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战法训法 提高“打赢”能力——38128部队科技兴训的主要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唐海波[1](2020)在《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战略支援部队某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加强改革强军战略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性要求。战略支援部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部队,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较强的代表性。在当今世界格局形势突变,国家严峻安全形势迫切需要强大国防支撑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培养出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打仗的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显得更为迫切。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参考国外类似的军兵种进行理论探讨,与实际结合还不够紧密,因此,以战略支援部队为例,对改革强军战略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本论文首先从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内涵、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军队建设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地位作用进行了概述,同时,对改革强军战略的实施背景、体系架构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改革强军战略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战略支援部队某部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实际,分析了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总结了该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当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完善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即立足新时代使命任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眼实战要求,提升人才新质战斗力;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机制;优化建设环境,营造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罗友生[2](2019)在《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尖锐矛盾逐渐显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到了关键时期,国家经济“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新的社会矛盾涌现,为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亟待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维护和协调。一旦有利益冲突或其他导火索必将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这对于我国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干扰越来越大。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保卫群众美好生活的光荣职责,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尖刀,更是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武警部队在运用军事手段的同时,也将灵活运用政治工作手段,依据“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的思想,妥善处置。牢牢把握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服务保障。从这几年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中可发现,人民群众在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方法出现新问题,我武警官兵在处置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挑战。因此合理的运用政治工作作战效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武警部队在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方面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目标相差甚远。在新时代政治工作作战要主动适应任务的需要,对服务保障我方战斗力生成,对敌方进行“软杀伤”,形成与军事斗争行动相互作用的作战体系,这必将是武警部队履职尽责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武警政治工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对我方和敌方的具体作战功能,然后总结武警部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政治工作的特点,作战的现状并研究了突出矛盾及因果,并结合自身实践与工作经验,就这些群体性事件显现的矛盾作出应对方面的科学构想,促使我国武警政治工作质量与效率再上台阶,为实现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杨玉荣,谢春娅,刘涛[3](2019)在《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历程和经验启示》文中研究说明70年来,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历程,可以分为奠基期、跨越期、提升期、开创期。其积累的经验主要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扭住军事训练不放松,大力提升核心军事能力;主战装备更新换代,装备建设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后勤建设不断深化。
陈睿虎[4](2018)在《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趋势,着眼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从国家战略高度就科技兴军作出一系列深刻阐述和战略部署。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接力运用科技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对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展开研究。从国际大势、国内现实基础以及我军自身建设三个维度来看,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深深扎根于所处时代,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产物。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科学系统、内涵丰富,可以概括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科技人才队伍、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调整优化、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六个方面。