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时就诊与安全用药(论文文献综述)
裴天天[1](2021)在《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许多人不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资源,无法很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进入我们的生活,手机的功能日益丰富,与医疗相关的APP、小程序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利用移动互联网为广大民众提供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根据软件项目开发的相关规范开发了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系统。首先,调研国内外健康管理系统和集成学习算法在心脏病预测中的应用,并介绍了目前较为常用的疾病预测算法。通过对比逻辑回归算法、K最近邻算法、集成学习算法在UCI心脏病数据集上的表现效果,选择表现最好的集成学习算法作为心脏病预测的算法模型。其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了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与功能性需求。根据需求分析进行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软件架构层次,系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和网页来运行。用户可以使用微信上的小程序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同时对于一些有电脑的用户,可以利用网页端大屏的优势,通过可视化展示,详细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在系统设计阶段将功能划分为心脏病预测、健康数据管理、心脑血管评估、个人信息管理、登录注册、系统管理六个模块。健康数据管理模块实现了用户健康数据存储与可视化展示。心脏病预测模块可以根据用户上传的健康数据得出患有心脏病的风险,当发现异常时通过微信提醒用户及时进行治疗。心脑血管评估模块实现了用户心脑血管风险等级评估。在各模块功能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内实体间的关系,并完成了数据库设计。最后,通过系统设计进行功能开发,实现小程序端和网页端各模块的功能,并对系统各模块功能进行测试,确保系统可以高效使用。
耿晨[2](2021)在《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轻度烧伤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并验证其有效性,探索针对轻度烧伤患者的规范化、标准化护理路径。方法:以需求层次理论、整体护理作为理论依据,以现况调查、文献分析、病历回顾的结果作为构建依据,通过作业流程重组,初步构建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经过专家咨询法确定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于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选择某三甲医院伤口造口治疗中心患者参与半随机对照试验,经样本量公式计算得每组需31人,共62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分别于第1次就诊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在第4次就诊、第7次就诊时采用成人烧伤结果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护患信任度量表收集数据并采用伤口尺测量伤口面积。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效果。结果:本研究构建了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形成了以就诊时间为纵轴,诊疗护理项目为横轴,集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结果评价、变异为一体的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共纳入轻度烧伤患者69例,其中4例在研究后期选择下级医院就诊,按照就诊时间分组,干预组32例,对照组33例,共65例患者同意参加研究。采用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对干预组患者进行系列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初次就诊时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护患关系信任度均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护患关系信任度得分比较的组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较高,伤口愈合较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有效提高了轻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增加了护患信任度,促进了伤口愈合,加速了康复进程。
朴晶竹[3](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王莉婷[5](2020)在《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健康管理平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疾病预防与康复保健成为了新的健康关注点,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数字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成为了必然趋势,而健康管理作为医疗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一个新的设计着力点。因此本文将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利用服务设计理论分析其存在的体验问题,挖掘潜在的设计机会点,意在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创造更好的服务体验。基于以上背景,运用服务设计理念对健康管理服务进行设计研究,试从服务设计的角度构建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梳理文献对服务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了服务设计在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现有同类产品或服务在功能及体验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策略;在该设计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利益相关方访谈以及问卷调研等方式,初步获取了健康管理服务中主要利益方的服务需求;结合相关的服务设计方法,建立了三种主要角色画像以及用户旅程图,同时对各阶段的服务场景触点进行了分析,从中明确服务系统的需求和定位;根据调研及分析中得到的设计需求,运用Kano模型对需求进行筛选和排序,从而得到服务系统的用户需求属性及优先级;最后,在明确了系统定位并构建了服务系统模型后,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这一载体,对设计需求进行了具体的功能映射以及原型设计,然后对方案原型进行评估以验证可行性和设计效果。本研究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现有健康管理服务现状,整合优化服务内容,分析使用场景和服务流程,构建了以社保卡为媒介,健康档案为主线,全周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健康管理系统。并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这一载体对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的核心服务内容进行呈现,为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拓展了新的发展方向。
