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VOL UME 8 2002(论文文献综述)
周飞飞[1](2020)在《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软组织修复再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组织是人体内一类比较重要的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肌腱、韧带、软骨、血管等。软组织易发生损伤,如软骨缺损,肌肉损伤和皮肤创伤等,目前软组织损伤修复还重要依赖于自愈,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这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软组织损伤中的软骨缺损,由于软骨无血管,无神经,无淋巴且自愈能力差,可选择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目前临床上仅采用一些传统疗法如骨髓刺激技术和关节置换术等,但均治标不治本。严重的肌肉损伤往往伴随着不可控的出血,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会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大面积皮肤创伤(如三度烧伤和真皮层的全层缺损)也因皮肤自我修复能力有限,很难愈合。自体皮肤移植是临床上常用的用来治疗大面积皮肤创伤的方法,但往往会因为供体不足或植皮坏死而受限或失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出现为解决软组织损伤修复难的问题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有着广阔前景。人体软组织的细胞外基质都是水凝胶状态,本课题从仿生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软组织损伤修复进行水凝胶材料研发及其功能验证。本研究的目标在于研发修复三种不同软组织的胶体材料和方法:(1)开发一种更有效和简便的修复软骨缺损的方法;(2)研发一种能够快速交联,强湿面黏附且适用于出血状态下心血管组织修复的方法;(3)胶体材料进行快速打印制备功能性活体软组织,用以解决临床供体不足问题。所以,本研究内容共分为三部分:(1)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软骨缺损修复;(2)超快速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出血状态下的心脏缺损修复;(3)3D打印超快速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皮肤缺损的复杂结构修复。1.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软骨缺损修复由于自愈能力差,关节软骨修复仍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挑战。目前可选择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传统疗法如骨髓刺激技术和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疼痛,但它们不能再生成具有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健康透明软骨。因此,急需研发出一种治疗方法,可以一步实现软骨缺损的简便有效和永久性修复。受天然关节软骨的基质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启发,本文中开发了一种具有强机械性能和强组织黏附性的可注射水凝胶(M-O-G)。组成水凝胶的基体材料都是天然高分子或其衍生物,类似于正常的软骨细胞外基质(ECM)。这种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可调机械性能(机械强度≈270kPa,可压缩性≈70%)和快速恢复能力。此外,还表现出强的组织黏附性,加强了材料与组织的整合,更加有利于界面组织的修复。体内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更好修复软骨缺损和促进修复组织和正常组织的界面愈合。这种水凝胶有望用于临床软骨再生和其他生物医学领域的疾病治疗。2.超快速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出血状态下的心脏缺损修复在外科手术中和严重创伤后,不可控制的出血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现有的止血胶很难控制住动脉和心脏创伤的出血,因其对表面湿润和非静止的组织黏附能力弱。本文中研发出了 一种模拟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光响应性组织黏附水凝胶(GelMA/HA-NB)。在紫外光照射后,这种基质水凝胶可以快速成胶,黏附在动脉和心脏上,封堵住出血口,可承受高达290mmHg的压力,显着大于正常的血压(收缩压60-160mmHg)。最重要的是,这种水凝胶可以封堵长度为4~5 mm伤口的猪颈动脉高压出血,也可以封堵直径6mm心脏穿刺大出血,用这种水凝胶进行止血处理后的猪依旧可以正常生存。以上结果表明这种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止血性能,并且胶体本身可以作为生物材料支架引导组织修复再生,与目前临床胶体产品比较具有显着的性能优势。3.3D打印超快速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皮肤缺损的复杂结构修复由于缺乏合适的机械性能和生物活性功能,对于现有的生物打印技术来说,制备适合植入的人造器官仍然是一大挑战。此外,无法构建具有相互贯穿孔道的3D支架结构来进行远程大规模物质运输,也限制了 3D打印的临床应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方法,结合仿生光固化生物墨水,功能性细胞以及基于数字光处理(DLP)的3D打印技术来制备具有物理防御和合适机械性能的功能性活体皮肤(FLS)。FLS具有相互贯穿的孔道,可促进细胞迁移,增殖和新生组织形成。仿生光固化生物墨水GelMA/HA-NB,由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和N-(2-氨基乙基)-4-(4-(羟甲基)-2-甲氧基-5-亚硝基苯氧基)丁酰胺(NB)连接的透明质酸组成(HA-NB),已证明其具有快速的成胶动力学,可调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黏附力。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精准打印在FLS中,该方法快速,具有高细胞活力,模拟天然皮肤生理结构来设计仿生皮肤模型,能有效促进新血管形成和皮肤再生。由于其合适的机械性能和组织黏附性,该人造仿生皮肤易于植入并固定在伤口处。另外,体内研究表明仿生皮肤在皮肤刺激试验中具有实时防御功能,在大型动物体内可以显着促进皮肤的完美修复。这项研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 一种快速有效,批量生产功能性仿生器官的方法。
