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城市家庭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杨斯媛[1](2021)在《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教育成本与负担分析 ——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文中认为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并未带来人口的激增,当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日渐增多,诸多额外教育支出导致了家庭教育开支猛增,家庭教育支出与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研究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教育成本与负担是贴合时代及现时需要的。同时,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不断推进,二孩家庭日益增多,家庭的各项教育开支成本也随之增加,家庭作为我国教育投资主体之一,承担着孩子受教育期间的各项开支,家庭教育成本的计量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城市二孩家庭相比乡村家庭更具研究代表性。家庭各项教育成本的增加将给家庭带来诸多养育及心理负担,这将对孩子成长、家庭和谐关系构建等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二孩家庭教育成本及负担的重视程度不足,探索较少,关于减轻城市家庭的教育负担实质性对策探索不足。因此,研究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教育成本与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首先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我国城市家庭的生育变化进行了呈现,然后对城市家庭二孩养育过程中的直接教育成本与负担、间接教育成本与负担进行了相关分析,其次对引起城市家庭二孩养育教育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减轻城市家庭二孩养育过程中的各项负担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家庭教育成本的计量分析、全面二孩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家庭教育负担的减轻提供有益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研究的选题缘由、目的与意义进行了相关阐述。通过对众多国内外参考文献的研读,综述了现阶段关于城市家庭教育成本计量、教育资源配置对生育决策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等的相关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城市家庭的生育变化进行了呈现,包括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背景、现状及趋势,还包括政策实施后城市家庭的生育现状分析。教育成本及负担的加大对于生育率是有直接相关性影响的,对二孩政策下人口变动趋势的分析能够为下文提供参考。第三部分是对于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直接教育成本与负担进行分析,直接教育成本分析包括家庭基本教育支出、拓展教育支出以及家庭选择性教育支出。本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对河南省许昌市城市家庭进行了相关调查,以调查结果及访谈记录为基础,探究城市家庭直接教育负担。第四部分是对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间接教育成本及负担进行分析,包括:间接教育成本分析、家庭教育时间成本分析及家庭教育机会成本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城市家庭间接教育负担进行探究。第五部分是城市家庭二孩养育成本高、教育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分别从城市教育资源配置、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以及国家二孩政策完善,个人工作权益保障三个大层面进行了原因剖析。第六部分是针对城市二孩家庭教育负担、降低家庭养育成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包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范行业单位管理,维护在职人员权益、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呼吁家长理性教育投资、落实政府主体责任,促进城市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以及鼓励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强调家庭沟通重要性,以此来减轻城市家庭教育负担。结语部分对本文研究问题进行了相关总结。家庭教育支出比重占比不合理、家庭投资观念陈旧、家庭有效沟通缺失、缺乏正确育孩、成才观念,非理性、跟风选择课外培训机构,诸多问题都增加了当今城市二孩家庭的教育负担。因此,我们应对城市家庭教育观念、行为、方式予以重视,为减轻家庭养育教育负担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促进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均衡健康发展。
王雯慧[2](2021)在《城市家庭0-3岁儿童养育成本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陈秀红[3](2021)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人口生育率已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期望人口生育率提高的政策目标也并未达到预期。为此,国家已开始出现调整生育支持的政策导向,学界也在探讨生育支持的对策建议,但学界并未从主体行动的角度探讨生育支持的实现机制。鉴于此,本文从福利社会学视角出发,提出了“生育福利”概念,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的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构建起问题分析的主要框架,即分析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完善我国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了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并借此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根据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关于需要问题的理论探讨,从中获得对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理论启示。第一,生育福利需求来自城市女性对真实生育困境的个体感受和表达。第二,生育福利需求是历史形成的,需要是嵌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形成的。第三,生育福利需求不是漫无边际的各种“想要”和“偏好”。结合理论层面对生育福利需求的讨论和界定,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来发现城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通过现实困境来反映福利需求。研究发现,城市女性主要面临三种生育福利需求:一是“生不起、养不起”的经济支持需求,二是“孩子谁来看”的儿童照顾服务支持需求,三是“要孩子还是要工作”的生育权益保护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福利需求。其次,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育福利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家庭主义供给策略,家庭是福利供给的主体而非客体,国家、市场与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不足。从国家供给视角来看,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育保险制度的设计不能有效缓解生育导致的经济压力;二是儿童医疗保障不足以缓解医疗服务市场化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增加了育儿成本。从市场供给视角来看,来自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生育保护职业福利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对国家强制性就业保护和生育保护制度的执行发生偏离,二是用人单位自主性生育保护职业福利存在失衡现象。从社会供给视角来看,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主要表现为:一是供给总量缺口巨大,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二是供给主体结构严重失衡,“公”退“民”进,民办营利性市场机构成为主要力量;三是供给内容重“教”轻“保”,难以满足日常照护需求;四是机构资质缺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历史传统、国家建构、福利价值以及治理结构等四个维度,对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剖析。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看,生育福利供给存在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家庭的无限责任。