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移植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泰[1](2021)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性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聚类分析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系统分析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性临床研究证据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为深入研究及成果转化提供方法学支撑。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采用COOC 9.9及VOSviewer 1.6.10软件对国内外关于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进行网络分析,探讨目前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现状及热点;2)RCT的质量评价:采用CONSORT 2010声明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相关的文献进行报告质量评价;3)系统评价再评价:应用AMSTAR量表对肾移植术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PRISMA量表对肾移植术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1)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及其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2)最终纳入46篇有关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预防相关的RCT,CONSORT 2010声明评价结果显示,文题摘要和引言部分,有17篇文献(37.0%)充分报告了文题,31篇文献(67.4%)按结构式充分报告了摘要,只有1篇文献(2.2%)未充分报告文献相关的背景知识;方法学部分,19篇文献(41.3%)进行了充分报告了受试者合格标准,45篇文献(97.8%)充分报告了干预措施,40篇文献(87.0%)未报告受试者样本量的确定;随机化部分,11篇文献(23.9%)报告了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5篇文献(10.1%)充分报告了随机方法的类型,有43篇文献(93.5%)未报告分配隐藏机制及试验进行的实施者,只有1篇文献(2.2%)报告盲法的实施;结果部分,只有11篇文献(23.9%)按照流程图报告了受试者纳入流程,有19篇文献(41.3%)报告了分组后受试者被剔除的例数及原因;讨论部分,有37篇文献(80.4%)充分解释了结果,只有11篇文献(23.9%)报告了试验的局限性;其他信息部分,有8篇文献试验前进行了注册,有18篇文献(39.1%)报告了资助来源。3)共纳入文献9篇肾移植术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工具评价的结果显示,AMSTAR量表评分5-9分,平均分7分,质量中等,没有1篇纳入研究报告研究的前期设计方案(条目1)和对提供纳入排除文献清单(条目5),9篇文献(100%)对纳入研究的选择和数据提取具有可重复性进行了报告,只有1篇文献报告内容未实施广泛全面的文献检索,有2篇文献报告灰色文献的纳入,只有1篇文献未报告纳入研究的特征描述,有1篇文献未评价和报告告了纳入研究的科学性,9篇文献均科学地推导结论,有2篇文献未评估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只有3篇文献说明了文献的资金来源及无相关利益冲突。运用PRISMA对纳入研究的报告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PRISMA评价工具得分在13-23分之间,平均分18.3分,纳入研究报告总体质量中等,其中有只有1篇文献大于21分,报告相对完全,两篇文献小于15分,报告存在相对严重缺陷,纳入研究对标题、理论基础、概括效应指标、综合的分析方法、研究特征、单个研究结果、合并结果、结论完全报告,几乎所有纳入研究对方案和注册、检索、其他分析结果未报告。结论:当前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研究热点集中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及其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等领域。目前关于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规范质量欠佳,仍需进一步提高。而肾移植术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为中等,有待提高。现有的关于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的RCT,难以转化为证据等级更高的SR/MA,进行系统评价再评价或制定指南在应用本课题相关SR/MA文章时,需评估纳入SR的质量,选择高质量SR进行再评价进行。
伊海生[2](2021)在《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肾移植术后病人BK病毒感染的现状;与先前应用的以来氟米特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相比,评估以咪唑立宾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在治疗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中的效果;为临床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免疫抑制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实施肾移植手术病人术后BK病毒感染的状况。我院肾移植中心自2016年起定期检测患者肾移植后血、尿BK病毒载量。本中心基本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包括泼尼松龙(Pred)、肠溶性霉酚酸钠(ES-MPS),以及他克莫司(Tac)或环孢素(CsA)。所有患者均在肾移植后口服他克莫司,剂量为0.1~0.15mg/kg,每日两次,皮质类固醇5~10mg/d,肠溶性霉酚酸钠0.72g/d。一旦尿液或血液样本中出现BK病毒,我们即改变免疫抑制方案。一般而言,2016年12月前的病人采取以来氟米特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环孢素+激素+霉酚酸钠+来氟米特),其中霉酚酸钠(MPS)的剂量由0.72g/天减至0.36g/天,来氟米特(LFN)的剂量为200mg/bid。2017年1月及以后采用以咪唑立宾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环孢素+激素+霉酚酸钠+咪唑立宾),其中霉酚酸钠(MPS)的剂量由0.72g/天减至0.36g/天,咪唑立宾(MZR)的剂量为100mg/qd。病人按照以下方案进行返院随访,以便更好地进行肾移植术后药物浓度的调整与病人健康状况的监测: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至少每周随访一次,3至6个月每两周随访一次,6个月至1年每月随访一次,1年后每两个月随访一次。肾移植术后,如果患者在任何时候感到不适,如发热、恶心、呕吐等,需要到医院检查身体状况。随访的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生化、尿酸、药物浓度(FK506、CsA、MZR)等。以上所有检验均由齐鲁医院临床实验室进行。通过查询病历及门诊问询补充核实,收集以上主要资料。分析转换免疫抑制方案后病毒尿和病毒血症的减少和清除情况。分别评估四联疗法治疗BK病毒感染的有效性。数据录入EXCEL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结果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共有195名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在随访过程中,其中1名患者术后8个月死于真菌性肺炎,其尿液、血液标本中均检测出BK病毒。