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翁氏藏书渊源考证

常熟翁氏藏书渊源考证

一、常熟翁氏藏书源流考(论文文献综述)

贾宏涛[1](2022)在《诗书继世长:常熟翁氏的书籍世界——以翁氏日记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以翁心存、翁同龢为代表的翁氏家族作为晚清一大望族,在其发展中必然有某种精神文化方面的驱动力,书籍在这一过程中正扮演了重要角色。翁氏家族藏书甚夥,其中不少来自陈揆、刘喜海、彭元瑞等藏书家流散的书籍,这些信息在翁氏日记中均有详细记述。同时,日记中也留下翁氏父子众多读书、校书的记录,并在不少藏书题跋中可以看到诸多翁氏家族成员的笔墨,或是父子同撰,或是叔侄联题,呈现出的是家族共同读书的文化景象。

孙玉婷[2](2021)在《翁同书年谱》文中研究说明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江苏常熟人,曾任贵州学政,安徽巡抚。翁同书深受家族“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早年以读书入仕为己任,多次科考失败仍不放弃,终于在道光二十年(1840)入朝为官。为官之初被派往广东、贵州等地。咸丰三年(1853)一纸调令使其奔赴扬州军营,此后翁同书辗转于江南、安徽等地对抗太平军、捻军,咸丰十一年(1861)因寿州失守革职,充军伊犁。同治四年(1865)病死于甘肃花马池。翁同书一生颠沛流离,难言顺遂,早年随父流寓各地,汲汲于功名,中年又在贵州、江苏、安徽各地奔波,一介文臣被迫上阵杀敌,终因寿州失守惨遭弹劾,病死异乡,但正是翁同书复杂的生活经历才使得他个人的形象更加生动,借由他,我们不仅可以窥得晚清大臣的生活细节,兴趣爱好等,更可以由此探究其家族精神以及晚清社会图景。《翁同书年谱》在其自订年谱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如翁同书自己的奏稿、书札、信件,亲友的日记、诗歌以及当时的乡邦文献、方志等,按照时间先后对其经历的事件进行考订编次,并通过分析文献掌握翁同书的生活环境,活动轨迹,生活细节,从而真实还原谱主翁同书的一生和个人形象,为翁同书的其他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性材料。《翁同书年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提出了学界对于翁同书研究还处于零散,孤立的起步状态,从而说明撰写《翁同书年谱》的研究价值,不仅可以理清这位晚清大臣的一生事迹,还可以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凡例部分详细说明了年谱的编排体例和原则。世系通过图表的形式对谱主的家世背景和关系密切的家属进行说明,使读者对其身世背景有直观的认识。年谱的撰写是本文的重点,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翁同书嘉庆十五年(1810)至同治四年(1865)总计五十五年的人生事迹,谱文做到了简洁凝练,事事清晰,注文则大量征引文献来佐证谱文、补充谱文。传论部分是对翁同书一生的总结,翁同书一生辗转漂泊,曾到广州举行乡试,也曾到西南贵州任学政,更是在江南、安徽的战场上辗转,最后病死于甘肃,一生少有与亲朋共处的闲适岁月,都是一人孤身在外漂泊。翁同书的仕途也不尽如人意,年少屡试不第,初为朝臣又被外派,而后更是委派去了军营,上阵杀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度过了数十年,最后因寿州失守被弹劾,身陷囹圄。尽管如此,翁同书身上始终有着士大夫的追求,终生藏书读书,保持着儒生持身守正的本色。本文涉及人物生平简介则是将年谱中涉及的除谱主以外的人物按字母顺序排序,列至文末,简单介绍其生平,使读者对其可以有基本的了解。

