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山核桃在云南的引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祝令顺[1](2021)在《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薄壳山核桃因其重要的营养保健、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逐渐在汶上地区推广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本研究通过利用昆虫生态学的常规方法和抽样调查法,对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进行调查研究。统计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确定物种组成并进行相对多度分析。计算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优势度,确定主要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绘制种群动态曲线,分析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的种群动态。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主成分和多样性指数,分析害虫及天敌的群落特征。将调查时间进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明确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昆虫生态学知识,科学保护天敌生存环境、抑制害虫生长繁殖,探索绿色防治技术,保障汶上及山东地区薄壳山核桃种植生产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抽样调查确定了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发现主要害虫及天敌共24种,隶属于2门,3纲,10目,19科,其中害虫13种,占总种数的54.17%,天敌11种,占总种数45.83%的。对主要害虫及天敌部分类群进行比例计算和相对多度分析,明确了主要害虫相对多度高的种类有刺吸类害虫、鳞翅目食叶类害虫、地下害虫。天敌中相对多度高的捕食性天敌,有瓢虫类、草蛉类、蜘蛛类,捕食性螨类,食蚜蝇类等。结果表明汶上县薄壳山核桃害虫种类较少,适宜推广种植,部分天敌与害虫之间有较好的跟随现象。2.通过物种优势度分析表明,薄壳山核桃害虫的优势种有山核桃刻蚜、桃蚜、暗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中国绿刺蛾、烟粉虱、美国白蛾和蝽类。天敌的优势种是龟纹瓢虫、大草蛉、大灰优食蚜蝇、大腹园蛛、大赤螨和喜鹊。3.通过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数分析表明,汶上县薄壳山核桃在展叶期内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升高,叶片停止生长后,多样性指数出现下降。随着气温的升高,害虫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重新升高并达到最高点。结合主成分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在群落中的重要作用。4.通过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进行数据处理,将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划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为5月9日-6月13日,6月20日-8月8日,8月15日-9月26日,10月3日-11月14日。明确了各个时间段内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发生规律。
杨迪[2](2020)在《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沈阳地区引种的美国山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物候观测、生长量测定、光合特性及抗逆性研究,通过与沈阳地区胡桃科树种胡桃楸进行对比,分析美国山核桃在沈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旨在为美国山核桃在我国高纬度地区的引种栽培及驯化改良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种地美国山核桃于4月下旬萌动,5月初进入展叶期,5月上旬花期开始,同时新枝开始抽枝,果实9月下旬成熟,10月下旬进入落叶期,全年生长季为195d。萌动期晚,生长期短,果实出仁率较低,雌雄花序、新枝长度稍弱于我国其他适宜区美国山核桃,但可以在引种地可以正常生长发育。(2)引种地美国山核桃日均净光合速率在6、7、9月份均呈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于上午10时、下午4时出现峰值。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大致相同,胞间CO2浓度呈早晚高、正午低的U型曲线趋势。7月份供试树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大于6月及9月。(3)美国山核桃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均低于胡桃楸,且叶片保水能力较弱,二者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同时,胡桃楸的栅栏组织相比美国山核桃更加发达,栅海比及叶片结构紧密度更高,角质层、上、下表皮较厚。(4)引种地美国山核桃拥有更厚的木质部、更高的木质部比率及木皮比。随着温度的降低,美国山核桃、胡桃楸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美国山核桃LT50为-38.93℃,低于胡桃楸-34.46℃。二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及SOD、POD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上升。主成分分析表明各生理指标与美国山核桃抗寒性联系紧密。相关性分析表明木质部比率与LT50、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呈显着负相关。结合生理指标、解剖结构指标分析,得出成年美国山核桃抗寒性较强,能在引种地正常越冬的结论。(5)通过对美国山核桃物候及生长特性、光合特性及抗逆性的研究表明,美国山核桃在沈阳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良好。
