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臂丛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程程[1](2020)在《不同拉伸参数的神经松动术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及NGF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拉伸参数的神经松动术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相应坐骨神经和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及NGF蛋白表达的影响,以确定大鼠神经松动术最优的拉伸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实验支持。方法1.选取18只雄性SD大鼠,分成3组(分别拉长神经6%、9%和12%),每组6只,麻醉后行常规左股部备皮,在股骨中部以下剪开皮肤、筋膜、肌肉,找到坐骨神经,用两段手术线分别系在坐骨神经上,两段手术线相隔1cm。人为设定限定条件后迅速沿着坐骨神经走形做被动伸膝。当此段坐骨神经延长到所需长度时(分别为1.06cm、1.09cm和1.12cm),测量此时的膝关节角度,每组测量6只后取平均值。2.随机将9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神经松动术6%组(神经拉伸参数6%)、神经松动术9%组(神经拉伸参数9%)、神经松动术12%组(神经拉伸参数12%),每组18只,再按治疗后1周、2周、4周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随后进行模型制备。再按照神经拉伸6%、9%、12%对各组大鼠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2周、4周测定各组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相应坐骨神经和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及坐骨神经中NGF蛋白表达。结果1.膝关节角度(1)神经松动术6%组:膝关节角度为100°;(2)神经松动术9%组:膝关节角度为110°;(3)神经松动术12%组:膝关节角度为120°。2.MNCV:治疗1、2、4周后,神经松动术6%组、神经松动术9%组、神经松动术12%组MNCV均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3个治疗组比较,神经松动术9%组MNCV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6%组高于神经松动术12%组,1周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和4周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正常组外,各组MNCV均在4周达到峰值。3.SFI:治疗1周后,神经松动术6%组、神经松动术9%组、神经松动术12%组SFI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6%组、神经松动术9%组SFI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12%组SFI高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神经松动术3个治疗组SFI均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9%组SFI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6%组高于神经松动术1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正常组外,各组SFI均在4周达到峰值。4.相应坐骨神经和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治疗1、2、4周后,神经松动术3个组坐骨神经及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均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3个治疗组组内比较,神经松动术9%组坐骨神经及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正常组外,各组坐骨神经和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均在4周达到峰值。5.NGF蛋白表达:治疗1周后,神经松动术6%组、神经松动术9%组、神经松动术12%组NGF表达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6%组、神经松动术9%组NGF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12%组NGF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模型组NGF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6%组、神经松动术9%组、神经松动术12%组NGF表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3个治疗组比较,神经松动术9%组NGF表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松动术6%组高于神经松动术1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正常组外,各组NGF表达均在4周达到峰值。结论1.本实验中大鼠坐骨神经松动术治疗最优的拉伸参数为9%。2.有效拉伸参数范围内(拉伸参数6%、9%、12%)的神经松动术均能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相应坐骨神经和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并能促进NGF蛋白表达,以拉伸参数为9%神经松动术疗效最优。3.有效拉伸参数范围内的神经松动术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可能与增加NGF蛋白表达有关。
马明,王艳[2](2014)在《周围神经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围神经是指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周围神经在体内的走行不定,时而浅时而深,时而从软组织中穿行,而且周围神经在人和动物体内耐受缺氧能力差,微环境要求严格,对氧供、pH值、离子浓度、温度都有较高要求,所以很容易损伤。日常生活中也会不断接受外界的不利刺激,但周围神经损伤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时常发生,这除了神经周围组织阻挡了部分的不利因素外,周围神经自身也有一些特性来适应外界不利条件的变化。