顾伦[6](2020)在《远程医疗对消化系统慢性疾病诊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远程医疗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远距离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无需直接接触患者,主要用于慢性疾病的长期随访、管理,远程会诊及患者教育等方面。远程医疗正逐步受到大众的关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监测及管理,远程医疗有着强大的优势。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就诊方式的患者进行调查,观察不同就诊方式对其就诊过程的影响,例如与医生沟通交流方式以及交流的满意度,并针对预约门诊时间、等床时间、以及经济方面的支出观察不同就诊方式对患者的影响,并观察患者更倾向的就诊方式。远程医疗目前在不断发展,使用的人群也在不断增长,那么在使用过程中其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是否能得到保障呢?因此本研究还通过评估国内智能手机医疗相关应用程序,建议消费者选择合适的医疗程序,并发现这些应用程序的不足。此外本研究对这些医疗程序的类别进行分类。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了解住院患者使用远程医疗进行诊疗的实际情况,从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连续招募了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的住院患者。计划纳入通过门诊就诊以及通过网络就诊的患者各100名,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研究,观察住院患者使用远程医疗或传统门诊就诊作为就诊途径时的就诊体验、就诊满意度、差旅费用支出、就诊时的诊疗费用支出、预约门诊时间、等床时间、以及下一次就诊倾向的就诊方式等。并且评价通过网络就诊与通过门诊就诊的患者在就诊满意度、预约就诊时间、诊疗费用、入院前支出这些方面的差异。第二部分:从安卓、华为、i OS系统的应用商店中以“医疗”和“健康”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医疗相关应用程序。多功能医疗相关的应用程序是一款综合性的医疗健康类应用程序,集疾病诊断、病情评估、有效的治疗建议、用药指导、注意事项、主要并发症提醒等功能于一体;某些具有特定单一功能的医疗相关应用程序定义为单功能应用程序。首先分析多功能医疗相关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包含在线咨询功能。因此设计了四种常见的疾病在这些多功能医疗相关应用程序上在线进行咨询,并根据实际临床指南对这些医疗相关应用程序的回复进行评分,来评估其质量和可靠性。其次参考应用商店这些应用程序的综合评分以及考虑应用程序的可靠性、服务效率、费用以及隐私和安全性,来作为这些医疗相关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评估。最后分析了一些单功能医疗相关应用程序并给这些程序进行分类。结果第一部分:99%通过网络就诊的患者对整体就诊过程感到满意,所有门诊患者对就诊过程较为满意。98%的网络患者下次就诊时倾向通过网络就诊,1%倾向于门诊就诊;而门诊就诊的患者中,80%的患者倾向下一次通过网络进行就诊,18%的患者坚持门诊就诊。门诊患者平均预约门诊天数为7.36±9.99天,而网络就诊患者在就诊平台咨询病情,绝大多数当天就能得到回复,两者p<0.001。对于拟住院患者,网络就诊与门诊就诊平均等床时间分别为13.03±15.27天、15.23±21.13天,p=0.4。网络就诊患者和门诊就诊的患者入院前交通相关费用费分别为0.64±0.47和0.74±0.75千元,p=0.288;平均住宿费分别为0.14±0.26和0.45±1.09千元,p=0.006;入院前其他总费用网络患者以及门诊患者花费的金额分别为1.105±0.8和1.74±1.75千元,p=0.001;网络患者和门诊患者入院前的诊疗费用分别为0.23±0.32和0.43±0.36千元,p<0.001;入院后整个住院费用,网络患者平均为30.24±9.21千元,门诊患者平均为31.14±11.52千元,p=0.542第二部分:检索出共计90个医疗相关应用程序,其中15个程序因重复而被排除,33个程序不符合纳入标准予以排除。在剩下的42个医疗相关应用程序中,15个是多功能医疗相关应用程序,27个为单功能医疗相关应用程序。15个多功能医疗相关应用程序中6个应用程序质量较好。在可靠性方面,这15个程序都有医疗专家参与实时解答患者问题;在回复效率方面,其中7个应用程序回复效率快,5个应用程序回复较慢,2个应用程序回复很慢;在费用支付方面12个应用程序(12/15,80%)需要患者付费咨询,3个应用程序可供患者免费咨询,不同医疗相关应用程序疾病的咨询费用各不相同,付费医疗相关应用程序的平均价格为9.62元(3.5-21元);这15个应用程序的隐私与安全都较高。而剩下的27个单功能医疗相关应用程序被分为四类:11个医疗相关应用程序主要提供预约功能(11/27,40.7%);7个医疗相关应用程序主要用于用药指导方面(7/27,25.9%);约四分之一的医疗相关应用程序主要为女性提供健康管理(6/27,22.2%);3个医疗相关应用程序主要面向患者监护等功能(3/27,11.1%)。其中有关女性的健康管理的应用程序包括皮肤护理(4/6,66.7%)以及月经周期管理(2/6,33.3%)。结论绝大多数的网络就诊患者以及门诊就诊患者下一次就诊时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就诊。通过网络就诊,可以使得患者避免预约门诊以及在门诊排队就诊耗费的时间,在时间成本上有明显优势;通过远程医疗可以随时随地就能与医务工作者进行病情交流,不用考虑地理条件的不便以及传统医疗就诊模式下造成的额外费用,在经济成本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对于就诊模式,患者需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就诊模式。尽管使用医疗相关应用程序具有很多优势,但仍然有一些应用程序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提高这些应用程序的质量安全以及隐私保护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广大用户的健康生活,程序开发商应严格把关这些医疗相关应用程序的质量和可靠性!对于广大患者群体在使用医疗相关有应用程序时要谨慎选择。
廖莉[7](2020)在《儿童用药指导新模式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为降低儿童用药指导缺失或不充分导致的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ME)风险,构建儿童语音用药指导知识库,并分别开发药品语音二维码和儿童安全用药指导平台两种用药指导新模式,探索其作为知识库的传递载体在儿童患者的应用研究,促进儿童用药指导模式改进,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研究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the Effect Analysis,HFMEA)对儿童医疗机构药学环节发生用药错误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评分,对高风险指数(10≤RPN≤25)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前瞻性地对用药错误进行防控。本文重点针对“无用药指导或用药指导不合适”这项可能导致用药错误发生的高危险指数问题,以儿童药物咨询特征为依据,通过“德尔菲”法筛选对儿童安全用药影响较大的关键信息,从而构建儿童常用药品语音用药指导知识库。之后分别开发药品用药指导语音二维码和儿童安全用药指导平台两种新型模式用于传递知识库的用药指导内容,实现用药指导语音化和远程化,为用药指导模式的改进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语音二维码部分通过活码管理系统开发用药指导语音二维码,解码浏览内容包含药品外观图片、语音用药指导、文字用药指导、药品说明书和医院相关信息等内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以儿童咨询人次数和使用量较多的克拉霉素干混悬剂、布洛芬混悬剂、蒙脱石和口服补液盐Ⅲ作为试用药品,在某儿童专科医院门诊药房应用,统计四种药品的语音二维码访问率,比较语音二维码应用前后药物咨询率、患者满意度和用药指导失效模式的RPN评分。