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推动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指导实践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需要各级在落实、深化和具体化上下功夫,不断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赵俊业[5](2018)在《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军队院校正在按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深化教育训练改革,逐步推进教育训练与实战一体化,军队院校呈现出了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的良好势头。但军队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距“聚焦实战、靠拢部队”和“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培养的生长军官素质并不能完全符合部队需求。开展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理清教育、训练、实战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准提高军队院校教育水平的着力点,打通其实现途径是主动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现实需要,是落实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院校毕业人才“水土不服”现实难题的重要课题,更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论文从梳理国内外关于院校教育训练实战化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分析和界定了“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研究了其发展历程、内在规律,奠定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数理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宏观和微观、内在和外在等多视角对“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策略、新思路以及“文韬”与“武略”的新关系进行分析,优化了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型,并从打造晓于实战的师资队伍、构建实战化的教学训练体系、健全配套长效机制、优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完善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罗跃全[6](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马刚[7](2017)在《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政治建设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军队建设形势的深刻变化,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习近平主持军委工作以来,把加强政治建设作为强化军队建设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强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研究,对领会和贯彻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思想,促进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军事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建设的重要决策和中央军委关于政治建设的重要指示为依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系统探讨了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有关问题。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其中,第二至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释了引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动因,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概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第二部分,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理论透视。研究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时代内涵;时代要求,主要从培育铁心向党、为国为民的战斗信念、培育坚决果敢、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培育科学严谨、精技善谋的现代智慧、培育处变不惊、沉着坚毅的强健心理和培育戮力同心、联合制胜的协作精神六个方面进行论述;时代意义,主要从贯彻强军目标、推动强军实践的必然要求、纠治和平积习、凝聚军心斗志的迫切需要、提高作战能力、锻造打赢之师的基础工程、适应战争演变、塑造精神利器的科学举措和弥补实力差距、确保未来制胜的战略选择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试图从研究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基本问题入手,力求认清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建设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当前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方面的主要差距及原因。试图理清当前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的主要差距,主要包括情感认知层面有差距、精神气质层面有差距和作风素养层面有差距三个方面,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现实意义。并从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影响和部队培育方面的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聚焦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不断改进部队政治工作。主要针对论文第三部分当前军队政治建设的差距及原因,从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培塑政治工作,主要围绕“为谁扛枪、为何而战”问题、突出“当兵打仗、牺牲奉献”主题、着眼“怎样备战、怎样打仗”课题三个方面抓教育进行论述;依托实战化的军事实践锻造政治工作,主要围绕在近似实战的严酷军事训练中砥砺战斗作风、在复杂逼真的模拟战场环境下塑强战斗心理、在急难险重的大项军事任务中锤炼战斗意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弘扬高品质的战斗文化孕育政治工作,主要围绕突出强军兴军的时代气息来引领、突出优秀厚重的武德元素来滋养、突出生动活泼的战地特色来激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借助常态化的依法管控强化政治工作,主要围绕靠严明法纪军规强化铁律意识、靠落实训战要求强化协同素养、靠严格日常管理强化作风养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构建多层面的条件支撑巩固政治工作,主要围绕为备战打仗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创造必要的实力基础和厚植肥沃的社会土壤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部分,结论。对本论文研究做出归纳小结,着重阐述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努力方向。