焦思宇[3](2019)在《薄壳山核桃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两种病原菌鉴定》文中认为本文对33份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进行ISSR-PCR分子标记,建立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并对薄壳山核桃干腐病和叶斑病进行研究,明确其致病菌,为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分别建立了薄壳山核桃分子标记的最佳PCR反应体系:94℃预变性4 min,94℃变性30秒;退火温度50℃-53℃之间45秒;72℃延伸35秒,循环35次,72℃再次修复延伸10 min,扩增结束后4℃冰箱保存。2、PCR反应产物经电泳检测,共得到清晰扩增位点58个,其中多态性位点45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77.59%,Nei’s基因多样性(H)为0.3010,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182,说明薄壳山核桃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NTSYS软件计算33份薄壳山核桃各品种间UPGMA遗传距离在0.67-0.84之间,并绘制聚类分析树状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68处划分A、B、C、D、E五个类群,在这5个类群中,D类包含品种最多有14种,E类最少只包含海核桃一个品种,说明海核桃与其他品种遗传距离最远。3、分离纯化薄壳山核桃病变的枝条和病叶,得到两种菌株,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这两种病原菌均为致病菌株。结合形态学与rDNA-ITS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薄壳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叶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
曾诗莹[4](2019)在《成都平原区美国山核桃的品种组合筛选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山核桃具有果壳薄,取仁易,食用油价值高,抗病性强等优点,适宜在我国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栽培。已有的零星引种表明:美国山核桃在四川盆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病性,栽培前景较好。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美国山核桃在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难点未得到解决,在生产上普遍存在产量和效益低的问题。本研究以从江苏、浙江引进的8个美国山核桃品种为材料。马罕是目前国内栽植最多的品种,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有大量种植,其优点为果大、壳薄,但是其最大的缺陷是空壳率高、落果较严重。碧根源3号为常州市金土地农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选育的品种,其丰产性较好,饱满率较高,在该公司作为主栽品种使用。故本试验以马罕、碧根源3号作为候选主栽品种。对四川成都引种的13年生美国山核桃的开花结实、果实品质进行为期3年的观测评价,以筛选出适宜的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研究结果如下:(1)两个候选主栽品种中,2016-2018年马罕连续三年的平均单株有效产量分别为0.43kg、0.84kg、0.46kg;碧根源3号的平均单株有效产量分别为0.78kg、0.96kg、0.91kg。在有效产量和稳产方面,碧根源3号优于马罕。(2)两个候选主栽品种中,马罕和碧根源3号都存在明显的大小年问题,马罕更为严重。马罕大小年明显的株数占89.50%;碧根源3号大小年明显的株数占的75.00%。(3)两个候选主栽品种的落果率和落果时间存在显着差异,碧根源3号的落果率显着低于马罕。2017年马罕、碧根源3号落果率分别是63.02%、35.67%,2018年则分别是68.67%、44.34%。在落果时期方面,马罕在7月左右存在落果高峰期,而碧根源3号没有。从落果率来看,碧根源3号优于马罕。(4)两个候选主栽品种在空壳率、不饱满率和饱满率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马罕的空壳率和不饱满率显着高于碧根源3号。2016-2018三年间,马罕的空壳率分别是12.00%、9.33%、11.00%,碧根源3号的空壳率分别是3.33%、2.67%、2.33%;马罕的饱满率分别是72.00%、69.67%、70.67%;碧根源3号的饱满率分别是91.34%、91.00%、93.34%。从饱满率来看,碧根源3号优于马罕。(5)两个候选主栽品种在果实品质方面,马罕果较大,壳较薄,出仁率较高,故马罕果品相对较优。碧根源3号单果重为9.16g,壳厚为0.88mm,出仁率为54.85%,取仁较容易,果品亦属优良。综合产量、大小年、饱满度、果实品质等指标,碧根源3号作为主栽品种要优于马罕。(6)与碧根源3号雌花期相遇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马罕、新7号、35号。由于35号的雄花期与碧根源3号雌花期吻合度最高,且35号的果品质量较好,故确定35号为碧根源3号的最佳授粉品种。35号单果重为7.03g,壳厚为0.81mm,出仁率为52.07%,3年平均饱满率为90.56%,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9.40g/100g和72.47g/100g。
董润泉[5](2018)在《引种美国山核桃大有发展前景》文中提出美国山核桃是世界着名油料干果树种,经济价值高,世界很多国家和我国南方各省都引种发展。我省1974年引进种植成功后,已种植成活10多万亩,其中已有1万多亩结实,坚果质量好,经济效益显着,再接再厉大力发展。
王红娟,范林元,黄钰,曾德贤[6](2017)在《云南木本油料树种良种选育进展、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10年来,云南木本油料产业在中央的支持下得到迅猛发展,同时在木本油料树种良种选育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长足进展。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云南在木本油料树种良种选育工作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徐春永,徐永杰,杜洋文,邓先珍,胡琦,周席华[7](2016)在《湖北省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及发展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简述了国内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概况,对湖北省近年来有关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在分析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效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
