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庞嫣琼[1](2020)在《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颅内动脉瘤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瘤体破裂引发颅内出血,导致较高致残及致死率,后期治疗和康复也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经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经全脑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ngraphy,MSCTA)和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SA是临床上公认的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准确率和敏感性可达99%,然而DSA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在造影剂注射过程中需要使用导管法,往往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由于MRI检查的时间较长,对术后的评估较差,对于早期的颅内动脉瘤很难发现,一般不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2]。CTA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具有无创性,还有检查成本低、操作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的优点,它可以快速获得脑血管的解剖影像,不仅可以任意角度观察目标血管,还可以通过局部放大的方法显示和分析病变的细节特征[3]。CTA扫描速度快,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为动脉瘤的诊断和围手术期评价提供客观依据[4]。本研究期望能通过对比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解剖参数测量方面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CTA的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目的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测量结果、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方面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对比CTA及DSA的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动脉瘤形态(包含轮廓、大小、位置等)及瘤体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对比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符合程度和存在差异,从而探讨CTA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结果分析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检查影像检查资料,结果发现:(1)CTA测出的动脉瘤数113个,在与DSA的检查结果(DSA共检出动脉瘤116个)对比当中,发现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数目分别为5个和2个,而在这些假阴性的结果中并没有最大径大于3mm的瘤体实例出现,测得CTA的灵敏度为95.7%。而进一步将CTA与DSA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两种检查的检出率,对应的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2)对比两组瘤体的最大径和瘤颈测量数据,对于测量结果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评价、t检验验证,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获得的瘤体最大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瘤颈的测量上,CTA与D-DSA两组测量值(?x±s,mm)分别为4.06±1.18mm、3.54±1.15mm,P值<0.05,提示CTA在有关瘤颈的测量上准确度欠佳。(3)DSA检查获得的对瘤颈部区域显示程度的影像资料均处于尚清晰和清晰之间,而CTA检查除去上述两种情况,还有6例显示模糊的图像,通过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深一步的秩和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Z值为-2.889,所得P值为0.004,明显小于0.05,表明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其周围的穿支血管方面要优于CTA。结论1.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的测量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可靠方法;2.DSA对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显示方面的情况要优于CTA,DSA检查目前仍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

陈华辉[2](2019)在《256层CTA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256层CTA和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早期诊断的价值,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检查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诊断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入院后24小时内行256层CTA与DSA检查。利用医院医学影像传输系统由经验丰富的放射学专家和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专家对所有CTA与DSA检测图像按照双盲法进行阅片,明确需对比分析的影像诊断项目:(1)是否有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2)对发现的颅内动脉瘤,记录其位置,并对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直径进行测定;(3)对发现的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记录其位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中,256层CTA检出颅内动脉瘤64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4例,检出阳性率为83.72%(72/86);DSA检出颅内动脉瘤66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4例,检出阳性率为86.05%(74/86),经统计学分析,χ2=0.18,P=0.67>0.05,256层CTA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检出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如以DSA检出的为金标准,即DSA检出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检出率为100%,而256层CTA检出率为97.30%,经统计学分析,χ2=0.51,P=0.48>0.05,74例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在256层CTA与DSA的检出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56层CTA检出颅内动脉瘤64例,其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前交通动脉瘤19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动脉瘤14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DSA检出颅内动脉瘤66例,其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前交通动脉瘤21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动脉瘤14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256层CTA与DSA在检出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上并无明显差异,经Kappa检验,Kappa≥0.75,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56层CTA与DSA检出的颅内动脉瘤,全部动脉瘤瘤体和瘤颈直径比较,不同大小的瘤体和瘤颈直径(瘤体和瘤颈直径<3 