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羊场爆发球虫病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何冰梅,田波[1](2019)在《一例育肥羔羊球虫病的诊治》文中研究表明西藏当雄某养羊合作社短期育肥基地的绵羊和山羊羔羊群普遍发生食欲下降、消瘦、腹泻,并陆续出现死亡情况进行现场剖检和实验室诊治,确诊为球虫感染所致。采用地克珠利对羊群进行治疗和甲基三嗪酮按0. 025%混入饮水预防,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李坤[2](2019)在《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文中认为牦牛是地理分布非常有限的偶蹄动物之一,也是高寒地区特有牛种,更是高原地区支柱产业,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高寒藏香猪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比较少见的小型猪种,亦是我国珍贵的、独有的猪种。然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牦牛、藏猪的健康,也制约着牦牛、藏猪产业的发展,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更潜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牦牛频发腹泻病,至今尚不清楚导致牦牛腹泻的具体病原。而寄生虫所致的动物腹泻病,占所有腹泻疾病的40%。故为摸清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常见原虫流行状态;初步挖掘牦牛腹泻的寄生虫病原体;揭示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挖掘潜在的药物靶基因。本研究开展了牦牛、藏猪常见原虫的血清学调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研究;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高原牦牛、藏猪常见原虫血清学调查通过IHA或ELISA的检测方法对在采自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四个省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3582份牦牛血清(2011-2017),开展了牦牛七种寄生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泰勒虫、巴贝斯虫、棘球蚴、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检测。应用ELISA法对2016年采自西藏地区的454份藏猪血清进行了棘球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牦牛这七种寄生虫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5.0%、6.3%、15.1%、21.5%、6.5%、1.1%、0.9%;藏猪棘球蚴阳性率为7.3%。2.我国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在我国西藏地区某屠宰场收集的藏猪肺线虫、结节线虫、蛔虫、包虫的包囊及在四川红原地区采集的牦牛蛔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寄生虫虫体的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克隆、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分别对这五种寄生虫的9种线粒体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我国藏猪的肺线虫为复阴后圆线虫,其中米林县、林芝县及工布江达县藏猪源复阴后圆线虫与澳大利亚野猪源复阴后圆线虫(NC013813.1)同源性为97.5%-97.7%。感染藏猪的结节线虫为三种混合感染(齿食道口线虫、长尾肠结节虫、猩猩管口线虫)。其中猩猩管口线虫为首次在猪上发现。将从藏香猪胃和结肠分离的猩猩管口线虫与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其与猩猩管口线虫(AJ619979.1)同源性分别为89%和90%。基于nad1、cox3和ITS三种分子标记基因,发现藏猪胃、盲肠、结肠的线虫阳性率分别为81.13%、66.04%和77.36%。藏猪蛔虫与猪蛔虫(日本、我国湛江)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4%-99.9%,与人蛔虫(日本、巴西、我国临沭)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9.4%-99.7%。藏猪包虫线粒体cox1基因与包虫G4型(AF346403.11)高度同源,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G4型。藏猪包虫线粒体atp6基因与包虫G6型(AY056613.1)同源性较高,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包虫G6型。感染牦牛的蛔虫为牛弓首蛔虫,且与牛弓首蛔虫(AJ937266.1)同源性为99.7%。3.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甘南地区,采集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样品,通过提取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g DNA)和进行18S SSU r DNA序列扩增,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全面分析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线虫门和顶复亚门。其中三组牦牛在线虫门上,无显着差异性(p>0.05);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犊牦牛显着高于腹泻成年牦牛(p<0.05)。在纲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侧口纲、色矛纲和Gregarinasina(顶复亚门的一个纲),而仅有腹泻犊牦牛检测到旋毛纲和纤毛虫纲,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5种纲水平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在目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前庭目、三毛滴虫目、杆线虫目和Eu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而Neo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毛滴目和Hypotrichomonadida(鞭毛虫刚的一类寄生虫),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检测到。腹泻成年牦牛在毛滴目上,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而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其它目水平上均未发现显着的差异(p>0.05)。在科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毛滴目下的一个科)和Haemonchidae(类毛样线虫上科)。而毛圆线虫科仅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毛滴虫科和网尾线虫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Plectidae(色矛纲下的一个科)、圆线虫科、Echinamoebidae(变形虫门下的一个科)、衣孢虫科、伪角毛虫科和Panagrolaimidae(线虫目下的一个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且在毛滴虫科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在属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内变形虫属、布克斯顿纤毛虫属和血矛线虫属。而绕线属和Echinamoeba(变形虫门下的一个属),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中检测到。