杨康[8](2016)在《美国山核桃在渝东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重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生态环境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旱涝灾害贫乏、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等生态危机,地表呈现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面积每年按2%的速度递增,石漠化加剧了喀斯特地区的贫困状况,开展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是本地区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以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地—重庆市秀山县为背景,依据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征,结合石漠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治理过程中的原则与要求,选择适应性强,适合在喀斯特地区种植的植物进行石漠化治理的研究。通过在实验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引种美国山核桃进行栽培试验,来分析植被的生态适应性、成活率、物候期、植物生长量等情况,并初步探讨美国山核桃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引种栽培的造林模式,同时分析和介绍了美国山核桃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为西南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提供种植树种的理论与技术支持。通过综合前人的研究理论和实地调查的成果,在初步总结出美国山核桃适生环境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重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各种自然要素,得出美国山核桃基本适合石漠化地区的各项自然因素,在石漠化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可以选择作为其作为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树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美国山核桃在石漠化地区各项生长量指标都可以达到正常标准,通过对其完全可以成活。立地条件对美国山核桃果树树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重大,不同立地条件因水热条件和土壤的不同,果树的生长发育状况也不相同。从三个不同部位来看,综合立地条件最好的中部美国山核桃生长状况最好;上部次之;下部最差。因此,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引种栽培美国山核桃时,需要尽可能选择较好的立地条件或者通过人工维护来改善立地条件。另外,高温干旱对美国山核桃果树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产生严重的影响。在7月伏旱之前,幼苗的成活率还比较高,都在80%以上;而伏旱之后,成活率和生长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上部和下部都只有50%。这就对人工的管理维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需要多多总结经验,结合灌溉、除杂、增加覆盖和遮荫等多种手段减少地区的蒸发量。文章还探讨了美国山核桃在种子的采集与储藏、苗圃地的选择与处理、播种育苗时间以及苗木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的培育技术;同时也具体介绍和分析了以营造混交林为主的美国山核桃的造林模式、造林技术以及造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美国山核桃在开发利用方面有巨大的价值:美国山核桃果实含油率极高,经过精炼之后可以作为优良的食用油,同时还具有医疗保健的功效;果树和果皮也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美国山核桃,可以增加就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食品选择;为解决医学难题提供选择;同时美国山核桃油还是制备生物能源的重要原料,经精炼后可转化为性能优良的生物柴油,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新时代的能源危机,从而发挥其社会价值。同时,美国山核桃根系发达,具有速生、保水、保土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利用其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的功能,发挥其生态效益。
殷国兰,杨金亮,辜云杰,陈宇,杜林[9](2016)在《美国山核桃在四川的适应性及其开发前景》文中研究指明将四川地区主要气候因子与美国山核桃现实生态位宽进行了比较,表明美国山核桃在四川的适生区域较广,前景广阔。建议四川省引种美国山核桃首先考虑四川的东部及南部地区。
施亚晨[10](2015)在《美国山核桃雌雄异熟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为典型的雌雄异熟植物。论文以雌先型品种Mahan和雄先型品种Pawnee为材料,在对两个品种花期物候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两个品种花芽分化进程进行了显微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对花芽分化不同阶段的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蛋白质含量等进行了分析,试图从形态、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等揭示美国山核桃雌雄异熟性的形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雄先型品种Pawnee花期从4月初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其雄花散粉盛期较自花可授期要早,雌雄花期可以相遇;雌先型品种Mahan花期从4月中上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其雄花散粉盛期则晚于雌花最佳可授期,并且雌雄花期并不相遇;两个品种雄花散粉盛期和雌花最佳授粉期持续的时间基本相同,均在35d;从两个品种花期时间上看,Pawnee雄花散粉期与Mahan雌花可授期相遇,因此Pawnee可以作为Mahan授粉树;从3年的花期物候统计上看,美国山核桃雌雄异熟性可稳定遗传,每年花期到来的早晚与该一年的气候条件相关。2、通过对雌先型品种和雄先型品种雌花花芽发育进程的显微结构观察,主要观察到的雌花芽发育时期:花芽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花序形成期、雌花总苞形成期、雌蕊形成和发育期。