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新[1](2022)在《2021年糖尿病领域年度重大进展回顾》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国内外糖尿病领域在预防、诊断、治疗、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笔者对重要进展进行总结, 内容涵盖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糖尿病地图, 在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的进展, 并对国内外2021年发布的重要指南与共识进行梳理。
李光善,汪姣,徐积兄[2](2021)在《第81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会议纪要: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学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第81届科学年会于2021年6月25至29日在线召开, 本次大会主要涵盖了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行为医学、临床营养学、教育和运动、临床糖尿病/治疗、流行病学/遗传学、免疫学/移植、胰岛素作用/分子代谢、综合生理学/肥胖和胰岛生物学/胰岛素分泌等多个主题, 内容涉及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多个方面, 现就该领域的学术进展要点进行概述。
万妮,陈斌,李合,叶伟伦,王慧[3](2021)在《肺部吸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肺部给药系统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已成为一种倍受关注的给药方式。在全球新型给药系统药物市场中,肺部吸入给药系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等与呼吸道相关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从吸入制剂的最新分类、美国FDA已上市产品情况和创新性产品研究进展等方面入手,对目前最新的吸入制剂进行综述,为今后肺部吸入制剂的研发创新提供思路和启发。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与各学科疾病关联密切。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是所有内科医生的必备知识。今特刊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最新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糖尿病临床的重要进展,指导临床一线实践。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受杂志刊载篇幅限制,将分两部分在2021年第8期和第9期刊登。
袁晶[5](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周琦,吴绮楠,李强,李因涛,于常华,蒲丹岚,鹿斌,韩睿,蒋娟,李乃适,陈兵,王树森,张师前[6](2021)在《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肿瘤逐渐成为中国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恶性肿瘤与高血糖及糖尿病关系密切。一方面,高血糖和糖尿病可以增加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且与其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部分肿瘤本身可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此外,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以上统称为肿瘤相关性高血糖,但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南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治和管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组织专家对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及时传递重要信息,指导临床实践。本指南主要涵盖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概述、临床诊治管理和长期随访管理,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善中国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结局。
Chinese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Microcirculation;Department of Primary Diabetes Care, Primary Health Branch of 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Promotion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care;Jiangsu Incubation Federation for Specialized Endocrinology Department of Communite Hospital;[7](2021)在《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正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慢性流行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人数将会达到5.92亿[1],其中我国约有1.164亿糖尿病患者,居世界第一,糖尿病防治任务艰巨。糖尿病管理不仅要实现理想的血糖控制,更需要强调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以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朱晓婷[8](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9](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张博荀[10](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文中提出目的:以“肠道菌群—黏膜屏障”为着眼点,对中医经典药对“黄芩—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拟在进一步明确芩-连通过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介导的代谢性炎症而发挥T2DM治疗效用的基础上,探索芩-连修复T2DM肠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应用16Sr RNA高通量测序及SD大鼠、ICR小鼠两种动物模型,探索芩-连的药理作用是否是通过靶向某种肠菌而实现的;另外,亦从“肠菌—黏膜”视角探究芩-连配伍(相须为用)、量效(重剂起沉疴)以及副作用(戕伐脾土)的相关证据,为芩-连在临床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T2DM大鼠及小鼠为实验对象。其中大鼠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T2DM模型组(DC组),T2DM+芩-连高、中、低剂量组(8.4,4.2和2.1g·kg-1·day-1,DHSC,DMSC和DLSC组),正常大鼠+芩连中剂量组(4.2g·kg-1·day-1,NSC组),二甲双胍组(194.25mg·kg-1·day-1,DME组)。