安全行为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煤矿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矿工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理机能参数、反应能力指标和生物电信号三个一级指标。其中生理机能参数包括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心率、呼吸频率、肺活量以及BMI指数八个指标;反应能力评价指标包括视觉选择反应时和听觉简单反应时两个指标;生物电信号指标包含心电信号、皮电水平和表面肌电信号三个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了指标权重。(2)基于各指标评价标准,将各指标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将各等级区间中间值隶属度确定为“1”,并给出适合各个指标的隶属度函数,最终构建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矿工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模型。(3)通过MATLAB软件编写出矿工生理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程序,进行数据模拟和计算,进而随机模拟出5000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和评价分析。通过三级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32%的样本生理状态评价为“优”,36.1%的样本为良,15.9%的样本为“中”,16%的样本为“差”。对评价结果为“中”和“差”的样本应采取安全警示或休息调班等措施,防止生理状态异常的矿工入井下工作。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反映矿工生理状态,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能够为矿工生理状态快速测评系统的开发提供方法支撑。

陈立[2](2020)在《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两方面探讨通腑理肺汤(TFL)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03月-2019年09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应用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分为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组(TFL组)及非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组(NTFL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及入住ICU后7天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基本生命体征、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感染指标、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肠功能损伤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危重程度及预后等,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探测肠屏障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分析都采用双测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基础研究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3.6g/kg通腑理肺汤治疗组(3.6g/kg TFL)及7.2g/kg通腑理肺汤治疗组(7.2g/kg TFL),共4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诱导建立脓毒症肠屏障损伤大鼠模型,TFL治疗组通过灌胃接受TFL煎剂,剂量为3.6或7.2g/kg体重,每天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通过灌服给予蒸馏水(10ml/kg),每天1次。实验为7天。取血及回肠组织用于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肠组织RNA中胞质附着蛋白-1(ZO-1)、Claudin-1和Occludin m RNA表达,免疫组化(IHC)及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水平,所有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进行,使用Prism 8.0(Graph Pad软件)进行统计作图。所有分析都采用双侧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显示,TFL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NTF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NTFL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及腹腔压力(IAP)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天资料比较显示:TF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NTFL组,而APACHEII评分及IAP明显低于NTFL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频率及SOFA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基线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7天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TFL组Ⅰ级、Ⅱ级所占比例更高(P<0.05)。3.以治疗后7天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为因变量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在矫正平均动脉压、体温、白细胞计数、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及PCT后,结果显示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使患者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增加Ⅰ级的可能性是未使用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的0.30倍(OR=0.30,P=0.015)。4.TFL组与NTFL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且TFL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中位数均明显高于NTFL组(P<0.05),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二、基础研究1.TFL组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TNF-α和IL-1β水平显着下降(P<0.05)。假手术组大鼠肠组织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对于回肠组织IL-10水平来说,模型组、3.6g/kg和7.2g/kg TFL组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其他因子不同,模型组IL-10水平显着低于TFL组、3.6g/kg和7.2g/kg TFL组(P<0.05,P<0.01)。3.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下,假手术组回肠组织结构完整,肠粘膜绒毛排列整齐,周围血管结构正常,无明显出血,肌纤维排列整齐,浆膜正常。模型组肠粘膜破坏,肠黏膜上皮组织水肿、变性,绒毛严重受损,肠绒毛紊乱,在血管周围观察到粘膜肿胀和出血,上皮细胞从固有层分离,基底层破裂,出血、水肿、坏死,有大量增殖的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在给药治疗后,3.6g/kg TFL治疗组和7.2g/kg TFL治疗组,在血管周围观察到中度粘膜肿胀和出血,粘膜组织水肿、出血给药后均明显减轻,粘膜上皮细胞轻度水肿,肠粘膜绒毛中度受损,绒毛顶部被破坏,基本绒毛结构完整,并观察到破裂的基底层,固有层轻度水肿,出血坏死不明显,有少量增殖的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性粒细胞。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组织ZO-1、Claudin-1和Occludin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肠组织ZO-1、Claudin和Occludin m 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ZO-1蛋白表达(IOD:2549±786)低于假手术组(IOD:15809±1566);模型组Occludin蛋白表达(IOD:1951±845)低于假手术组(IOD:14088±1808);模型组Claudin-1蛋白表达(IOD:616.3±161.8)低于假手术组(IOD:6572±704)。