雌先型品种Mahan雌花芽的分化先于雄先型品种Pawnee,并在各个时期上处于领先,从而为雌先型品种雌花的早开奠定了基础。3、通过对雌先型品种和雄先型品种雄花花芽发育进程的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到雄花发育过程为:花芽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雄蕊形成期、花药形成期、花粉粒形成期。雄先型品种Pawnee雄花芽分化先于雌先型品种Mahan,从而为雄先型品种雄花的早开放奠定了基础。4、通过对花芽发育及成花过程中的Mahan和Pawnee的雄花序和雌花柱头的主要内含物质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得出相应指标对雌先型品种和雄先型品种雌雄异熟性的影响如下:(1)本研究所讨论两个品种的美国山核桃,雌雄花芽生理分化期主要内含物含量,均是雄花大于雌花。(2)从两个品种之间比较来看,雄花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淀粉的含量均是Mahan大于Pawnee;雌花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淀粉含量均是Pawnee大于Mahan。(3)可溶性糖的积累有利于雄花成花过程,可溶性淀粉的积累有利于雌花成花过程中。(4)美国山核桃雄花芽生理分化阶段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于生理分化期出现高峰。在雌花生理分化阶段蛋白质含量呈波动性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
二、美国山核桃在云南的引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山核桃在云南的引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薄壳山核桃发展研究概况 |
1.1.1 国内外薄壳山核桃发展情况 |
1.1.2 薄壳山核桃利用价值 |
1.1.3 薄壳山核桃生物学特性 |
1.1.4 汶上县薄壳山核桃发展现状 |
1.2 薄壳山核桃害虫及天敌研究概况 |
1.2.1 当前薄壳山核桃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2 薄壳山核桃害虫及天敌调查情况 |
1.2.3 昆虫生态学部分研究内容概况 |
1.3 薄壳山核桃害虫的防治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器材 |
2.3 调查方法 |
2.4 分类与鉴定 |
2.5 数据统计与处理分析方法 |
2.5.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统计 |
2.5.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2.5.3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2.5.4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主成分分析 |
2.5.5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与数量分析 |
3.1.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及比例 |
3.1.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1.3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1 薄壳山核桃蚜虫类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2 薄壳山核桃蝽类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3 薄壳山核桃鳞翅目食叶类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4 薄壳山核桃金龟类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
3.2.5 薄壳山核桃害虫大青叶蝉种群动态分析 |
3.2.6 薄壳山核桃害虫烟粉虱种群动态分析 |
3.3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3.3.1 薄壳山核桃害虫天敌瓢虫类种群动态分析 |
3.3.2 薄壳山核桃害虫天敌大草蛉种群动态分析 |
3.3.3 薄壳山核桃害虫天敌蜘蛛类与螨类种群动态分析 |
3.3.4 薄壳山核桃害虫天敌大灰优食蚜蝇种群动态分析 |
3.4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3.4.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及个体总数 |
3.4.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
3.5 薄壳山核桃害虫及天敌主成分分析 |
3.5.1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的主成分分析 |
3.5.2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
3.6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4 讨论 |
4.1 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
4.2 影响薄壳山核桃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和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
4.3 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防治措施 |
4.4 薄壳山核桃绿色防控建议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美国山核桃概述 |
1.1.1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
1.1.2 生态学特性 |
1.2 美国山核桃资源分布及国内引种现状 |
1.2.1 原产地资源分布 |
1.2.2 国内引种现状研究 |
1.3 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
1.4 植物抗旱性研究 |
1.4.1 解剖形态与植物抗旱性 |
1.4.2 水分生理与植物抗旱性 |
1.4.3 胡桃科植物抗旱性 |
1.5 植物抗寒性研究 |
1.5.1 低温胁迫对树木解剖形态指标的影响 |
1.5.2 低温胁迫对树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5.3 胡桃科植物抗寒性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美国山核桃物候及生长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研究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引种地与原产地气候比较 |
2.2.2 物候期 |
2.2.3 生长节律 |
