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泥沙分离机流量公式推导及试验流量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周洋[1](2021)在《泵前微压过滤器运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滤器作为微灌系统的关键设备,其能够对微灌水源进行有效地过滤处理,降低灌水器堵塞的风险,保障微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现有过滤器多采用泵后强压过滤方式,针对其存在的水头损失大、能耗高及过滤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过滤设备—泵前微压过滤器。本文以泵前微压过滤器为研究对象,以水头损失、截沙质量、总过滤效率作为考核指标,开展了进水流量(2-8m3/h)、含沙量(0.5-2.5g/L)、分水器型式(3种)和滤网面积(1105-2060cm2)对过滤器运行特性影响的室内物理模型试验,采用量纲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成果为过滤器的结构优化、过滤机理及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丰富过滤理论。本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开展了清水水头损失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进水流量对水头损失影响最大,其次是分水器型式,最后是滤网面积(影响不显着);采用量纲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清水水头损失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07%,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清水水头损失。(2)以进水流量、含沙量、分水器型式和滤网面积为考察因素,设计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各因素对水头损失影响大小排序为:进水流量、含沙量、滤网面积、分水器型式;对截沙质量影响大小排序为:含沙量、滤网面积、分水器型式、进水流量;对总过滤效率影响大小排序为:滤网面积、含沙量、分水器型式、进水流量;对方差分析显着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水流量Q取Q1(2m3/h)时,其与Q3(6m3/h),Q4(7m3/h),Q5(8m3/h)差异显着,取Q2(4m3/h)时与Q4,Q5差异显着,含沙量和滤网面积取不同水平时水头损失无显着差异;含沙量S取不同水平时,截沙质量间差异显着,当分水器型式和滤网面积取不同水平时,其截沙质量差异不明显,但分水器型式C取C2(1型),C3(2型),C4(3型)时,滤网面积A取A3(2060cm2)的截沙质量相对较高;当含沙量S取S5(2.5g/L)时,其与S1(0.5g/L),S2(1.0g/L)间差异显着,当S取S3(1.5g/L),S4(2.0g/L)时,其与S1间差异显着,分水器型式对总过滤效率影响显着,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着。(3)采用量纲分析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浑水条件下过滤器的水头损失、截沙质量和总过滤效率预测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88,采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预测相对误差较小,预测精度较高;采用投影寻踪回归(PPR)方法直接建立了过滤器的水头损失、截沙质量和总过滤效率预测模型,建模样本合格率大于95%,模型检验结果表明,PPR模型能准确地预测截沙质量和总过滤效率的变化,对水头损失的预测效果不太理想。(4)将已建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PR模型预测精度与量纲分析模型相当,PPR因其无假定直接建模特性,建模更加方便快速,因此,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PPR模型对不同工况进行了预测,综合考虑水头损失、截沙质量和总过滤效率后,确定最佳工况为:进水流量4m3/h,含沙量1.5g/L,滤网面积2060cm2,分水器型式3型,同正交试验结果综合分析优选出的最佳工况一致。
李盛宝[2](2020)在《微灌复合网式过滤器的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近年来微灌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过滤器是微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之一,对微灌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有重要作用。目前的微灌过滤器在使用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如网式过滤器对絮状杂质过滤效果差、叠片过滤器水头损失大,而串联使用的过滤器连接件较多,占据空间大等。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了一种复合网式过滤器,围绕该过滤器的结构设计、样机性能试验及CFD数值模拟分析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在对市场上现有的过滤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复合过滤思想完成了复合网式过滤器的结构设计工作。设计的复合网式过滤器主要包括多级滤网芯、分段式刷体、自动化控制装置等部分,多级滤网芯的滤筒直径不同,可同轴心装配在过滤器壳体中;分段式刷体分别与不同直径的滤筒相匹配;自动化控制装置可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反冲洗的作业需求。