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弘文大学生“辍学”事件(二)

鲁迅与弘文大学生“辍学”事件(二)

一、鲁迅与弘文学院学生“退学”事件(下)(论文文献综述)

姜异新[1](2021)在《“这一个讲堂中”的“电影”——观看之道与鲁迅的“弃医从文”》文中研究说明引言何以"幻灯片"首先,让我们综合现有史料与文本,归纳一下,鲁迅在仙台都看到了什么?他看见陌生的先生,研究室的人骨头骨标本①、解剖室的尸体、不敢下刀的年青女尸和婴幼孩尸体②,也看到了活生生的俄国战俘;他看见有3名同班同学应征报名到日俄战争的前线——中国东北,也看到了临床教学医院里不断增加的伤病员;

张钊贻[2](2021)在《秋瑾“拔刀”“呵斥”鲁迅故事之材源考》文中指出网上广泛流传一个故事:1905年秋瑾在陈天华追悼会上,拔出佩刀,对不肯回国的鲁迅等人呵斥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查故事源于永田圭介的《秋瑾——竞雄女侠传》,此书虽然利用了中、日文材料,但此故事则根据中文的秋瑾年表和传记。这些年表和传记采用徐双韵回忆,但却删去开头"如有人回到祖国"一句,造成误会。秋瑾针对的是要归国当官而出卖革命者,并非针对"取缔规则"事件中主张继续学习的人们,更非针对鲁迅。

余迅[3](2020)在《跨学科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思考和展望——评李浩、丁佳园编着《鲁迅与电影》》文中研究说明由李浩、丁佳园编着的《鲁迅与电影》(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版)是近年跨学科视野下的"鲁迅资料汇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鲁迅日记》为主要线索,通过对照《申报》电影广告,整理了1927年9月—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时期所观看的电影,同时还收集了电影上映信息、剧照、影评等,较为全面地为读者和研究者展现了作家鲁迅的"观影片单"。比较刘思平、邢祖文早年编着的《鲁迅与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以下为行文简便,

费冬梅[4](2021)在《鲁迅和近代以来日本人访华游记》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日本人写下了大量访华游记,这些游记比较全面地呈现了近世中国的形象,虽然这些形象有很多歪曲之处,但也有不少游记做出了相对客观的记录。①这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刻反省。他们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了解异国人士对中国的看法,进而反躬自省,引起疗救的注意。尤其重要的是,这些访华游记对于中国国民性的话题讨论得十分频繁,作为重要的"他者",这些言论对当年以鲁迅为代表的致力于改造中国民族性的启蒙思想家们产生了直接的借鉴或重要启发。

鲍国华[5](2020)在《寻找“文学家”鲁迅的起点——北冈正子《日本异文化中的鲁迅》片论》文中指出日本鲁迅研究大家北冈正子的着作,以译本的形式在中文世界流传并产生积极影响,迄今已近40年。最初的翻译,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何乃英教授根据《野草》杂志上连载的《〈摩罗诗力说〉材料来源考笔记》(1972—81年),加上作者补充的一些材料,编成的《〈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一书1。这部着作采用的史料和方法,对1980年代初的中国学术界而言,略显陌生,与当时的学术风气也并不贴近。国内研究者赞叹北冈正