2.2.4 果实性状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山核桃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光合速率(Pn)日变化、月变化 |
3.2.2 蒸腾速率(Tr)日变化、月变化 |
3.2.3 气孔导度(Gs)日变化、月变化 |
3.2.4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日变化、月变化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山核桃抗旱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片水分生理与抗旱性 |
4.2.2 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山核桃抗寒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枝条解剖结构 |
5.2.2 枝条含水量 |
5.2.3 低温胁迫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5.2.4 低温胁迫下的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
5.2.5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变化 |
5.2.6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SS)含量变化 |
5.2.7 低温胁迫下POD活性变化 |
5.2.8 低温胁迫下SOD活性变化 |
5.2.9 抗寒指标相关系数 |
5.2.10 主成分分析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薄壳山核桃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两种病原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薄壳山核桃生物学特征 |
1.1.1 薄壳山核桃形态学特征 |
1.1.2 薄壳山核桃枝、芽生长特性 |
1.1.3 薄壳山核桃根系生长特性 |
1.1.4 薄壳山核桃的花芽分化 |
1.1.5 薄壳山核桃雌花、雄花开花特征 |
1.2 薄壳山核桃在我国的引种发展 |
1.3 薄壳山核桃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3.1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1.3.2 研究进展 |
1.4 薄壳山核桃病害研究现状及防治措施 |
1.4.1 薄壳山核桃病害研究现状 |
1.4.2 薄壳山核桃病害防治措施 |
1 作好病害监测工作 |
2 选种抗病品种 |
3 加强种植管理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薄壳山核桃ISSR分析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3 DNA的提取 |
2.1.3.1 材料预处理及DNA提取试剂盒 |
2.1.3.2 提取过程 |
2.1.4 DNA浓度测定及稀释 |
2.1.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1.4.2 蛋白核酸测定仪定量 |
2.1.5 ISSR-PCR扩增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2.1.6 ISSR-PCR引物的筛选 |
2.1.7 数据统计与软件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ISSR-PCR扩增结果 |
2.2.2 薄壳山核桃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分析 |
2.2.3 山核桃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
2.2.4 品种鉴定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讨论 |
2.3.1.1 薄壳山核桃ISSR反应体系的探索 |
2.3.1.2 美国山核桃品种鉴定 |
2.3.1.3 薄壳山核桃品种资源在我国的现况 |
2.3.1.4 构建ISSR标记图谱对薄壳山核桃品种鉴定的优势 |
2.3.2 结论 |
第三章 薄壳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薄壳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分离与形态鉴定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供试材料 |
3.1.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3.1.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3.1.1.4 病原菌的致病性鉴定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薄壳山核桃干腐病发病状况及病症特征 |
3.1.2.2 薄壳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分离培养的形态特征 |
3.1.2.3 薄壳山核桃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
3.2 薄壳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1.2 实验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薄壳山核桃干腐病鉴定结果 |
3.2.2.2 葡萄座腔菌生物学特性 |
3.3 讨论 |
3.3.1 薄壳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3.3.2 薄壳山核桃干腐病的防治 |
第四章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分离与形态鉴定 |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1 供试材料 |
4.1.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4.1.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4.1.1.4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的病害特征 |
4.1.2.2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分离培养的形态学鉴定 |
4.1.2.3 薄壳山核桃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
4.2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1.2 实验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分子鉴定结果 |
4.2.2.2 链格孢菌生物学特性 |
4.3 讨论 |
