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品“地方标准”明年退出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19)在《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绒毛用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农牧民从事的主要产业,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牧民增收,也关系到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绒毛用羊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效率较低、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规模化比重偏低等诸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养殖模式的转变,以标准化为核心、以规模化为特征,逐步形成绒毛用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有必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运行模式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养殖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牧户养殖经济效益增长和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本文首先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的标准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进行定性评价和分析;其次,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和散养模式下农牧户的成本收益、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然后,用模糊数学法和似乎无关方程组模型对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5个环节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的实施路径、典型经验和运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提高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各项措施,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是:(1)绒毛用羊各环节标准化程度存在差异,畜禽良种、养殖设施和疾病防控3个环节相对最高,生产管理次之,粪污无害化最低。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有长足发展,小规模散养仍占据绝对优势,规模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2)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总收益、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显着高于散养户,各投入产出指标及构成比例地区差异显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户的单要素生产率显着高于散养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技术效率显着高于散养户,配置效率显着低于散养户,提升产出水平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都较大。(3)经济要素、技术要素、政策要素和个人家庭特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均有重要影响。养羊收入比重、固定资产比重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工授精、选址和棚圈设计、饲养管理、饲料配制、机械剪毛分级打包、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及污水处理7项养殖技术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8项政策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影响,种公羊补贴、能繁母羊补贴、人工授精补贴、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禁牧补助和贴息贷款7项政策有正向影响,草畜平衡奖励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养殖时长、劳动力人数、加入合作组织4项因素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年龄有显着负向影响。经济、政策、环境和个人家庭特征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均有显着影响,养殖收益、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合作组织有正向影响,禁牧政策、草场面积和养殖时长有负向影响。(4)“家庭草库伦”、“种羊场+农牧户”、“生产基地+农牧户”、“委托管理式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牧户”7种模式运行机制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成、覆盖范围、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协作程度和运行效果6方面。(5)农牧户对相关扶持政策的认知度、需求度、获取程度、满意度等各有差异,扶持政策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部分政策存在范围小、标准低、效果不显着等问题。
兰海军[2](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指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李静[3](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连续爆出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凸显现行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失败。如何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治理模式,找到一条扭转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的可行路径,就成为理论界与现实界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这一视角入手,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讨,就现阶段创新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展开深入研究。