董又红[8](2017)在《军队信息化培训全过程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战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建设一支科技含量足、信息化素养高的军队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重要保障;而现代信息战注重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不仅要求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深度融合,同时也需要大量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支持与保障。习主席指出:要继续办好全军高级干部信息化建设培训班,为我军高级干部提高信息化素养和带兵打仗实际本领作出更大贡献[1]。这一指示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军军事高科技培训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当前,军队信息化培训已开展多年,效果显着,而新军事变革使得传统的培训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培训过程中存在诸如需求论证不充分、培训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规章制度不太完善、培训监督考核落实不佳、培训质量难以迅速形成战斗力、培训缺乏反馈修正等问题。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立足部队与实战需要,对军队信息化培训的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分析与论证,以期使信息化培训更加贴近实战与部队,形成有效战斗力。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在阐述当前国内外军事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从培训管理的全过程出发,对当前军队信息化培训项目管理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从需求论证、计划部署、组织实施、规章制度、内容安排、过程监督、评价反馈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支撑等方面展开讨论;而后阐述了军队信息化培训及其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基于培训管理的全流程,构建了军队信息化培训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培训质量评价的依据和步骤、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内容、培训质量评价流程和培训管理工作分解结构;(3)以某院校的高级干部培训为例,采用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云重心定量评价方法,对其整个培训过程与培训质量管理进行整体监督与跟踪,采用专家打分与定量数值处理方法,给出了较为精确的各指标培训质量衡量值,以期找出当前军队信息化培训过程管理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与建议。本文有助于摸清当前军队信息化培训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查找出影响培训质量与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军队信息化培训管理与质量评价提供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有益于提高军队信息化培训的整体管理水平与培训质量。
朱义勇,肖涛,李天松,陈虎[9](2017)在《新形势下加强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创新发展的思考》文中指出我军新装备、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以研究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急迫问题、部队实战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任职教育院校科研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环节。从必要性、着力点、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等角度,阐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从实战需要出发来加强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创新发展。
胡中初[10](2014)在《大力提升党委领导实战化训练质量效益》文中研究表明加强实战化训练是贯彻强军目标、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的有力抓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党委在带领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过程中,要真想打仗的事情,真谋打仗的问题,真抓打仗的准备,树牢当兵为打仗的使命意识,锻造善谋打仗、能打胜仗的能力,不断夯实打赢的基础,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二、创新战法训法 提高“打赢”能力——38128部队科技兴训的主要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战法训法 提高“打赢”能力——38128部队科技兴训的主要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战略支援部队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军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概述 |
1.1 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内涵 |
1.1.1 专业技术人才的定义 |
1.1.2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 |
1.2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历程及地位作用 |
1.2.1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历程 |
1.2.2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地位作用 |
1.3 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
1.3.1 改革强军战略的实施背景 |
1.3.2 改革强军战略的体系架构 |
1.3.3 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
第二章 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
2.1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2.1.1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
2.1.2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
2.2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
2.2.1 突出贯彻政治建军原则 |
2.2.2 始终坚持实战化牵引 |
2.2.3 持续推动精准培养落地 |
2.2.4 健全完善育人长效机制 |
2.3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
2.3.1 人才和骨干队伍形成规模 |
