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功能不全3例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功能不全3例

一、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肾功能不全3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婷[1](2020)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一种独特亚型,占AML发病率的10%~15%。初诊APL患者予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和(或)亚砷酸(Arsenite trioxide,ATO)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可高达90%~95%,诱导治疗过程中需要警惕分化综合征(Differentiation syndrome,DS),DS起病急,病情凶险,导致APL患者早期死亡。故本研究通过对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找DS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及时有效地干预,对降低APL早期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液科诊治的65例初诊APL患者,所有患者予血常规、生化检测、凝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查,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的诊断标准。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白细胞峰值的最佳临界值,并分析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计数资料使用例数(%)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DS与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5例初诊APL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男女比例1.6:1;中位年龄为48(15~78)岁;有61例患者获得CR,中位时间为30(21~45)天,CR率达到93.8%(61/65)。4例患者因不同原因死亡,未获得CR,故早期死亡率为6.2%(4/65)。2.发生DS组29例,未发生DS组36例,故DS发生率为44.6%(29/65)。DS发生的中位时间为6(2~20)天。重度DS组14例,轻度DS组15例。DS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82.8%),其次为呼吸困难(79.3%)。其中肺部浸润(P=0.025)、肾脏衰竭(P=0.042)、心包积液(P=0.017)和水肿(P=0.002)在重度DS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DS组。3.绘制ROC曲线,确定化疗后白细胞峰值的cut-off值为20×109/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白细胞峰值>20×109/L(P=0.005)、体重指数(BMI)≥24kg/m2(P=0.025)在发生DS组与未发生DS组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白细胞峰值>20×109/L(P=0.029,OR=1.023)、BMI≥24kg/m2(P=0.015,OR=3.888)是DS的独立预测因素。4.患者的性别、年龄、预后分层、体重增加量、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附加基因突变(FLT3-ITD、WT-1)、乳酸脱氢酶在发生DS组与未发生DS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至随访终点,中位随访时间为35(1.7~72.3)个月,61例获得CR患者中有3例在维持治疗过程中因疾病复发死亡,故本研究病例的5年生存率为89.2%(58/65)。发生DS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发生DS组(P=0.024),有统计学差异。重度DS组的5年生存率低于轻度DS组(P=0.336),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分析了65例初诊APL患者,发生DS组29例,发热为DS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呼吸困难。其中肺部浸润、肾脏衰竭、心包积液和水肿在重度DS组发生率高于轻度DS组。2.发生DS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发生DS组,说明DS缩短了APL患者的生存期。3.化疗后白细胞峰值>20×109/L、BMI≥24kg/m2是DS的独立预测因素。

张慧琪,杨宇佳[2](2018)在《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化疗治疗,并将化疗治疗与全反式维甲酸交替实施;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三氧化二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完全缓解率、早期死亡率、复发率及第1年、第2年、第3年的总生存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头痛、轻度皮肤黏膜干燥、消化道症状、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平均完全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年、第2年、第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头痛、轻度皮肤黏膜干燥、消化道症状、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及全反式维甲酸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三氧化二砷疗效确切,患者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更好更快缓解,完全缓解率高,复发风险明显降低,且不会增加患者消化道症状、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理想。

曾昭宇,周箭,陈果[3](2018)在《As2O3+ATRA联合VAD方案治疗首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VAD化疗方案(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用于首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首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As2O3+ATRA联合VAD化疗方案)和对照组(As2O3+ATRA治疗方案),每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病死率、诱导阶段完全缓解(CR)率、达到CR的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PML-RARα)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3年总生存率、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早期病死率、CR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达到CR的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ML-RARα转阴率、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ATRA联合VAD化疗方案用于首诊APL患者的安全性高,可以缩短达到CR的时间,改善预后。