为便于结构设计优化与样机制作,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设计的过滤器进行三维建模,并依据模型制作了样机,样机采用三级滤网结构,滤网目数分别为50、80、120目。第二,对研制的复合网式过滤器样机开展了性能试验以考察样机的水力性能,试验设置了流量18、20、22、24、26 m3/h等5个水平,考察过滤器样机水头损失情况,通过拟合得出了该型号样机的清洁压降曲线,样机试验结果表明:多级复合过滤器的清洁压降曲线仍符合幂函数关系,这与传统的网式过滤器相同,并且,在过滤流量为26m3/h时,样机的水头损失仅有5m,过滤器样机水力性能良好。第三,对研制的复合网式过滤器样机开展了混水试验以考察样机的过滤效果。试验考虑过滤流量和原水含沙率2个因素,其中过滤流量设置了 18、22、26m3/h三个水平,原水含沙率设置了0.07、0.10、0.13g/L三个水平,通过完全试验测试了不同因素水平下样机的水头损失、瞬时流量、滤后水浊度值等。结果表明:过滤流量一定时,随着原水含沙率的增加,水头损失变化加快;同一原水含沙率条件下,水头损失随过滤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变化速度较快。分析样机的瞬时流量变化,认为过滤器在过滤初期未发生堵塞,瞬时流量值没有明显变化,后期瞬时流量会出现突变现象,陡然出现过滤拐点,介质堵塞和滤饼堵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滤后水浊度值的变化规律与瞬时流量变化在时间节点上相近,且变化趋势一致。样机试验表明,设计的过滤器在规定的过滤时间内能够满足微灌系统的正常运行。最后,结合试验数据,利用Workbench与Fluent软件对过滤器内部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复合网式过滤器样机速度场、压力场、湍动能场的分布规律,模拟得出的水头损失值与实测水头损失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通过模拟结果,探讨了过滤器结构中有待优化的部位,为下一步过滤器结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振波[3](2019)在《基于FLUENT离心力场作用下油液分离机理及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系统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普通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当工作液压油的污染度超过标准时其会发生故障甚至报废,其中飞机故障中30%左右就是由液压油的污染所引发的。而碟式净油机是利用离心原理将混合液中重度不同的成分相互分离的机械,具有分离因数大、可连续运转、操作方便、自动控制等优点,而且能够同时分离出液压油中的固体颗粒、空气、水分等多种杂质。所以,研究离心力场中流体的运动规律并生产出合格的净油机对飞行安全、生产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将完整的转鼓实体结构简化成仅包含流体域、壁面边界的流场模型,并进一步对简化模型做了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操作:将进油口与出油口分别等效成面积相同的完整曲面;利用周期性边界、2D块转换3D块、周期性显示等方法实现了由面网格生成整个三维转鼓区域的结构化网格;将碟片壁面设置成相对于流体无滑移的旋转运动边界。然后,分别模拟了5种不同转速、6种不同间隙值、6种不同碟片锥角下的流体运动,并分析了转鼓内流场随单个运动参数变化的规律,主要内容有:不同转速下整个流场的周向速度、轴向速度、径向速度、静压与动压的分布规律,以及回转半径为38.5mm时110层碟片间通道内轴向速度与周向速度随转速的变化规律;周向速度、动压随间隙值变化而偏离理论计算值的规律,以及回转半径为48.5mm处不同层间隙的周向速度变化规律;碟片锥角变化时转鼓内周向速度的分布点图与动压的分布规律。并根据模拟结果选定了样机的初始最优工作转速、碟片间隙和碟片锥角。最后,不仅对试制的样机进行了结构检验、密封性检验和运转平稳性试验,还将样机与不同航空器的液压系统、压力表等串联起来完成了对接试验,证明净油机的离心分离效果较好,能够使油品的污染度有效下降。
段腾[4](2018)在《新型轻介质过滤器水力性能及泥沙处理能力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了前人相关试验研究的结果,采用PVC塑料薄片和PE塑料小球两种轻介质,与传统的石英砂介质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重点在于过滤器的水头损失和泥沙去除效果,并对三种过滤器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运用新型的轻介质过滤器可以有效的降低过滤器的水头损失,由三种过滤器水头损失的估计均值可以看出,石英砂过滤器(1.335 m)>PVC塑料薄片过滤器(0.817m)>PE小球过滤器(0.739 m)。而且过滤器达到堵塞周期的时间也比较长,PVC塑料介质过滤器在30-45 min左右出现堵塞周期点,而石英砂过滤器在10-30 min左右就会出现堵塞周期点,采用轻介质滤料将大大延长过滤系统的运行周期,在相同的运行时间里,反冲洗的次数将明显减少。就过滤器的泥沙处理能力而言,过滤流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滤料种类的影响最小。三种过滤器的泥沙处理能力差距并不大,从泥沙去除率的估计均值可以看出,对泥沙的处理能力排序为:石英砂过滤器>PVC塑料薄片过滤器>PE小球过滤器。总体来说,过滤器的泥沙去除率变异性较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反冲洗时,轻介质过滤器所用的时间要少于传统的石英砂过滤器,PVC塑料薄片过滤器反冲洗的时间不宜小于10 min,冲洗20 min左右效果最佳;石英砂过滤器反冲洗的时间不宜小于15 min,冲洗20 min左右效果最佳。PVC薄片和PE小球的滤料成本分别是石英砂滤料的3.54倍和4.43倍。运行一个灌溉季节,相较于传统的石英砂过滤器,塑料介质过滤器可节约反冲洗水费2016元,轻介质过滤器总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49倍。综上所述,PVC塑料介质过滤器在多方面的综合效益都比较好,可以有效降低过滤系统的水头损失,泥沙去除效果也与传统的石英砂过滤器差不多,同时采用轻型滤料介质,可适应低压工作条件,节省反冲洗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减少维护费用,经济节能,满足滴灌技术向低压低能耗方向发展的要求。
