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成功报告

国内首例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成功报告

一、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国内首例成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鞠慧[1](2021)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大剂量的放疗、化疗,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摧毁受者的造血功能,再将异基因供者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植入受者体内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的睡眠质量现状;基于压力-睡眠关系理论,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济南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35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PSQ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病人健康问卷抑郁模块(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Champion 健康信念模型量表(The Champion 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CHBMS)分别评估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睡眠质量、社会支持、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应对方式、健康信念等。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对资料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PSQI总分平均分为(6.00±3.46),45例(33.3%)患者睡眠质量较差(PSQI总分>7分)。其中,有39例(28.8%)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较差或很差;54例(40.0%)患者存在入睡困难;46例(34.07%)患者每夜实际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53例(29.18%)患者睡眠效率<85%;33例(24.4%)患者存在睡眠障碍;47例(34.8%)患者存在日间功能障碍;19例(14.07%)患者在过去一个月内使用了催眠药物。2.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对象间,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单因素分析中,不同移植后时间(F=2.59,P=0.079)、有无移植相关并发症(F=2.50,P=0.086)、有无免疫抑制剂副作用(t=4.60,P=0.034)、伴随症状种类(F=7.85,P=0.001)、疼痛(t=6.38,P=0.013)、胃肠道不适(t=2.93,P=0.089)、乏力(t=14.50,P<0.001)、发热(t=7.16,P=0.008)、咳嗽咳痰(t=6.68,P=0.011)、泌尿系统症状(t=7.62,P=0.007)、皮肤黏膜改变(t=12.14,P=0.001)、抑郁(r=0.576,P<0.001)、焦虑(r=0.501,P<0.001)、MCMQ 中的屈服维度(r=0.314,P<0.001)、健康动力(r-0.215,P<0.05)在睡眠质量上均有显着差异。4.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仅抑郁症状(β=0.250,P<0.001)、焦虑症状(β=0.152,P=0.036)、躯体症状中的皮肤黏膜改变(β=1.469,P=0.006)、泌尿系统症状(β=2.096,P=0.007)与移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显着相关。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较差。2.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皮肤黏膜改变、泌尿系统症状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院外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3.医务工作者和照护者应该关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开展定期随访,评估患者术后身心健康状况,尤其是患者的焦虑、抑郁、皮肤黏膜改变、泌尿系统症状,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王钦瑶[2](2021)在《全身照射与全骨髓全淋巴照射联合化疗在非血缘脐血移植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非血缘脐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已成为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移植前预处理方案的选择对移植后造血及免疫系统的重建、移植相关合并症发生率、疗效及预后都有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与全骨髓全淋巴照射(Total marrow and lymphoid irradiation,TMLI)联合化疗两种不同预处理方案在UCBT中的应用,分析两组患者移植后的造血重建、急慢性不良反应、复发及死亡情况,评价两种不同预处理方案的优缺点,并对TMLI剂量爬坡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估,研究制定更科学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应用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45例患者的资料,根据预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TBI组(TBI+Ara-c+CY,共31例)和TMLI组(TMLI+FLU+CY,共14例)。TBI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在移植前第7-6天实施,3Gy/Bid,共12Gy;移植前第5-4天,Ara-c 2g/m2Q12h;移植前第3-2天,CY 60mg/kg。TMLI在移植前第6-4天应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设备(TOMO)进行实施,TMLI 12-15Gy/3f;移植前6-4天,FLU 30mg/m2Qd;移植前3-2天,CY 60mg/kg。利用SPSS 26.0软件及R软件分析包(4.0.3)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资料百分率,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中位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利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累积植入率、GVHD、非复发死亡率、复发率,并进行Grey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造血重建情况、危及器官受量、GVHD等急慢性不良反应、复发及死亡情况,并评估TMLI剂量爬坡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0年8月1日,TBI组和TMLI组中性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50(16-29)天和16.50(12-38)天(P=0.005),42天内累积植入率为90.32%(95%CI,88.17%-92.47%)和100%(95%CI,97.14%-102.86%)(P=0.025)。患者全身放疗后,可见Ⅰ-Ⅲ级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黏膜炎等急性放射相关不良反应,未见Ⅳ级致死副反应。TMLI组胃肠道反应较小,全程治疗时间较短。结论:TMLI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较TBI组提前,提示可以减少移植早期感染相关死亡;TMLI可以提高靶区照射剂量,当剂量攀升至15Gy时,不良反应可耐受;TMLI胃肠道副反应较小,且完成整个治疗时间较少,可以减少患者不自主运动引起的误差。基于TOMO的TMLI计划为经过多次化疗后无法耐受大剂量化疗的患者、复发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及一般情况差的老年患者提供了选择。