常文露[4](2018)在《5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特异的染色体核型改变,典型的染色体核型改变表现为15号与17号染色体长臂易位,根据法英美(FAB)分型,其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M3型。其临床表现较为凶险,患者的早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出血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近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用于治疗APL,APL患者的缓解率及生存时间得到明显提高。全反式维甲酸或者砷剂联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是当前初治APL患者的一线诱导治疗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T)是从三尖杉属植物中提取的抗肿瘤生物碱,它不仅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还拥有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而且高三尖杉酯碱的细胞毒性与骨髓抑制作用较轻。故本研究旨在比较亚砷酸、阿糖胞苷联合蒽环类药物与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在诱导缓解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目的:分析我中心血液科初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诱导缓解期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0年-2017年初治的51例APL患者。分析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比较亚砷酸、阿糖胞苷联合蒽环类药物及亚砷酸、阿糖胞苷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化疗在诱导缓解期的疗效与不良反应,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完全缓解的时间、无白血病生存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临床特点:51例APL患者中女性23例(45.1%),男性28例(54.9%);发病年龄最小的患者12岁,最大者74岁,中位发病年龄为41岁;患者入院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其中32例(62.74%)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根据诱导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进行危险度分层,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别有12例(23.53%)、29例(56.86%)、10例(19.61%);免疫分型检测发现以髓系表达为主,其中所有患者(100%)都表达CD33、CD13,且表达强度最高,MPO、CD117、CD64、HLA-DR、CD34、CD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16%、90.20%、88.24%、7.84%、9.80%、13.73%。2.疗效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完全缓解时间及无白血病生存期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1.00、P=0.93、P=0.148)。51例患者中共4例患者分别在治疗的第3、6、20、27天死亡,中位死亡时间为13天,早期死亡率为7.84%。3.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在肝功能异常、感染、类维甲酸综合症、弥漫性血管性凝血方面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脏不良反应方面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9),可以认为联合高三尖杉酯碱组的心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联合蒽环类药物组低,安全性更高。结论:1.APL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出血,DIC致重要脏器出血是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APL患者多具有特异的染色体核型改变,同时伴PML-RARα融合基因的形成。免疫分型以髓系表达为主,多表达CD33、CD13、MPO、CD117、CD64,少部分患者表达HLA-DR、CD34、CD56。2.联合高三尖杉酯碱组与联合蒽环类药物组治疗APL时在诱导缓解率、达完全缓解时间、无白血病生存期时间、肝脏毒性、感染方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联合高三尖杉酯碱组在心脏毒副作用方面的发生率低于蒽环类药物组,可成为初诊APL患者进行诱导治疗的新策略。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小,进一步扩大样本数,对APL的特点的分析及两组治疗方案的比较会更加准确。

吴晓丹[5](2018)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90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CR率为88.9%,对照组CR率为71.1%,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达CR时间、白细胞峰值及PML/RARα转阴率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曾雁玲,林哲耀[6](2017)在《22例分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所致的分化综合征(DS)的临床特征,复习文献归纳高危因素及防治进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2例分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居多,初诊白细胞计数多高于10×109/L,DS发生的时间在ATRA治疗后的315天,多在10天左右。临床症状中呼吸困难最常见,白细胞均较发病时升高,经地塞米松、减量或停用维甲酸、羟基脲、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化疗等治疗症状缓解。结论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男性、年龄≥40岁、S型融合基因PML-RaRa可作为DS发生的其高危因素,及早发现DS,及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相应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

董中明[7](2017)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7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析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确诊的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但是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实验组给予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就两组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率、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早期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率、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早期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具有很大差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案会明显改善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能够显着降低病死率,有利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谢淑君[8](2017)在《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复方黄黛片和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复方黄黛片在该疾病诱导缓解治疗中的确切疗效与安全性,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的优化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采用单盲、平行、随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病例30例,随机分为口服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为诱导治疗方案的复方黄黛片组(治疗组)14例,和以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甲酸为基础方案的三氧化二砷组(对照组)16例。统计和比较两组病人诱导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分析、骨髓形态、基因和染色体,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其它主要不良事件,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和分析两组病人的数据,得出结论。结果:1、复方黄黛片组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率(CR,complete remission)为92.8%,三氧化二砷组完全缓解率则为100%,二者完全缓解率无统计学意义。复方黄黛片组达CR时间为43.76±9.51天,而三氧化二砷组为39.96±8.60天,两组达CR时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的诱导缓解率相似,但复方黄黛片组达CR所需时间稍长于三氧化二砷组。2、诱导缓解后,两组的PML-RARα基因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直至研究结束,两组血液学、分子学均呈持续缓解,未出现复发。3、两组PT、APTT恢复时间无差异,但Fib、D-二聚体恢复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复方黄黛片组凝血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三氧化二砷组缩短,说明复方黄黛片组对凝血功能的恢复有裨益,并可减少治疗过程中血液制品的输注量。4、诱导治疗中两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尿血。5、诱导治疗过程中,两组在高白细胞峰值、高白细胞的持续时间及相关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6、心电图异常、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说明以复方黄黛片为主的诱导治疗方案与静脉用砷剂有着相似的安全性。结论:1、以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为基础的诱导治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等同静脉用三氧化二砷,但达完全缓解的时间稍长。2、以复方黄黛片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可缩短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早期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并可减少治疗中的血制品输注。3、两组心电图异常、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以复方黄黛片为主的诱导治疗方案与静脉用砷剂有着相似的安全性。因此,以复方黄黛片为基础的诱导治疗方案是可行的临床选项,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这一完全口服方案可作为常规诱导治疗方案在临床中推广。

黎民君,郭丽堃,陈利媚,冯思琼[9](2015)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对照组(46例)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对两组患者诱导缓解治疗间相关指标及相关预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诱导缓解期间相关指标完全缓解(CR)率、达CR时间、白细胞峰值、早期病死率、感染率及诱导治疗结束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ML)/维A酸受体(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进行比较,除早期病死率、感染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跟踪随访2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无病生存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比较,除1年生存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提高CR率及长期生存率。