张立华[5](2018)在《基于相似理论的旋流器系列化设计及二次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旋流器设计方法方向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型号,尚未有人提出旋流器系列化设计方法。单台旋流器设计方法已经很成熟,但由于整个设计过程比较复杂且需要技术人员进行一步步计算,特别是进行系列化设计时,工作变的重复而繁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相似准则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旋流器系列化设计方法,并基于Solid Works进行了快速设计系统的二次开发。首先通过目前成熟的单台旋流器设计方法确定基型旋流器的结构参数,然后通过相似准则将基型扩展为整个系列。由于旋流器内流场固相颗粒的运动轨迹是十分不规则的,并且产生旋转运动,同时对其周围流场产生扰动,而且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对旋流分离器进行准确与严格的模化是很难的,只能进行相似模化。本文将旋流分离器内部液相和固相皆用微分方程表达,采用方程分析法推导出了旋流分离器的相似准则,并根据每个相似准则对旋流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大小,对相似准则进行优化,忽略影响过小的相似准则。以Visual Studio为开发环境,应用C#语言基于Solid Works二次开发的快速设计方法,结合Access数据库技术对旋流器系列的结构参数进行管理,建立旋流器的快速设计系统。通过调用Solid Works公开的API接口,来实现快速系列化设计,用户可以在C#插件内,通过通用法和克鲁布斯法计算基型旋流器的结构参数。通过OLEDB接口技术和C#语言设计的Solid Works插件实现与Access数据库的连接,进行数据的增加、删除与修改。将旋流器的结构尺寸和边界条件数据借助C#传递到Solid Works软件中,通过宏命令调用Solid Works建立旋流器模型的功能。
阿力甫江·阿不里米提[6](2016)在《典型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雷网式过滤器是一种新型的除沙设备(由于核心部件的形状与水中兵器鱼雷类似,因此而取名)。其由鱼雷、罐体、滤网、自动控制器等部分组成。本文采用了物理模型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及理论分析对鱼雷网式过滤器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该过滤器在清水和浑水条件下不同出水口、不同流量对水头损失和过滤时间的影响,提出其运行的关键技术参数,揭示加入鱼雷后的过滤器内部流场,探讨不同出水口位置、流量、滤网目数对该过滤器的影响,基于DPM模型对悬浮颗粒进行追踪及颗粒分布情况的探讨,所得结果将为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和理论支撑。(1)在清水条件下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水头损失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80目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水头损失大于120目,这是因为滤网内装入鱼雷部件而提高滤网轴向方向流速、滤网丝径及表面粗糙度有关。(2)在进水含沙量基本不变,进水流量在240m3/h360m3/h范围内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出水口位置在0.52m和0.72m时,水头损失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水头损失随过滤时间的变化呈现以初始水头损失值为基准基本保持不变、逐渐减小及逐步增长和急剧增大三个阶段;进水流量在240m3/h300m3/h内,过滤时间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变长,在300 m3/h360m3/h范围内,过滤时间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缩短,进水流量为300m3/h时,80目和120目鱼雷网式过滤器过滤时间均为最长。出水口在0.92m位置时,水头损失随进水流量的变化呈现随进水流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的趋势;过滤时间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缩短,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最优出水口位置为距进水口0.52m处。(3)出水口位置在0.52m,进水流量为300 m3/h,在使用两组不同进水含沙量(80目:0.1214g/L、0.1420g/L、0.18003g/L、0.2755g/L、0.3581g/L及0.3935g/L;120目:0.0874g/L、0.1211g/L、0.1311g/L、0.1512g/L、0.1658g/L及0.1934g/L),这两种过滤精度的过滤器水头损失曲线出现拐点的时间和过滤时间随进水含量的增加而缩短,水头损失达到4.0m时就均出现拐点,80目鱼雷网式过滤器出现拐点后的水头损失变化梯度大于120目;80目的过滤时间长于120目。(4)通过理论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得出80目和120目鱼雷滤网过滤器的最优排污压差值为0.04Mpa,最佳排污时间为40s50s。