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看,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公私边界的“流动性”。从价值基础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暂不具备福利发展的独立价值,借此分析在一定时期内为什么难以实现生育福利政策以及政府责任的大幅扩张。从政府治理来看,当前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协同以及政府社会性规制不足等问题,借此分析社会主体在生育福利供给中表现匮乏以及市场主体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侵害等问题。研究发现,在推动社会化儿童照顾服务的进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二是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导致难以实现儿童照顾的社会化。另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严重不足,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因生育行为而导致就业权益遭到损害。再次,对不同福利体制类型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构建和完善我国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启示价值。分别选取了美国、德国、瑞典和日本四个国家。美国,在现金或实物福利供给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为主;服务支持方面,在政府选择性干预基础上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劳动力市场主体规制难以解决女性就业与生育的冲突,难以有效保护女性生育权益和就业权益。在德国,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供给主要来源于基于多方合作的社会保险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给付;托育服务供给走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合作;对劳动力市场主体严格的生育保护规制较好实现了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兼容;在瑞典,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政府给予高水平、普惠性的福利津贴;托育服务供给方面,以政府公立为主,非营利组织介入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极大促进了性别平等以及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兼容,最大限度实现了女性生育保护和就业保护的双重需求;日本,在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和社会合作的保险给付为主;托育服务方面,以政府供给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使得女性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且难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基于对四个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经验总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一是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二是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四是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机制进行了总体框架的设计。首先,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国家的主导性责任应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重塑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权利、社会投资和性别平等四大基本理念;第二,明确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责任。其次,建立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与合作机制,从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从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最后,提出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第一,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第二,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国家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在分析福利多元主义范式实践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要使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变得更具指导价值,不应仅仅关注多元主体之间静态的、应然的规范性责任划分,更应该从动态视角关注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在福利供给中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克服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实践困境,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
俞峰[4](2021)在《代际学习视角下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工作的高节奏给年轻人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孩子的教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城市青年普遍面临的困境,祖辈与父辈合作教养已经成为家庭育儿结构的新常态。根据米德的代沟理论,由于两代家长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根本不同,两代家长的分歧集中表现为祖辈的“经验育孙观“和父辈的“现代育儿观”的排斥对立,双方的矛盾分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合作育儿的效果。代际学习作为终身教育领域的学习方式,为不同世代人群产生交互连接搭建了桥梁,在促进积极老龄化、改进代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因此在提升家庭祖辈与父辈的合作育儿成效,建设学习型家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上海5户家庭中正在参与带孙的祖辈和父辈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代际学习视角下的转化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围绕探究“代际学习在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中的应用方式及其作用”这一目标核心,剖析祖辈与父辈在合作育儿中的角色定位,探讨祖辈与父辈在合作育儿情境中从分歧转化为合作的内容维度,分析转化学习和社会学习在上述内容维度中的具体应用,并基于上述研究最终旨在为提高家庭合作育儿成效提供全方位建议。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概述了家庭个案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祖辈在家庭合作育儿中的角色定位。第三章作为本文的核心章节,以代际双方的学习个案为依托,以对比为方法,重点分析了转化学习理论在“养育融合”、“合作观念”、“城市融入”三个维度的应用方式和相应特征,并在“养育融合”部分穿插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作用。第四章是结论和反思章节,5户家庭的合作育儿实践表明:(1)代际学习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合作育儿家庭类型;(2)祖辈和父辈的角色定位是在代际学习中动态调整的;(3)祖辈与父辈主要通过代际学习中的转化学习实现从育儿技能到观念的全面合作;(4)代际学习中的社会学习是祖辈与父辈形成优势互补的辅助渠道。最后,笔者基于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以促进家庭合作育儿成效,搭建合作育儿家庭支持体系为目标,分主体为家庭代际双方、成人教育工作者、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意见建议,并对在本研究中取得的收获与反思进行了回顾总结。
