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ranemark种植系统修复单牙缺失的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倪俊鑫,王利宏,赖思煜,刘建林[1](2021)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辅助引导骨再生术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辅助引导骨再生术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94例实施前牙种植修复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3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41.9岁;牙缺失时间3~11个月,平均缺失时间6.68个月;龋病45例,牙周病29例,外伤12例,其他8例;单牙缺失79例,多牙缺失15例;需要的种植牙数目1~3颗,平均种植牙数目1.20颗;术前骨高度11~16 mm,平均骨高度14.30 mm;前牙列不拥挤25例,Ⅰ度拥挤40例,Ⅱ度拥挤25例,Ⅲ度拥挤4例;覆盖0~4分,平均覆盖1.46分;覆合0~3分,平均覆合1.02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47例,牙种植后行引导骨再生术。观察组47例,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2组术前、术后6个月骨密度、骨厚度、牙槽骨唇舌向宽度,牙龈健康情况,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及患者满意度予以比较。结果两组术前骨密度、骨厚度、牙槽骨唇舌向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81±0.22) g/cm2、(2.92±0.44) mm、(6.52±0.41) mm,明显较大(P <0.05)。两组术前菌斑指数(PLI)、牙龈探诊深度(PD)及牙龈出血指数(S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较小(P <0.05)。两组术前龈沟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分别为(4.79±0.95) pg/mL、(2.46±0.59) ng/L、(4.51±0.89) pg/mL,明显较低(P <0.05)。观察组种植修复满意率为97.87%,与对照组(82.98%)比较,明显较高(P <0.05)。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辅助引导骨再生术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可促进骨生成,减轻牙龈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赵宏霞[2](2021)在《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SOHSI评分及中期种植体完好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口腔健康状态评估量表(SOHSI)评分及中期种植体完好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18例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2017年6月~2019年5月),依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经牙槽嵴顶入路冲顶法行上颌窦内提升术,观察组接受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术前及术后3d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疼痛评分标准(VAS)]、术前及术后1个月SOHSI评分、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术后1年边缘骨吸收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种植体情况(完好、松动、脱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d,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个月,两组SOHSI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言语功能、咀嚼功能、日常活动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PE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1年,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边缘骨吸收量较少,上颌窦底提升高度较高(P<0.05);术后1年,观察组种植体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接受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治疗,效果显着,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提高种植体完好率,提升上颌窦底,减少骨吸收,改善口腔健康状态,减少并发症。
兰晓婷[3](2021)在《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精度,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大范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1.体外研究方法:以3种不同牙列缺损的上颌牙科树脂模型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Shape D810模型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15个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对照组;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技术、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以及传统印模技术分别复制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的数据作为实验组。将以上STL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采用虚拟的三维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d measuring machine,CMM)进行参考模型与测试模型种植体间线性间距的测量,计算各测试模型与参考模型种植体间距的平均线性偏差值((?)R)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参考模型1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089±0.049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726±0.032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262±0.044mm。1.2参考模型2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40±0.050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7±0.013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0.348±0.015mm。1.3参考模型3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6±0.014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24±0.009mm;(3)石膏模型(TM3)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317±0.028mm。结论: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中,与传统开窗夹板硅橡胶印模技术相比,采用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模型种植体间的线性偏差值更小。然而受体外研究条件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尚不能下结论。2.临床实验方法:将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上颌多颗牙缺失的5例种植固定修复病例,其中2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3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7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9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采用谢菲尔德实验进行被动就位应力检查,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密合性。