与模型组相比,TFL处理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ZO-1蛋白表达(IOD:3.6 g/kg TFL,5089±846;7.2 g/kg TFL,7094±1465)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7.2 g/kg TFL治疗上调了Occludin蛋白表达(IOD:1951±845至6632±704)和Claudin-1蛋白表达(IOD:616±162至4385±671)。6.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治疗后,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大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P<0.01)。结论通腑理肺汤能够降低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腹腔压力及肠功能损伤分级,减少患者APACHEII评分,改善患者预后,其直肠滴入是肠功能损伤的独立保护因素,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腑理肺汤能够提高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存活率,减轻脓毒症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减少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TNF-α、IL-1β和IL-6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IL-10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能够恢复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上调Occludin、Claudin-1及ZO-1的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这有可能成为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治疗的新方法。

刘海涛[3](2020)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公犬去势手术中,丙泊酚常被用作诱导麻醉药或维持麻醉药,但麻醉持续时间较短,单纯用于麻醉时需要不断增加剂量,大剂量注射可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有效减少麻醉药带来的副作用,更加的安全。本研究通过穴位筛选试验选择了公犬去势手术的最佳穴位处方,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对试验犬实施去势手术。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分为5组:A组(单纯电针组)、B组(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C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D组(电针+丙泊酚3 mg/kg+维持量1 mg)、E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0.5 mg/kg)。其中A组以电针频率为2,强度为1,疏密波,电针诱导麻醉20min,再持续电针麻醉30 min;B组无电针诱导麻醉;C、D、E组电针诱导穴位处方、频率、强度、时间等同A组。对麻醉过程中试验犬呼吸频率、心率、脉搏、平均动脉压、痛阈值、生物反射评分、镇痛效果评分、镇静效果评分、肌肉松弛效果评分,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麻醉维持时间、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重复次数、术前及术后30 min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探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中,电针麻醉以百会-尾根为穴位处方时,试验犬在受到模拟疼痛刺激时,生理指标起伏较小,镇痛效果较好。(2)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中,C、D、E组与B组比较:在30 min时B组心率、脉搏显着降低(P<0.05);在20min、25 min、30 min时C、D、E组生物反射评分显着降低(P<0.05),提示各种反射活动较弱,镇痛效果较好;C组6mg/kg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延长,与B、D、E组相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B组1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与E组0.5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麻醉维持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3)A组血清生化指标在麻醉前后变化幅度最小,B、C、D、E组的手术后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其中B组术后CREA监测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减轻了丙泊酚麻醉或手术对于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结论:以百会-尾根为电针麻醉穴位处方,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可安全顺利进行公犬去势手术,对犬生理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麻醉效果较单纯丙泊酚好,同时减少了麻醉或手术对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

吴觅之[4](2020)在《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循证医学作为依据,以护理程序为理论框架,基于标准化护理术语构建科学、完善、专业的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符合我国临床实际,规范护理语言,为后续植入临床护理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基础,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证据和信息化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大部分:1.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的初步探究(1)文献回顾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系统地回顾了北美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及VTE个体化风险筛查量表等文献,了解标准化护理术语及VTE风险筛查量表的应用现状。同时,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指南库及中英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住院患者VTE防治及管理相关的文献,检索起始时间均界定为建库至2019年4月30日,采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证据等级与文献质量评定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搜集、整理并排列出纳入研究中的合理证据,初拟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2.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论证与修订(1)小组讨论法: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护理硕士研究生以及骨科、普外、呼吸内科等VTE高发科室的护士长,共8名成员。研究小组成员依据循证结果,将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取护理相关概念,根据共同语义特征,将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与标准化护理术语(北美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护理措施分类)进行比对,拟定第一轮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专家咨询表。(2)预填写:邀请本院16名加速康复外科专科护士进行预填写,测试问卷的可填性。(3)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选取浙江省5家综合医院的27位专家,其均具有5年以上从事VTE高危科室的医疗及护理经验,经过2-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最终确立了标准化的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研究结果:1.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的初步探究(1)通过文献回顾法,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其中指南与共识26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0篇,原始研究8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包括,I级B等8篇,Ⅲ级A等1篇,Ⅲ级B等9篇,IV级A等13篇,IV级B等13篇。依据循证结果,初拟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包含111条护理策略。2.