毛圆线虫属和锥滴虫属,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但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未发现该虫属。簇虫属仅在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出,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未发现该虫属。在四毛滴虫属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4.急性腹泻犊牦牛的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四川某牦牛牧区,采集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犊牦牛的新鲜粪便样品。以粪便寄生虫为研究对象、以18S SSU r DNA为切入点、以高通量测序为载体,全面分析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发掘潜在的寄生虫病原体。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便血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顶复亚门、槽虫门、苔藓虫门,且健康犊牦牛在槽虫门上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明显高于健康犊牦牛(p<0.0001)。副基体门仅在健康犊牦牛发现,而Blastocysta、变形虫门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出。在纲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均检出Trichomonadea、Conoidasida、Phylactolaemata,而健康犊牦牛的Trichomonadea(p<0.001)和Conoidasida(p<0.0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Archamoebae、Aconoidasida、Blastocystidea这三纲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de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目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和Plumatellida,且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Pelobiontida、Piroplasmida、Blastocystida、Adeleorina这四目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均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科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Gregarinidae和Plumatellidae这3科,且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的Simplicimonadidae(p<0.0001)和Gregarinidae(p<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Entamoebidae、Theileriidae、Trichomonadidae、Blastocystidae、Cryptosporidae这5科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e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属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s、Gregarina,且健康犊牦牛在这两属上均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值分<0.0001和<0.01。Entamoeba、Theileria、Tetratrichomonas、Blastocystis、Cryptosporidium这五种属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s仅在健康组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到。5.高原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本研究通过测序,将感染藏猪的肺线虫鉴定为萨氏肺线虫(Metastrongylus salmi),并首次揭示了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信息。藏香猪M.salmi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722 bp,碱基AT总含量为73.54%,核酸组成为A(23.52%)、C(6.14%)、G(19.60%)、T(50.02%)、N(UCAG)(0.73%)。包含12种蛋白编码基因(cox1、cox2、cox3、nad1、nad2、nad3、nad4、nad5、nad6、nad4L、atp6、cytb),22个t RNA和2个r RNA(rrn L、rrn S),而缺少编码atp8蛋白的基因。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4L、atp6、nad2、cob、cox3、cox1、cox2、nad5基因的3‘端会紧挨着一个trn碱基序。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可翻译氨基酸4237个,其中以ATA为起始密码子的最多41.7%(5/12);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的有11个(91.7%)。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使用的密码子有63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的使用频率最高,而除密码子CGC外,脯氨酸的密码子CCC的使用次数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七种寄生虫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明了牦牛腹泻的潜在寄生虫病原;确定了5种寄生虫的线粒体基因的分子特征;揭示了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潜在的药物靶点信息。知己(不断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等)和知彼(全面掌握寄生虫的流行状态、分子特征等),方能有效的解决我国高原牦牛、藏猪的寄生虫疾病,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为减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牧民的危害提供理论支持。
王维,吕新春,吴胜强,贺志沛,杨景芳,史文秀,戴广宇[3](2017)在《规模奶牛场爆发犊牛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指明球虫病是分布极广、危害很大的一种原虫病。艾美耳属球虫种类繁多,鸡7种、兔14种、牛10多种、山羊及绵羊各10多种,各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畜禽均可感染其专有的球虫,其中鸡、兔、牛的球虫病危害较严重,幼龄鸡、兔死亡率可达50%90%,甚至全群死亡。1月龄至2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临床上主要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体温正常或略高,粪便带血,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病重