其中,男性153人(占比78.5%),女性42人(占比21.5%);病人年龄最小13岁,最大年龄63岁。其中病人主要分布在20-52岁之间,占比达75.1%。在所有筛查的195名肾移植患者中,有127名患者尿液、血液标本中未出现BK病毒,可排除BK病毒感染,占比65.1%;有68名患者尿液中检测到BK病毒,尿液中BK病毒阳性率为34.9%,其中有29人同时在血液标本中检测出BK病毒,血液中BK病毒阳性率为14.9%。本中心先后用来氟米特和咪唑立宾治疗BK病毒。一般来说,来氟米特的治疗方案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使用,咪唑立宾的治疗方案在2017年至2019年使用。回顾性分析表明,咪唑立宾对肾移植受者BK病毒感染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最初筛选确定了 195名患者,其中27名符合BK病毒尿和病毒血症的纳入标准,其中来氟米特组8名,咪唑立宾组19名。2名BK病毒尿和病毒血症患者因数据不全被排除。纳入的27例患者中,三分之二为男性(18/27)。大多数患者维持由他克莫司、皮质类固醇和霉酚酸钠组成的标准免疫抑制方案。其中两名受试者在咪唑立宾组随访的最后三个月服用了停用他克莫司,改用环磷酰胺。1例患者服用来氟米特后出现轻度恶心,不影响服药,仍继续治疗。来氟米特的用药依从性可以从处方判断,表现良好。咪唑立宾从处方判断依从性良好,总体耐受性良好,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来氟米特和咪唑立宾组治疗后8例和19例患者中,治愈3例(37.5%)和15 例(78.9%),好转 3 例(37.5%)和 4 例(21.1%),无效 2 例(25.0%)和 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100%,总治愈率分别为37.5%和78.9%。比较来氟米特组和咪唑立宾组BK病毒总清除率,发现两组病毒血症负荷均明显降低。按治疗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后,发现咪唑立宾组血液中BK病毒的清除率明显高于来氟米特组(Wilcoxon秩和检验,W=76.5,P=0.023<0.05)。我们还比较了转换方案后两组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酸和血液中他克莫司的药物浓度,没有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转换药物治疗方案后尿中BK病毒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中心肾移植患者尿液中BK病毒阳性率为34.9%,血液中BK病毒阳性率为14.9%。2.四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环孢素+激素+霉酚酸钠+咪唑立宾)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中可以提供适宜的免疫抑制强度,本中心没有发生与用药相关的免疫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丢失,病人耐受性良好。3.与来氟米特方案相比,咪唑立宾方案(他克莫司/环孢素+激素+霉酚酸钠+咪唑立宾)能够更好的控制肾移植术后BK病毒血症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控制BK病毒相关肾病(BKVN)。本研究推荐以咪唑立宾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
兰天池[3](2021)在《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诊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肾脏移植是治疗肾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主要的肾脏来源有公民逝世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 death,DCD)和亲属活体捐献(relative living donation,RLD),其中DCD是目前肾脏来源的主流。随着肾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显着减少,而由于受体本身基础疾病多、供体源性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抗排斥药物的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成为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肾移植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如不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往往迅速进展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ry distress syndrme,ARD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及时诊断、有效治疗肾移植后肺部感染尤为重要。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早期,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不具特异性,我们需要探索一种能够及时诊断移植后肺部感染、能监测肺部感染转归的可靠方法,以指导我们的治疗方案。目的:分析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脏移植的病例术后规律接受肺部CT平扫检查(DCD受者每45天/次,RLD受者每78天/次),主要根据肺部CT影像评估肺部感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和/或抗排斥药的强度,观察所研究病例围手术期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因肺部感染导致的死亡率、肺部感染的病死率等,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两年共完成肾脏移植311例,DCD肾移植186例、RLD肾移植125例。总的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18.97%(59/311),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3.53%(11/311),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0.96%(3/311),肺部感染的病死率5.08%(3/59)。RLD组肾移植病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9.60%(12/125)、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0.80%(1/125)、轻症感染向重症感染的进展率8.33%(1/12),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0.00%(0/125),肺部感染病死率0%(0/12);DCD组肾移植病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25.27%(47/186)、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5.38%(10/186)、轻症肺部感染向重症肺部感染的进展率:21.28%(10/47)、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1.61%(3/186),肺部感染的病死率:6.38%(3/47)。RLD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D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LD组肺部感染的病死率、轻症肺部感染向重症肺部感染的进展率与DC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福州市单中心研究报道肾移植术后围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8.93%、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8.49%,均分别高于我中心总的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18.97%、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3.53%。