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论证与修订(1)通过小组讨论法,小组成员将111条住院患者VTE护理策略与标准化护理术语(北美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护理措施分类)进行比对,初步确立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共有5个维度(一级条目),46个要素(二级条目),294项要素特征及实现策略(三级条目),形成了第一轮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专家函询表。(2)经过两轮德尔菲咨询法后,最终确立的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共有5个维度(一级条目),46个要素(二级条目),285项要素特征及实现策略(三级条目)。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表的回收率均为100%(>70%),其中,有效函询表回收率分别为96.30%和10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对本研究较为重视;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Cr)分别为0.848和0.873(≥0.7),表明专家对该领域较为了解,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利用性较高。两轮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在0.034-0.319和0.094-0.304范围之间,均在0-1范围内,其显着性检验P<0.05,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且非偶然性。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的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涉及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5个维度,包括46个要素,285项要素特征及实现策略。该条目结构规范、内容专业、科学、可扩展、可修正,为后续植入临床护理决策支持系统知识库提供基础,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证据和信息化支撑;其采用了国际护理协会认可的标准化护理术语,统一护理学科语言,推动国际护理信息的交流;以护理程序为总体框架,规范护理流程,实现同质化护理模式,符合临床护理实际,指导临床护士为存在VTE风险和确诊为DVT、PE的住院患者提供护理照护。

梁亚从[5](2020)在《基于5G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医疗体域网故障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时代,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将广泛应用到各个垂直行业。大规模机器类通信中设备种类多样,复杂度低,连接密度大,可以支持需要大规模部署MTC设备的行业应用,比如医疗体域网。但是大规模MTC设备组成的医疗体域网络中,由于医疗传感设备体积小,资源受限等原因容易出现故障节点。故障节点不仅导致网络中数据传输受阻,而且会产生偏离生命体征值的错误测量即故障数据。这对于依靠数据进行病人生理状况判断的医疗远程诊断或医疗监测来说,将.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医疗体域网中的故障检测技术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面向基于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医疗体域网场景,围绕医疗体域网中出现的故障数据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故障检测的医疗网络分簇方案,提出了利用生理数据相关性进行故障数据预测,以及进行故障数据分类的故障检测方案,在降低虚警率的同时提高了故障检测准确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医疗体域网中MTC设备能量受限问题,面向mMTC的医疗体域网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故障检测的医疗网络分簇方案,其中对能耗敏感型的穿戴式传感器和植入式传感器进行了优先级划分工作,并根据转发设备的复杂度进行了中继转发方式的选择,以降低医疗传感器在分簇工作以及数据转发中的能耗。其次,针对故障数据检测以及故障数据被剔除后生理数据缺失的问题,提出基于高斯回归过程的故障数据检测方案。利用生理数据相关性,预测相应的生理指标值,并根据预测结果与动态阈值进行对比,对故障数据实现分类。该方案考虑了检测结果对于医疗诊断的影响,将生理参数真实值尽可能地还原,并对病患的身体状况依据生理数据做了初步判断。仿真结果表明,该故障检测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检测准确率并降低虚警率。最后,针对故障数据特征复杂以及故障数据先验知识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故障数据检测方案。在方案中,采用了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算法,并调整聚类算法参数分类出具有不同数据特征的故障数据,以达到提高检测精确度的目的。此外,利用数据聚类确定了不同故障类型的概率值,对结果分类为故障和非故障概率值相近的向量进行标注,做进一步判断处理,以提高检测准确率。仿真结果表明合适的聚类参数能够增加正例概率值,且系统检测准确率与单纯的预测算法相比得到了提升。

连慧敏[6](2020)在《右美托咪定-强痛宁复合对犬麻醉效果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兽医临床中适用于犬的麻醉药种类较多,但仅应用一种药物很难发挥出理想的麻醉效果。强痛宁对犬猫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右美托咪定对呼吸抑制作用较弱且能发挥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两种药物分别与其他多种麻醉药物复合使用时,都起到了较好的全身麻醉效果,但右美托咪定与强痛宁复合(Dexmedetomidine Combined with Qiangtongning,简称DQ合剂)在犬麻醉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小白鼠和成年犬作为实验动物,对右美托咪定与强痛宁复合组方进行优化,为犬复合麻醉药物选择提供参考。首先通过预试验初步确定两种药物的大致比例,经过两因素排列组合试验、犬麻醉效果验证试验及最佳组方的安全验证性试验,得到最优药物组合配比。然后将最优复合麻醉制剂和犬眠宝进行对比试验,并对两种麻醉剂的常规监测、特殊监测以及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应用本复合麻醉剂对实验犬进行手术验证性试验,验证合剂的临床应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犬的复合麻醉剂中右美托咪定和强痛宁最佳配比为0.16:0.2(按合剂中单一注射液的体积计算)。选择小白鼠作为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动物,根据BLISS方法测得该合剂的半数有效量以及半数致死量,并计算得出该合剂的麻醉指数AI=4.85,表明本合剂的安全范围比较大。与犬眠宝的对比试验显示:DQ合剂麻醉诱导期时间短,麻醉时间比较适宜。麻醉过程中的镇痛、镇静、肌松效果确实。体温(T)呈现下降趋势,心率(HR)、呼吸频率(RR)则呈先下降而后升高的趋势,整个麻醉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 O2)仅能维持在80%以上,需进行吸氧操作。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也呈下降趋势,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对比两种麻醉剂的麻醉效果得出,DQ合剂对犬循环及呼吸系统的影响更轻微。手术验证试验显示:DQ合剂能提供50-60 min的麻醉时间,麻醉效果良好,能够顺利完成剖腹探查、去势等小型手术。手术组与单纯麻醉组相比,手术过程中造成的体温流失较多,但手术过程中进行了保温护理,故数据差异不明显,手术组同麻醉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在相同时间点监测的数值无明显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DQ合剂诱导期短,可维持50-60 min的麻醉时间,麻醉效果良好,镇静、镇痛、肌松效果确实且均衡,对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术后副作用小,在临床诊疗中可满足犬的手术麻醉需要。

