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禹潼河段近期冲淤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李平,安超,孙凯[1](2022)在《黄河禹潼河段控导拐头坝长度比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禹潼河段是黄河进入下游前最后一段宽河道段,自然滞洪沉沙作用明显。为协调河道防洪、生态环境保护、滞洪沉沙、护滩护站、控导河势等治理任务及目标,新一期河段防洪治理工程中,新建续建控导工程采用了新型控导拐头坝方案,在控导工程上首布置拐头坝,可调整坝后水流流场,预防回淤口进水导致水流抄工程后路。通过构建控导拐头坝三维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比选、论证并确定拐头坝长度,结果表明:工程长度1 000 m布置500 m回淤口方案最优,拐头坝长度采用200 m。
刘杨,王建利,杨航[2](2021)在《新时期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整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黄河小北干流主流河势游荡多变,滩槽水沙交换不畅,滩岸坍塌及河段生态环境等问题依然突出。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系统性的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整治方法。该河道整治方法主要由河道形态变化分析、工程布局及河道整治标准研究、回淤口工程布置及优化研究、生态补偿研究4个部分组成;采用"就岸防护"与"平行治导控制线"的方式修建河道整治工程,由被动防护转变为主动防御,达到归顺河势、限制主流游荡多变的目的;通过降低河道整治工程高程和优化回淤口布局改善滩槽水沙交换不畅的问题;最后创新性地提出生态鸟岛的概念,为改善浅滩湿地生态环境、促进黄河小北干流生态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治理思路。
秦鹏芬,张桂华[3](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学术情境高考试题分析——以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9~11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对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9~11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该题组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立意出发,通过创设地理学术情境,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以及学生对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露[4](2019)在《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复杂,气候条件存在显着差异,造成水资源紧缺,属于干旱生态脆弱区。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体内泥沙含量较高,加重了西北旱区水问题严峻的现象。因此,急需修建水库工程保障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本文以我国西北地区的多泥沙水库—亭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考虑亭口水库投运后其供水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供水需水要求,确定亭口水库投运后与之协调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供水效益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减少库区泥沙淤积量,为亭口水库投运后的运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多泥沙水库进行了实际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确定了亭口水库投运后的短期入库水沙条件。在考虑上游甘肃省拟建两库的影响下,根据数理统计法得到的水沙特性分析结果,确定出水库投运后的短期入库水沙系列。同时考虑排沙界限的影响,制定了水库投运后的水沙调度情景。(2)揭示了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基于效益最大为前提,遵循亭口水库优先供水,反调节库辅助供水的原则。通过分析亭口水库多方面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揭示了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的互馈过程。(3)建立了考虑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度模型。该模型包括水沙动力学模型和水沙优化配置模型。基于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给出不同入库水沙条件下,库区冲淤变化和供蓄水过程,以及反调节库的充水、供水过程。(4)确定了亭口水库投运后初期运行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以亭口水库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为基本条件,考虑亭口水库投运后其供水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供水需水要求,并综合考虑亭口水库受到的多方面限制条件,从而确定出亭口水库投运后与供水对象供水需求量相协调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
