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省面制品中使用违禁添加剂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联珠,赵艳芳,李娜,江艳华,姚琳,王雨馨,朱文嘉,郭莹莹,尹大芳,田雨[1](2021)在《海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藻类作为一种富含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天然资源,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藻类食物在食品安全方面潜在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本研究对中国养殖海藻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中国海藻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隐患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海藻产品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是主要的安全隐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为中国海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01-12]
房建恩[2](2020)在《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立法的制定和实施,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部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已进入立法日程。全面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是立法修订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现行立法的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存在主体覆盖不全、义务配置不合理、责任追溯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效果。如何在立法修订中解决这些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还缺乏足够共识。能否全面规定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保障责任,把包括散户在内的全部农产品生产者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如何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中的产品达标与行为合规,真正实现“源头控制”?如何实现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追究机制中的行政追究与司法追究的互补与协调?理论和实务界对这些问题还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有力的理论支撑,立法中相关制度设计难以展开。本文通过理论解构,将主体责任问题的研究限定在主体基础管理、义务配置、法律责任设定和法律责任追究四个层面,确定了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论域边界。围绕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完善,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基本范畴。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农产品”“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与“安全保障责任”等基本概念的解析,确定本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边界。笔者将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界定为“农产品的生产者负有保障其生产的农产品安全性的责任,不仅强调农产品生产者在有违法行为后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liability),更强调农产品生产者有保障所生产的农产品安全性方面的法律义务(responsibility)”。由此,本研究对象——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安全的保障义务和农产品生产者违反农产品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责任两个方面。第二部分是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中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实证研究。本部分通过对立法文本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的司法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概括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现实问题,树立起本研究的“问题导向”。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主体责任问题,主要包括因“农产品”这一核心概念不清导致的农产品生产主体范围边界模糊、法律规制对农产品生产者覆盖不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义务配置不合理、法律责任设定不科学、法律责任追究困难等问题。文章从认识根源和制度运行的客观制约条件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模式转化。制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决定着制度样态,该部分首先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价值追求,对现行立法不仅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还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二元价值目标进行反思;在法益主体的面向上探讨了保护农产品消费者利益与保护农产品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利益的平衡问题。制度运行模式也是制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实施的主导机制上,对现行行政监管为主的实施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不仅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政府监管责任,更强调运用市场机制追究生产者基于契约和侵权法律关系应当承担的责任。第四部分是制度研究的呈现部分,根据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从主体规制、义务配置、法律责任体系优化方面提出了制度完善的方向和建议。在主体规制方面强调应当在信息规制、软法规制等多元规制理念和方法中强化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全面规制,通过坚实的农产品生产主体基础管理,将全部农产品生产者纳入监管视野;在义务配置方面,优化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定分类,通过类型化的义务配置,进行农产品生产主体义务条款的法律设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体系优化上,根据时代变化、相关法律衔接配合、法律实施的实际需要等提高法律责任的惩戒力度,丰富法律责任类型,完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以及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之间的衔接。第五部分,本部分作为制度设计的延伸,主要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运行进行探讨。按照本文对责任基本范畴的界定,责任不仅包括违反法律义务后的责任追究,同时也包括法律义务主体对法律义务的主动履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运行中应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信用机制发挥农产品生产者在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方面的积极性。在农产品生产者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责任追究中,一方面仍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机制作用,要从强化执法能力、创新责任形式、严肃行政问责等方面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义务的行政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消费者和产业链下游环节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关注,通过惩罚性赔偿、追溯机制、责任保险等制度设计,激活法律私人实施机制,分担行政执法压力,通过民事责任机制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者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追究。