胡晓龙[4](2017)在《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文中提出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共生生物,不仅关系到林麝的营养生理过程与健康状态而且也是林麝生物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迄今尚缺乏此方面的量化研究。我国自上世纪中叶开展林麝的饲养繁育,旨在培育人工种群并解决中医药原料麝香的可持续来源问题,同时,鉴于近几十年野生林麝分布区严重退缩,种群数量锐减,因而饲养林麝种群还承担着野生种群恢复即重引入种源的艰巨任务。历经近六十年的探索,我国饲养林麝取得了诸多进展,但饲养种群长期处于缓慢增长乃至徘徊的状态。显然,缺乏林麝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粪便寄生虫卵定量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在圈养条件下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的动态变化并尝试揭示其健康状态的指示作用。主要研究结果为:1.鉴于目前尚无一种通用的粪便寄生虫检测的保存方法和漂浮方法,本研究采用冷冻、福尔马林、酒精三种保存方法和饱和氯化钠、饱和硝酸钠、饱和硫酸镁三种漂浮溶液方法,并遴选针对林麝粪便中线虫卵及球虫卵检测的最优组合方案。经麦克马斯特计数法镜检分析得出,线虫卵的检出效果表明,保存方法和漂浮溶液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但漂浮溶液间的差异显着(P<0.01),硝酸钠溶液的漂浮效果最好;冷冻保存和硝酸钠溶液漂浮法的组合检出的粪便线虫卵平均值(EPG=209.38±67.8)高于其它处理组合;球虫卵的检测效果表明,保存方法和漂浮溶液间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P<0.01),福尔马林保存和氯化钠溶液漂浮的组合所检测的粪便线虫卵平均值(EPG=1010.714±162.271)最高。因此,线虫的最适检测组合为冷冻保存和硝酸钠漂浮液;而福尔马林保存和氯化钠漂浮法最适合球虫。2.按春季、夏季及冬季系统采集了秦岭地区和四川西部山地三个麝场的林麝粪便,采用本研究优化的粪便保存和漂浮方法,应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计数粪便虫卵量。结果表明,共发现林麝粪便存在五类肠道寄生虫,即艾美尔球虫、类圆线虫、蛔虫、鞭虫、绦虫,艾美尔球虫是优势种(OPG=1273.7±256.3)。寄生虫类群的比较分析得出,艾美尔球虫感染强度与类圆线虫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r=0.336,P<0.001),而与莫尼茨绦虫呈显着负相关的关系(r=-0.375,P=0.003),说明不同种类的寄生虫间存在着共生或竞争的关系。艾美尔球虫和类圆线虫表现出低水平的聚集度和很高的感染强度,说明这两类寄生虫在整个宿主种群的感染状况比较严重,预示着宿主-寄生虫关系或许已经不再稳定,有爆发寄生虫病的危险。而鞭虫、蛔虫和莫尼茨绦虫较高水平的聚集度则说明宿主种群中存在着一些免疫力较差,且有着较强寄生虫传播潜力的个体,需要对这些个体特别的管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季节和地域能显着影响寄生虫的多样性、感染强度、聚集度和群落结构,而对于感染率的影响则较为有限。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采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测定粪便寄生虫的卵量,并分析林麝肠道寄生虫感染与宿主能量代谢水平之间的关系。粪便甲状腺激素测定结果表明,雌麝的粪便甲状腺激素水平显着的高于雄麝(P<0.01),说明林麝存在能量代谢的性别差异;高海拔麝场的林麝粪便甲状腺激素显着高于低海拔麝场的林麝(P<0.05),说明高低海拔的低温导致林麝的能量代谢负荷更高;同时,林麝粪便甲状腺激素表现出显着的年龄相关性,年龄越大,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粪便寄生虫感染强度与年龄的比较表明,两者呈现显着的负相关(P<0.01),说明成年个体较之未成年个体具有更为完善的寄生虫免疫力。粪便寄生虫感染率与粪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表明,两者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说明寄生虫感染造成的额外能量消耗导致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提高了林麝的能量代谢负荷。4.分别采集林麝和马麝的成体和亚成体的粪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扩增细菌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获得粪便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结果表明,林麝与马麝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是相似的,但不同细菌门的相对丰富在两种宿主间有着显着差异(P<0.05);在属水平,林麝与马麝的肠道菌群无论在属的种类上,还是属的相对丰度上,均有着显着差异(P<0.05);所有个体的肠道菌群优势门均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而且林麝的菌群多样性显着高于马麝(P<0.01);成麝的厚壁菌与拟杆菌比率显着的高于亚成麝,且菌群多样性、组内相似度和组间相似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本研究结果揭示出林麝和马麝的肠道菌群差异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林麝粪便寄生虫卵的定量检测方法,并据此分析了林麝感染的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信息以及混合感染模式,探讨了寄生虫感染与机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揭示了林麝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并探讨了年龄对其的影响,并与其近源种马麝的肠道菌群做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林麝和马麝的基础研究数据,也可为分析林麝的健康状态提供参照系,用于判定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因此可成为林麝饲养种群的寄生虫和菌群监测及饲养管护的理论依据。
刘峻,戈力[5](2011)在《合肥市养羊场球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饱和盐水漂浮、重铬酸钾培养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等方法,对合肥市肥东某羊场调查点的81头山羊粪样进行了球虫虫卵检查。结果表明:山羊球虫感染率为96.30%;共检测到7种艾美耳属球虫,浮氏艾美耳球虫(E.fanrei)、小型艾美耳球虫(E.parva)、颗粒艾美耳球虫(E.granulosa)、槌状艾美耳球虫(E.crandallis)、阿氏艾美耳球虫(E.arloingi)、雅氏艾美耳球虫(E.ninakohlyakimoral)、阿撒他艾美耳球虫(E.ahsata)。同时本文还对山羊球虫感染情况与羊的年龄、品种、体况、性别和饲养方式的关系及优势虫种等进行了分析。
何万平[6](2007)在《洪雅县农业综合治理防控家畜血吸虫病》文中指出
李文宇[7](2019)在《柔嫩艾美耳球虫侵入部位特异性关键分子及其受体研究》文中提出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上皮细胞内,引起鸡产生食欲不振、消瘦、血便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其发病率高,是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给全球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艾美耳球虫属主要寄生于鸡的肠道,不同种球虫具有明显的寄生部位特异性,但其机制机理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3(EtMIC3)可能是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侵入盲肠细胞过程中,决定其寄生部位特异性的关键分子。本研究进一步通过观察鸡球虫侵入相关分子微线蛋白(EtMIC3、EtMIC2和EtAMA1)与鸡不同肠段的结合情况,从而确定E.tenella侵入部位特异性关键分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鸡盲肠上皮细胞的cDNA文库,通过酵母双杂交方法确定E.tenella侵入部位特异性关键分子的受体分子,并通过GST-pulldown技术进行验证。对受体分子进行基因克隆及表达,制备抗血清,分析抗血清对球虫侵入宿主是否具有阻断作用,以及观察受体在鸡不同肠段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对于阐明鸡球虫侵入部位特异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鸡球虫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1.E.tenella微线蛋白与鸡不同肠段结合能力的分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微线蛋白EtMIC3、EtMIC2和EtAMA1与鸡不同肠段(前段、中段、后段和盲肠)的结合能力。