儿童安全用药指导平台部分基于现有合理用药软件一方面进行儿童合理用药专用规则设计和用药指导规则设计,改进通用型软件在儿科的适应性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用药指导内容,不仅降低处方不合理率,还能提高用药指导覆盖率。另一方面利用云存储技术搭建用药指导云平台包含语音用药指导、药品说明书、用药指南和用药反馈等更丰富的信息,患者可通过访问医疗机构提供的用药指导单中二维码主动获取这些信息。该平台构建完成后于2018.01-2018.12期间在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含儿科)门诊药房应用,统计用药指导单的发放率,比较儿童安全用药指导平台应用前后不合理处方下降率、药物咨询率、患者满意度和用药指导失效模式的RPN评分。研究结果:儿童医疗机构通过HFMEA共发现药学环节存在13项导致用药错误的潜在失效模式,“无用药指导或用药指导不合适”在对策实施干预前(RPN=20)、干预后(RPN=16)均为高风险指数。儿童药物咨询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及其家属咨询问题类型中72.39%为第II类药物合理使用(如药品用法用量、特殊用法、特殊剂型如何使用等问题),提示现有用药指导模式不足以让家属完全掌握药品的正确使用。针对用药指导存在的问题,本文共通过三轮德尔菲专家征询筛选19条影响安全用药的关键信息,构建儿童常用药品语音用药指导知识库,并开发两种新型语音用药指导形式用于知识库内容的传递。一种为药品用药指导语音二维码,在儿童中应用访问率较高,应用前后药物咨询率显着下降(P<0.01),患者满意率达97.50%。“无用药指导或用药指导不合适”的RPN值从高风险指数(RPN=16)下降为低风险指数(RPN=2)下降率为87.5%。另一种为儿童安全用药指导平台,在儿科中应用期间用药指导单发放率为100%,处方不合理率和药物咨询率显着降低(P<0.01),患者满意率达97.00%,用药指导潜在失效模式的RPN值下降率为87.5%。研究结论:用药指导是降低儿童用药错误发生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儿童语音用药指导知识库可信度高,为用药指导提供参考依据。语音二维码和儿童安全用药指导平台作为新型用药指导模式,在传递用药指导知识库内容时不仅实现用药指导语音化,还可借助这两种载体的优势,实现用药指导的远程化和全程化,为用药指导模式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儿童用药安全。这两种新型模式在儿童患者中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操作性强,可在更广泛人群中推广。
刘雅迪[8](2019)在《基于移动在线技术的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门诊业务流程是医院运营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运转效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终端技术创新性的应用,使医院门诊服务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从新技术的整体运行来看,虽然支付方式和就诊效率有所改善,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研究以H医院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基于移动在线技术对门诊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达到提高患者就诊效率,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目的。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移动互联技术在门诊业务流程方面的应用成果,明确了移动在线技术、业务流程优化和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的概念。梳理了业务重组理论、精益管理理论,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移动服务平台使用率低,业务分工不明确、流程顺序不科学、非增值环节反复出现等问题,并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再次,根据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移动在线技术设计了优化方案。功能方面接入医保系统,引入3D导航技术和电子就诊卡功能,推进无纸化诊疗;流程方面将预约、信息采集等环节进行了重排;取药流程中部分环节进行了合并;取消了无效的排队过程和打印纸质单据环节;退费审核简化至线上,并增加了离院后续服务。优化方案和原业务流程相比,不仅流程步骤减少了42%,还使服务功能更加全面和人性化。最后,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以保障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培训,夯实信息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宣传和引导可以使新技术真正落到实处,让患者享受快捷便利的诊疗服务。
亓菁菁[9](2019)在《深圳市某三级医院1585例医疗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及风险防范》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三级医院1585例医疗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具体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并从完善制度,优化系统流程,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法,对某三级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发生率排名前四位的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不良事件类型,严重指数分级,导致错误的危险因素,错误发生环节,发生规律,导致的后果,根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等;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一般材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分析,采用秩和检验,c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导致伤害的相关因素,相关因素与与损伤结局间关系,检验水准a=0.05。