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4年栏目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基于问题驱动策略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文中认为
白书宁[2](2021)在《新旧教材概率统计必修部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到现在,我国已经进行到第八次教育课程改革。新修订的教材是课程改革的实际产物,我们只有对新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人教A版作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本文就以2004年出版的人教A版旧教材与2019年出版人教A版新教材中,概率与统计必修部分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得出的结论与教学建议能够对一线教师使用人教A版新教材进行概率与统计教学、甚至是其他章节教学时都能有所帮助。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教材比较方法,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部分,对教材的编写背景以及概率统计的教学背景进行深入了解,明确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与意义。第二部分,对教材的概念进行界定,查找并阅读关于数学教材编写比较、概率统计教学发展以及新旧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必修部分比较分析相关文献。第三部分,清晰的表述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阐述研究思路并绘制出简洁明了的研究框架。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对于新旧课标中概率与统计必修部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新旧教材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栏目设置、章节引入方式、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章末回顾的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为课改后的教学提供针对性的建议。第五部分,对比两版教材的课程深度、广度、难度,以及习题难度分析。第六部分总结本文,再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对一线教师使用新教材讲授概率统计必修部分知识提出一些建议。研究表明:新教材具体内容为了承接课标变化而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两版教材结构从各栏目数量和类型上看差别不大,“归纳”是新教材独有的栏目。新版教材继承了旧教材注重基础的特点,对问题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各类问题框中的语言更加严谨,例题的陈述更为简洁,定义、性质的表达更具准确性。除此之外,新教材知识广度与深度增加,例题习题综合难度也略有增加,习题题型新增了判断题和证明题。题目背景的选择上更加注重与时代接轨、与实际生活接洽,每道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也更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创新意识。本研究希望从新旧两版教材不同之处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教师使用教材提出相关的建议:要加强对统计内容的理解,能从整体上把握统计学科特点;注意初、高中针对相同知识的不同要求;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数据分析素养;活用数学软件,提高课堂效率;了解概率论的特点,把握整体的逻辑关系;重视核心概念的数学抽象;不能忽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沈恬[3](2021)在《人教版高中生物2004和2019年版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文中认为当前,为了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一次的课程改革,2017版的课程标准中确立了新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2019年,根据新版课程标准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系列教材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已经投入使用,在新旧教材交替之际,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解读新教材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探索新教材的特色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必修2模块为例,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从知识内容、编写体例、栏目、插图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新旧教材发现:(1)新教材的总体知识框架变化不大,但是对于具体知识内容作出了增删、调整、改写,规范了专业名词表述,提高了知识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2)在编写体例方面,新教材将封面、目录、致谢页重新设计排版,对章图、章引言进行更新,对科学家访谈和本章小结进行改写,对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也进行了更新;(3)新教材对旧教材中的栏目进行删减、调整、合并,提高了各类栏目内容的探究性、情境性、系统性、思想性、可行性和开放性,习题设置也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4)插图的类型和数量有所增加,插图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统一性显着提高,颜色版式更加美观,增加了许多原创图和摄影图,显着提升了插图的教育价值。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在山东省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学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新教材自身特色显着,总的来说是一本较为优秀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但教师们也谈到了新教材仍需改进之处:部分课后习题的价值有待提高;本节聚焦栏目中的问题应更加严谨凝练;部分章节设置的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实验教学仍有困难;插图的数量有待增加,类型有待丰富;新增知识点的深浅难以把握;缺乏配套的教辅资料和习题册。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深度研究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研究者意识;更加重视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利用教材资源合理组织探究性学习。对教材修订提出建议:增设画概念图的习题;完善本节聚焦中的问题;进一步增加插图数量;更加重视实验安全。以期促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落实和高中生物学教材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杨净灵[4](2021)在《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平面向量”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教材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数学教学的有力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强调“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导向下,教育工作者如何解读数学教材,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数学教材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平面向量”部分为研究对象,对人教社先后于2004年和2019年出版的两套A版高中数学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深入解读对应课标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新旧教材的章节设计特征、章节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定性比较,以对平面向量部分有整体的把握,达成对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方式的总体认识,再深入比较两版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例习题配置、教材难度特征及数学文化特征,以更透彻地领悟平面向量内容,更全面地挖掘新教材的特点及价值,由此得出了以下结论:新教材展现了“以生为本”的“学材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新教材重视整体与层次的关系,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群的整体理解;新教材注重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新教材突出向量内容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凸显了数学建模过程。