张秀宇,王超,何涛,王菲,姚杰,左敏,蔡军[3](2020)在《2016~2019年国家粮食加工品监督抽检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16~2019年我国国家粮食加工品的食品安全形势。方法汇总全国2016~2019年粮食加工品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对不合格项目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汇总分析2016~2019年粮食加工品监督抽检的15.7万批次中,检出不合格样品862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9.45%,抽检的粮食加工品品类中,大米、小麦粉、挂面、其他粮食加工品等亚类的合格率分别为99.89%、99.28%、99.50%、98.49%。其中大米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重金属超标,小麦粉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真菌毒素超标,挂面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不符合规定,其他粮食加工品的主要问题是微生物超标和食品添加剂不符合规定。农药残留近年来未发现问题。结论微生物超标、食品添加剂使用不符合规定、真菌毒素超标和重金属超标等是粮食加工品现阶段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彭俊[4](2019)在《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食品安全是全球性议题,不安全食品对每一个消费者产生健康危害,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球约有6亿人罹患食源性疾病,不管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全民健康,更谈不上全面小康。只有把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才会高,建成的小康社会才是全面的、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告别了食品供给不足的时代,食品安全已经从“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但随着“大头娃娃”“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和问题的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高度关注,也给政府治理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为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监管职能,加大食品安全整治力度,提高监管水平,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云南省作为全国西南边陲,一直以来,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职责,先后组建了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政府监管职能进一步优化。但就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后机构运转情况看,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新一轮改革之际,如何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研究了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历史沿革,确认了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对云南省产生的影响,还对云南省在行使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认为云南省政府部门为食品安全监管作出了许多努力,为食品安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但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是现实存在的,其具体表现为:第一,云南省食品安全表象问题,如食品产业基础水平较低、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多发、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形势严峻等;第二,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问题,如食品安全监管专业性被稀释,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认识不到位等;第三,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问题,如权责不清、存在空白、职能分散、职能缺位等问题;第四,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支撑不足、执法存在分歧、执法不严谨、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等;第五,社会对食品安全责任感和参与感需要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分不够完善,监管执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社会共治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等。经过研究和分析,文章基于监管优化的角度,对云南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以下对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职能定位;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相关体系制度;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社会共治氛围。通过以上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云南省进一步优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提升监管效能和监管水平,真正体现食品安全惠民的价值。
马晨[5](2019)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居民的消费与健康,也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呈现出新风险和新隐患。目前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控机制与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相关研究体系,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界定,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理论逻辑框架,剖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综合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利益主体行为选择和决策依据,通过研究电子商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管控机制,提出电子商务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水平。基于网售农产品安全样品监督抽查结果数据,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风险与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体系,判定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回归模型,验证了电子商务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在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主要协作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协作模式对农产品质量控制效果的差异,并实证研究不同协作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升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第一,电子商务为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搭建了直接沟通平台,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在缩短流通环节的同时减少了途中质量损耗,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发展,有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水平的提升。第二,筛选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其中土壤重金属监测、农药施用措施等是影响农产品安全属性的关键控制点,运输环境温湿度控制等是影响农产品品质属性的关键控制点。