本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背景,本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即要将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实行的“一元单向一维”模式转变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历史考察。首先,食品安全问题具有的“外部性、公共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利益相关者、多元治理、网络化治理、协同治理这四个理论,都从学理上说明我国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对现行治理模式加以创新。其次,从建国以来食品安全治理法规及机构调整的历史变迁来看,我国的历次食品安全治理的改革大多局限于官僚体制内部,大多关注于机构设置与职能调整。最后,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主体设计、架构设计、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均存在很大问题,亟需创新。第三部分为原因探析。从参与主体这一视角着眼,探析了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对于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阻碍性要素,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本文还结合了在昆明所做的实地调研数据加以分析,以增强研究的实证性。通过障碍性因素分析,为后文的国外先进经验借鉴以及模式重构做好铺垫。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日本、欧盟食品安全治理经验以及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五种示范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可以从主体设计、结构设计、运行机制设计这三个维度来借鉴经验,并创新我国治理模式。第五部分是制度设计。本部分从三个维度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创新模式,即“多元协同模式”进行了制度建构。首先,在主体设计方面,应该明确作为“食品安全治理主导者”的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的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直接受益者”的公众、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积极参与者”的社会组织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并努力使其各归其位,实现“多元共治”对于“多头混治”的替代。其次,在结构设计方面,应该通过完善治理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设计,以及信任、协调等网络治理机制的设计,实现“网络多维治理”对于“单向一维监管”的替代。最后,在运行机制设计方面,应该通过由规制到协同的治理理念的转变,网络多维协同结构的建构,治理机制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塑造,理顺府际关系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价值、制度双管齐下对于社会资本的培育,以及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协同网络核心的建设,实现“协同治理”对于“分段监管”的替代。
李腾[4](2010)在《技术标准垄断效应问题研究 ——以“必要设备”理论为视角》文中指出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诞生于技术发展创新的需要。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标准对于技术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标准不仅使得技术发展的随意性减小,兼容性增强,从而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有助于克服技术发展在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下中必然存在的“专利丛林”效应,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技术进步。从整体上说,技术标准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市场的竞争。但是,在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新经济中存在的网络效应、锁入效应规律的作用,技术标准逐渐成为竞争者排除或限制竞争的工具,偏离了技术标准的初衷,表现出垄断效应。在经济实践中频频发生的技术标准垄断效应问题使人们很早就开始思考解决的方法。以往的研究均将技术标准简化为知识产权滥用或单纯的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希望通过既存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寻求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诞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反垄断法律制度存在各方面的局限性,这些研究对解决知识经济中技术标准垄断效应问题的作用有限。“必要设备”理论(Essential Facilities Doctrine)一方面能够摆脱传统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局限性,适应新经济中的反垄断实践的要求,另一方面脱胎于传统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同现有的法律制度接合的阻力小,因此为在现行反垄断法律制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努力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新视角。本文以“必要设备”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技术标准垄断效应规制的相关法律问题,并分析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中适用“必要设备”理论规制技术标准垄断效应的可行性,并给出相关立法建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附则第五十五条原则性地提及了知识产权垄断受到该法规制,但仍然缺乏必要的操作性,同时,该法对于垄断行为的列举也不利于有效规制技术标准垄断效应。我国正处于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巨大机遇,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技术标准垄断效应带来的“内忧外患”,通过“必要设备”理论寻找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规制相关问题的途径成为撰写本文的直接动因。本文分为引言、关键词解说、正文五章和结语,全文约五万六千一百字。