王健,徐东燕,张晓雨[2](2019)在《TEM与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与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低位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TEM组(n=16)和腹腔镜组(n=20)。比较两组肿瘤切除的情况(包括切除的完整度及切缘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检测两组肛管直肠静息压(ARP)、肛管最大窄缩压(MSP)、直肠容量感觉阈值(RVST)、最大耐受容量(MTV)及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AIR)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切缘均阴性;TEM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治疗费用少于腹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TEM组ARP、RVST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均高于腹腔镜组(均P <0.05),MSP在术后1个月时高于腹腔镜组(P <0.05),MTV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均高于腹腔镜组(均P <0.05),各个时点两组RAIR阳性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TEM与腹腔镜手术均可安全用于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具有相近临床效果,且TEM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肛门功能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谢伟良[3](2019)在《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7-1月至2018-3月符合入选要求50例诊断为膝骨关节炎并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资料,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机分两组,每组25例。手术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射鸡尾酒混合剂,对照组患者给予关节腔内单一注射罗哌卡因。记录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周径、关节液中白介素(IL)-1含量以及关节穿刺抽液量。结果:本研究临床观察中无出现脱落,实际完成病例50例。通过数据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发病肢体等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疼痛VA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第1天、3天VAS评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远期效果更显着。膝关节周径结果显示:在术后3天与术后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消肿效果优于对照组。关节腔积液量和IL-1浓度结果显示:术后第1、5天,治疗组在减轻炎症反应及减少关节腔积液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头晕1例;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头晕0例,均予对症处理后缓解。两组比较,P>0.05,说明鸡尾酒疗法不增加不良发应率的发生。结论: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起到缓解作用,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朱洪宇[4](2019)在《颈段食管癌ENI模式的dmlc-IMRT及VMAT计划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动态调强放疗(dynamic multi-leaf collimator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dmlc-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治疗颈段食管癌(cervical esophageal cancer,CEC)的计划比较。方法搜集了 9例CEC患者的定位CT数据。为每位患者生成2个计划:7野固定野dmlc-IMRT(dmlc-IMRT with 7 fixed fields,7f-dmlc IMRT)和 VMAT(逆时针全弧,并设置单个扇形回避区,从300°至210°,或150°至60°)计划。原发肿瘤的处方剂量为60Gy/30F,临床靶区的处方剂量为54Gy/30F。比较了不同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数据,机器跳数(monitoringunit,MU)和治疗时间(treatmenttime,TT)。结果在 VMAT 中,PGTV、PCTV 的 D2、V105 高于 7f-dmlcIMRT,而 Dmean、D98 则相反,表明VMAT的高剂量体积较IMRT明显。而在靶区覆盖方面,7f-dmlcIMRT计划的PGTV、PCTV的V95、V98优于VMAT计划,提示VMAT计划与IMRT相比,在靶区的低剂量覆盖上不如IMRT。VMAT计划仅在PGTV的适形性指数(conformal index,CI)上有较好的表现,而PCTV的CI与7f-IMRT计划无差别,在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s,HI)上,VMAT计划均劣于7f-dmlcIMRT计划。同时,VMAT和7f-dmlc IMRT计划,脊髓的D max值相似(P>0.05)。VMAT计划中总肺的Dmean、V20和V30显着高于7f-dmlc IMRT计划(P<0.05),肺V5、V10和V13亦高于7f-dmlc IMRT计划,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甲状腺,VMAT计划与7f-dmlc IMRT计划无显着差别,除了 1例甲状腺D98为42Gy,其余D98均高于50Gy。臂丛神经的D1cc在两种计划的Dlcc无显着差异。在VMAT计划中,臂丛的V50、V54较IMRT减小,且在左侧臂丛和总臂丛中有统计学意义,而臂丛的V58、V60则无明显差异,两种计划在右侧臂丛的表现相同。VMAT计划的递送效率较7f-dmlc IMRT高,VMAT计划比7f-dmlc IMRT计划平均减少了 11.1%的MU,缩短了 50%的TT。结论VMAT计划在靶区剂量方面不劣于7f-dmlc IMRT,但VMAT计划可以显着减少MU,缩短TT。