结果发现EtMIC3与盲肠具有明显的结合作用,与其它肠段没有明显的结合作用。EtMIC2和EtAMA1与鸡肠段(前段、中段、后段和盲肠)没有明显的结合作用;用EtMIC3抗血清封闭E.tenella子孢子,计算子孢子的侵入抑制率。结果显示EtMIC3抗血清对子孢子侵入盲肠组织的抑制率为63.63%。而在对照组中,PBS和空白大鼠血清不能对E.tenella子孢子侵入盲肠组织引起明显的阻断作用,表明EtMIC3抗血清能够显着阻断E.tenella子孢子侵入盲肠组织的能力。结果显示EtMIC3分子可能是E.tenella侵入部位特异性的关键分子。2.鸡盲肠上皮细胞文库的构建提取并纯化鸡盲肠上皮细胞中总RNA,构建鸡盲肠上皮细胞cDNA文库。构建诱饵质粒pDHB1-EtMIC3,将其转入NMY51酵母菌株中,确定诱饵质粒pDHB1-EtMIC3能否在酵母中进行表达。结果表明获得了高纯度的鸡盲肠上皮细胞RNA,鸡盲肠上皮细胞cDNA初级文库滴度为3×106CFU/mL,扩增后文库滴度约为3×109CFU/mL。文库中插入的片段长度约为400 bp-2000 bp,平均长度大于1000 bp。综上所述,可以用于筛选EtMIC3的受体分子。3.EtMIC3鸡盲肠上皮细胞受体分子的鉴定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EtMIC3受体分子的筛选,经返回性验证发现有8个与EtMIC3结合的受体分子。通过对受体分子的基因克隆及蛋白表达,并经GST-pulldown验证,发现2个能够与EtMIC3分子结合的蛋白:BCL2 associated athanogene 1(BAG1);Endonuclease,polyU-specific-like(ENDOUL)。对鸡盲肠上皮细胞中EtMIC3受体分子的研究有利于阐明E.tenella侵入部位特异性机制。4.受体分子在肠道分布情况及其抗血清对子孢子侵入的阻断作用观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受体分子BAG1、ENDOUL在鸡不同肠段(前段、中段、后段和盲肠)的分布情况。将BAG1、ENDOUL受体分子蛋白分别免疫鸡,制备受体分子特异性免疫抗体。将BAG1、ENDOUL抗血清通过静脉注射至鸡体内,通过攻虫试验分析受体分子抗血清对E.tenella侵入是否具有阻断作用。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2种受体分子主要分布于鸡盲肠,不在其他肠段分布;攻虫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AG1、ENDOUL抗血清组能够显着减缓鸡球虫感染造成的体重下降,说明BAG1、ENDOUL抗血清对E.tenella的感染具有一定的阻断作用。
邝春曼[8](2019)在《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虫寄生在鸡体内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常引起雏鸡大量死亡,育成鸡发育受阻,蛋鸡产蛋率下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其对养鸡业的危害不容忽视。卡氏住白细胞虫R7基因编码第二代裂殖体(second-generation schizont,2GS)的外膜蛋白,R7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抗2GS抗体,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根据卡氏住白细胞虫R7基因和ps YNO-1表达载体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s YNO-R7。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s YNO-R7经原核表达分析显示:重组蛋白R7(recombinant R7 protein,r R7)在37℃、0.1 m M IPTG诱导表达7.5 h时可溶性表达量最高,分子量为90 k Da。经MBP标签纯化后获得r R7蛋白,BCA测定纯化r R7蛋白浓度为1.3 mg/m L。为建立一种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简便快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研究以纯化r R7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经反应条件优化后,确定r R7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0.65μg/m L,最佳包被条件为37℃孵育2 h;最佳封闭液为5%脱脂奶,最佳封闭条件为在4℃中封闭过夜;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500,血清和抗原最佳反应时间为37℃孵育1 h;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4000,最佳孵育时间为37℃孵育0.5 h;最佳底物作用时间为15 min;ELISA阴阳性临界值为0.374。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鸡球虫、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以及鸡痘病毒的标准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小于10%;结果显示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可用于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本研究构建的间接ELISA方法对来自广西、福建、广东和江西部分地区的1615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7.28%。其中广西省的阳性率为17.04%,福建省的阳性率为11.88%,广东省的阳性率为19.87%,江西省的阳性率为16.25%。
刘亭岐[9](2018)在《巨型艾美耳球虫4种侵入相关蛋白分子特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球虫病是家禽的肠道胞内寄生原虫病。该病严重影响饲料转化效率,所以造成严重的损失。鸡球虫病目前基本通过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然而,随着耐药性的产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效的疫苗预防措施备受关注。本研究选取了四种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侵入过程相关的蛋白,进行克隆、表达并评价其免疫保护力,旨在为发现新抗原以及评价其对宿主在抗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提供新型疫苗候选保护性抗原。1.巨型艾美耳球虫表面蛋白基因的分子特性研究及免疫保护性研究评估本章研究成功扩增了E.maxima表面蛋白(EmSAG)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分析后发现该基因由645对碱基所组成,编码214个氨基酸。随后,将EmSAG基因全长分别亚克隆到pET-32a(+)和pVAX1中。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证实靶基因成功转录并在雏鸡体内表达。激光共聚焦试验结果证实,EmSAG在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子孢子表面分布,试验结果同时发现EmSAG也存在于裂殖子的表面。动物实验证实,rEmSAG和pVAX1-SAG都可以明显减轻空肠病变,提高相对增重率。EmSAG疫苗可减少雏鸡的卵囊排出量,使其ACI值超过160。与PBS,pET-32a(+)和pVAX1免疫对照组的雏鸡相比,EmSAG免疫组中CD4+T和CD8+T细胞的百分含量均显着增高(P<0.05)。试验发现,与PBS,pET-32a(+)和pVAX1对照组相比,rEmSAG和pVAX1-SAG免疫组的雏鸡血清中抗EmSAG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各对照组相比,rEmSAG和pVAX1-SAG免疫组的雏鸡,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17、IFN-y与TGF-β含量显着增加(P<0.05)。本章研究结果表明,EmSAG可作为诱导雏鸡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保护性抗原,为研发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新疫苗提供参考。2.