引言简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解说对“必要设备”理论、专利池、“新经济”、网络效应、锁入效应等本文涉及的名词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一章从技术标准垄断效应的现实案例为引,通过分析,简要地阐述了技术标准垄断效应的表现形式,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考察技术标准垄断效应问题。并从分析了技术标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垄断效应的原因,揭示了技术标准垄断效应的自然属性和传统反垄断法律制度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局限性,提出“必要设备”理论作为研究进路的意义。第二章内容是对适用“必要设备”理论的框架的研究。本章总结了“必要设备”理论适用的一般条件。本章重点关注了相关理论争议。本章对“必要设备”理论适用于规制技术标准垄断效应的基础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适用“必要设备”理论改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总体思路。第三章内容是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该章对信息披露制度的主体、内容、责任体系以及事前事后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度安排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内容是审查制度的构建。该章对审查制度的主体、内容以及事前事后审查制度的制度安排进行了研究。第五章是限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该章对应用“必要设备”理论构建限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性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进行了研究。
蒋抒博[5](2009)在《美国社会性管制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是世界上社会性管制最为完善的国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先进的社会性管制理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严格的标准体系,为保障美国民众生命与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美国相比,中国社会性管制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为此,研究美国社会性管制的演进与现状,分析美国社会性管制的成本与收益,对中国社会性管制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社会性管制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利用经济学模型对社会性管制进行理论分析,对不同的管制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社会性管制的演进和社会性管制成本收益分析两个角度对美国社会性管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美国社会性管制的运行制度,探讨美国社会性管制高效运行的原因,分析美国社会性管制制度的演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性管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海剑[6](2009)在《反渎风暴》文中认为写在前面2009年1月,北京京西宾馆。本年度中纪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如期召开。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尤为强调指出:"要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
刘晓毅[7](2008)在《联合会信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叶:确保质量安全送出国门国家标准委之前发布了由福建检验检疫局等6家单位联合起草的《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而制定的国家标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肖辉忠[8](2008)在《市场秩序与消费者利益 ——中国、欧盟、俄罗斯食品安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研究的对象是食品安全问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健康保护与市场秩序之间的关系,即食品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护消费者还是经营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内,食品安全政策在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如何进行权衡的?对此,不能简单地做出一个价值判断,而需要细致和具体地分析。论文首先对食品规范进行研究,对其内容和性质(行政、民事、刑事规范)进行分析;特别关注这些规范的制定过程,特别是不同社会角色(经济界、政府部门、消费者、科学界,以及媒体等)对相关法规出台的态度及其原因,食品法规的执行和执行的程序,以及行政部门的权限和经营者的策略等。对食品规范进行研究的原因是:首先,法规是整个食品安全制度框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即便其制定、执行中存在各种问题);其次,法规也是食品经营者制定自身策略、规范自身行为的一个重要指南;再次,食品安全规范也在客观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程度。除了对食品法规做整体性的分析之外,本文还选择了两个产品加以研究(牛奶及其制品和转基因食品),意在更加详细地分析公共健康与市场秩序之间的关系,以及食品安全法规在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如何进行平衡和选择的。本文重点分析的是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同时兼顾与欧盟和俄罗斯做出比较,但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将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通篇全面的比较。本文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安排如下:论文第一章介绍中国食品卫生方面的法规,重点分析食品卫生法规在卫生(消费者健康)与市场秩序(商业利益)之间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论文第二章分析对食品市场秩序具有直接规范作用的中国产品质量方面的法规。重点分析产品质量法规是如何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的,又是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的。接下来的两章是关于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三章)和行政部门管理(第四章)。