徐志民[6](2020)在《日本的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96年中国留日运动开启以来,持续不断、人数众多、影响至巨的中国留日学生,成为日本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中日关系和国际形势变化,日本的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经历了起步、延续、高潮三个阶段,在留日学生政策、留日学生群体、留日学生资料整理,以及留日学生就读学校、所学专业、个案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但是,宏观选题微观化和微观选题精细化趋向,且以日方资料为主,往往限制日本学界的研究视野和关注范围,容易忽略探讨近代中国留日现象的本质,陷入就事论事。因而,如何充分利用中日史料,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容,以长时段的学术眼光和全局的、发展的、辩证的方法与理论,推进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孙雨佳[7](2019)在《战后新时期的日本鲁迅研究 ——以1952年日本东京大学鲁迅研究会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战后日本新时期的鲁迅研究中,1952年成立的东京大学鲁迅研究会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们立志突破战后第一代研究学者竹内好的框架,为形成新的“鲁迅像”而不断努力。他们的研究推动了日本鲁迅研究的发展,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使日本的鲁迅研究生生不息。因此,本文着力对1952年的日本东京大学鲁迅研究会(以下简称“鲁迅研究会”)做一个系统的论述,主要从研究会的成立背景与历史事件、研究会对鲁迅思想的研究脉络、以及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成果三个层面,以求对鲁迅研究会的研究路径与历史意义有更为全面的系统整理。论文第一章对鲁迅研究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做了概述。“血色五一”事件是鲁迅研究会成立的基础,该事件让鲁迅研究会成员聚集在一起,在黑暗中找寻鲁迅思想的特殊光亮;“成员宅见晴海自杀事件”是鲁迅研究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挫折,这一事件让当时小有成就的研究会成员不再沾沾自喜,他们从内心开始自省,成员之间学会团结,学会接受外界的批判;“六一五”事件则是鲁迅研究会成熟的标志,成员的研究成果不断迫近鲁迅的精神,有了较快的成长。论文第二章主要是研究会对鲁迅思想的研究,他们从学习鲁迅的“姿势”开始,了解鲁迅、认识鲁迅。在形成自己的鲁迅观之后,致力于对鲁迅文学性与革命性思想精神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挖掘。研究会成员们通过对鲁迅“弃医从文”事件深入探讨,突破了竹内好文学和政治无法相融的框架限制,进而丸山昇发现了“革命人鲁迅”的革命文学,以此达到文学与政治的和谐关系,他们发现“弃医从文”的背后并非抛弃政治,而是在选择文学的同时选择政治。论文第三章主要论述研究会对鲁迅作品的研究,选取了关于《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文本研究,试图还原当时研究会成员的讨论过程与研究背景,梳理其研究结论,以及他们当时的研究对后世鲁迅研究的启发意义。通过对1952年的东京大学鲁迅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鲁迅研究会聚集了战后新时期日本鲁迅研究学者的骨干,该研究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不容小觑,他们的研究至今还在影响着海内外鲁迅的研究,在鲁迅研究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论述他们的发展历程,概述他们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对我国的鲁迅研究及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徐德明,易华[8](2019)在《考掘知识与托辞增义——鲁迅《野草·希望》中文本的东方行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野草·希望》中的一条引文,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学案的一个闪耀点。它是东欧裴多菲/中国鲁迅之间同为被压迫民族的精神关涉与文本旅行,又映照在日本鲁迅/裴多菲研究者视野中,疑似一桩发现权的公案。文本旅行中的体式变形成为学案考索的障碍,匈牙利学者1978年克服障碍成就了中国1981版《鲁迅全集》的注释,日本学者据此成就了《鲁迅与裴多菲——〈希望〉材源考》,却难以穿透后鲁迅中国学术语境。裴多菲希望/绝望的表述被鲁迅托辞增义,"拿来"成为其贯穿主题的语言形式。鲁迅的增义与自身思想逻辑的一致性,是理解的关键。所以,本文在解决公案而外更重视鲁迅贯穿性的"真人"主题。