巨型艾美耳球虫延伸因子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本研究成功扩增了E.maxima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 2,EmEF2)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分析后发现该基因由2499对碱基组成,编码832个氨基酸。随后,将EmEF2基因全长分别亚克隆到pET-32a(+)和pVAX1中。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证实靶基因成功转录并在雏鸡体内表达。动物实验证实,rEmEF2和pVAX1-EF2都可以明显减轻空肠病变,提高相对增重率。EmEF2疫苗可减少雏鸡的卵囊排出量,使其ACI值超过160。与PBS,pET-32a(+)和pVAX1免疫对照组的雏鸡相比,EmEF2免疫组中CD4+T细胞的百分含量显着增高(P<0.05)。试验发现,与PBS、pET-32a(+)和pVAX1对照组相比,rEmEF2和pVAX1-EF2免疫组的雏鸡血清中抗EmEF2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各对照组相比,rEmEF2和pVAX1-EF2免疫组的雏鸡,血清中IFN-γ,TGF-β含量显着增加(P<0.05)。这些结果表明,EmEF可作为诱导雏鸡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保护性抗原,为研发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新疫苗提供备选抗原。3.巨型艾美耳球虫14-3-3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本研究成功扩增了E.maxima14-3-3基因(Em14-3-3)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由861bp对碱基组成,编码286个氨基酸。随后,将Em14-3-3基因全长分别亚克隆到pET-32a(+)和pVAX1中。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证实靶基因成功转录并在雏鸡体内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试验对Em14-3-3进行亚细胞定位,试验结果表明Em14-3-3在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子孢子和裂殖子阶段都有表达。动物试验证实,rEm14-3-3和pVAX1-14-3-3都可以明显减轻空肠病变,提高相对增重率。Em14-3-3疫苗可增加雏鸡的卵囊减少率,使其ACI值超过160。与PBS、pET-32a(+)和pVAX1免疫对照组相比,Em14-3-3免疫组中CD4+T细胞的百分含量显着增高(P<0.05)。与 PB S、pET-32a(+)和 pVAX 1 对照组雏鸡相比,rEm 14-3-3 和 pVAX 1-14-3-3免疫组的雏鸡,抗Em14-3-3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各对照组相比,rEm14-3-3和pVAX1-14-3-3免疫组的雏鸡,血清中IFN-γ和TGF-β水平显着增加(P<0.05)。这些结果表明,Em14-3-3可诱导雏鸡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新型巨型艾美耳球虫疫苗的研发打下基础。4.巨型艾美耳球虫棒状体蛋白基因分子特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本研究成功扩增了E.maxima棒状蛋白(EmRON)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由2475对碱基组成,编码824个氨基酸。随后,将EmRON基因全长分别亚克隆到pET-32a(+)和pVAX1中。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证实靶基因成功转录并在雏鸡体内表达。动物实验证实,rEmRON和pVAX1-RON都可以明显减轻空肠病变,提高相对增重率。EmRON疫苗可减少雏鸡的卵囊排出量,使其ACI值超过160。与PBS、pET-32a(+)和pVAX1免疫对照组雏鸡相比,EmRON免疫组中CD4+T细胞的的百分含量显着增高(P<0.05)。与PBS、pET-32a(+)和pVAX1对照相比,rEmRON和pVAX1-RON免疫组的雏鸡,抗EmRON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各对照组相比,rEmRON和pVAX1-RON免疫组的雏鸡,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GF-β和IL-4水平显着增加(P<0.05)。这些结果表明,EmRON可诱导雏鸡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巨型艾美耳球虫疫苗的研发提供候选抗原。
赵琼,刘晓云,周凯[10](2017)在《波尔山羊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指明山羊球虫病是由艾美科艾美耳属的球虫寄生于山羊肠道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各品种山羊均可感染,诊断需根据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判定。本人在临床上收集了一例疑似球虫感染的波尔山羊,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粪检及肠黏膜刮片检查,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合羊只的发病季节、饲养管理等现状,将其确诊为球虫感染,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山羊场爆发球虫病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羊场爆发球虫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一例育肥羔羊球虫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临床针状 |
3 诊断 |
3.1 剖检 |
3.2 实验室诊断 |
4 防治 |
4.1 药物防治 |
4.2 饮水 |
4.3 环境卫生 |
5 讨论 |
(2)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牦牛和藏猪概况 |
1.1 牦牛和藏猪的简介 |
1.2 牦牛和藏猪的分布 |
1.3 牦牛和藏猪的价值 |
1.4 牦牛和藏猪的养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 牦牛的主要寄生虫病 |
2.1 牦牛球虫病 |
2.2 牦牛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 |
2.3 牦牛皮蝇蛆病 |
2.4 牦牛包虫病 |
2.5 牦牛弓形虫病 |
2.6 牦牛犬新孢子虫病 |
2.7 牦牛隐孢子虫病 |
2.8 牦牛贾第鞭毛虫病 |
2.9 牦牛微孢子虫病 |
2.10 牦牛弓首蛔虫病 |
2.11 牦牛肝片吸虫病 |
2.12 牦牛住肉孢子虫病 |
2.13 绵羊夏伯特线虫病 |
3 藏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
3.1 藏猪弓形虫病 |
3.2 藏猪肺线虫病 |
3.3 藏猪包虫病 |
3.4 藏猪蛔虫病 |
3.5 藏猪旋毛虫病 |
3.6 藏猪结节线虫病 |
3.7 藏猪疥螨病 |
3.8 藏猪鞭虫病 |
3.9 藏猪球虫病 |
3.10 藏猪棘头虫病 |
4 寄生虫病的危害 |
4.1 寄生虫病对家畜的危害 |
4.2 寄生虫病对人的危害 |
4.3 寄生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 |
5 寄生虫的主要检测方法 |
5.1 流行病学 |
5.1.1 剖检 |
5.1.2 虫卵检测 |
5.1.3 血清学检测 |
5.2 寄生虫分离鉴定 |
5.2.1 形态学鉴定 |
5.2.2 分子鉴定 |
5.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5.4 高通量测序 |
5.5 组学研究 |
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牦牛、藏猪七种寄生虫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待检血清 |
2.1.2 ELISA和 IHA检测试剂盒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及结果判定 |
3 检测结果 |
3.1 牦牛弓形虫的检测结果 |