2.3.2 单位人才建设屡获佳绩 |
2.3.3 人才表彰奖励及科研成果丰硕 |
第三章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1 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
3.1.2 备战打仗的综合能力还有欠缺 |
3.1.3 人才引进困难与流失严重并存 |
3.2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人才培养制度机制不完善 |
3.2.2 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
3.2.3 现有福利待遇有差距 |
第四章 加强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
4.1 立足新时代使命任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
4.1.1 树牢创新驱动的观念 |
4.1.2 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
4.1.3 持续深化军民融合 |
4.1.4 科学管理及使用人才 |
4.2 着眼实战要求,提升人才新质战斗力 |
4.2.1 立起作战鲜明导向 |
4.2.2 个性化培养与使用 |
4.2.3 提升实战化能力 |
4.3 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机制 |
4.3.1 完善人才进出机制 |
4.3.2 完善人才考评机制 |
4.3.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4.4 优化建设环境,营造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
4.4.1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4.4.2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
4.4.3 构建良好的学术环境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评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群体性事件 |
2.1.2 武警部队及其地位作用 |
2.1.3 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
2.1.4 政治工作直接作战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2.2.2 群体心理和行为理论 |
2.2.3 “政治法理和心理攻防”及其综合效能理论 |
第3章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构成分析 |
3.1 对参战人员的防护功能 |
3.1.1 举旗铸魂的“塑造”功能 |
3.1.2 战场实践的“育人”功能 |
3.1.3 同心同向的“凝聚”功能 |
3.1.4 调节心理的“疏导”功能 |
3.1.5 鼓舞斗志的“激励”功能 |
3.2 对处置对象的打击功能 |
3.2.1 还原真相的“澄清”功能 |
3.2.2 化解矛盾的“转化”功能 |
3.2.3 策反攻心的“瓦解”功能 |
3.3 对普通群众的劝离功能 |
3.3.1 政策法律的“宣传”功能 |
3.3.2 疏导群众的“分流”功能 |
3.3.3 劝离群众的“沟通”功能 |
第4章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状况分析 |
4.1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政治工作的特点 |
4.1.1 事件敏感、政治工作关系大局 |
4.1.2 情况多变、政治工作任务艰巨 |
4.1.3 地缘复杂、政治工作面临的矛盾交织 |
4.2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4.2.1 举旗铸魂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 |
4.2.2 战场实践的“育人”作用成效差 |
4.2.3 同心同向的凝聚作用还有欠缺 |
4.2.4 心理疏导满足不了官兵的需要 |
4.2.5 激励官兵斗志不够有力 |
4.2.6 宣传政策法律的专家少 |
4.2.7 化解群众矛盾的策略不多 |
4.2.8 攻心策反的效果不好 |
4.3 影响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运用政治工作作战的原因分析 |
4.3.1 政工干部实战意识欠缺 |
4.3.2 单纯军事观点的惯性思维 |
4.3.3 军政画地为牢各自为政 |
4.3.4 政治工作作战边缘化 |
4.3.5 武警部队政治工作装备不完善 |
4.3.6 政治工作作战实战化水平低 |
第5章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运用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对策分析 |
5.1 创新武警政治工作作战理念 |
5.1.1 强化创新理论牵引 |
5.1.2 更新作战观念 |
5.1.3 丰富作战样式 |
5.2 发挥政治工作作战装备作用 |
5.2.1 配齐武警政治工作作战装备 |
5.2.2 开发政治工作作战网络功能 |
5.2.3 军地融合,取长补短 |
5.3 努力培养政治工作作战队伍 |
5.3.1 努力提高政治机关、政治干部的素质 |
5.3.2 多个岗位培养、打通军政隔阂 |
5.3.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
5.3.4 建立专家队伍联合作战机制 |
5.4 做好迎战准备全面练兵备战 |
5.4.1 加强情报收集研判 |
5.4.2 制定实战化政治工作预案 |
5.4.3 强化参战官兵思想、心理准备 |
5.4.4 搞好实战化模拟演练 |
5.5 根据现场态势灵活运用战法 |
5.5.1 结合任务重点,力争同频共振 |
5.5.2 紧贴任务进程,对敌我连续宣传鼓动 |
5.5.3 根据情况的变化,高效开展工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调查问卷 |
(3)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历程和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历史进程 |
(一) 基本建成以“岸防”为重点的现代海军 (1949-1978年) |
(二) 打造以“近海防御”为重点的现代海军 (1979-1999年) |
(三) 锻造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新使命的现代海军 (2000-2007年) |
(四) 塑造砺剑大洋开放自信的大国海军 (2008年至今) |
二、 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历史经验 |
(一)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
(二) 扭住军事训练不放松, 大力提升核心军事能力 |
(三) 主战装备更新换代, 装备建设稳步提升 |
(四) 人才培养持续推进, 后勤建设不断深化 |
三、 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历史启示 |
(一) 国家安全形势和发展战略是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前提基础 |
(二) 国家经济发展和自身建设是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基石 |
(三) 自主创新是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关键锁钥 |
(4)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提出的时代背景 |
2.1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 |
2.1.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
2.1.2 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加速推进 |
2.2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的坚实基础 |
2.2.1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科技兴军提供强劲经济支撑 |