结果:(1)2016年10月-2018年10月间,发生率排名前四位的不良事件依次是用药错误事件(medication error,以下简称ME),跌倒坠床事件,压疮护理事件,非计划拔管事件,分别占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所有不良事件的57.8%(1133例),14.4%(282例),4.9%(97例),3.7%(73例);(2)1133例用药错误事件中,住院患者是发生用药错误的主要群体占比74.6%(845例),从ME分级来看,ME主要发生在第二层级占比79.0%(896例),即错误虽然发生,但未对患者造成伤害;ME主要发生在处方开具及传递环节占比77.1%(874例),其次是给药与监测环节占比13.3%(151例);ME类型以处方方案不合理,处方剂量错误,处方用药途径错误,处方频次错误,开错药品,遗漏用药错误为主,占比依次是23.04%,23.04%,12.97%,7.77%,6.79%,6.88%;在医师处方环节以B级错误为主,护士给药环节以C级D级错误为主,药师发药环节以C级错误为主;医师是导致用药错误的主体占比70.9%(804例),其次是护士占比25.0%(283例);用药错误主要是药师上报占比73.8%(836例),其次是护士占比22.6%(256例),仅有3.6%(41例)的用药错误是由医师上报;用药错误根因分析结果显示医护人员药品知识缺乏,未遵守操作规程/未执行双人核对,注意力分散,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用药错误的主要原因;(3)282例跌倒坠床不良事件中,外科系统是跌倒/坠床的高发科室占比63.8%(180例);跌倒坠床主要发生在夜班时段占比64.6%(182例);病房内区域,床边和洗手间是跌倒坠床的频发地点,占比依次是31.2%(88例),22.3%(63例),20.9%(59例);活动位移,进出洗手间如厕,行进途中是跌倒坠床发生的高危情境,占比依次是34.8%(98例),25.5%(72例),25.2%(71例);跌倒坠床伤害结果以0级无伤害及1级轻度伤害为主,占比分别是54.9%(155例),42.9%(121例);跌倒坠床伤害程度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就诊科室,陪护情况,发生地点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不同情境状态,有无陪护人员与跌倒坠床发生原因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性别,就诊科室,伤害分级与跌倒坠床发生原因无显着相关性(p>0.05);根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生理及行为因素,物品设施因素,病人依从性缺乏是导致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占比依次是43.9%(124例),14.2%(40例),12.1%(34例)。(4)97例压疮护理不良事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是压疮的高发群体,占比48.5%(47例);Braden评估结果提示86.6%的患者存在发生压疮的风险,Braden量表对压疮发生风险识别率较高;内科系统压疮发生率略高于外科系统,肿瘤科室及ICU也是压疮发生的高危科室,占比依次是28.9%(28例),20.6%(20例);压疮患者入院疾病诊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肿瘤类疾病28.9%(28例),呼吸系统类疾病15.5%(15例),神经系统类疾病14.4%(14例);压疮分期以II期37.1%(36例),I期27.8%(27例),不明确分期26.8%(26例)为主;根因分析结果提示导致压疮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是难避免压力92.8%(90例),长期卧床80.4%(78例),强迫体位限制翻身80.4%(78例),营养评分高风险77.3%(75例);发生部位集中在骶尾部18.5%(18例),足跟部15.4%(15例),鼻部10.3%(10例),多处压疮的患者占比28.8%(28例)。(5)73例非计划拔管事件中,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ICU及肿瘤科室患者是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发生群体占比分别是52.1%(38例),50.7%(37例);非计划拔管主要发生在夜间时段占比78%(57例);拔出方式以自行拔管为主,占比61.6%(45例);管道类型以引流管为主占比47.9%(35例);主要发生在静坐/卧床/休息/睡眠情境下,占比61.6%(45例);非计划拔管事件以SI=O级为主占比79.5%(58例);是否使用镇静药物与非计划拔管伤害程度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使用镇静药物是导致拔管伤害的危险因素;根因分析结果显示,94.5%的拔管事件与病人生理及行为因素有关,是导致非计划拔管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病人意识不清醒/病人躁动/病人依从性较差,其次是与医护人员工作状态有关占比76.7%(56例),具体表现为医护人员疏忽/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当。结论:(1)医师处方是用药错误不良事件的源头及根本,临床药师是保障安全合理用药的关键及核心。(2)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ICU及肿瘤科室,夜班时段是不良事件发生的普遍危险因素,应对以上人群、时段进行重点护理及监控。(3)患者跌倒坠床的损伤程度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就诊科室,陪护情况,发生地点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提示医护人员应根据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4)根据事件发生规律,对高发年龄段,高危科室,频发时间及地点,易发情境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及策略是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5)根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提示医院管理者应从改善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强化患者安全宣教等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防范医疗风险。(6)建立良好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工作流程及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贺睿博[10](2019)在《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旨在剖析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的作用机制。构建县域连续性服务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与实现模型,明确整合型支付的内涵与设计,探索整合型支付在连续性服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靶点、作用路径及作用方式,提出整合型支付实施策略,为医保支付促进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外连续性服务与医保支付相关的文献,了解连续性服务与医保支付的关键变量与二者关联研究的热点,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行为相关理论内涵与框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文献支撑。(2)现场干预与调查法。本研究基于在河南省信阳市两县所做的干预实验,现场干预已完成连续性临床路径制定与推行,以及整合型支付设计与沟通工作,相关调查针对两县展开。(3)专家咨询与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专家咨询完成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以及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确定;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Nvivo12.0对访谈记录进行定性分析,以梳理连续性服务的实现路径与整合型支付的作用路径。(4)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对医保住院数据库进行再入院数据筛选与倾向得分匹配,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以分析县乡之间住院服务的连续性;对医生与患者调查问卷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5)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使用系统动力学中因果循环图与动态反馈建模分析对整合型支付在实现连续性服务过程中作用环节与作用路径进行研究,以构建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模型。