魏睿元[7](2020)在《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匹耐力赛是历史悠久的人和动物合作的运动娱乐项目,蒙古马是我国本土特有马种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草原上以半饲牧半野放方式选育,因此蒙古马具有优良的抗受力和耐力。本文对6匹蒙古马、6匹杂交马进行了两个月,各单次15km和30km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后的代谢组进行了研究,分别在训练前后和休息45min三个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在训练前后采集肌肉样本,利用1H-NMR技术对血浆、肌肉样本代谢物进行检测,使用Chenomx NMR suit软件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归属分类,通过PLS-DA和一维方差对代谢模式和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分析筛选,再进行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分析,找到训练前后发生显着变化的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物,得到训练前后差异代谢物的互作网络关系图,分析耐力运动期间及休息恢复中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方式以及潜在的代谢异常风险。经过实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蒙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机体脂肪供能增加。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脂肪有氧代谢的方式供能,但糖异生的过程也加强,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肉碱、泛酸、甜菜碱的消耗都显着增加,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提示,脂肪储备,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蒙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糖酵解依然持续供能。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糖酵解和脂肪有氧代谢混合的方式为机体供能,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两次耐力负荷期间糖酵解途径均比较活跃,且运动后杂交马机体表现出迅速的清除乳酸的能力。提示,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杂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3.比较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差异。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运动前杂交马糖代谢表现的更活跃,而蒙古马组脂肪酸的代谢供能的占比更多。运动中蒙古马脂肪动员的能力更显着,对于耐力运动来说具有更大的优势,爆发力也更有潜质,但是杂交马表现出更好的乳酸耐受和代谢能力,对于短距离的比赛或许更有优势。提示,以蒙古马为基础培育耐力赛马是可行的。4.代谢通路和病症富集的分析。结果显示,15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18条、肌肉样本6条,杂交马组血浆样本5条、肌肉样本15条。30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9条、肌肉样本19条,杂交马血浆样本7条、肌肉样本13条。其中主要涉及糖酵解或糖异生、酮体的合成与降解、柠檬酸盐循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牛磺酸的代谢、甲烷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等途径。运动后两组马都有发生机体物质代谢异常、机体氧化应激、各种不适症、炎症性疾病、肌肉溶解、神经紊乱症、线粒体-脑病-乳酸-中风、厌氧症、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心肌损伤、窒息、严重惊厥或心源性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病症的可能,提示,运动后物质补充和机体调整是必要的。

王岺菲[8](2020)在《基于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属于睡眠呼吸机范畴,兼具单水平全自动压力模式和双水平压力模式,既可用于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等睡眠呼吸疾病,也可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呼吸支持治疗,是目前使用舒适度最高的家用呼吸机类型。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先进核心技术被国外主流公司垄断,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技术研究不够深入,较国外高端产品差距明显。因此,本文深入学习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技术要求和行业规范,选用性能卓越的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设计了一款基于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本文简述了当前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分析课题研究的要点和创新点所在,并对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工作模式和基本原理做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以基于Cortex-M7内核的微控制器STM32F779IIT6为控制核心,搭配各功能模块完成硬件系统的搭建,并基于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完成整体软件设计,实现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具体功能。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挖掘新型微控制器内部潜能。本文依托新型微控制器丰富的外设资源搭建安全可靠的硬件系统,依托新型微控制器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研究并实现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各工作模式,设计并完成高实时性、高准确性的呼吸控制算法,依托新型微控制器提供的HAL库和图形化配置软件STM32CubeMX规范开发过程,大大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本文实现了安全可靠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硬件系统。将家用呼吸机硬件系统划分为三部分,在电源驱动部分搭建电源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为家用呼吸机供能并完成电机驱动。在主机控制部分完成微控制器和其他重要功能模块的连接,由微控制器统筹各功能模块实现具体功能。在湿化器控制部分设计湿化器测温加热电路和水位指示灯控制电路,实现湿化器水温测试和加热功能。本文深入研究了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核心控制算法和各工作模式特点,讲解了诸多核心算法的软件设计流程,并介绍了各工作模式的实现步骤。本文首先讲解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相关特点及移植过程,接着讲解各功能模块在操作系统中的软件设计方案。本文使用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控制电机运行,实现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定压控制。本文采用对呼吸动作分阶段检测处理的方法,实现了快速准确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呼吸触发算法,并且在各呼吸阶段完成了呼吸参数的准确计算。本文通过划分报警等级,设计了一套带有优先级区分的监测报警系统,实现了家用呼吸机工作过程中各类事件报警,可确保呼吸机稳定安全地运行。本文设计并维护一个循环队列,实现了呼吸事件的记录和读取。本文基于ASL5000型主动模拟肺搭建了研究测试平台,用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开发和测试。本文通过研究测试平台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课题研究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有压力控制稳定、呼吸参数误差小、呼吸触发准确等特点,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张丽利[9](2020)在《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容积-二氧化碳波形(Vcap)衍生参数—分钟呼出二氧化碳量(V’ CO2)和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两个指标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能否不受过度通气干扰,准确的反映心肺复苏(CPR)质量和预测自主循环恢复(ROSC)。方法:试验纳入12只3-4月龄长白猪,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实验设计。心室诱颤建立CPR模型,经过无处理阶段4分钟后,设置5分钟的洗脱期予以标准心肺复苏。洗脱期结束后,动物连续进行2个复苏阶段。第一阶段模拟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仅予以标准胸外按压及呼吸支持,动物以随机顺序经历4种通气方式(包括1种正常通气方式及3种过度通气方式)。第二阶段模拟高级生命支持,以前一阶段的最后一种通气方式予以通气,继续CPR 10分钟或至动物获取ROSC后停止实验。实验过程中采集动物基线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Vcap相关衍生参数数据。结果: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中,广义线性分析发现不同的通气方式对V’ CO2、V’CO2kg-1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而PETCO2受通气方式和冠脉灌注压影响较大(P<0.05)。PETCO2的均值±标准差随分钟通气量的增加(单独增加呼吸频率(RR)或单独增加潮气量)而下降(P<0.05)。V’CO2、V’CO2kg-1在三种RR水平所致的过度通气中,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74)。