第三,开展电子商务的生产基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上整体优于未开展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能够分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安全控制水平和品质控制水平产生积极影响。第四,在质量安全控制协作模式中,“生产主体+平台电商”型协作模式和“生产主体+垂直电商”型协作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其中后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有更加稳定的促进作用。第五,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协作模式的选择受生产基地负责人特征、生产基地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黄常刚,梁高道,谭慧[6](2018)在《武汉市面制食品中铝污染现状及膳食暴露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武汉市面制品中铝污染现状,幵评估武汉居民的铝暴露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抽样法采集武汉市面制食品共307件,根据国家标准方法检测其中铝的含量,幵结合2002年中国居民膳食消费量调查结果,评估居民面制食品中铝的暴露量。结果 307件面制食品中铝含量均值为235.4mg/kg,总检出率为55.7%,总超标率为44.6%,5类样品中铝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武汉市面制食品中铝的平均膳食暴露量为3.63 mg/(kg·bw),面制食品铝暴露量的P90值为11.5 mg/(kg·bw),均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制定的铝每周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ted weekly intake, PTWI)。结论武汉市面制食品中铝暴露量存在安全隐患,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该类食物中含铝添加剂滥用行为的监管力度。
周玉玲,李健,汤祝华,姜海燕[7](2015)在《ICP-AES法测定面制品中的铝》文中指出目的:建立ICP-AES法测定面制食品中铝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湿法或压力罐消解后,用ICP-AES法测定其铝含量。结果:方法的检出限为0.31mg/kg,定量限为1.03 mg/kg,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mg/L浓度范围,相关系数r为0.99996。结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好,适合面制食品中铝的检测。
李佳洁,罗浪,崔艳艳,王志刚[8](2015)在《北京地区儿童零食安全风险预测研究及风险监测建议》文中提出目的目前国内零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相较于成人,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更易受到健康威胁。然而,在有限的监测成本下,很难达到全面的风险监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应首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工作,设置风险的优先次序。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地区零食安全为例尝试进行了风险预测工作,基于对2011—2013年北京地区官方发布的全市流通领域不合格零食信息数据,对其中蛋糕/派类、果冻类、膨化食品、饮料类等11类与儿童有关零食的危害因子进行分析,并结合对当地36岁儿童零食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将危害因子的高、中、低三级水平以及儿童对零食密集、经常和偶尔消费的三种情况进行了交叉匹配,形成了九大风险矩阵。结果北京地区的蛋糕类、饼干类、糖果及膨化食品类零食,由于其消费量密集,且致病菌污染、重金属污染、非法添加以及食品添加剂过量等问题突出,属于第一风险矩阵,在之后的风险监测中应作为监测重点进行监测。而其他风险矩阵的零食/危害组合可随着风险的强度减弱而逐级减弱监测力度。结论食品安全风险预测通过对食品风险的分级分析并设置优先次序,可为有效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黄久红,赵瑾,陈瑞英,张雪梅,马智龙[9](2013)在《泰州市市售食品安全动态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泰州市市售食品安全情况,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市售食品开展食品安全动态监测,按照《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和《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进行检测评价。结果共检测22类656份样品,其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388份样品,合格率79.90%;理化指标(铅、镉、汞、铜、铝)指标165份,合格率77.58%。食品添加剂指标检测合格率为71.43%,未检出违禁物质。268份样品中检出15株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5.60%。其中4株沙门菌系在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系在生食水产品中检出。结论开展食品安全动态监测研究,定期公告检测结果,可便于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及时了解食品安全情况,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张莉[10](2012)在《我国鸡蛋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鸡蛋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在国际贸易额所占的比例却非常少。目前,我国蛋鸡养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施简陋,相互间竞争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许多蛋鸡养殖业主和生产经营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采取了不合理甚至违法的饲养和生产措施。如不合理使用、滥用抗生素现象等非常普遍。而目前我国针对鸡蛋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尚未有效开展。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鸡蛋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健全,使得我国对于鲜鸡蛋的质量安全监管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这势必造成鸡蛋质量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基于此,本论文分析了我国鸡蛋质量安全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因此,本论文非常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我国是世界上鸡蛋生产和消费大国,但鸡蛋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鸡蛋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在分析了我国鸡蛋质量安全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我国鸡蛋质量安全的几种主要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基于我国鸡蛋质量安全现状,分析鸡蛋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阐述了造成我国鸡蛋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鸡蛋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来源,即病原微生物感染、兽药滥用、环境和饲料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非法添加化学违禁物。3、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鸡蛋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及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规范蛋鸡养殖环节;二是加强鸡蛋生产监管;三是进一步提高鸡蛋质量检测技术水平。这些举措对鸡蛋安全生产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并简要展望我国鸡蛋未来的发展趋势。本论文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我国鸡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提高我国鸡蛋质量安全性和促进鸡蛋产业的发展。
二、海南省面制品中使用违禁添加剂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面制品中使用违禁添加剂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海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养殖海藻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概况 |