徐鹏,刘志勇,周东生,穆卫东,陈朝阳[3](2013)在《神经根牵拉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背景:生理状态下神经根会随肢体和脊柱运动而受到牵拉,但是病理状态下神经根出现牵拉损伤机制以及引起损伤后神经功能异常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综述不同状态下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原因,并从生物力学、病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层面分析影响神经功能的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有关神经根损伤研究和神经牵拉损伤研究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nerve root,nerve,stretch injury",检索文献量总计391篇。纳入神经根解剖学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神经根牵拉损伤后病理学研究和神经生理学研究,共44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随四肢或脊柱的运动,神经根会承受一定的牵拉作用。而当发生病变或外伤后,引起神经根病理性牵拉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的症状。神经根容易受牵拉作用的影响与其解剖和组织结构有关。牵拉的机械损伤机制包括外周机制(外周神经传导应力)和中枢机制(脊髓内容物发生位移)。病理学研究认为由于神经根内缺少淋巴系统,当损伤发生后,渗出的血清蛋白清除困难最终引起局部纤维化。纤维化会造成神经根缺血,影响神经功能并且使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神经根损伤还会造成内部神经轴突发生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这也是引起损伤后神经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
姚斌彬[4](2013)在《基于马达蛋白及NGF探寻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轴浆运输功能的影响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以感觉、运动功能的障碍为主要症状。运用推拿治疗相关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其中机理尚未阐明。由于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是轴浆运输功能的正常,因此本次研究对象选为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模型大鼠,以模拟临床中周围神经的压迫损伤,在通过推拿给予定时、定性、定量的干预后,以行为学、形态学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从马达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在脊髓中表达的变化,探索推拿促进轴浆运输功能恢复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提供有力科学证据。[方法]采用SD大鼠,进行坐骨神经夹持损伤造模,选取患侧“穴位-神经-肌肉区域”中的殷门、承山、阳陵泉三穴进行推拿治疗,从行为学角度,通过对其光热耐痛阈和斜板试验的检测,评价推拿治疗后神经和肌肉的感觉、运动恢复情况;从形态学角度,通过对其脊髓、损伤点神经、肌肉的染色观察,探寻推拿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的证据;并进而通过检测脊髓中马达蛋白的表达,评价推拿对轴浆运输功能动力支持的影响;检测脊髓中动力蛋白激活蛋白与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找寻推拿促进轴浆运输功能恢复的证据,最终进一步理清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作用机理和起效途径等。[结果]1.行为学光热耐痛阈结果如下:造模7d后、推拿治疗10次、20次后,左侧(健侧)光热耐痛阈各组间均无差异;造模7d后右侧(患侧)光热耐痛阈,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的感觉功能减退,敏感度降低。推拿治疗10次、20次后,大鼠右侧光热耐痛阈推拿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P<0.05),痛敏分数推拿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降低(P<0.01),说明推拿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感觉功能的恢复。斜板试验结果表明,造模7d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减退,肌力降低,造模成功。推拿治疗10次后,推拿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升高(p<0.05),且已接近正常组水平。推拿治疗20次后,推拿治疗组已达到甚至超过正常组水平,且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5),可能与推拿帮助改善肌力的功效有关。说明推拿可以有效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和下肢肌力的恢复。2.形态学腓肠肌湿重结果如下:造模7d后、推拿治疗10次、20次后,各组大鼠左侧腓肠肌湿重均没有差异。造模7d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患侧腓肠肌湿重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且模型组更为明显,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其腓肠肌湿重和腓肠肌恢复率显着性降低(P<0.05),说明假手术组单纯肌肉的剥离对肌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拿治疗10次后,推拿治疗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和腓肠肌恢复率均有升高,且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各组大鼠的腓肠肌湿重和恢复率与正常组相比仍存在差异(P<0.05)。推拿治疗20次后,推拿治疗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和恢复率仍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一定差距(P<0.05)造模7d后,模型组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明显小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治疗10次后,推拿治疗组大鼠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有一定程度增大,且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仍然较低(P<0.05)。