这也是与食品安全有着十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在消费者保护一章中,重点分析国家的政策和司法实践在消费者的权益和经营者的利益之间是如何进行权衡的。关于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重点研究相关行政部门的职能、部门之间权限的交叉等问题。在中国,对消费者的保护从80年代以来逐步提高,特别是目前正处于讨论阶段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对违法经营有害身体健康食品的行为打击力度加大,有利于保护合法的经营者利益以及消费者的健康。论文第五章和第六章简要地探讨了欧盟食品法和俄罗斯的食品法规。六十年代至今,欧盟食品法规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内部市场。客观上,欧盟食品法规对食品卫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我们发现法规对消费者的保护更多的是保证信息的公开,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从而让消费者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香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经营者的义务是在标签上注明“吸烟有害健康”,此后的健康问题则要消费者自己负责。俄罗斯食品规范的制定逐步走出行政力量主导一切的局面,行业的力量不断壮大并且影响着食品卫生安全规范乃至食品贸易政策,但其出发点和目标远非是保护消费者。这前六章构成了本论文的上篇,主要是围绕着食品安全规范进行分析的。论文的下篇集中在产品及其市场研究(第七章到第十章)和食品贸易分析(第十一章)。之所以选择研究奶制品,是因为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食品;其次,关于奶制品的卫生、安全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争论都很多;奶及其奶制品涉及到的环节很多,从奶农、奶站、奶制品加工厂,到经销商和消费者,还包括行业协会、不同的政府部门、科研机关等。同时,选择奶制品能够较好地回答本文的主要问题,即食品安全政策在消费者健康和市场秩序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如何选择的。目前,在国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最为激烈、也最具有争议。欧盟激烈反对转基因食品,而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主要的出口国,中国的政策介于这二者之间。在最后一章中,论文从国际食品贸易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市场与卫生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市场状况、食品卫生问题与相关的食品安全政策直接影响着国际食品贸易。欧盟的食品安全制度构建以及食品市场秩序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之后,逐步趋于稳定和成型,2002年的欧盟食品安全法是集中的体现,特别是欧盟消费者团体的许多要求得到了体现;但是需要具体分析消费者权益是如何得到保障的。俄罗斯的食品安全制度与市场秩序的形成更具有西方(特别是欧盟)的特色,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俄罗斯2002年技术调控法的通过;企业及其协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是消费者团体的组织程度和影响力很有限。中国与欧盟和俄罗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既有共性,也有中国的特殊性。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反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食品市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水平无论是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的关注程度上,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栗颖[9](2007)在《离子交换树脂中国药用辅料市场的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用辅料是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或附加剂,对药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药用辅料市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新型的药用辅料在中国的应用成为很多医药厂家关注的目标。然而,中国的药用辅料市场相当的不成熟,很多医药厂家由于选用不合适的辅料或假冒伪劣辅料造成了重大的医疗事故,影响相当严重。与此同时,国外一些专门从事药用辅料的公司很想打入中国市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药用辅料起步较晚,产品的品种、规格较少,质量比较粗糙。近年来随着药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国外辅料的进入,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的鼓励政策,我国药用辅料在品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和提高,但目前我国药用辅料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国药用辅料市场的探索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对药用辅料国际和国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国内和国外在药用辅料市场的差别,从而说明了选题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在中国市场的背景下通过对比中美两国药用辅料管理政策法规的不同,研究对于一个国内没有的新型药用辅料该如何在中国进行申报和销售。然后通过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和其竞争品种的技术特点来了解和分析,在中国市场上该产品的优劣势以及将会遇到的竞争情况。同时通过研究该产品在两个典型市场的表现,来分析离子交换树脂在中国的具体需求情况。最后根据以上的各项研究给出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的具体步骤和一些销售方法建议。
崔玉英[10](2006)在《崔玉英同志在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 同志们:今天召开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听取自治区5个评价组对全区7个地(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检查情况和自治区农牧厅2005年开展全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调研情况的汇报;讨论通过《西藏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制
