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琼中县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肖书琴[1](2020)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冲突研究 ——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县域医疗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县域各层级医疗机构由于利益的相对独立以及有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发展。县域医联体作为医联体建设四种模式之一,是推动深化医改的重要一步。县域内通过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合作,促使优质资源上下贯通,使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大医院一样的优质服务,大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但县域医共体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在各地推行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的冲突也遇到不少阻力。本文认为,县域医共体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是推行医共体建设的阻力因素。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半结构访谈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地调研法,对县域医共体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及诉求进行识别,描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的表现,挖掘利益冲突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探讨解决利益冲突的协调策略,为湛江市徐闻县县域医共体的构建及运行提供方法借鉴。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以化解利益冲突为目的,从提高患者对县域医共体的关注度和认可度、通过政策激励满足县级医院的诉求、加大力度提高乡镇卫生院整体实力、构建牵头医院和成员医院利益共同体、医保部门积极参与改革等几方面提出化解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冲突的对策。
李志红[2](2020)在《“课间营养餐”对湘西州农村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儿童营养包、蛋奶计划、免费午餐等有关的营养改善措施,实行后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但是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制约,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营养不良问题形势依然严峻。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处于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人们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目的:了解“课间营养餐”实施前后湘西州农村学校学生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状况,比较分析实施“课间营养餐”与未实施“课间营养餐”湘西州农村学校学生身高、体重、坐高、胸围以及皮褶厚度的差异;对比分析实施“课间营养餐”与未实施“课间营养餐”湘西州农村学校学生营养不良状况﹑营养过剩状况的差异。为今后湘西州其他地区更好的实施“课间营养餐”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实验学校2所(古丈县红石林九年义务制学校、吉首市河溪中小学)对照学校2所(吉首市寨阳中小学、花垣县排料九年义务制学校),实施“课间营养餐”前共测量1581人,实施“课间营养餐”后共测量1445人。在学生知情同意下,对身高、体重、坐高、胸围以及皮褶厚度进行测量,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456-2014)和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WS/T586-2018)评价学生营养状况。采用Excel2018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审查,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频数、均数、标准差、百分数等相关指标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P<0.05。结果:(1)生长发育状况:实施“课间营养餐”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坐高和皮褶厚度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施“课间营养餐”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皮褶厚度方面实验组部分年龄组男生和女生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2)营养状况:湘西州农村学校学生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的现象同时存在,主要以生长迟缓问题为主,实验组不同年龄组男生生长迟缓、消瘦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实施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个年龄组生长迟缓、消瘦的卡方值和P值;?2=4.835,P=0.029、?2=4.162,P=0.039、?2=4.419,P=0.0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同年龄组女生生长迟缓、消瘦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实施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个年龄组生长迟缓、消瘦的卡方值和P值;?2=4.416,P=0.036、?2=5.823,P=0.020、?2=3.957,P=0.0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课间营养餐”前后相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超重肥胖率略有上升,其中以超重问题较为突出。结论:实施“课间营养餐”后使湘西州农村学校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得到提高,学生营养不良情况得到改善,营养过剩有所增加。因此,“课间营养餐”的实施需要一直落实贯彻,同时学校应加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的重要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学生自身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营养不良状况,降低超重肥胖发生率,更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陈露[3](2020)在《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制定适宜海南发展的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为海南省健康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与评价依据,助力推进健康海南建设。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政策评阅、现场调研及半结构式访谈,明确海南省健康村基本内涵和特征,建立初步的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池;经过两轮专家咨询进一步确定指标;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采用群决策的方式,赋予各级指标相应权重,形成科学性较高且层次分明的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3层级架构、7个维度的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其中7个维度涉及当前健康村关于组织管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及建设满意度等重点建设领域,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分别为7项、33项和62项。两轮专家积极程度均高于80%,且提出书面修改意见的专家分别占46.7%和26.7%,表明专家对研究的积极性较高,关注和支持度较高;专家权威系数为0.851,两轮协调系数的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第一轮专家咨询后根据统计结果和书面意见对全部指标进行调整,共删除3项指标,对5项指标作出调整,新增2项指标;第二轮咨询结果显示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对指标框架和指标内容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各项指标无删减。