汤宝林[3](2020)在《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分层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及生物学标志物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根治许多血液系统恶性及非恶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和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脐带血因其独特的优势,如来源丰富、采集方便、能长期冻存、不易受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感染、HLA配型要求低、查询方便快捷等优点,且免疫原性弱,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尤其是慢性 GVHD(cGVHD)发生率低且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较强,而成为骨髓和外周血外又一重要的allo-HSCT供源。在临床中有学者发现脐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术后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植入前可出现非感染性发热、非药物所致的红斑性皮疹、腹泻和/或黄疸、非心源性肺水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即植入前免疫反应(pre-immune response,PIR),亦称为植入前综合征(pre-engraftment syndrome,PES)。研究显示,UCBT术后患者PES发生率约为20%~78%,中位发生时间为7天(范围5-14天)。目前PE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判定,但有些重症PES患者起病急骤,出现PES症状后迅速出现严重腹泻、肺水肿等症状。单纯依赖临床诊断往往容易延迟治疗导致非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增加。此外,目前研究报道中针对PES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但是具体治疗剂量和其他合并用药等尚无一致性共识。既往文献研究及本中心前期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轻度PES患者造血重建时间较短,UCBT后原发性植入失败率较低。而重度PES患者易迁延至发生重度急性GVHD(aGVHD),TRM发生率显着增加。而治疗PES的药物MP过量应用则易导致UCBT后植入失败、移植早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因此我们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的分析确定了 PES影响180天TRM的两大高危因素:1、PES发生时间早,UCBT后5~6天发生;2、临床症状多,3个或以上临床症状;建立了 UCBT后PES的危险度评分系统,1个高危因素评分为1分,将UCBT后发生PES的患者分为轻度(PES-0)、中度(PES-1)和重度(PES-2)。以期通过对不同危险度分层的PES患者采用不同剂量MP分层干预治疗,从而改善重度PES患者的预后。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即筛选可能预测PE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和根据PES危险度分级开展前瞻性、开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第一部分:设计开展前瞻性、开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目前PES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主要以MP治疗为主,但是MP的剂量用法尚无统一共识。因此我们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将PES进行危险度分级并依此应用不同剂量MP分层干预治疗,以期及时有效控制PES,并在不影响脐带血植入的情况下进一步改善重度PES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筛选预测PE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目前PE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有些重症PES患者进展迅速死亡率较高。但是PES诊断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标准,单纯依赖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往往延误病情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依据前期危险度评分系统,综合运用Luminex蛋白质液相芯片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筛选分析可能预测PE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可望指导临床及早实施干预性治疗。研究方法第一部分:UCBT后PES危险度分级和不同剂量MP分层干预的前瞻性、开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注册号:ChiCTR-ONC-16009013)。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本移植中心共340例接受UCB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纳入该临床研究。UCBT后如果患者发生PES,根据PES危险度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危险度评分,采用MP为基础的干预治疗:轻度PES(PES-0)患者应用MP0.5mg/kg/d干预治疗,中度PES(PES-1)患者应用MP 1mg/kg/d干预治疗,重度PES(PES-2)患者应用MP2mg/kg/d进行干预性治疗。患者经过上述剂量MP治疗后评估,如果3天内PES相关症状仍然进展、治疗5天后症状不缓解,或者7天后症状仅得到部分改善,则加用二线治疗药物抗CD25单克隆抗体(舒莱)(用法用量:12mg/m2,d1,d3,d7,d14;或d1,d4,d8,d15共4次)。如患者症状控制,MP按照每周总量10%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如出现症状波动,则根据情况酌情增加MP用量。主要疗效指标为180天TRM,次要疗效指标为中性粒细胞植入率、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率、血小板植入时间,Ⅱ~Ⅳ度、Ⅲ-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1年cGVHD累积发生率,1年累积复发率,1年期总生存率(OS),1年期无白血病生存率(DFS),1年期无GVHD无复发生存率(GRFS)。第二部分:UCBT术后PES生物学标志物的筛选及分析。