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红素吸附分离方法研究

荔枝红素吸附分离方法研究

一、荔枝红色素的吸附分离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苗攀登,刘钟栋[1](2019)在《改良比色法检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与亚硝酸盐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传统比色法又有其局限性,因此本实验对传统比色法进行了改良。将对氨基苯硫酚和萘基乙二胺盐分别修饰到金纳米颗粒上,通过与NO+2-的化学反应使金纳米颗粒发生聚集,并且聚集程度与NO2-的浓度呈正相关,此方法的标准曲线的R2=0.9946,回收率97.00%~100.28%,相对标准偏差(RSD)是0.77%~3.88%,检测限达到了5.12 ng/mL,并比较了三种常见食品的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通过与传统比色法的对比,此方法操作简单(一步法)、稳定性好、响应快、检测限低,可用于分析食品中微量亚硝酸盐产生过程和水中微量亚硝酸盐的检测,有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进步。

苗攀登[2](2019)在《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防腐和着色。亚硝酸盐也是一种剧毒物,近年来,与亚硝酸盐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然而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还不够完备,因此本课题在传统比色法的基础上,将对氨基苯硫酚和萘基乙二胺盐分别修饰到金纳米颗粒上,通过与NO2-的重氮化耦合反应,使金纳米颗粒发生聚集,改变其光学性质,并且改变程度与NO2-的浓度呈正相关,达到检测NO2-的目的。相比于传统比色法,新型检测方法的显色更加明显,可用于裸眼检测,检测线更低,适用于食品中微量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以亚硝酸钠为研究对象,本课题基于金纳米颗粒的不同的制备方法,建立了三种检测方法: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谷胱甘肽功能化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一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7186x+0.0038,R2=0.9992;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巯基丙酸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二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767x+0.0029,R2=0.9978;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包被过的油相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三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4634x+0.0403,R2=0.995。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3.06 ng/mL、4.82 ng/mL、10.14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4.96-102.76%、94.42-103.29%、93.09-104.7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3.76%、3.81%、4.60%。三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用三种检测方法对腌辣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30天的追踪记录,发现辣白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过程,在10天达到最高200μg/g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3天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到18μg/mL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对本校周边部分小吃店做了抽样调查,发现50%左右的商家存在亚硝酸盐超标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且有亚硝酸盐成倍超标的情况。

程晓红[3](2014)在《修饰电极在微量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水体中重金属是极为危险的污染物质,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活生长健康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发展快速,准确,灵敏,方便的重金属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相对于其他重金属的检测方法,电化学检测法可以快速检测多种重金属,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在痕量重金属检测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FTO(导电玻璃)、铋膜-FTO和羟基磷灰石修饰FTO为工作电极,采用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对模拟废液中重金属离子(Cd2+和Pb2+)进行检测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FTO为工作电极,考察了沉积时间、沉积电位及振幅等实验参数对溶液中重金属离子(Cd2+和Pb2+)的检测影响。研究发现:当沉积电位与时间分别为-1.0V和360s,振幅是50mV时,对Cd2+和Pb2+的检测灵敏度最高;获得的Pb2+和Cd2+的线性浓度窗口分别是0.2-1.0mg/L与0.5-2.5mg/L,最低检出限分别是1.26×10-3mg/L和0.84×10-3mg/L。(2)针对铋膜修饰FTO电极,同样考察了沉积时间、沉积电位及振幅对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影响。发现最佳的沉积电位、沉积时间及振幅仍为-1.0V、360s和50mV;获得的Pb2+和Cd2+的线性浓度窗口分别是0.05-0.25mg/L和0.1-0.5mg/L,最低检出限分别是0.44×10-3mg/L和0.51×10-3mg/L与FTO电极相比,铋膜修饰能够显着提高Pb2+和Cd2+的检测灵敏度。(3)以氧化钛为粘结剂,采用羟基磷灰石修饰FTO电极为工作电极,考察了粘结剂加入量、热处理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氧化钛溶胶加入量为30μL、于450℃热处理16min时,能够获得较好的Pb2+和Cd2+检测灵敏度。