推拿治疗20次后,各组大鼠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皆逐渐升高,且推拿治疗组明显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P<0.05),但尚未达到正常组水平。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情况下,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清晰,尼氏体均匀分布;模型组脊髓腹角神经元排列不规则,数量减少,细胞出现肿胀、变性等现象,染色较浅,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溶解消失;经推拿治疗后,脊髓腹角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较轻,排列较规则,部分细胞核移向边缘,可见少量细胞核再生。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正常情况下,神经元轴突及雪旺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部分神经元轴突及雪旺细胞排列不规则,出现肿胀、破溃,甚至崩裂,而被巨噬细胞吞噬,胶质细胞出现明显增生;经推拿治疗后雪旺细胞及轴突基本正常。腓肠肌HE染色结果:正常情况下,腓肠肌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胞核清晰,胞浆染色均匀,肌纤维间隙适中;模型组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明显缩小,分布不均匀,胞核清晰,但数量明显增多,肌纤维间隙增大,呈现萎缩现象;经推拿治疗后腓肠肌肌细胞直径较均匀,胞核清晰,肌纤维萎缩程度较轻。3.机理研究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马达蛋白(动力蛋白Dynein,驱动蛋白Kinesin、动力蛋白激活蛋白Dynactin)、NGF在脊髓中均有少量表达,阳性神经元的胞核呈蓝色,胞浆呈棕褐色;造模7d后,模型组大鼠以上研究指标在脊髓中的表达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染色加深,免疫组化的平均光密度亦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治疗1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推拿治疗组大鼠脊髓中Dynein、Kinesin、Dynactin、NGF的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均较正常组显着增高,且推拿治疗组的染色范围和程度明显优于模型组,与其余四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推拿治疗20次后,在脊髓中推拿治疗组的马达蛋白及NGF的表达与其余四组比较仍有显着性差异,而Dynactin在推拿组中的表达亦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模型组中的表达却降低到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的水平,结合模型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推断模型组大鼠的逆向轴浆运输功能发生障碍,因此即使NGF能够高表达,也无法被及时转运至神经元胞体,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的损伤没有得到及时修复。考虑到受治疗时间的限制,按实验结果分析,如果继续治疗,当受损神经恢复到一定程度,Kinesin及Dynein的表达会逐渐降低,趋于正常。模型组中的表达情况也是如此,但推拿组的轴浆运输功能会得到改善。因而在最终比较时,虽然Kinesin及Dynein的表达在推拿组与模型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大鼠的行为学会出现较大差异,即推拿组要明显优于模型组。这得益于通过推拿,提高了脊髓中马达蛋白的表达,促进了轴浆运输功能的恢复。[结论]1推拿可以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腓肠肌的肌肉恢复率以及肌力,并能提升大鼠的痛觉敏感程度,从而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2推拿能够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中马达蛋白的表达,为轴浆运输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动力基础,为神经元与靶器官之间建立了营养传递通路;3推拿能够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中动力蛋白激活蛋白与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为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受损轴突的出芽与生长提供营养保障。4从马达蛋白动力层面促进轴浆运输的发生,并进而从神经营养物质传递层面改善轴浆运输的功能,应该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起效机理之一
冯铁健,孙长江,罗民,马洪顺[5](2010)在《大鼠臂丛神经的蠕变特性》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臂丛神经损伤缝合吻接有必要了解臂丛神经蠕变力学特性。以往的研究多以臂丛神经的单项拉伸力学性质研究居多,关于臂丛神经蠕变黏弹性力学性质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以函数为研究方式观察分析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蠕变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蠕变力学特性参数。方法:采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对SD大鼠臂丛神经进行蠕变实验。蠕变实验应力增加速度为0.01GPa/s,实验设定时间为7200s,采集100个实验数据,以归一化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结果与结论:大鼠臂丛神经试样7200s蠕变为5.6%。蠕变最初600s变化较快,之后应变缓慢上升,达到7200s曲线基本平衡。结果表明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臂丛神经具有黏弹性蠕变力学特性。