结果:2.1缺牙数在5单位以内的3例病例采用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树脂模型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种植上部结构均能完全就位,冠与基台、基台与种植体边缘密合无间隙,邻面接触关系以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均满意。2.2缺牙数大于5单位的2例病例在3D打印树脂模型上试戴支架时,因为支架与多能基台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边缘间隙,最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复。结论:受临床病例缺乏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仍需要后续研究。第二部分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目的:尽管数字化印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但由于无牙颌全牙弓缺乏解剖学标志,且需要扫描的范围大,关于无牙颌全牙弓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是否为临床接受还未能确定。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无牙颌全牙弓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材料和方法:以英文检索词“(fully edentulous OR completely edentulous)AND(digit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intra oral scanning)AND(conven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tradi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AND(accuracy outcome 3D-deviation OR inter-implant linear distances)”为主题词或任意字段在电子文献检索平台即Pub 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文献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电子搜索,纳入的文献主要评估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精度比较,其次是精度的评估方法、口内扫描仪的类型以及种植体的角度对印模精度的影响。结果:在搜索到的280篇文章中,有11篇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0篇文章为体外研究,1篇临床研究。对10篇无牙颌全牙弓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很高的异质性价值,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大小。根据10篇无牙颌印模的体外研究,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的精度偏差平均值为-6.86μm(95%的置信区间:-49.99,36.27),数字化印模名义上的偏差较小(P=0.76)。由于方法学上的异质性,1项临床研究没有包括在定量分析中。结论:基于体外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种植印模相比,数字化种植印模的精度更高。然而本研究仅对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关于数字化印模的种植修复临床应用精度,建议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彭敏[4](2021)在《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高透氧化锆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半透光性成为前牙美学种植基台的理想材料,但并不具有抗菌能力。在口腔环境中,基台材料表面易受微生物粘附形成生物膜,进而引发感染或种植体周围炎,甚至导致种植失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透氧化锆表面进行改性,利用铝硅酸盐多孔结构的承载能力及银纳米粒子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抗炎能力,构建具有良好抗菌、抗炎和生物相容性的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促进种植体-软组织结合界面生物封闭形成,防止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和炎症发生,提髙种植成功率和延长种植体使用时间。首先在高透氧化锆表面分别构建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比较两种材料的抗菌性能,进一步对抗菌性能较好的载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能力及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氧化锆表面改性对其半透性能的影响,为种植美学基台材料选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铝硅酸盐真空及非真空烧结的方法,分别在高透氧化锆表面构建光滑和多孔涂层形貌,然后浸渍于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并二次烧结,将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在铝硅酸盐涂层原位还原。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的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结构进行表征分析。(2)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比较光滑和多孔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银离子释放能力;并通过抑菌圈、平板活菌计数、活/死菌荧光染色及SEM等技术观察不同改性涂层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的体外抑菌能力。(3)分别将成骨细胞(MC3T3-E1)和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后,利用CCK-8、细胞粘附、ALP染色、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改性涂层对细胞增殖、粘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并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PH-1)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分别在加入和不加脂多糖(LPS)情况下,用RT-q 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IL-4、IL-10、TGF-β、IL-1β、IL-6、TNF-α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以分析改性涂层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4)以超透和传统氧化锆材料作为对照,对三种氧化锆材料表面制备改性涂层并比较不同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半透明度及抗弯强度等性能变化,通过FE-SEM、EDS对三种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结果:(1)FE-SEM、EDS、XPS结果显示硝酸银溶液的浸渍浓度影响铝硅酸盐辅助沉积银粒子涂层的制备,高浓度硝酸银环境(5 mol/l)相对于低浓度(1mol/l)更利于银纳米粒子的沉积,获得的银纳米颗粒数量更多、尺寸更小,但其分布并不均匀。铝硅酸盐非真空烧结后在高透氧化锆表面能形成开放型微纳米多孔结构,与光滑铝硅酸盐涂层相比,多孔铝硅酸盐涂层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形状更均匀的纳米银粒子,且能在涂层深部沉积。(2)ICP-AES结果显示光滑载银涂层与多孔载银涂层初期银离子释放均较明显,往后逐渐趋于平缓,且多孔载银涂层释放的银离子浓度高于光滑载银涂层的银离子释放浓度。