结论:(1)肾移植后病例及早接受肺部CT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肺部感染、判断感染的程度及转归,并主要据此调整抗生素方案和/或免疫抑制剂强度,获得了满意的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救治效果;(2)DCD受者较RLD受者有更高的围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因此临床中需要重视DCD受者的肺部CT监测,结合肺部CT结果积极的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刘璇[4](2021)在《肾移植受者肺孢子菌肺炎先发治疗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一种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个体的危及生命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从症状出现到开始接受抗PCP治疗的时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发生难以挽回的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先发治疗是对已有真菌感染迹象但尚无明显临床表现的高危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有临床研究证明早期行先发治疗能提高深部真菌病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对于肾移植受者PCP先发治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临床诊断的肾移植受者PCP给予针对病因的先发治疗的疗效,优化临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本院病案统计室编码的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诊断为肾移植受者PCP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发病距肾移植手术的时间、临床症状、CT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氧饱和度、是否机械通气、治疗结局、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等信息。结果:研究共纳入53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7±8岁,年龄范围23~60岁。从出现症状到接受目标先发治疗方案的平均时间是5.57±2.83天。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是高血压(17/53,32.08%),其次是糖尿病(2/53,3.77%)和冠心病(1/53,1.89%)。42例(42/53,79.25%)患者在移植后半年内发生PCP,发病中位时间是3.23(2.93~4.24)个月。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50/53,94.34%),其次是进行性胸闷(39/53,73.58%),干咳(26/53,49.06%)和咳痰(18/53,33.96%)。入院时氧饱和度<91%的患者有21例(21/46,45.65%),氧饱和度≥91%的患者有25例(25/46,54.35%)。入院后单份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升高的患者有20例,双份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升高的有17例,平均值215.84±371.91pg/ml。CD4+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水平的患者有11例(11/45,24.44%),平均值为38.64±11.39%。CRP水平升高的患者有45例(45/49,91.84%),平均41.02±26.56 mg/L。PCT水平升高的患者有7例(7/46,15.22%),中位水平为0.15(0.10,0.41)ng/m L。所有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对称的磨玻璃阴影,其他影像学特征中最常见的是支气管充气征(5/53,9.43%)、肺气囊(5/53,9.43%),其次是胸腔积液(4/53,7.55%),胸膜增厚(3/53,5.67%),气胸(2/53,3.77%)和肺实变(1/53,1.89%)。49例患者好转出院后随访,均达到临床治愈,临床治愈率92.45%,全因死亡率7.55%。住院期间有2例患者接受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3.77%),1例(1.89%)气管插管。治愈后随访一年无患者因PCP再入院。平均住院天数14.75±10.01天,平均住院费用15665.44±16327.99元。结论:当肾移植受者术后符合PCP的临床诊断标准,立即予以规范化先发治疗,可以达到较高的临床治愈率,但经济学效益有待进一步评价。
李圣冰[5](2020)在《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与sHLA-G5表达及其免疫逃逸相关机制的探讨》文中提出感染是肾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之一。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导致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程度是决定肾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MHC自身也是抗病毒细胞免疫中的重要分子。本研究观察肾移植术后CMV感染时非经典MHCⅠ类分子中的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G,HLA-G)表达变化,分析CMV感染对受者移植肾功能和免疫状态的影响,验证CMV UL111A基因编码的病毒白介素-10(cytomegalovirus encoded interleukin-10,cmvIL-10)对靶细胞HLA-G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CMV可能的免疫逃逸机制。本研究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初次行同种肾移植的受者59例,根据感染情况分组:CMV-DNA载量>1×103 copies/ml,CMV-DNA(+)组(n=29);CMV-DNA载量<1×103 copies/ml,CMV-DNA(-)组(n=30);另纳入3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H组)。统计分析各组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值得出,CMV-DNA(+)组的Scr值为245.47±168.33μmol/ml,显着高于CMV-DNA(-)组(105.21±43.28μmol/ml,P<0.001)和H组(55.10±13.45μmol/ml,P<0.001);BUN值为18.49±13.70μmol/ml,亦显着高于CMV-DNA(-)组(10.02±6.13 mmol/ml,P=0.001)和H组(4.31±1.41 mmol/ml,P<0.001),提示CMV感染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之一。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如下:CMV-DNA(+)组受者总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数量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405.64±370.09 cells/μl,184.99±184.57 cells/μl,195.74±203.18cells/μl,101.25±115.22 cells/μl,53.10±51.86 cells/μl和1.13±0.71,均显着低于CMV-DNA(-)组(1330.62±594.57 cells/μl,P<0.001;737.57±402.45 cells/μl,P<0.001;551.05±240.74 cells/μl,P<0.001;192.58±142.54 cells/μl,P=0.004;131.11±96.21 cells/μl,P=0.002;1.42±0.70,P=0.017)和H组(1463.64±352.10 cells/μl,P<0.001;827.94±232.53 cells/μl,P<0.001;605.02±191.45 cells/μl,P<0.001;248.39±160.76 cells/μl,P<0.001;295.20±225.08 cells/μl,P<0.001;1.47±0.47,P=0.013),说明CMV-DNA(+)组受者免疫功能显着下降。