最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为组织管理(0.1679),健康环境(0.1687)与健康服务(0.1463)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结果显示相应的三级指标权重也较高。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000,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本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其科学性及可操作性较强,各项指标均有相应权重,层次性也较强,在理论层面对健康村的评价与评估做出了积极探索,为下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蒋楷[4](2019)在《海南省66家医院2016-2018年数据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医改背景下收集海南省各市县2016-2018连续三年有医改监测记录医院的数据,从医疗收入、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医疗服务收入及占比、药占比和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等方面分析比较三年各市县的指标变化情况。为贯彻医改政策措施,完善医疗费用的控制,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益提供建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三年海南省19个市县的66家有医改监测记录的医院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医疗收入、门诊收入及门诊各项收入、住院收入住院各项收入、药品收入等。在《海南省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利用所提供的公式计算出其他各项指标数据,包括医疗服务收入及占比、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卫生材料费、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和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及趋势性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方法来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过高,2016和2017年各市县的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几乎都大于30%,未达到预期指标;到2018年也仅有6个市县的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低于30%,不过其他市县的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仅比30%多几个百分点,相比于前两年有较大的改善。2.医疗服务价值偏低,19个市县中有16个市县在2016-2018年的医疗服务收入呈升高趋势,其中有5个市县是呈线性增长,但这5个市县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却不是线性增长,只能模糊的比较出2018年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高于前两年。3.卫生材料费有待进一步降低,2016-2018年19个市县除了海口市每年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高于20元,其他18个市县都低于20元,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有10个市县的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其余有6个市县的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逐年有一定的下降趋势。4.门诊次均费用增幅和住院人均费用增幅过高,19各市县中仅有6个市县的门诊次均费用增幅下降,4个市县的住院人均费用增幅下降,并未达到预期目标。5.总医疗费用增幅过高,2016-2017年总医疗费用增幅三级医院9.04%,二级医院11.64%,2017-2018年总医疗费用增幅三级医院6.13%,二级医院4.04%,到2018年增幅有下降趋势。结论:2016-2018年海南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较大改善,主要问题体现在医疗费用增幅过高上,通过控制组成医疗费用的各指标,可以达到稳定医疗费用增幅的目的。1.加强合理用药的理念并制定考核方案;2.动态监测药品信息和使用,建立药品用量预警系统的反馈机制;3.规范临床路径,合理选用耗材,加强卫生材料采购和使用的监管;4.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5.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6.积极响应DRGs的推行。
吴雨[5](2019)在《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民国虽只有38年的历史,但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无年不疫,频繁的疫灾冲击着当时疲敝的社会,在传染病的肆虐下,社会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疫灾流行状况,结合其区域的特殊性分析致灾因子,并探讨疫灾影响下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在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时间上,民国38年间,云贵川三省几乎年年有疫,四川省的疫灾频度达到了 100%。十年疫灾指数居高不下,疫灾广度在波动中上升,波及范围在1942年达到最大,疫灾县数呈现出显着的“双峰”状态,民国后期的疫灾程度明显重于前期。空间上,疫灾多发县沿四川盆地边缘呈半环状分布,疫灾重心虽在民国前中后期有一定的迁移,但均位于四川省内。霍乱、天花、伤寒、疟疾和鼠疫是本区的主要高发传染病,高发地除霍乱位于贵州省,鼠疫位于云南省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省,四川省是本区的疫灾热点区域。疫灾爆发流行是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整体海拔偏高,疫灾流行与海拔高程之间在0.01显着性水平下呈微弱负相关(r=-0.152),整体上海拔越高,疫灾频度越低,高发县集中在海拔500-2000米的相对平坦地带。年均温与疫灾年数成弱正相关(r=0.118),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越容易有疫灾的流行,年均降水量虽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但在耦合图中发现,年降水量在800-1200mm之间的地势低平区是高发县的集中地。河流作为当时主要的饮用水来源,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河流越近,疫灾发生频率越高。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与地震一样对疫灾具有一定的诱发机制,自然疫源地也影响着疫灾的分布,是滇西南鼠疫高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山地较多,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交往频繁的相对平坦区是疫病高发的热点区,战争除对本地疾病爆发造成影响外,病菌还会随军队和难民的迁移而扩大影响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灾的流行。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在抗战爆发后,因国民政府首都内迁,成为抗战大后方而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纷纷建立起了公共卫生行政、服务和防疫体系。快速的“畸形”发展使得各卫生机构几乎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想上公共卫生意识渐开,政府受中央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社会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宣传防疫思想,普通民众在科学防疫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禳灾解疫的风俗习惯。虽有这一段快速的发展期,其公共卫生水平与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这一繁荣景象在抗战胜利后,各方面支撑力量的回迁,卫生事业又陷入了濒于停滞的状态。