沈辰[5](2020)在《女性犯罪者家庭抗逆力研究 ——以J省N监狱为例》文中指出关于女性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女性犯罪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女性作为家庭重要成员,一旦发生犯罪的行为,其家庭功能必然受损,所带来的是家庭功能和作用的剧烈变化。家庭是社会组织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成为多数人最初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与发展,存在着各种来自社会中的风险。暴露在风险中的群体会承受着多重压力。压力既能是正向的,促使家庭积极的发展,也可给家庭带来困境,使家庭承受消极的破坏性影响。首先,由于女性犯罪入狱,对于家庭本身和家庭其他成员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次,当女性犯罪这一特定家庭遭遇压力与变故时,其个人与家庭其他内部成员在逆境中会产生多重困境,犯罪者本人以及其家庭其他成员如何面对压力与应对压力?再次,当女性犯罪者回归家庭后如何再次面对家庭及其社会的适应度等等,都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合“社会适应”的概念整合,试图在结构、社会适应、与能动性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分析女性犯罪者家庭“抗逆力”形成与展现的动态过程。基于此,完成下列问题的解答:首先,在女性犯罪者入狱或出狱后,其家庭中有哪些变化及特点?女性犯罪的类型及各犯罪类型与家庭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其次,以女性犯罪者家庭为例,家庭在遭受变故后面对逆境的适应与不适应,在抗逆力过程中都有什么因素影响其社会适应度?最后,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帮助这一群体减弱甚至消解他们适应过程中的张力?论文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同时也有实践价值。从理论角度来说,本文在研究中通过对社会认同以及认同理论观点的整合,探究女性犯罪者家庭的抗逆力适应问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考察女性犯罪者家庭成员面对来自危机后的自我认同、角色认同和物质认同,开展了家庭抗逆力的社会适应研究模式。本文从家庭抗逆力视角出发,依托社会学基础原则和理论,通过理论和实践多层次的研究解析,深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女性犯罪的关键成因、趋势,以及其对家庭造成的一系列实质性影响等问题。实践层面,抗逆力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不断展开的,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结果。生活是不断展开的行动流,所谓的结果只不过是生活的过程。对于女性犯罪者家庭而言,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尝试突破结构的限制,利用自身能动性去重新进行社会适应,寻求支持从而回应生活的过程。当然,这样的突破在某种程度上是情景式的,并不能全然突破结构的制约。首先,本研究为女性犯罪者家庭和家庭成员提出家庭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其次,本研究从结构、社会适应度和家庭抗逆力视角研究在家庭逆境中的适应与不适应,通过实践依据证实分析家庭抗逆力的过程。已有国内有关女性犯罪问题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女性犯罪者本身。在女性犯罪的形成因素以及犯罪类型的研究视野上,对女性犯罪类别与控制研究较多,而关于这类群体家庭问题,目前社会上给予的关注度不足。从理论视角来说,由于不同学科分解,导致在进行家庭研究上没有融合观点出现。为此本文在进行阐释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社会认同、认同等理论的融入,深刻探究女性犯罪家庭成员经历家庭功能受损后在逆境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和行为过程,从而可以动态地把握其整体家庭的抗逆力程度和社会适应过程。以往的抗逆力研究多见于心理学的研究文献。其主要缺陷在于过分强调量化,缺乏对社会实践脉络和个体能动性的关注与分析,且在抗逆力的测量理论和方法上至今难以形成科学的共识。有鉴于此,本文将立足质性研究方法,转换研究视角,研究焦点不再局限于“抗逆力”的测量高低,或具有抗逆力之类的表象性问题,而是将“抗逆力”视为一种动态过程,一个在结构、社会适应与能动性的交互作用之中展开的过程,并以此视角去深度观察和解析女性犯罪者家庭的抗逆力形成。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女性犯罪者家庭在困境中的适应表现,以及可能出现的家庭抗逆力。论文在观点剖析上,共计发放了300份调研问卷与500份抽样问卷,结合对这些问卷结果的整理、研究,确定此类家庭的危机程度;通过对33组家庭46人的深度个案访谈,对女性犯罪者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结构、社会适应过程和抗逆力的形成进行有效分析。则为本研究的核心叙述与类别分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们先总结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女性犯罪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随后建设性地提出了重新进行社会学意义下的女性犯罪研究,进而总结阐述了女性罪犯这一类家庭的突出特点。根据研究当前我国女性犯罪主要类型和主要表现特征等发现,我国女性在犯罪后表现出的自身及家庭内部结构等矛盾状态,可以通过资源、压力事件、对压力事件的认知以及危机这四个因素进行研究。面对这些因素,我们从社会群体、文化、变迁、家庭抗逆力等层面出发,依托社会学基本原理对诱发女性实施犯罪的核心因素及犯罪后对家庭及其他各方面造成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扎根理论方法,基于家庭发生变故后,家庭成员应对方式问题出发,进行观点的分析,探讨女性罪犯家庭内部成员在“逆境事件”后的保护因子、风险因子,以及家庭成员在“逆境事件”应对举措,而后实现对其抗逆力呈现方式的探讨和概括论述。角色认同方面,本研究从家庭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出发,考察女性犯罪者家庭群体在何种情境下产生困境与压力,存在矛盾和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紧张与不适。研究发现大多数女性犯罪者家庭对家庭生活、家庭收入、亲子关系、奉养关系等表示不满,这也是大多数女性犯罪家庭由于家庭功能发生改变而产生家庭压力的原因。大多数女性犯罪者家庭成员内心对原生家庭有较高的向往,其希望回归血缘家庭。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原生家庭非简单的生产与在生产的制度、架构,更是对抗外来风险与解决困境的避风港。笔者在论文中将充分的参考和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将立足于已有研究的盲点和缺陷,希望能够查漏补缺,同时立足于社会学的诸多研究优势,希望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不断深化和拓展女性犯罪问题研究,希望能够在女性犯罪对家庭功能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审视和思考,这么做一方面能够进一步的拓展社会学在犯罪领域和家庭领域两个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能实现社会学同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流,提高社会学对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价值。最后,我们站在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总结了我国女性犯罪的主要规律,与犯罪后家庭功能变迁的过程,分析在多重压力下此类家庭的抗逆力及其应对方法。探寻我国未来女性犯罪的趋势变化,以及她们回归家庭后的角色认同与家庭抗逆力的取向。本文挑战了现有的心理学和个体主义之抗逆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结构、社会适应、能动性三者的类属于动态的、关系主义之抗逆力的解释架构。这一架构既回应和弥补了现有抗逆力理论的不足,为女性犯罪者及女性犯罪者家庭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实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或实践价值。
范文哲[6](2020)在《城市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教消费》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早教消费在城市社会中逐渐大众化,竞争型教育大行其道,儿童教育的“起跑线”被不断拉前,早期教育消费也已成为城市家庭消费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消费群体聚焦于有0-6岁儿童的城市家庭,透过与十余位父母的深度访谈与家庭观察,描述城市家庭不同的教养方式及其早教消费的实践过程。本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在儿童消费文化与竞争型教育的双重背景的塑造之下,不同的城市家庭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教育消费的影响。本研究在第二部分回顾了社会学界有关消费文化的理论研究,从消费文化崛起的角度讲述了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对儿童教育消费的影响。其次,对有关教养方式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将教养方式类型化,其中拉鲁提出的“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的类型划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学术界目前主要从养育观、亲子关系、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对教养方式进行探讨。最后对有关探讨教育分层原因与结果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对于教育分层的结果尚未形成定论,这也是本研究将讨论的问题。第三部分对两种教养类型在城市家庭中的运作过程及其对应的早教消费实践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协作培养型家长崇尚科学育儿的教养理念,常为权威型父母,亲子关系亲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性格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重视早期教育投资;成就自然成长型更推崇顺其自然的教养理念,常为专制型或放任型父母,亲子关系较为复杂,能力培养上更注重文化课业的学习能力,忽视综合能力培养和早教消费。第四部分中,鉴于上述分析,从消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入手,探究教养方式如何受到儿童消费文化的影响与塑造,并进一步分析教养方式如何影响着早教消费行为。研究发现,儿童早教消费不仅仅是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更成为一个映射阶层差异的社会场域,处于不同阶层位置的城市家庭生产着不同的教养方式与早教消费行为倾向,折射着父母对于阶层再生产的期待与阶层关系再生产的趋势。