1.1 中国养殖海藻产业总体概况 |
1.2 中国水产养殖海藻生产及国际贸易概况 |
1.2.1 海带生产及贸易情况 |
1.2.2 裙带菜生产及贸易情况 |
1.2.3 紫菜生产及贸易情况 |
1.2.4 其他品种的海藻生产及贸易 |
1.3 中国海藻养殖产品质量概况 |
1.4 中国及国际法规中对海藻中污染物的规定 |
2 中国海藻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隐患分析 |
2.1 中国海藻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
2.1.1 无机砷“超标”问题 |
2.1.2 铅超标问题 |
2.1.3 紫菜“扑草净”问题 |
2.1.4 输欧海带制品中碘超标问题 |
2.1.5 “塑料紫菜”风波 |
2.1.6 海藻中镉元素问题 |
2.1.7 海藻中铝元素问题 |
2.2 中国海藻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分析 |
2.2.1 海藻苗种及养殖过程 |
2.2.2 渔用药物 |
2.2.3 养殖环境 |
(1)农药残留问题 |
(2)其他化学污染物 |
(3)海区漂浮物 |
2.2.4 加工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 |
3 海藻促排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
4 对策和建议 |
4.1 管理政策措施建议 |
4.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建议 |
4.3 前瞻性建议 |
4.4 制定行业质量管理规范,以强化行业自律 |
4.5 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 |
(2)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基本范畴 |
第一节 农产品及农产品生产者 |
一、农产品 |
二、农产品生产者 |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 |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内涵 |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念的历史变迁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 |
一、“责任”的语义分析 |
二、责任、义务与法律责任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核心问题 |
第二章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现状、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立法规定 |
一、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定义务 |
二、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责任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追究制度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运行的实证考察 |
一、实证研究的资料来源 |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民事案例统计分析及研究发现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处罚案例统计分析及研究发现 |
第三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农产品生产者范围模糊 |
二、农产品生产者义务配置不当 |
三、农产品生产者法律责任设置不合理 |
四、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运行中的异化 |
第四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价值取向与法益立场 |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实施机制环境与实施条件 |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价值取向与模式转换 |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价值取向 |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二元价值目标的历史逻辑 |
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二元价值取向的反思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价值转向:从二元目标到一元目标 |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机制转换 |
一、从政府到市场的责任实施主导机制 |
二、从行政责任到民事责任的重心转移 |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制重心转换 |
一、以产品达标为重心的规制模式及其问题 |
二、从产品达标到行为合规的转型动因 |
第四章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
一、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设计理念 |
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设计思路 |
第二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管理制度创新 |
一、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管理的理论依据 |
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基础管理的困难与克服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基础管理的实践探索 |
四、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基础管理制度创新 |
第三节 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保障义务配置 |
一、农产品生产者类型化义务配置 |
二、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保障义务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义务条款的设计 |
第四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法律责任体系优化 |
一、加重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
二、完善法律责任与义务的衔接 |
三、增加信用责任 |
四、完善各类责任间衔接机制 |
第五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规制方式选择 |
一、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激励性规制 |
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信息规制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软法规制 |
第五章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义务主动履行机制 |
一、优质优价的价格导向机制 |
二、“红名单”与差异化监管 |
第二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 |
一、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行政追究 |
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追究中的私人执行机制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追究中的公益诉讼 |
第三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社会约束 |
一、行业自律的信息优势与责任形式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约束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社会监督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建议稿)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2016~2019年国家粮食加工品监督抽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整体情况 |
3.2 检测指标 |
3.3 食品类别 |
3.4 微生物问题 |
3.5 食品添加剂问题 |
3.6 真菌毒素问题 |
3.7 重金属 |
3.8 其他问题 |
4 讨论与结论 |
(4)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评析 |
(三) 研究框架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概念 |
1. 食品安全监管概念及内涵 |
2. 政府职能优化概念及内涵 |
(二) 理论基础 |
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 政府管制理论 |
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历程及取得的成效 |