通过观察/记录/检测大鼠的一般情况、饮食饮水量、体重、血糖等评估整体状态;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PITT)、血脂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水平评估大鼠的糖脂代谢情况;应用HE染色+光镜观察胰腺、回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黏膜损伤标志物LPS、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ate,D-LA)以及血清、肠道组织的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应用生化法检测回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1、Occludin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 kappa Bp65,NF-κBp65)以及回肠组织TLR-4、TRIF相关接头分子(TRIF-related adaptor molecule,TRAM)、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β-interferon TIR domain adaptor protein,TRI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TNFR-1)、TNFR相关因子2(TNFR-associated factor 2,TRAF-2)、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s,RIPK-1)、磷酸化的核因子-κB抑制物激酶(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kinase,p-IKKβ)以及NF-κBp65蛋白水平;应用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粪便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小鼠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T2DM模型组(MC组),黄芩组(6.7g·kg-1·day-1,DS组)、黄连组(6.7g·kg-1·day-1,DC组)、芩-连组(13.4g·kg-1·day-1,DSC组)及二甲双胍组(308.3mg·kg-1·day-1,DME组)。通过观察/记录/检测小鼠的一般情况、饮食饮水量、体重、血糖等评估整体状态;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指数、OGTT、ITT等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应用HE染色+光镜观察回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黏膜损伤标志物LPS、DAO、D-LA以及肠道组织的炎症因子IL-1β、IL-6、IL-18、TNF-α水平;应用RT-PCR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2、ZO-1、Occludin基因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应用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粪便乙酸、丙酸、丁酸含量。结果:1.芩-连对T2DM糖脂代谢的影响芩连药对可显着降低T2DM大鼠的血糖及体重、改善血脂(TG、TC、LDL-C、HDL-C)及FFA水平,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缓解胰岛素抵抗,且DHSC组效果最佳;芩、连单用及合用均可明显改善T2DM小鼠糖代谢紊乱,且以黄连组及芩-连合用组效果较好。2.芩-连对T2DM代谢性炎症的影响芩连药对可显着降低T2DM大鼠血清LPS及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P<0.05,且DHSC组效果最佳);可明显改善T2DM大鼠胰岛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可显着下调T2DM大鼠胰腺组织TLR-4以及NF-κBp65蛋白表达,且DHSC组疗效最佳,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差异;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LPS水平与空腹血糖、HOMA-IR、TC、LDL-C、TG、FFA、IL-6、TNF-α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体重、胰岛素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3.芩-连对T2DM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3.1.血清标志物DAO、D-LA水平大鼠实验中,相较于NC组,DC组DAO、D-LA水平显着上升(P<0.05),芩-连干预后,DAO、D-LA水平皆成下降趋势,但仅DHSC组全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实验的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3.2.肠道组织病理学大鼠、小鼠实验均提示,在高脂饲料+STZ诱导的T2DM动物模型中,回肠和结肠组织呈现出上皮细胞坏死,胞核固缩、碎裂,炎性细胞浸润,肠腺萎缩等病理表现,在芩-连干预组,上述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3.3.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大鼠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的ZO-1、Occludin及Claudin-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经芩-连干预后,蛋白表达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且中药高剂量的效果更加明显(P<0.001);小鼠RT-PCR及免疫荧光结果提示MC组ZO-1、Occludin、Claudin-1水平明显降低,但Claudin-2水平显着升高,芩连干预后,相应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都有向空白组恢复的趋势。4.芩-连改善T2DM肠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4.1.抗炎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结肠、回肠组织的IL-1β、IL-6、TNF-α表达显着升高(P<0.05),经芩-连干预后,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下降(其中DHSC组P值均<0.01);小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MC组回肠组织的IL-1β、IL-6、TNF-α、IL-18表达显着升高(P<0.05),经芩-连干预后,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下降(P<0.05)。4.2.抗氧化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SOD、CAT、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芩-连干预可明显改善CAT及MDA水平。4.3.TLR-4/TRIF及TNFR-1/NF-κB信号通路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TLR-4、TRAM、TRIF、TNFR-1、TRAF-2、RIPK-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芩-连干预可显着抑制上述分子表达,且DHSC组效果最佳,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差异。5.芩-连对肠道菌群的影响5.1.正常大鼠模型芩-连可降低正常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增加Firmicutes/Bacteroides(F/B),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属水平上,增加Lachnospiraceae、Erysipelotrichaceae、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Prevotellaceae UCG-003丰度,降低Lactobacillaceae、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us、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对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产生有抑制作用。