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对E.coli、S.aureus和L.acidophilus均有抗菌效果,且多孔载银涂层抗菌性能更显着。(3)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表面多孔结构的载银高透氧化锆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ALP活性提高,并上调成骨分化基因Coll A1、BSP、OC和OPN的表达,也能促进HGFs增殖和粘附,表面载银对涂层的生物相容性无显着影响;载银涂层中的纳米银粒子能够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分别抑制和促进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4)三种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性能比较显示,经载银涂层改性后三种氧化锆的半透明度和强度不同程度下降,载银高透氧化锆与载银传统氧化锆材料的抗折裂强度与半透明度无差异,能满足临床需要。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铝硅酸盐烧结和硝酸银溶液浸渍法,在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表面成功构建银粒子涂层,发现非真空烧结多孔涂层能够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的纳米银粒子;表面多孔的高透氧化锆载银涂层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界面封闭形成,并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且改性材料半透明度和强度性能良好。提示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不仅能够提高种植基台的成功率,也具有良好的美学性能。
何花[5](2021)在《单牙即刻种植椅旁数字化即刻修复的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单牙即刻种植椅旁数字化即刻修复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70例单牙缺失牙列缺损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关系,将2018年12月前收治的35例患者纳入对比组,将2018年12月后收治的3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给予对比组患者延期种植修复,给予观察组患者单牙即刻种植椅旁数字化即刻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体制作耗时以及两组患者对各功能的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印模制取、加工设计、椅旁调改以及总耗时皆少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对附着高度、咀嚼功能、整体美观的满意度皆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对单牙缺失牙列缺损患者使用单牙即刻种植椅旁数字化即刻修复的方法,能够有效缩短印模制取耗时、加工设计耗时、椅旁调改耗时以及总耗时,使患者能够更快接受治疗,减少痛苦时间,并提高患者对术后各功能的满意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徐俊华,JiangJonathan,沈晨露,陈肖依,朱丽琴,王慧明[6](2020)在《个性化氧化锆基台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用氧化锆临时冠磨改回切为个性化修复基台1年内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采用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即刻修复方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技术制作氧化锆临时修复体和种植导板, 导板引导下植入种植体并即刻安装氧化锆临时修复体。3个月后种植体骨结合完成, 口内磨改回切氧化锆临时修复体形成个性化氧化锆种植修复基台, 全冠修复方法取模制作永久修复体。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种植中心的30例上前牙单牙缺失患者,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36.2±6.1)岁(26~50岁)。患者在戴入最终修复体后即刻、6个月及1年时复查, 记录种植体存留率, 检查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指数, 根尖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变化, 采用牙龈乳头指数(apilla index score, PIS)评价牙龈乳头充盈度。结果戴入最终修复体后1年30枚种植体的存留率为100%, 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均小于5 mm。戴入最终修复体后6个月及1年的骨吸收量分别为0 (0, 0) mm和0 (-0.2, 0)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入最终修复体即刻、6个月及1年时PIS分别为3.0 (2.0, 4.0)、3.0 (2.8, 4.0)和3.0 (3.0, 4.0)。结论戴入最终修复体后1年, 30枚种植的植体周围骨组织和牙龈组织均较稳定。
经海永,何平,高健文[7](2020)在《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治疗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治疗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经牙槽嵴顶入路冲顶法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治疗,研究组采取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观察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口腔相关生活质量[主观口腔健康指数(SOHSI)]变化,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疼痛评分标准(VAS)]、术后1个月临床疗效、术后1年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情况(松动、脱落、完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SOH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术后3d,研究组患者VAS评分[(3.37±1.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种植体完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边缘骨吸收量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种植体松动及脱落率、鼻腔出血、上颌窦炎症及粘膜穿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可有效治疗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提高患者口腔相关生活质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且不易松动脱落、安全性良好。
宁波[8](2020)在《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单颗后牙缺失行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螺丝固位、改良粘固固位和传统粘固固位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的临床效果,为种植义齿修复选择合适的冠固位方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完成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根据纳入标准确定研究对象。按照种植冠固位方式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螺丝固位组:技师将全锆冠与特殊设计的Tibase基台粘固成一体冠,临床医生采用螺丝固位方式将一体冠固定在口内种植体上,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螺丝孔;改良粘固组:在全锆冠面设计粘固剂排溢孔,口内完成牙冠的粘固,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排溢孔;对照组:采用传统粘固固位方式,即牙冠的制作及粘固过程均未进行特殊设计。