沈哲,孙长江,冯铁键,马洪顺[6](2010)在《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拉伸力学特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臂丛神经损伤缝合吻接术有必要了解臂丛神经拉伸力学特性。目的:对大鼠臂丛神经进行拉伸实验,观察其臂丛神经的拉伸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拉伸力学特性参数。方法:取SD大鼠C67臂丛神经40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个,模拟臂丛神经损伤吻接组20个,对模拟臂丛神经损伤吻接组以手术刀在标本中间切开再缝合吻接离断标本。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以5mm/min的实验速度对2组标本进行拉伸实验,以多项式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拉伸实验速度为5mm/min。观察大鼠臂丛神经拉伸最大载荷、最大位移、最大应变、最大应力和应力-应变曲线。结果与结论:模拟臂丛神经损伤吻接组大鼠臂丛神经拉伸最大载荷为(1.050±0.135)N、最大位移为(3.090±0.356)mm、最大应变为(61.860±7.252)%、最大应力为(5.095±0.647)GPa,正常对照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大于模拟丛神经损伤吻接组(P<0.05)。模拟臂丛神经损伤吻接组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变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结果显示2组臂丛神经标本具有不同的拉伸力学特性。
吕雅平,刘轶凡,李云鹤,李鹏[7](2009)在《以函数为描述方式观察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应力松弛特性》文中提出背景:臂丛神经损伤缝合吻接有必要了解臂丛神经应力松弛力学特性。以往的研究多以臂丛神经的单项拉伸力学性质研究居多,关于臂丛神经应力松弛、蠕变黏弹性力学性质的报道较少。目的:以函数为描述方式观察分析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应力松弛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实验参数。设计、时间与地点:以函数为描述方式的单因素观察性实验,于2007-03-01/10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雄性6月龄SD大鼠由长春市高新医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大鼠臂丛神经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应变增加速度为1%/s,设定时间为7200s,采集100个实验数据,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主要观察指标:应力松弛数据和曲线,应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实验动物臂丛神经试样7200s应力松弛量为0.316MPa。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应力松弛最初600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达到7200s曲线基本平衡。结论: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臂丛神经具有黏弹性力学特性。
刘宏君,刘志刚,刘彬,顾加祥[8](2009)在《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臂丛神经根部的力学性质并观察大鼠臂丛神经根部断裂瞬间的生物力学状态。方法对大鼠C3~T1神经根进行在体分组拉伸测试,记录载荷-延长量;计算应力-应变值,绘出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曲线上分析神经根的各项生物力学性能指标。结果①各神经根所承受载荷各不相同。②牵拉角度不同,断裂部位不同。③不同角度牵拉时的最大载荷并不相同。④C5、C6、C77神经根初始横断面积与最大张力之间呈正相关,而C8、T1两神经根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大鼠各臂丛神经根间的生物力学性质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神经根的初始面积不同,所承受的最大载荷亦不同,牵拉角度不同,最大载荷及断裂部位亦不同。这可能与各神经根出脊髓的解剖位置及牵拉时受力不均衡有关。
李晓涛[9](2009)在《神经干细胞与雪旺氏细胞共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臂丛神经损伤中的最严重类型,又称节前损伤,指构成臂丛神经的C5-T1神经根从各自在脊髓上的起点(丝状结构)处的断裂。其损伤的范围涉及神经根及部分神经元。因此,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联合损伤,损伤导致上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临床上难于治愈。神经根回植术是将撕脱的神经根再植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这是近些年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一种新的方法,但疗效并不确切,本实验以成年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颈-胸椎后路的手术方法制作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于造模后一周,在行神经根回植术的同时,将在体外培养并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和雪旺氏细胞移植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大鼠相应的脊髓节段内。分别于术后不同的时间段观察实验动物的患肢功能、检测肌皮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和诱发电位波幅、观察脊髓前角的病理改变、并且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脊髓相应节段内的迁移、存活和分化情况;探讨神经根回植术结合细胞移植用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作用。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可从胎鼠脊髓组织中培养获得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2.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可从新生鼠坐骨神经培养获得成熟的雪旺氏细胞;3.细胞的体外共培养,证实了雪旺氏细胞对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促进生长和定向诱导分化作用;4.本实验动物模型制作合理,经颈胸椎背侧肩胛下入路可成功建立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及神经根回植模型;5.细胞共移植组大鼠肌皮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6.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行神经根回植术的动物模型体内,细胞共移植组中的雪旺氏细胞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并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并且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实验证明了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行神经根回植术联合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保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雪旺氏细胞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在脊髓内迁移并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这为临床有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提供了实验基础。