mm、瘤体和瘤颈直径35mm、瘤体和瘤颈直径>5mm)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7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脑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4例,256层CTA与DSA均能完全检出,检出率均为100%,Kappa﹥0.75,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256层CT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检出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检出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漏诊的可能性很小;256层CTA与DSA在检出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上相比,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在瘤体和瘤颈直径上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56层CTA能够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256层CTA与DSA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脑动静脉畸形和烟雾病位置方面相比,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考虑到DSA检查与CTA检查相比,具有复杂性、有创性,以及风险高、费用高的特点,DSA检查还导致医务人员及患者暴露在射线下从而引发医源性损伤,因此,我们认为256层CTA检查如果作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检查,与DSA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病因诊断有相当大的帮助,也许在早期病因诊断方面可以取代DSA检查。

薛建建[3](2020)在《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探讨颅内动脉瘤筛查中MRA与CTA的优势与不足。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除外动脉瘤破裂者)55例,所有患者都有完整的CTA及MRA检查,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35~78岁,平均(60.02±8.36)岁。25例有高血压,9例有糖尿病,30例有动脉硬化性改变,17例有血管壁的钙化(11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局部伴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2、仪器与扫描方法MRA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T磁共振扫描机,使用头部容积线圈,所有MRA检查病例都经过平扫后得到原始图像,然后经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得到颅脑血管图像。CTA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扫描机,用Ulrich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经肘静脉注入,用螺旋扫描方式对颅脑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薄层容积扫描,将原始图像传到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曲面重建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DSA检查使用荷兰飞利浦的ALLURA XPER FD20/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插管置入5F导管,在正侧位及斜位体位下,于两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开口处将对比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入,所得图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3、图像分析所有患者的MRA和CTA图像均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分析,统计以下数据,所有患者的DSA图像由2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诊断,并将DSA结果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1)MRA和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2)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3)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结果。(4)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情况。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数据处理系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Kappa统计学方法对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用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DSA、MRA和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DSA确诊55例,检出1个动脉瘤的44例,检出2个动脉瘤的10例,检出3个动脉瘤的1例,总共67个动脉瘤。MRA诊断脑动脉瘤53例,65个病灶,其中假阳性7个,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漏诊9个;CTA诊断脑动脉瘤50例,62个病灶,其中假阳性5个,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漏诊10个。所检出动脉瘤的部位有颈内动脉交通段、颈内动脉眼段、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2、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MRA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漏诊9个,检出率为86.57%;CTA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漏诊10个,检出率为85.07%,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80>0.05),而且两者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4)。3、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的结果:对MRA和CTA检出的动脉瘤随机抽得的18个颅内动脉瘤的最大直径进行配对t检验,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72>0.05)。4、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的情况:MRA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49个可清晰显示,清晰率为84.48%;CTA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50个可清晰显示,清晰率为87.7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2>0.05)。结论:对于<3mm的动脉瘤MRA及CTA检出率均较低;对于动脉瘤最大径的测量两者效能相当;空间关系显示方面,5mm以下的动脉瘤两种检查方法都不理想;MRA检查在瘤体近段与远段血管狭窄时,动脉瘤显示不佳;CTA检查对位于海绵窦段及眼段的动脉瘤,容易因骨性结构的遮挡而漏诊;动脉圆锥的存在,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不能只依赖于重建后的图像,必要时要对原始图像进行再次重建分析,这样会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可耐受磁共振检查、无磁共振检查禁忌的人群,颅内动脉瘤的筛查首选MRA检查;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如患有幽闭综合征、症状导致不能配合磁共振检查的、有磁共振检查禁忌但无CTA检查禁忌的,CTA就成为颅内动脉瘤筛查首选的方法。如果CTA图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眼段见多发钙化斑块,可以两种检查方法综合分析,达到诊断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从而将两种检查方法的最佳效用发挥出来,达到最理想的诊断目的。