荆于丽[7](2020)在《城乡3-6岁幼儿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保定六所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幼儿各种基本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安全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日益明显。有效的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提升幼儿处理和应对各种危险的能力,减少对其造成的伤害。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城乡家庭教育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同时制约了我国城乡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城乡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城乡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异同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推进城乡家庭安全教育的均衡性、整体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保定市城乡6所幼儿园,共402位城乡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共选取12位城乡家长进行访谈,进一步揭示城乡家长在幼儿家庭安全教育方面的异同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笔者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针对保定市城乡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对城乡3-6岁幼儿家长的背景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当前城乡家长在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孩子日常照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对城乡家长实施安全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城乡家长在幼儿安全教育的现状上存在着一定的异同点与问题,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安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安全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来源、安全教育的目的和时机、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孩子取得的进步和孩子意外伤害类型等方面。第三部分对当前城乡家庭安全教育存在的异同点与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其原因,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缺少有效的帮助和支持;缺少必要的安全教育资源。二是内部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及职业类型;家长自身的安全教育素养水平;家长对家庭安全教育的价值理念认知不到位;家长采取安全教育方法的侧重点不同;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缺席”。第四部分为改善城乡家庭安全教育的现状,缩小城乡家庭安全教育的差距,提高农村家庭安全教育的总水平,笔者从家长、幼儿园、社区等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张莉[8](2020)在《小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异分析 ——基于河南省新乡市的调研》文中研究说明在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下,缩短小学生在校时间政策的实施、校内家庭教育投资负担的减轻、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对其子女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投资。在强调教育公平的今天,在政府所提供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没有太大差别的情况下,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并未得到缓解甚至越来越大,引发教育不公平的恰恰是那些不可控的、学校外的其他教育主体发挥作用的因素。近年来,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家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主动性,使得家庭教育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城市地区逐渐扩张家庭教育投资甚至出现了投资过剩的现象。而此时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受教育程度、信息闭塞、陈旧观念的大量遗留等原因,其家庭教育投资状况极其受限,甚至有的家庭连其子女基本的义务教育都很难维持。城乡家庭教育投资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显得更加巨大。因此推出了一系列问题:小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异的多少、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会动摇社会公平的根基、政府只实现城乡小学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务在新的时代下是不是不够等问题。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目的。为了更系统的了解城乡间家庭教育投资的差异以及后续影响,本文以新乡市城乡的小学生家庭为调研对象,对新乡市市区及其辖区内农村进行访谈及发放问卷。采用SPSS22.0、EXCEL等软件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围绕影响学生未来个体发展的现阶段家庭教育投资类型,结合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的内涵、儿童发展阶段特点进行剖析解读,将可能影响的投资类型重点放在校外教育投资(也就是扩展性投资)。首先,对城市和农村的数据进行各自比较,用来了解其各自的家庭背景及基本投资结构等信息;其次,从不同的教育投资类型、教育投资费用结构、家庭负担率和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小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投资进行对比研究,探寻城乡家庭教育投资的具体差异点,为学生不同的发展路径与发展结构进行推动性分析提供基础。再次,将研究结果与文化再生产理论、路径依赖理论进行二次联合分析,结果发现小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距过大会影响学生个体未来发展的不平等,并总结了引发不公平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了政府应提升城乡教育均等化服务的质量、增加农村素质教育的财政投入、普及家庭理性教育投资观念、完善教育相关领域社会保障等建议。
林晗[9](2020)在《城市家庭主妇心理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长沙市H社区的实践》文中提出在妇女发展与妇女平等取得重大进步的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已婚妇女再次陷入难题,面对工作和家庭产生的不可调和矛盾,使得她们不得不选择牺牲自我而回归家庭。家庭主妇人数日益增多、队伍日益庞大,已经成为女性群体分层的突出现象。家庭主妇回归家庭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受到经济、行动、制度和意识等因素制约,加之自身能力退化和个体地位弱化等原因,陷入焦虑、孤独、低自我价值感、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困境,这不仅严重干扰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还十分影响子女成长和夫妻关系。因此,家庭主妇的心理困境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家庭和整个社会,亟待引起社会重视。本文以长沙市H社区内的家庭主妇为研究对象,以赋权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运用访谈法、量表测量法和观察法获得一手信息。通过对30名家庭主妇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到她们真实的生活境遇和真切的生活感受,发现她们心理上的困境,以“权力”视角为中心进行结构性原因探析,并且制定了综合的服务方案。本研究运用了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有效开展服务,不仅改善了家庭主妇的负性情绪,更加关注家庭主妇主体意识的激发和自我能力的提升,通过内在激励和外部支持的方式帮助她们走出心理困境,获得长效自助发展。在文章后部分,笔者总结了此次服务的成效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反思,来探究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家庭主妇心理困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介入过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整个研究的局限性。最后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以期希望丰富和提高家庭主妇心理方面的服务和社会对家庭主妇的关注度。