4.3.1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
4.3.2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的防治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4)成都平原区美国山核桃的品种组合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美国山核桃的生态学和生物学习性 |
1.1.1 生态学习性 |
1.1.2 生物学习性 |
1.2 国外品种选育及栽培进展 |
1.2.1 品种选育进展 |
1.2.2 国外栽培研究进展 |
1.3 国内栽培研究进展 |
1.3.1 引种概况及进展 |
1.3.2 品种引进和选育进展 |
1.3.3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4 四川引种栽培情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4 试验地概况 |
5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产量调查 |
5.2.2 大小年情况 |
5.2.3 落果调查 |
5.2.4 空壳率和饱满率 |
5.2.5 果实品质分析 |
5.2.6 花期观测 |
5.3 数据处理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主栽品种的确定 |
6.1.1 两个候选主栽品种的单株产量 |
6.1.2 两个候选主栽品种的大小年情况 |
6.1.3 两个候选主栽品种的落果情况 |
6.1.4 两个候选主栽品种的空壳率及饱满率比较 |
6.1.5 两个候选主栽品种的果实品质 |
6.2 授粉品种的确定 |
6.2.1 美国山核桃的雌花期特征 |
6.2.2 美国山核桃的雄花期特征 |
6.2.3 与主栽品种的花期相遇情况 |
6.2.4 授粉品种的饱满率和果实品质 |
7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1.1 落果的原因分析 |
7.1.2 大小年的原因分析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云南木本油料树种良种选育进展、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良种选育进展 |
1.1 育种资源收集保存 |
1.2 引种 |
1.2.1 从国外引种 |
1.2.2 从国内引种 |
1.3 选择育种 |
1.3.1 单株选择 |
1.3.2 无性系选择 |
1.3.3 品种选择 |
1.4 杂交育种 |
1.5 育种成果推广应用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2.1 主要问题 |
2.1.1 育种策略比较简单 |
2.1.2 育种群体遗传基础较窄 |
2.1.3 不重视选育品种的遗传测定 |
2.1.4 不注重授粉品种的选育和品种配置研究 |
2.1.5 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不够 |
2.2 对策 |
2.2.1 完善育种策略 |
2.2.2 制定并坚持实施长期稳定的育种计划 |
2.2.3 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品种 |
2.2.4 重视遗传测定和区域性试验研究 |
(7)湖北省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引种概况 |
2湖北的引种及利用概况 |
2.1引种与无性系选择 |
2.2苗木繁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2.3栽培现状与存在问题 |
2.3.1盲目引种 |
2.3.2良种苗木供不应求 |
2.3.3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
3应用前景与栽培区划 |
3.1应用前景 |
3.2栽培区划 |
3.2.1适应区 |
3.2.2次适应区 |
4发展对策 |
4.1加强宣传与引导,提高认知度 |
4.2加强适栽品种选育和扩繁 |
4.3做好发展规划 |
4.4重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8)美国山核桃在渝东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与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喀斯特石漠化 |
1.2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关于美国山核桃的研究概况 |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6.1 野外调查 |
1.6.2 室内分析及数据处理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美国山核桃在石漠化地区引种的适生性分析 |
2.1 美国山核桃的基本特征 |
2.1.1 美国山核桃的形态特征 |
2.1.2 美国山核桃的生物学特征 |
2.2 美国山核桃的适生环境 |
2.2.1 光照 |
2.2.2 温度 |
2.2.3 降水和相对湿度 |
2.2.4 地形地势 |
2.2.5 土壤 |
2.2.6 植被群落 |
2.3 美国山核桃在重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引种的适生性分析 |
2.3.1 气候条件分析 |
2.3.2 地质地貌条件分析 |
2.3.3 土壤条件分析 |
2.3.4 物候特性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美国山核桃在重庆石漠化地区引种试验初报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2 试验地概况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造林设计 |
3.3.3 野外调查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坡位美国山核桃的造林成活率 |
3.4.2 不同坡位的美国山核桃生长量 |
3.4.3 高温少雨胁迫对美国山核桃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
3.5 试验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美国山核桃在石漠化地区造林模式探讨 |
4.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选择原则与要求 |
4.1.1 造林树种选择原则 |
4.1.2 造林树种选择要求 |
4.2 美国山核桃的苗木培育技术探讨 |
4.2.1 采穗圃地选择与处理 |
4.2.2 果实收集与播种育苗管理 |
4.2.3 嫁接育苗和扦插育苗技术 |
4.3 美国山核桃造林栽培技术探讨 |
4.3.1 园地规划与林地整理 |
4.3.2 栽培技术 |
4.3.3 林地抚育管理 |
4.3.4 低产林改造技术 |
4.3.5 用材林的培植 |
4.3.6 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
4.4 美国山核桃主要造林模式探讨 |
4.4.1 混交林草营造的优点 |
4.4.2 营造混交树种的选取条件 |
4.4.3 混交方法的选择 |