徐志民[9](2019)在《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述评》文中提出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多、规模大,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影响深远,因而广受学界关注。考释近代中国留日运动的兴起时间、留日学生人数及其所学学科专业、分析留日热潮的原因、考察留日学生的爱国政治运动、探讨留日学生与中国社会变革之关系等,是中日学界关于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焦点和主要内容。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存在"重清末轻民国"的倾向,以及中日学者彼此利用对方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不足、部分领域亟待细化和深入研究等缺憾。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更需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充分关注中外学界成果,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从而推进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陈宇怀[10](2019)在《清末学堂学生的阅读活动及其思想转变(1901-1911)》文中提出清末(1901-1911)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代,也是在内忧外患下变革呼声与行动愈烈的时代。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政策背景下,新式学堂学生群体的数量迅速增长,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许多学堂学生受改良与革命思潮影响,掀起学界风潮,后来更是投入反清革命运动中,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堂学生在清末时的阅读活动,既反映了学生思想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这一转变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本研究从阅读史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揭示1901-1911年间学堂学生阅读活动与思想转变之间的关系。第一,通过比较清末学堂学生与传统士子童生的阅读情况,以及1905年废科举前后学堂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展现清末学堂学生阅读活动变化的脉络。第二,通过对朱峙三和周作人的个案研究,深入探究清末学生阅读行为与其思想转变之间的复杂联系。清末学堂学生的阅读活动与传统士子童生相比,报纸、期刊等新的阅读媒介取代中国传统经籍成为他们的主要阅读媒介,学生阅读的范围和内容也大为增加,这使得学生发展出略读的阅读的策略以弥补精读阅读速度慢的缺陷;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单独阅读外,还会在阅读社群中分享读物、交流读后感。清末科举改革和停废也影响到了学堂学生的阅读活动,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学生与清廷之间相互依存的纽带关系,加之晚清内外交困的时局与愈发响亮的变革呼声,使得许多学生产生对承载儒学的传统书籍的怀疑和否定。学生不再以科举为主要目的组织自己的阅读活动,或转而寻求时务之学,或关注改良与革命书刊,或对杂学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阅读面得到了拓展。从朱峙三和周作人的阅读活动与思想情况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变化与学生思想转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学堂学生在清末时的阅读活动,既反映了学生思想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这一转变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阅读活动对思想转变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受年龄、性格气质、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阅读行为与其思想转变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二、鲁迅与弘文学院学生“退学”事件(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迅与弘文学院学生“退学”事件(下)(论文提纲范文)

(1)“这一个讲堂中”的“电影”——观看之道与鲁迅的“弃医从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何以“幻灯片”
一、所是:无意外的历史本事
二、所观:文本内景中的经典意外
三、所述:内在注视与文学话语的错位
    (一)《〈呐喊〉自序》
    (二)《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着者自叙传略》《鲁迅自传》
    (三)《藤野先生》
四、结语

(2)秋瑾“拔刀”“呵斥”鲁迅故事之材源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闻溯源和事件背景
二、早已存在的中文材料
三、日文秋瑾传引起的故事
四、秋瑾究竟要砍什么人

(3)跨学科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思考和展望——评李浩、丁佳园编着《鲁迅与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旧两部《鲁迅与电影》编着的比较
二、 不同阶段的鲁迅观影体验
    (一) 留学日本:与电影“相遇”
    (二) 从北京到广州:观影成为日常
    (三) 晚年上海:爱上电影
三、 作家观影与批评话语的生成

(4)鲁迅和近代以来日本人访华游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涩江保译注之《支那人气质》。
    (二)靺鞨氏的《支那人之特质》。
    (三)《嘉纳会长清国巡游记》。
    (四)《扬子江》和《支那现势论》。
    (一)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
    (二)“好意的苦言”:《观光纪游》。
    (三)德富苏峰和夏目漱石的游记。

(5)寻找“文学家”鲁迅的起点——北冈正子《日本异文化中的鲁迅》片论(论文提纲范文)

(6)日本的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的学术积累与研究起步
    (二)战后初期的学术延续与研究低潮
    (三)当代的学术发展与研究高潮