赵建国[6](2019)在《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蛔虫病是危害我国乃至世界猪业生产的一种重要肠道寄生线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海南“地方猪”进行猪蛔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猪蛔虫卵在环境中的土壤、水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养殖模式、热带气候、地域环境及社会人文等因素与海南“地方猪”感染蛔虫病的关系,建立适合海南热带气候环境的猪蛔虫病综合防控方案,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猪蛔虫病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抗蠕虫药杀卵活性检测方法和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供临床筛选已知有效药剂、研制开发未知新药提供参考技术方案。第三部分研究牛胆汁及其主要成分对促进蛔虫卵孵化和提高幼虫移行活力方面的作用,初步分析胆汁中生物活性成分介导蛔虫卵孵化及提高幼虫移行活力的生化机制,为蛔类线虫宿主特异性、动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控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2015~2018年间共采集海南地方猪肠体、猪粪、土壤和水体样本19606份,样本源于海南18个县市(不含三沙市),68个自然村,30个屠宰场,64个散养户,95个小型养殖户和38个中型养殖户,样本采集点基本覆盖海南岛陆域全境。结果表明,海南东部地区各县市猪粪样本蛔虫卵检出率为7.6%,中部14.8%,西部13.8%;哺乳仔猪粪便样本检出率2.5%,保育猪30.9%,生长肥育猪30.7%,种猪30.9%;各县市屠宰场育成猪肠道成虫检出率为1.2~3.6%,感染强度为1~8条,多数2~3条;田园菜地土壤样本蛔虫卵检出率7.2%,河流沿岸2.6%,田间水体1.2%,水库水体0%,洼地积水5.0%。海南“地方猪”整体蛔虫病感染率较低,表现“局部区域流行”特征。同时,猪蛔虫病流行因素较为复杂,蛔虫卵散播随干湿季节而不同,迁移范围变化较大,蛔虫病散播风险较高。(2)建立了抗蠕虫药体内外杀卵活性检测方法,并检测了阿维菌素、多拉菌素、伊维菌素和氟苯哒唑四种驱虫药剂的杀卵活性。其中,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伊维菌素未能表现蛔虫卵发育抑制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用氟苯达唑处理猪排出蛔虫采集的虫卵镜检观察,发现卵胚发育受到抑制,大多数虫卵仍停留在1细胞期(85.5%),只有6.3%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体外检测法将驱虫药(0.04ppm的多拉菌素或1.0 ppm的氟苯达唑)处理的蛔虫卵人工感染小鼠,通过观察肺脏中L3鉴定蛔虫卵的感染性。结果表明,体外驱虫药处理对蛔虫卵发育无显着影响(P>0.05)。该方法可用于筛选具有杀卵活性的药效成分或植物提取物。(3)建立了联合虫卵孵化分析法和琼脂凝胶幼虫移行试验的一种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测试苯并咪唑和四氢嘧啶/咪唑噻唑等抗蠕虫药对蛔虫的耐药性。利用迁移到各处理孔和对照孔表面的幼虫百分比计算抑制50%幼虫迁移的药物浓度(EC50)。噻苯达唑、芬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和噻嘧啶对蛔虫卵的EC50值分别为 74~150、4.9~13.9、2.3~4.3、358~1150 和 1100~4000nM。该方法作为一种敏感的生物测定方法,既可用于检测耐药性,又可用于筛选驱虫药活性成分。(4)采用HPLC法测定了牛、猪和鸡3种动物胆汁中7种胆汁酸LCA、CA、DCA、CDCA、HC、GDCA、TCA的成分和含量。其中牛胆汁中有6种,猪胆汁中有5种,鸡胆汁中有1种。牛胆汁酸中LCA含量最高(16.08μg/mL),猪胆汁中DCA含量最高(6.42 μg/mL),鸡胆汁中CDCA(4.01 μg/mL)含量高于牛(0.15μg/mL)和猪(0.08μg/mL)。玻璃珠震荡虫卵孵育法联合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1(牛胆汁)中,5%牛胆汁添加量蛔虫幼虫移出率最高,为32.51%。随着胆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移出的数量逐渐减少,当胆汁浓度达到80%时,幼虫移出率最低,为6.24%;试验组2(鸡胆汁)中,浓度变化对幼虫移出率影响效果不明显(P>0.05),与该组对照孔比较,鸡胆汁的添加表现出抑制蛔虫幼虫(L2)移行行为的作用。试验组3(猪胆汁)中,5~10%猪胆汁的添加量有利于蛔虫幼虫的移出,随着猪胆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移出率表现出与试验组1相似的结果。7种胆汁酸对猪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试验组胆汁酸浓度的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幼虫移出率变化不明显(P>0.05),可见,单一胆汁酸化合物不能提高蛔虫幼虫的迁移活力。为了丰富琼脂凝胶移行试验对胆汁种类的选择,试验选择牛、猪和鸡胆汁进行物理性质比较发现:牛胆汁容量最多,猪胆汁粘性最强,牛、猪和鸡胆汁均部分溶于水。三种动物胆汁溶于无水乙醇均有沉淀和浑浊表现,在丙酮中均不溶解,在DMSO中溶解性较好。这有利于生物检测试验方法的优化和检测范围的扩展。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全面的对海南地方猪蛔虫病感染情况、流行趋势及影响猪蛔虫卵散播的气候、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综合驱虫方案。经过反复多次试验,成功建立了驱虫药杀卵试验方法和驱虫药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对胆汁在蛔虫卵孵化、幼虫移行活力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续蛔类线虫与宿主互作化学通讯机制研究及其生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白金鑫[7](2017)在《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唐山市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对学龄儿童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712月,采用二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唐山市市区的四所小学中1282名学龄儿童的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学龄儿童的个体因素(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同伴关系、自我效能、自我意识)、家庭因素(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家庭膳食行为、家庭亲和度)和学校因素(学校营养教育开展情况、学校周边环境)探讨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所有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唐山市学龄儿童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现状1282名学龄儿童营养知识的认知度为60.2%,较差者为39.8%;营养行为较好的占62.2%,较差者占37.8%。2影响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学校营养教育开展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亲和度、家庭膳食行为与学龄儿童营养认知有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学校营养教育开展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亲和度、家庭膳食行为、学校周围环境与学龄儿童营养行为有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意识、学校营养教育开展情况、家庭亲和度、年级是学龄儿童营养认知的影响因素(OR值依次为3.717、1.508、1.309、1.175,P<0.05);自我意识、家庭膳食行为、学校周围营养环境、家庭亲和度、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学龄儿童营养行为的影响因素(OR值依次4.910、2.804、1.933、1.634、1.164、0.211,P<0.05)。结论1唐山市学龄儿童营养知识认知度和营养行为较好。2自我意识、学校营养教育开展情况、家庭亲和度、年级为学龄儿童营养认知的影响因素;自我意识、家庭膳食行为、学校周围营养环境、家庭亲和度、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为学龄儿童营养行为的影响因素。
陈德胜[8](2016)在《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教育治理效能是当下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诉求。围绕这一主题,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和教育、历史和当下、日常和改革之间反复求索、来回比较,对基础教育治理进行了探索—建构式研究。论文试图通过具体个案呈现嵌入在具体社会里的教育制度的真实运行图景,展示内地教育日常治理和改革治理的全过程,发掘教育治理背后的历史性和社会结构性深层次原因,尝试建构基层教育治理行为的理论。在回答“县域教育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论文以“结构性关系对行动的扩展和限制”的社会学基本视角为出发点,关注教育治理实践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真实世界。在参考和反思治理理论和教育治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县域教育的治理主体是政府,因此教育治理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政府治理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运用了 “以历史追踪和类型比较为逻辑架构,通过个案县教育治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比较,进而形成解释模型,最终提炼出治理特征和治理行为规律”的研究策略对研究问题展开具体探索。具体而言,首先,论文以个案中县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起点、以中县县志和教育志等史料为基础详细描述了近代以来中县教育的行政机构、知识结构、社会功能的近或现代化过程,以晚清的科举和儒学、清末民国的革故鼎新频繁、共和国的扩张与整顿反复拉锯,再现了中县教育宏观发展的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发现了中县教育发展始终面临的薄弱经济基础等约束条件和历届政府发展教育的相应变通策略。