白向飞[5](2016)在《脑积水的影像诊断与外科治疗手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积水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感染以及肿瘤等,都是引起脑积水的重要原因。临床上的患者大多数表现为脑脊液循环吸收不良甚至是通路堵塞。脑积水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理分为交通性和梗阻性脑积水两种类型。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脑积水类型为交通性脑积水,是由脑脊液循环吸收不良甚至是通路堵塞导致的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的主要特点是其发病部位位于脑室及其周围。脑积水一旦形成,则会堵塞脑脊液通路,临床上表现为脑室扩张,而且这一改变是不可逆转的。随着病情的发展颅内压增高,导致血流受阻,甚至会造成脑萎缩。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头痛头晕、有恶心呕吐现象者、出现不同程度四肢乏力、视力下降、言语不清、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等。临床上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典型症状诊断和影像学诊断两种,其中影像学诊断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手段。但是目前临床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只能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脑积水脑室扩大的影像学图像,根据这个图像临床医师并不能明确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还是梗阻性脑积水。3D-SPACE是一种新型的磁共振技术,主要通过0.7mm的超薄层扫描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解剖图像,该图像具有强烈的对比度,能够将中室间孔、脑导水管、脑池等部位的隔膜清晰的显示出来,帮助临床医师诊断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还是梗阻性脑积水,进而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ETV治疗。同时以磁共振3D-SPACE序列扫描获得的图像为基础,进行三维重建虚拟内镜图像,能够以清晰和直观的方式将脑室内的情况显现出来,判断室间孔梗阻和中脑导水管等的情况。脑积水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临床上目前有两种主流的治疗方法,它们分别是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是在神经内镜的直视下,将蛛网膜下腔和第三脑室使用微型钳或球囊打通,随后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手术方式。脑室-腹腔分流术是通过将一组带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放入患者的体内使脑室内的脑脊液分流到腹腔内并吸收的手术方式。术后可发生分流管脑室端穿刺迷路、脑室内出血、气胸、各类腹腔并发症、分流系统阻塞或过度引流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普遍提高以及手术器械的进步,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脑积水的治疗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操作起来更为简单,具有更高的手术安全性,且患者术后的有效性明显提高。本次研究中,主要就脑积水的影像诊断与神经外科治疗手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影像诊断和虚拟内镜图像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比较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脑积水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手段选择提供借鉴经验。方法1.对60例继发性脑积水患者进行3D-SPACE序列的扫描,扫描后将所得DICOM数据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虚拟内镜,根据两方面的结果综合判定,并选择一个合适的外科治疗手段,以3D-SPACE序列和虚拟内镜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为依据对治疗手段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价。2.以3D-SPACE影像和虚拟内窥镜三维图像为依据选择适合患者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结果1.本组病例据术前影像、术中神经内镜直视检查和术后病理结果,60例脑积水患者中,12例为交通性脑积水,48例为梗阻性脑积水,后者包括19例中脑导水管梗阻,17例四叠体区、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2例桥前池囊肿,4例囊虫病,3例Dandy-Walker综合征,2例脑室内囊肿,1例室间孔右侧闭锁。2.本组病例中MRI对于脑积水性质的判定对比:3D-SPACE诊断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为梗阻性脑积水,12例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传统T2诊断结果显示37例患者为梗阻性脑积水,23例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其中2例患者经传统T2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但经3D-SPACE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13例患者经传统T2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但经3D-SPACE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其中45(35+10)例患者为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一致,15(2+13)例患者为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不一致。经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校正卡方=15.4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本组病例经脑室镜证实为梗阻性脑积水的48例中,对于MRI能否直接显示出梗阻部位的对比:T2诊断显示35例患者可见梗阻部位,3D-SPACE诊断显示47例患者可见梗阻部位,3D-SPACE诊断梗阻性脑积水的敏感性为97.9%(47/48)。