V’CO2、V’CO2kg-1在两种潮气量水平所致的过度通气的组件比较中,2倍潮气量过度通气下两个指标数值最高,与正常通气、3倍RR的过度通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二阶段中,12只动物中有7只成功获取ROSC。应用ROC曲线对两个指标预测成功获取ROSC的能力进行比较,两个指标此方面性能均优于PETCO2(0.80 vs.0.71)。结论:在CPR动物模型过度通气设置下,V’CO2及V’CO2kg-1在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和预测ROSC方面的表现均优于PETC02。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在稳定的通气状态下能否准确反映心外按压质量,比较两个参数预测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能力。方法:实验纳入12只3-4月龄长白猪,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实验设计。心室诱颤建立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经过无处理阶段4分钟后,设置5分钟的洗脱期予以标准心肺复苏(CPR)。洗脱期结束后,动物连续进行2个复苏阶段,整个实验过程采取相同的通气设置。第一阶段模拟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动物以随机顺序经历3种按压质量(包括高质量、中等质量及低质量按压)。第二阶段模拟高级生命支持,所有动物均采用高质量按压,继续CPR 10分钟或至动物获取ROSC后停止实验。实验过程中采集动物基础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Vcap相关衍生参数数据。结果:在实验第一阶段中,广义线性分析提示不同按压质量对PETCO2、V’CO2kg-1、AoP、RAP、CBF均有显着影响,但对CPP没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按压质量的提高,PETCO2及V’CO2kg-1也随之升高,不同按压质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ETC02、V’C02kg-1和血流动力学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实验第二阶段中,PETCO2和V’CO2kg-1在预测ROSC方面具有类似的能力,两者AUC均为0.97;使用Youden指数公式计算最佳临界值,当PETCO2取17.5mmHg时,敏感性为0.89,特异性为1.00;当V’CO2kg-1临界值取2.06时,敏感性为0.82,特异性为1.00。结论:在CPR动物模型正常通气设置中,PETCO2及V’CO2kg-1均能较准确的反映按压质量,两个指标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两个指标均能较准确的预测ROSC。目的:利用室颤动物复苏模型实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改良后的容积-二氧化碳波形(Vcap)衍生参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比值(P/V),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探查过度通气的能力。方法:纳入本研究第一部分实验中12只3-4月龄长白猪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每只动物在实验第一阶段中的数据,包括基本生命征、呼吸机相关参数、Vcap衍生参数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不同的通气方式,分为正常通气(NV)组、2倍呼吸频率过度通气(DRRH)组、2倍潮气量过度通气(DVTH)组、3倍呼吸频率过度通气(TRRH)组,比较各组间Vcap衍生参数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估Vcap衍生参数鉴别过度通气的能力。结果: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提示不同通气类型对Vcap衍生参数有显着影响(P<0.05)。NV组的PETCO2和P/V值明显高于DRRH组、DVTH组及TRRH组,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DRRH组与TRRH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V值能准确、迅速地反映过度通气,其鉴别NV组与其他过度通气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98,但其鉴别2倍正常分钟通气量及3倍正常分钟通气量的曲线下面积仅为0.68。应用Youden指数公式确定P/V值判断过度通气与正常通气的最佳临界值为6.36,敏感性为0.99,特异性0.89。结论:改良后的Vcap衍生参数—P/V值,在鉴别正常通气与过度通气方面表现良好,且在过度通气发生后反应迅速,能及时探查到CPR过程中的过度通气发生。对于在CPR过程中监测通气状态的改变,P/V值可能是一个有临床研究价值的指标。

刘俊山[10](2019)在《基于路面振动和光电容积脉搏波的骑行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自行车出行及骑行运动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为了有效评估骑行运动的锻炼效果,给出有效的骑行锻炼建议,本文结合加速度传感器和脉搏血氧传感器,设计了一种新的便携式组合参数检测系统,用于采集路面起伏引起的振动信号和骑行时人体的原始脉搏波信号。基于这两类信号,分别计算出路面平整度和人体脉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等参数,提出采用路面平整度间接表征骑行舒适度,以脉率、血氧和呼吸参数直接表征人体锻炼效果。最后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首次对骑行运动锻炼效果进行了系统分类与评估。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深入分析路面平整度检测技术和人体生理参数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基于车辆四分之一模型,给出简化自行车模型,以自行车为传感器承载平台采集路面振动数据,并计算国际平整度指数。给出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数据求取人体脉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的基本原理,为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其次,详细介绍了组合参数检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设计了三种不同的骑行实验方案,并对道路材质和骑行路线的选择进行了详细说明;采集骑行所经过路面的振动加速度数据,计算得出各类道路的路面IRI值,根据测量结果绘制出了燕山大学校园主要道路的路面平整度地图;选择路面平整性较好的水泥路进行人体生理参数骑行采集实验,定量分析不同骑行条件对生理参数的影响。最后,基于实验数据,首次对骑行锻炼效果进行了详细分类和评价。计算国际平整度指数、路面平整度功率谱和分布熵三个参数作为表征骑行舒适度并影响锻炼效果的特征;计算能够表征锻炼效果的人体脉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等三个生理参数。以这六个参数为分类特征,采用SVM分类器,对具体骑行条件下的锻炼效果进行准确分类和定量评价,并基于此结论给出合理的骑行计划建议。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骑行锻炼效果分类,为骑行爱好者和运动员提供科学化的训练依据,还可辅助研发城市非机动车出行导航软件,对提高城市自行车出行率、减少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数值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数值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事故致因理论
        2.1.1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2.1.2 事故致因“2-4”模型
    2.2 不安全行为理论分析
        2.2.1 不安全行为的定义
        2.2.2 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2.3 生理心理学理论概述
    2.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3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矿工生理状态评价指标分析及选取
        3.2.1 生理机能指标的分析及选取
        3.2.2 反应能力评价指标的分析及选取
        3.2.3 生物电信号指标分析及选取
    3.3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3.1 指标选择
        3.3.2 指标修正
    3.4 本章小结
4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4.2 矿工生理状态指标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4.2.1 构建判断矩阵
        4.2.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3 计算一致性比例
        4.2.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1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模型构建的方法选择
    5.2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模型构建的过程