在对新教材特点做出思考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平面向量内容教与学的策略和建议,首先应从物理、代数、几何等多个角度理解向量内容,充分展现向量的“形”与“数”融合的特点,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其次应重视挖掘向量运算的本质,注重通过类比的方式探析向量运算与数的运算的异同,以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最后应让学生经历各项内容的形成发展过程,以感悟数学研究方法。
张玲潇[5](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认为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张佳媛[6](2021)在《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并且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的比较研究对我们了解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乃至文化传统和进行更有效的教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我国课程改革研制小组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基于新版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有变化,“立体几何”部分就是其中之一。立体几何内容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而且内容本身抽象、逻辑性强,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同时,立体几何问题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质量较差。所以,研究新教材发生了哪些变化?应该怎样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情况,本文选取《标准(实验)》人教A版数学书必修二和《标准(2017版)》人教A版数学书第二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内容法、比较法、访谈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结合课程标准,对“立体几何”部分从内容标准、栏目设置、编写体例、知识呈现方式、例题习题、教材难度、数学文化六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比较,力图为立体几何的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首先,通过对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的比较研究,总结发现新教材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新教材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2.新教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3.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4.新教材注重基本图形和习题的运用;5.新教材注重立体几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其次,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进一步了解新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感受。最后,结合对新旧教材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对一线教师访谈的结果,为立体几何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教学建议:1.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2.注意渗透立体几何的研究方法;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设置;4.重视空间几何体中“基本图形”的运用;5.运用数学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习建议:1.调整计划,突破难点;2.克服恐惧,树立信心;3.变换思路,总结归纳。
朱亚新[7](2021)在《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概率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为例》文中认为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为过去十余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指导.随着新时代发展,教育部重启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并于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比较基于新旧课标编写的新旧数学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概率内容与传统数学内容如函数、几何、代数等有所不同,概率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为人们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概率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对新旧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概率内容进行比较,以促进教师对新教材概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达到更好地指导教学的目的.本文选取《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和《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课程标准、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包括知识结构和具体知识点、内容广度与深度)、辅助知识建构的方式(包括数学探究、信息技术、数学例题)、习题、教材难度等六个方面对两版教材概率内容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新教材继承并发挥了旧教材的章节结构特色,增强了学习引导性;(2)新教材遵循课标“突出主线,精选内容”的理念对概率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概率知识体系更加完善;(3)新旧教材均注重概率知识的建构过程,但新教材概率部分的数学活动资源更丰富;(4)新教材更注重体现概率问题解决的途径,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指导;(5)新教材更新了概率内容的背景素材和教学工具的选取,体现时代发展;(6)新教材扩大了概率部分的内容广度、深度、习题综合难度,从而加大了概率教材的整体难度.基于比较内容和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概率内容的相关教学建议:(1)结合新课标要求,把握概率重点与难点;(2)关注新旧教材概率内容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概率知识体系;(3)注重新教材概率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素养发展;(4)倡导体验式、探究式的概率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对概率内容的理解;(5)适当丰富概率情境的创设,加强概率与现实的联系;(6)重视信息技术与概率内容的融合,提高概率教学的实效性.