蔡国锋[10](2008)在《机械振动、按压腧穴对大鼠颈神经根损伤修复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自制的自动推拿器对颈神经根损伤造模后的大鼠进行定量机械振动、按压腧穴治疗,通过运用神经电生理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其对大鼠神经根损伤的修复作用,以探讨其相关的治疗机制,并为临床推拿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右侧颈神经根损伤造模术后一周,手术切口愈合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只,各标记为机械振动、按压组;NGF组;模型组,每组再按照处理时间段的不同随机分为7天组、14天组、21天组、28天组四个亚组。机械振动、按压组采用机械振动、按压大鼠曲池、合谷、阿是穴,每穴各1分钟每日一次;NGF组采取患侧胸大肌局部注射NGF;模型组正常饲养不予治疗。在治疗的第7天,14天,21天,28天分别对大鼠进行步态分析、双侧前肢的直径测量、离体神经电生理检测、下颌下腺NGF免疫组化及神经光镜观察。结果:颈神经根损伤后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神经干动作电位(MNAP)和下颌下腺NGF表达:机械振动、按压组;NGF组和模型组均渐进性增高。大鼠右前肢差率经历先增高后回落的过程,机械组14天达到高峰,模型组和NGF组均在21天达到高峰。21天、28天MNCV和MNAP均为机械振动、按压组优于NGF组(P<0.05),NGF组优于模型组(P<0.01)。MNAP:7天、14天NGF组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7天、14天、21天机械振动、按压组优于模型组(P<0.05)。MNCV:7天、14天机械振动、按压组优于模型组(P<0.05);下颌下腺NGF的表达:各个亚组均为机械组优于NGF组和模型组(P<0.05),7天模型组优于NGF组,14天、21天和28天NGF组优于模型组;。大鼠右前肢差率的比较:7天,14天三组右前肢差率无显着差异(P>0.05);21天,28天机械振动、按压组优于NGF组;NGF组优于模型组(P<0.05)。肢体行为学比较:21天,28天机械振动、按压组优于NGF组;NGF优于模型组。结论:机械振动、按压腧穴能够有效地防治肌肉萎缩、加快大鼠右上肢功能的恢复;促进大鼠下颌下腺NGF的分泌;促进大鼠损伤颈神经髓鞘和轴突的修复。
二、大鼠臂丛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臂丛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拉伸参数的神经松动术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及NGF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周围神经的概述 |
1.1 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
1.2 周围神经的生物力学特性 |
1.3 周围神经的电生理 |
2.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
2.1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 |
2.2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病理改变 |
2.3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
2.4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
2.5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
3.神经松动术的研究进展 |
3.1 神经松动术的概述 |
3.2 神经松动术的治疗原理 |
3.3 神经松动术治疗的疾病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神经松动术拉伸参数与角度的关系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操作 |
2.结果 |
2.1 神经松动术坐骨神经拉伸的长度与膝关节角度的关系 |
实验二 不同拉伸参数的神经松动术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及NGF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操作 |
1.3 检测指标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 |
2.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 |
2.3 相应坐骨神经、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 |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坐骨神经中NGF蛋白表达 |
讨论 |
1.指标及检测的选择 |
1.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选择 |
1.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的选择 |
1.3 相应坐骨神经、脊神经节有髓轴突计数的选择 |
1.4 NGF的选择 |
2.神经松动术拉伸参数及角度的选择 |
2.1 神经松动术拉伸参数的选择 |
2.2 神经松动术角度的确定 |
3.神经松动术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轴突再生的作用 |
4.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2)周围神经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张性 |
2 卡压 |
3 应力应变 |
4 应力松弛与蠕变 |
5 脱细胞周围神经支架 |
6 滑动 |
7 神经松动技术 |
(3)神经根牵拉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引言Introduction |