        5.2.1 建立评判集
        5.2.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2.3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的预评价
        5.2.4 建立隶属度函数
        5.2.5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3 评价结果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模拟分析
    6.1 MATLAB软件简介
    6.2 运用MATLAB进行数据仿真模拟及模型计算的可行性分析
    6.3 数据模拟及模型计算程序的实现
        6.3.1 矿工生理与心理指标数据模拟
        6.3.2 隶属度矩阵的计算
        6.3.3 三级综合评价的实现
    6.4 数据模拟计算及分析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脓毒症与炎症反应
    第二节 脓毒症与肠功能损伤
        一、脓毒症肠损伤动物模型研究
        二、脓毒症肠黏膜屏障功能研究
        三、肠黏膜屏障与紧密连接研究
        四、肠道通透性与肠屏障损伤病理研究
        五、脓毒症肠功能损伤防治现状
    第三节 脓毒症及脓毒症肠功能损伤中医药研究现状
        一、中医对脓毒症病因病机的辨证认识
        二、脓毒症及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中医治法
第二章 通腑理肺汤对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二节 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基础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验药品和耗材
        1.1.3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
        1.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结果
        2.1.1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体温的变化
        2.1.2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心率的变化
        2.1.3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呼吸频率的变化
        2.1.4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脉搏的变化
        2.1.5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平均动脉压的变化
        2.1.6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镇痛效果评分
        2.1.7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痛阈值的变化
    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结果
        2.2.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体温监测的结果
        2.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心率监测的结果
        2.2.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监测的结果
        2.2.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监测的结果
        2.2.5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脉搏监测的结果
        2.2.6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痛阈监测的结果
        2.2.7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生物反射评分监测的结果
        2.2.8 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监测的结果
        2.2.9 维持剂量丙泊酚麻醉时间监测的结果
        2.2.10 维持剂量丙泊酚重复次数监测的结果
        2.2.1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血清生化指标监测的结果
3 讨论
    3.1 犬去势手术穴位选用分析
    3.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效果
    3.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化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穴位筛选试验中相关图表
附录B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相关图表
作者简介

(4)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CDSS及其知识库的概念及构建
        1.2.2 CNDSS及其知识库的概念及发展
        1.2.3 CDSS应用于VTE的国外相关研究
        1.2.4 CDSS应用于VTE的国内相关研究
        1.2.5 VTE CNDSS知识库核心条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理论框架
        1.3.1 规范化护理程序
        1.3.2 标准化护理术语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护理评估
        1.5.2 护理诊断
        1.5.3 护理计划
        1.5.4 护理措施
        1.5.5 护理评价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回顾法
        1.6.2 小组讨论法
        1.6.3 预填写
        1.6.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7 技术路线
2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
    2.1 制定检索策略,查找文献
        2.1.1 检索式
        2.1.2 数据库
        2.1.3 检索词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文献纳入标准
        2.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检索路径
    2.4 质量评级和文献汇总
    2.5 数据资料提取
3 小组讨论法
    3.1 成立了课题小组
    3.2 系统条目的讨论
    3.3 初步拟定住院患者VTE诊疗及护理流程
    3.4 确立第一轮专家函询表
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1 确认德尔菲专家小组
    4.2 第一轮专家函询
    4.3 第二轮专家函询
    4.4 数据统计分析
        4.4.1 专家的基本资料
        4.4.2 专家积极系数
        4.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4.4.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4.5 函询结果及处理
        4.5.1 函询专家结构分析
        4.5.2 第一轮函询的结果
        4.5.3 第一轮专家修改意见
        4.5.4 第二轮函询的结果
        4.5.5 第二轮专家的修改意见
    4.6 函询结果可靠性分析
        4.6.1 专家积极程度
        4.6.2 专家的权威程度
        4.6.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4.7 最终形成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
5 讨论
    5.1 构建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必要性
    5.2 本研究的全面性分析
    5.3 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5.4 各项护理决策条目的确立
        5.4.1 住院患者VTE护理评估决策支持条目的讨论与确立
        5.4.2 住院患者VTE护理诊断决策支持条目的讨论与确立
        5.4.3 住院患者VTE护理计划和护理评价决策支持条目的讨论与确立
        5.4.4 住院患者VTE护理措施决策支持条目的讨论与确立
6 结论
7 局限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5G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医疗体域网故障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医疗体域网络的故障检测技术分析
    2.1 医疗体域网络
    2.2 体域网故障分类
        2.2.1 节点级故障
        2.2.2 通道级故障
    2.3 体域网节点故障检测技术
        2.3.1 集中式节点故障检测方法
        2.3.2 分布式节点故障检测方法
    2.4 基于分布式节点故障检测方式的医疗网络分簇方案