获得的Pb2+和Cd2+的线性浓度窗口分别是0.03-0.15mg/L和0.15-0.75mg/L,最低检出限是0.41×10-3mg/L和0.44×10-3mg/L。与FTO电极相比,羟基磷灰石修饰能够显着提高Pb2+和Cd2+的检测灵敏度。本文以铋膜与羟基磷灰石修饰的FTO为工作电极,针对重金属离子Pb2+和Cd2+建立了具有较高灵敏度的快速电化学检测方法。本研究为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检测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贺弘滢[4](2014)在《一种新型吸收剂湿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困扰当今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严峻问题,能源与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目前国内外现有烟气净化技术中,大多采用分别脱除的方式,存在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系统复杂、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等缺陷。所以,研发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投资运行费用低的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工艺成为当前烟气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课题对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特别是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和过硼酸钠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进行了大量资料调研和分析;利用鼓泡反应器对过硼酸钠湿法同时脱硫脱硝反应的催化剂进行了筛选,确定试剂M为最佳催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及SO2/NO初始浓度对模拟烟气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确定了过硼酸钠湿法同时脱硫脱硝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M与过硼酸钠质量比为2.5:100,反应温度为5060℃,停留时间为1.11.4s。在此工艺条件下,当SO2和NO初始浓度分别为2000mg/m3和450mg/m3时,二者脱除效率可分别高达99%和73%。加入稳定剂后,同等条件下二氧化硫脱除效率接近100%,一氧化氮脱除效率达到86%。本文提出的新型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具有较高的工业化应用潜力。

管克,詹珍洁[5](2011)在《锡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锡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摄入量不足或过量均会使人体机能受到损害。环境水体中的锡还会与有机物形成毒性极强的有机锡化合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锡对环境的污染轻微,人体主要是通过食物摄入锡,一般食物中的锡含量很低,食品中的锡主要来源于接触锡容器

何会[6](2009)在《荔枝果皮中花色苷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文中提出荔枝是一种高商业价值的亚热带水果,其果皮富含花色苷,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来源。本研究以广东“糯米糍”品种为原料,研究了荔枝果皮色素提取纯化的技术和稳定性、花色苷纯化的最佳工艺,同时还对荔枝果皮花色苷的主要成分的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评价了荔枝果皮花色苷的体内外抗氧化效果,以期为综合利用荔枝皮这一天然资源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荔枝果皮花色苷色素的分离、纯化通过比较分析吸附率及解析率得出XAD-7HP树脂对荔枝果皮色素纯化效果最佳,其纯化条件为:洗脱液的最适pH为1.0,最佳上样浓度为20 mg/L,解析时采用浓度为80%的酸性乙醇(含0.1%盐酸)有较好的解析效果。进一步采用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可很好的将花色苷从多酚类物质中分离开来。经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纯化后,花色苷纯度可达82.7%2.荔枝果皮色素的稳定性试验表明:荔枝皮色素对pH值、光、热、氧化剂的影响稳定性较差;防腐剂苯甲酸钠、葡萄糖使荔枝皮色素的稳定性有所降低。3.荔枝果皮花色苷结构的初步表征经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纯化后的荔枝果皮花色苷主要是矢车菊-3-芸香糖苷,通过对荔枝皮花色苷进行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纸色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初步推断了它的基本骨架结构,与报道得出的荔枝果皮中花色苷相符。4.荔枝果皮花色苷的体外抗氧化效果通过研究荔枝果皮花色苷的总抗氧化能力,对DPPH、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评价了荔枝果皮花色苷的抗氧化效果。实验证实:荔枝果皮花色苷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花色苷对DPPH、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1 mg/L、0.69 mg/L、1.78 mg/L。总体来说相同浓度下的花色苷的抗氧化效果优于Vc,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天然抗氧化剂。5.荔枝果皮花色苷抗脂质过氧化的体外实验通过体外抗脂质过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荔枝果皮花色苷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提高体外小鼠血清抗活性氧能力,抑制小鼠肝组织匀浆及肝线粒体MDA的生成和肝线粒体肿胀,剂量-效应关系较明显,说明荔枝果皮花色苷具有体外对小鼠细胞器、细胞及组织层次的抗氧化作用。6.荔枝果皮红色素的体内抗脂质过氧化效果通过研究荔枝果皮花色苷在小鼠体内抗脂质过氧化实验得出,试验所用三组荔枝果皮红色素剂量中,200 mg/kg剂量在小鼠体内抗脂质过氧化效果最佳,小鼠体内肝匀浆中MDA含量显着降低,而血清中SOD、GSH-Px酶活显着增加,表明荔枝果皮红色素对小鼠由于运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何振宇,许风华,徐云斌,钱沙华[7](2007)在《壳聚糖富集分离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无机锡》文中提出研究了壳聚糖对无机锡的富集洗脱行为,并对富集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壳聚糖富集分离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无机锡的方法。研究了富集分离的最佳条件,在pH 4时,壳聚糖对Sn(Ⅱ)和Sn(Ⅳ)的富集率分别为96%和99%以上,用1%30%(体积分数)的硫酸即可定量洗脱,同时考察了共存元素的影响,方法的检出限为4.5 ng.L-1,回收率在93%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为4.5%。