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HLA-G分子G5(soubl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G5,sHLA-G5)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得出,CMV-DNA(+)组的sHLA-G5水平为124.29±71.82 U/ml,显着高于CMV-DNA(-)组(35.22±25.23 U/ml,P<0.001)和H组(39.74±21.18 U/ml,P<0.001);IL-10水平为67.22±69.09 U/ml,亦显着高于CMV-DNA(-)组(15.17±37.61 pg/ml,P<0.001)和H组(28.74±11.89 pg/ml,P<0.001)。说明具有免疫抑制特性的sHLA-G5和IL-10表达增加可能与CMV感染的发生风险有关。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培养了CMV易感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当细胞生长至80%融合后,分别将含CMV UL111A基因的EGFP标记质粒和仅含EGFP标记的对照质粒转染至HK-2细胞中,作用48小时后分别用Trizol法和RIPA强裂解液提取细胞RNA和蛋白。通过反转录PCR将提取的细胞RNA反转录为cDNA,实时定量PCR检测到与转染对照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UL111A的细胞HLA-G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09);蛋白印迹法检测到与转染对照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UL111A的细胞HLA-G蛋白水平亦增高(P=0.023)。证实CMV UL111A基因编码的cmvIL-10能够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HLA-G表达,这可能是CMV实现免疫逃逸的途径之一。综上,本研究发现肾移植受者CMV感染时,sHLA-G5显着增高。这可能是CMV在体内潜伏性或活动性感染的机制之一,为CMV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和思路。在体外实验中,CMV UL111A基因转染后,HK-2细胞HLA-G表达水平升高,提示cmvIL-10可能通过促进HLA-G的表达实现病毒免疫逃逸,为进一步研究CMV免疫逃逸的可能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程素芬[6](2020)在《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enio,PJP)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肾移植受者相关风险因素及发生PJ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以利于早期采取有效防治,降低移植术后PJP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共收集22例肾移植术后确诊为PJP患者资料,将其设置为病例组;根据22例肾移植术后PJP患者移植时间(前后2月)按照1:4的比例[1]挑选88例未发生PJP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研究肾移植患者相关变量对肾移植术后PJP发生的影响及两医院PJ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肾移植受者相关风险因素及独立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预防使用磺胺时间(PJP组,1.36±2.57非PJP组,4.94±1.70)、血透时间(PJP组20±19.104,非PJP组,1.9±6.51,)、术前透析方式(术前腹透PJP组45.5%,非PJP组81.8%)、高血压病史(PJP组63.6%,非PJP组22.7%)、既往CMV病毒感染史(PJP组45.5%,非PJP组1.1%,)、血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抗体(阳性PJP组63.6%,非PJP组21.6%)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预防使用磺胺时间(P=0.001),既往CMV感染史(P=0.008)是PJP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本研究中,PJP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使用磺胺时间、术前血透时间、术前透析方式、高血压病史、既往CMV感染史、血清CMV抗体检测;其中预防使用磺胺时间、既往CMV感染史是肾移植术后PJ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血清CMV-IgM、CMV-IgG抗体效价增高时建议延长预防性使用磺胺药物时间。肾移植术后PJP患者期待以移植科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共同诊治,最大程度减轻病人痛苦、经济负担及药物毒副作用。
谭雨亭[7](2020)在《自身免疫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感染是自身免疫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着治疗和预后。受疾病本身免疫功能障碍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影响,自身免疫病患者出现包括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在内的机会性感染风险增加。前期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发生活动性CMV感染的高危自身免疫病病种,CMV感染与SLE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关于SLE合并活动性CMV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数据有限。T细胞免疫对于控制CMV感染至关重要。采用T-SPOT.CMV检测CMV特异性IE-1抗原和pp65抗原刺激后外周血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有助于预测活动性CMV感染风险,然而现有研究对象主要限于移植受者。自身免疫病患者作为活动性CMV感染高危人群,当前国际上该人群CM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情况仍属空白。研究目的1.分析SLE合并活动性CMV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2.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评估不同CMV感染状态下CM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分析CM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第一部分:SLE合并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内科出院诊断为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有CMV DNA或pp65抗原检测结果的患者,分析SLE合并活动性CMV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自身免疫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选取2017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26日期间北京协和医院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同期纳入健康医务工作者,补充完善CMV DNA、pp65抗原、CMV IgM、CMV IgG检查。