杨露,王新宏,黄修山,眭红艳,孙亚琴[5](2019)在《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基于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水演变特性发生了显着地改变,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洪水传播历时延长以及洪峰削峰率增大,而这些洪水特性也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的主要原因。2003年之后,因渭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洪水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河道出现冲刷,漫滩流量相较于先前减小,使渭河下游洪水位下降、洪峰传播历时缩短、洪峰削峰率不断减小。
陈星星[6](2017)在《近代渭河下游河道演变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受到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发生巨大改变的影响,流域的水沙搭配条件以及河道内河床的演变形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分析变化条件下流域的水沙搭配条件以及在新的河道边界条件下河床可能发生的演变趋势对于治理河道、缓解河道的防洪压力、保证河流和人类和谐相处具有指导意义。本论文选择渭河下游流域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收集和分析水沙、淤积体以及断面资料,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法、建立模型等方法对流域的来水来沙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利用输沙平衡法、断面法分析渭河下游各河段历年的泥沙冲淤情况,最后针对流域的河道现状边界条件,结合未来五年的预测水沙条件,预测河床演变趋势。本论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渭河下游流域各水文站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无论水量还是沙量的均值较多年均值有大幅减小,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径流和泥沙进行趋势性、持续性分析,分析表明径流量呈现显着性减小的趋势,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趋势可能将继续保持;输沙量也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在1993~2003年期间保持历史最低状态持续了 10年左右,2003年之后有一定的增加,但增加幅度有限,目前沙量依然较小;对比水量和沙量的减小幅度,沙量的减少更为明显。(2)渭河下游流域各水文站历年输沙率的变化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基本在进入21世纪后处于历史的最低状态;来沙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00年代的中期呈现比较杂乱无章的现象,变化幅度较大,目前的来沙系数基本与历史最低水平持平。(3)通过河道综合整治之后,目前渭河下游堤防防洪能力相比历史时期有了一定的提高,河道河势变化不大;目前阶段比降处于较低的水平,潼关高程随着三门峡水库的建成以及运行方式的调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仍然偏高,这些现状的河道边界条件不利于河道的冲刷和输沙。(4)建立来沙系数和河段间淤积体体积的关系确定出各水文站汛期和全年的临界来沙系数。对于临界来沙系数的变化,单个水文站对比汛期临界来沙系数小于年临界来沙系数;各个水文站相比无论是汛期还是全年,临界来沙系数咸阳站小于临潼和华县站。(5)对华县水文站未来5年(2015~2019年)的来水来沙条件进行预测,通过综合预估模型得到径流量预测结果和可能发生的概率,借助近期水沙搭配关系得到同年的输沙量和来沙系数,对比平衡时期来沙系数,结果表明未来的水沙条件有利于河床平衡稳定。(6)结合河床稳定性指标和河道现状边界撞关高程条件的分析的判别,得出结论现状河床条件下,未来渭河下游的河道演变基本保持目前的状态,河道将继续向维持平衡的状态发展。由此可知,渭河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正面效果。
陈雄波,雷鸣,王鹏[7](2014)在《清水沟、刁口河流路联合运用方案比选》文中提出按照"从上到下"的方法,分析刁口河再次启用的四种定位:备用流路、生态供水、同时行河和分洪通道的流路运用规模;设计了该流路与现状清水沟流路联合运用的6个方案。根据各方案分流口上下游的河道冲淤特性,对黄河下游的反馈,工程投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比选。最后推荐在2030年以后利津流量超过4 000 m3/s时将刁口河作为分洪通道、其余时间使用清水沟流路和工程投资方案。
蒋亚萍[8](2013)在《渭河下游近期冲淤情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下游是三门峡水库建库以来的淹没区和影响区,泥沙淤积严重,给陕西关中东部的防洪带来不利的影响。对21世纪以来渭河下游的冲淤情况,影响河道冲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减缓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降低潼关高程,以利下游河道冲刷,加强河道冲淤和河势观测工作,为度汛预案提供依据。
王学通,张修志,曹然[9](2012)在《小北干流韩城桥南下延工程关键技术参数确定》文中提出2006年以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河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主流右移,危及右岸群众生命财产及企业的安全,为控导河势,迫切需要修建桥南下延工程。根据禹潼河段河势特性,分析确定了桥南下延工程的设计标准、设计水位、施工水位等关键技术参数,合理选择了工程位置线,为该河段治理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技术依据。