何振宇,许风华,徐云斌,钱沙华[8](2005)在《壳聚糖富集分离原子荧光法测定环境水样中无机锡》文中研究说明

冯锋[9](2004)在《基于连续可更新动态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中指出光化学生物传感是以光学信号选择性表达检测体系化学、生物组分实时信息的应用技术。作为学科交叉与渗透的产物,它是伴随现代分析化学、有机合成技术、生物功能分子的应用、聚合物化学乃至光学波导器件、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分析化学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它在生命科学、环境监测、疾病诊断、药物筛选、食品工业及材料科学等重要领域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也要求它自身的各种方法与理论不断完善和创新。从化学传感的角度而言,我们希望识别分析对象的化学反应为可逆反应,以便样品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能获得连续的响应信号。在已发展的许多光化学生物传感器中,大多数识别反应都符合这一要求。但仍然有一些在分析应用上很有价值的化学反应,由于反应产物稳定性高,或者反应过程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等原因,使得反应完成后不能返回起始状态。这些反应往往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和专一性,仅仅由于不可逆性而限制了它们在光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而且在众多的光化学传感器中,敏感材料常常被物理包埋在聚合物膜中制成敏感膜,敏感物质的流失难以避免。基于新生液滴光池的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种测量装置具有连续产生新鲜试剂并与样品相互作用的功能,并且液滴本身就是无需任何光窗的光池,它避免了在传统的光化学测量中,试剂和样品对比色池的污染以及因反应池池壁对光的吸收、散射或过程中产生的吸附物质等所引起的对测量信号的干扰;液滴光池近似光学透镜的形态具有聚光作用,使收集到的透射光信号比普通流通池更多,提高了光耦合效率,因而可以大大提高传感器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本论文在我们实验室前期开展的动态液滴光化学传感技术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荧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液滴生长机理、光波传输与耦合效率、信号接收与重现性等涉及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器选择性与灵敏度的技术指标问题;探讨了液滴表面更新技术及在反应体系中既可充当无光窗光池又可充当反应器的特征,从而为不可逆反应体系在光化学生物传感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以光纤传导为基础的动态液滴光化学传感原理验证机的改进,发展了以F2500和LS55型荧光/磷光/发光光度计为实验平台的新型液滴光化学检测方法;构建了以流动注射分析和动态液滴传感技术相结合的多种新型荧光化学生物传感器,初步实现了自动化程度高、测试过程时间短、样品试剂消耗量低、实时在线的检测模式;首次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吸光检测与荧光检测于一体的动态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仪器,从而实现了

龙建友[10](2003)在《新型农用抗生素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者于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对土壤中放线菌的杀虫、杀菌和除草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筛选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 采用常规的放线菌分离方法,以高氏一号培养基、精氨酸-甘油琼脂培养基、葡萄糖-天门冬素琼脂培养基、蔗糖察氏琼脂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分离用培养基,从12个省份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了104株放线菌。 以粘虫为试虫,测定了104株放线菌发酵液的胃毒和触杀活性。结果表明,这104株放线菌的发酵液对3龄粘虫均无活性。 以反枝苋为供试杂草,测定了104株放线菌发酵液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仅No.24菌株的发酵液对反枝苋有强烈的抑制生长作用,其对主根生长抑制率为80.6%,对主茎生长抑制率为66.5%。 以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t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ongipes)、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南瓜枯萎病菌(F. oxysporium f. sp pumpkin)、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chr. et. Spauld)、苹果轮纹病菌(Macrophoma kuwatsukai)、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为供试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04株放线菌发酵液进行了杀菌活性筛选,结果发现No.24,No.65、No.68和No.102菌株的发酵液对供试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杀菌活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这4个菌株的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作用在78.9%~84.3%之间,对小麦白粉病的治疗作用在43.7%~76.1%之间。 