首先,选取4例接受UCB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1例未发生PES,1例为中度PES(PES-1)患者,2例为重度PES(PES-2)患者。脐带血移植当天为0d。留取0d,+3d,+5d,+7d,+10d,+12d血清标本,采用Milliplex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IL-1Rα、IL-2、IL-4、IL-6、IL-8、IL-10、IL-1 7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 MIP-1 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筛选出PES患者与未发生PES患者具有较大差异的细胞因子。在此基础上,选取15例UCBT后恶性血液病患者,3例患者未发生PES,12例患者发生PES,其中5例为PES-0,4例为PES-1,3例为PES-2。Milliplex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IFN-γ,IL-6,IL-8,IL-10,MCP-1,MIP-1α的水平。最后,应用CBA方法检测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UCBT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 IFN-y,IL-2,IL-4,IL-6,IL-8,IL-10,IL-17A,MCP-1,MIP-1α,TNF-α的水平。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1.1 PE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移植情况: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本移植中心接受UCB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40例纳入分析,男性191例,女性149例,中位年龄20岁(范围0.75-70岁),中位体重44kg(范围8-95kg)。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116例(34.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154例(45.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37例(10.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17例(5%),其它恶性血液病患者16例(4.7%)。所有患者接受单份UCBT,306例(90%)患者应用BU/CY2为主的清髓性预处理,25例(7.4%)患者应用TBI为主的清髓性预处理,9例(2.6%)患者应用减低强度预处理。其中未发生PES患者100例(29.4%),发生PES患者240例(70.6%)。根据PES危险度评分系统对240例发生PES的患者进行危险度评分,其中轻度(PES-0)152例(63.3%),中度(PES-1)67 例(27.9%),重度(PES-2)21 例(8.8%)。所有患者随访至 2019.7.10,中位随访时间534天(范围194-1041天)。1.2 PES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对比分析未发生PES及不同危险度PE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移植情况发现:重度PES组患者中位年龄14岁(范围1-50岁),中位体重31kg(范围8-82kg),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患者。性别、疾病类型、移植前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预防GVHD方案、回输脐带血的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CD3+细胞数、供受者ABO血型及HLA抗原配型情况,各自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1.3主要疗效指标分析:未发生PES患者与发生PES患者180天TR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vs 1 8.8%,P=0.579)。亚组分析表明,重度PES(PES-2)患者180天TRM为33.3%,稍高于未发生PES(16%)、轻度PES(PES-0)(18.4%)及中度PES(PES-1)(14.9%)组(P=0.236)。与MP分层干预治疗前数据(2000年4月至2012年2月我中心UCBT后发生PES患者92例)比较,180天TRM轻度PES(PES-0)及中度PES(PES-1)患者在MP分层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ES-0,17.1%vs 18.4%,P=0.84;PES-1,21.9%vs 14.9%,P=0.428),重度 PES(PES-2)患者MP分层干预治疗后180天TRM明显低于MP分层干预前(33.3%vs 68.4%,P=0.031)。1.4次要疗效指标分析:1.4.1中性粒细胞累积植入率及植入时间:未发生PES患者与发生PES患者42天中性粒细胞累积植入率和中位植入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累积植入率:89.0%vs 96.2%,P=0.161;中位植入时间:17天vs 17天,P=0.962)。亚组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累积植入率未发生PES组最低(89.0%),其次为轻度PES(PES-0)组(94.7%)。中度 PES(PES-1)组及重度 PES(PES-2)组分别为 100%和 9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植入时间,未发生PES组为17天,轻度 PES(PES-0)组 1 7 天,中度 PES(PES-1)组15 天,重度 PES(PES-2)20天,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4.2血小板累积植入率及植入时间:未发生PES患者与发生PES患者累积植入率无统计学差异(84.2%vs 84.0%,P=0.239),而中位植入时间未发生PES患者快于发生PES患者(32天vs 37.5天,P=0.024)。亚组分析表明,血小板累积植入率和中位植入时间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13;P=0.078)。1.4.3 aGVHD的累积发生率:Ⅱ-Ⅳ度及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PES组均明显高于未发生 PES 组(32.5%vs 18.0%,P=0.009;26.7%vs 1 3.0%,P=0.007)。亚组分析表明,未发生PES组Ⅱ~Ⅳ度及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最低(分别为1 8%及13%)。随着PES严重程度增加,Ⅱ-Ⅳ度及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升高,重度 PES(PES-2)组最高(PES-0 26.3%,21.1%;PES-1 38.8%,32.8%;PES-2 57.1%,47.6%;P<0.001)。1.4.4 1年cGVHD的累积发生率:未发生PES患者与发生PES患者1年cGVHD累积发生率和广泛型cGVHD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vs 11.7%和10.0%vs 8.3%,P=0.946和P=0.658)。亚组分析表明,不同危险度PES患者1年cGVHD累积发生率和广泛型cGVHD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S-09.9%和 6.6%;PES-1 13.4%和 9.0%;PES-2 19.0%和 1 9.0%;P=0.602 和 P=0.282)。1.4.5 1年累积复发率:未发生PES患者与发生PES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vs 8.3%,P=0.239)。亚组分析表明,不同危险度PES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ES-0 10.5%;PES-1 4.5%;PES-2 4.8%;P=0.245)。