郭向东[10](2011)在《渭河中下游河道2009年过洪能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对2009年3月中游监测断面测量成果和下游汛前断面测量成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断面水位流量关系的修订和滩面高程、堤防状况的进一步复核,采用曼宁公式水力因子,分析计算中下游各河段相应的河道过洪能力,并按水位流量关系法进行了验证,结合历年防汛抢险工作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确定了2009年渭河中下游各河段河道过洪能力为:宝鸡河段4 200 m3/s,杨凌、咸阳、西安河段5 300 m3/s。该成果为2009年渭河中下游防汛预案编制的依据,并对防汛抗洪抢险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黄河禹潼河段近期冲淤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禹潼河段近期冲淤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禹潼河段控导拐头坝长度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选取 |
1.1 二维浅水模型 |
1.2 控制方程 |
1.3 模型及边界选取 |
2 数值模拟分析及成果 |
3 拐头坝长度比选结论 |
4 结 语 |
(2)新时期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整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整治方法框架 |
2 整治方法分析 |
2.1 河道形态变化分析 |
2.1.1 冲淤变化分析 |
2.1.2 河势演变分析 |
2.2 整治工程布局方案研究 |
2.3 河道整治标准研究 |
2.3.1 整治流量研究 |
(1)马卡维耶夫法。 |
(2)经验公式法。 |
(3)小北干流平滩流量变化分析。 |
2.3.2 工程设计标准分析 |
2.4 回淤口工程布置优化研究 |
2.4.1 回淤口工程布置形式优化 |
2.4.2 回淤口宽度优化 |
2.5 生态补偿研究 |
3 结 语 |
(4)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沙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
1.3.2 水沙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1.3.3 水沙优化配置模型研究进展 |
1.3.4 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项目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1.1 黑河流域概况 |
2.1.2 亭口水库工程概况 |
2.1.3 亭口水库供水工程概况 |
2.2 亭口水库投运后水库调度研究背景 |
2.3 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的互馈过程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亭口水库入库水沙条件研究 |
3.1 入库水沙基本资料 |
3.2 亭口水库入库水沙研究方法 |
3.2.1 水沙年内分配 |
3.2.2 水沙年际变化 |
3.2.3 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
3.3 亭口水库入库水沙变化规律 |
3.3.1 水沙年内变化特征 |
3.3.2 水沙年际变化特征 |
3.3.3 水沙变化趋势情况 |
3.4 亭口水库入库水沙关系分析 |
3.4.1 年内水沙关系 |
3.4.2 年际水沙关系 |
3.5 亭口水库投运后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 |
3.5.1 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的确定 |
3.5.2 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的排沙界限 |
3.6 本章小结 |
4 考虑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度模型研究 |
4.1 水库多目标优化理论 |
4.2 考虑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度模型的建立依据 |
4.3 水沙动力学模型 |
4.3.1 水沙动力学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
4.3.2 水沙动力学模型离散方法 |
4.4 水沙优化配置模型 |
4.4.1 水沙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4.4.2 水沙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
4.5 本章小结 |
5 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 |
5.1 水库水沙调控方式拟定原则 |
5.1.1 泥沙冲淤计算 |
5.1.2 径流调节计算 |
5.2 水库水沙调控运行方案拟定 |
5.3 水沙调控运行各方案计算结果 |
5.3.1 典型年水沙系列方案 |
5.3.2 3年水沙系列方案 |
5.3.3 5年水沙系列方案 |
5.4 亭口水库投运后水库合理的调控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渭河下游河道变化特征 |
3 渭河下游洪水特性变化概况 |
3.1 洪水位变化情况 |
3.2 三门峡建库后渭河下游洪水传播时间的变化情况 |
3.3 建库后渭河下游洪峰消减情况 |