回顾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分析比较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进行临床随访复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记录各组种植义齿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种植体存留率(SR)、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D)、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MBL)及机械并发症。使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62个病例符合本项研究的纳入标准,其中有8例患者失访,病人随访率为95.06%。因此,参与并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共154例,其中螺丝固位组50例,改良粘固组48例,对照组56例。三组病例的随访时间、年龄、性别、牙位、骨质类型、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表明三组间均衡,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随访期间,154枚种植体稳定,均符合种植体存留标准,三组种植义齿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对照组的mPLI、mSBI及PD均高于螺丝固位组和改良粘固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丝固位组与改良粘固组的mPLI、mSBI及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种植义齿修复后的MB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粘固组中2例(4.17%)出现排溢孔封闭材料脱落,再次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并调抛光,未再出现脱落。螺丝固位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均未出现种植体折断、修复基台松动或折断、中央螺丝松动或折断、全锆冠崩瓷或脱落等机械并发症。结论:在本研究观察期内,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在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及机械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在维护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方面,螺丝固位或改良粘固固位相比传统粘固固位方式更具优势,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王婧[9](2020)在《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分析在早期愈合的拔牙窝内,是否会因组织密度较低导致植入时扭矩偏低影响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从而探讨该阶段拔牙窝组织的改建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2.观察单颗后牙在拔牙窝愈合早期(812周)应用改良不翻瓣外科技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与常规植入时机(24周以上)的临床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其可行性,为后牙区早期和不翻瓣种植的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种植牙方式修复缺失单颗后牙患者,随机挑选缺牙时间812周的患者共15人,缺牙时间24周以上的患者15人,并将拔牙后812周的15名患者分成早期不翻瓣种植组(实验组),拔牙后24周以上15人分为常规不翻瓣种植组(对照组)。其中女性患者21名,男性患者9名,年龄范围1968岁(平均38.77±14.82岁)。计划共植入30颗种植体,实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种植体系统分别为:韩国Dentium种植系统、瑞士Straumann种植系统。愈合方式均采用安装愈合基台的穿龈愈合。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高年资的种植医生完成。嘱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12周复查。术后12周时进行永久修复,采用螺丝固位单冠的上部结构修复。观察并记录相关指标,记录指标包括:术前CBCT测量骨密度HU值、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扭矩(Insertion Torque Value,ITV)、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种植体颊侧边缘骨水平、颊侧角化黏膜宽度、手术时长、伤口愈合指数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等指标,将获得的数据导入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单颗后牙在不同种植时机应用改良不翻瓣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实验组的拔牙窝内组织密度HU值、植入ITV以及植入ISQ均较常规组低,植入时的ISQ与骨密度HU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但植入扭矩ITV仅在实验组与HU值密切相关(P<0.05),但在对照组中相关性较弱(P>0.05);术后3个月两组均获得了良好的二期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为100%。2.术后3个月时,两组影像学结果显示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同时颊侧边缘骨丧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颊侧边缘骨高度和宽度变化量以及角化黏膜变化量的统计学结果没有显着差异(P>0.05)。3.两组在手术时长、伤口愈合指数以及术后疼痛指数各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小,无明显疼痛,伤口愈合速度快。结论:1.在拔牙窝愈合早期,组织密度低会导致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偏低,但并不影响种植体-骨结合。2.在后牙早期愈合阶段应用改良不翻瓣技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反应小,其临床效果不劣于常规时机种植,是一种可行的种植方案。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姚立敏[10](2020)在《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在3年以上随访时间内,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Pub Med,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作为电子检索的补充。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8月。使用Endnote软件导入文献并去除重复文献,根据标题和摘要进行文献的初步筛选,随后获取经初步筛选的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通过阅读文献全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纳入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根据预先制定的数据提取表进行文献的数据提取,最终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种植体失败率,次要结局为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结果】通过检索得到1 632篇文献,最终12项报道了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所有研究的随访时间均为3年或3年以上。共计纳入1 357名接受All-on-4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涉及5 596颗种植体,其中倾斜种植体和轴向种植体均为2 798颗。结果显示,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在种植体失败率上无显着差异(RR=1.24,95%CI:[0.85,1.83],P=0.27)。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之间也无显着差异(MD=0.01,95%CI:[-0.04,0.05],P=0.81)。