5.2.T2DM大鼠模型芩-连可降低T2DM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可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水平上,可增加Lachnospiraceae、Prevotellaceae、Erysipelotrichaceae的丰度,且随着中药剂量的提高,芩连促Prevotellaceae增殖的作用逐渐增强,而促Lachnospiraceae增殖的作用逐渐减弱;抑制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aceae,Bifidobacteriaceae丰度。属水平上,可增加Lachnospiraceae NK4A136group、Prevotella 9、Prevotellaceae UCG-003、Alloprevotella、Prevotellaceae NK3B31 group、Prevotella 1、Coprococcus 2丰度,降低Lactobacillus、Ruminococcaceae UCG-005、Escherichia-Shigella、Ruminococcus 2、Enterobacter、Enterococcus等丰度;可增加肠道SCFAs含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T2DM小鼠模型芩-连可增加T2DM小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增加F/B,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水平上,可显着增加Lachnospiraceae、Rikenellaceae及Ruminococcaceae的丰度,同时降低Enterobacteriaceae的丰度;属水平上,促进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 9、Lactobacillus、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增殖,同时下调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bacter、Desulfovibrio丰度;可增加肠道SCFAs含量,其中丁酸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芩-连的配伍效应6.1.基于肠黏膜屏障小鼠实验证实,较之单用芩、连,合用能够降低血清LPS、DAO、D-LA水平,改善肠道黏膜损伤,抑制肠道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以及IL-18表达。6.2.基于肠道菌群小鼠实验证实,较之单用芩-连,合用更能促进Lachnospiraceae、Rikenellaceae、Ruminococcaceae、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 9、Lactobacillus的增殖以及肠道内丁酸盐的富集;同时,加强对潜在致病菌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bacter、Desulfovibrio等的抑制作用;相关性分析提示,上述致病菌与肠道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1.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火热浊毒”具有相关性,清热药对“黄芩—黄连”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屏障,抑制肠道LPS“渗漏”,纠正T2DM胰腺炎症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2.芩-连可通过抑制肠道组织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修复T2DM肠黏膜损伤,其分子机制涉及对TLR-4/TRIF/NF-κB及和TNFR-1/NF-κB通路的调控,且高剂量效果最佳。3.芩-连可通过抑制有害菌,增加SCFAs产生菌及抗炎菌来修复肠道黏膜、改善糖脂代谢;较之单用,芩-连配伍可增强上述药理作用,这可能是芩-连“相须为用”的重要原因。4.无论在大鼠还是小鼠模型中,芩-连均可提高Lachnospiraceae和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的丰度,抑制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Escherichia-Shigella以及Enterobacter的增殖,这些肠菌可能为芩-连的“靶向菌群”。5.大鼠实验提示,芩-连“戕伐脾土”机制或与抑制肠道菌群增殖及其多样性、抑制有益菌Bifidobacteriaceae,Lactobacillus的丰度有关,但小鼠实验结果不支持该结论。
二、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3)肺部吸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部给药系统特点 |
2 吸入制剂的分类及FDA已上市产品 |
2.1 吸入气雾剂 |
2.2 吸入粉雾剂 |
2.3 吸入液体制剂与可转变成蒸汽的制剂 |
2.4 吸入喷雾剂 |
3 吸入制剂最新研究进展 |
3.1 适应证的拓展——以肺为通道作用全身产品 |
3.2 技术上的发展——突破产品超复杂制剂阿米卡星脂质体悬浮液 |
3.3 制剂的持续发展——代表性在研产品 |
4 吸入制剂研发趋势 |
4.1 缓释吸入剂将成研发热点 |
4.2 吸入粉雾剂会成为主流剂型 |
4.3 通过肺部给药的方式治疗全身系统疾病 |
5 展望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 |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1.2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
1.2.1 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015至2017年全国调查结果为12.1%和10.3%)[7] |
1.2.2 各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
1.2.3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4-6] |
1.2.4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 |
1.2.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增加 |
1.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
1.3.1 城市化 |
1.3.2 老龄化 |
1.3.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 |
1.3.4 中国人T2DM的遗传易感性 |
2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2.1 糖尿病的诊断 |
2.2 糖尿病的分型 |
2.2.1 胰岛β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
2.2.2 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 |
2.2.3 胰源性糖尿病 |
2.2.4 内分泌疾病 |
2.2.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
2.2.6 感染 |
2.2.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
2.2.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
2.3 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
2.3.1 T1DM和T2DM的主要鉴别点 |
2.3.2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
2.3.3 妊娠期糖尿病 |
3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3.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
3.2 一级预防的策略 |
3.3 二级预防的策略 |
3.3.1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3.3.1.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
3.3.1. 2 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
3.3.2 血糖控制 |
3.3.3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
3.4 三级预防的策略 |
3.4.1 继续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 |
3.4.2 并发症 |