与MP分层干预治疗前数据(2000年4月至2012年2月我中心UCBT后发生PES患者92例)比较,1年累积复发率轻度PES(PES-0)及重度PES(PES-2)患者在MP分层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ES-0,4.9%vs 11.1%,P=0.68;PES-2,5.3%vs 4.8%,P=0.93),中度PES(PES-1)患者MP分层干预治疗后明显低于MP分层干预前(5.6%vs 1 8.8%,P=0.015)。1.4.6 1年期OS,DFS及GRFS:1年期OS,DFS及GRFS,未发生PES组患者分别为75%,69%及55%,发生PES组为72.9%,67.9%及5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表明,不同危险度PES患者1年期OS及DFS均无统计学差异(OS:PES-0 73.0%,PES-1 77.6%,PES-257.1%,P=0.225;DFS:PES-0 66.4%,PES-1 74.6%,PES-2 57.1%,P=0.374)。而 1 年期 GRFS 重度 PES(PES-2)患者明显低于中度(PES-1)及轻度PES(PES-0)患者(28.6%vs 50.7%vs 54.6%,P=0.015)。与MP分层干预治疗前数据(2000年4月至2012年2月我中心UCBT后发生PES患者92例)比较,MP分层干预治疗明显提高重度PES(PES-2)患者1年的OS,DFS及GRFS(OS:56.7%vs 21.1%,P=0.021;DFS:56.7%vs 21.1%,P=0.017;GRFS:27.8%vs 5.3%,P=0.035);明显提高中度 PES(PES-1)患者 1 年的 DFS(72.7%vs 56.2%,P=0.028);轻度 PES(PES-0)患者干预治疗前后OS,DFS和GRF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S:70.7%vs 71.9%,P=0.795;DFS:70.7%vs 65.1%,P=0.864;GRFS:48.8%vs 53.4%,P=0.84)。2.第二部分2.1筛选PES患者及未发生PES患者之间表达差异较大的细胞因子:4例患者均诊断为恶性血液病,其中CML 1例,AML 1例,ALL 1例,MDS 1例,男性1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16岁(范围9-5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单份UCBT。预处理方案均为FLU/BU/CY,预防GVHD的方案为CSA+MMF。根据PES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危险度评分系统,1例患者未发生PES,3例患者发生PES,其中1例为PES-1,2例为PES-2。Milliplex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发生PES患者与未发生PES患者差异较大的细胞因子是IFN-γ,IL-6,IL-8,IL-10,MCP-1,MIP-1α。2.2 Luminex蛋白质液相芯片平台对筛选出的细胞因子进行进一步验证:选取2016.09~2017.02在本移植中心接受单份UCBT恶性血液病患者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10岁(范围,9个月-35岁)。ALL 8例,AML 6例,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1例。根据PES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危险度评分系统,3例患者未发生PES,12例患者发生PES,其中5例为PES-0,4例为PES-1,3例为PES-2。应用Milliplex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IFN-y,IL-6,IL-8,IL-10,MCP-1,MIP-1α的水平,结果表明,发生PES患者+5d IL-8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PES患者(32.50±13.81 vs.10.76±5.44,P=0.021);亚组分析结果,PES-0组患者+5d IL-8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PES患者(39.63±10.91 vs 10.76±5.44,P=0.048),+10d和+12d IL-10水平在PES-2组患者明显升高(分别为31 1.44±60.57 和 370.23±136.61,P=0.05和P=0.011)。2.3 CBA方法对筛选出的细胞因子进行进一步验证: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本移植中心接受单份UCB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3例,男性32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16岁(范围1-55岁),中位体重44kg(范围8-88kg)。ALL 16例(25.4%),AML 35例(55.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6.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例(3.2%),其它恶性血液病6例(9.6%)。未发生PES患者22例(34.9%),发生PES患者41例(65.1%)。根据PES危险度评分系统对41例发生PES的患者进行危险度评分,轻度(PES-0)22例(53.6%),中度(PES-1)13例(31.7%),重度(PES-2)6例(14.7%)。CB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表明,移植+5d,发生PES患者IL-6、IL-10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PES患者(IL-6,42.98±52.63 vs 15.14±17.03,P=0.010;IL-10,21.82±40.95 vs 3.91±4.01,P=0.015),而且在PES-2患者中水平最高;移植+7d,发生PES患者IL-2、IL-6、IL-8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 PES 患者(IL-2,3.27±2.82 vs 1.75±1.51,P=0.002;IL-6,36.78±44.36 vs 15.27±10.19,P=0.017;IL-8,72.12±74.43 vs 15.53±5.55,P=0.025;IL-10,37.8±39.53 vs 6.25±5.92,P=0.000),同样在 PES-2 患者中水平最高。而移植0d和+7d MIP-1α在发生PES患者中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PES患者(0d,6.94±5.09 vs 29.56±38.43,P=0.000;+7d,8.63±8.11 vs20.36±38.20,P=0.001)。研究结论1.该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发生PES的患者脐带血植入率较高。我们根据影响PES患者180天TRM的两大高危因素(发生时间早,临床症状多),首次提出了 UCBT后PES的危险度评分系统。并应有不同剂量MP分层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重度PES患者的180天TRM,提高OS、DFS和GRFS。2.PES是UCBT后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目前国内外许多移植中心采用的不含ATG的强化清髓性脐血移植方案,PES发生率高达70%以上。通过对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移植早期IL-6、IL-8及IL-10升高可能预测PE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但仍需更多的样本量进一步明确。3.重度PES患者的治疗效果仍然较差,尚需寻找新的特异性标记物指导诊断从而及早实施临床干预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改善UCBT患者预后。