郭霞丽[3](2020)在《近现代藏书家藏书归属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私家藏书作为图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担负着传承文化的职能。近现代社会动荡不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无不给文献典籍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许多藏书家为保存文化典籍,以一己之力奔走各地抢救文献,又在建国之后纷纷将藏书捐献国家。这些藏书最终如江河汇海归入全国各大图书馆,有了更好的归宿。近年来,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各馆珍藏的善本古籍不断被发掘、着录,各馆的藏书来源问题得到重视。近现代藏书家及其藏书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但对于近现代藏书家的藏书归属问题,仍缺乏一个整体性的归纳总结。因此,通过藏书家藏书归属个案的研究,明确这些藏书的去向,以便于利用,这是我们确立研究课题的初衷。本篇论文重点论述近代藏书家的藏书归属,将近现代藏书家的藏书来源、归属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归纳近现代着名藏书家的大宗藏书归宿,期望为学者研究某位藏书家藏书提供便利。本文选取近现代最着名的藏书世家十六家,及藏书家四十三位,按他们的祖籍地域分章,对他们的藏书归属进行探讨研究,明确他们的藏书归属。

吕姝焱[4](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研究表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周冉[5](2019)在《传承六世而不散 大藏家翁同龢留下的文物奇珍》文中指出翁同龢出身官宦世家,状元及第,为官40多年,累迁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是晚清两朝帝师,沉浮官场的同时忙中偷闲,在文玩收藏这样的"余事"上耗费了大量心力和财力。翁同龢在京城的宅子位于南横街,靠近琉璃厂,他几乎日日都要去遛上一遭,是古董市场的常客。如果没什么收获或是去晚了,他便会在日记里懊恼不已,遇到珍品花费过高,又会检讨自己玩心过重,感叹"作此无用之事,有妨正业,默自愧悚"。他就这样一边告诫自己不要玩物丧志,一边开创了累世家藏,成了令后世瞩目的大收藏家。

史岩松[6](2018)在《论晚清帝师翁同龢的书籍人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是晚清政坛的显赫人物,也是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一生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翁同龢无论是藏书、校书,还是读书、藏家交往都达到了顶级藏书家的标准,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士大夫藏书的典范。文章以书籍为线索来解读不一样的翁同龢,揭示其丰富多彩的嗜书人生。

凌冬梅[7](2018)在《“耕读传家”与“诗书继世”——试析《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一书的特点和成就》文中提出以曹培根新着《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为参考,论文阐述了苏州私家藏书的研究概况,从苏州私家藏书史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区域藏书文化研究的深入性和特色性、传统藏书文化研究的学术性和创新性三方面,总结了该书在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上的特点和成就。

李震[8](2018)在《点校本《邵雍集》《邵雍全集》补正——以南宋吴坚刻本爲中心》文中指出吴坚本《观物篇》《渔樵问对》《无名公传》和《邵子後录》刊於南宋咸淳年间,是邵雍诸书目前可见的最早版本。吴坚本篇帙全备,文字精详,各通行本中的脱)之处,多赖此本而得补正,惜点校本《邵雍集》《邵雍全集》未加利用。以此本校核两点校本,可以发现二者最大的问题在於底本不善,校记撰写不够严谨,对旧有版本的)误缺乏深入的考校,在体例编排上也有可以改进之处。

贾宏涛[9](2017)在《翁氏日记与晚清上层书籍世界》文中认为《翁同龢日记》作爲"晚清三大日记"之一,历来被认爲於晚清历史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意义,自上个世纪以来,利用《翁同龢日记》来窥测晚清政治风云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栋,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晚清历史的研究进程,其父《翁心存日记》於2011年由张剑整理出版,同样被学者认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①,不过现存大多数成果也多以历史文献或其他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但事实上,除了显而易见的历史层面的价值以外,翁氏父子日记