(5)由数值模拟分析得出,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进、出口边界条件,以及鱼雷部件对其内部流场影响很大,尤其是鱼雷部件的影响尤为突出,改变了水流的运动特性;滤网内外侧水流流速及压力呈现一定的规律:流速沿X轴的变化呈现三个阶段:流速迅速增加阶段、流速迅速减小阶段和流速缓慢减小阶段;滤网内外压差在进口很大,然后沿X轴逐渐减小,最大压差为23kPa,最小压差为0.5kPa。(6)基于DPM模型对悬浮颗粒进行追踪,得知污水经鱼雷末端的直径为20mm的小孔流入鱼雷部件内腔,从其头部直径为10mm的小孔流出,形成内外水流循环,结果大部分泥沙颗粒聚集在鱼雷部件内腔,从而延长过滤时间。(7)灌溉水源为地表水,有机物含量超过10 mg/L和污物颗粒尺寸大于10μm的情况下,鱼雷网式过滤器与砂石过滤器配套串联组合应用可更加充分发挥除沙过滤效果。(8)离心过滤器水沙分离效率为92%98%,当灌溉水源为地下水时,鱼雷网式过滤器与离心水沙分离器配套组合使用,过滤时间更长。(9)地表水、城市及工业污水等作为微灌水源,并在水中有机物含量小于10mg/L,在微灌系统首部前有一级过滤设施的条件下,单独使用鱼雷网式过滤器可满足微灌水质要求。本文对鱼雷网式过滤器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为鱼雷网式过滤器优化结构参数、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最优操作参数及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赵涛,李琳,牧振伟,邱秀云[7](2014)在《大尺度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的水沙分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得到大尺度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出清率与进流浓度、进流流量和底孔直径的关系,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并结合室内小尺度物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溢流流量比较小时,不同的进流流量和底孔孔径对应的溢流浊度相差不大;当溢流流量较大时,溢流浊度随之增加,且溢流流量与进流流量基本呈正比。随着底孔孔径和进流浓度的增加,出清率逐渐减小,在相同进流浓度时装置尺寸越大,出清率越高。并总结出了在固定溢流浊度下,进流浓度、装置直径和清水溢出流量三者的关系式。
鲍子云,仝炳伟,徐利岗[8](2011)在《设施农业滴灌用黄河水安全净化处理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用高含沙地表水作为滴灌水源是解决干旱地区滴灌工程水源的主要途径之一,滴灌用高含沙水净化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宁夏中南部地区设施农业滴灌用黄河水净化技术为对象,开展试验研究,主要结论有:扬黄水经2次沉沙池除沙后泥沙含量降至0.040.08 kg/m3,悬浮物含量0.981.40 mg/L,COD平均含量1.262.28 mg/L,已可满足滴灌要求;筛网过滤器在泥沙量0.050.08 kg/m3时,除沙率约1%,过滤效果差;叠片式过滤器除沙率约5%,且优点较多可作为主过滤设备;过滤设备悬浮物去除率13.1%20.6%,COD去除率5.8%26.5%,综合去除率21%50%;宁夏半干旱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区域,以扬黄水为水源的设施农业,净化系统工程投资5.077.8万元/hm2,其中工程净化投资4.87.35万元/hm2,设备投资0.270.45万元/hm2。
孙步功,吴建民,赵武云,龚俊[9](2010)在《滴灌用黄河水泥沙分离参数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滴灌中黄河水泥沙含量高的问题,根据其基本特征,研制了适于黄河水泥沙分离的碟式分离机,选用FXJ-150-I型旋流器,将分离机与旋流器串联进行泥沙分离。通过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考察了底流口直径、旋流入口压力、转鼓转速对溢流颗粒D50的影响,得出D50与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底流口直径和旋流入口压力对D50的影响极显着(P<0.01),转鼓转速对D50的影响显着(P<0.05);获得较小D50的最佳结构和操作参数是底流口直径为14 mm,旋流入口压力为0.06 MPa,转鼓转速为3 800 r/min。
孙步功,吴建民,赵武云,龚俊[10](2009)在《串联分离滴灌用黄河水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针对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农业滴灌中黄河水泥沙含量高的问题,设计了碟式分离机,选用了LW-380E型卧螺离心机和FXJ-150-I型水力旋流器,将卧螺离心机、碟式分离机和水力旋流器顺次串联进行黄河水泥沙分离。通过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考察了卧螺离心机差转速、碟式分离机喷嘴直径以及旋流器旋流入口压力对黄河水泥沙分离效率的影响,得出分离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通过方差和效应分析得出:旋流入口压力和差转速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极显着,喷嘴直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显着;水平优化表明,黄河水泥沙分离的最佳参数是旋流入口压力为1.2 MPa,差转速为9.4 r/min,喷嘴直径为0.8 mm。