秦洋[4](2020)在《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可以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且唯一手段。对于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同胞相合供者(matched-sibling donor,MSD)、非血缘相合供者(matched-unrelated donor,MUD)的患者来说,脐带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可作为重要的替代供者来源。近年来,脐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完善,脐带血也逐渐成为可替代亲缘及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供者干细胞来源,在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大力支持,储存脐带血对未来脐血移植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目的分析比较单份同胞UCBT与单份非血缘UCB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同胞UCBT及非血缘UCBT治疗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单份脐血移植。根据供者来源分为同胞UCBT组(SUCBT组)和非血缘UCBT组(UUCBT组)。2.两组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MAC)方案,SUCBT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单用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UUCBT组GVHD的预防采用CsA+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方案。3.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造血重建情况、GVHD发生率、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率、复发率、5年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4.统计学描述及分析:所有患者的疾病特征及移植疗效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生存率的计算及生存曲线的描绘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组间生存比较。结果1.42例UCBT患者中,37例患者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植入率为88.1%。SUCBT组与UUCBT组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6天(11~43天)vs 20天(12~45天),P=0.350],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20天(15~50天)vs 28天(18~56天),P=0.805]。两组患者在造血植入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SUCBT组与UUCBT组患者100d内发生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3.3%(5/15)vs 40.9%(9/22)(P=0.738)。两组患者c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4.3%(2/14)vs 33.3%(6/18)(P=0.412)。两组患者 aGVHD 与 cGVHD 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的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率分别为29.4%(5/17)vs 44.0%(11/25)(P=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SUCBT组患者中有4例复发,UUCBT组患者中有8例复发。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3.5%(4/17)vs 32.0%(8/25)(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SUCBT组与UUCBT组之间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3%±12.3%)vs(27.2%±9.9%)(P=0.047),两组之间5年DFS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47.1%±12.1%)vs(23.5%±9.2%)(P=0.045)。且 SUCBT 组的长期生存率高于 UUCBT 组。结论1.脐血移植(UCBT)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重要移植方式之一,对于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脐血是关键的替代供者干细胞来源。2.本研究显示,同胞UCBT患者较非血缘UCBT患者在长期生存方面可获益,因此,在国家开放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储存脐带血为同胞脐血移植保驾护航,显得尤为重要并值得逐渐在临床推广。

崔云平[5](2020)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24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进行的124例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并随访患儿的生活状况,分析总结儿童allo-HSCT的临床特点、不同移植方案的优劣、多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儿童allo-HSCT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1.病例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的124例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原发病类型、供者类型、预处理方案、肝功能对造血重建、GvHD发生等对长期生存的影响。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用率(%)描述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差异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差异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造血重建情况:中性粒细胞植入率为96.74%,血小板植入率为95.97%。肿瘤性疾病及非肿瘤性疾病患儿造血重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性疾病患儿植入率为98.18%,MSD、UD及单倍体组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CB移植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瘤性疾病患儿植入率为95.65%,MSD、UD、单倍体及UCB移植的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GvHD发生:在植入成功的119例患儿中,aGvHD发生率为42.02%,其中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2.61%,cGvHD发生率为34.19%。在肿瘤性疾病患儿中 aGvHD 发生率为 45.45%,cGvHD 发生率为 25.45%,MSD 及 UD-HSCT cGvHD发生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χ3=8.193,P=0.042)。