3.2 牦牛犬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3 牦牛和藏猪棘球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4 牦牛巴贝斯虫、泰勒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5 牦牛贝诺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6 牦牛住肉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弓形虫在青藏高寒地区牦牛的流行情况 |
4.2 犬新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3 棘球蚴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4 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5 贝诺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6 住肉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5 总结 |
第二章 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牦牛样本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牦牛与健康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4 分析讨论 |
第三章 急性腹泻牦牛的寄生虫病原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 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g 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犊牦牛与健康犊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4 分析讨论 |
第四章 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虫株的收集与保存 |
2.2.2 虫株的形态学鉴定 |
2.2.3 虫体基因组DNA(g DNA)的提取 |
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电泳和切胶回收 |
2.2.5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及测序 |
2.2.6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扩增结果 |
3.2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结果 |
3.3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五章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检测 |
2.3.3 肺线虫线粒体文库构建 |
2.3.4 藏猪肺线虫测序文库质量检测 |
2.4 测序 |
2.5 测序结果处理与分析 |
2.5.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2.5.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
2.5.3 进化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提取结果 |
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 |
3.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
3.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估计 |
3.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价 |
3.4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
3.4.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非编码基因分析 |
3.4.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分析 |
3.4.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与氨基酸分布分析 |
3.5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分析 |
3.6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
3.7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3)规模奶牛场爆发犊牛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病变 |
4 实验室检测 |
5 临床诊断 |
6 治疗 |
7 讨论 |
7.1 疾病流行性 |
7.2 注意饲养管理 |
7.3 鉴别诊断 |
7.4 重视肠道调理 |
8 小结 |
(4)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林麝生物学特征 |
1.2 林麝资源的保护现状 |
1.2.1 致危因素 |
1.2.2 保护现状 |
1.3 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 |
1.3.1 麝科动物感染的寄生虫种类 |
1.3.1.1 原虫 |
1.3.1.2 线虫 |
1.3.1.3 绦虫 |
1.3.1.4 吸虫 |
1.3.1.5 节肢动物 |
1.3.2 麝科动物寄生虫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3.2.1 麝科动物寄生虫病诊断技术的不足与展望 |
1.3.2.2 麝科动物寄生虫致病机制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3.2.3 麝科动物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3.2.4 麝科动物寄生虫防治的不足与展望 |
1.3.3 麝科动物寄生虫研究的特殊性 |
1.4 肠道菌群研究概述 |
1.4.1 肠道菌群 |
1.4.2 肠道菌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
1.4.2.1 克隆文库技术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
1.4.2.2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
1.4.3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
1.4.3.1 宿主基因型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4.3.2 饮食结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4.3.3 宿主年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4.3.4 影响肠道菌群的其他因素 |
1.4.4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
1.4.4.1 肠道菌群的营养功能 |
1.4.4.2 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 |
1.4.4.3 肠道菌群的免疫屏障功能 |
1.4.5 反刍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
1.4.6 麝科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林麝粪便中寄生虫卵检测技术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地点 |
2.2.2 样本采集 |
2.2.3 粪便寄生虫卵检测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季节和地域对圈养林麝肠道寄生虫寄生状态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
3.2.2 粪样采集 |
3.2.3 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寄生虫的种间关系 |
3.3.2 寄生状态的季节差异 |
3.3.3 寄生状态的地域差异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林麝肠道寄生虫负荷与粪便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地点与研究对象 |
4.2.2 样本采集 |