在宏观描述中县教育发展概况之后,论文继续进入中县教育治理的内核,以简约治理、新旧转型治理、精细治理三种体制类型揭示了中县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并以学校等级系统、行政部门分散治理、学校—教师—学生利益联盟关系、群体竞争策略四个层次剖析了当下的基础教育治理体制。随后,论文进入现实中中县教育治理实际过程的分析,并以教育日常治理和教育改革治理作为当下教育治理的“正题”和“反题”,分别施加以过程性考察,展示了组织结构、治理目标、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评估的复杂性,并发现了教育日常治理和教育改革治理面临共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体制基础,类似的工作机制以及治理行为中程度不等但始终存在的变通性行为现象;借此,论文实现了教育治理从历史到当下的延续,既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治理的复杂性,同时也完成了历史变迁过程内不同阶段的比较和当下教育治理内部正反两种类型比较的准备。在此分析的基础之上,论文以中县教育治理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集中型政治经济体制、有限财政能力与多重发展任务的矛盾、政府的变通性治理策略、社会选拔少数人与教育培育所有人的矛盾、锁定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有限的效果、教育秩序与适应性生存策略七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作为解释模型来说明中县教育治理的内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治理理论和教育治理研究进行了基于中县经验的反思和批判,认为中县教育治理有自己的任务逻辑和主动性不足、政府部门本位、治理效果评估结果信效度低的问题。最后,论文在对个案县教育治理的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三个阶段治理特征和当下教育日常治理与改革治理过程比较的基础上,研究者初步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国家能力的大小与教育治理方式类型选择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也即当国家能力小时,国家倾向于选择简约型教育治理;当国家能力大时,国家倾向于选择精细型教育治理”。二是“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的稀缺度和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与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概率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也即当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稀缺度大且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差,那么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的概率大;当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的稀缺度小且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强,那么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的概率小”。基于以上研究,论文认为“县域教育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在多种约束条件之下,县级政府对教育进行着变通治理”。
石国宁[9](2016)在《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自然各类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时期,瘟疫灾害流行十分频繁,危害严重。该时期,两广地区年年有疫灾发生,疫灾频度为1000%,其中,民国前期疫灾流行频繁,中期疫灾流行减弱,后期又复频繁起来。春、夏两季是疫灾流行最主要的季节,且延续时间长。疫情主要以鼠疫、霍乱和天花为主,且鼠疫疫情最为严重。在空间分布上,疫灾的省际、区际和县际空间差异明显,总体特征上来讲,疫灾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并形成一条自粤东北至桂西南的东北-西南走向的疫灾分布带。就主要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言,鼠疫与疫灾的总体分布特征相似,霍乱以几大城市为中心组团分布特征显着,天花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而疟疾局限分布于边陲山区。同时,这一时期,该区域疫灾的发生、流行及分布,深受区域自然环境因素如地理区位、地形、气候、自然灾害、自然疫源地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人口、交通、对外贸易、生活习俗的影响,与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公共卫生体系由卫生行政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防疫体系构成。民国时期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初创时期,两广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多不完善,在频繁地疫灾流行冲击下,一方面由于公共卫生体系的效能无法正常发挥,导致疫情危害严重,另一方面,在应对疫灾流行的过程中,两广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也逐步走向完善。疫灾流行会对民众心理产生冲击,从而引起民众的疾病、生命、卫生等观念的改变,这种观念的改变促使着社会各阶层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的社会精英积极提倡公共卫生建设,宣传公共卫生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两广地区政府的卫生行政意识实现由不作为向主动作为、由无序化向制度化、由封建迷信向科学先进的转变。而普通民众逐步接受和认可公共卫生的观念,并积极改变自身行为。公共卫生意识的变化是无形和漫长的,但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推动我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龙璐[10](2013)在《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该省及类似地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尝试时间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在疟疾研究领域的综合应用,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监测数据,将全国1:100万电子地图加工处理为1:100万海南省市县边界图。提取海南省各县市的气温、降水量、湿度等气象与环境数据,人口、GDP、卫生、人民生活指标等数据,建立海南省市县综合信息数据库。应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所采用的软件包括Excel2003、SatScan9.0、SPSS13.0、Mapinfo7.0等统计软件。研究结果1.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海南省疟疾发病最高峰为7、8月份,2月份为全年发病最低峰。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是疟疾疾病的高发区。人群分布,30-50岁男性为高发人群,农民、工人及民工占总报告人数的85.11%。2.运用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对2005-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0年海南省可能存在7个疟疾聚集区域(P<0.05)。对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发现有3个聚集区域(P<0.05)。运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建立的ARIMA模型对海南省2010年1月份的疾病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值为0.15/10万,95%的可信区间为[-1.04,1.33],实际检测发病率为0.17/10万,疟疾月发病率实际值落入了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相对误差为11.8%。将2010年1月份疟疾实际发病率纳入时间序列模型,重新拟合,并对2010年2-12月份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实际疟疾发病率比理论疟疾发病率平均下降了85.75%。3.将15个温度指标和13个降水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其主成分,并以2010年市县疟疾发病率为因变量,男性人口、农业人口、少数名族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卫生机构总数、执业医师人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温度主成分、降雨量主成分、湿度等为解释变量构建结局变量为连续型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降水量主成分2”、“湿度”这三个因素,疟疾发病的保护因素包括“男性人口”、“农业人口”、“人均GDP”、“医疗机构个数”、“执业医师个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6个因素。