二、药品“地方标准”明年退出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品“地方标准”明年退出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 规模经济理论 |
2.3 标准化理论 |
2.4 农户行为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
3.2 与绒毛用羊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
3.3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标准化程度分析 |
3.4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程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4.1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4.2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单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
4.3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5.1 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5.2 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分析 |
6.1 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 |
6.2 不同运行模式特点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评价 |
7.1 现有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 |
7.2 农牧户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
7.3 畜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源起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源起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研究难点、尚存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述:理论基础与架构 |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食品及其相关概念 |
二、食品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
三、治理及其相关概念 |
四、模式及治理模式 |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的理论支撑 |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特殊属性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多元治理理论 |
四、网络化治理理论 |
五、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叙事 |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变迁 |
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法规建设 |
二、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机构调整与职能变迁 |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发展现状 |
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现状 |
三、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考察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模式失灵的原因探究 |
第一节 政府多头混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
一、现有规制激励不相容导致政府多头混治 |
二、标准及检测技术滞后导致政府多头混治 |
三、社会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冲突诱发地方保护主义 |
四、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加剧地方保护主义 |
第二节 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的影响 |
一、食品供应不足导致食品安全信用缺失 |
二、企业自律的丧失: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
三、制度他律的缺失:基于昆明调研数据的分析 |
第三节 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或过度反应:基于昆明的实证研究 |
一、食品安全信息的充足供给与有效获得的缺失 |
二、消费者购买习惯对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影响 |
三、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导致维权实效不佳 |
第四节 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缺失的影响 |
一、独立性与自治权缺失导致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虚化 |
二、继受权模糊不清导致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力先天缺陷 |
三、软权力生成受限导致监督强制路径单一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一、治理机构之间的多维网络 |
二、治理全过程的多维网络 |
三、美国网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为例 |
二、企业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FCP”为例 |
三、社会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以日本生协组织为例 |
四、日本多元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一、欧盟部门及各成员国协同机制 |
二、欧盟食品安全全过程协同监管 |
三、欧盟食品危害协同预警体系 |
四、欧盟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节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五种示范模式的经验总结 |
一、江苏苏果超市模式 |
二、福建银祥猪肉模式 |
三、陕西洛川苹果模式 |
四、北京物流控制模式 |
五、山东寿光蔬菜模式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主体设计 |
第一节 多元共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现行模式的体制内“多头混治” |
二、“多元共治”的行动逻辑 |
三、“多元共治”的现实呼唤 |