梁虹,姚福生,张林,严红,赵海军,陈荃宏[10](2011)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首次诱导治疗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方案与单用ATRA诱导方案的缓解率、缓解时间及生存率(OS),探讨两种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初治APL患者53例,按照不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双诱导组(研究组)、单诱导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CR)率和达到CR的时间。双诱导组26例,给予ATRA 25 mg.m-2.d-1口服和AS2O3 0.16 mg.kg-1.d-1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单诱导组27例,给予ATRA 25 mg.m-2.d-1口服诱导治疗直至CR。达到CR的病例继续应用化疗→ATRA→AS2O3序贯维持治疗。结果①在诱导治疗阶段:双诱导组23/26获完全缓解(CR),CR率88.46%,获得CR的平均时间(24.35±3.97)d;单诱导21/27例获得CR,CR率77.7%,CR的平均时间为(38.05±4.67)d,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CR患者继续序贯治疗3年总生存率(OS):双诱导组和单诱导组分别为(95.65±4.35)%和(71.4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分析初诊时WBC≥10×109L-1和WBC<10×109L-1的患者的CR率,两组分别为4/9(44%)和40/44(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两组分别为1/9(11.11%)和6/44(1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33.35±2.55)%和(77.2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ATRA联合AS2O3诱导治疗初治APL,较单用ATRA诱导治疗的缓解率高,CR的时间明显缩短,毒副作用无明显增加,复发率低,生存率提高,将两者结合进行规范化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肾功能不全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肾功能不全3例(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分化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预测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第1年、第2年、第3年总生存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4)5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选
    1.2 诊断及疗效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疗效标准
        1.2.3 不良反应
    1.3 治疗方案
        1.3.1 诱导缓解治疗方案
        1.3.2 巩固治疗方案
        1.3.3 维持治疗方案
        1.3.4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防治
        1.3.5 并发症的处理
    1.4 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APL患者的临床特点
    2.2 治疗结果比较
        2.2.1 完全缓解率比较
        2.2.2 生存分析
        2.2.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APL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2 APL的临床特点
    3.3 APL的治疗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简历
致谢

(5)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CR率的对比:
    2.2 两组达CR时间、白细胞峰值及PML/RARα转阴率的对比:
3 讨论

(6)22例分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初诊时生物学特征
    2.3 诊治过程中的资料
        2.3.1 开始治疗距发生DS的时间
        2.3.2临床表现的统计
        2.3.3 最高的白细胞
        2.3.4 治疗及效果
3 讨论

(7)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7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况
        1.1.1 APL的病因
        1.1.2 发病机制
        1.1.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1.4 APL的诊断及危险分层
        1.1.5 APL的治疗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2.1 中医病因病机
        1.2.2 中医辨证论治
        1.2.3 中药复方制剂复方黄黛片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病例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分组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终止试验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主要治疗用药
        2.2.2 治疗方案
    2.3 分析指标
        2.3.1 疗效性评价指标
        2.3.2 安全性评价指标
    2.4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2.4.1 疗效评价
        2.4.2 安全性评价
    2.5 观察终点
    2.6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资料分析
        3.1.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1.2 两组诱导治疗方案组成比较
        3.1.3 治疗前两组肝肾功能、心肺情况比较
    3.2 疗效性指标结果
        3.2.1 治疗后两组完全缓解率比较
        3.2.2 两组达CR时间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PML-RAR α基因转阴情况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结果
        3.3.1 高白细胞血症
        3.3.2 凝血功能情况
        3.3.3 不良事件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复方黄黛片的中医理论依据
    4.2 复方黄黛片的现代研究进展
    4.3 诱导治疗结果分析
        4.3.1 APL缓解率与达CR时间分析
        4.3.2 融合基因在APL诱导治疗中的意义
    4.4 安全性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9)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10)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诱导缓解治疗
        1.2.2 诱导缓解后序贯维持巩固治疗
        1.2.3 支持治疗
    1.3 疗效评判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1.1 诱导治疗
        2.1.2 缓解后治疗
        2.1.3 高危患者疗效分析
    2.2 毒副反应
    2.3 出凝血改变
    2.4 微小残留白血病
3 讨论

四、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肾功能不全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刘瑞婷.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 张慧琪,杨宇佳. 中国现代医生, 2018(25)
  • [3]As2O3+ATRA联合VAD方案治疗首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 曾昭宇,周箭,陈果. 癌症进展, 2018(07)
  • [4]5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D]. 常文露. 军事科学院, 2018(12)
  • [5]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分析[J]. 吴晓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18(01)
  • [6]22例分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 曾雁玲,林哲耀. 中国医药科学, 2017(20)
  • [7]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78例临床分析[J]. 董中明. 智慧健康, 2017(15)
  • [8]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 谢淑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9]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 黎民君,郭丽堃,陈利媚,冯思琼. 医学综述, 2015(02)
  • [10]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J]. 梁虹,姚福生,张林,严红,赵海军,陈荃宏. 安徽医学, 2011(04)

标签:;  ;  ;  ;  ;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功能不全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