研究结论本课题重点探讨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还重点研究了海南省不同市县疟疾疫情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疟疾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域性,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疟疾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在防治措施、人口免疫状态及人口流动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可以用来预测疟疾的发病率变化。海南省2010年起开始实施的消除疟疾计划作用明显,时间序列模型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降水量和湿度将影响海南省疟疾在各市县的发病,而经济、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当地进一步在多方面对疟疾疫情进行防控。创新点本课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多个领域的信息与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疟疾疫情数据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仅仅研究了有网络直报系统以来的数据,而且还研究了从1990年来的疟疾发病数据。在空间上,打破了县市的界限,对海南省全省疫情进行空间扫描,为疟疾疾病的预警提供新思路。将人口学、经济学及卫生学知识相融合,使得疟疾疫情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的立体,更加的贴合实际。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疟疾研究领域较为罕见。
二、浅谈琼中县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琼中县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冲突研究 ——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建设医联体的必要性的研究 |
1.2.2 医联体的组织模式研究 |
1.2.3 医联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
1.2.4 影响医联体实施效果的因素研究 |
1.2.5 有关县域医共体的实践研究 |
1.2.6 关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 |
1.2.7 简要评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县域医共体相关概念及内涵 |
2.1.1 医联体 |
2.1.2 县域医共体 |
2.1.3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 |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县域医共体研究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徐闻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
3.1 徐闻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措施 |
3.2 徐闻县域医共体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3.2.1 德尔菲法结果 |
3.2.2 徐闻县域医共体的利益相关者 |
3.3 徐闻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3.3.1 根据权力性得分结果分析 |
3.3.2 根据合法性得分结果分析 |
3.3.3 根据紧急性得分结果分析 |
3.3.4 徐闻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三维度分类结果 |
3.3.5 徐闻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结果的验证 |
3.4 徐闻县域医共体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3.4.1 县级医院的利益诉求 |
3.4.2 乡镇卫生院的利益诉求 |
3.4.3 患者的利益诉求 |
3.4.4 卫生行政部门的利益诉求 |
3.4.5 医保部门的利益诉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徐闻县域医共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的表现、原因及影响分析 |
4.1 患者的就医选择与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诊疗政策方向的冲突 |
4.1.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1.2 冲突的原因 |
4.2 患者的就医选择与医保政策导向的冲突 |
4.2.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2.2 冲突的原因 |
4.3 卫生行政部门的强制性帮扶政策与县级医院自身发展的冲突 |
4.3.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3.2 冲突的原因 |
4.4 卫生行政部门强基层初衷和乡镇卫生院目前实力的冲突 |
4.4.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4.2 冲突的原因 |
4.5 县级医院实际执行能力与乡镇卫生院期盼之间的冲突 |
4.5.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5.2 冲突的原因 |
4.6 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行为的冲突 |
4.6.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6.2 冲突的原因 |
4.7 利益相关者冲突带来的影响 |
4.7.1 组建的医疗机构有联体不连心现象 |
4.7.2 群众基层首诊热情不高 |
4.7.3 群众就医负担有待减轻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解徐闻县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冲突的对策 |
5.1 提高患者对县域医共体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
5.1.1 加大对县域医共体政策的宣传力度 |
5.1.2 畅通上下转诊渠道,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
5.1.3 探索分级诊疗的专项立法,形成合理的就医格局 |
5.2 通过政策激励满足县级医院的利益诉求 |
5.2.1 创新组建方式,尊重县级医院的选择权 |
5.2.2 增加对县级医院财政上的补偿力度 |
5.2.3 制定下沉人员的奖惩政策 |
5.3 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
5.3.1 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5.3.2 降低乡镇卫生院招聘人才的门槛,出台人才激励政策 |
5.3.3 探索处方流转,解决乡镇卫生院缺药少药的问题 |
5.4 建设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利益共同体 |
5.4.1 以县域医共体为整体,加大财政投入 |
5.4.2 以县域医共体为整体,统一行政管理 |
5.4.3 以县域医共体为整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5.4.4 以县域医共体为整体,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 |
5.4.6 探索多种形式的医共体组建方式 |
5.5 医保部门积极参与 |
5.5.1 探索县域医共体内医保资金实现总额预付包干制 |
5.5.2 适当扩大总院和分院的报销比例差距 |
5.5.3 县域医共体内报销的起付线实行累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访谈提纲 |
附件2 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界定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件3 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界定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件4 患者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附件5 县级医院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附件6 乡镇医院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附件7 卫生行政部门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附件8 医保部门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课间营养餐”对湘西州农村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 |