在非肿瘤性疾病患儿中aGvHD发生率为37.68%,单倍体及UCBT组Ⅲ-Ⅳ度aGvHD发生率较高,且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3,P=0.018);cGvHD发生率为37.68%,在不同供者类型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3.预处理前肝功能异常的影响:119例植入成功的患儿中,有34例出现预处理前肝功能异常。在肿瘤性疾病组中,因预处理前肝功能异常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延长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植入P=0.668,血小板植入P=0.708),导致的aGvHD发生率增高(65.22%)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非肿瘤性疾病组中,预处理前肝功能异常可致植入时间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植入平均时间14.00± 1.73天,P<0.001;血小板植入平均时间33.36±8.08 天,P=0.001);aGvHD 发生率升高(72.73%,P=0.013)。4.移植后并发症情况:共发生VOD3例(2.42%),病毒感染8例(6.45%),出血性膀胱炎10例(8.06%),肺部感染16例(12.90%),皮肤黏膜损伤14例(11.29%)。5.不同预处理方案的影响:TBI+VP16+Cy、TBI+Cy、改良BuCy、改良FBC四种预处理方案中,采用TBI+VP16+Cy预处理方案的患儿OS较低,且有统计学意义(χ2=9.407,P=0.03)。6.肿瘤性疾病复发情况:肿瘤性复发率为12.96%,复发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7月(4-20月),分析移植前状态对肿瘤复发的影响,高危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标危组患儿(33.3%vs7.14%,P=0.017)。不同预处理方案及供者类型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938)。7.生存情况:55例肿瘤性疾病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1~45月),2年OS为77.03%,2年EFS为73.41%,按标危及高危分组做生存曲线可见标危组 OS 及 EFS 均高于高危组(OS:Log Rank=16.569,P<0.001;EFS:Log Rank=8.906,P=0.003);69例非肿瘤性疾病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1~48月),2 年 OS 为 92.65%,2 年 EFS 为 89.72%。8.危险因素分析:对于肿瘤性疾病组,移植前疾病状态和原发肿瘤复发是影响肿瘤性疾病患儿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相对风险(HR)分别为14.289(95%CI,1.406-145.257)和 14.878(95%CI,2.428-91.186)。对于非肿瘤性疾病组,诊断到移植时间是影响非肿瘤性疾病患儿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相对风险(HR)为 1.405(95%CI,1.143-1.727)。结论:1.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患儿的造血重建,使植入时间延长,同时可能增加aGvHD的发生率。2.预处理前针对VOD、出血性膀胱炎、病毒及真菌感染等开始预防性用药,可降低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3.含TBI的预处理方案可能会对患儿的长期生存产生不良影响。4.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患儿的长期生存未产生明显影响。5.对于肿瘤性疾病患儿,移植前疾病状态及原发肿瘤复发是影响其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非肿瘤性疾病患儿,诊断到移植时间是影响其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重症骨髓衰竭性疾病患儿一旦诊断就应尽快寻找合适供者,尽早接受allo-HSCT。

杨隽[6](2020)在《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前常用的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aplo-PBSCT)GvHD预防方案包括以4天ATG为基础和以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后2天CTX)预防方案,移植后a GvHD的发生率仍在40%左右;HLA相合无关供体(URD)移植最常用的是以ATG为基础的预防方案,但移植后a GvHD发生率在24%-30%之间。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GvHD预防方案。目的:评价低剂量ATG(5 mg/k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PTCy(50mg/kg)(低剂量ATG/PTCy)预防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GvHD疗效和安全性。方法: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均采用低剂量ATG/PTCy方案联合钙调素抑制剂、霉酚酸预防GvHD。Haplo-和URD-PBSCT各入组32例患者,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RIC),余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AC),观察移植后急慢性GvHD、免疫重建、复发及生存情况。同时比较分析Haplo-PBSCT中,31例使用低剂量ATG/PTCy预防与36例既往用ATG为基础方案预防患者移植后急慢性GvHD及生存情况。结果:单倍体移植前瞻性研究:100天内II-IV度a GvHD的发生率为19.4%(95%CI,5.5-33.3%),I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6.9%(95%CI 0-16.3%)。1年内c GvHD的发生率为18.8%(95%CI,3.9%-33.7%),NRM为9.4%,180天内CMV和EBV再激活率分别为37.5%(95%CI,19.8%-55.2%)和40.6%(95%CI,22.6%-58.6%)。1年累计RI为25.1%(95%CI,7.3%-42.9%),DFS和OS分别59%(95%CI,33.3%-84.7%)和78.4%(95%CI,63%-93.8%)。单倍体移植回顾性比较分析:低剂量ATG/PTCy组180天内II-IV度a GvHD和1年内中重度c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标准剂量ATG组(17.0%vs 40.2%P=0.042;11.2%vs 40.1%,P=0.029)。低剂量ATG/PTCy组1年NRM显着低于ATG组(12.9%vs 36.2%;P=0.038)。CMV和EBV病毒再激活率低剂量ATG/PTCy组与标准剂量ATG组相比有较强的下降趋势(41.9%vs 63.8%,P=0.072;45.2%vs 66.7%,P=0.076)。低剂量ATG/PTCy组移植后1年RI高于标准剂量ATG组(22.8%vs 8.7%,P=0.042)。1年LFS和OS两组无显着差异(67.0%vs 59.2%P=0.540;74.9%vs 59.4%P=0.255)。HLA相合移植前瞻性研究(URD):100天内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3.1%(0-6.2%);中位随访6(0.5-16)月,2例轻度皮肤c GvHD。1年内NRM为12.5%,1年累计RI 21.1%(95%CI,11.1%-30.7%),1年DFS和OS分别78.8%(95%CI,71%-86.6%)和86.3%(95%CI,79.9%-92.7%)。结论:低剂量ATG/PTCy可以有效预防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后急慢性GvHD,未见复发率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