根据CMV检查结果分为潜伏性CMV感染组和活动性CMV感染组。采用T-SPOT.CMV方法比较自身免疫病患者在不同CMV感染状态下的CM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第一部分:SLE合并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1.本研究最终纳入231例符合条件的SLE患者,115例(49.8%)诊断为活动性CMV感染。其中78例(67.8%)为亚临床CMV感染,37例(32.2%)诊断为CMV病。CMV病患者中,25例患者(67.6%)表现为发热和(或)血细胞减少,14例(37.8%)发生CMV肝炎,2例(5.4%)发生CMV肺炎,1例(2.7%)发生CMV胃炎。2.经过约1月随访,80例抗CMV治疗患者中,CMV DNA检测转阴率为67.6%,pp65抗原检测转阴率为22%;35例未抗CMV治疗患者中,CMV DNA转阴率为33.3%,pp65抗原检测转阴率为9.4%。78例亚临床CMV感染者中无论是否抗CMV治疗,随诊1月均未发生CMV病;37例CMV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症状均好转。3.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其他感染(OR=8.003,95%CI=2.108-30.383,p=0.002)、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OR=10.336,95%CI=2.107-50.711,p=0.004)、ALB≤30g/L(OR=3.367,95%CI=1.157-9.796,p=0.026)为发生活动性 CMV 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自身免疫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本研究最终纳入自身免疫病潜伏性CMV感染患者20例,自身免疫病活动性CMV感染患者20例。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1)IE-1抗原刺激下活动性CMV感染组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中位数明显低于潜伏性 CMV 感染组[41(IQR 10-66)vs.70(IQR 30-208)SFCs/2.5*105 PBMCs,p=0.033]。2)pp65抗原刺激下活动性CMV感染组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中位数明显低于潜伏性 CMV 感染组[103(IQR 50-322)vs.333(IQR 170-497)SFCs/2.5*105 PBMCs,p=0.018]。3)IE-1联合pp65抗原刺激下活动性CMV感染组分泌IFN-y的T细胞频数中位数明显低于潜伏性 CMV 感染组[149(IQR 105-420)vs.504(IQR 212-671)SFCs/2.5*105 PBMCs,p=0.007]。4)pp65抗原刺激下CMV病组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中位数明显低于潜伏性CMV感染组[75(IQR 58-112)vs.333(IQR 170-497)SFCs/2.5*105 PBMCs,p=0.007]。5)IE-1联合pp65抗原刺激下CMV病组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中位数明显低于潜伏性 CMV 感染组[137(IQR 81-150)vs.504(IQR 212-671)SFCs/2.5*105 PBMCs,p=0.006]。6)pp65抗原刺激下强免疫抑制治疗组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较弱免疫抑制治疗组有降低的趋势[58(IQR 18-95)vs.302(IQR 75-398)SFCs/2.5*105 PBMCs,p=0.081]。结论1.合并其他感染、近期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清ALB≤30g/L可增加SLE患者发生活动性CMV感染风险。2.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活动性CMV感染和CMV病患者的CMV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显着低于潜伏性CMV感染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可能会影响CMV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李甜甜[8](2020)在《亲体肾移植受者PCP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亲体肾移植受者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临床特征,发现早期临床敏感的指标,优化临床管理策略。方法:利用回顾性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我院2010-2019年24例亲体肾移植术后确诊的PCP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随访平均29天(范围11-49天)。结果:71%的患者发病时间在肾移植后半年内,首发症状以进行性加重的胸闷(80%)最常见,其次为发热(75%)、咳嗽(67%)。在PCP感染早期最常见的肺部CT呈肺尖部弥漫性毛玻璃样改变,多对称分布。经诱导痰找到包囊滋养体9例(9/11,82%),支气管灌洗液14例(14/17,82%),痰涂片1例(1/24,4%)。入院时80%的患者1.3-β葡聚糖升高(均值259.16±392.34 pg/ml)。75%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升高(均数37.85 mg/L)。2例(2/18,11%)巨细胞病毒(CMV)核酸阳性。所有患者均给与复方磺胺甲嗯唑(TMP-SMZ)(1-6 g/Kg,分3次服用)抗病原体治疗,同时予以三代头孢或莫西沙星单药预防细菌感染。根据病情给与不同剂量的甲强龙治疗(40-400mg/d)。所有患者均予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2例予以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肺部CT提示病灶吸收好转,随访完全吸收或残留纤维化病灶。24例患者住院费用均值14644.73±11101.59元。结论:肾移植受者PCP的高发期是术后半年内,进行性加重的胸闷、发热、干咳是提示PCP的重要线索。肺部CT典型改变两肺弥漫性毛玻璃样改变,肺尖受累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诱导痰检可作为病原体首选检查方法。感染后立即予以抗病原体治疗、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和呼吸支持可提高治愈率。
陈俊晔[9](2020)在《ABO血型不合肝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与胆道并发症 ——844例病人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但是肝源需求和供肝数量之间的差距却逐渐在扩大,肝源的短缺造成许多患者在等待肝源的过程死亡。将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纳入常规移植可以有效地扩大肝源池。日本与韩国近年来广泛地开展ABO血型不合的活体肝移植,显示血型不合的活体肝移植受者生存率与血型相合的活体肝移植生存率无明显差距。我国肝移植供肝主要来自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国际有关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研究较少,国际的有关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免疫抑制经验也不能直接用于国内。