2.1.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2 有关概念界定 |
2.2.1 “课间营养餐” |
2.2.2 生长发育 |
2.2.3 营养状况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课间营养餐”对湘西州农村学生生长发育影响 |
4.1.1 身高 |
4.1.2 体重 |
4.1.3 坐高 |
4.1.4 胸围 |
4.1.5 皮褶厚度 |
4.2 “课间营养餐”对湘西州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影响 |
4.2.1 营养不良 |
4.2.2 营养过剩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村建设是当前“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渠道 |
1.1.2 健康村是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综合性途径之一 |
1.1.3 海南健康村评价方式单一,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未形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研究相关理论概论与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相关理论及其概论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区域 |
2.2 研究内容 |
2.2.1 海南省健康村基本内涵及特征研究 |
2.2.2 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3.3 德尔菲法(Delphi) |
3.3.1 专家类型及其入选标准 |
3.3.2 指标的筛选原则及标准 |
3.3.3 专家咨询表内容及咨询方式 |
3.3.4 统计学方法 |
3.4 层次分析法 |
3.4.1 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
3.4.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3.4.3 计算权重和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比率 |
3.4.4 计算指标组合权重 |
3.5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海南省健康村基本内涵与特征 |
4.1.1 规范高效的组织管理 |
4.1.2 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
4.1.3 和谐发展的健康社会 |
4.1.4 均衡发展的人群健康水平 |
4.1.5 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
4.1.6 氛围浓厚的健康文化 |
4.2 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4.2.1 文献研究及现场访谈情况 |
4.2.2 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4.2.3 健康村评价指标池 |
4.2.4 基于德尔菲法的健康村评价指标的定量筛选 |
4.2.5 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
5 讨论 |
5.1 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
5.1.1 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和维度分析 |
5.1.2 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分析 |
5.2 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及特色分析 |
5.2.1 指标的具体内容分析 |
5.2.2 指标体系的特色分析 |
5.3 指标体系权重的分析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2.1 指标维度创新 |
6.2.2 评价方法创新 |
6.3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健康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健康村发展历程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现场访谈提纲 |
附录二: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三: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四: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层次分析法) |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海南省66家医院2016-2018年数据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分析图 |
三、海南省部分医改数据监测情况分析 |
3.1 新医改以来近年海南省公立医院改革情况 |
3.2 海南省各市县医改监测数据的基本信息 |
3.3 海南省医改监测指标数据的基本情况 |
3.3.1 医疗收入 |
3.3.2 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 |
3.3.3 医疗服务收入及占比 |
3.3.4 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和百元耗材比 |
3.4 近三年海南省各市县各项医改监测数据分析比较 |
3.4.1 近三年各市县医疗收入比较 |
3.4.2 近三年各市县医疗服务收入比较 |
3.4.3 近三年各市县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比较 |
3.4.4 近三年各市县门诊次均费用比较 |
3.4.5 近三年各市县住院人均费用比较 |
3.4.6 近三年各市县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比较 |
3.4.7 近三年各市县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比较 |
3.4.8 近三年各市县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增幅比较 |
四、讨论及建议 |
4.1 讨论 |
4.1.1 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过高 |
4.1.2 医疗服务价值偏低 |
4.1.3 卫生材料费有待进一步降低 |
4.1.4 门诊次均费用增幅和住院人均费用增幅过高 |
4.1.5 总医疗费用增幅过高 |
4.2 对策与建议 |
4.2.1 加强合理用药并制定考核方案 |
4.2.2 动态监测药品信息和使用,建立药品用量预警系统的反馈机制 |
4.2.3 规范临床路径,合理选用耗材,加强卫生材料采购和使用的监管 |
4.2.4 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
4.2.5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
4.2.6 积极响应DRGs的推行 |
五、研究的不足 |
5.1 数据全面性不足 |
5.2 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存在误差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海南省66家医院2016-2018年数据监测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区域概况 |
2.1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形 |
2.1.2 气候 |
2.1.3 河流 |
2.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
2.2.1 人口与交通 |
2.2.2 政权与战争 |
2.2.3 政区与沿革 |
3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分布 |
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概念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相关概念 |
3.2 疫灾流行的时间分布 |
3.2.1 季节变化 |
3.2.2 年际变化 |
3.2.3 长期趋势 |
3.3 疫灾流行的空间差异 |
3.3.1 疫灾总体空间分布 |
3.3.2 单个疫种空间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4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
4.1 自然环境因素 |
4.1.1 地形 |
4.1.2 河流 |
4.1.3 气候 |
4.1.4 自然灾害 |
4.1.5 自然疫源地 |
4.2 社会环境因素 |
4.2.1 人口 |
4.2.2 交通 |
4.2.3 战乱 |
4.2.4 风俗 |
4.3 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
5.1.1 卫生行政机构 |
5.1.2 卫生行政制度 |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5.2.1 公立卫生部门 |
5.2.2 私立医疗机构 |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
5.3.1 设立防疫机构 |
5.3.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
5.4 本章小结 |
6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
6.1 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 |