4 渭河下游河道淤积萎缩对洪水特性的影响 |
4.1 对洪水位的影响 |
4.2 对洪水传播时间的影响 |
4.3 对洪水峰型的影响 |
5 结论 |
(6)近代渭河下游河道演变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沙演变分析的研究进展 |
1.2.2 关于河道演变的研究进展 |
1.2.3 水文序列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渭河下游水沙及河道特性 |
2.1 来水来沙条件 |
2.2 河道基本特征 |
2.2.1 河床物质组成特征 |
2.2.2 河床形态变化 |
2.2.3 河道纵比降变化 |
2.2.4 侵蚀基准面变化 |
2.3 河道演变概况 |
2.4 河道面临的问题 |
3 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分析 |
3.1 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 |
3.2 输沙率及来沙系数的变化 |
3.2.1 汛期和年输沙率变化 |
3.2.2 汛期和年来沙系数变化 |
3.3 高含沙洪水的变化 |
3.4 变化成因分析 |
4 渭河下游河道边界条件变化分析 |
4.1 渭河下游河道形态的变化 |
4.1.1 地形的变化 |
4.1.2 河槽形态的变化 |
4.1.3 河势变化 |
4.2 渭河下游咸阳~临潼~华县河道纵比降的变化 |
4.3 河道纵断面的变化 |
4.4 潼关高程的变化 |
4.5 渭河中下游河段冲淤关系 |
4.6 确定临界来沙系数 |
5 渭河下游未来河床演变趋势预测 |
5.1 基于来水来沙条件的预测 |
5.1.1 基于来水条件的预测 |
5.1.2 基于来沙条件的预测 |
5.2 基于来沙系数的预测 |
5.3 基于河床稳定性指标的预测 |
5.4 基于潼关高程的预测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清水沟、刁口河流路联合运用方案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1流路联合运用设计 |
2联合运用可行的方案 |
2.1清水沟、刁口河轮换使用 |
2.2 2017年或2030年改走刁口河 |
2.3刁口河作为分洪通道 |
2.4刁口河作为生态调水通道 |
2.5清水沟、刁口河同时行河 |
2.6方案设置 |
3流路运用方案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 |
3.1水沙设计系列 |
3.2西河口以下河长 |
3.3西河口和利津的水位 |
3.4利津~西河口年平均冲淤量 |
3.5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反馈影响范围 |
4入海流路行河方案选择 |
4.1近期河口段防洪安全程度上的差异 |
4.2行河费用比较 |
4.3对当地影响和管理的差异 |
4.4对生态补水的影响 |
4.5泥沙配置效应 |
4.6方案比选 |
5结语 |
(8)渭河下游近期冲淤情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渭河下游冲刷与淤积 |
1.1 1960-2000年的冲淤概况 |
1.2 渭河下游近期的冲刷与淤积 |
1.2.1 近期冲淤量及分布 |
1.2.2 渭河下游淤积末端的变化 |
1.2.3 渭河下游河床质的变化 |
2 河道冲刷影响因素分析 |
2.1 渭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影响 |
2.2 潼关高程的影响 |
2.3 河道采砂对渭河下游减淤的作用 |
3 结论与建议 |
(9)小北干流韩城桥南下延工程关键技术参数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桥南工程下延缘由 |
2 工程技术参数确定 |
2.1 工程设计标准 |
2.2 工程设计水位 |
2.3 工程施工设计水位 |
2.3.1 施工流量的确定 |
2.3.2 施工水位的推求 |
2.4 坝岸冲刷深度 |
3 工程位置线确定 |
4 工程结构设计 |
四、黄河禹潼河段近期冲淤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禹潼河段控导拐头坝长度比选研究[J]. 王李平,安超,孙凯. 人民黄河, 2022(01)
- [2]新时期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整治方法研究[J]. 刘杨,王建利,杨航. 人民黄河, 2021(09)
- [3]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学术情境高考试题分析——以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9~11题为例[J]. 秦鹏芬,张桂华.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11)
- [4]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D]. 杨露.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5]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特性的影响[J]. 杨露,王新宏,黄修山,眭红艳,孙亚琴.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9(01)
- [6]近代渭河下游河道演变趋势研究[D]. 陈星星.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7]清水沟、刁口河流路联合运用方案比选[J]. 陈雄波,雷鸣,王鹏. 海洋工程, 2014(04)
- [8]渭河下游近期冲淤情势分析[J]. 蒋亚萍. 地下水, 2013(05)
- [9]小北干流韩城桥南下延工程关键技术参数确定[J]. 王学通,张修志,曹然. 人民黄河, 2012(12)
- [10]渭河中下游河道2009年过洪能力分析[J]. 郭向东.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02)
标签:黄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