        2.4.1 分簇方案
        2.4.2 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体域网中的故障数据检测方案
    3.1 系统模型
        3.1.1 网络模型
        3.1.2 系统方案
    3.2 算法结构
        3.2.1 预测模型
        3.2.2 阈值选择模型
        3.2.3 生理状况判断模型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故障数据检测方案的优化分析
    4.1 系统方案
    4.2 算法结构
        4.2.1 异常实例检测
        4.2.2 不确定性
        4.2.3 分类故障数据以及生理异常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右美托咪定-强痛宁复合对犬麻醉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麻醉的概述
        1.1.1 局部麻醉
        1.1.2 全身麻醉
    1.2 复合麻醉的研究进展
        1.2.1 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
        1.2.2 动物复合麻醉的临床应用
    1.3 右美托咪定和强痛定的临床应用
        1.3.1 右美托咪定的药理作用
        1.3.2 右美托咪定在动物复合麻醉中的应用
        1.3.3 强痛宁在动物复合麻醉中的应用
    1.4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器材
        2.1.3 药品
    2.2 复合麻醉剂药物成分比例的初步确定
    2.3 复合麻醉制剂的科学组方试验
        2.3.1 两因素排列组合试验确定优化组合方剂
        2.3.2 优化试用组合方剂对犬麻醉效果试验
    2.4 优化组合方剂ED_(50)及LD_(50)测定
    2.5 复合麻醉剂与犬眠宝对犬麻醉效果对比试验
        2.5.1 麻醉方法
        2.5.2 麻醉监测
    2.6 复合麻醉剂麻醉手术验证试验
    2.7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复合麻醉制剂组方试验
        3.1.1 复合麻醉制剂中各组分比例初步确定
        3.1.2 复合麻醉剂科学组方试验
        3.1.3 优化试用组合方剂对犬的麻醉效果
    3.2 优化试用组合方剂安全性试验
    3.3 复合麻醉剂DQ与犬眠宝麻醉效果对比试验
        3.3.1 复合麻醉剂DQ与犬眠宝常规监测
        3.3.2 复合麻醉剂DQ与犬眠宝麻醉特殊监测
    3.4 复合麻醉剂麻醉DQ手术期间监测
        3.4.1 复合麻醉剂麻醉的一般监测
        3.4.2 复合麻醉剂麻醉特殊监测
4 讨论
    4.1 组方的合理性评价
    4.2 复合麻醉剂DQ与犬眠宝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4.3 复合麻醉剂DQ的安全性分析及手术麻醉效果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马术耐力赛概述
        1.1.1 国际马术联合会(FEI)简述
        1.1.2 耐力赛(Endurance)简述
        1.1.3 国内外耐力赛展况
    1.2 耐力赛用马
        1.2.1 国外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1.2.2 国内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1.3 代谢组学应用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应用
        1.3.3 马运动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4 马运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一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2.1.3 试验地区概况
        2.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2.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2.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2.1.7 1H-NMR谱图采集
        2.1.8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蒙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2.2.2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2.2.3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2.2.4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2.3 讨论
        2.3.1 耐力负荷对蒙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2.3.2 蒙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2.3.3 蒙古马糖代谢的变化
        2.3.4 蒙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2.3.5 蒙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2.3.6 蒙古马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2.3.7 蒙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2.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二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3.1.3 试验地区概况
        3.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3.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3.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3.1.7 1H-NMR谱图采集
        3.1.8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3.2.2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3.2.3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3.2.4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3.3 讨论
        3.3.1 耐力负荷对杂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3.3.2 杂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3.3.3 杂交马糖代谢的变化
        3.3.4 杂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3.3.5 杂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3.3.6 杂交马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3.3.7 杂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3.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三 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的差异比较分析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4.1.3 试验地区概况
        4.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4.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4.1.6 核磁检测样品处理
        4.1.7 1H-NMR谱图采集
        4.1.8 数据处理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蒙古马与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4.2.2 两组马耐力运动训练血浆和肌肉代谢核磁图谱比较
        4.2.3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的比较分析
        4.2.4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比较分析
    4.3 讨论
        4.3.1 耐力负荷对两组马心率及呼吸影响的比较
        4.3.2 两组马磷酸原系统代谢的比较
        4.3.3 两组马无氧供能系统代谢变化的比较
        4.3.4 两组马有氧供能系统代谢的比较
        4.3.5 两组马氨基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4.3.6 两组马嘌呤核苷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4.3.7 两组马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4.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四 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生物信息学及关联性分析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及分析