【结果】(1)识别出县域连续性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并进行分类,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卫生部门管理者(政策落实)、医保部门管理者(资金管理)、患者及家属(质量与费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管理者(效益与发展)、临床科室主任及医生(收入与风险),共9类,他们有一致的利益诉求也存在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连续性服务的实现。(2)服务能力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多数卫生院具备常见病的诊疗能力,但疾病仍有一定比例发生在县级医院,通过连续性服务优化县域就诊结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再入院分析结果发现,不论是县级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他们往往不考虑入院患者之前诊疗的情况,县乡之间的服务连续性较差。(3)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视角下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确定了连续性服务19个关键要素。使用Nvivo对访谈资料编码分析发现,社会层面的政策效应、价值导向、经济效应主要作用于组织层面的机构运行、机构管理,关系层面的机构内部关系、机构间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组织层面与关系层面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层面的连续性服务提供。理想情景与现实情境对比分析发现,由于社会层面医保经济效应缺失导致其他层面实现路径的堵塞。(4)整合型支付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整合型支付能够满足政策制定方利益诉求,同时提升县级医院经济效益,增加乡镇卫生院收益以及降低患者自付费用(以息县脑梗塞为例,整合型支付实施县级医院可获得181.34万元的“激励补偿”,较强能力卫生院增加339.54万业务收入,能力一般卫生院增加23.19万业务收入,患者自付费用减少174.91万元,人均降低737.39元)。(5)构建了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模型。整合型支付无法直接作用于连续性服务,而是通过对政策落实、机构效益、机构协作关系、领导对连续性服务支持与患者自付费用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连续性服务实现,其中机构效益、领导支持、机构协作与患者依从性为最主要变量,而床位使用压力、连续性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程度与患者依从性是影响医生提供连续性服务最直接的变量。【结论与建议】结论:在当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由于医保支付导向性作用缺失,使各层面的实现路径出现断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间服务连续性程度较低。整合型支付能够有效促进连续性服务的实现:在社会层面,发挥经济效应、政策效应与价值导向的作用;在组织层面,能够提高机构经济效益和领导对连续性服务的支持,从而降低床位使用压力以及提高连续性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的程度,通过与个体层面的医生收入关联而影响其服务提供;关系层面,有助于打破县乡间利益壁垒,改善机构间协作关系,通过多次沟通与配合逐步建立信任;以及整合型支付有效降低患者自付费用,从而提高依从性。建议:县域在开展整合型支付时,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保障供需双方利益基础上,应重点关注医疗机构领导成本效益意识的提高,以及机构内部管理的相应的调整,从而最终实现医疗与医保的良性循环。【创新与不足】创新:基于多层面理论整合模型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多视角、多层面确定了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的关键要素,并梳理实现路径及要素之间的影响机理,是服务整合与机构协作探索的延伸,也为县域开展连续性服务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兼顾多方利益的整合型支付概念与设计,明确了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及其之间相互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流图阐述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的作用机制,是医保支付理论研究的拓展,突出了医保对医疗服务系统建设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型支付的实施策略。不足:尽管研究阐述了整合型支付的作用机制,但由于整合型支付与连续性服务实践较少,难以对机制进行验证;虽然调查涵盖了多方的直接参与者,但仍难以完全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影响;研究基于在中部地区河南省两县开展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是否同样适合东西部地区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及时就诊与安全用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及时就诊与安全用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健康管理产业相关发展 |
1.2.2 集成学习算法在心脏病预测中的应用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SSM框架 |
2.1.1 Spring框架 |
2.1.2 Mybatis框架 |
2.1.3 SpringMVC框架 |
2.2 VUE框架 |
2.2.1 MVVM架构介绍 |
2.2.2 Virtual DOM介绍 |
2.3 微信小程序框架 |
2.3.1 小程序介绍 |
2.3.2 小程序框架 |
2.4 分类预测算法 |
2.4.1 集成学习算法 |
2.4.2 逻辑回归算法 |
2.4.3 K最近邻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心脏病预测模型的研究 |
3.1 数据集预处理 |
3.2 模型实验 |
3.2.1 心脏病预测模型构建 |
3.2.2 算法评价指标 |
3.2.3 实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4.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2.1 健康数据管理功能 |
4.2.2 健康数据可视化功能 |
4.2.3 基本信息设置功能 |
4.2.4 注册功能 |
4.2.5 登录和注销功能 |
4.2.6 账号安全设置功能 |
4.2.7 用药管理功能 |
4.2.8 心脑血管风险评估功能 |
4.2.9 心脏病预测功能 |
4.2.10 消息提醒功能 |
4.2.11 日志管理功能 |
4.2.12 用户管理功能 |
4.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4.3.1 安全性 |
4.3.2 易用性 |
4.3.3 可维护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 |
5.1 系统层次架构设计 |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2.1 注册登录模块 |
5.2.2 心脏病预测模块 |
5.2.3 个人信息设置模块 |
5.2.4 健康数据管理模块 |
5.2.5 心脑血管风险评估模块 |
5.2.6 系统管理模块 |
5.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5.3.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5.3.2 数据库表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框架的搭建 |