4 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 |
4.1 筛查 |
4.2 评估 |
4.2.1 初诊患者的评估 |
4.2.1. 1 问诊 |
4.2.1. 2 体格检查 |
4.2.1. 3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
4.2.2 复诊患者的评估 |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1 基本原则 |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
5.5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
5.5.1 DSMES首要强调多学科团队 |
5.5.2 DSMES的关键时间点[78] |
5.5.3 DSMES的有效评估 |
5.6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
5.7 糖尿病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 |
5.8 新技术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6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6.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
6.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7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7.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7.2 膳食营养因素 |
7.2.1 能量 |
7.2.2 脂肪 |
7.2.3 碳水化合物 |
7.2.4 蛋白质 |
7.2.5 饮酒 |
7.2.6 盐(1)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 g以内,合并高血压 |
7.2.7 微量营养素 |
7.2.8 膳食模式 |
7.3 营养教育与管理 |
8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9 戒烟 |
9.1 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获益 |
9.2 戒烟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
1 0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 0.1 口服降糖药物 |
1 0.1.1 二甲双胍 |
1 0.1.2 磺脲类药物 |
1 0.1.3 格列奈类药物 |
1 0.1.4 TZD |
10.1.5α-糖苷酶抑制剂 |
1 0.1.6 DPP-4i |
1 0.1.7 SGLT2i |
1 0.2 胰岛素 |
1 0.2.1 概述 |
1 0.2.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0.2.2. 1 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 |
1 0.2.2. 2 起始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制剂的选择 |
1 0.2.2. 3 胰岛素的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227-232] |
1 0.2.2. 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1 0.2.2. 3. 2 CSII参见“12糖尿病相关技术”。 |
1 0.2.2. 4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33-237] |
1 0.2.2. 5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0.2.3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
11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
11.1体重管理策略 |
11.1.1生活方式干预 |
11.1.2药物治疗 |
11.1.2.1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
11.1.2.2减重药 |
11.1.3手术治疗 |
11.2 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 |
11.2.1代谢手术的多学科协作 |
11.2.2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
11.2.3代谢手术的禁忌证 |
11.2.4代谢手术的术式 |
11.2.4.1胃袖状切除术 |
11.2.4.2胃旁路术 |
11.2.4.3胆胰旁路术 |
11.2.5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
11.2.6代谢手术的风险 |
11.2.7代谢手术的管理 |
11.2.7.1术前筛选及评估 |
11.2.7.2术后管理 |
12糖尿病相关技术 |
12.1血糖监测 |
12.1.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
12.1.2 HbA1c |
12.1.3 GA |
12.1.4 CGM |
12.1.5其他 |
12.2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
12.3胰岛素泵 |
12.3.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
12.3.2胰岛素泵简介 |
12.3.3胰岛素泵的应用人群 |
12.3.3.1 T1DM |
12.3.3.2妊娠患者 |
12.3.3.3 T2DM |
12.3.3.4 T2DM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
12.3.3.5围手术期 |
12.3.4胰岛素泵的设定 |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
13.1.1临床表现 |
13.1.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13.1.3诊断 |
13.1.4治疗 |
13.1.4.1补液 |
13.1.4.2胰岛素 |
13.1.4.3纠正电解质紊乱 |
13.1.4.4纠正酸中毒 |
13.1.4.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
13.1.5治疗监测 |
13.1.6 DKA的预防 |
13.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
13.2.1临床表现 |
13.2.2诊断 |
13.2.3治疗 |
13.2.3.1补液 |
13.2.3.2胰岛素治疗 |
13.2.3.3补钾 |
13.2.3.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
13.2.3.5其他治疗 |
14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 |
14.1概述 |
14.2筛查 |
14.3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 |
14.3.1降压治疗 |
14.3.2调脂治疗 |
14.3.3抗血小板治疗 |
14.3.3.1在低危和中危患者中的应用 |
14.3.3.2阿司匹林应用的合适剂量 |
14.3.3.3 P2Y12受体拮抗剂应用指征 |
附录本指南证据等级说明 |
(5)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5 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分析 |
3.7 发表偏倚检测 |
3.8 敏感性分析 |
3.9 亚组分析 |
3.10 试验序贯分析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
3.3 中医证型分布 |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6 讨论 |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证据分级系统和证据水平的定义 |
2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概述 |
2.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流行病学 |
2.1.1 糖尿病与肿瘤的相关性 |