李龙[10](2017)在《张宪生平及《玉笥集》版本考论》文中指出本文以元末诗人张宪为中心,考述张宪生平及其诗歌总集《玉笥集》的版本流传情况。张宪作为典型的生长于元朝的子民,又历经元明易代动荡之特殊年代,其生平思想轨迹极具典型性。对张宪生平及其诗歌版本的研究,将丰富元末诗人研究的内容,且具有较为重要的补充作用。然而学界对张宪这一特殊个体及其诗集的关注度稍显单薄,就当前研究概况来看,还没有对张宪及其诗集《玉笥集》进行专门的研究,尚不构成整体研究的层面,处于待开拓的阶段。笔者将勾稽相关史料,梳理张宪的生平经历、交游状况,了解张宪其人。对《玉笥集》的诸多版本进行收集、整理、对比研究,梳理其诗集的流传情况。同时通过对部分代表性诗篇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究其思想内容,挖掘其诗歌所反映的心路历程及情感倾向。为以后的学者研究元代文人,特别是元末文人提供一些较为翔实的资料。本文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考述张宪生平,笔者据所收集整理之史料,结合张宪《玉笥集》部分诗篇,将张宪生平分为五个阶段进行论述,试图从侧面剖析总结出张宪每个人生阶段之思想轨迹。第二部分考述张宪之交游情况,张宪生平与杨维桢及张士诚两大历史名人息息相关,其交游也因此得到丰富与扩展,而由于张宪的特立独行与不羁的性格,因此其交游同时也不乏元当局部分上层官员及社会其他人士。故在本部分,笔者将张宪交游分为三个部分分而论之。第三部分考述了张宪诗歌总集《玉笥集》之版本流传情况,在对国家图书馆所藏各清钞本作一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玉笥集》的其他现存版本,对其刊刻源流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与考述。

二、常熟翁氏藏书源流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熟翁氏藏书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2)翁同书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凡例
翁氏世系简表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一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二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三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四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五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六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七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八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九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十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十一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十二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十三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十四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十五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十六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十七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十八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十九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二十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二十一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二十二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二十三岁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二十四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二十五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二十六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二十七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二十八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二十九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三十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三十一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三十二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三十三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三十四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三十五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三十六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三十七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三十八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三十九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四十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四十一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四十二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四十三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四十四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四十五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四十六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四十七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四十八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四十九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五十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五十一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五十二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五十三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五十四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五十五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五十六岁
传论
本文涉及人物生平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3)近现代藏书家藏书归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关于近现代藏书家的专着文献研究
        (二) 学术论文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山东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杨氏海源阁藏书归属
    二、 王献唐那罗延氏藏书归属
    三、 黄裳来燕榭藏书归属
第二章 安徽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刘世珩玉海堂藏书归属
    二、 徐乃昌积学斋藏书归属
    三、 陈一甫居敬轩藏书归属
    四、 周氏家族藏书归属
        (一) 周叔弢与自庄严堪~③藏书归属
        (二) 周明泰藏书归属
        (三) 周绍良蠹斋藏书归属
第三章 江苏苏州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常熟张氏家族藏书归属
        (一) 张海鹏借月山房藏书
        (二)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
    二、 常熟翁氏家族藏书归属
    三、 常熟瞿氏藏书归属
    四、 吴县潘氏藏书归属
    五、 苏州顾氏过云楼藏书归属
    六、 章钰四当斋藏书归属
    七、 丁祖荫湘素楼藏书归属
    八、 吴梅奢摩他室藏书归属
第四章 江苏其他地方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昆山李氏家族藏书
    二、 缪荃孙艺风堂藏书归属
    三、 盛宣怀愚斋藏书归属
    四、 宗舜年咫园藏书归属
    五、 董康诵芬室藏书归属
    六、 邓邦述群碧楼藏书归属
    七、 陶湘涉园藏书归属
    八、 丁福保诂林精舍藏书归属
    九、 卢前饮虹簃藏书归属
第五章 浙江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范氏天一阁藏书归属
    二、 汪氏振绮堂藏书归属
    三、 瑞安孙氏玉海楼藏书归属
    四、 杭州丁氏藏书归属
    五、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归属
    六、 叶昌炽治廧室藏书归属
    七、 罗振玉大云书库藏书归属
    八、 张元济涉园藏书归属
    九、 张钧衡适园藏书归属
    十、 叶景葵卷盦藏书归属
    十一、 张寿镛约园藏书归属
    十二、 蒋汝藻传书堂藏书归属
    十四、 朱希祖郦亭藏书归属
    十五、 刘承干嘉业堂藏书归属
    十三、 王国维藏书归属
    十六、 马廉不登大雅堂文库藏书归属
第六章 湘鄂赣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湘乡曾氏藏书归属
    二、 袁芳瑛卧雪庐藏书归属
    三、 杨守敬观海堂藏书归属
    四、 卢氏兄弟藏书归属
    五、 叶德辉观古堂藏书归属
    六、 王礼培小招隐馆藏书归属
    七、 李盛铎木犀轩藏书归属
第七章 西南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贵州独山莫氏藏书归属
    二、 傅增湘双鉴楼藏书归属
第八章 广东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孔氏岳雪楼藏书归属
    二、 丁日昌持静斋藏书归属
    三、 康有为延香堂藏书归属
    四、 梁鼎芬葵霜阁藏书归属
    五、 梁启超饮冰室藏书归属
    六、 伦明续书楼藏书归属
    七、 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归属
第九章 福建藏书家藏书归属研究
    一、 陈群泽存书库藏书归属
    二、 郑振铎玄览堂藏书归属
        (一) 郑振铎私人所藏典籍
        (二) 郑振铎为国家所收之典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五、研究内容概述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四、以画理阐诗学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一、文学夫妻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五、家集中的女性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二、杨圻宗唐趣尚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二、汪佑南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二、张定鋆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传承六世而不散 大藏家翁同龢留下的文物奇珍(论文提纲范文)