此外,近几年来韩国有学者提出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只需解决弥漫性肝内胆管损伤,似乎吹响了将血型不合肝移植纳入常规肝移植的号角,然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研究意在探索我国背景下ABO血型不合肝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与弥漫性肝内胆管损伤的关系,有助于找到进一步改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预后的方法和对策。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接受肝移植的手术的患者,共纳入844例。首先,根据供受者ABO血型是否相合分为2组:即ABO血型相合组(721例)与ABO血型不合组(123例)。首先比较两组信息,并得到2组生存曲线,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Cox分析,获得移植物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次,将所有资料纳入划分成肝移植后院内再移植或死亡组(99例)与存活组(745例),进行组间比较,多因素Logistic分析获得肝移植后院内再移植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将肝移植后院内存活组(745例)分成ABO血型相合组(660例)与ABO血型不合组(85例),进行组间比较,并得到2组生存曲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获得肝移植后院内存活移植物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对肝移植后院内存活组作胆道并发症与ABO血型不合的生存分析。最后将肝移植后院内存活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组(85例)分成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组(12例)与非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组(73例),进行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获得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844例肝移植案例显示ABO血型不合组更高CHILD评分(P=0.035)、更高MELD评分(P=0.002)、更多移植前接受人工肝支持(P=0.009)、更少自身免疫性肝病(P=0.028)、更少肝硬化(P=0.007)、更长冷缺血时间(P=0.001)、更多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P<0.001)、更多移植后住院期内院内感染(P=0.002)、更多移植后住院期内器官再移植或患者死亡(P<0.001)、更多胆道并发症(P=0.013)、更多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P<0.001)。ABO血型相合组与血型不合组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3.2%-71.7%、89.2%-65.7%、86.5%-59.4%、81.3%-50.0%、73.8%-46.5%、69.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44例肝移植受者移植物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型不合(HR=2.612,95%CI:1.949,3.501,P<0.001)、移植前人工肝系统应用(HR=1.452,95%CI:1.033,2.040,P=0.032)、术中失血量(HR=1.000,95%CI:1.000,1.000,P=0.006)、移植后院内感染(HR=2.923,95%CI:2.157,3.961,P<0.001)。844例肝移植案例显示院内死亡或再移植组有更多血型不合(P<0.001)、更多再移植(P=0.010)、更高CHILD评分(P<0.001)、更高MELD评分(P<0.001)、更多移植前接受人工肝支持(P<0.001)、更多药物性肝病(P=0.007)、更少肝硬化(P=0.004)、更长手术时间(P=0.017)、更多术中失血量(P=0.026)、更多移植后接受人工肝支持(P=0.010)、更多移植后住院期内肝血管血栓事件(P=0.032)、更多移植后住院期内院内感染事件(P<0.001)。844例肝移植院内死亡或再移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型不合(OR=4.689,95%CI:2.826,7.782,P<0.001)、再移植(OR=2.932,95%CI:1.142,7.526,P=0.025)、移植前接受人工肝支持(OR=2.658,95%CI:1.555,4.545,P<0.001)、术中失血量(OR=1.000,95%CI:1.000,1.000,P=0.039)、移植后院内感染(OR=4.868,95%CI:2.948,8.038,P<0.001)。745例院内存活(远期存活)肝移植案例显示ABO血型不合组有更多丙型肝炎(P=0.03)、更长冷缺血时间(P=0.011)、更多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P<0.001)、更多胆道并发症(P<0.001)、更多胆道吻合口狭窄(P=0.023)、更多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P<0.001)。ABO血型相合组与血型不合组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7.1%-95.9%、94.3%-87.1%、88.8%-73.2%、80.6%-68.2%、75.5%-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745例远期存活肝移植受者移植物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热缺血时间(HR=1.059,95%CI:1.027,1.092,P<0.001)、移植后院内感染(HR=2.692,95%CI:1.638,4.424,P<0.001)、胆道吻合口狭窄(HR=1.719,95%CI:1.058,2.793,P=0.029)、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HR=4.009,95%CI:2.004,8.020,P<0.001)。652例远期存活、排除胆道吻合口狭窄案例的肝移植案例ABO血型相合组与血型不合组移植物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Log-Rank检验:P=0.214,Breslow检验:P=0.148)。728例远期存活、排除弥漫性胆管狭窄案例的肝移植案例ABO血型相合组与血型不合组移植物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Log-Rank检验:P=0.459,Breslow检验:P=0.189)。666例远期存活、排除院内感染案例的肝移植案例ABO血型相合组移植物存活率优于血型不合组(Log-Rank检验:P=0.012,Breslow检验:P=0.004)。85例远期存活、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案例显示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与无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组移植物存活率显着性差于无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组移植物存活率(Log-Rank检验:P<0.001,Breslow检验:P<0.001)。12例远期存活患有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受者,平均随访时间16.0±11.8月(3.3-40.9月),随访截止时间内存活1例(8.3%),诊断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平均时间3.4±1.5月(0.7-6.9月)。结论:基于我中心在2015年起的844例死亡供体肝移植研究数据分析,受者全期移植物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型不合、移植前接受人工肝系统支持、术中失血量与移植后院内感染。对于移植后住院内发生再移植或死亡的受者,发生再移植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型不合、再移植、移植前接受人工肝系统支持、术中失血量与移植后院内感染。