2.1.2 糖尿病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
2.1.3 肿瘤患者中高血糖的比例 |
3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主要病因 |
3.1 肿瘤本身相关 |
3.2 肿瘤治疗相关 |
3.2.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
3.2.2 手术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
3.2.3 化疗相关性高血糖 |
3.2.4 靶向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
3.2.4.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受体抑制剂 |
3.2.4. 2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I3K/Akt/mT OR)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 |
3.3 肿瘤合并糖尿病或高血糖 |
3.4 肿瘤和血糖关系密切的信号转导通路 |
3.5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3.5.1 诊断 |
3.5.1. 1 病史及临床表现 |
3.5.1. 2 诊断标准 |
3.5.2 鉴别诊断 |
3.5.2. 1 应激性糖尿病 |
3.5.2. 2 其他因素引起的高血糖 |
4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管理 |
4.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评估和控制目标 |
4.1.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评估 |
4.1.2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控制目标 |
4.1.3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住院控制 |
4.1.3. 1 入住院前的准备 |
4.1.3. 2 住院患者(内分泌科及非内分泌科)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管理 |
4.1.3. 3 胰岛素疗法 |
4.1.4 肿瘤患者特殊情况下的血糖管理 |
4.1.4. 1 围手术期管理 |
4.1.4. 2 肠内或肠外营养 |
4.1.4. 3 DKA与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
4.1.4. 4 妊娠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 |
4.1.4. 5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
4.1.4. 6 临终关怀 |
4.1.4. 7 从住院到门诊的过渡 |
4.1.4. 8 用药注意事项 |
4.1.4. 9 出院前处理 |
5 药物的影响 |
5.1 降血糖药对肿瘤的影响 |
5.1.1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
5.1.2 SU |
5.1.3 二甲双胍 |
5.1.4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TZD)药物 |
5.1.5 肠促胰岛素药物和DPP-4抑制剂 |
5.1.6 SGLT2抑制剂在癌症中的应用 |
5.2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与血糖 |
6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的长期随访管理 |
6.1 档案的建立 |
6.2 健康检查与评估 |
6.3 随访与管理建议 |
7 肿瘤患者高血糖的分级诊疗 |
7.1 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
7.1.1 初次发现血糖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 |
7.1.2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 |
7.1.3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血糖异常者 |
7.1.4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7.1.4.1 DKA |
7.1.4. 2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yndrome,HHS) |
7.1.4. 3 乳酸性酸中毒 |
7.1.5 反复发生低血糖 |
7.1.6 血糖、血压、血脂治疗3个月不达标者 |
7.1.7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7.1.8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的肿瘤患者 |
7.1.8. 1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
7.1.8. 3 DR导致的严重视力下降 |
7.1.8. 4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症状 |
7.1.8.5 DF |
7.1.9 血糖波动较大、基层医疗机构处理困难或需要制定胰岛素控制方案的肿瘤患者 |
7.1.1 0 出现严重降血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处理的肿瘤患者 |
7.1.1 1 医师判断患者合并其他需上级医院处理的情况或疾病 |
7.2 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
7.2.1 初次发现血糖异常,已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且血糖控制比较稳定 |
7.2.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治疗后病情稳定 |
7.2.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疗效评估,且病情已得到稳定控制 |
7.2.4 其他经上级医疗机构医师判定可以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管理的患者 |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 |
(7)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现状和卫生经济负担 |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管理现状 |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随访教育及分级诊疗建议 |
3.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基本配置建议 |
3.2 筛查与随访 |
3.3 分级诊疗服务目标与转诊机制 |
3.3.1 国家分级诊疗制度中关于不同等级医院的分工 |
3.3.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建议 |
3.4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 |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
4.1 危险因素综合管理 |
4.1.1 生活方式改善 |
4.1.2 血糖控制 |
4.1.3 血压控制 |
4.1.4 血脂控制 |
4.1.5 其他 |
4.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治疗(危险因素之外) |
4.2.1 DR和DME |
4.2.2 糖尿病肾病 |
4.2.3 DSPN |
4.2.4 糖尿病足 |
4.2.5 DMED |
5 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指标及设备配置建议 |
附录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
附录3 血糖控制常用药物特点 |
附录4 常用降压药物列表 |
附录5 常用调脂药物列表 |
(8)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T2DM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
2. T2DM的中医治疗 |
