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眼于21世纪全面加强研究生素质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曾翠[1](2016)在《新形势下研究生素质培养探析》文中认为研究生素质既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基本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创新能力等专业素质,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分析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研究生素质的培养对策如下: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固有内容;重视导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研究生心理辅导模式。
韩龙[2](2015)在《地方性院校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教育处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引领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面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研究生群体的呼吁,同时更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地方性院校数量庞大,研究生人数众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地方性院校研究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国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质量,更关乎地方性高校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地方性院校同部属院校院校相比,在教育资源、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促进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地方性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法等内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为依据展开论述,选题意义在于促进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地方高校的竞争力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部分是关于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概述,主要论述了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内容、特点以及意义。这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生素质教育是以“三创”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教育、专业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同其他教育阶段相比,研究生素质教育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如群体的特殊性、与导师关系的特殊性等。第三部分是关于地方性院校的论述,分别从地方性院校的含义、特点及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等方面展开,认为地方性院校由于数量庞大、竞争力相对较弱,是研究生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第四部分论述了地方性院校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办学经费不足、师资队伍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缺乏学科特色、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研究生自身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等。第五部分是促进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若干建议,主要包括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统筹管理;结合区域特点,打造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综合能力;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严把入学考试关,提高生源质量;丰富校园活动,培养自身素质;提升师资力量,发挥导师功效等。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
张兴春[3](2015)在《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顺应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问题及要求,并以此进行创新和发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的分析,对如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新路径。伴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起步与规范、恢复和改革发展等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时至今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研究生群体有了新特点,如群体规模的快速增加、研究生个性变化、就业压力方面的情况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全球化加剧、社会文化多元化凸显、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空前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最后,社会发展赋予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也必须有所变化和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当前,研究生思想状态主流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价值取向多元化、责任感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方面归咎于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研究生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保持与当前形势足够的与时俱进,亦成为制约研究生思想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总体上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认识、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队伍渠道、组织制度等方面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要有所作为,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发展。理论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先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进行综合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所需要的新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优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坚持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原则下,制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王绍彬[4](2013)在《对提高研究生素质教育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被借鉴到研究生教育阶段。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研究生素质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并呈现其特点。教育工作者应对提高研究生素质教育方法与途径进行积极探索。
刘玉萍[5](2012)在《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人才素质测评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拔”是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一项制度,它为个体提供了从下层社会流向上层社会的通道,我国最早的、较完备的选拔制度是“科举考试”制度,并随着各个时代诉求的不同得到了相应的改进。跨入21世纪,时代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来自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65.6万考生确认报名参加2012年研招,比2011年增加14.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研究生培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保证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队伍意义重大,所以从源头上保证生源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模式优化问题作了专门研究。就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选拔问题进行研究,必须从目标、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去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如何通过复试测评选拔出不同类型和要求的文科类硕士研究生?这个问题着眼于研究生培养目标。在借鉴“冰山素质模型”理论基础上,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问卷结果的实证分析得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最终建立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模型作为复试测评的标准,并创造性地将企业招聘中的人才测评技术引入到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复试中,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类型和要求的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其次,什么样的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模式才是科学、合理的?从收益成本的角度思考,最大化收益的同时,如何减少成本也不容小视,因此本研究结合高校、学科等特点对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流程进行了研究,在“笔试+面试”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围绕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对笔试和面试的具体结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调整,如将心理测评和思想政治素质测试加入复试中的笔试环节。最终通过建立、完善与素质模型相匹配的人才测评系统来保证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理论上设计出的复试模式能切实运用于实践吗?这一问题是对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可行性的检验。换一个角度讲,本文研究的思路是:从现实到理论,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又重返现实,最后综合现实与理论对本文设计的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进行了“实践性”问题探讨。因此,本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解答,本文对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实证研究,从复试结构,复试内容和复试技术三个方面对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模式进行了优化,可为各高校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入学选拔提供有益参考。