【结论】随访3年以上,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在种植体失败率和种植体边缘骨丧失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两者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因此,联合应用轴向种植体和倾斜种植体共同支持无牙颌固定修复的All-on-4种植修复方案是安全可靠的。未来需要更多长期随访的高质量研究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佐证。第二部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5年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完成上颌和(或)下颌All-on-4种植修复治疗的病例资料,术后5年对患者进行回访,进行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术后5年回访时倾斜与轴向种植体、不同倾斜角度的倾斜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丧失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牙周炎病史、种植体尺寸、种植体植入方向、种植体植入颌骨、种植体植入位点的拔牙创愈合情况、对颌牙情况以及邻近侧远端悬臂梁长度,针对上述因素对All-on-4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纳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共收集26例病例资料,涉及120颗种植体,其中倾斜种植体60颗,轴向种植体60颗。(2)All-on-4种植修复中种植体总体5年存留率为98.33%,倾斜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96.67%,轴向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100%,倾斜与轴向种植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3)负载5年后,倾斜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平均(1.16±0.98)mm,轴向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平均(1.11±0.7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4)按照倾斜角度将倾斜种植体分为三组(25°30°,30°35°,35°40°),三组之间种植体存留率(P=0.441)及边缘骨丧失量(P=0.982)均无统计学差异。(5)在单因素分析中,种植体植入颌骨(P=0.041)和邻近侧远端悬臂梁长度(P<0.001)是影响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的危险因素。纳入上述两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种植体邻近侧远端悬臂梁长度大于10 mm(P=0.001,β=0.309)是种植体发生边缘骨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6)倾斜与轴向种植体之间生物学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00)。【结论】在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具有相似的较长期临床效果。在25°至40°范围内倾斜角度的变化不会影响远端种植体的较长期临床效果。在All-on-4种植修复中,种植体邻近侧远端悬臂梁长度大于10 mm是种植体发生边缘骨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本研究结果,All-on-4种植修复中远端倾斜种植体的应用具有良好的负载5年临床效果。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远端种植体倾斜角度,缩短悬臂梁长度有利于维持All-on-4种植修复长期稳定临床效果。
二、Branemark种植系统修复单牙缺失的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ranemark种植系统修复单牙缺失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辅助引导骨再生术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与测量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骨密度、骨厚度及牙槽骨唇舌向宽度比较 |
2.2 两组牙龈健康状况 |
2.3 两组龈沟液炎性因子比较 |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2)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SOHSI评分及中期种植体完好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疗效评估标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2 VAS评分、PES评分 |
2.3 SOHSI评分 |
2.4 边缘骨吸收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 |
2.5 种植体情况 |
2.6 并发症 |
3 讨论 |
(3)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 |
前言 |
一、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体外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二、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临床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
前言 |
1.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
前言 |
一、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一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病例 |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体会 |
二、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二上前牙外伤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
病例三前磨牙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
数字化技术在即刻种植及牙龈塑形中的应用体会 |
三、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四可摘局部义齿咬合抬高病例 |
病例五可摘局部义齿选择性压力印模病例 |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会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口内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种植修复结构 |
1.2 种植修复评价 |
1.3 氧化锆基台材料简介 |
1.4 氧化锆基台抗菌性研究进展 |
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银离子释放检测 |
3.2.2.2 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制备 |
3.2.2.3 抗菌性能实验 |
3.2.2.4 样品表面荧光染色实验 |
3.2.2.5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
3.2.2.6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银释放检测 |
3.3.2 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
3.3.2.1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的涂板结果 |
3.3.2.2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后的平板活菌计数结果 |
3.3.2.3 活/死细菌荧光染色结果 |
3.3.2.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性评价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细胞培养 |
4.2.2.2 细胞增殖实验 |
4.2.2.3 细胞粘附实验 |
4.2.2.4 成骨细胞内ALP活性检测 |
4.2.2.5 成骨细胞中LDH含量检测 |