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梗阻性脑积水的敏感性为72.9%(35/48),明显低于3D-SPACE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RI T2所提供诊断信息中54例患者的充分程度为1级,6例患者为0级,充分程度为90.0%。3D-SPACE所提供诊断信息中58例患者的充分程度为1级,2例患者为0级,充分程度为96.6%。3D-SPACE所提供诊断信息的充分程度显着优于MRI 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RI T2诊断的覆盖范围和信噪比分别为(46.9±17.2)mm和(15.7±3.5)d B,3D-SPACE诊断的覆盖范围和信噪比分别为(114.7±22.4)mm和(22.7±14.7)d B。3D-SPACE诊断的覆盖范围和信噪比显着优于MRI 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0例患者均在3D-SPACE的基础上成功进行虚拟内镜三维重建,并根据3D-SPACE影像结果和虚拟内窥镜三维图像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12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均无腹腔手术病史,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48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中19例患者因中脑导水管梗阻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7例四叠体区、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肿瘤活检术;2例桥前池囊肿患者首先采用神经内镜电凝囊肿包膜使囊肿皱缩后再进行囊肿壁部分切除或造瘘术;4例侧脑室、三脑室内囊虫病患者采用囊虫摘除术;3例Dandy-Walker综合征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成形术;2例侧脑室内囊肿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囊肿脑室造瘘术;1例室间孔右侧闭锁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室间孔疏通术。48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中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共有39例。7.12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3%,39例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2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1(8.3%)例分流管堵塞,2(16.7%)例发热。39例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4%,1(2.6%)例造瘘口粘连堵塞,1(2.6%)例出血,1(2.6%)例感染,1(2.6%)例发热,2(5.1%)例皮下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常规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相比,3D-SPACE以及虚拟内镜的技术能够提供更多、更明显的解剖影像,对脑积水患者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对外科治疗手段的选择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2.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较神经内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具有较佳的临床疗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陈鹭[6](2016)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研究:食管切除术仍然是早期食管癌的标准疗法,但由于早期食管有较低的淋巴结转移率,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成为一种新兴的、可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对于ESD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长期疗效的对比研究仍然非常少。目的:探讨ESD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并对比及优缺点,为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搜集了2007-2015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和外科手术组。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相关的经济学指标、肿瘤特征、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96例患者,ESD组43例,外科手术组5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学特征、随访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性。外科手术组的相关时间(手术时间、禁食水时间、胃肠减压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住院天数)更长(p<0.001),相关费用(手术费、检查费、住院费)更高(p<0.001),ESD组则有较低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vs 30.2%,11.6%vs35.8%,p<0.05)。ESD组有2例(4.7%)患者复发,而外科手术组无复发,存在统计学差异。ESD组和外科手术组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0%和90.3%。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EORTC QLQ-C30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对比,ESD组有更高的生存质量。结论: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一种有效方式,与外科手术相比,其3年生存率相当,可作为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佘明金,衡步元,王勤,马祖胜,李桂芝,朱文博,秦高明,程蒙蒙[7](2015)在《CT与钡剂造影精确确定非手术治疗食管癌放疗的GTV长度》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定位CT与食管X线钡剂造影结合的方法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为快速、准确勾画食管癌GTV长度提供依据。