杜玲[8](2021)在《人教A版新旧教材函数必修部分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函数及其思想贯穿着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的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导下的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中的函数必修部分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比较、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具体研究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2019版教材》相对于《2007版教材》有哪些变化?问题2:《2019版教材》有哪些特色?问题3:教师和学生对《2019版教材》的使用是否满意?对《2019版教材》的教学要注意什么?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是:(1)两版教材的比较情况对函数内容基于《2017版课标》与《2003版课标》编写理念、编写目标、内容要求的比较下从组织结构、素材选择、呈现风格、课程难度和与信息技术整合五个维度对两版教材函数必修内容进行了比较,其中呈现风格的比较从版面设计、章节引言、栏目设计、章后小结四个方面进行。通过对两版教材的比较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2019版教材》的编排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更加凸显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2019版教材》将数学建模单独编成一个板块,旨在让教师注重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与发展;(2)《2019版教材》的素材比《2007版教材》更丰富,紧紧跟随社会的发展;(3)《2019版教材》的图片变成了彩色,表格、图象的数量均比《2007版教材》多,章节前言和章后小结语言表达更具亲和力和引导性,还增设了“归纳”栏目;(4)《2019版教材》相比《2007版教材》内容有所增加,但课时反而减少,难度也有所增加;(5)《2019版教材》使用信息技术比《2007版教材》多,并且在软件的使用上更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2019版教材》使用满意度调查情况(1)大部分教师非常关注教材中内容编排的顺序性和逻辑性,因此更多的教师喜欢新教材的编排顺序;(2)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更喜欢新教材中各个栏目的设置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自学;(3)为了达到高考的要求,大部分教师反映教学任务重;(4)对于新教材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部分实施较困难,一方面是课时紧张,另一方面是学校的设施设备不全,以及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熟练。(3)《2019版教材》的特色(1)顺序性;(2)衔接性;(3)亲和性;(4)生活性;(5)问题性;(6)素养性。(4)建议1)对教师教学的建议:(1)问题引导教学;(2)重视课前预习;(3)重视归纳总结;(4)使用变式训练;(5)强调反思迁移;(6)熟练教学软件。2)对教材编写的建议:(1)教材内容设置应该科学;(2)内容安排应该“教考一致”
康娇[9](2021)在《电影院与近代昆明城市变迁》文中提出电影放映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活动形式,在近代时期,裹挟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进入我国,很快便融入到了昆明市民的社会生活中去。电影院作为电影放映活动的空间物质载体,它的出现与近代昆明城市变迁关系密切。首先,电影院在昆明地理空间中所占据空间位置的变动以及其内外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出近代昆明城市空间格局与外观风貌的变迁。其次,伴随着电影放映活动的兴盛,电影院逐渐在昆明城市中展现出自身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以人为主体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在影院这一新型的空间中展开,社会生活百态以影院为舞台得以呈现。再次,围绕着电影放映事业所生成的新型经济关系在这里出现。新型经济关系的生成能够充实城市经济发展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昆明城市与外界城市间经济上的互动,使得昆明城市中经济属性的现代性更为突出。以电影院作为研究近代昆明城市变迁的切入口,可从中一览这座城市变迁过程中的精彩画卷。
胡丹娅[10](2021)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自201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于2019年出版。新教材作为课程的物化形式和文本素材,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也直接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又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切实领会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必要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的栏目进行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栏目的功能与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文将200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称为旧教材。将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二册)》称为新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新旧必修教材中的栏目,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进行比较。再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划分为“资料性栏目”和“活动性栏目”。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这两类栏目三个方面: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的比较和不同类型栏目类型的增加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了新旧必修教材栏目数量的设置、章节的分布、内容设置的差异。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的变化原因与新旧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不同理念,以及不同课程目标(旧教材主要强调三维目标、新教材主要强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分析,并对每一类栏目的功能和价值与课标相对应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编写特点。