第二节 多元共治的要素分析 |
一、多元共治的组织维度 |
二、多元共治的动力来源 |
三、多元共治的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多元共治”的实现路径:参与主体各归其位 |
一、政府: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导者 |
二、企业: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者 |
三、公众: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 |
四、社会组织: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结构设计 |
第一节 食品安全网络结构的生成逻辑:理论与现实的契合 |
一、网络化治理的兴起 |
二、网络化治理的独特性规范 |
三、现行“单向一维结构”的失败 |
第二节 食品安全治理网络的构成域 |
一、网络治理主体:平等赋权的多元存在 |
二、网络治理架构:独特性的自在 |
三、网络治理机制:信任协商的实践 |
四、网络治理工具:契约合作的替代 |
第三节 大部制视域下的食品安全治理网络设计 |
一、治理网络主体间关系设计 |
二、网络治理机制设计 |
三、网络治理迷思:治理实效何以保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设计:由“分段监管”到“协同治理” |
第一节 运行机制创新缘由:现行机制治理绩效低下 |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二、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的多维度考察 |
三、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总体分析 |
第二节 协同治理的运作规则商议:价值、动力及障碍 |
一、协同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分段监管”的比较研究 |
二、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利益、民主诉求与官僚制的失败 |
二、协同治理的阻碍要素:体制危机与权力纠葛 |
第三节 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政策耦合 |
一、治理理念的转变:由规制到协同治理 |
二、治理结构的建构:网络多维协同结构 |
三、治理机制的重塑: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塑造 |
四、府际关系的理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魔咒 |
五、社会资本的培育:价值制度双管齐下 |
六、协同核心的确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重新定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经销商对食品安全生产保障机制的认知调查 |
附录2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技术标准垄断效应问题研究 ——以“必要设备”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三、现有文献综述 |
四、关键词解说 |
第一章 技术标准垄断效应及其分析 |
第一节 有关技术标准垄断的现实案例 |
第二节 对技术标准垄断效应的表现形式的总结 |
一、技术标准拒绝技术接入而阻碍竞争 |
二、技术标准鼓励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垄断行为 |
三、技术标准成为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的牟利工具 |
四、技术标准成为排斥技术创新的手段 |
第三节 对技术标准垄断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
一、法定技术标准垄断效应分析 |
二、事实技术标准垄断效应分析 |
第四节 “必要设备”理论的规制进路 |
一、“必要设备”理论能够克服传统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滞后性 |
二、“必要设备”理论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规制手段 |
第二章 适用“必要设备”理论的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对“必要设备”理论的争议及分析 |
一、关于“必要设备”理论的争议 |
二、对于“必要设备”理论争议的分析 |
第二节 “必要设备”理论的适用条件 |
一、“必要设备”理论适用的一般条件 |
二、“必要设备”理论适用于技术标准垄断效应规制的条件 |
第三节 适用“必要设备”理论的总体思路 |
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则 |
二、扩大“必要设备”理论的规制范围 |
三、保证技术标准的“开放性”和“必要性” |
四、注重与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 |
第三章 构建信息披露机制的探索 |
第一节 构建信息披露机制的总体思路 |
一、信息披露机制的侧重点 |
二、信息披露机制的形式 |
三、信息披露机制的权力分配 |
第二节 信息披露机制的主体 |
一、权力主体 |
二、权利主体 |
三、义务主体 |
第三节 信息披露的内容 |
一、事前信息披露的内容 |
二、事后发展信息披露的内容 |
第四节 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责任 |
一、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一般责任 |
二、严重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责任 |
第四章 构建“必要设备”反垄断审查制度的探索 |
第一节 构建审查制度的总体思路 |
一、建立明确的概念体系 |
二、建立审查标准体系 |
三、建立技术标准事前、事后审查机制 |
第二节 审查机制的主体 |
一、权力主体 |
二、权利主体 |
三、义务主体 |
第三节 审查机制的内容 |
第五章 构建限制知识产权制度的探索 |
第一节 以“必要设备”理论限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的合理性 |
第二节 对拒绝许可行为的限制制度 |
一、构建明确的许可条件标准 |
二、构建拒绝向技术标准外的第三方许可行为的限制制度 |
三、构建拒绝交叉许可排斥必要技术行为的限制制度 |
第三节 构建限制阻碍专利的进入和退出行为的制度 |
第四节 限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制度的责任体系 |
一、拒绝许可的责任 |
二、阻碍专利的进入和退出行为的责任 |
三、域外适用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美国社会性管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1.1 理论意义 |
0.1.2 现实意义 |
0.2 研究方法 |
0.3 论文结构 |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0.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0.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章 社会性管制理论研究综述 |
1.1 社会性管制的定义及分类 |
1.1.1 管制的定义及分类 |