二、黄河泥沙分离机流量公式推导及试验流量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泥沙分离机流量公式推导及试验流量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泵前微压过滤器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泵前微压过滤器简介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概况 |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2.2 试验装置 |
2.3 试验方案 |
2.4 评价指标 |
第3章 清水条件下的水头损失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泵前微压过滤器的清水水头损失试验 |
3.2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3.3 清水水头损失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浑水正交试验数据分析 |
4.1 正交试验介绍 |
4.2 浑水条件下过滤器的水头损失分析 |
4.3 浑水条件下过滤器的截沙质量分析 |
4.4 浑水条件下过滤器的总过滤效率分析 |
4.5 浑水条件下过滤器正交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浑水条件下过滤器水力及过滤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 浑水水头损失预测模型的建立 |
5.2 浑水截沙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5.3 浑水总过滤效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
5.4 投影寻踪回归(PPR)预测模型的建立 |
5.5 PPR仿真计算及寻优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微灌复合网式过滤器的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微灌过滤设备研究进展 |
1.2.1.1 单一过滤器 |
1.2.1.2 组合过滤器 |
1.2.1.3 自清洗过滤器 |
1.2.2 过滤与堵塞理论技术研究 |
1.2.2.1 试验研究及过滤理论进展 |
1.2.2.2 CFD数值模拟 |
1.2.3 研究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复合网式过滤器结构设计及3D建模 |
2.1 结构设计 |
2.1.1 网式过滤器过滤机理 |
2.1.2 结构参数 |
2.1.3 过滤器工作过程 |
2.2 建立3D模型及样机制作 |
2.2.1 3D模型建立 |
2.2.2 样机制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备 |
3.1.1 试验设备名称 |
3.1.2 试验设备布置图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案 |
3.3 试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清水试验 |
4.1.1 水头损失 |
4.1.2 清洁压降曲线 |
4.1.3 清水试验结果分析 |
4.2 浑水试验下水头损失分析 |
4.2.1 水头损失随时间变化规律 |
4.2.2 含沙率对水头损失的影响 |
4.2.3 过滤流量对水头损失的影响 |
4.3 浑水试验下瞬时流量分析 |
4.3.1 瞬时流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4.3.2 含沙率对瞬时流量的影响 |
4.3.3 过滤流量对瞬时流量的影响 |
4.4 浑水试验下滤后水浊度分析 |
4.4.1 滤后水浊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
4.4.2 含沙率对滤后水浊度的影响 |
4.4.3 过滤流量对滤后水浊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FD数值模拟 |
5.1 CFD数值模拟理论 |
5.1.1 基本微分方程的建立 |
5.1.2 湍流模型及计算方法(雷诺时均法) |
5.2 计算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5.3 参数设置及计算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4.1 速度场分析 |
5.4.2 压力场分析 |
5.4.3 湍动能场 |
5.4.4 模拟结果与清水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4.5 根据模拟结果优化过滤器结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3)基于FLUENT离心力场作用下油液分离机理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碟式离心机发展现状 |
1.2.2 离心机内流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净油机内的流场及处理方法 |
2.1 碟式净油机内的流场概述 |
2.1.1 净油机分离过程机理 |
2.1.2 离心力场的基本特性 |
2.2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
2.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2.2.2 流体动力学的控制方程 |
2.2.3 控制方程的离散 |
2.2.4 计算流体动力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
2.3 碟式净油机转鼓结构 |
2.4 计算模型的构建 |
2.4.1 物理建模 |
2.4.2 网格剖分 |
2.5 求解条件设置 |
2.5.1 基本假设 |
2.5.2 边界条件 |
2.5.3 求解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碟式净油机工作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