之后再对“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示例,进一步体现栏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必修内容不设模块只设主题,新教材章节顺序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资料性栏目”新增了五种类型的栏目,栏目的总数也有所增加;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并突出化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化学史和CTSE(Chemistry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内容选择也更加注重展现民族自信,强调素养导向。新旧必修教材“活动性栏目”新增“实验活动”栏目,在总数上差异不大;但在栏目内容选取上,明确九个学生必做实验,更加强化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STSE教育理念;并且拓展习题的综合功能,更加注重习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最后,在充分领会和挖掘各栏目的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对必修版块中栏目设置数量最多的“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行和一线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4年栏目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4年栏目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旧教材概率统计必修部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材的编写背景 |
(二)概率统计的教学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材的含义与作用 |
二、历史演变 |
(一)数学教材的历史演变 |
(二)概率统计内容在教材中的历史演变 |
三、教材的比较研究综述 |
(一)中外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二)国内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四、概率统计比较研究综述 |
(一)教材概率统计部分比较研究 |
(二)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研究 |
五、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四章 新旧教材“概率统计”必修部分内容分析 |
一、新旧课标对概率与统计部分要求 |
(一)课时安排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三)单元教学建议 |
(四)课标中“概率统计”相关案例比较 |
二、教材内容分析 |
(一)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 |
(二)栏目设置 |
(三)章节引入内容及方式安排 |
(四)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的比较 |
(五)章末回顾 |
(六)新教材概率统计必修部分优化内容分析 |
三、教材探究活动的分析 |
(一)数学探究与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 |
(二)框图、旁批等栏目比较 |
(三)数学文化的渗透程度 |
第五章 新旧教材概率统计必修部分难度比较 |
一、课程深度 |
二、课程广度 |
三、课程难度 |
四、例题与习题难度的比较 |
(一)例题、习题数量的比较 |
(二)习题类型的比较 |
(三)例题、习题综合难度分析 |
第六章 启示及建议 |
一、研究新教材概率统计必修部分得到的启示 |
(一)教材的继承与创新 |
(二)教材具体内容承接课标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
(三)教材结构内容较为相似,略有调整 |
(四)丰富的栏目设计 |
(五)知识广度与深度增加 |
(六)例习题的比较 |
二、使用新教材进行概率统计教学建议 |
(一)概率教学的建议 |
(二)统计教学建议 |
三、以“9.1.1 简单随机抽样”为例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人教版高中生物2004和2019年版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教材编写的课程改革背景 |
1.1.2 国内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使用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教材比较研究概况 |
1.3.2 国内与国外教材比较研究概况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教材比较的内容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多元智能理论 |
2.1.3 STEM教育 |
2.1.4 认知发现说 |
2.2 教材比较的内容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法 |
3.2 比较研究法 |
3.3 问卷调查法 |
3.4 访谈法 |
第四章 新旧教材的比较分析 |
4.1 知识内容 |
4.1.1 章节内容框架 |
4.1.2 具体知识内容 |
4.2 编写体例 |
4.2.1 总体结构 |
4.2.2 章节结构 |
4.3 栏目设置 |
4.3.1 探究实践性栏目 |
4.3.2 知识拓展性栏目 |
4.3.3 评价总结性栏目 |
4.4 插图应用 |
4.4.1 插图的类型和数量 |
4.4.2 插图的质量 |
第五章 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目的 |
5.2 调查工具 |
5.3 调查对象 |
5.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5.4.1 新旧教材自身特点 |
5.4.2 新旧教材实施 |
5.4.3 教材满意度 |
5.5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教材比较及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建议 |
6.1 新教材的特点与不足 |
6.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6.2.1 深度研究新课标、用好新教材 |
6.2.2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研究者意识 |
6.2.3 更加重视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6.2.4 更加注重利用教材资源合理组织探究性学习 |
6.3 对教材修订的建议 |
6.3.1 增设画概念图的习题 |
6.3.2 完善本节聚焦中的问题 |
6.3.3 进一步增加插图的数量 |
6.3.4 更加重视实验安全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生物学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 Ⅱ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4)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平面向量”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材变革 |
(二)平面向量内容在新教材中的调整 |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的理论认识 |
一、理论基础 |
(一)教材评价 |
(二)教材难度模型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二)国内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三)关于平面向量教材比较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统计分析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四章 课程标准中平面向量内容的比较 |