4.4.4 营造混交林草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章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价值及需注意的问题 |
5.1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 |
5.1.1 美国山核桃果实的开发利用价值 |
5.1.2 美国山核桃果树的开发利用价值 |
5.2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 |
5.2.1 增加就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 |
5.2.2 提供更加健康食品选择 |
5.2.3 为解决医学难题提供选择 |
5.2.4 缓解新时代的能源危机 |
5.3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的环境效益 |
5.4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
5.4.1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5.4.2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中问题的对策 |
第6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与讨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会议 |
(9)美国山核桃在四川的适应性及其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山核桃的引种现状 |
2 美国山核桃在四川引种的适生区域 |
2. 1 美国山核桃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
2. 1. 1 气候 |
2. 1. 2 土壤 |
2. 2 确定美国山核桃的生态位宽度 |
2. 3 美国山核桃在我省适宜栽培区 |
3 四川引种美国山核桃的建议与前景展望 |
3. 1 四川引种美国山核桃的建议 |
3. 2 发展前景 |
(10)美国山核桃雌雄异熟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美国山核桃研究进展 |
1.1.1 国外美国山核桃发展现状 |
1.1.2 美国山核桃在中国的培育和发展状况 |
1.1.3 美国山核桃生物学特性 |
1.1.4 美国山核桃种质资源研究 |
1.1.5 美国山核桃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
1.1.6 美国山核桃开花物候特征的研究 |
1.1.7 美国山核桃生理生化的研究 |
1.2 植物雌雄异熟性研究进展 |
1.2.1 植物雌雄异熟性与单性花发育的研究 |
1.2.2 植物雌雄异熟性与其农艺性状的关系 |
1.2.3 影响植物雌雄异熟性的因子和相关调控的研究 |
1.2.4 美国山核桃雌雄异熟性的稳定性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不同品种雌雄花花期物候特征观察 |
2.3.2 不同品种的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解剖学观察 |
2.3.3 不同品种的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期主要内含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美国山核桃花期物候观测 |
3.1.1 雄先型品种花期物候观测 |
3.1.2 雌先型品种花期物候观测 |
3.1.3 两个品种雄花发育过程比较 |
3.1.4 两个品种雌花成花过程比较 |
3.1.5 两个品种雌雄异熟性特征观察 |
3.2 不同品种美国山核桃花芽发育过程显微和扫描电镜观察 |
3.2.1 显微结构观察 |
3.2.2 扫描电镜观察 |
3.3 两个品种美国山核桃成花过程主要内含物含量测定 |
3.3.1 两个品种美国山核桃雌雄花芽生理分化期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
3.3.2 两个品种美国山核桃雌雄花芽生理分化期可溶性淀粉含量比较 |
3.3.3 两个品种美国山核桃雌雄花芽生理分化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较 |
3.3.4 美国山核桃雌雄花成花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含量的变化 |
3.3.5 美国山核桃雌雄花芽生理分化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两个品种美国山核桃花期物候观察 |
4.1.2 两个品种美国山核桃解剖学观察 |
4.1.3 两个品种美国山核桃主要内含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
4.2 讨论 |
4.2.1 不同品种美国山核桃花期物候特征 |
4.2.2 美国山核桃雌雄花发育过程的解剖学观察 |
4.2.3 两个品种美国山核桃花发育过程中主要内含物与性别分化的关系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四、美国山核桃在云南的引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汶上县薄壳山核桃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祝令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沈阳地区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D]. 杨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薄壳山核桃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两种病原菌鉴定[D]. 焦思宇. 阜阳师范大学, 2019(04)
- [4]成都平原区美国山核桃的品种组合筛选研究[D]. 曾诗莹.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引种美国山核桃大有发展前景[A]. 董润泉. 第八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三:林业, 2018
- [6]云南木本油料树种良种选育进展、问题及对策[J]. 王红娟,范林元,黄钰,曾德贤. 种子, 2017(05)
- [7]湖北省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及发展对策分析[J]. 徐春永,徐永杰,杜洋文,邓先珍,胡琦,周席华. 湖北林业科技, 2016(02)
- [8]美国山核桃在渝东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与开发利用研究[D]. 杨康. 西南大学, 2016(02)
- [9]美国山核桃在四川的适应性及其开发前景[J]. 殷国兰,杨金亮,辜云杰,陈宇,杜林. 四川林业科技, 2016(01)
- [10]美国山核桃雌雄异熟性初步研究[D]. 施亚晨.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