1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资料来源 |
1.2纳入标准 |
1.3排除标准 |
1.4文献质量评估 |
2结果Results |
2.1神经根和神经根通道的解剖 |
2.2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 |
2.3椎管内容物的运动 |
2.4突出间盘对神经根的影响 |
2.5暴力牵拉作用对神经根的影响 |
2.6神经根牵拉的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 |
外周损伤机制: |
中枢损伤机制: |
2.7神经根损伤的病理机制 |
2.8轴突损伤机制 |
3小结Conclusion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要求: |
学术术语: |
作者声明: |
(4)基于马达蛋白及NGF探寻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轴浆运输功能的影响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西医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
1 周围神经损伤的中医学研究现状 |
1.1 病因概述 |
1.2 病机分析 |
1.3 治疗方法 |
1.4 机理初探 |
2 周围神经损伤的西医学研究现状 |
2.1 病因概述 |
2.2 主要症状 |
2.3 治疗手段 |
2.4 机理初探 |
综述二、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相关研究 |
1 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
1.1 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
1.2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1.3 推拿治疗臀上皮神经炎 |
1.4 推拿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
1.5 推拿治疗腕管综合征 |
2 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
综述三、轴浆运输功能在周围神经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1 周围神经修复所依赖的微观环境 |
2 周围神经成功修复的微观标志 |
3 轴浆运输的相关研究 |
3.1 轴浆运输的动力来源 |
3.2 轴浆运输障碍的发生机制 |
3.3 轴浆运输功能的重建 |
综述四、NGF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机理研究 |
1 NGF相关概述 |
1.1 NGF的发现与结构 |
1.2 NGF的分布与表达 |
1.3 NGF的生物学效应 |
2 周围神经损伤涉及NGF的相关研究 |
3 NGF修复损伤神经的机理 |
综述小结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一、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行为学影响 |
实验二、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形态学影响 |
实验三、从马达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推拿对轴浆运输恢复的作用 |
实验四、从Dynactin及NGF探寻推拿促进轴浆运输恢复的机理 |
整体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大鼠臂丛神经的蠕变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数量分析 |
2.2 蠕变曲线拟合与归一化蠕变函数曲线拟合 |
2.3 归一化蠕变函数方程的建立 |
3 讨论 |
(6)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拉伸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臂丛神经应力-应变曲线臂丛神经应力-应变曲线 |
2.2 臂丛神经两组标本拉伸实验结果见表1。 |
2.3 建立臂丛神经应力-应变关系表达式 |
3 讨论 |
(7)以函数为描述方式观察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应力松弛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来自本文课题的更多信息-- |
(9)神经干细胞与雪旺氏细胞共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的研究进展 |
1 基础研究 |
2 神经根回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3 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
第二章 神经干细胞及雪旺氏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1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研究的发展概况 |
2 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 SCs)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2 实验动物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1 动物模型的制作 |
2 臂丛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
3 术后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观察 |
4 模型的纳入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1 臂丛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制作的一般情况 |
2 臂丛神经及肌皮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
3 C5-T1 各节段脊髓显微测量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二章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扩增、鉴定及诱导分化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1 主要仪器 |
2 主要试剂 |
3 实验动物 |
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和准备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1 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离、培养和扩增 |
2 细胞的传代 |
3 细胞的诱导分化 |