重现江湖的翁氏藏书
翁氏藏书辗转回流
挪用房款买来《长江万里图》
三幅重要藏品落户上博

(6)论晚清帝师翁同龢的书籍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1 藏书
    1.1 家藏
    1.2 购书
    1.3 受书
2 整理图书
    2.1 写书签、写书根、装订修缮书籍
    2.2 校书
    2.3 誊录批点、抄书
3 读书
    3.1 为教书、工作、应急而读
    3.2 为喜好、消闲而读
    3.3 为应酬而读
4 与文献家交往、记录书林资料
    4.1 与藏书家、文献家交往
    4.2 记录书林资料

(7)“耕读传家”与“诗书继世”——试析《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一书的特点和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苏州私家藏书史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2 区域藏书文化研究的深入性和特色性
3 传统藏书文化研究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4 结语

(10)张宪生平及《玉笥集》版本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张宪其人
    (一)张宪生卒年考证
    (二)张宪生平行迹考
        1.玉笥读书,力学有志
        2.负才不羁,薄游四方
        3.退居江浙,师从铁崖
        4.三献未酬,终仕吴域
        5.遁隐佛寺,郁郁而终
二、张宪主要交游考略
    (一)以杨维桢及铁崖派为中心的文人间交游
    (二)以张士诚政权为中心的松江文士之交游
        1.与“吴中四杰”之交游
        2.与张吴政权其他文人之交游
    (三)与其他文人、僧俗及元当局官员之交游
三、《玉笥集》版本源流考
    (一)明成化五年(1469)黄瑮刻本
        1.李兆洛跋本
        2.鲍廷博知不足斋旧藏本
        3.鲍氏知不足旧藏、盛昱补抄本
        4.石研斋藏本
        5.季锡畴校跋本
        6.陆锡熊抄本
        7.张廷枚抄本
        8.章愫校跋本
        9.经鉏堂抄本
        10.方功惠旧藏本
        11.周永年所藏四卷本
        12.十二卷本
    (二)明弘治五年(1492)王术刊本
    (三)四库全书本
    (四)粤雅堂丛书本
    (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常熟翁氏藏书源流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诗书继世长:常熟翁氏的书籍世界——以翁氏日记为中心[J]. 贾宏涛.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22(01)
  • [2]翁同书年谱[D]. 孙玉婷.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3]近现代藏书家藏书归属问题研究[D]. 郭霞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传承六世而不散 大藏家翁同龢留下的文物奇珍[J]. 周冉. 国家人文历史, 2019(04)
  • [6]论晚清帝师翁同龢的书籍人生[J]. 史岩松.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03)
  • [7]“耕读传家”与“诗书继世”——试析《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一书的特点和成就[J]. 凌冬梅. 新世纪图书馆, 2018(04)
  • [8]点校本《邵雍集》《邵雍全集》补正——以南宋吴坚刻本爲中心[J]. 李震.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8(00)
  • [9]翁氏日记与晚清上层书籍世界[J]. 贾宏涛. 古典文献研究, 2017(02)
  • [10]张宪生平及《玉笥集》版本考论[D]. 李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常熟翁氏藏书渊源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