2.2.2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科技兴军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 |
2.3 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
2.3.1 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军建设发展和战斗力提升的突出矛盾 |
2.3.2 “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
第三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
3.1.1 科技创新是推动战斗力基本构成要素变革的决定力量 |
3.1.2 信息技术是现代战斗力生成的主导因素 |
3.1.3 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是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核心支撑 |
3.2 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体系 |
3.2.1 坚持作战需求的根本牵引 |
3.2.2 坚持体系建设思想 |
3.2.3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
3.2.4 坚持质量至上 |
3.2.5 坚持实战化运用 |
3.3 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科技人才队伍 |
3.3.1 加紧集聚大批高端科技人才 |
3.3.2 突出抓好急需军事科技人才培养 |
3.3.3 着力提高官兵科技素养 |
3.4 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调整优化 |
3.4.1 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 |
3.4.2 优化兵力规模构成 |
3.4.3 以技术发展驱动编成创新 |
3.4.4 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
3.5 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3.5.1 抓好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研究 |
3.5.2 加强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 |
3.5.3 加快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 |
3.5.4 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
3.5.5 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
3.6 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 |
3.6.1 推动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 |
3.6.2 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 |
3.6.3 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 |
3.6.4 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 |
第四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及实践要求 |
4.1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4.1.1 习近平强军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
4.1.2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技术思想 |
4.1.3 继承和发展了我党科技强军思想 |
4.2 贯彻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
4.2.1 牢固确立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指导地位 |
4.2.2 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
4.2.3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创新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 |
4.2.4 加强科技运用,聚力打造精锐作战力量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驱动 |
1.1.3 研究旨趣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是遵循人才兴军战略的必然要求 |
1.2.2 是践行强军目标的实际举措 |
1.2.3 是对接部队发展的有效途径 |
1.2.4 是回归军事教育训练本质的历史遵循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军队院校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发展现状的研究 |
1.3.2 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 |
1.3.3 军队院校教学训练环境建设革新问题的研究 |
1.3.4 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2.1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基本认识 |
2.1.1 基本概念 |
2.1.2 主要特征 |
2.1.3 指导思想 |
2.1.4 基本原则 |
2.2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2.2.1 战争牵引下的发展历程 |
2.2.2 继承中的创新发展 |
2.2.3 新世纪的改革创新 |
2.3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指针特性 |
2.3.1 坚持与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相适应 |
2.3.2 坚持以打造一支晓于实战的教员队伍为支撑 |
2.3.3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
2.3.4 坚持以优良的作风为保证 |
第三章 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
3.1 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
3.1.1 世界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新形势 |
3.1.2 强军目标指引下提出了新要求 |
3.1.3 院校调整改革下树立了新标准 |
3.1.4 部队建设发展下注入了新活力 |
3.2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教育教学上作战牵引的发展定位还不精准 |
3.2.2 训练实战上聚焦作战的军事特色还不突出 |
3.2.3 学科专业布局上对接部队需要还不明显 |
3.2.4 学员能力素质上与岗位任职需求还有差距 |
3.3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科学文化与军事教育之间的矛盾 |
3.3.2 共性要求与优势特色之间的矛盾 |
3.3.3 学历教育与岗位任职教育之间的矛盾 |
3.3.4 实战化需求与教学训练保障条件所存在的差距 |
第四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
4.1 确定军队院校功能定位是前提 |
4.2 树立实战化新理念是根本 |
4.2.1 根本标尺——“能打仗、打胜仗” |
4.2.2 育人导向——“更新观念、能力为本” |
4.2.3 本质要求——“教战一致、训战一体” |
4.2.4 教改焦点——“面向战场、面向部队” |
4.3 把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重点 |
4.3.1 突出“教”环节的系统性、实战性 |