4 培养物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1 细胞培养 |
2 细胞在SCs 和BDNF 作用下的生长和分化结果 |
3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
第四节 讨论 |
1 细胞培养中的注意事项 |
2 细胞培养方法的选择 |
3 NSCs 的无血清培养 |
4 NSCs 的生长及分化 |
第五节 结论 |
第三章 大鼠雪旺氏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1 主要仪器 |
2 主要试剂 |
3 实验动物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1 SCs 的分离、培养 |
2 SCs 的传代 |
3 SCs 的免疫荧光化学检测 |
4 SCs 纯度的统计 |
5 SCs 对共培养的NSCs 生长及分化的影响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1 细胞培养 |
2 SCs 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
3 SCs 的纯度 |
4 SCs 对共培养的NSCs 生长及分化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1 SCs 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
2 SCs 在神经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3 实验的取材 |
4 培养方法的选择 |
第五节 结论 |
第四章 神经干细胞与雪旺氏细胞共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1 主要实验仪器 |
2 主要试剂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1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
2 NSCs 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3 SCs 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4 神经根回植与细胞移植 |
5 实验动物的功能检测 |
6 病理学检测 |
7 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1 实验动物的功能评价 |
2 病理学检测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1 神经根回植联合细胞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可行性 |
2 神经根回植术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五节 结论 |
结论 |
本实验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0)机械振动、按压腧穴对大鼠颈神经根损伤修复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病因病机 |
1.1 中医学对颈神经根损伤的认识 |
1.1.1 古代认识 |
1.1.2 中医现代分型 |
1.1.3 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2.1 颈椎的生理、解剖、生物力学 |
1.2.2 臂丛神经根组成及相关解剖 |
1.2.3 颈神经根损伤的分类 |
1.2.4 颈神经根症状的病因病机 |
2、治疗 |
2.1 中医治疗 |
2.1.1 推拿疗法 |
2.1.2 针灸疗法 |
2.1.3 牵引疗法 |
2.1.4 综合疗法 |
2.2 西医治疗 |
3、机器人推拿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
实验研究 |
1、主要实验器材和仪器 |
1.1 实验动物选择 |
1.2 组别设计 |
1.3 主要试剂 |
2、机械推拿与自动推拿仪的研制 |
2.1 合作单位介绍 |
2.2 自动推拿器的设计理念 |
2.2.1 目的 |
2.2.2 自动推拿器设计稿 |
2.2.3 机器要求 |
2.2.4 参数要求 |
2.3 自动推拿器成品 |
3、实验方法 |
3.1 颈神经的臂丛神经根损伤动物模型制备 |
3.2 组别处理 |
3.2.1 机械组 |
3.2.2 NGF组 |
3.2.3 模型组 |
3.3 观察和检测的方法和指标 |
3.3.1 肢体行为学观察 |
3.3.2 肢体直径的测量和差率的计算 |
3.3.3 臂丛神经离体电生理检测 |
3.3.4 下颌下腺和臂丛神经标本的取材 |
3.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大鼠臂丛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拉伸参数的神经松动术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及NGF的影响[D]. 陈程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周围神经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 马明,王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03)
- [3]神经根牵拉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徐鹏,刘志勇,周东生,穆卫东,陈朝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9)
- [4]基于马达蛋白及NGF探寻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轴浆运输功能的影响及机理[D]. 姚斌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5]大鼠臂丛神经的蠕变特性[J]. 冯铁健,孙长江,罗民,马洪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8)
- [6]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拉伸力学特性[J]. 沈哲,孙长江,冯铁键,马洪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0)
- [7]以函数为描述方式观察实验动物臂丛神经的应力松弛特性[J]. 吕雅平,刘轶凡,李云鹤,李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52)
- [8]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 刘宏君,刘志刚,刘彬,顾加祥.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03)
- [9]神经干细胞与雪旺氏细胞共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实验研究[D]. 李晓涛. 吉林大学, 2009(08)
- [10]机械振动、按压腧穴对大鼠颈神经根损伤修复的作用机理研究[D]. 蔡国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