方法 60例初治食管鳞癌患者拟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在模拟定位机下吞钡行X线钡剂造影,用铅珠标记,确认食管癌病变两端长度,在相同体位固定下CT扫描。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管癌病变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T扫描长度、X线钡餐造影长度(铅珠标记)和内镜长度,三种检测方法分别为(8.82±2.40)cm、(7.03±1.74)cm和(6.27±1.6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定位CT与X线钡剂造影结合的方法,参考内镜检查结果,在CT上能够快速确定食管癌GTV长度。
杨成梁,李炜,翟冲亚,葛红,李定杰,毛荣虎,王建华[8](2014)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食管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图像引导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近期疗效、急性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63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32例(对照组)和放疗同步替吉奥组31例(试验组)。试验组给予替吉奥口服,两组均给予6MV-X图像引导下调强放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及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和放射性食管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学毒性及放射性肺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图像引导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食管癌近期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患者的长期生存结局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彭进,朱卫国,骆红蕾[9](2013)在《局限期小细胞食管癌不同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局限期小细胞食管癌(SCE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及预后因素。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本院1998年3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106例局限期SCEC分为4组:单纯手术组(14例)、手术+术后化疗组(42例)、单纯放疗组(11例)和放化疗组(39例),回顾性分析4组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远处转移情况,同时采用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在106例局限期SCEC患者中,联合化疗和未联合化疗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7.2%和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0个月和11.0个月,后者的死亡风险比(HR)为2.30(95%CI:1.423.73,P=0.001)。放化疗组和手术+术后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1%和31.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0个月和26.0个月,前者的死亡HR为1.25(95%CI:0.752.09,P=0.72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未化疗的死亡HR为2.92(95%CI:1.256.80)。结论对于局限期SCEC,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可能有益,手术+术后化疗与放化疗的总生存情况相似。化疗是影响局限期SCE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最佳治疗模式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李文涛,郑厚文,黎雨,傅钰雁,柳广南[10](2013)在《应用Volume软件测定肺减容动物实验中肺容积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定量分析Volume软件在肺减容术动物实验中肺容积测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8头健康约克幼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头,经纤维支气管镜行生物性肺减容术,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Volume软件动态监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1,3个月肺容积变化,分析其与术后3个月取出的动物肺脏其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的关联性结果对照组4头幼猪,右肺容积/总肺容积平均比值由术前(48.9±4.7)%到术后3个月减至(48.2±5.7)%,P>0.05,差异无显着性。实验组4头幼猪各右肺容积/总肺容积比值术后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其平均比值由术前(57.9±1.6)%到术后3个月减至(49.6±2.65)%,P<0.05,差异有显着性。同时,对照组中术前、术后的影像学、3个月后取出靶区肺的大体形态及病理学上均无明显改变,而实验组4头幼猪3个月后肺靶区体积明显减少,均有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改变,与Volume软件检测的肺容积变化相一致。结论多螺旋CTVolume软件为肺减容术动物实验中肺容积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无创,迅速,准确地估测方法 。
二、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VOL UME 8 20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VOL UME 8 2002(论文提纲范文)