1.1.2 社会性管制的定义及分类 |
1.2 管制理论的开端 |
1.2.1 公共利益管制理论 |
1.2.2 利益集团管制理论 |
1.3 社会性管制方法的相关理论 |
1.3.1 环境管制方法研究 |
1.3.2 健康安全管制方法研究 |
1.4 社会性管制影响评估理论 |
1.4.1 “波特假说” |
1.4.2 管制成本收益分析理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社会性管制的经济学分析 |
2.1 环境管制的经济学分析 |
2.1.1 外部性与效率损失 |
2.1.2 “命令—控制”型管制方法 |
2.1.3 经济激励型管制方法 |
2.1.4 对两种管制方法的评论 |
2.2 健康安全管制的经济学分析 |
2.2.1 健康安全管制与信息不对称 |
2.2.2 市场机制对信息不对称的缓解 |
2.2.3 政府管制对信息不对称的缓解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社会性管制的演进 |
3.1 萌芽时期(1950 年以前) |
3.1.1 社会性管制的产生:1906 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
3.1.2 20 世纪上半叶社会性管制的发展 |
3.2 初步发展时期(1950 年—1970 年) |
3.2.1 产品安全管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
3.2.2 环境管制的迅速发展 |
3.3 高速发展时期(1970 年—1980 年) |
3.3.1 环境管制的转折: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转变 |
3.3.2 职业安全管制的过度膨胀 |
3.3.3 产品质量管制的进一步完善 |
3.3.4 联邦政府对社会性管制的监督 |
3.4 放松管制浪潮下的社会性管制(1980 年—1990 年) |
3.4.1 里根总统放松社会性管制的尝试 |
3.4.2 1980 年代社会性管制的发展 |
3.4.3 对1980 年代对社会性管制的评价 |
3.5 管制成本收益分析制度下的社会性管制(1990 年至今) |
3.5.1 1990 年后社会性管制的发展 |
3.5.2 1990 年后社会性管制的特点与趋势 |
3.6 美国社会性管制的运行体系 |
3.6.1 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管制的审核 |
3.6.2 环境管制 |
3.6.3 职业安全与健康管制 |
3.6.4 产品安全管制 |
3.6.5 美国社会性管制的特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社会性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
4.1 美国管制成本收益分析制度的演进 |
4.1.1 从尼克松到卡特:制度的产生 |
4.1.2 里根时期:制度的初步形成 |
4.1.3 克林顿时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4.1.4 乔治·沃克·布什时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
4.2 美国管制成本收益分析的运行机制 |
4.2.1 管制成本收益分析的机构体系 |
4.2.2 管制成本收益分析的运行程序 |
4.3 美国社会性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 |
4.3.1 成本收益分析的一般原则 |
4.3.2 社会性管制成本的评估方法 |
4.3.3 社会性管制收益的评估方法 |
4.4 美国管制成本收益分析制度的绩效评估 |
4.4.1 社会性管制成本分析 |
4.4.2 社会性管制收益分析 |
4.4.3 各部门成本收益分析 |
4.4.4 社会性管制的经济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社会性管制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
5.1 中国社会性管制的现状 |
5.1.1 环境管制 |
5.1.2 产品安全管制 |
5.1.3 职业安全与健康管制 |
5.1.4 中国社会性管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5.2 美国社会性管制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
5.2.1 完善社会性管制法律法规体系 |
5.2.2 构建完整统一的标准体系 |
5.2.3 设立核心管制机构,明确管制机构职能 |
5.2.4 建立管制成本收益分析制度 |
5.2.5 实施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管制方法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6)反渎风暴(论文提纲范文)
写在前面 |
渎职猛于虎! |
第一章小小土地爷引发的官场大地震 |
新理念下的批租土地风潮 |
老板吃肉喽啰喝汤 |
政坛“明星”差点栽给开发商 |
“共享”情人搭建的利益“铁三角” |
第二章惊天的税收“黑洞” |
刚参加工作四年的吴芝刚 |
小学学历的泥瓦工陈学军 |
一拍即合 |
渎职犯罪凸现在案件背后 |
第三章外商凭空赚了一个亿 |
招商引资有猫腻 |
回避招标埋祸根 |
以“代建制”擅自发包 |
交通局长前“腐”后继 |
第四章学者型高官的黯然谢幕 |
李达昌其人 |
挪用1000万美元 |
不当省长当教授 |
数亿元“大陷阱” |
在拿下“中川国际”后向李达昌伸手 |
用父女情和师生情俘虏李达昌 |
第五章梦断“蓝田神话” |
帮了别人, “双规”了自己 |
决策者说, 帮蓝田上市差点变成幕后推手 |
受贿者说, 帮女儿买股票变成自己受贿证据 |
渎职者说, 帮企业贷款变成滥用职权 |
刻骨铭心, 终于知道法律是铁面无情 |
第六章司法腐败新标本 |
案发当事人家属举报 |
第一宗罪:为律师“勾兑”案子 |
第二宗罪:收取当事人感谢费 |
第三宗罪:大肆贪污, 使石狮蒙羞 |
第四宗罪:与胞弟联营“司法家族企业” |
背叛的不止是法律 |
第七章药监之殇 |
郝和平:第一根被点燃的“导火索” |
卒子和掮客:药监局窝案的“催化剂” |
王国荣:和药厂老总联手炮制假药 |
曹文庄:“学以致用”的法学博士 |
卢爱英:聚沙成塔 |
郑筱萸:失去“药效”的药监局局长 |
第八章“裸体做官”者的滑铁卢 |
庞家钰其人 |
8次爆管之痛的“祸民工程” |
违规创造“政绩”, 国家损失三个多亿 |
知情人数次举报 |
真相水落石出 |
“裸体做官”现象 |
仅仅谩骂是不够的 |
第九章制造上海社保案的“漩涡中心” |
仕途轨迹 |
“面疙瘩”区长 |
拉帮结派的小圈子 |
各种角色粉墨登场 |
边腐边升的“典型” |
两面人 |
三声“对不起” |
尾声 |
(8)市场秩序与消费者利益 ——中国、欧盟、俄罗斯食品安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分析 |
四、资料来源 |
上篇 食品安全法规比较研究 |
第一章 食品卫生与经济 |
一、中国食品经济 |
二、食品卫生法规 |
三、食品卫生法规的执行 |
第二章 食品质量与市场秩序 |
一、中国食品市场问题 |
二、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标准化) |
三、市场秩序与产品质量立法 |
第三章 消费者权益与经营者利益 |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二、消费者协会 |
三、对消费者定义 |
四、消费者保护的实效分析 |
第四章 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 |
一、规范行政行为的法规 |
二、行政部门的改革与协调 |
第五章 欧盟食品法:统一内部市场与消费者保护 |
一、欧盟的食品市场与食品安全 |
二、欧盟现代食品法的发展(60-80年代) |