采用活性追踪法、HPLC制备技术,从No.24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馏分,其中馏分4的除草活性最强,对反枝苋的主根生长抑制率为95.84%,主茎生长抑制率为93.76%,对反枝苋的种子萌发抑制率为86.36%。馏分7的杀菌活性最强,对酵母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4cm。 采用基质菌丝、气生菌丝、孢子和孢子丝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对No.24放线菌菌株进行了鉴定,初步判断No.24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二、荔枝红色素的吸附分离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荔枝红色素的吸附分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比色法检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1.2.2 传统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
        1.2.2. 1 传统比色法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1.2.2. 2 常见离子对传统比色法的干扰实验
        1.2.2. 3 传统比色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1.2.3 改良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
        1.2.3. 1 实验原理
        1.2.3. 2 ATP-GNP的制备及表征
        1.2.3. 3 NA-GNPs的制备及表征
        1.2.4 存放时间和其他离子对检测体系的影响
        1.2.5 改良比色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1.2.6 两种比色法的实际应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
        2.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1.2 其他离子对传统比色法的影响
        2.1.3 传统比色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2.2 ATP-GNPs的表征
    2.3 油相GNPs、AP-GNPs、NA-GNPs的表征
    2.4 改良比色法的结果分析
    2.5 存放时间和其他离子对检测体系的影响
    2.6 改良比色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2.7 改良比色法与传统比色法的比较
        2.7.1 检测范围和检出限的比较
        2.7.2 回收率的比较
        2.7.3 响应时间的比较
        2.7.4 稳定性的比较
        2.7.5 相对标准偏差RSD的比较
    2.8 两种比色法的实际应用
3 结论

(2)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亚硝酸盐概述
        1.2.2 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金纳米颗粒及其功能化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验试剂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原理
        2.2.2 功能化水相金纳米颗粒
        2.2.1.1 水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2.2.1.2 ρ-ATP修饰水相金纳米颗粒
        2.2.3 油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包被
        2.2.4 NED修饰(水、油)金纳米颗粒
        2.2.5 三种检测方法的建立
    2.3 试验结果
        2.3.1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2.3.2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紫外吸收图谱
        2.3.3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粒径和电位表征
        2.3.4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琼脂糖电泳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试验试剂
        3.1.2 主要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三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及其检测限
        3.2.2 三种检测方法的稳定性试验
        3.2.3 三种检测方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3.2.4 亚硝酸盐传统比色法
    3.3 试验结果
        3.3.1 第二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3.3.2 第二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3.3.3 第三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3.3.4 三种检测方法的稳定性
        3.3.5 三种方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3.3.6 三种检测方法与传统比色法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以及与传统比色法的比较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4.2.2 白菜的腌制过程和取样
        4.2.3 学校周边小吃店调查取样
    4.3 试验结果
        4.3.1 腌辣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追踪记录
        4.3.2 学校周边小吃店调查取样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修饰电极在微量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金属污染以及危害
    1.2 重金属检测的方法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1.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1.2.3 原子荧光法(AFS)