(1)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软组织修复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 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软骨缺损修复 |
1.1 引言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1.2.1 材料和试剂 |
1.2.2 实验动物 |
1.2.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1.3 实验方法 |
1.3.1 合成GelMA和ODex |
1.3.2 合成光引发剂苯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次膦酸锂(LAP) |
1.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合成的材料 |
1.3.4 制备GelMA和GelMA-ODex-Gelatin(M-O-G)水凝胶 |
1.3.5 扫描电镜观察分析 |
1.3.6 水凝胶的溶胀比测试 |
1.3.7 流变力学测试 |
1.3.8 力学性质评价 |
1.3.9 乳附爆破力测试 |
1.3.10 细胞包裹和增殖实验 |
1.3.11 细胞粘附实验 |
1.3.12 细胞划痕实验 |
1.3.13 体内水凝胶降解实验 |
1.3.14 骨软骨缺损修复实验 |
1.3.15 兔子膝关节样本的ICRS评估 |
1.3.16 Safranin-O染色 |
1.3.17 免疫组织化学 |
1.3.18 软骨修复力学测试 |
1.3.19 统计学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1.4.1 合成ODex和GelMA并表征 |
1.4.2 制备和表征GelMA和M-O-G水凝胶 |
1.4.3 不同浓度的GelMA和M-O-G水凝胶的力学特性 |
1.4.4 不同浓度的GelMA和M-O-G水凝胶的组织整合性 |
1.4.5 评估GelMA-75和M-O-G-75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 |
1.4.6 用GelMA-75和M-O-G-75水凝胶进行体内软骨缺损修复 |
1.5 讨论 |
第二章 超快速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出血状态下的心脏缺损修复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1 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NB和HA-NB的合成 |
2.3.2 GelMA的合成 |
2.3.3 光引发剂LAP的合成 |
2.3.4 不同水凝胶的制备 |
2.3.5 黏附机理研究 |
2.3.6 SEM分析 |
2.3.7 水凝胶溶胀率(SR)测定 |
2.3.8 水凝胶流变力学测试 |
2.3.9 黏附爆破力测试 |
2.3.10 黏合强度测试 |
2.3.11 剥离附着力测试 |
2.3.12 体外剪切力测试 |
2.3.13 压缩力学测试 |
2.3.14 水凝胶细胞毒性验证 |
2.3.15 细胞增殖实验 |
2.3.16 细胞黏附实验 |
2.3.17 水凝胶体内降解 |
2.3.18 水凝胶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估 |
2.3.19 兔肝脏和动脉的体内止血 |
2.3.20 猪颈动脉和心脏止血实验 |
2.3.21 心肌酶谱分析 |
2.3.22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GelMA/HA-NB/LAP水凝胶的合成及物理表征 |
2.4.2 GelMA/HA-NB/LAP水凝胶的黏附力和机械强度研究 |
2.4.3 水凝胶与组织之间的黏附机理探究 |
2.4.4 评估GelMA/HA-NB/LAP水凝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
2.4.5 评估GelMA/HA-NB/LAP水凝胶的体内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
2.4.6 兔子的肝和股动脉出血止血 |
2.4.7 猪的颈动脉和心脏出血止血 |
2.4.8 猪的生理指标检测 |
2.5 讨论 |
第三章 3D打印超快速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皮肤缺损的复杂结构修复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NB和HA-NB的合成 |
3.3.2 GelMA的合成 |
3.3.3 光引发剂的合成 |
3.3.4 不同水凝胶的制备 |
3.3.5 流变力学测试 |
3.3.6 压缩力学测试 |
3.3.7 基于DLP的3D打印 |
3.3.8 活/死染色和细胞活力测定 |
3.3.9 细胞迁移和增殖测定 |
3.3.10 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估 |
3.3.11 皮肤刺激性分析对人造FLS防御功能的评估 |
3.3.12 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再生实验 |
3.3.13 猪全层皮肤缺损再生实验 |
3.3.14 组织学评估 |
3.3.1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3.3.16 皮肤成熟度定量 |
3.3.17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仿生生物墨水GelMA/HA-NB/LAP的力学性能表征 |
3.4.2 基于DLP的3D打印具有复杂结构的仿生皮肤 |
3.4.3 最佳仿生皮肤下层结构孔径的筛选 |
3.4.4 仿生皮肤支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估 |
3.4.5 仿生皮肤支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
3.4.6 生物墨水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估 |
3.4.7 仿生皮肤支架在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中的应用 |
3.4.8 仿生皮肤支架在猪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中的应用 |
3.5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可注射水凝肢用于软组织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TEM与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方法 |
1.3.1资料收集 |
1.3.2术前准备 |
1.3.3腹腔镜手术操作方法 |
1.3.4 TEM手术操作方法 |
1.3.5复发认定 |
1.4 观察指标 |
1.5 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肿瘤切除的情况 |