余茂军[4](2013)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42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资料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结果该42例患者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后,诊断出颅内动脉瘤40例,共43个动脉瘤,漏诊2例,诊断的准确率为95.24%,特异性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立体性、可旋转性、适应性强、性能良好的优点,能有效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做出准确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齐晨晖,赵庆,王红梅[5](2012)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以多层螺旋CT、CT血管造影、数字血管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BSCO、Springer、中国知网(CNKI)以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2005-01~2011-01,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探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的关于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5篇,各研究之间存在低度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与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96(95%CI:0.95~0.97)、1.00(95%CI:1.00~1.00);SROC下面积为0.9988,Q指数为0.9894。结论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与DSA诊断价值相当,在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与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蔡武[6](2010)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颈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优化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颈脑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研究目的:探讨预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颈脑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最佳扫描技术。材料与方法:将129例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43例。基于同一对比剂浓度、用量、注射速度,分别采用经验预测扫描延迟时间技术(A组)、CTP-CTA(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联合扫描技术(B组)、Test-bolus扫描技术(C组)来预测颈脑血管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A组以经验估计设定扫描延迟时间,一般为15-20s;B组根据灌注峰值时间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C组根据测试峰值时间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由1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测量并比较三组颈脑血管CTA中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内静脉CT值及其两者CT差值,鞍上池层面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上矢状窦CT值及其两者CT差值,同时记录并比较B组和C组扫描时自动生存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比较三组颈脑血管图像质量。结果:A组扫描延迟时间为(17.12±1.52)s,B组扫描延迟时间为(20.65±3.09)s,C组扫描延迟时间为(18.33±5.34)s。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B组与A、C两组扫描延迟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扫描延迟时间较A、C两组长。A组与B、C两组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CT值及其与同层左侧颈内静脉的CT差值、鞍上池层面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CT值及其与同层上矢状窦CT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颈脑动脉强化值均高于A组,B、C两组同层动静脉对比度均较A组清晰。B组和C组扫描时的DLP平均值分别为2031.24mGy.cm、80.13 mGy.cm,B组扫描时的辐射剂量明显大于C组。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在颈动脉、颅底动脉环及静脉伪影显示上的Kappa值分别为0.889、0.872、0.882。三组患者在颈动脉、颅底动脉环及静脉伪影显示上的图像质量评分经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A组与B、C两组在颈动脉、颅底动脉环及静脉伪影显示上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图像质量均优于A组。结论:Test-bolus技术是预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颈脑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最佳扫描技术,充分体现了个体化、最优化的原则,大大增加了多排螺旋CTA的扫描成功率,有效提高了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的质量。第二部分: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在颈脑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进行颈脑血管成像,引进东软医疗公司研发的Bone-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 Tool软件进行三维减影,以探讨新的减影软件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1例患者进行颈脑血管数字减影CTA检查,先行Test-bolus扫描,确定最佳扫描延迟时间;然后将平扫及增强同步进行扫描,两者扫描参数及扫描位置完全一致,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球管旋转时间0.5s的偶整数倍,得到平扫和常规CTA图像。首先利用工作站自带的Add/Sub软件进行二维减影得到二维减影CTA图像;然后采用东软医疗公司研发的Bone-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 Tool软件进行三维减影,得到三维减影CTA图像。由1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记录并比较常规CTA、二维减影CTA、三维减影CTA三种技术进行VR及MIP后处理的时间,同时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比较三种CTA技术重建所得颈脑血管图像质量。其中49例与DSA作比较观察,采用配对设计χ2检验评价三种CTA技术与DSA在诊断颈脑血管病变上有无差异,同时分别统计三种CTA技术诊断颈脑血管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正确率。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常规CTA、二维减影CTA、三维减影CTA三种技术进行VR及MIP后处理时间两两之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减影CTA后处理时间最短,二维减影CTA次之,常规CTA最长。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在三种CTA技术重建所得颈脑血管显示上的Kappa值为0.845。三种CTA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所得颈脑血管图像评分经过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两两之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减影CTA图像质量优于二维减影CTA和常规CTA,二维减影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经配对设计χ2检验,三种CTA技术在诊断49例颈脑血管病变上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参考标准,常规CTA诊断49例颈脑血管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正确率分别为92.86%、71.43%、95.12%、62.50%、89.80%,二维及三维减影CTA诊断49例颈脑血管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正确率均一致且均高于常规CTA,分别为95.24%、85.71%、97.56%、75.00%、93.88%。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明显缩短了图像后处理时间,而且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在颈脑血管病变诊断上基本可以取代DSA;尤其是东软医疗公司研发的三维减影软件的临床应用是切实可行的,其作为一种新的减影软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史晓蓓[7](2010)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与DSA的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比较,分析两项检查各自优势。材料与方法:收集2007年12月--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受检者5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均进行64层MSCTA和DSA检查,其中47例临床高度疑诊动脉瘤者后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本组研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4岁。