纪俊楠[10](2020)在《中产阶层子女的劳动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劳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当今社会分层客观存在的背景下,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产阶层深知教育在层级流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因此,对中产阶层子女的劳动教育研究无论是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还是中产阶层群体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阅读和梳理相关文献,对中产阶层、劳动教育等相关概念形成更加清晰理解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中产阶层的概念界定标准,选取了主要的三个中产阶层家庭和另外两个非中产阶层家庭,通过对五个家庭进行了初步调研了解,论证了这几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与可行性。此后,通过对中产阶层子女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了解了相关问题资料的研究现状。其次,通过在五个家庭深入观察、访谈,对其生动、丰富的日常生活的现场描述和行为分析进一步了解中产阶层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劳动教育的真实现状,即劳动教育的现状是怎么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通过调研发现,中产阶层子女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高年级劳动能力低年级化,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由于父母自身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劳动过程中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子女们普遍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深刻认识,高年级行为上逃避劳动等。父母在子女劳动教育过程中则往往表现出:缺乏正确的认识、情感的不舍、意志不坚定、行为上包揽一切。由于各种类型资本的积累与强化,面对子女教育相关问题,中产阶层父母表现的更加得心应手,非中产阶层父母表现的更加力不从心。面对子女劳动教育,中产阶层父母之间也由于场域、惯习等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态度和行为。最后,基于五个家庭的长期观察描述与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思考:家庭教育要在子女劳动教育中发挥好基础作用,父母在整个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冲破传统观念的藩篱,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父亲角色的唤回有助于家庭教育的高效展开,从而促进子女劳动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学校层面,深化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建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实践,促进家校关于培养孩子劳动方面教育的有效合作。
二、论城市家庭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城市家庭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教育成本与负担分析 ——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1.全面二孩政策 |
2.家庭教育成本 |
3.家庭教育负担 |
4.城市家庭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人力资本理论 |
2.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3.伊斯特林生育供求分析理论 |
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城市家庭生育变化分析 |
(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背景、现状与趋势 |
1.实施背景 |
2.实施现状 |
3.实施趋势 |
(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城市家庭的生育现状 |
1.人口出生率低,增长量小 |
2.家庭生育意愿不强 |
二、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直接教育成本与负担分析 |
(一)家庭直接教育成本分析 |
1.家庭基本教育支出 |
2.家庭扩展教育支出 |
3.家庭选择性教育支出 |
(二)家庭直接教育负担分析 |
1.各项教育开支较多,家庭经济负担重 |
2.学区购房“热”,孩子升学成本过高 |
三、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间接教育成本与负担分析 |
(一)间接教育成本分析 |
1.家庭教育时间成本 |
2.家庭教育机会成本 |
(二)间接教育负担分析 |
1.日均教导、教育孩子时间不足 |
2.个人或配偶职业发展机会受限 |
3.同孩子沟通时间短,良好家庭关系难构建 |
四、城市家庭二孩养育成本高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
(一)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盲目 |
1.家庭教育投资动机不明确,投资收益低 |
2.家长盲目校外投资,存在跟风投资行为 |
(二)城市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
1.学校资源配置失衡 |
2.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 |
(三)国家二孩政策不完善 |
1.给予二孩家庭扶持力度弱 |
2.女性工作权益难保障 |
五、降低城市家庭二孩养育成本减轻教育负担的对策建议 |
(一)国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减轻家长教育投资负担 |
1.家长应因材施教,为孩子理性选择课外培训 |
2.国家继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给予二孩家庭教育财政补贴 |
(二)发挥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监管督查作用,维护在职人员各项基本权益 |
1.加强对企、事业及各单位政策执行的监管监察力度 |
2.严谨落实女性产假制度,保障女性正当权益 |
(三)政府落实城市教育资源管控责任,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
1.增加优质学校资源供给 |
2.优化学校师资配置 |
(四)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与子女积极沟通 |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孩观、成才观 |
2.家长同孩子多交流,增加与孩子沟通时间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质性研究法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1.3.1 福利、国家福利与社会福利 |
1.3.2 生育与生育福利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1.4.1 理论视角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 |
2.1.1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概念及关系的讨论 |
2.1.2 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生育率预测 |
2.1.3 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研究 |
2.1.4 “全面二孩”背景下生育支持的对策讨论 |
2.1.5 福利多元主义在中国社会福利议题研究中的应用 |
2.2 文献述评 |
第3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分析 |
3.1 关于“需求”的理论探讨和启示 |
3.1.1 “需求”的理论探讨 |
3.1.2 需求理论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启示 |
3.2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的现实需求 |