3.1 转速变化对转鼓内流场的影响 |
3.1.1 不同转速下周向速度的变化规律 |
3.1.2 不同转速下轴向速度的变化规律 |
3.1.3 不同转速下径向速度的变化规律 |
3.1.4 不同转速下压力的分布规律 |
3.2 碟片间隙不同时流场的变化规律 |
3.2.1 碟片间隙变化对周向速度的影响 |
3.2.2 碟片间隙变化对动压的影响 |
3.3 碟片角度对流场的影响 |
3.3.1 碟片角度变化对周向速度的影响 |
3.3.2 碟片角度变化对动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离机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
4.1 分离碟片的设计与制备 |
4.1.1 碟片的结构 |
4.1.2 碟片的制备工艺 |
4.2 离心筒的设计 |
4.2.1 筒体的设计 |
4.2.2 托盘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碟式净油机离心分离试验研究 |
5.1 净油机总体性能指标与样机结构 |
5.2 装备的净化效果检验 |
5.2.1 密封性检验 |
5.2.2 运转平稳性试验 |
5.2.3 对接实验与污染度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新型轻介质过滤器水力性能及泥沙处理能力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应用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试验方案的设计与试验步骤 |
2.1 试验器材与设备 |
2.2 过滤方式的合理选择 |
2.3 试验方案 |
2.4 试验数据的测定方法 |
第3章 过滤器水力性能研究 |
3.1 PVC塑料薄片过滤器水力性能的研究 |
3.2 PE小球过滤器水力性能的研究 |
3.3 石英砂过滤器水力性能的研究 |
3.4 过滤器之间水力性能的比较 |
第4章 过滤器泥沙处理能力研究 |
4.1 PVC塑料薄片过滤器的泥沙处理能力研究 |
4.2 PE小球过滤器的泥沙处理能力研究 |
4.3 石英砂过滤器的泥沙处理能力研究 |
4.4 三种过滤器泥沙处理能力的比较 |
第5章 轻介质过滤器过滤精度与经济成本 |
5.1 轻介质过滤器的过滤精度 |
5.2 经济成本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相似理论的旋流器系列化设计及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1.2.1 旋流器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旋流器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旋流器研究方法现状 |
1.2.4 CFD在水力旋流器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 相似系列化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相似系列化设计国内研究现状 |
1.3.2 相似系列化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
1.3.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旋流器系列化设计的理论思想 |
2.1 系列化设计思想 |
2.1.1 系列化设计理论 |
2.1.2 系列化设计的必要性 |
2.1.3 系列化设计步骤 |
2.1.4 产品进行系列化设计的优点 |
2.1.5 系列化设计方法 |
2.2 相似理论与相似准则 |
2.2.1 相似理论 |
2.2.2 相似三定理 |
2.2.3 相似准则及其求解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旋流器相似准则研究与分析 |
3.1 旋流器结构参数系列化设计准则 |
3.1.1 旋流器内液相微分方程推导 |
3.1.2 固相颗粒微分方程组的推导 |
3.1.3 固液两相流运动微分方程单值条件 |
3.2 相似准则 |
3.2.1 通过相似转换法推导旋流器内流体的相似准则 |
3.2.2 应用积分类比法推导旋流器内固相介质的相似准则 |
3.3 旋流器相似比的确定 |
3.3.1 旋流器分离效率方程的推导 |
3.3.2 相似条件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旋流器的系列化设计 |
4.1 旋流器的边界条件 |
4.1.1 泥沙的颗粒粒径 |
4.1.2 泥沙颗粒质量浓度 |
4.1.3 边界条件分级的确定 |
4.2 旋流器主体结构设计 |
4.2.1 主直径D的计算 |
4.2.2 各料口尺寸的计算 |
4.3 旋流器基型结构参数设计 |
4.4 旋流器的系列化设计 |
4.4.1 泥沙分离用旋流器系列化设计 |
4.4.2 煤矿、铁矿、高岭土方向旋流器的系列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相似准则设计的旋流器内部流场模拟 |
5.1 Fluent软件介绍 |
5.2 三维模型的创建与网格划分 |
5.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5.2.2 旋流器网格划分 |
5.2.3 结果收敛判断 |
5.3 旋流器分离效率对比 |
5.4 相似准则设计旋流器内部流场 |
5.4.1 旋流分离器内部速度流场 |
5.4.2 旋流分离器内部压力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快速设计系统 |
6.1 快速设计系统 |
6.2 SolidWorks二次开发概述 |
6.2.1 二次开发的基本理论 |
6.2.2 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功能优势 |
6.2.3 SolidWorks二次开发工具选择 |
6.3 SolidWorks功能模块开发 |
6.3.1 系统总体设计 |
6.3.2 旋流器设计流程的开发 |
6.3.3 数据库管理模块的建立 |
6.3.4 旋流器结构参数模块的开发 |