6.1.1 专门的防疫制度 |
6.1.2 卫生经费的增加 |
6.1.3 清洁卫生法规 |
6.1.4 交通防疫法规 |
6.1.5 学校卫生法规 |
6.2 社会精英防疫思想的变迁 |
6.2.1 防控传染源的思想 |
6.2.2 防控传播途径的思想 |
6.2.3 防控易感人群的思想 |
6.3 普通民众防疫观念的变迁 |
6.3.1 迷信防疫习俗 |
6.3.2 节日防疫习俗 |
6.3.3 相沿成俗的防疫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猪蛔虫与猪蛔虫病 |
1.1.1 猪蛔虫的起源、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1.1.2 猪蛔虫病危害与流行 |
1.2 猪蛔虫卵的结构与发育 |
1.2.1 猪蛔虫(雌)生殖结构与功能 |
1.2.2 猪蛔虫卵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
1.2.3 猪蛔虫卵的发育 |
1.2.4 猪蛔虫幼虫发育与蛔蚴移行症 |
1.3 猪蛔虫卵环境行为影响因素与生态防控 |
1.3.1 自然因素 |
1.3.2 社会与人文因素 |
1.4 猪蛔虫驱虫药研究进展 |
1.4.1 常见驱蛔药及其发展历程 |
1.4.2 驱蛔药耐药性 |
1.4.3 模型动物与实验动物 |
1.4.4 驱蛔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
1.4.5 驱蛔药环境行为及生态毒理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及蛔虫卵环境分布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研区域与规划 |
2.1.2 布点原则与方案 |
2.1.3 调研内容 |
2.1.4 采样方法与保存 |
2.1.5 试剂耗材 |
2.1.6 样品处理与检验 |
2.1.7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采集点及样本的数量和地理分布 |
2.2.2 海南各区域县市地方猪粪便样本检测结果 |
2.2.3 海南地方猪不同生长阶段粪便样本蛔虫卵检测结果 |
2.2.4 海南各县市屠宰场采样点成虫检出结果 |
2.2.5 海南地方猪类群粪便样本蛔虫卵检测结果 |
2.2.6 养殖环境土壤中蛔虫卵时空分布规律 |
2.2.7 海南地方猪养殖环境周边水体中蛔虫卵时空分布规律 |
2.2.8 驱虫对海南地方猪蛔虫感染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抗蠕虫药抑制虫卵发育及对小鼠感染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药品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验动物 |
3.1.4 试验设计 |
3.1.5 试验方法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蠕虫药药效评价 |
3.2.2 抗蠕虫药体内处理对蛔虫卵发育的影响 |
3.2.3 抗蠕虫药体外处理对猪蛔虫卵发育和小鼠经口感染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抗蠕虫药药效及其抑制蛔虫卵发育活性评价 |
3.3.2 抗蠕虫药的浓度、作用时间与抑制蛔虫卵发育的关系 |
3.4 小结 |
4 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蛔虫来源与数量 |
4.1.2 虫卵孵化与幼虫分离 |
4.1.3 试验药物配制 |
4.1.4 琼脂凝胶幼虫迁移试验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虫卵孵化 |
4.2.2 幼虫体外移行试验的优化 |
4.2.3 不同虫株的EC_(50) |
4.3 讨论 |
4.3.1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可行性 |
4.3.2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影响因素 |
4.3.3 体外幼虫移行试验用于蛔虫耐药性检测的局限性 |
4.4 小结 |
5 胆汁促进猪感染性蛔虫卵破壳逸出的试验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蛔虫卵的采集与孵化 |
5.1.2 胆汁和培养液 |
5.1.3 胆汁酸粗提物及溶液配制 |
5.1.4 胆红素的提取及溶液配制 |
5.1.5 试验方法 |
5.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感染性猪蛔虫卵破壳逸出机制的分析 |
5.3.2 胆汁酸促进感染性蛔虫卵破壳逸出的机制 |
5.3.3 低浓度(5%)牛胆汁有助于蛔虫卵孵化 |
5.4 小结 |
6 胆汁提高猪蛔虫幼虫(L_2)迁移活力的影响试验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牛、猪和鸡胆汁物理性质比较 |
6.2.2 牛、猪和鸡三种动物常见胆汁酸种类与含量的测定 |
6.2.3 胆汁提高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试验 |
6.2.4 七种胆汁酸化合物对猪蛔虫幼虫迁移活力的影响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胆汁提高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原因 |
6.3.2 宿主特异性与胆汁酸浓度的关系 |
6.3.3 体外幼虫迁移试验对动物胆汁的选择 |
6.4 小结 |
7 总结、问题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海南地方猪蛔虫病流行因素复杂,表现局部区域流行特征,湿季散播风险高 |
7.1.2 建立了抗蠕虫药对猪蛔虫卵体内外杀卵试验方法 |
7.1.3 建立了抗蠕虫药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 |
7.1.4 天然牛胆汁(5%)有促进蛔虫卵孵化的作用,随着浓度逐渐升高,其孵化率逐渐降低 |
7.1.5 验证了不同动物胆汁酸化合物对猪蛔虫幼虫移行活力的影响。 |
7.2 创新点 |
7.2.1 对我国热带海岛地方猪蛔虫病流行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
7.2.2 建立了抗蠕虫药杀卵活性体内外检测方法 |
7.2.3 建立了猪蛔虫耐药性定量检测方法 |
7.2.4 对胆汁成分中具有促进猪蛔虫卵孵化逸出和提高幼虫(L2)移行活力的化学信息物质进行了初步生物测定 |
7.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附件1 海南地方猪养殖户样品采集点数量与行政分布 |
附件2 海南各县市屠宰场采样点名称与地址 |
附件3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学龄儿童的基本构成情况 |
1.2.2 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状况 |
1.2.3 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1.2.4 影响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现状分析 |
1.3.2 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营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学龄儿童营养认知、行为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
1.1 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营养行为 |
1.1.1 学龄儿童营养认知现状 |
1.1.2 学龄儿童营养行为现状 |
1.2 学龄儿童营养摄入情况及影响 |
1.3 学龄儿童营养认知、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
1.4 学龄儿童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学龄儿童调查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秉承社会学的基本视角 |
二、关注教育领域的实践形态 |
三、直面教育领域外面的中国社会图景 |
四、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治理的研究 |
二、关于教育治理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过程 |
三、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县的社会与教育 |
第一节 中县的基本情况:资源匮乏与发展滞后 |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遗产:科举导向的儒学教育 |
一、州学 |
二、书院 |
三、义学、族学、私塾 |
第三节 新学教育的发展:频繁改革与艰难普及 |
一、清末新学 |
二、民国教育 |
第四节 解放之后的轨迹:扩张与整顿反复循环 第二章 中县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传统时期:简约型治理 |
第二节 新学时期:过渡型治理 |
第三节 解放之后:精细型治理 |
一、1949—1985年精细型治理体制的创建与演变 |
二、1985年之后的精细型治理体制的改革与秩序 第三章 中县教育的日常治理——以教育局年度工作任务为例 |
第一节 教育局的职责和结构:科层再组织与领导优先分工 |
第二节 年度任务的确定机制:承上启下的本职与服务中心 |
第三节 工作安排和推进节奏:周期性按部就班与上级推动 |
第四节 年终总结和绩效考核:上级认可和完成任务的导向 |
一、教育局对下级的检查和考核:寻找亮点和考核从宽 |
二、上级对教育局的检查和考核:工作落实与排名占位 |
第五节 反思:常规治理内部的逻辑矛盾 第四章 中县教育的改革治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为例 |
第一节 政策传达:地方政府层层加码跟进颁布文件 |