6.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6.2.1 注册登录模块实现 |
6.2.2 心脏病预测模块实现 |
6.2.3 个人信息设置模块实现 |
6.2.4 健康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6.2.5 心脑血管风险评估模块实现 |
6.2.6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6.3 系统测试 |
6.3.1 系统功能测试 |
6.3.2 系统性能测试 |
6.3.3 系统兼容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临床护理路径 |
1.2.2 临床护理路径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4.1 轻度烧伤 |
1.4.2 临床护理路径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 |
2.1 理论依据 |
2.2 准备阶段 |
2.2.1 选择病种的原则 |
2.2.2 确定研究病种 |
2.3 研究过程和方法 |
2.3.1 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的组织体系 |
2.3.2 构建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 |
2.4 研究结果 |
2.4.1 现况调查结果 |
2.4.2 文献分析结果 |
2.4.3 病历回顾结果 |
2.4.4 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初稿 |
2.4.5 专家咨询结果 |
2.4.6 构建结果 |
2.5 讨论 |
2.5.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2.5.2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2.5.3 临床护理路径必要性分析 |
2.5.4 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分析 |
第三章 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应用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样本量估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分组 |
3.2.2 干预方案 |
3.2.3 研究工具 |
3.2.4 结局指标 |
3.2.5 质量控制 |
3.2.6 伦理学问题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比较 |
3.3.3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3.4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
3.3.5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护患关系信任度得分比较 |
3.4 讨论 |
3.4.1 标准化路径管理的有效性 |
3.4.2 标准化路径管理的适用性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性 |
4.3 局限性 |
4.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
2 基地培训现状 |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4 培训需求 |
5 培训能力评估 |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5)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健康管理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层面对“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视 |
1.1.2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
1.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医疗健康领域提供了新方向 |
1.1.4 新时代的用户对医疗健康提出了新的需求 |
1.1.5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就医困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联网+医疗”的现状 |
1.2.2 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健康管理概述与服务设计思想 |
2.1 健康管理的概述 |
2.1.1 健康管理的定义 |
2.1.2 健康管理的模式 |
2.1.3 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 |
2.1.4 健康管理和医保相结合的意义及路径 |
2.2 服务设计理论 |
2.2.1 服务设计的背景与概念 |
2.2.2 服务设计的原则 |
2.2.3 服务设计的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管理系统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
3.1 健康管理平台的竞品分析 |
3.1.1 竞品选取 |
3.1.2 竞品分析过程与结论 |
3.2 服务系统与各服务要素的联系 |
3.2.1 服务场景 |
3.2.2 服务利益相关方 |
3.2.3 服务流程 |
3.3 服务设计理念下的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
3.3.1 协同化服务设计 |
3.3.2 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 |
3.3.3 应用服务设计方法,提炼设计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调研与设计研究 |
4.1 调研介绍 |
4.1.1 调研目的 |
4.1.2 调研架构及内容 |
4.2 用户调研 |
4.2.1 实地场景体验 |
4.2.2 问卷调研 |
4.2.3 利益相关方访谈 |
4.3 服务平台用户旅程及接触点分析 |
4.3.1 用户画像及旅程分析 |
4.3.2 典型场景接触点分析 |
4.4 基于Kano模型的健康管理服务用户需求属性分析 |
4.4.1 Kano模型基本原理 |
4.4.2 需求提出与问卷发放 |
4.4.3 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平台的设计实践 |
5.1 健康管理服务系统整体设计 |
5.1.1 系统服务定位 |
5.1.2 服务系统构建 |
5.1.3 健康档案功能设计 |
5.1.4 需求功能映射 |
5.1.5 服务平台的信息架构 |
5.2 健康管理平台原型设计 |
5.2.1 健康档案使用场景实现 |
5.2.2 日常保健场景的设计实现 |
5.2.3 就诊场景的设计实现 |
5.2.4 康养场景的设计实现 |
5.3 健康管理平台界面视觉设计 |
5.3.1 界面视觉设计规范 |
5.3.2 健康管理平台高保真设计 |
5.4 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设计评估 |
5.4.1 评估内容和方法 |
5.4.2 原型可用性评估 |
5.4.3 服务体验评分卡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居民社保卡及线上医疗健康产品使用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服务提供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服务接受者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健康管理平台用户需求属性调查问卷 |
附录五 健康管理服务体验评分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远程医疗对消化系统慢性疾病诊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不同就诊途径对患者就医满意度和诊疗相关费用的影响 |