3.2.1 儿童养育的经济支持需求 |
3.2.2 儿童照顾的社会服务支持需求 |
3.2.3 生育权益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主体供给的主要问题 |
4.1 国家——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 |
4.1.1 关于“去商品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测度 |
4.1.2 生育福利制度“去商品化”能力弱的主要表现 |
4.2 市场——用人单位对城市女性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 |
4.2.1 关于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涵义解析 |
4.2.2 用人单位对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的主要表现 |
4.3 社会——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 |
4.3.1 社会化托育服务概念界定 |
4.3.2 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的主要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历史传统: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 |
5.1.1 对“生生不息”血缘延续的极度重视决定了家庭对孩子抚育的高度责任感 |
5.1.2 “父慈子孝”的亲子双向义务结构对家庭养育孩子形成了规范性效用 |
5.1.3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强化了女性对孩子的抚育责任 |
5.2 国家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 |
5.2.1 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工业化建设需要 |
5.2.2 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 |
5.2.3 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5.3 理念基础:暂不具备福利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1 福利国家具备福利形成和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遵循的是一种福利从属于生产的“生产主义”的发展理念 |
5.4 政府治理: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分工合作与社会性规制不足的问题9 |
5.4.1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 |
5.4.2 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 |
5.4.3 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6.1 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 |
6.1.1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美国为例 |
6.1.2 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德国为例 |
6.1.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瑞典为例 |
6.1.4 东亚地区发达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日本为例 |
6.2 生育福利供给国际经验的启示 |
6.2.1 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 |
6.2.2 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 |
6.2.3 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 |
6.2.4 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 |
7.1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 |
7.1.1 塑造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 |
7.1.2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供给责任 |
7.2 健全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及协同机制 |
7.2.1 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
7.2.2 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 |
7.3 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合作机制 |
7.3.1 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 |
7.3.2 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 |
7.3.3 健全国家对社会化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代际学习视角下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2.1 合作育儿 |
1.2.2 代际学习 |
1.2.3 转化学习 |
1.2.4 社会学习 |
1.3 研究的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代际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1.3.2 关于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的研究 |
1.3.3 文献综述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问题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过程 |
1.4.6 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合作育儿家庭个案初探 |
2.1 调查样本基本资料分析 |
2.2 基于合作育儿家庭个案的画像 |
2.2.1 F1-1 号家庭 |
2.2.2 F2-2 号家庭 |
2.2.3 F3-3 号家庭 |
2.2.4 F4-4 号家庭 |
2.2.5 F5-5 号家庭 |
2.3 合作育儿家庭中祖辈的角色定位 |
2.3.1 “二次上岗”——祖辈承担儿童生活照料的重担 |
2.3.2 “殊途同归”——祖辈皆认可教育的主体是父母 |
2.3.3 “莫衷一是”——父辈对祖辈发挥的价值性看法不一 |
第三章 基于代际学习视角的合作育儿案例分析 |
3.1 养育融合的艺术 |
3.1.1 大彻大悟的开心奶奶——惊讶孩子由妈妈带的改变 |
3.1.2 关心则乱的嘟嘟奶奶——医生告诫乱用药的危害 |
3.1.3 敢于破案的嘟嘟妈妈——与祖辈追溯孩子打架原因 |
3.1.4 自信固执的悠悠外公——按书本上做养不好孩子 |
3.1.5 相互欣赏的两代人——发现家庭中榜样的力量 |
3.2 合作观念的智慧 |
3.2.1 祖辈的角色之情 |
3.2.2 父辈的同理之心 |
3.3 城市融入的心路 |
3.3.1 社会规范的要求 |
3.3.2 社区居民的影响 |
3.3.3 育孙晚年的思考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4.1 代际学习视角下家庭合作育儿研究的主要结论 |
4.1.1 代际学习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合作育儿家庭类型 |
4.1.2 祖辈和父辈的角色定位是在代际学习中动态调整的 |
4.1.3 祖辈与父辈主要通过代际学习中的转化学习实现从育儿技能到观念的全面合作 |
4.1.4 代际学习中的社会学习是祖辈与父辈形成优势互补的辅助渠道 |
4.2 对家庭代际双方的反思 |
4.2.1 带孙祖辈——反思祖辈“经验劣势”,向科学育儿学习 |
4.2.2 父辈家长——学习祖辈“经验优势”,激发祖辈学习潜能 |
4.3 对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
4.3.1 研究导向——聚焦两代人合作育儿潜能的提升 |
4.3.2 支持方案——制定特色化和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
4.4 对政府政策制定者的反思 |
4.4.1 顶层设计——强化问题需求导向 |
4.4.2 牵线搭桥——打造协同育人机制 |
4.5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
4.5.1 研究中的收获 |
4.5.2 研究中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面向合作育儿家庭中祖辈的访谈设计 |
附录 B 面向合作育儿家庭中父辈的访谈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女性犯罪者家庭抗逆力研究 ——以J省N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架构 |
1.3.1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 |
1.3.2 质性研究架构 |
1.3.3 研究设计 |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创新点与难点 |
1.4.1 选择研究对象分类 |
1.4.2 创新点 |
1.4.3 研究难点 |
第2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
2.1 家庭抗逆力理论的相关研究梳理 |
2.1.1 家庭抗逆力的概念和具体内涵 |