(7)战后新时期的日本鲁迅研究 ——以1952年日本东京大学鲁迅研究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1952 年日本鲁迅研究会”概述
    二、关于“1952 年日本鲁迅研究会”相关文献综述
    三、本文立论依据、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与“日本鲁迅研究会”相关的重大事件
    第一节 “血色五一”事件与鲁迅研究会的成立
    第二节 “宅见晴海自杀”事件与遭受挫折的研究会
    第三节 “六一五”事件与走向成熟的鲁迅研究会
第二章 关于鲁迅思想的研究
    第一节 鲁迅“姿势”论的提出及其争论
    第二节 对鲁迅思想转向的研究
    第三节 对“革命人”鲁迅形成过程的研究
第三章 关于鲁迅文学作品的会读
    第一节 《孔乙己》中的“大人”与“小人”
    第二节 《狂人日记》中觉醒的“罪”意识
    第三节 《阿 Q 正传》中的眼睛与魂灵
结语 日本鲁迅研究会的意义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8)考掘知识与托辞增义——鲁迅《野草·希望》中文本的东方行旅(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考掘的学案·公案
一、曾华鹏5等的《野草》注释
二、高恩德与居间的戈宝权
三、北冈正子的材源/人缘考
二、鲁迅托辞增义的“拿来”方法

(9)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留日学生相关考释
二、留日学生与政治运动
三、留日学生与社会变革
四、思考与展望

(10)清末学堂学生的阅读活动及其思想转变(1901-1911)(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价值
    1.2 概念界定
        1.2.1 清末
        1.2.2 学堂学生
        1.2.3 阅读
    1.3 文献综述
        1.3.1 阅读史理论与方法研究
        1.3.2 清末学堂学生研究
        1.3.3 清末学堂学生阅读史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清末教育变革与学生群体的形成
    2.1 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
    2.2 清末教育变革
        2.2.1 “兴学堂”与壬寅癸卯学制的确立
        2.2.2 “废科举”与士阶层的分流
        2.2.3 “派留学”与留学生办报风潮
        2.2.4 “开民智”与阅报处的普及
    2.3 清末新式学堂学生群体的产生及其特征
3 清末学堂学生的阅读活动
    3.1 清末学堂学生阅读行为的转变
        3.1.1 阅读媒介的拓展
        3.1.2 阅读策略的更新
        3.1.3 学生阅读社群的形成
    3.2 科举的改废与学堂学生阅读行为的转变
4 朱峙三的阅读世界
    4.1 为科举而读书
    4.2 纸页上的排满革命
5 周作人的阅读世界
    5.1 早年的国学阅读
    5.2 《苏报》影响下的改革学堂弊病的尝试
    5.3 欧化与国粹间的徘徊
6 结语
参考文献

四、鲁迅与弘文学院学生“退学”事件(下)(论文参考文献)

  • [1]“这一个讲堂中”的“电影”——观看之道与鲁迅的“弃医从文”[J].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2021(12)
  • [2]秋瑾“拔刀”“呵斥”鲁迅故事之材源考[J]. 张钊贻. 东岳论丛, 2021(06)
  • [3]跨学科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思考和展望——评李浩、丁佳园编着《鲁迅与电影》[J]. 余迅. 上海鲁迅研究, 2020(04)
  • [4]鲁迅和近代以来日本人访华游记[J]. 费冬梅. 鲁迅研究月刊, 2021(01)
  • [5]寻找“文学家”鲁迅的起点——北冈正子《日本异文化中的鲁迅》片论[J]. 鲍国华.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0(03)
  • [6]日本的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研究[J]. 徐志民. 近代史研究, 2020(01)
  • [7]战后新时期的日本鲁迅研究 ——以1952年日本东京大学鲁迅研究会为中心[D]. 孙雨佳.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05)
  • [8]考掘知识与托辞增义——鲁迅《野草·希望》中文本的东方行旅[J]. 徐德明,易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9(04)
  • [9]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述评[J]. 徐志民. 史学理论研究, 2019(03)
  • [10]清末学堂学生的阅读活动及其思想转变(1901-1911)[D]. 陈宇怀. 浙江大学, 2019(05)

标签:;  ;  ;  

鲁迅与弘文大学生“辍学”事件(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