金林林[7](2020)在《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脐血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非常理想的干细胞来源,非血缘脐血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低,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依然较强,因此,患者复发率较低,生活质量较高。虽然非血缘脐血移植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脐血作为干细胞来源的使用率下降了。由于造血恢复和免疫重建的延迟,移植后早期非复发死亡率高导致了非血缘脐血移植广泛应用的放缓,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非血缘脐血移植后会发生植入前的免疫反应,也叫植入前综合征,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高,严重影响非血缘脐血移植的效率。而关于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探究植入前综合征发生的免疫学机制,寻找重度植入前综合征的有效干预策略,我们展开了本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结果:1、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我们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发现脐血移植患者易于发生植入前综合征,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几乎不会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我们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了植入前综合征的3个独立高危因素,分别是发生时间早于非血缘脐血移植后+7天、临床症状多于两项和类固醇激素甲强龙治疗无效。利用积分法建立植入前综合征危险度分层的评分系统,并对不同评分的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2-4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4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3年非复发死亡率显着升高,导致3年总生存率以及3年无病生存率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说明,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是非血缘脐血移植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2、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显着增多我们猜测,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生与脐血移植物本身的特性有关。首先,我们对患者回输的移植物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与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回输的总有核细胞数、干细胞、T细胞、NK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继而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脐血移植后早期患者外周血的细胞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在脐血移植后早期,患者外周血中几乎检测不到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在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与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比例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比例显着多于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对绝对数分析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PCR分析供者嵌合度,结果显示,在脐血移植后+7天供者嵌合度越高,植入前综合征的症状越严重。综上所述,脐血移植后早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体内单核细胞大量扩增,供者早期嵌合是发生植入前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3、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具有炎症性特征单核细胞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想了解植入前综合征这种炎症反应的发生是否与单核细胞有关。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不同于外周来源的单核细胞,两种细胞有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其中脐血单核细胞高表达促炎性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进一步验证了此现象。4、GM-CSF驱动脐血来源单核细胞的炎症性特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我们发现脐血中具有一群表达GM-CSF的单核细胞,机采的外周血干细胞中几乎没有检测到表达GM-CSF的单核细胞,而且脐血单核细胞比外周单核细胞GM-CSF受体α(GM-CSFRα)表达水平更高。我们想知道脐血单核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L-6表达水平的升高是否与GM-CSF有关,因此,我们使用了 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脂多糖(LPS)进行体外刺激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未刺激的情况下,脐血单核细胞也表达较高水平的IL-6,加入GM-CSF刺激后,IL-6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而G-CSF不能促进单核细胞IL-6的表达。这表明,脐血中具有一群炎症性的单核细胞,这些单核细胞表达GM-CSF,通过与单核细胞上的GM-CSF受体结合,从而活化更多的单核细胞,促进IL-6的表达。5、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单核细胞产生IL-6我们想知道GM-CSF是否在植入前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用ELISA法动态监测脐血移植后早期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表明IL-6浓度与GM-CSF浓度变化基本一致,这两种蛋白的水平在植入前综合症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达到顶峰,然后又回到基线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中IL-6与GM-CSF的水平呈正相关。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时患者血浆IL-6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IL-6水平越高,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症状越严重。