2.1.2 家庭抗逆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3 家庭抗逆力的模式 |
2.1.4 家庭抗逆力与家庭功能的联系 |
2.2 女性犯罪者家庭影响因素分析梳理 |
2.2.1 家庭的角色情境 |
2.2.2 家庭的冲突因素 |
2.3 家庭社会适应理论发展 |
2.3.1 哲学思源 |
2.3.2 认同理论发展 |
2.4 相关概念辨析 |
2.4.1 女性犯罪者家庭 |
2.4.2 结构 |
2.4.3 社会适应 |
2.4.4 家庭抗逆力 |
2.5 女性犯罪者家庭抗逆力研究的理论维度 |
2.5.1 女性犯罪者家庭抗逆力研究的理论整合 |
2.5.2 抗逆力的社会适应理论内含 |
2.6 述评 |
第3章 女性犯罪者家庭职能缺失及其困境生成 |
3.1 普通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功能价值考察 |
3.1.1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 |
3.1.2 女性影响家庭功能的形式 |
3.1.3 女性在家庭中的职能作用 |
3.2 女性罪犯者家庭职能缺失 |
3.2.1 女性罪犯者承担家庭经济功能缺失 |
3.2.2 女性罪犯导致家庭内部中的劳动功能资源缺失 |
3.2.3 女性犯罪导致亲子关系中母亲角色缺失 |
3.2.4 犯罪女性空间“不在场”导致社会交往资源缺失 |
3.3 女性罪犯者家庭困境生成因素 |
3.3.1 夫妻关系冲突导致情感关系弱化 |
3.3.2 赡养关系缺损导致传承关系断裂 |
3.3.3 邻里关系疏远导致社区交往资源缺失 |
3.4 小结 |
第4章 女性犯罪者的家庭结构与其家庭抗逆力 |
4.1 女性犯罪者家庭结构的重建 |
4.1.1 家庭结构的资源扩充与抗逆力 |
4.1.2 家庭内部组织结构的稳定与抗逆力 |
4.2 女性犯罪者家庭内部仪式的可持续性 |
4.2.1 在破裂中维持稳定 |
4.2.2 适应改变后的能力 |
4.3 女性犯罪者家庭的社会结构资源网络 |
4.3.1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结构网络 |
4.3.2 结构失能下的家庭结构网络 |
4.3.3 亲属关系中的家庭结构网络 |
4.4 女性犯罪者家庭情感沟通分享与合作解决问题 |
4.4.1 家庭内部沟通方面的理解互动与抗逆力 |
4.4.2 家庭内部信念方面的认知理性化与抗逆力 |
4.5 小结 |
第5章 女性犯罪者家庭的社会适应与其家庭抗逆力 |
5.1 家庭为逆境重新定义和社会积极适应 |
5.1.1 保持生活统合感 |
5.1.2 正面展望积极的意义 |
5.2 家庭从时间维度克服逆境的积极认知 |
5.2.1 分享情感 |
5.2.2 爱包容差异 |
5.2.3 促进正面互动 |
5.3 家庭从空间维度培养克服逆境的积极认知 |
5.3.1 发展区域 |
5.3.2 公共空间 |
5.3.3 社会环境 |
5.4 家庭从自我角度调适逆境的积极认知 |
5.4.1 减少家庭未成年人的负面连锁反应 |
5.4.2 促进老人的家庭抗逆适应过程 |
5.4.3 健全家庭中伴侣关系的平衡作用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概括 |
6.1.1 家庭抗逆力的整合性解释 |
6.1.2 家庭抗逆力整合性框架的应用 |
6.2 社会适应过程的认同性 |
6.2.1 角色认同决定社会适应程度 |
6.2.2 社会适应过程的多维度认同性 |
6.2.3 预期认同不清致社会适应不良 |
6.3 对策及建议 |
6.3.1 关注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家庭抗逆力研究 |
6.3.2 关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家庭抗逆力研究 |
6.3.3 以社区、政府抗逆力构建家庭抗逆力 |
6.3.4 促进家庭结构的优化 |
6.3.5 将家庭照顾纳入福利体系 |
6.3.6 政府提升家庭结构功能失能后的家庭发展能力 |
6.3.7 加强专业社工心理支持建设 |
6.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城市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教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二、文献述评 |
(一)消费文化与儿童早教消费 |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教消费 |
(三)教育分层与儿童早教消费 |
(四)文献评价 |
(五)研究思路 |
三、教养方式与早期教育消费实践 |
(一)协作培养型教养方式与早期教育消费实践 |
(二)成就自然成长型教养方式与早期教育消费实践 |
四、儿童消费文化与早教消费 |
(一)儿童消费文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塑造 |
(二)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期教育消费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城乡3-6岁幼儿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保定六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
1.1.2 幼儿的安全现状堪忧 |
1.1.3 笔者个人研究兴趣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4 概念界定 |
1.4.1 城乡 |
1.4.2 幼儿安全教育 |
1.4.3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内容 |
1.5.4 研究创新点 |
1.5.5 研究重难点 |
第二章 城乡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调查统计分析 |
2.1 城乡幼儿家长基本情况及其比较分析 |
2.1.1 问卷填写者信息分布情况 |
2.1.2 城乡幼儿家庭月收入情况 |
2.1.3 城乡幼儿家长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
2.1.4 城乡幼儿家长职业分布情况 |
2.1.5 孩子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 |
2.2 城乡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具体情况分析 |
2.2.1 城乡家长安全教育认识的比较分析 |
2.2.2 城乡家长安全教育态度的比较分析 |
2.2.3 城乡家长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分析 |
2.2.4 城乡家长安全教育知识获取途径的比较分析 |
2.2.5 城乡家长安全教育目的与时机的比较分析 |
2.2.6 城乡家长安全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
2.2.7 城乡家长安全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 |
2.2.8 城乡幼儿通过安全教育取得进步的比较分析 |
2.2.9 城乡幼儿发生过安全事故类型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城乡家长实施安全教育现状的异同点及原因分析 |
3.1 城乡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现状的异同点分析 |
3.1.1 城乡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存在的共同点 |
3.1.2 城乡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存在的不同点 |
3.2 城乡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存在不同点的原因分析 |
3.2.1 外部的客观因素 |
3.2.2 内部的主观因素 |
第四章 改善城乡家庭安全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
4.1 家长层面 |
4.1.1 对城市家长的教育建议 |
4.1.2 对农村家长的教育建议 |
4.2 幼儿园层面 |
4.2.1 通过网络手段,实现安全教育资源的共享 |
4.2.2 加强对家长实施安全教育的实践指导 |
4.2.3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 |
4.3 社区层面 |
4.3.1 采取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指导,提高家庭安全教育质量 |
4.3.2 提供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为幼儿家庭安全教育提供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小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异分析 ——基于河南省新乡市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家庭教育投资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变量 |
(二)家庭教育投资构成仍待研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家庭教育投资类型的研究 |
(二)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异的表征研究 |
(三)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动机与负担研究 |
(四)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家庭教育投资差异的持续影响研究 |
(六)文献评价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阐释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育投资 |
(二)家庭教育投资 |
(三)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 |
二、理论阐释 |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 |
(二)路径依赖理论 |