乔晓艳[6](2011)在《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文化的变化需要新的人文素质,当代理工科研究生是我国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状况在我国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的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虽然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但仍然存在重专业素质、轻人文素养的偏差,影响了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迫切任务。本文对当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做了一些调研,通过调研得出当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力求改进与加强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全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人文素质教育概述。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提出了当代理工科研究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即具备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及开拓进取和积极创新的精神;第三章从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国际型人才、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第四章为全文的重点即实证研究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调研,得出当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为对策研究,针对当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以期在实践层面提高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
张丹[7](2010)在《研究生教学应有的哲学理念》文中认为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冲击下,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教育质量却出现了滑坡。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教学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是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所以,在当前状况下,研究如何以先导性的哲学理念,引领研究生教学合规律、合目的地展开育人活动,进而以最优的教学效果实现高层人才的文化生成,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三部分对研究生教学应有的哲学理念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文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出发,系统论述对研究生教学应有的哲学理念进行研究具有的意义及价值。从哲学的视角对研究生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中尚属薄弱环节,而理性的理想和信念又是从事教育实践必不可少的行为导向。所以,我们需要基于现实,在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智慧,并使其能够归于现实,指引我们更好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部分,论文分别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关系以及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建构研究生教学应有的哲学理念。论文基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严谨治学、塑造精英”的教学理念;针对研究生的教学内容,精炼出“坚实基础、立足前沿”的理性诉求;针对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凝结出“以导促学、自主求真”的理念;基于研究生的教学特性,针对教学方法抽象出“寓研于教、突显个性”的教学理念;基于研究生教学突出的学术性,针对教学关系萃取出“学术自由、教学相长”的理念;基于研究生教育出人才、出成果的特殊使命,针对教学评价提出“致力创新、服务社会”的教学理念。第三部分,论文在总结全文思想的基础上对本研究的价值以及日后的深入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生教学,既具有一般教学的共性,又不等同于各阶段教学,而具有鲜明的个性。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准确把握这种特性,突出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才能达成研究生教学应有的使命。希望本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激起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生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推动我国高层人才培养事业的更好发展。
吕品[8](2006)在《基于学术讲座的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进一步突飞猛进,科技革命进入了宽泛的领域。教育界和社会都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强国力的第一资源,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则是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因此秉承“以人为本”、“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其核心地位,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由过去以专业化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目标,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放在学生培养的首位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术讲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各种学术讲座巩固、加深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开阔眼界,了解最新的专业学科动态。本文从学术讲座的视角分析研究生素质教育,对学术讲座对研究生素质教育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再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的讲座作简要概括和说明,然后针对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听取学术讲座的情况作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最后提出如何以学术讲座为核心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郭艳利[9](2006)在《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教育理念的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固化和发展结果,依据这一辩证关系,本文结合近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思想革新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对有关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综述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研究走向,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发展的不足与问题。通过比较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四国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寻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及教育理念构建的借鉴之处。在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的国际化定位、多元化整合、现代化梳理与个性化走向中解读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期构建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并在论证研究生教育理念构建的方法与原则之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本土化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现代化的研究生教育精英理念与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人才理念,力图指导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许克毅,郭艳利,靳珠[10](2005)在《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发展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结合近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革新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对有关研究生教育思想、理念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综述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研究走向。
二、着眼于21世纪全面加强研究生素质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眼于21世纪全面加强研究生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研究生素质培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素质现状 |
1. 政治素养欠缺 |
2. 功利主义价值观普遍存在 |
3. 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 |
4.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
5. 心理素质不够健全 |
二、高校研究生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
1. 研究生个体原因 |
2. 社会环境的误导 |
3.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不足 |
三、高校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对策 |
1. 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固有内容 |
2. 重视导师的引导作用 |
3. 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 |
4. 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
5. 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
6. 构建研究生心理辅导模式 |
(2)地方性院校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选题依据 |
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1.2.2 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
1.3.1 研究生素质教育方面 |
1.3.2 地方性院校相关内容方面 |
1.3.3 地方性院校研究生素质教育方面 |
1.4 研究方法 |
1.4.1 历史文献法 |
1.4.2 比较法 |
1.4.3 调查研究法 |
1.5 预期结果与创新点 |
1.5.1 预期结果 |
1.5.2 创新点 |
2 我国研究生素质教育概述 |
2.1 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
2.1.1 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提出背景 |