        5.1.2 分析用网站数据库
        5.1.3 分析软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蒙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5.2.2 杂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5.2.3 差异代谢物间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6 结论
7 创新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相关理论
    2.1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简介
        2.1.1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工作模式
        2.1.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基本原理
    2.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专业术语介绍
第3章 新型微控制器的介绍和使用
    3.1 新型微控制器基本介绍
    3.2 新型微控制器基本使用方法
        3.2.1 HAL库的介绍和使用
        3.2.2 STM32CubeMX软件的介绍和使用
第4章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硬件设计
    4.1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硬件结构设计
    4.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功能模块搭建
        4.2.1 电源驱动部分
        4.2.2 主机控制部分
        4.2.3 湿化器控制部分
第5章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软件设计
    5.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的使用
        5.1.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介绍
        5.1.2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的移植
    5.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程序设计
        5.2.1 呼吸机主程序设计
        5.2.2 定压控制程序设计
        5.2.3 呼吸触发算法程序设计
        5.2.4 呼吸参数计算程序设计
        5.2.5 监测报警系统程序设计
        5.2.6 呼吸事件SOE程序设计
    5.3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工作模式实现
        5.3.1 CPAP模式实现
        5.3.2 AUTO CPAP模式实现
        5.3.3 S模式实现
        5.3.4 T模式实现
        5.3.5 ST模式实现
第6章 研究测试平台的搭建及测试
    6.1 基于ASL5000型主动模拟肺的研究测试平台的搭建
        6.1.1 ASL5000型主动模拟肺介绍
        6.1.2 研究测试平台的搭建
    6.2 双水平家用呼吸机测试
        6.2.1 呼吸参数误差测试
        6.2.2 治疗压力测试
        6.2.3 AUTO CPAP模式测试
        6.2.4 ST模式测试
        6.2.5 呼吸事件SOE记录测试
        6.2.6 湿化器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过度通气下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及预测自主循环恢复价值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正常通气下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及预测自主循环恢复价值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探查心肺复苏中过度通气的价值研究:针对试验第一部分 数据的二次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基于路面振动和光电容积脉搏波的骑行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分析
        1.2.1 骑行舒适度评价与路面平整度检测技术
        1.2.2 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检测方法与理论分析
    2.1 路面平整度检测原理与骑行舒适度量化评价理论
        2.1.1 路面平整度概述及量化指标
        2.1.2 基于车辆四分之一模型的自行车简化模型构建
        2.1.3 基于自行车简化模型的国际平整度指数计算
        2.1.4 骑行舒适度量化评价理论
    2.2 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的生理参数检测原理
        2.2.1 脉搏波的产生
        2.2.2 光电容积脉搏波的检测方法
        2.2.3 血氧饱和度检测原理
        2.2.4 呼吸频率检测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面振动信号与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采集
    3.1 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3.1.1 信号采集单元
        3.1.2 微控制器单元及功能实现
        3.1.3 供电模块
    3.2 信号采集实施方案
        3.2.1 信号采集装置的固定方案
        3.2.2 采集装置的参数设置与数据存储
        3.2.3 信号采集骑行实验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骑行状态下的路面平整度与人体生理参数分析
    4.1 路面振动信号与光电容积脉搏波的信号预处理
        4.1.1 振动信号预处理
        4.1.2 脉搏波信号预处理
    4.2 骑行状态下的路面平整度分析
    4.3 基于振动信号的路面凸凹特征识别
    4.4 脉率血氧参数的获取
        4.4.1 脉搏波信号的波峰-波谷识别
        4.4.2 脉率的计算
        4.4.3 血氧饱和度的计算
        4.4.4 血氧饱和度的标定
    4.5 不同骑行条件下的人体脉搏血氧参数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骑行锻炼效果分类与评价
    5.1 运动锻炼效果程度分类与评价
    5.2 分类信号特征提取
        5.2.1 基于振动加速度数据的路面特征提取
        5.2.2 基于脉搏波数据的人体骑行生理特征提取
        5.2.3 不同路面骑行方案与信号特征提取结果
    5.3 基于SVM分类器的骑行效果分类与评价
        5.3.1 SVM分类原理
        5.3.2 骑行锻炼效果等级分类与评价
        5.3.3 应用前景与骑行锻炼运动计划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四、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数值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工入井前生理状态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 金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刘海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4]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构建研究[D]. 吴觅之.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5]基于5G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医疗体域网故障检测技术研究[D]. 梁亚从.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右美托咪定-强痛宁复合对犬麻醉效果的观察[D]. 连慧敏.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D]. 魏睿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双水平家用呼吸机的研制[D]. 王岺菲. 山东大学, 2020(02)
  • [9]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D]. 张丽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基于路面振动和光电容积脉搏波的骑行效果评价研究[D]. 刘俊山. 燕山大学, 2019(06)

标签:;  ;  ;  

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数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