4.2.3 激素提取和测定 |
4.2.4 寄生虫分析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性别、海拔和年龄对T3水平的影响 |
4.3.2 年龄对寄生虫负荷的影响 |
4.3.3 寄生虫负荷与粪便T3浓度的相关性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林麝与马麝肠道微生物比较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
5.2.2 样本采集 |
5.2.3 DNA提取 |
5.2.4 PCR和高通量测序 |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数据统计 |
5.3 结果 |
5.3.1 数据的验证 |
5.3.2 林麝和马麝的肠道核心菌群 |
5.3.3 年龄和宿主种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 |
致谢 |
(5)合肥市养羊场球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饲养环境 |
1.2 粪样采集 |
1.3 卵囊收集和镜检 |
1.4 卵囊分离培养 |
1.5 虫种鉴定 |
1.6 卵囊优势率计算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球虫种类 |
2.2 山羊球虫感染情况 |
2.3 不同年龄段山羊球虫感染情况 |
2.4 不同性别山羊球虫感染情况 |
2.5 不同品种山羊球虫感染情况 |
2.6 山羊的各种球虫感染率 |
3 讨论 |
3.1 山羊球虫感染原因分析 |
3.2 易感羊群分析 |
3.2.1 羔羊易感 |
3.2.2 山羊球虫感染强度与品种关系不大 |
3.2.3 山羊球虫感染强度与性别有关 |
3.3 山羊球虫病预防 |
3.4 山羊球虫病治疗 |
3.5 饱和盐水漂浮山羊球虫卵的静置时间 |
4 结论 |
(6)洪雅县农业综合治理防控家畜血吸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施地点及概况 |
1.2 综合治理方法 |
1.2.1 水改旱 |
1.2.2 家畜圈养 |
1.2.3 养鱼灭螺 |
1.3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
1.4 项目实施行政措施 |
1.4.1 成立洪雅县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
1.4.2 成立技术小组 |
1.4.3 实施综合治理补助 |
1.4.4 加强宣传 |
1.4.5 实行公示制 |
1.4.6 加强部门合作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疫情 |
2.2 湿地面积 |
2.3 畜牧生产结构调整 |
2.4 环境保护 |
3 讨论 |
(7)柔嫩艾美耳球虫侵入部位特异性关键分子及其受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鸡球虫病及鸡球虫侵入机制研究 |
1 鸡球虫病 |
1.1 病原 |
1.2 防治 |
1.3 鸡球虫的侵入部位特异性及其侵入机制 |
2 微线蛋白(MICs)及其在顶复门原虫侵入过程中的作用 |
2.1 微线蛋白(MICs)概述 |
2.2 微线蛋白(MICs)分子结构域及其功能 |
2.3 微线蛋白(MICs)在鸡球虫及其他顶复门原虫侵入过程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 |
1 检测未知相互作用蛋白方法 |
2 检测已知相互作用蛋白方法 |
3 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E.tenella微线蛋白与鸡不同肠段结合能力的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EtMIC3、EtMIC2和EtAMA1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2.2 EtMIC3、EtMIC2和EtAMA1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 重组蛋白EtMIC3、EtMIC2和EtAMA1的表达 |
2.4 微线蛋白EtMIC3、EtMIC2、EtAMA1与不同肠段的结合能力分析 |
2.5 EtMIC3抗血清对E.tenella子孢子侵入阻断作用的观察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鸡盲肠上皮细胞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鸡盲肠细胞RNA检测 |
2.2 cDNA的合成与均一化 |
2.3 鸡盲肠上皮细胞cDNA文库质量的评价 |
2.4 重组诱饵质粒pDHB1-EtMIC3的构建与鉴定 |
2.5 诱饵质粒pDHB1-EtMIC3在NMY51酵母菌中的表达情况 |
2.6 酵母双杂交功能性检测 |
2.7 筛选3-AT的最适浓度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EtMIC3盲肠受体分子的筛选及其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酵母双杂交初次筛选 |
2.2 返回性验证 |
2.3 返回验证阳性捕获质粒中插入基因的鉴定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受体分子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2.6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2.7 受体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复性 |
2.8 pGEX-6p-1-EtMIC3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
2.9 受体分子的GST-pulldown验证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EtMIC3受体分子在鸡不同肠段的分布及其抗血清对E.tenella侵入阻断作用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受体蛋白在不同肠段的分布 |
2.2 受体分子抗血清对E.tenella侵入阻断作用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病原学 |
1.2.1 分类 |
1.2.2 病原形态 |
1.2.3 超微结构 |
1.2.4 生活史 |
1.3 流行病学 |
1.4 症状和病变 |
1.5 诊断 |
1.5.1 病原诊断 |
1.5.2 PCR技术 |
1.5.3 血清学诊断技术 |
1.6 危害 |
1.7 防治 |
1.7.1 防蠓灭蠓 |
1.7.2 药物防治 |
1.7.3 疫苗免疫 |
1.8 R7基因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血清来源 |
2.1.2 质粒与菌株 |
2.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1.5 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基因合成与引物设计 |
2.2.2 R7基因克隆 |
2.2.3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2.4 重组表达载体psYNO-R7的构建 |
2.2.5 目的蛋白的表达分析 |
2.2.6 目的蛋白的纯化 |
2.2.7 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 |
2.2.8 阴阳性血清制备 |
2.2.9 BCA测定蛋白浓度 |
2.2.10 间接ELISA方法的常规操作 |
2.2.11 间接ELISA方法工作条件的优化 |
2.2.12 阴阳性判定标准的确定 |
2.2.13 敏感性试验 |
2.2.14 特异性试验 |
2.2.15 重复性试验 |
2.2.16 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R7基因的扩增 |
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2.1 菌液PCR鉴定 |
3.2.2 重组质粒psYNO-R7的双酶切鉴定 |
3.3 rR7蛋白的表达结果 |
3.3.1 诱导时间的分析 |
3.3.2 IPTG诱导浓度分析 |
3.3.3 表达产物存在形式的检测结果 |
3.4 rR7蛋白纯化结果 |
3.5 rR7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3.6 阳性血清制备结果 |
3.7 蛋白浓度的测定 |
3.8 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3.8.1 抗原和血清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