6.3.5 系统运行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6)典型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农业高效节水的研究现状 |
1.3 过滤器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鱼雷网式过滤器简介 |
1.5 鱼雷网式过滤器工作原理 |
1.6 数值模拟 |
1.7 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清水物理模型试验 |
2.1 概述 |
2.2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清水试验概况 |
2.3 鱼雷网式过滤器清水运行特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浑水物理模型试验 |
3.1 概述 |
3.2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浑水试验概况 |
3.3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浑水运行特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值模拟方法及模型验证 |
4.1 概述 |
4.2 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
4.3 微分方程的离散化---有限体积法 |
4.4 过滤器立体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5 数学模型的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
5.1 概述 |
5.2 鱼雷网式过滤器内部流场分析 |
5.3 过滤器出水口位置变化对内部流场的影响 |
5.4 不同流量下的鱼雷网式过滤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
5.5 不同目数下的鱼雷网式过滤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
5.6 鱼雷网式过滤器机理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浑水条件下不同出水口对过滤过程的影响 |
6.1 概述 |
6.2 多相流模型的选取 |
6.3 颗粒运动分析 |
6.4 颗粒追踪及颗粒分布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应用研究 |
7.1 概述 |
7.2 鱼雷网式过滤器与其他过滤器的配套应用 |
7.3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单独应用 |
7.4 鱼雷网式过滤器应用研究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大尺度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的水沙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装置及试验设计 |
1.1 试验装置及结构尺寸 |
1.2 含沙量测试方法 |
1.3 试验步骤及方案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方案1 |
2.2 方案2 |
3 结论 |
(9)滴灌用黄河水泥沙分离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备 |
1.3 试验流程 |
1.4 试验指标及因素 |
1.4.1 试验指标 |
1.4.2 试验因素 |
2 结果及分析 |
2.1 试验结果 |
2.2 结果方差分析表 |
2.3 模型建立 |
2.4 因素效应分析 |
2.5 因素水平的优化组合 |
3 结 论 |
四、黄河泥沙分离机流量公式推导及试验流量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泵前微压过滤器运行特性研究[D]. 周洋.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微灌复合网式过滤器的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D]. 李盛宝.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3]基于FLUENT离心力场作用下油液分离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 张振波.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4]新型轻介质过滤器水力性能及泥沙处理能力的试验研究[D]. 段腾.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5]基于相似理论的旋流器系列化设计及二次开发[D]. 张立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6]典型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阿力甫江·阿不里米提.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5)
- [7]大尺度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的水沙分离试验研究[J]. 赵涛,李琳,牧振伟,邱秀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4(01)
- [8]设施农业滴灌用黄河水安全净化处理技术试验研究[J]. 鲍子云,仝炳伟,徐利岗. 灌溉排水学报, 2011(03)
- [9]滴灌用黄河水泥沙分离参数优化[J]. 孙步功,吴建民,赵武云,龚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03)
- [10]串联分离滴灌用黄河水试验研究[J]. 孙步功,吴建民,赵武云,龚俊. 灌溉排水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