(三)理论适用性及本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新乡市小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调查 |
一、调查情况的基本概述 |
(一)调查目标与样本选择 |
(二)调查方式与调查内容 |
(三)调查数据收集与规范保证 |
二、城乡家庭教育投资的基本现状 |
(一)新乡市市区家庭教育投资现状 |
(二)延津县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现状 |
第三章 新乡市小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异分析 |
一、城乡家庭不同教育投资类型的差异 |
二、城乡家庭教育投资费用结构的差异 |
(一)独立样本T检验 |
(二)城乡家庭教育结构性比较 |
三、城乡家长教育负担感受情况的比较 |
(一)城乡家长绝对负担感受度对比 |
(二)城乡家庭相对负担感受度对比 |
四、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异的根源 |
第四章 家庭教育投资差异对个体的潜在影响 |
一、对个体发展的文化资本存量影响 |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应用逻辑 |
(二)家长教育投资行为与文化资本差异的循环影响 |
(三)文化资本差异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二、对个体发展的路径依赖影响 |
(一)起点投资差异影响偶然性优势依赖 |
(二)过程投资差异影响惯性式重复依赖 |
(三)积累性投资差异影响自强化选择依赖 |
第五章 弱化投资差异对个体影响的建议 |
一、提升城乡教育均等化服务的质量 |
(一)重视农村师资水平,持续提升教师待遇 |
(二)增加教育补助类型,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
(三)城市反哺农村,城乡进行多渠道互动 |
二、增加农村素质教育的财政投入 |
(一)补充学校素质教育,完善现代教育设施 |
(二)丰富校外教育资源,扩展多种教育服务 |
(三)联合校外教辅机构,增加校外教育形式 |
三、普及家庭理性投资教育观念 |
四、完善教育相关领域社会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城市家庭主妇心理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长沙市H社区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家庭主妇的境遇、困境与原因 |
第一节 城市家庭主妇的生活境遇 |
一、项目起源 |
二、日常生活 |
三、生活感受 |
第二节 城市家庭主妇的心理困境 |
一、频发焦虑感 |
二、低自我价值感 |
三、社交孤独感 |
四、内心抑郁感 |
第三节 城市家庭主妇心理困境的结构性原因 |
一、经济制约:平等权缺损 |
二、行动制约:交往权缺少 |
三、制度制约:保障权缺位 |
四、意识制约:发展权缺失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家庭主妇心理困境的实践 |
第一节 个案社会工作 |
一、接案 |
二、问题诊断 |
三、介入过程 |
四、评估与结案 |
第二节 小组社会工作 |
一、小组概况 |
二、小组计划 |
三、小组介入 |
四、小组评估 |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 |
一、构建“心灵驿站”交流平台 |
二、举办“寻找最美母亲”活动 |
三、进行“就业创业”社区讲座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家庭主妇心理困境的实践总结 |
第一节 实践成效 |
一、心理状况明显好转 |
二、心理调适能力提升 |
三、心态转向积极乐观 |
四、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
五、社区交往逐渐加深 |
第二节 实践反思 |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挑战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节 相关建议 |
一、加深个体与外部现实的联系 |
二、开启“线上+线下”心理服务模式 |
三、加强对家庭主妇群体的重视和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产阶层子女的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
2.新时代重申了劳动教育的价值 |
3.中产阶层特别注重子女教育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中产阶层 |
2.劳动教育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教育对中产阶层重要性研究 |
(2)教育促进中产阶层流动原因研究 |
(3)劳动教育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中产阶层教育问题研究 |
(2)劳动教育问题研究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情况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对象情况 |
(六)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1.研究重难点 |
2.研究创新点 |
一、重视子女教育的背后:理论与现实生活中求“升”存 |
(一)社会分层的客观存在 |
(二)教育——中产阶层相对易掌握以促进社会流动的必备品 |
(三)现实生活中的中产阶层父母与子女的教育 |
1.创业的经历 |
2.教育的经历 |
3.工作的稳定 |
二、中产阶层子女的劳动教育现状 |
(一)子女日常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面相 |
1.中产阶层子女劳动能力低年级化 |
2.中产阶层子女积极的劳动情感体验与机械劳动的反差 |
3.中产阶层子女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 |
4.逃避劳动行为:学习是张“挡箭牌” |
5.知行不一:作文中的劳动意识与现实生活中行为的偏差 |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 |
1.忙碌的生活:无暇顾及劳动教育 |
2.各育重视的背后:劳育重视程度最低 |
3.本末倒置:劳动教育作为惩罚的手段而非目的 |
4.行为上包揽一切:对孩子劳动成果的否定与不信任 |
(三)学校劳动教育现状 |
1.注重成绩与升学率的氛围:劳动教育被弱化 |
2.劳动教育课程的缺乏与虚化 |
3.家校合作不力:相互推卸责任,缺乏有效沟通 |
三、中产阶层子女劳动教育现实面相的背后 |
(一)“场域”理论——一个可能解释框架 |
1.子女劳动教育现状——中产阶层教育焦虑的一种现实表征 |
2.子女劳动——保证教育资本效能最大化的舍弃选择 |
3.父母们之间表现不同——中产阶层父母“场域”和惯习影响 |
(二)子女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背后的情感交织 |
1.隔代对孩子的宠爱 |
2.父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不舍与让步 |
3.积极劳动情感体验的背后:用心的关注和陪伴 |
(三)学校中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窄化劳动教育内涵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面对子女的教育:不同类型家庭的表现差异 |
1.教育投入与态度的不同 |
2.父母们在子女劳动教育过程中知情意行方面的差异 |
3.中产阶层子女与非中产阶层子女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
(二)中产阶层家庭劳动教育的应然回归 |
1.父母劳动教育意识的培养与强化 |
2.用心陪伴,关注子女劳动过程的情感体验 |
3.父亲角色适时参与子女的劳动教育 |
(三)学校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
1.学校劳动课程的建设与渗透 |
2.积极学习外国将劳动融入生活点滴的优秀经验 |
3.积极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论城市家庭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家庭二孩养育的教育成本与负担分析 ——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D]. 杨斯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城市家庭0-3岁儿童养育成本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王雯慧. 济南大学, 2021
- [3]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D]. 陈秀红. 山东大学, 2021(10)
- [4]代际学习视角下祖辈与父辈合作育儿研究[D]. 俞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女性犯罪者家庭抗逆力研究 ——以J省N监狱为例[D]. 沈辰. 吉林大学, 2020(01)
- [6]城市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教消费[D]. 范文哲.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城乡3-6岁幼儿家长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保定六所幼儿园为例[D]. 荆于丽. 河北大学, 2020(08)
- [8]小学阶段城乡家庭教育投资差异分析 ——基于河南省新乡市的调研[D]. 张莉. 河南大学, 2020(02)
- [9]城市家庭主妇心理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基于长沙市H社区的实践[D]. 林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产阶层子女的劳动教育研究[D]. 纪俊楠.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