2.1.2 素质教育与研究生素质教育 |
2.1.3 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
2.2 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
2.2.1 基础性素质教育 |
2.2.2 专业性素质教育 |
2.2.3 创新性素质教育 |
2.3 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 |
2.3.1 创新型素质教育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
2.3.2 新型师生关系在研究生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
2.3.3 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专业化与个性化 |
2.3.4 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 |
2.4 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
3 地方性院校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
3.1 地方性院校概述 |
3.2 地方性院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
3.3 地方性院校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
3.3.1 地方性院校是全国高等院校的主要组成部分 |
3.3.2 对提高地方性院校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 |
3.3.3 地方性院校研究生群体的呼吁 |
4 地方性院校开展研究生素质教育中的制约因素 |
4.1 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 |
4.2 缺乏自身特色和区域优势 |
4.3 地方性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构失衡 |
4.4 师资队伍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 |
4.5 生源质量不高,水平参差不齐 |
4.6 地方性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创新素质不足 |
5 促进地方性院校开展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
5.1 发挥政府功效,加强统筹管理 |
5.2 形成特色学科优势,科学优化课程设置 |
5.2.1 结合区域特点,打造优势学科 |
5.2.2 完善课程设置,培养综合实力 |
5.2.3 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 |
5.3 提高生源质量,发挥导师功效 |
5.3.1 严格准入制度,提高生源质量 |
5.3.2 增强师资力量,发挥导师功效 |
5.4 丰富校园活动,培养自身素质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一、研究生教育的起步(1949-1966) |
二、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改革发展(1978-1999) |
三、进入新世纪后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2000至今) |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与规范(1949-1966) |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和改革发展(1978-1999) |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至今) |
第三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反思 |
一、决策反思 |
二、管理反思 |
三、研究反思 |
第二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
第一节 研究生群体的新特点 |
一、年龄跨度较大 |
二、心理发展个体差异增大 |
三、群体规模迅猛增长 |
四、个性趋于多样化 |
五、就业压力增大 |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 |
二、社会文化多元化凸显 |
三、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
四、德育思潮的发展趋势 |
五、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
第三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 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 |
二、部分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
四、科研学术道德有待提高 |
五、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
六、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衔接性 |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 |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 |
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渠道不畅通 |
五、部分教育工作者理念落后 |
六、部分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发挥不够 |
第四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的整合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 |
二、唯物辩证法普遍原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
三、人的本质学说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
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德育理论 |
二、传统德育文化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
三、传统德育文化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
第三节 合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 |
一、西方当代德育理论流派分析 |
二、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的特点 |
三、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对于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
第五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优化 |
第一节 坚持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
一、开放性原则 |
二、互动性原则 |
三、平等性原则 |
第二节 制定明确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两个维度 |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三节 设置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性的要求 |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采取有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六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创新 |
第一节 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
一、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 |
第二节 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干预机制 |
第三节 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安排 |
一、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
三、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考评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人才素质测评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1.4 相关概念界定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实施程序 |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 |
2 文科硕士复试选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重初试轻复试,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素质情况 |
2.2 重知识轻能力,难以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
2.3 复试测评方式较单一,难以把握考生的综合情况 |
2.4 忽视考生的人文素养和政治情怀 |
2.5 易受面试官影响,难以保证复试的公平性 |
3 “素质模型”问卷的设计与实证研究 |
3.1 主体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
3.1.2 研究设计 |
3.2 问卷编制的方法及步骤 |
3.2.1 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
3.2.2 问卷的编制 |
3.2.3 问卷的设计步骤 |
3.2.4 问卷的试测 |
3.3 问卷的正式试测及结果分析 |
3.3.1 抽样结果 |
3.3.2 本研究中有效样本分析 |
3.3.3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 |
3.4 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素质模型的构建 |
3.4.1 构建素质模型的目的 |
3.4.2 模型的确定 |
3.4.3 素质模型的解释与分析 |
3.5 模型信度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人才素质测评的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模式优化 |
4.1 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主要目的 |
4.2 该素质模型的特点 |
4.3 与素质模型相匹配的人才测评系统 |
4.3.1 复试系统中的笔试环节 |
4.3.2 复试系统中的面试环节 |
4.4 本章小结 |
5 本复试模式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
5.1 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5.2 相应对策探讨 |
6 研究结论、局限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局限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 问卷调查 |
(6)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3 研究思路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研究法 |
4.2 问卷调查法 |
4.3 比较研究法 |
4.4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 |
5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
1 素质与素质教育 |
1.1 素质 |
1.2 素质教育及其理论基础 |
1.2.1 素质教育 |
1.2.2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
2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
2.1 人文素质 |
2.1.1 "人文"的由来 |
2.1.2 人文素质的内涵 |
2.2 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内容 |
2.2.1 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 |
2.2.2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
2.3 当代理工科研究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结构 |
2.3.1 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 |