3.8.2 酶标二抗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
3.8.3 最佳包被时间的确定 |
3.8.4 最佳封闭时间的确定 |
3.8.5 抗原和血清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3.8.6 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3.8.7 显色时间的确定 |
3.8.8 阴阳性判定标准的确定 |
3.9 敏感性试验 |
3.10 特异性试验 |
3.11 重复性试验 |
3.12 临床检测 |
4 讨论 |
4.1 R7基因的原核表达 |
4.2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巨型艾美耳球虫4种侵入相关蛋白分子特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危害及防控现状 |
1 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生活史 |
2 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流行情况 |
3 巨型艾美耳球虫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
4 鸡球虫病的防治现状 |
5 鸡球虫DNA疫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4种侵入相关抗原研究进展 |
1 鸡艾美耳球虫表面蛋白 |
2 鸡艾美耳球虫延伸因子2 |
3 鸡艾美耳球虫14-3-3蛋白 |
4 鸡艾美耳球虫棒状体蛋白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表面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EmSAG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EmSAG基因的克隆结果 |
2.3 重组质粒pMD19-T-SAG的鉴定 |
2.4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AG的构建和鉴定 |
2.5 重组SAG蛋白的诱导表达以及纯化 |
2.6 Wester blot分析 |
2.7 DNA疫苗pVAX-EmSAG的构建和鉴定 |
2.8 DNA疫苗pVAX-EmSAG在鸡体内表达的检测 |
2.9 EmSAG蛋白在E.maxima各阶段的定位分析 |
2.10 EmSAG基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2.11 EmSAG免疫诱导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2.12 EmSAG免疫诱导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2.13 EmSAG免疫诱导鸡脾脏T淋巴细胞亚类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章 |
第四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延伸因子2基因的克隆表达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EmEF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EmEF2基因PCR扩增结果 |
2.3 重组质粒pET-32a(+)-EF2的构建和鉴定 |
2.4 重组EF2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2.5 Western blot分析 |
2.6 DNA疫苗pVAX-EmEF2的构建和鉴定 |
2.7 真核表达质粒pVAX-EmEF2在鸡体内表达的检测 |
2.8 EmEF2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2.9 EmEF2免疫诱导血清抗体、细胞因子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14-3-3基因的克隆、表达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Em14-3-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14-3-3 PCR扩增和克隆 |
2.3 重组质粒pET-32a(+)-14-3-3的构建 |
2.4 重组14-3-3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2.5 Western blot分析 |
2.6 DNA疫苗pVAX-Em14-3-3的构建和鉴定 |
2.7 DNA疫苗pVAX-Em14-3-3在鸡体内表达的检测 |
2.8 Em14-3-3蛋白在E.maxima各阶段的定位分析 |
2.9 Em14-3-3的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2.10 Em14-3-3免疫诱导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2.11 Em14-3-3免疫诱导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2.12 Em14-3-3刺激鸡脾脏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棒状体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EmRON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2.2 EmRON基因PCR扩增结果 |
2.3 重组质粒pET-32a(+)-RON的构建和鉴定 |
2.4 重组RON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2.5 Western blot分析 |
2.6 真核表达质粒pVAX-EmRON的构建和鉴定 |
2.7 真核表达质粒pVAX-EmRON在鸡体内表达的检测 |
2.8 EmRON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2.9 EmRON免疫诱导血清抗体和细胞因子 |
2.10 鸡脾脏T淋巴细胞亚类变化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10)波尔山羊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概述 |
2 实验室检查 |
3 检查结果 |
4 防治措施 |
5 小结与讨论 |
四、山羊场爆发球虫病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例育肥羔羊球虫病的诊治[J]. 何冰梅,田波. 西藏农业科技, 2019(S1)
- [2]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 李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3]规模奶牛场爆发犊牛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王维,吕新春,吴胜强,贺志沛,杨景芳,史文秀,戴广宇.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10)
- [4]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D]. 胡晓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合肥市养羊场球虫感染情况调查[J]. 刘峻,戈力.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02)
- [6]洪雅县农业综合治理防控家畜血吸虫病[J]. 何万平.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7(06)
- [7]柔嫩艾美耳球虫侵入部位特异性关键分子及其受体研究[D]. 李文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D]. 邝春曼.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9]巨型艾美耳球虫4种侵入相关蛋白分子特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 刘亭岐.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波尔山羊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赵琼,刘晓云,周凯.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