对于移植后住院内未发生再移植或死亡、安全出院的受者,其移植物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热缺血时间、移植后院内感染、胆道吻合口狭窄与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受者当前仍应重点关注围术期,因其在院内有更高的再移植或死亡率,而重中之重是预防移植后院内感染,从而能提高我中心全期移植物存活率。对于出院后的血型不合肝移植受者,则应在移植后至少6个月内重点关注胆道并发症尤其是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的发生。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为14.1%,但最终再移植或死亡发生率为91.6%。利妥昔单抗突破了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藩篱,扩大了肝源池,有利于挽救更多肝衰竭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在患者肝移植术安全出院后,除外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与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移植物存活无显着性差异。目前仍需解决较高的住院内再移植或死亡事件,探究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杨璟[10](2021)在《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谱及药敏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了解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治疗肾移植术后感染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病区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187名肾移植术后感染患者尿液、痰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检出的337株致病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包括了解微生物标本类型、细菌培养结果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结果检出的337株细菌中根据标本来源不同,痰液170株(50.45%)、尿液76株(22.55%)、引流液61株(18.10%)、血液24株(7.12%)、其他6株(1.78%)。革兰阴性菌270株(80.12%)、革兰阳性菌67株(19.88%)。其中检出的革兰阴性菌中最多感染菌株为肺炎克雷伯杆菌93株(27.60%),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0株(8.90%)、铜绿假单胞菌30株(8.90%);革兰阳性菌中最多感染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16株(4.75%)、粪肠球菌16株(4.75%),其次为屎肠球菌15株(4.45%)。非发酵菌属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6.67%和33.33%;肠杆菌科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的占比率为75.27%和88.89%,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约30%左右;葡萄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的耐甲氧西林菌株占93.75%,,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屎肠球菌,但对四环素的耐药率81.25%则高于屎球菌13.33%,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均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肾移植术后感染部位以肺部多见,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耐药性较高。肾移植术后感染患者应及时开展病原学监测,完善细菌培养及其耐药性检测,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产生、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肾移植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移植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性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肾移植术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质量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纳入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清单 |
综述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1.1 入选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免疫抑制方案及其转换 |
1.2.3 BK病毒的检测方法 |
1.2.4 定义 |
1.2.5 数据处理 |
二、结果 |
2.1 一般状况 |
2.1.1 性别与年龄 |
2.1.2 身体质量指数 |
2.1.3 HLA配型错配位点数 |
2.1.4 原发疾病分布 |
2.2 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 |
2.2.1 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情况 |
2.2.2 肾移植术后BK病毒首次出现时间 |
2.2.3 肾移植术后转换免疫抑制方案后BK病毒感染的清除状况 |
2.3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 |
2.3.1 来氟米特组与咪唑立宾组的免疫抑制方案 |
2.3.2 血尿酸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情况 |
2.3.3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 |
2.3.4 来氟米特组与咪唑立宾组的用药相关副反应 |
三、讨论 |
3.1 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 |
3.2 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时间 |
3.3 来氟米特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有效性 |
3.3.1 来氟米特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体外实验有效性 |
3.3.2 来氟米特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有效性 |
3.3.3 来氟米特临床副作用评价 |
3.4 咪唑立宾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有效性评价 |
3.4.1 咪唑立宾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体外实验有效性评价 |
3.4.2 咪唑立宾治疗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有效性评价 |
3.4.3 咪唑立宾临床副作用评价 |
3.5 局限与不足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防治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抗排斥药使用方案 |
2.4 常用抗生素方案 |
2.5 围术期患者肺部CT的监测方案 |
2.6 肺部感染的CT表现及PSI分级 |
2.7 肺部感染的治疗 |
2.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总体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