一、文件特征:中央先行推动与地方缓慢跟进 |
二、政策设计:成本下放到县和任务分散到多部门 |
第二节 政策理解与执行:教育“填谷”和有限增量 |
一、政策执行的机制:轻车熟路的规定动作 |
二、政策执行的内容:工程化思维下的政策实施 |
三、政策执行的效果:内部文本中的秘密 |
第三节 政策效果评估过程:结果已定下的前台表演 |
一、迎检准备:高压力下的动员和布景 |
二、迎检过程:高标准的接待和紧凑的行程 |
三、反馈意见:肯定增量与鼓励继续努力 |
四、整改方案:借机讲真话和提要求 |
第四节 政策执行与评估结果的反思:执行难与评估易 |
一、政策设计的问题:政府同心是梦想 |
二、政策评估的逻辑:大势下的增量评估 |
三、公众的实际感受:大局已定吐真言 第五章 中县教育治理的变迁与秩序 |
第一节 前文各章主要观点总结 |
第二节 教育治理的约束性因素和教育治理中恒久的变通现象 |
一、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差导致经济水平发展落后 |
二、集中型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地位 |
三、有限财政能力与多样化社会发展任务的矛盾 |
四、历届政府都采取降低成本的教育发展策略 |
五、教育培养所有人的理想与社会选拔少数人的现实之间的永恒矛盾 |
六、锁定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有限的改革效果 |
七、新教育秩序下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及其消极后果 |
第三节 教育治理理论的反思与教育治理关系的两个命题 |
一、对教育治理理论的反思 |
二、教育治理关系的两个基本命题 结语 |
一、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二、研究反思 附录 |
附录一 中县教育局主要职责 |
附录二 中县人民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实施管理办法 |
附录三 中县普通中小学工作考评方案 |
附录四 中央省市县层面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
一、地方史料 |
二、文章或报刊 |
三、专着、教材或者文集 |
四、学位论文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1 国外研究述评 |
1.4.2 国内研究述评 |
2.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区域概况与行政沿革 |
2.1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区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行政沿革 |
2.2.1 民国时期广东省行政沿革 |
2.2.2 民国时期广西省行政沿革 |
3.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变迁 |
3.1 疫灾数据一览表及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疫灾数据一览表 |
3.1.2 相关概念界定 |
3.2 疫灾的时间分布 |
3.2.1 年际变化 |
3.2.2 季节变化 |
3.2.3 疫种及其时间分布 |
3.3 疫灾的地域分布规律 |
3.3.1 省际差异 |
3.3.2 区际差异 |
3.3.3 县际差异 |
3.3.4 总体特征 |
3.4 主要致灾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 |
3.4.1 鼠疫的空间分布特征 |
3.4.2 霍乱的空间分布特征 |
3.4.3 天花的空间分布特征 |
3.4.4 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
4.1 自然地理环境 |
4.1.1 地理区位与地形 |
4.1.2 气候 |
4.1.3 自然灾害 |
4.1.4 自然疫源地 |
4.2 社会环境 |
4.2.1 人口 |
4.2.2 交通 |
4.2.3 对外贸易 |
4.2.4 战乱 |
4.2.5 地方风俗 |
4.3 本章小结 |
5.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体系的互动 |
5.1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
5.1.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
5.1.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5.1.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
5.2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冲击 |
5.2.1 疫灾对公共卫生行政体系的冲击 |
5.2.2 疫灾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冲击 |
5.2.3 疫灾对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冲击 |
5.3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
5.3.1 卫生行政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
5.3.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
5.3.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
5.4 本章小结 |
6.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
6.1 社会精英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
6.1.1 对公共卫生及卫生行政意义的认识 |
6.1.2 对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
6.1.3 对公共卫生建设内容的认识 |
6.2 政府公共卫生行政及建设意识的变迁 |
6.2.1 由不作为向主动作为转变 |
6.2.2 由无序化向制度化转变 |
6.2.3 由封建落后向科学先进转变 |
6.3 普通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
6.3.1 民众原有的卫生观和疾病观 |
6.3.2 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7. 民国时期广西公共卫生“模范省”建设的专题考察 |
7.1 广西“模范省”之谓的由来 |
7.2 20世纪30年代广西的建设 |
7.3 20世纪30年代广西的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
7.3.1 卫生行政事业建设—勇于创新 |
7.3.2 卫生建设经费—重点投入 |
7.3.3 公共卫生及防疫工作开展—务实高效 |
7.4 启示与反思 |
8 结论与不足 |
8.1 结论 |
8.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 |
5 资料来源与处理 |
6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海南省1990-201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2010年海南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2010年海南省市县水平疟疾疫情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国内外传染病监测体系 |
2 传染病预测与预警 |
3 传染病预测预警模型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
致谢 |
四、浅谈琼中县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冲突研究 ——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为例[D]. 肖书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课间营养餐”对湘西州农村学校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志红. 吉首大学, 2020(03)
- [3]海南省健康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陈露.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4]海南省66家医院2016-2018年数据监测分析[D]. 蒋楷.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5]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吴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海南地方猪蛔虫病调查、抗药性检测、抗蠕虫药杀卵试验及与宿主互作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 赵建国. 海南大学, 2019(06)
- [7]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现状分析[D]. 白金鑫.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4)
- [8]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D]. 陈德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9]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石国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龙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