三、90年代以来的欧盟食品法 |
四、新世纪欧盟食品法 |
第六章 俄罗斯食品法规:从计划转向市场 |
一、俄罗斯的食物安全 |
二、俄罗斯90年代食品安全法规分析 |
三、俄罗斯联邦技术调控法 |
下篇 案例比较研究:产品与贸易 |
第七章 原奶的卫生与经济 |
一、原奶的生产 |
二、奶制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关系 |
三、原奶的质量与价格 |
四、原奶卫生与市场:抗生素问题 |
五、俄罗斯与法国的原奶生产、质量 |
第八章 液态奶标签与市场 |
一、液态奶消费与生产 |
二、液态奶企业 |
三、还原奶标识 |
四、鲜奶标签 |
第九章 婴幼儿奶粉事件:卫生危机与秩序重建 |
一、婴幼儿奶粉市场 |
二、婴幼儿奶粉的标准 |
三、婴幼儿奶粉质量 |
第十章 转基因食品政策(大豆、水稻) |
一、中国的转基因政策 |
二、欧盟的转基因政策 |
三、俄罗斯的转基因政策 |
四、中国的大豆经济、贸易与政策 |
五、中国转基因水稻:科研、安全与经济 |
第十一章 国际食品贸易:健康、经济与市场 |
一、欧美、俄美、欧俄食品贸易 |
二、中美、中俄、中欧食品贸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离子交换树脂中国药用辅料市场的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部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药用辅料市场情况的研究 |
1.1 全球辅料市场情况的调查 |
1.2 中国市场情况的研究 |
1.3 总结 |
第二章 国内、国际辅料管理政策法规的比较 |
2.1 我国有关药用辅料的管理规定 |
2.2 美国药用辅料的管理规定及欧盟辅料的管理规定 |
2.3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罗门哈斯公司的离子交换树脂的技术优势分析 |
3.1 罗门哈斯的历史 |
3.2 离子交换树脂在美国作为药用辅料的主要用途 |
3.3 离子交换树脂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
3.4 离子交换树脂在中国作为药用辅料的应用和申报情况 |
第四章 竞争品种或可替代品种的分析 |
4.1 几种树脂作为药用辅料的应用情况 |
4.2 树脂类新型辅料在中国的申报和审评状况 |
第五章 典型市场需求分析 |
5.1 矫味剂市场 |
5.2 控缓释制剂市场 |
第六章 离子交换树脂在中国的市场推广模式研究 |
6.1 申报审批 |
6.2 根据竞争状况制定推广战略 |
6.3 离子交换树脂的推广和销售模式 |
6.4 离子交换树住销售模式创新—“一对一销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部分 |
摘要 |
ABSTRACT |
Preface |
Chapter 1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market research |
1.1 Global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market research |
1.2 China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market research |
1.3 Summarize |
Chapter 2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excipients |
2.1 Study Results |
2.2 Uncertainties and inadequacies part exist in regulations of China |
2.3 Lack of special management regulations for excipients in china |
Chapter 3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of ion exchange resins |
3.1 History of ion exchange resins in Rhom and Haas |
3.2 new use of ion exchange resins in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 |
3.3 The application of ion exchange resins in China |
3.4 Ion exchange resin’s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in China |
Chapter 4 Analysis of competitors and their product |
4.1 Several resins use as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
4.2 The situation of new excipient application in China |
Chapter 5 Typical market demand analysis |
5.1 Literature & Report |
5.2 Taste masking market |
5.3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s market |
Chapter 6 Researches on the Promotion of Ion-Exchange Resin in Chinese Market |
6.1 Application and approval |
6.2 Make promo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s |
6.3 The mode of promoting and selling ion-exchange resin |
6.4 The creative sales model for ion-exchange resin—One-to-one Sales |
REFERENCE |
APPENDIX1 |
ACKNOWLEDGMENTS |
PUBLICATION |
四、药品“地方标准”明年退出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D]. 王晶.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2]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3]我国食品安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 李静. 南京大学, 2013(08)
- [4]技术标准垄断效应问题研究 ——以“必要设备”理论为视角[D]. 李腾.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6)
- [5]美国社会性管制的经济学分析[D]. 蒋抒博. 吉林大学, 2009(08)
- [6]反渎风暴[J]. 海剑. 中国作家, 2009(06)
- [7]联合会信息[J]. 刘晓毅. 福建轻纺, 2008(12)
- [8]市场秩序与消费者利益 ——中国、欧盟、俄罗斯食品安全比较研究[D]. 肖辉忠.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9]离子交换树脂中国药用辅料市场的推广研究[D]. 栗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07(10)
- [10]崔玉英同志在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J]. 崔玉英. 西藏政报,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