第二节. T2DM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的关系 |
1. T2DM与肠道菌群 |
1.1.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及在DM中的病理改变 |
1.2. 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关系 |
1.3. 小结 |
2. T2DM与肠道屏障 |
2.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作用及在DM中的病理改变 |
2.2. 肠黏膜损伤及LPS“渗漏”与T2DM的关系 |
2.3. 小结 |
第三节. 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因素及损伤修复机制 |
1. 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因素 |
1.1. 饮食/饮酒 |
1.2. 压力 |
1.3. 运动 |
1.4. 疾病/药物 |
2. 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修复机制 |
2.1. 肠道菌群 |
2.2. 炎症反应 |
2.3. 氧化应激 |
2.4. 激素分泌 |
2.5. 细胞内稳态 |
第四节. 肠道菌群视角下的T2DM“火热浊毒”病机新识 |
1. 从“肠道菌群—宿主”的交互作用探析“消渴早期当从火断” |
1.1. T2DM“火热”证候的研究概况 |
1.2.“菌群—宿主”的交互作用与T2DM的火热证候 |
1.3. 小结 |
2. 从肠道菌群探析T2DM“精—浊—毒”的病理演变 |
2.1. 肠道菌群与T2DM“精易浊” |
2.2. 肠道菌群与T2DM“浊生毒” |
2.3. 小结 |
第五节.“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研究进展 |
1. 本草溯源 |
1.1. 直折火热 |
1.2. 化浊解毒 |
1.3. 治疗消渴 |
1.4. 戕伐脾胃 |
2. 临床证据 |
3. 分子机制 |
4. 配伍及量效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黄芩—黄连”改善T2DM大鼠代谢性炎症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造模及分组 |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
2.4. 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芩-连对T2DM大鼠基本情况的影响 |
3.2.芩-连对T2DM大鼠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 |
3.3.芩-连对T2DM大鼠血脂及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3.4.芩-连对T2DM大鼠血清代谢性炎症指标的影响 |
3.5.血清LPS与T2DM大鼠代谢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
3.6. 芩-连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黄芩—黄连”对T2DM大鼠肠黏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
1. 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造模及分组 |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
2.4. 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芩-连对T2DM大鼠肠黏膜损伤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
3.2. 芩-连对T2DM肠道组织病理的影响 |
3.3.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3.4.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组织炎症指标的影响 |
3.5.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6. 芩-连改善T2DM大鼠肠道损伤的机制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黄芩—黄连”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造模及分组 |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
2.4. 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2. 芩-连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节. 基于“菌群—屏障”探索“黄芩—黄连”改善T2DM的配伍效应 |
1. 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造模及分组 |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
2.4. 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对体重、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
3.2. 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3.3.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3.4. 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相关性分析 |
3.5. SD大鼠及ICR小鼠的肠道菌群差异性研究 |
4. 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
1.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2. 研究综述 |
3. 机制探索 |
4. 讨论和展望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着 |
四、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糖尿病领域年度重大进展回顾[J]. 郭立新.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第81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会议纪要: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学术进展[J]. 李光善,汪姣,徐积兄.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12)
- [3]肺部吸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万妮,陈斌,李合,叶伟伦,王慧. 中国新药杂志, 2021(15)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08)
- [5]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周琦,吴绮楠,李强,李因涛,于常华,蒲丹岚,鹿斌,韩睿,蒋娟,李乃适,陈兵,王树森,张师前. 中国癌症杂志, 2021(07)
- [7]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 Chinese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Microcirculation;Department of Primary Diabetes Care, Primary Health Branch of 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Promotion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care;Jiangsu Incubation Federation for Specialized Endocrinology Department of Communite Hospital;.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06)
- [8]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3)
- [10]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D]. 张博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