临床表现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突发头痛11例,脑出血6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1例。对64层螺旋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质量评估,主要比较临床运用较多的遮盖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两种后处理技术,及其对瘤体形态、瘤颈、瘤体内的血栓、钙化,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显示。结果:本组54例患者经MSCTA检出57个动脉瘤,其中6例为2个动脉瘤,2例为3个动脉瘤,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70%,正确率为95.5%,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77.7%。经DSA共检出55个动脉瘤,其中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由MSCTA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者共7例。MSCTA有2例动脉瘤漏诊,分别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椎动脉。本组57例动脉瘤中囊状动脉瘤33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11个,粟粒状动脉瘤5个。本组MSCTA所检出的57个动脉瘤的平均直径约为6.4mm,其中瘤体直径最大者为18mm,位于前交通动脉;最小者直径为1.7mm,位于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VR和MIP检出微小动脉瘤(直径≤2mm)6个占总数的10.5%,小动脉瘤(2mm<直径≤3mm)4个占总数的7%,大动脉瘤(3mm<直径≤10mm)39个占总数的68.4%,较大动脉瘤(直径>10mm)8个占总数的14%。对于直径>2mm的动脉瘤VR、MIP和DSA的检出率相同;对于动脉瘤的瘤颈、瘤体纵径的测量值的准确性方面,VR、MIP与DSA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MSCTA对载瘤动脉、分支血管关系以及血栓形成、钙化方面的显示明显优于DSA,且其对动脉瘤本身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的显示方面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1、64层螺旋脑血管造影与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基本相同。对于直径>2mm的动脉瘤VR、MIP和DSA的检出率相同;在对动脉瘤的瘤颈及瘤体纵径的测量方面,VR、MIP及DSA三种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MIP成像法和VR成像法对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瘤体内的血栓、钙化及分支血管的显示方面优于DSA。总之,6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正确率及特异性。与DSA对比,它在对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方面更具优势,因而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诊断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陈文华[8](2009)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病,正常人群发病率约3%6%,尤其是女性,颅内动脉瘤可能会破裂,破裂的动脉瘤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和颅内血肿等病变。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迅速诊断和评价颅内动脉瘤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颅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后可能会有动脉瘤的残留或复发。目前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仍是颅内动脉瘤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然而,文献报导全脑血管的DSA检查约有1%的一般并发症和0.5%的永久神经并发症,并且,DSA是一种创伤性、费时的、费用相对高的检查,并且由于操作时间长,DSA检查过程中伴有较高的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可能性。所以,找到一种准确微创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和随访颅内动脉瘤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患者的预后经常不佳,许多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于再出血,而合适的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动脉瘤的再出血。因此,迅速治疗颅内动脉瘤也是非常重要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和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是常用的微创性脑血管检查方法,通过重建可以在任何角度观察血管病变。关于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对照研究的文献较多,文献报导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81%-100%和准确性79%-94.9%。并且,4层螺旋CTA对于<5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仍存在一定限度。随着16层螺旋CT推广应用,16层螺旋CTA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6层CT有更高的空间分辩率,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扫描。本研究目的是通过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以及CT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和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 471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CTA和DSA检查。16层螺旋CTA的层厚0.75mm、重建间隔0.4mm,延迟时间的确定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所有CTA及DSA图像由两位神经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分析评价,他们运用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法及容积再现技术评价有无动脉瘤,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形态、方向、瘤颈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DSA和外科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16层螺旋CTA和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2) 32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行CTA和DSA检查。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16层螺旋CTA结果选择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3) 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4) 65例接受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患者在栓塞术后3至12个月行DSA和1.5T MRA检查。MRA图像评价有无动脉瘤的残留,DSA作为参考标准。结果(1)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471例患者中的244例患者中发现267个动脉瘤。8个动脉瘤CTA假阴性,4个动脉瘤CTA假阳性,10个动脉瘤DSA假阴性,2个动脉瘤DSA假阳性。16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7.0%、98.3%和97.6%,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是98.5%和96.6%。DS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2%、99.1%和97.6%,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是99.2%和95.7%。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6层螺旋CTA三维图像可以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结构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2) 329例中的181例患者发现202个颅内动脉瘤。