(一) 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历程 |
1. 以“食品卫生”为主的监督阶段(1953-2004年) |
2. 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分段监管阶段(2004-2013年) |
3. “多部门”参与“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体化监管”阶段(2013至今) |
(二) 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取得的成效 |
1. 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2. 明确了政府监管职能 |
3. 强化了监管执法力度 |
三、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云南省食品安全表象问题 |
1. 食品产业基础水平较低 |
2. 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多发 |
3. 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形势严峻 |
(二) 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
1. 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问题 |
2. 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问题 |
3. 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
4. 社会对食品安全责任感和参与感需要提升 |
(三) 云南省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完全建立 |
2. 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分不够完善 |
3. 监管执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 |
4. 社会共治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
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
(一)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2.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二)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的启示 |
1. 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2. 部门间高效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
3. 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
4. 社会广泛参与治理食品安全 |
五、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的对策 |
(一)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改革 |
1. 完善从上到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2. 建立和完善高效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
(二) 明确政府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定位 |
1. 落实好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责任 |
2. 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3. 加大简政放权服务力度 |
(三)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相关体系制度 |
1.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
2. 完善监管执法工作制度 |
3.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 |
4.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评价体系 |
(四) 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社会共治氛围 |
1. 推动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
2. 建立完善社会交流协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和农业增收 |
1.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且面临新挑战 |
1.1.3 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新期待 |
1.1.4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途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HACCP体系的国内外研究 |
1.3.2 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的国内外研究 |
1.3.3 涉农电子商务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
1.3.4 研究述评与展望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电子商务 |
2.2 管控机制研究 |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 |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 |
2.2.3 电子商务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与问题分析 |
3.1 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分析 |
3.1.1 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支撑 |
3.1.2 流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奠定基础 |
3.1.3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带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
3.1.4 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纵深发展态势 |
3.1.5 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呈“两超-多强-小众”阵营 |
3.2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3.2.1 数据获取 |
3.2.2 样本特征分析 |
3.2.3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3.2.4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3.3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体系构建步骤 |
4.2.2 调研过程与数据收集整理 |
4.3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体系构建 |
4.3.1 构建原则 |
4.3.2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体系构建及说明 |
4.3.3 信用效度分析 |
4.4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选择 |
4.4.1 方法选择 |
4.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控制点选择 |
4.4.3 基于熵值法的关键控制点选择 |
4.5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确定 |
4.5.1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确定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商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引言 |
5.2 待检验假说 |
5.3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分析 |
5.3.1 数据来源 |
5.3.2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5.4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5.4.1 因变量的选择 |
5.4.2 自变量的选择 |
5.4.3 变量确定与模型构建 |
5.5 结果分析 |
5.5.1 电子商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影响 |
5.5.2 其他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协作模式研究 |
6.1 引言 |
6.2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协作模式分析 |