前言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智能手机健康相关应用程序在中国国内的评估 |
前言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7)儿童用药指导新模式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儿童患者用药错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德尔菲法构建儿童语音用药指导知识库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语音二维码用药指导标签的开发及应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儿童安全用药指导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基于移动在线技术的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移动在线技术 |
2.1.2 业务流程优化 |
2.1.3 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 |
2.2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
2.2.1 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
2.2.2 业务流程优化的实施步骤 |
2.3 精益管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现状及问题 |
3.1 H医院简介 |
3.2 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现状 |
3.2.1 门诊量及就诊时间现状 |
3.2.2 门诊业务流程现状 |
3.2.3 门诊业务移动服务平台应用现状 |
3.3 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1 预约挂号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3.3.2 建卡、挂号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3.3.3 检查、检验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3.3.4 取药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3.3.5 退费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
3.4 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移动服务平台使用率低 |
3.4.2 新技术引进不及时 |
3.4.3 制度规定不科学 |
3.4.4 无纸化医疗实施受到阻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移动在线技术的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方案 |
4.1 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目标 |
4.2 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2.1 门诊业务流程功能设计 |
4.2.2 门诊业务流程优化方案 |
4.3 门诊业务流程优化方案与原业务流程对比分析 |
4.3.1 门诊业务流程优化前后移动服务平台功能对比 |
4.3.2 门诊业务流程优化前后操作步骤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移动在线技术的优化方案保障措施 |
5.1 重视部门协同和人员培训 |
5.1.1 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 |
5.1.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
5.2 强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作用 |
5.2.1 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
5.2.2 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
5.2.3 提高信息技术的预警作用 |
5.3 加强宣传引导措施 |
5.3.1 多渠道密集式宣传 |
5.3.2 增加宣传指引工作人员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深圳市某三级医院1585例医疗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及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患者安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面临挑战 |
1.1.2 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
1.1.3 患者安全问题成为医疗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话题 |
1.1.4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及模式对保障患者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医疗不良事件分类 |
1.2.2 国内外医疗不良事件分级 |
1.2.3 国内外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差异 |
1.2.4 国内外医疗不良事件处理分析对比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相关概念 |
1.5.1 用药错误 |
1.5.2 跌倒 |
1.5.3 压疮 |
1.5.4 非计划拔管 |
1.6 本研究中该三级医院不良事件管理模式 |
1.6.1 非惩罚上报制度及电子化上报系统 |
1.6.2 成立专门不良事件小组负责管理全院不良事件 |
1.6.3 公开披露文化的推广与实施 |
1.6.4 注重医疗近失(near miss)事件的上报 |
1.6.5 不良事件严重指数分析(SI=Severity Index)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回顾性分析法 |
2.3.2 文献回顾法 |
2.3.3 访谈法 |
2.3.4 统计学方法 |
2.4 相关标准及依据 |
2.4.1 用药错误分级标准 |
2.4.2 跌倒坠床不良事件伤害分级 |
2.4.3 压疮风险评估采用Braden压疮评分表 |
2.4.4 不良事件发生根因分类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学问题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用药错误事件 |
3.1.1 用药错误患者基本特征 |
3.1.2 用药错误分级 |
3.1.3 用药错误类型及发生环节 |
3.1.4 用药错误所涉及药品分布 |
3.1.5 用药错误上报人员构成 |
3.1.6 用药错误责任主体构成 |
3.1.7 不同责任主体导致的用药错误分级情况对比 |
3.1.8 用药错误根因分析 |
3.2 跌倒坠床不良事件 |
3.2.1 跌倒坠床事件患者基本情况 |
3.2.2 跌倒坠床患者风险评估状况 |
3.2.3 跌倒坠床分布特征及损伤结局 |
3.2.4 相关因素(变量)与跌倒/坠床伤害程度的非参数检验 |
3.2.5 陪护情况、辅助工具使用、事发情境与跌倒坠床损伤结局关系.. |
3.2.6 风险评估状况、ADL评分与跌倒坠床损伤结局关系 |
3.2.7 跌倒/坠床发生后医疗干预介入与伤害程度分析 |
3.2.8 不同状态患者跌倒原因分布 |
3.2.9 跌倒坠床事件根因分析 |
3.3 压疮护理不良事件 |
3.3.1 压疮患者基本资料 |
3.3.2 压疮分期、性质及风险评估 |
3.3.3 压疮发生部位 |
3.3.4 压疮发生原因分析 |
3.4 非计划拔管事件 |
3.4.1 非计划拔管事件患者基本资料及管道脱出情形 |
3.4.2 非计划拔管事件严重指数分级 |
3.4.3 相关因素变量与非计划拔管事件伤害严重程度的非参数检验 |
3.4.4 非计划拔管事件根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危险因素对于制定风险防范策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4.2 医师开处方环节是导致用药错误的源头 |