4.3.2 突出“训”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 |
4.3.3 突出“战”环节的真实性、职业性 |
4.4 优化培养目标模型是抓手 |
4.4.1 从内涵结构上着眼练兵备战思想的培育,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
4.4.2 从本质特点上着眼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
4.4.3 从标准要求上着眼面向实战的职业能力的获得,进行目标模型优化 |
第五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
5.1 把谋打仗以习惯之举培育,主要精力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神 |
5.1.1 以坚定信念为根本,注重打牢谋打仗的思想基础 |
5.1.2 以使命感召为牵引,注重强化谋打仗的价值理念 |
5.1.3 以强化血性为重点,注重砥砺谋打仗的精神意志 |
5.2 把能打仗当作本能强化,教学中心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能 |
5.2.1 强化问题意识 |
5.2.2 更新教学训练内容 |
5.2.3 改善教学训练条件保障 |
5.3 把打胜仗当作生命看待,作风建设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力 |
5.3.1 在抓教风上始终突出一个“实”字 |
5.3.2 在抓学风上始终突出一个“深”字 |
5.3.3 在抓研风上始终突出一个“真”字 |
5.3.4 在抓管风上始终突出一个“严”字 |
第六章 “文韬”与“武略”的新关系 |
6.1 科学文化教育的新定位 |
6.1.1 提供关键技术智力支撑 |
6.1.2 服务科技转化战斗力 |
6.1.3 打牢必打胜仗的科学思维方法 |
6.2 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新职能 |
6.2.1 练兵备战思想的贯彻 |
6.2.2 血性虎气精神的培育 |
6.2.3 军事实战能力的培养 |
6.2.4 岗位任职需要的对接 |
6.2.5 创新军事文化的传承 |
6.3 科学文化教育与军事基础训练的新关系 |
第七章 “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
7.1 打造晓于实战的师资队伍 |
7.1.1 从源头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教员队伍新体系 |
7.1.2 从机制上落实教员下部队加钢淬火——拓展教员实战视野 |
7.1.3 从导向上突出作战问题研究——提高教员教战能力 |
7.2 构建实战化的教学训练体系 |
7.2.1 构建多维互动、形式多样的教学训练模式 |
7.2.2 调整教学训练内容设置 |
7.2.3 创新实战化教学训练方法 |
7.3 健全配套长效机制 |
7.3.1 完善学员实战化管理制度 |
7.3.2 建立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体系 |
7.3.3 优化运行工作机制 |
7.4 优化一体化教学训练条件建设 |
7.4.1 完善院校营区内教学训练条件 |
7.4.2 构设功能齐全的野外综合教学训练场地 |
7.4.3 充分发挥共享资源优势 |
7.5 完善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 |
7.5.1 改进考核形式 |
7.5.2 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
小结 |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
致谢 |
(7)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时代解读 |
2.1 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时代内涵 |
2.2 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时代要求 |
2.2.1 培育铁心向党、为国为民的战斗信念 |
2.2.2 培育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军人血性 |
2.2.3 培育坚决果敢、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
2.2.4 培育科学严谨、精技善谋的现代智慧 |
2.2.5 培育处变不惊、沉着坚毅的强健心理 |
2.2.6 培育戮力同心、联合制胜的协作精神 |
2.3 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的时代意义 |
2.3.1 是贯彻强军目标、推动强军实践的必然要求 |
2.3.2 是纠治和平积习、凝聚军心斗志的迫切需要 |
2.3.3 是提高作战能力、锻造打赢之师的基础工程 |
2.3.4 是适应战争演变、塑造精神利器的科学举措 |
2.3.5 是弥补实力差距、确保未来制胜的战略选择 |
第3章 当前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工作存在的主要差距及原因 |
3.1 从政治工作角度看官兵备战打仗方面主要差距 |
3.1.1 情感认知层面有差距 |
3.1.1.1 为党为国为民而战斗的政治热忱下降 |
3.1.1.2 当兵打仗、随时打仗的思想准备欠缺 |
3.1.1.3 精武强能、谋战备战的使命意识偏弱 |
3.1.2 精神气质层面有差距 |
3.1.2.1 逢敌亮剑、敢打必胜的信心底气不足 |
3.1.2.2 生龙活虎、不怕牺牲的血性精神不强 |
3.1.2.3 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不够 |
3.1.3 作风素养层面有差距 |
3.1.3.1 缺乏辩证务实、机动灵活的战斗智慧 |
3.1.3.2 缺乏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战场作风 |
3.1.3.3 缺乏密切协同、联合制胜的团队精神 |
3.2 从政治工作角度分析原因 |
3.2.1 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影响 |
3.2.1.1 长期和平环境钝化了官兵的忧患意识和尚武精神 |
3.2.1.2 社会不正之风弱化了官兵的政治热忱和报国热情 |
3.2.1.3 军人地位下降淡化了官兵的荣耀意识和职业认同 |
3.2.2 部队培育方面的不足 |
3.2.2.1 宣传教育培育不够 |
3.2.2.2 军事实践锤炼不够 |
3.2.2.3 良好风气孕育不够 |
3.2.3 官兵个人因素的制约 |
3.2.3.1 成长经历的时代局限加大了政治工作难度 |
3.2.3.2 主观意志的游离部队影响了政治工作动力 |
3.2.3.3 难以回避的个人困难制约了政治工作保持 |
第4章 按照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部队政治工作 |
4.1 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培塑政治工作 |
4.1.1 围绕“为谁扛枪、为何而战”问题抓教育 |
4.1.2 突出“当兵打仗、牺牲奉献”主题抓教育 |
4.1.3 着眼“怎样备战、怎样打仗”课题抓教育 |
4.2 依托实战化的军事实践锻造政治工作 |
4.2.1 在近似实战的严酷军事训练中砥砺战斗作风 |
4.2.2 在复杂逼真的模拟战场环境下塑强战斗心理 |
4.2.3 在急难险重的大项军事任务中锤炼战斗意志 |
4.3 弘扬高品质的战斗文化孕育政治工作 |
4.3.1 突出强军兴军的时代气息引领 |
4.3.2 突出优秀厚重的武德元素滋养 |
4.3.3 突出生动活泼的战地特色激发 |
4.4 借助常态化的依法管控强化政治工作 |
4.4.1 靠严明法纪军规强化铁律意识 |
4.4.2 靠落实训战要求强化协同素养 |
4.4.3 靠严格日常管理强化作风养成 |
4.5 构建多层面的条件支撑巩固政治工作 |
4.5.1 为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
4.5.2 为政治工作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
4.5.3 为政治工作创造必要的实力基础 |
4.5.4 为政治工作厚植肥沃的社会土壤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军队信息化培训全过程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主要内容及章节结构 |
第二章 基本知识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知识与概念 |