4.2.2.6 荧光定量RT-q PCR实验 |
4.2.2.7 Western blot实验 |
4.2.2.8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 |
4.3.1 生物相容性评价 |
4.3.1.1 材料对成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影响 |
4.3.1.2 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1.3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 |
4.3.1.4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1.5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1.6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
4.3.2 抗炎性评价 |
4.3.2.1 材料对 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
4.3.2.2 材料对 LPS 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 TLR4/NF-κB 通路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
4.4.2 材料对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载银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半透明性能比较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样件制备 |
5.2.2.2 性能测试 |
5.2.2.3 统计学方法 |
5.3 结果 |
5.3.1 性能分析 |
5.3.2 裂纹分析 |
5.3.3 SEM分析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述抗种植体周围炎的生物材料和抗生素应用研究 |
6.1 种植体周围疾病 |
6.2 临床和实验室策略 |
6.3 局限和前景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单牙即刻种植椅旁数字化即刻修复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患者修复体制作耗时 |
2.2 比较两组患者对各功能的满意程度 |
3 结论 |
(7)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治疗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采取传统经牙槽嵴顶入路冲顶法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治疗 |
1.2.2 研究组采取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 |
1.3 评估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口腔相关生活质量比较 |
2.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及边缘骨吸收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种植体情况比较 |
2.6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8)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收集与整理 |
1.1 病例收集 |
1.2 病例分组 |
2 材料及设备 |
3 种植外科程序 |
4 种植修复过程 |
5 临床随访 |
5.1 种植体存留率 |
5.2 改良菌斑指数 |
5.3 改良龈沟出血指数 |
5.4 探诊深度 |
5.5 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 |
5.6 机械并发症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病例情况 |
2 种植体存留分析 |
3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 |
3.1 改良菌斑指数 |
3.2 改良龈沟出血指数 |
3.3 探诊深度 |
4 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情况 |
5 机械并发症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汇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材料与器械 |
2.3 治疗过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典型病例展示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结果 |
3.2 种植体植入位点骨密度与种植体植入即刻扭矩、植体初期稳定性及二期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 边缘骨变化量 |
3.4 软组织观察相关指标观察分析 |
3.5 手术时长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关于8~12 周早期种植时机的考量 |
4.2 关于改良不翻瓣种植技术的考量 |
4.3 关于8~12 周的早期不翻瓣种植 |
4.4 本研究临床实验结果讨论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All-on-4 的概念及优缺点 |
1.2 相关生物力学研究 |
1.3 All-on-4 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评价 |
1.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比较All-on-4 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系统评价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比较All-on-4 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 |
致谢 |
附录 临床病例报告 |
病例一 |
参考文献 |
病例二 |
参考文献 |
病例三 |
参考文献 |
病例四 |
参考文献 |
病例五 |
参考文献 |
病例六 |
参考文献 |
病例七 |
参考文献 |
病例八 |
参考文献 |
病例九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 |
4. 主要参考文献 |
四、Branemark种植系统修复单牙缺失的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辅助引导骨再生术在前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J]. 倪俊鑫,王利宏,赖思煜,刘建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1(05)
- [2]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SOHSI评分及中期种植体完好率的影响[J]. 赵宏霞. 江西医药, 2021(08)
- [3]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D]. 兰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4]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D]. 彭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单牙即刻种植椅旁数字化即刻修复的方法[J]. 何花. 智慧健康, 2021(03)
- [6]个性化氧化锆基台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 徐俊华,JiangJonathan,沈晨露,陈肖依,朱丽琴,王慧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11)
- [7]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治疗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的临床疗效观察[J]. 经海永,何平,高健文. 医药论坛杂志, 2020(10)
- [8]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D]. 宁波. 青岛大学, 2020(01)
- [9]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D]. 王婧. 南昌大学, 2020(08)
- [10]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比较[D]. 姚立敏. 南京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