4.3 护士的风险意识及护理水平对保障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
4.4 临床药师是保障安全用药的关键 |
4.5 加强医护患沟通是减少错误的重要方式 |
4.6 相关危险因素与跌倒坠床伤害程度关联性分析 |
4.7 压疮不良事件分析 |
4.8 相关危险因素与非计划拔管损伤结局关联性分析 |
4.9 根因分析法对不良事件管理及改进具有导向意义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建议 |
6.1 根据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
6.2 加强高风险人群及重点科室的监控护理 |
6.3 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及培训 |
6.4 加强护士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护理水平与质量 |
6.5 利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对不良事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
6.6 加强患者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 |
6.7 健全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完善不良事件管理体系 |
6.8 预防为主,优化系统,院科协同,持续改进 |
第7章 展望 |
7.1 本次研究的特色 |
7.2 存在的问题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 |
1.3.2 现场干预与调查 |
1.3.3 利益相关者分析 |
1.3.4 专家咨询 |
1.3.5 再入院数据筛选技术与倾向得分匹配 |
1.3.6 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1.3.7 案例分析 |
1.3.8 系统动力学基模理论质性分析 |
1.3.9 ROCCIPI框架分析 |
1.4 研究思路 |
1.5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行为相关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连续性服务 |
2.2.1 连续性服务内涵与发展 |
2.2.2 连续性服务关键变量 |
2.3 整合型支付 |
2.3.1 医保支付内涵与发展 |
2.3.2 医保支付对连续性服务的相关研究 |
2.3.3 整合型支付内涵界定与维度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3 县域连续性服务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 |
3.1.1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3.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3.2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
3.2.1 政策制定方利益诉求 |
3.2.2 服务接受方利益诉求 |
3.2.3 机构管理方利益诉求 |
3.2.4 服务提供方利益诉求 |
3.3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 |
3.4 连续性服务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4 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机制分析 |
4.1 县域连续性服务现状与实施 |
4.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4.1.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 |
4.1.3 县域住院服务连续性评价 |
4.1.4 连续性服务设计与实施 |
4.2 县域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医生提供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2 患者接受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其他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响因素分析 |
4.3 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模型构建 |
4.3.1 关键要素确定 |
4.3.2 实现路径梳理 |
4.3.3 实现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整合型支付设计及作用机制分析 |
5.1 典型案例:河南省息县协作医疗 |
5.1.1 “一条路径走到底”的服务提供 |
5.1.2 “分段支付,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 |
5.1.3 经验总结与思考 |
5.2 整合型支付设计与测算 |
5.2.1 整合型支付的设计 |
5.2.2 整合型支付的效果 |
5.3 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确定 |
5.3.1 专家基本情况 |
5.3.2 专家咨询结果 |
5.4 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分析 |
5.4.1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
5.4.2 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反馈基模生成 |
5.4.3 整合型支付作用路径梳理 |
5.4.4 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6 以连续性服务为导向的整合型支付实施策略 |
6.1 县域内开展整合型支付ROCCIPI分析 |
6.2 社会层面——顺势而动,分阶段实施 |
6.3 组织层面——以功能定位为基础提升服务能力,提高运行效益 |
6.4 关系层面——破除县乡利益壁垒,建立协作机制 |
6.5 个体层面——兼顾医患双方利益,保障持续运行 |
7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与价值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调查工具 |
四、及时就诊与安全用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裴天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D]. 耿晨. 兰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D]. 朴晶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健康管理平台设计研究[D]. 王莉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远程医疗对消化系统慢性疾病诊疗的影响[D]. 顾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儿童用药指导新模式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廖莉. 浙江大学, 2020(07)
- [8]基于移动在线技术的H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 刘雅迪. 燕山大学, 2019(11)
- [9]深圳市某三级医院1585例医疗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及风险防范[D]. 亓菁菁. 南昌大学, 2019(01)
- [10]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D]. 贺睿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