2.1.1 培训与培训管理 |
2.1.2 军队信息化培训对象 |
2.2 军队信息化培训的意义与特点 |
2.2.1 军队信息化培训的意义 |
2.2.2 军队信息化培训的特点 |
2.3 培训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反馈 |
2.4 培训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
第三章 信息化培训项目管理现状与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军队信息化培训项目管理与质量评价 |
3.1.1 信息化培训项目管理的作用 |
3.1.2 培训项目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的关系 |
3.2 军队信息化培训项目管理现状及不足 |
3.2.1 信息化培训的需求论证方面 |
3.2.2 信息化培训的计划部署方面 |
3.2.3 信息化培训的组织实施方面 |
3.2.4 信息化培训的规章制度方面 |
3.2.5 信息化培训的内容安排方面 |
3.2.6 信息化培训的过程监督方面 |
3.2.7 信息化培训的评价反馈方面 |
3.2.8 信息化培训管理的手段支撑 |
3.3 军队信息化培训及其管理的发展趋势 |
3.3.1 培训管理范围贯彻培训全过程 |
3.3.2 培训需求紧贴部队信息化需要 |
3.3.3 培训时长更加趋向于中短期培训 |
3.3.4 培训涉及的渠道更为广泛 |
3.3.5 培训内容更加注重想定式案例推演 |
3.3.6 培训结果更加注重实效,快速形成战斗力 |
3.3.7 培训更加注重整个过程的质量评价与反馈 |
3.3.8 培训管理趋向于规范化和标准化 |
3.4 军队信息化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培训需求分析环节的影响 |
3.4.2 培训计划制定环节的影响 |
3.4.3 培训的组织实施与监督环节的影响 |
3.4.4 培训质量的评价反馈影响 |
第四章 基于全过程的信息化培训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4.1 信息化培训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 基于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培训质量评价工作分解 |
4.2.1 培训需求阶段工作分解结构 |
4.2.2 培训计划制定阶段工作分解结构 |
4.2.3 培训组织实施阶段工作分解结构 |
4.2.4 培训结果评价工作分解结构 |
4.2.5 培训管理评价工作分解结构 |
4.3 信息化培训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内容 |
4.3.1 培训质量评价的依据和步骤 |
4.3.2 培训质量评价的标准 |
4.3.3 信息化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4.3.4 基于全过程的培训质量评价流程 |
4.4 基于全过程的信息化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4.4.2 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
4.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4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数值处理 |
第五章 信息化培训质量评价实例—以高级干部培训为例 |
5.1 某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基本情况 |
5.2 培训质量评价的前期准备 |
5.2.1 评价专家的选取和评语 |
5.2.2 指标权重的确立 |
5.3 评价结果的指标评语处理 |
5.3.1 培训需求论证充分性指标的评语处理 |
5.3.2 其他一级指标的评语处理 |
5.4 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六章 提高培训过程管理与培训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
6.1 加大培训需求论证力度,充分发挥需求导向作用 |
6.2 加强培训内容实用性研究,提升培训方案的科学性 |
6.3 针对参训人员特点和需求,改革创新培训方法手段 |
6.4 全方位监督培训过程,促进培训管理正规化水平 |
6.5 加快转变培训考核方式,及时跟进培训质量反馈 |
6.6 创新培训组织模式,促进开放办学理念 |
6.7 夯实培训师资力量,完善激励评价机制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附录 |
(9)新形势下加强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创新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
(一) 是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功能定位的本质要求 |
(二) 是任职教育院校科研教学“源”“流”关系的内在要求 |
(三) 是任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
二、加强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
(一) 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深入研究联合作战 |
(二) 瞄准发挥武器装备最大效能, 深入研究战法训法 |
(三) 紧跟军事斗争准备发展需要探索攻关 |
(四) 面向实战需要聚力打造先进科研平台 |
三、加强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创新发展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 |
(一) 注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民间信息资源加强科研力量培养 |
(二) 加强科研方式改革创新, 在创新发展中转变科研的方式方法 |
(三) 深化制度改革创新, 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
(10)大力提升党委领导实战化训练质量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一、真想打仗的事情, 树牢忧患意识强化使命责任 |
二、真谋打仗的问题, 加强实战化训练锻造能打胜仗能力 |
三、真抓打仗的准备, 瞄准战争需要夯实打赢基础 |
四、创新战法训法 提高“打赢”能力——38128部队科技兴训的主要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强军战略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战略支援部队某部为例[D]. 唐海波. 山西大学, 2020(01)
- [2]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研究[D]. 罗友生. 南昌大学, 2019(02)
- [3]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历程和经验启示[J]. 杨玉荣,谢春娅,刘涛.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9(01)
- [4]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D]. 陈睿虎.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赵俊业.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7]习近平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思想研究[D]. 马刚. 吉林大学, 2017(04)
- [8]军队信息化培训全过程质量评价研究[D]. 董又红.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新形势下加强任职教育院校科研创新发展的思考[J]. 朱义勇,肖涛,李天松,陈虎.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02)
- [10]大力提升党委领导实战化训练质量效益[J]. 胡中初.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