        1.2.4 X 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 MS)
        1.2.6 生物传感器
        1.2.7 电化学
    1.3 重金属的电化学检测技术
        1.3.1 阳极溶出伏安法
        1.3.2 阴极溶出伏安法
        1.3.3 差分脉冲伏安法
        1.3.4 电位分析法
        1.3.5 电导分析法
    1.4 修饰电极及电极材料的应用
        1.4.1 修饰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4.2 铋膜修饰电极在检测铅、镉离子的应用
        1.4.3 羟基磷灰石对重金属检测的应用
    1.5 论文的选题思想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FTO 电极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 Pb~(2+)和 Cd~(2+)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试剂和装置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FTO 导电玻璃处理 Pb~(2+)和 Cd~(2+)结果讨论
        2.4.2 Pb~(2+)和 Cd~(2+)的线性范围、检出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FTO 电极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 Pb~(2+)和 Cd~(2+)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试剂和装置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i-FTO 电极处理 Pb~(2+)和 Cd~(2+)结果讨论
        3.4.2 Bi-FTO 处理 Pb~(2+)和 Cd~(2+)的线性范围、检出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羟基磷灰石修饰 FTO 导电玻璃电极检测 Pb~(2+)和 Cd~(2+)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试剂和装置
        4.2.1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TiO2的制备
        4.3.2 羟基磷灰石涂膜的制备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HAP-FTO 电极处理 Pb~(2+)和 Cd~(2+)结果讨论
        4.4.2 Pb~(2+)和 Cd~(2+)的线性范围、检出限
        4.4.3 Cd~(2+)对 Pb~(2+)的干扰
        4.4.4 HAP-FTO 的 XRD 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种新型吸收剂湿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概论
        1.2.1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法
        1.2.2 臭氧氧化法
        1.2.3 干式吸附法
        1.2.4 湿式吸收法
    1.3 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3.1 氧化吸收法
        1.3.2 络合吸收法
        1.3.3 其他吸收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方法
    1.5 小结
第2章 过硼酸钠
    2.1 引言
    2.2 过硼酸钠基本性质及制备
    2.3 过硼酸钠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模拟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及试剂
        3.2.1 实验设备及试剂清单
        3.2.2 烟气分析仪操作方法
    3.3 实验系统构成
        3.3.1 模拟烟气系统
        3.3.2 反应系统
        3.3.3 温控系统
        3.3.4 烟气分析系统
        3.3.5 尾气处理系统
    3.4 实验流程步骤
        3.4.1 准备阶段
        3.4.2 实验阶段
        3.4.3 实验流程设计
    3.5 脱除效率的计算
    3.6 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
        4.2.1 催化剂的筛选
        4.2.2 影响因素实验
    4.3 反应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过硼酸钠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改良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步骤
        5.2.1 稳定剂的筛选
        5.2.2 稳定剂浓度对模拟烟气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3 实验结果
        5.3.1 稳定剂的筛选
        5.3.2 稳定剂浓度对模拟烟气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引言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荔枝果皮中花色苷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荔枝皮研究概况
    2.花色苷研究概况
    3.花色苷类天然植物色素的提取纯化方法
        3.1 天然植物色素的提取
        3.2 天然色素的纯化
        3.3 天然色素稳定性的提高措施
    4.荔枝皮花色苷类物质的鉴定
    5.荔枝皮花色苷类物质的活性研究
    6.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荔枝果皮红色素的分离、纯化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分离荔枝果皮红色素所用树脂的筛选
        2.2.XAD-7HP大孔树脂纯化荔枝果皮色素的条件分析
        2.3.大孔树脂纯化前后效果分析
        2.4.Sephadex LH-20凝胶柱对荔枝果皮红色素的进一步纯化
    3.结论
第三章 荔枝果皮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pH值对荔枝果皮红色素颜色的影响