4个动脉瘤CTA漏诊,而DSA检查过程中7个动脉瘤未能清楚显示。16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8.0%、98.0%和98.0%。通过CTA评价认为115个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治疗,结果112个动脉瘤成功栓塞;(3) 37个动脉瘤呈囊状、9个动脉瘤呈不规则形和5个动脉瘤呈梭形。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31%),其次是后交通动脉(29%)。全部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9mm、瘤体平均大小为5.5mm、瘤颈平均大小为3.4mm。49个动脉瘤需要1个钛夹夹闭,2个动脉瘤需要2个钛夹夹闭。16层螺旋CTA检出3个夹闭动脉瘤有残留,靠近钛夹的全部载瘤动脉可以被准确评价;(4) MR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 (95%可信区间(CI): 51.9–95.7%),100% (97.5% CI: 93.5–100%)和95.7% (95% CI: 88.0–99.1%)。阳性和阴性预测率为100%和94.8%。DSA与MRA的评价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它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常规DSA不应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唯一“金标准”;(2) 16层螺旋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3) 16层螺旋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首选影像检查。当16层螺旋CTA图像能够提供外科手术所需要的信息时,诊断性DSA检查可以避免;(4) 1.5T MRA是一种准确无创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孙涛,李宏,包权[9](2008)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5人,其中男21人,女34人,年龄在26岁67岁,且都接受了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及DSA的检查。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55名患者中,经DSA检查,50人中有52处动脉瘤,5人无动脉瘤。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50例患者中有52处动脉瘤,5例患者无动脉瘤。2处动脉瘤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被检出,但DSA检查证明为假阳性,2处动脉瘤被漏诊。相应的,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6%、71%和93%。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256层CTA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CTA检查方法
        1.3 DSA检查方法
        1.4 CTA与 DSA图像分析
    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256 层CTA与 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的检出比较
    2 256 层CTA与 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的动脉瘤的位置比较
    3 256 层CTA与 DSA检出的脑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直径比较
    4 256 层CTA与 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的脑动静脉畸形位置比较
    5 256 层CTA与 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烟雾病的比较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3)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检查设备和对比剂
    3、扫描方法
        3.1 MRA扫描参数
        3.2 CTA扫描参数
        3.3 DSA扫描参数
    4、图像分析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MRA和 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
    2、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3、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的结果
    4、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的情况
讨论
    1、3D-TOF MRA与 CTA的技术特点
    2、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比较
    3、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结果的比较
    4、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情况的比较
结论
论文不足之处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1、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颈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优化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课题背景
    二. 本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64 排螺旋CT 血管造影颈脑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64 排螺旋 CT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在颈脑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结论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7)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与DSA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CTA的检查方法
    3 DSA的检查方法
    4 图像评估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动脉瘤的检出效能
    2 MSCTA的重建方法及图像与DSA的对比
    3 其他病变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16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颅内动脉瘤可解脱弹簧圈治疗术后随访MRA与DSA的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Application of 16-ro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Abstract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
    1.3 DSA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D]. 庞嫣琼.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2]256层CTA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D]. 陈华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3]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D]. 薛建建. 青岛大学, 2020(01)
  • [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 余茂军. 现代医院, 2013(09)
  • [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齐晨晖,赵庆,王红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12)
  • [6]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颈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优化及临床应用研究[D]. 蔡武. 苏州大学, 2010(02)
  • [7]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与DSA的对照研究[D]. 史晓蓓.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8]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 陈文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09(12)
  • [9]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 孙涛,李宏,包权.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