2.3.2 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
2.3.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2.3.4 开拓进取和积极创新的精神 |
第三章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1 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
1.1 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消除唯科学主义对人格的影响 |
1.2 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弥补市场经济对人格的影响 |
2 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
2.1 人文科学知识是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
2.2 人文素质是形成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动力源 |
3 培养理工科研究生成为新型国际人才的需要 |
3.1 适应新时期国际交流 |
3.2 适应新时代全球人才竞争 |
4 促进理工科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4.1 社会的进步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
4.2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四章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
1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 |
1.1 设计调查问卷 |
1.2 确定采样点,发放调查问卷及问卷的回收 |
1.3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
2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 |
2.1 人文素质教育认知不足 |
2.2 人文科学知识欠缺 |
2.3 缺乏崇高的理想信仰 |
2.4 心理素质存在缺陷 |
2.5 个人主义突显,道德观念弱化 |
2.6 缺少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足 |
3 问题产生的原因 |
3.1 现行教育体制造成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基础薄弱 |
3.2 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偏差 |
3.3 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人文素质教育价值的实现 |
3.4 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不对等 |
3.5 人文素质没有真正内化为人文精神 |
3.6 教育执行者缺乏主体意识 |
第五章 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
1 转变理念,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 |
1.1 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
1.2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理念 |
2 建设教育外部生态性人文环境 |
2.1 生态性人文环境 |
2.2 生态性人文环境建设 |
3 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导师的人文素养 |
4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
4.1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
4.2 改进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
5 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与人文素质评价机制 |
5.1 加强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体制的建立 |
5.2 建立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机制 |
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7 发挥理工科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研究生教学应有的哲学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研究生教学应有的哲学理念 |
(一) 严谨治学,塑造精英 |
1. 恪尽职守严治学 |
2. 德才兼顾塑精英 |
(二) 坚实基础,立足前沿 |
1. 坚实基础理论 |
2. 关注前沿动态 |
(三) 以导促学,自主求真 |
1. 引导求真 |
2. 倡导探究 |
(四) 寓研于教,突显个性 |
1. 教研结合 |
2. 个性教学 |
(五) 学术自由,教学相长 |
1. 弘扬学术自由 |
2. 实践教学相长 |
(六) 致力创新,服务社会 |
1. 以创新为灵魂 |
2. 以服务为导向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学术讲座的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4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本研究的重点 |
1.4.2 本研究的难点 |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5 文章结构图 |
2 文献述评 |
2.1 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 |
2.1.1 素质的内涵 |
2.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
2.2 关于学术讲座的研究文献述评 |
2.3 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的文献述评 |
2.3.1 国内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的文献述评 |
2.3.2 国外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述评 |
3 学术讲座对研究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
3.1 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
3.2 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 |
3.3 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
3.4 为学生提供科普知识及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 |
3.5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
4 我国高校学术讲座的现状 |
4.1 开展学术讲座的时代背景 |
4.2 我国大学学术讲座的典型代表 |
4.2.1 北京大学讲座 |
4.2.2 清华大学讲座 |
4.2.3 复旦大学讲座 |
4.2.4 南京大学讲座 |
4.3 重庆大学研究生听学术讲座调查分析 |
4.3.1 调查方法与对象 |
4.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讲座的不足 |
4.4.1 对学术讲座的作用认识不足 |
4.4.2 对学术讲座的投入不足 |
4.4.3 开展的学术讲座少且档次不高 |
4.4.4 对学术讲座的规划和宣传不足 |
5 以学术讲座促进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
5.1 深化对学术讲座意义的认识 |
5.2 加大投入多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 |
5.3 做好规划和宣传,提供及时详细的学术讲座信息 |
5.4 构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或创新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发展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时代背景研究回顾 |
第二节 革新与发展内容研究梳理 |
第三节 问题展望 |
第二章 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
第一节 德国:经典“洪堡理念”光环下的教学-科研理念 |
第二节 英国:小规模、“边缘化”研究生教育中的精英理念 |
第三节 美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理念 |
第四节 日本:工业化研究生教育中的实用主义理念 |
第五节 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定位 |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整合 |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梳理 |
第四节 研究生教育理念的个性化走向 |
第四章 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构建 |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理念构建的方法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理念构建的原则 |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构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10)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
1. 国内经济体制转变的现实机遇 |
2. 国际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外部动力 |
3. 高等教育转型中的定位 |
(二) |
1. 研究生教育的新内涵:素质教育 |
2.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 |
3. 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质量 |
4. 研究生教育思想变革的根本:科学的发展观 |
5. 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 |
(三) |
1. 研究生教育思想讨论还没有蔚然成风,研究力量亟待加强 |
2.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
3. 研究生教育思想系统各要素的被关注程度不平衡 |
4. 研究生教育思想、理念发展完善过程中的借鉴程度不够 |
5. 缺乏体系化模式指导,研究生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还是空白 |
四、着眼于21世纪全面加强研究生素质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研究生素质培养探析[J]. 曾翠. 学理论, 2016(09)
- [2]地方性院校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D]. 韩龙. 陕西科技大学, 2015(01)
- [3]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兴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4]对提高研究生素质教育方法的探讨[J]. 王绍彬.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2)
- [5]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复试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人才素质测评的应用分析[D]. 刘玉萍. 重庆大学, 2012(03)
- [6]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乔晓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7]研究生教学应有的哲学理念[D]. 张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4)
- [8]基于学术讲座的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D]. 吕品. 重庆大学, 2006(01)
- [9]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D]. 郭艳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2)
- [10]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发展研究综述[J]. 许克毅,郭艳利,靳珠.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