6.2.1 “生产主体+平台电商”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协作模式 |
6.2.2 “生产主体+垂直电商”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协作模式 |
6.3 不同协作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 |
6.3.1 “生产主体+平台电商”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协作模式的博弈分析 |
6.3.2 “生产主体+垂直电商”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协作模式的博弈分析 |
6.4 电子商务环境下协作模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 |
6.4.1 理论模型构建 |
6.4.2 模型构建 |
6.4.3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6.4.4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对策建议 |
7.1 全文主要研究结论 |
7.1.1 监管环节缺失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隐患 |
7.1.2 农药施用措施等控制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关键控制点 |
7.1.3 电子商务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产生积极影响 |
7.1.4 “生产主体+垂直电商”型协作模式对质量安全控制有相对稳定的促进作用 |
7.2 对策建议 |
7.2.1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7.2.2 完善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
7.2.3 不断增强农产品电商企业的质量安全管控与保障能力 |
7.2.4 推进现代科技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7.3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武汉市面制食品中铝污染现状及膳食暴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来源及种类 |
2.2 样品分析 |
2.3 评价标准 |
2.4 膳食暴露评估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类食品中铝污染现状 |
3.2 面制食品中铝的摄入量及其暴露量评估 |
3.3 高含铝食品安全消费量推算 |
4 结论与讨论 |
(7)ICP-AES法测定面制品中的铝(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样品 |
1.2 仪器 |
1.3 试剂 |
1.4 仪器操作条件 |
2 试验方法 |
2.1 样品的预处理 |
2.2 试样消解 |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 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标准曲线 |
3.2 检出限和定量限 |
3.3 仪器精密度 |
3.4 加标回收率试验结果 |
3.5 样品实测数据 |
4 小结 |
(8)北京地区儿童零食安全风险预测研究及风险监测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地区儿童零食/危害组合的初步筛查 |
2北京地区3~6岁儿童对问题零食的消费情况 |
3北京地区儿童零食/危害组合的风险排序 |
4对北京地区儿童零食的风险监测建议 |
(9)泰州市市售食品安全动态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对象及样品 |
1.2 采样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4 检测指标 |
2 结果 |
2.1 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 |
2.2 理化指标 |
2.3 农药残留 |
2.4 食品添加剂 |
2.5 食源性致病菌 |
3 讨论 |
(10)我国鸡蛋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鸡蛋的成份和营养价值 |
1.2 我国鸡蛋的市场需求 |
1.2.1 国内市场需求量 |
1.2.2 消费市场分布 |
1.2.3 市场需求潜力 |
1.3 我国鸡蛋的发展现状 |
1.3.1 鸡蛋产量和区域分布 |
1.3.2 鸡蛋的品种 |
1.3.3 消费形式 |
1.3.4 鸡蛋出口 |
1.3.5 鸡蛋产值 |
1.4 鸡蛋质量安全的涵义 |
1.4.1 有害微生物污染 |
1.4.2 兽药残留(抗生素) |
1.4.3 农药残留 |
1.4.4 重金属污染 |
1.4.5 化学违禁物污染 |
1.4.6 转基因饲料问题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 我国鸡蛋的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
2.1 国内鸡蛋质量安全现状及其危害 |
2.1.1 有害微生物污染及危害 |
2.1.2 兽药残留及危害 |
2.1.2.1 急、慢性中毒 |
2.1.2.2 过敏反应 |
2.1.2.3 致癌、致畸、致突变 |
2.1.2.4 破坏体内菌群平衡 |
2.1.3 农药残留及危害 |
2.1.4 重金属富集及危害 |
2.1.5 化学违禁物添加及危害 |
2.2 我国鸡蛋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分析 |
2.2.1 产业不够规范 |
2.2.2 安全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乏 |
2.2.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2.2.4 鸡蛋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
2.2.5 鸡蛋检测体系不完善 |
2.2.6 鸡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健全 |
3 提升我国鸡蛋质量安全的对策 |
3.1 科学规范蛋鸡养殖环节 |
3.1.1 良种优化选育 |
3.1.2 饲料科学合理配比 |
3.1.3 改善养禽模式和环境 |
3.1.3.1 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 |
3.1.3.2 改善蛋鸡养殖环境 |
3.2 加强鸡蛋生产监管 |
3.2.1 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鸡蛋生产规范 |
3.2.2 加强引导、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建设 |
3.2.3 建立和健全鸡蛋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
3.3 提高鸡蛋安全卫生指标的检测技术水平 |
3.3.1 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鸡蛋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3.3.2 提高鸡蛋质量检测技术水平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4.2.1 加大标准化生态养殖力度,提高鲜蛋质量 |
4.2.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鸡蛋深加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海南省面制品中使用违禁添加剂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海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研究[J]. 王联珠,赵艳芳,李娜,江艳华,姚琳,王雨馨,朱文嘉,郭莹莹,尹大芳,田雨.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02)
- [2]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研究[D]. 房建恩. 西南政法大学, 2020
- [3]2016~2019年国家粮食加工品监督抽检结果分析[J]. 张秀宇,王超,何涛,王菲,姚杰,左敏,蔡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04)
- [4]云南省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研究[D]. 彭俊. 云南大学, 2019(03)
- [5]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与模式研究[D]. 马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6]武汉市面制食品中铝污染现状及膳食暴露评估[J]. 黄常刚,梁高道,谭慧.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24)
- [7]ICP-AES法测定面制品中的铝[J]. 周玉玲,李健,汤祝华,姜海燕. 食品安全导刊, 2015(18)
- [8]北京地区儿童零食安全风险预测研究及风险监测建议[J]. 李佳洁,罗浪,崔艳艳,王志刚.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02)
- [9]泰州市市售食品安全动态监测结果分析[J]. 黄久红,赵瑾,陈瑞英,张雪梅,马智龙. 江苏预防医学, 2013(01)
- [10]我国鸡蛋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莉.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