2.2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
2.3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 |
2.4两组肛门测压结果比较 |
2.5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
3讨论 |
(3)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中止及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周径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膝关节腔积液量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关节积液IL-1 浓度的比较 |
3.6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
4.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及治疗 |
4.3 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
4.4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原因的认识 |
4.5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原因的认识 |
4.6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治疗方案探讨 |
4.7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治疗方案探讨 |
4.8 鸡尾酒疗法的药物组成、药理机制分析 |
4.9 鸡尾酒疗法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颈段食管癌ENI模式的dmlc-IMRT及VMAT计划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致谢 |
(5)脑积水的影像诊断与外科治疗手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积水影像诊断技术及外科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资料搜集 |
2.1.2 观察指标 |
2.1.3 材料 |
2.2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
2.3 外科手术 |
2.4 病理评估 |
2.5 术后随访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和相关费用的对比 |
3.2 病理结果的对比 |
3.3 相关时间的对比 |
3.4 并发症的对比 |
3.5 随访和生存率的对比 |
3.6 生活质量的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EORTC QLQ-C30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CT与钡剂造影精确确定非手术治疗食管癌放疗的GTV长度(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8)图像引导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食管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入组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3.1 放疗方法: |
1.3.2 化疗方法: |
1.4 随访 |
1.5 近期客观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情况 |
2.2 近期疗效 |
2.3 近期不良反应 |
3 讨论 |
(9)局限期小细胞食管癌不同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放射治疗 |
1.3 手术治疗 |
1.4 化学治疗 |
1.5 随访情况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生存分析 |
2.2远处转移 |
2.3 预后因素分析 |
3 讨论 |
(10)应用Volume软件测定肺减容动物实验中肺容积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建立动物模型 |
1.3.1 实验动物分组与生物药物匹配 |
1.3.2 实验方法 |
1.4 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多螺旋CT对肺靶区扫描 |
2.2 CT Volume软件测定肺容积 |
2.3 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结果 |
3 讨论 |
四、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VOL UME 8 2002(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响应型组织黏附性水凝胶用于软组织修复再生的研究[D]. 周飞飞. 浙江大学, 2020(01)
- [2]TEM与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研究[J]. 王健,徐东燕,张晓雨.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9(06)
- [3]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观察[D]. 谢伟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颈段食管癌ENI模式的dmlc-IMRT及VMAT计划比较[D]. 朱洪宇. 苏州大学, 2019(04)
- [5]脑积水的影像诊断与外科治疗手段的相关性研究[D]. 白向飞. 郑州大学, 2016(03)
- [6]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D]. 陈鹭. 兰州大学, 2016(12)
- [7]CT与钡剂造影精确确定非手术治疗食管癌放疗的GTV长度[J]. 佘明金,衡步元,王勤,马祖胜,李桂芝,朱文博,秦高明,程蒙蒙. 武警医学, 2015(10)
- [8]图像引导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食管癌临床研究[J]. 杨成梁,李炜,翟冲亚,葛红,李定杰,毛荣虎,王建华. 河南医学研究, 2014(03)
- [9]局限期小细胞食管癌不同治疗方式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因素分析[J]. 彭进,朱卫国,骆红蕾.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2)
- [10]应用Volume软件测定肺减容动物实验中肺容积变化的研究[J]. 李文涛,郑厚文,黎雨,傅钰雁,柳广南. 中国内镜杂志,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