3.2 RLD 组与DCD 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
3.3 肺部感染常见病原菌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课题综述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特征性CT表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肾移植受者肺孢子菌肺炎先发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实体器官移植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与sHLA-G5表达及其免疫逃逸相关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细胞病毒在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收集与分组 |
2.3 观察指标及定义 |
2.4 免疫抑制方案 |
2.5 PCP诊断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PJP组与非PJP组间分析 |
3.2.1 对PJP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
3.2.2 对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
3.3 两医院PJP患者相关变量分析 |
3.3.1 肺部感染发生时间段 |
3.3.2 两医院PJP患者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自身免疫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主要仪器设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SLE合并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小结 |
第二部分: 自身免疫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监测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亲体肾移植受者PCP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简历 |
致谢 |
综述 肺孢子菌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9)ABO血型不合肝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与胆道并发症 ——844例病人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收集资料 |
2.3 相关定义 |
2.3.1 ABO血型不合肝移植与ABO血型相合肝移植 |
2.3.2 肝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与诱导治疗,抗乙肝病毒治疗 |
2.3.3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随访计划及诊断要点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ABO血型分组临床资料 |
3.1.1 ABO血型分组术前基线资料 |
3.1.2 ABO血型分组术中资料 |
3.1.3 ABO血型分组术后随访资料 |
3.1.4 基于ABO血型是否相合分组的生存曲线 |
3.2 肝移植受者移植物存活率影响因素 |
3.3 住院内再移植或死亡的影响因素 |
3.4 远期存活ABO血型分组资料 |
3.4.1 分组资料对比 |
3.4.2 排除肝移植后院内死亡或再移植案例的肝移植受者基于ABO血型是否相合分组的生存曲线 |
3.5 远期存活肝移植受者移植物存活率影响因素 |
3.6 远期存活、排除有关案例的肝移植受者基于ABO血型是否相合分组生存曲线 |
3.6.1 远期存活、排除胆道吻合口狭窄案例的肝移植受者基于ABO血型是否相合分组生存曲线 |
3.6.2 远期存活、排除弥漫性胆管狭窄案例的肝移植受者基于ABO血型是否相合分组生存曲线 |
3.6.3 远期存活、排除院内感染案例的肝移植受者基于ABO血型是否相合分组生存曲线 |
3.7 远期存活、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受者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分组资料 |
3.7.1 分组资料对比 |
3.7.2 远期存活、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受者基于是否患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分组生存曲线 |
3.8 12例远期存活、患有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 |
4 附表 |
5 附图 |
6 讨论 |
6.1 所有肝移植患者与ABO血型分组 |
6.2 所有肝移植患者移植物存活率的危险因素 |
6.3 所有肝移植患者住院内再移植或死亡的危险因素 |
6.4 远期存活肝移植患者与ABO血型分组 |
6.5 远期存活肝移植患者移植物存活率的危险因素 |
6.6 ABO血型不合与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 |
7 研究局限性 |
8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综述 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谱及药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标本收集 |
2.1.1 标本来源 |
2.1.2 送检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菌种分布 |
3.2 药敏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
3.3 临床治疗 |
4 讨论 |
5 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肾移植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性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价[D]. 李泰.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患者BK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D]. 伊海生. 山东大学, 2021(12)
- [3]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诊疗分析[D]. 兰天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肾移植受者肺孢子菌肺炎先发治疗疗效分析[D]. 刘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与sHLA-G5表达及其免疫逃逸相关机制的探讨[D]. 李圣冰.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D]. 程素芬. 南昌大学, 2020(08)
- [7]自身免疫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巨细胞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研究[D]. 谭雨亭.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亲体肾移植受者PCP临床特点分析[D]. 李甜甜.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ABO血型不合肝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与胆道并发症 ——844例病人回顾性研究[D]. 陈俊晔. 浙江大学, 2020(01)
- [10]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谱及药敏性研究[D]. 杨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