一、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比较 |
二、课标中平面向量内容要求的比较 |
第五章 新旧教材平面向量部分的比较 |
一、章节设计特征的比较 |
(一)版面设计的比较 |
(二)体例结构的比较 |
二、章节内容编排的比较 |
三、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
(一)概念呈现方式的比较 |
(二)原理呈现方式的比较 |
四、例习题配置的比较 |
(一)例习题数量的比较 |
(二)例习题类型的比较 |
五、教材难度比较 |
(一)教材难度模型 |
(二)知识团广度的比较 |
(三)知识团深度的比较 |
(四)知识团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
(五)课时安排的比较 |
(六)教材难度的比较 |
六、数学文化的比较 |
(一)数学文化栏目分布的比较 |
(二)数学文化内容分布的比较 |
(三)数学文化运用方式的比较 |
第六章 比较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比较研究的结论 |
(一)平面向量部分课标要求的比较结论 |
(二)平面向量部分整体信息的比较结论 |
(三)平面向量部分深层特征的比较结论 |
二、对新教材编写特点的思考 |
第七章 比较思考下的教与学的建议 |
一、教与学的策略及建议 |
(一)多角度理解向量内容,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
(二)重视挖掘向量运算本质,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
(三)经历向量内容的形成发展过程,感悟数学研究方法 |
二、对数学课例的分析 |
(一)课例展示 |
(二)对课例的分析与思考 |
第八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新旧教材“平面向量”部分知识团深度赋值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节 概念界定 |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
二、战略传播 |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
结语 |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6)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 |
(二)立体几何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与国外教材的比较硏究 |
二、国内同一课标下不同教材的比较研究 |
三、国内同一版本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 |
四、教材难度的研究 |
五、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对象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四章 教材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的比较 |
一、新旧人教版教材课程基本理念的对比 |
二、新旧人教版教材课程目标的对比 |
三、立体几何部分内容标准的比较 |
第五章 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整体结构的比较研究 |
一、新旧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研究 |
(一)新旧教材栏目设置整体的比较 |
(二)新旧教材栏目设置具体的比较 |
二、新旧教材编写体例的比较研究 |
第六章 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具体内容的比较研究 |
一、新旧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
(一)新旧教材知识编排的比较 |
(二)新旧教材知识引入的比较 |
(三)新旧教材知识深化的比较 |
二、新旧教材例、习题的比较研究 |
(一)立体几何部分例题的比较 |
(二)立体几何部分习题的比较 |
三、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教材难度的比较 |
(一)基于“课程难度模型”的课程内容难度比较 |
(二)基于“数学题综合难度模型”的例习题难度比较 |
四、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数学文化的比较 |
(一)数学文化融入教材 |
(二)数学文化内容的比较 |
第七章 比较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新旧教材比较研究的结果 |
二、比较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第八章 比较思考下的教学建议 |
一、对一线教师的访谈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师访谈提纲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二、对立体几何教学的建议 |
(一)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二)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
研究成果与展望 |
一、研究的成果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概率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综述 |
2.1.1 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2.1.2 概率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
2.1.3 数学教材难度研究 |
2.1.4 研究综述小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框架 |
3.4 研究工具 |
4 新旧高中数学教材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
4.1 课程标准的比较 |
4.1.1 课程理念的比较 |
4.1.2 课程目标的比较 |
4.1.3 概率课程内容的比较 |
4.2 概率教材结构的比较 |
4.2.1 章节编排及分布比较 |
4.2.2 章节结构特点的比较 |
4.3 概率知识体系的比较 |
4.3.1 知识结构比较 |
4.3.2 部分知识点比较 |
4.3.3 内容广度比较 |
4.3.4 内容深度比较 |
4.4 辅助概率知识建构方式的比较 |
4.4.1 数学探究比较 |
4.4.2 信息技术比较 |
4.4.3 数学例题比较 |
4.5 概率习题的比较 |
4.5.1 习题数量比较 |
4.5.2 习题的呈现方式比较 |
4.5.3 习题综合难度比较 |
4.6 概率教材难度的比较 |
4.6.1 概率教材难度比较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
4.6.2 概率教材难度比较结果及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3 教学案例研究与设计 |
5.3.1 案例选取说明 |
5.3.2 案例研究依据和过程 |
5.3.3 案例设计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论文不足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人教A版新旧教材函数必修部分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教材质量的评价 |
2.2 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2.2.1 中外教材比较研究 |
2.2.2 国内不同版本教材横向比较研究 |
2.2.3 相同版本教材纵向比较研究 |
2.3 高中数学教材函数部分比较研究综述 |
3 两版教材函数必修内容的比较 |
3.1 《2017 版课标》和《2003 版课标》的比较 |