        2.2 热对荔枝果皮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3 光对荔枝果皮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4 糖对荔枝果皮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5 防腐剂对荔枝果皮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2.6 过氧化氢对荔枝果皮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讨论
第四章 荔枝皮花色苷结构的初步鉴定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荔枝果皮花色苷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图谱分析
        2.2.荔枝果皮花色苷的纸色谱法鉴定
        2.3.荔枝皮花色苷的红外光谱分析
        2.4.荔枝皮花色苷的HPLC分析
    3 结论
第五章 荔枝皮花色苷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荔枝果皮花色苷中花色苷的含量
        2.2.荔枝果皮花色苷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定
        2.3.荔枝果皮花色苷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2.4.荔枝果皮花色苷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5.荔枝果皮花色苷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3.结论
第六章 荔枝果皮红色素对小鼠体内抗脂质过氧化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荔枝果皮花色苷对小鼠肝匀浆体外MDA生成的影响
        2.2 荔枝果皮花色苷对体外小鼠肝线粒体MDA生成的影响
        2.3 荔枝果皮红色素对小鼠体内抗脂质氧化
    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壳聚糖富集分离原子荧光法测定环境水样中无机锡(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Sn的条件
    1.3 富集分离和测定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9)基于连续可更新动态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用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表面可更新量测技术的液滴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1.2.1 液滴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1.2.2 液滴光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3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动态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装置的原理与设计
    2.1 前言
    2.2 基于光纤传导的液滴光化学传感原理验证机
        2.2.1 基本结构
        2.2.2 毛细管液滴光池的特点
        2.2.3 毛细管的硅烷化处理
        2.2.4 滴液头与入射光纤及检测光纤的相对位置
        2.2.5 吸光和荧光的同步检测
        2.2.6 多通道液滴传感信号分析
        2.2.7 仪器校正
    2.3 改进型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装置
        2.3.1 基本结构与功能
        2.3.2 液滴头的改进
        2.3.3 改进型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装置的特点
    2.4 新型同步荧光与吸光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仪器
        2.4.1 仪器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能与构造
        2.4.2 工作原理
        2.4.3 软件设计
        2.4.4 仪器性能及技术参数
        2.4.5 新型同步荧光与吸光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仪器的创新点
第3章 基于碘猝灭荧光的动态液滴光化学法用于亚硝酸根和碘酸根的测定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异硫氰酸荧光素荧光猝灭的亚硝酸根测试体系
        3.3.2 基于荧光素荧光猝灭的碘酸根测试体系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固定化酶的流动注射液滴停留荧光法用于L-赖氨酸含量的测定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MB-d对L-赖氨酸的响应与测量原理
        4.3.2 酶柱的安装方式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L-赖氨酸溶液的测定
        4.3.5 重现性
    4.4 小结
第5章 纳米增强型毛细管酶柱用于葡萄糖液滴传感器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MB-d的荧光性质与测量原理
        5.3.2 测量条件的优化
        5.3.3 干扰实验
        5.3.4 工作曲线和测量范围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硫胺素荧光增强的过氧化氢液滴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装置
        6.2.3 测量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_2O_2对硫胺素的氧化作用
        6.3.2 硫胺荧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6.3.3 最优化检测条件的确定
        6.3.4 工作曲线及测量范围
        6.3.5 回收率测定
        6.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6.4 小结
第7章 基于汞离子氧化作用的硫胺素液滴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与试剂
        7.2.2 实验方法
        7.2.3 背景光的影响与信噪比
        7.2.4 信号的重现性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硫胺素对Hg~(2+)的荧光响应机理