3.1.1 编写理念的比较 |
3.1.2 编写目标的比较 |
3.1.3 内容要求的比较 |
3.2 组织结构的比较 |
3.3 素材选择的比较 |
3.4 呈现风格的比较 |
3.4.1 版面设计 |
3.4.2 章节引言 |
3.4.3 栏目设计 |
3.4.4 章后小结 |
3.5 课程难度的比较 |
3.5.1 难度模型 |
3.5.2 课程时间 |
3.5.3 课程广度 |
3.5.4 课程深度 |
3.5.5 课程难度 |
3.6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比较 |
4 两版教材函数必修内容的问卷调查分析 |
4.1 调查研究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2019 版教材》的特色 |
5.2 建议 |
5.2.1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5.2.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数学《2019 版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高中数学《2019 版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学生卷) |
致谢 |
(9)电影院与近代昆明城市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近代昆明城市发展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
(二)电影院与昆明城市变迁之间的关系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框架 |
四、关键概念——电影院 |
第一章 电影院与近代昆明城市空间格局变化 |
第一节 老昆明传统的娱乐活动 |
第二节 新式娱乐活动在昆明 |
一、寄居于传统娱乐空间之下的电影放映活动 |
二、 “旧瓶新酒”:初期的电影放映场所 |
第三节 影院空间的真正独立 |
一、早期电影院的悉数出现 |
二、日趋现代化的电影院 |
第四节 电影院与都市新消费区域的生成 |
一、附属于传统娱乐空间中的早期电影放映 |
二、都市新区域:电影放映活动与其他城市经济活动的联合 |
第五节 南屏大戏院的建立 |
一、位于新式金融街区的南屏大戏院 |
二、影院风格现代化的凸显 |
第二章 电影院与近代昆明城市社会变迁 |
第一节 电影院与社会观念的变化 |
一、观众观影状态的最初呈现与转变 |
二、广开社会风气的影片放映 |
三、电影院与消费时尚 |
四、电影院与观影者身份的区分 |
五、从男女分座到男女相伴 |
第二节 电影院的创办——社会活动方式的拓展 |
一、社会精英与电影院的创办 |
二、老昆明的电影解说时代 |
第三节 影院内的安全冲突与冲突的规避 |
一、影院内的安全问题 |
二、政府对于影院安全的管控 |
第四节 社会活动的大舞台——电影院 |
一、充当举办大型活动的舞台 |
二、电影院——信息制造、传播、交互的平台 |
第三章 电影院与近代昆明城市经济变迁 |
第一节 影院的供片关系 |
一、电影院获取影片的来源 |
二、影片的多渠道发行 |
三、影片发行与昆明电影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影院的宣传策略 |
一、报纸广告 |
二、编印刊物 |
三、其他宣传方式 |
第三节 电影票价 |
一、首轮放映机制下的电影票价 |
二、影院内部空间位置与电影票价 |
第四节 影院经营与税收 |
一、云南财政税收的征收 |
二、影院经营的征税——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一、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总体研究现状 |
二、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文献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
二、 “化学教材栏目”文献分析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教材 |
2.教材栏目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比较教育学 |
第四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资料性栏目”比较 |
第一节 新旧教材章节编排的比较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数量比较 |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四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的比较 |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
二、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
三、不同类型栏目的增加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性栏目比较 |
第一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数量比较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得比较 |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
二、人教版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
三、不同类型栏目种类的增加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示例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四、学情分析 |
五、教学目标 |
六、教学重难点 |
七、方法手段 |
八、教学准备 |
九、教学过程 |
十、板书设计 |
十一、案例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B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C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D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4年栏目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问题驱动策略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 王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旧教材概率统计必修部分比较研究[D]. 白书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人教版高中生物2004和2019年版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D]. 沈恬.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平面向量”部分为例[D]. 杨净灵.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的比较研究[D]. 张佳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概率部分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为例[D]. 朱亚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人教A版新旧教材函数必修部分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杜玲.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9]电影院与近代昆明城市变迁[D]. 康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D]. 胡丹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