        7.3.2 最优化检测条件的确定
        7.3.3 工作曲线和测量范围
        7.3.4 样品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基于固体基质的流动注射液滴荧光法用于复合维生素B的联合测定
    8.1 前言
    8.2 实验部分
        8.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8.2.2 实验装置
        8.2.3 实验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装置的改进
        8.3.2 葡聚糖凝胶对复合维生素B的选择性吸附
        8.3.3 维生素B_1和B_6混合溶液中维生素B_6的测定及铁氰化钾碱性溶液对维生素B_6的猝灭作用
        8.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8.3.5 应用
    8.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型农用抗生素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生素
        1.1.1 抗生素的定义
        1.1.2 抗生素的基本特性
        1.1.2.1 抗生素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1.1.2.2 抗生素的选择性
        1.1.2.3 抗生素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1.1.3 抗生素的分类
    1.2 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1.2.1 医用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1.2.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1.2.2.1 国内外研究历史
        1.2.2.2 杀虫农用抗生素研究近况
        1.2.2.3 杀菌农用抗生素研究近况
        1.2.2.4 除草农用抗生素研究近况
    1.3 我国农用抗生素研究开发的重点及其问题
        1.3.1 研究开发的重点
        1.3.2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土样
        2.1.2 培养基
        2.1.3 供试昆虫
        2.1.4 供试病原菌
        2.1.5 供试杂草
        2.1.6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土样稀释液的制备
        2.2.2 土样中放线菌的分离
        2.2.3 菌株的纯化和归类
        2.2.4 放线菌的液体发酵
        2.2.5 杀虫活性测定
        2.2.5.1 胃毒活性测定
        2.2.5.2 触杀活性测定
        2.2.6 杀菌活性测定
        2.2.6.1 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2.2.6.2 抑制孢子萌发法
        2.2.6.3 盆栽试验
        2.2.7 除草活性测定
        2.2.8 活性成分的分离
        2.2.9 菌株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3.2 放线菌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
        3.2.1 放线菌发酵产物的杀虫活性
        3.2.2 放线菌发酵产物的除草活性
        3.2.3 放线菌发酵产物的杀菌活性
        3.2.3.1 抑制菌丝生长
        3.2.3.2 抑制孢子萌发
        3.2.3.3 对小麦白粉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3.2.3.4 对黄瓜霜霉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3.3 No.24菌株的生物活性
        3.3.1 杀菌活性
        3.3.2 除草活性
    3.4 No.24菌株发酵液活性成分的粗分离
    3.5 No.24菌株的初步鉴定
第四章 讨论
    4.1 关于放线菌的分离技术
    4.2 关于活性追踪生测方法
    4.3 关于No.24菌株开发的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荔枝红色素的吸附分离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比色法检测食品中的亚硝酸盐[J]. 苗攀登,刘钟栋. 食品工业科技, 2019(23)
  • [2]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D]. 苗攀登.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3]修饰电极在微量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D]. 程晓红. 大连工业大学, 2014(06)
  • [4]一种新型吸收剂湿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D]. 贺弘滢.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5]锡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管克,詹珍洁. 上海预防医学, 2011(06)
  • [6]荔枝果皮中花色苷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D]. 何会.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4)
  • [7]壳聚糖富集分离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无机锡[J]. 何振宇,许风华,徐云斌,钱沙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7(03)
  • [8]壳聚糖富集分离原子荧光法测定环境水样中无机锡[J]. 何振宇,许风华,徐云斌,钱沙华.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5(06)
  • [9]基于连续可更新动态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 冯锋. 湖南大学, 2004(07)
  • [10]新型农用抗生素的筛选研究[D]. 龙建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标签:;  ;  ;  ;  

荔枝红素吸附分离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