相比之下,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几乎检测不到GM-CSF和IL-6。通过胞内IL-6染色,我们发现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含有大量产生IL-6的单核细胞,这表明单核细胞是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体内IL-6的主要来源。6、阻断IL-6可以缓解植入前综合征本研究中,我们发现IL-6是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一个特征性细胞因子,我们猜想阻断IL-6的信号通路可以缓解植入前综合征,为了检验我们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了临床试验,用特异性阻断IL-6受体(IL-6R)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托珠单抗,治疗激素难治性的重症植入前综合征患者,本试验共招募11例患者。对符合条件的激素难治性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静脉滴注4-8 mg/kg的托珠单抗注射液,动态监测体温、皮疹等临床指标。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激素难治性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对托珠单抗应答,体温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皮疹消退。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造血功能恢复良好,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采用托珠单抗治疗的患者非复发死亡率显着提高。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托珠单抗治疗可以缓解激素难治性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综上所述,我们证明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具有炎症性特征,可以产生GM-CSF和IL-6等促炎性的细胞因子,同时脐血单核细胞也表达高水平的GM-CSF受体,对GM-CSF应答产生更高水平的IL-6。脐血移植后,单核细胞在受者体内迅速扩增,植入前综合征患者血清中GM-CSF和IL-6水平均升高,导致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托珠单抗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激素难治性植入前综合征。总之,本研究揭示了脐血移植后植入前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为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这些发现对降低脐血移植后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率,进一步提高非血缘脐血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扩大脐血移植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秋磊[8](2020)在《三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血小板是血液中与血液凝固息息相关的细胞,而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和 MYH9 相关疾病(MYH9-associated diseases,MYH9-RD)等常见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hereditary thrombocytopenia,HT)是一类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小板数量减少,部分伴有血小板结构和功能的障碍,甚至合并其他组织、脏器的异常。尤其对于儿童时期发生的血小板减少,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并进行不必要的免疫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从而延误病情、增加费用。所以,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的认识,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二、研究目的1.分析WAS和MYH9-RD的临床特点和突变基因等,初步探讨其临床表型、基因型、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转归。2.提高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的认识,为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提供思路。三、研究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近年来在我科收治住院并确诊的3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其中包括2例WAS(例1和例2)与1例MYH9-RD(例3)。回顾性分析这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情况、家族史、体格检查、检查检验、疾病诊断、治疗经过及预后转归等,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四、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3例患儿均为男性,其中例1患儿发病年龄为2月,诊断年龄为1岁6月,例2患儿发病年龄为1月5天,诊断年龄1岁,例3患儿发病年龄为2天,诊断年龄为3月15天。2.临床表现:例1首发临床表现为反复淤点瘀斑伴肉眼血便,例2首发临床表现为血丝便,例3在因“新生儿黄疸”住院,期间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无出血相关表现。例1和例2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湿疹、感染,其中例1反复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AIHA),按照WAS综合征临床表型评分标准,例1评分5分,例2评分2分。3.实验室检查:3例患儿均有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的改变,例1和例2见小血小板,例3见大血小板,且骨髓形态学无特异性。其中例1和例2免疫功能异常,且例1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电镜扫描到淋巴细胞表面绒毛消失、呈皱折状。4.家族史:例1和例2均有阳性家族史,例3为散在性病例。5.基因检测:例1基因测序示X染色体WASP基因3号内含子c.IVS3-7T>G,其母亲和姐姐为该位点的杂合突变。例2基因测序示X染色体WASP基因10号外显子c.10571058delAC:p.P341fsX493,其母亲和二姐均为杂合突变,其大姐基因检测结果正常。例3基因测序示22号染色体MYH9基因的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杂合无义突变,其父母均为正常野生型,另外基因测序还发现例3患儿X染色体DKC1基因的12号外显子c.1206G>A:p.G402G杂合同义突变,其母亲是G/A杂合型,父亲未见突变,以及X染色体G6PD基因的5号外显子c.482G>T:p.G161V杂合错义突变,其母亲是杂合子,父亲未见突变。6.治疗:例2患儿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例1和例3患儿均静脉输注丙种免疫球蛋白等治疗。7.转归:例1在随访期间发生1次重症肺炎、EB病毒感染和多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多次住院予输注洗涤红细胞、激素抗炎、抗感染等治疗,现病情暂时平稳。例2和例3一般情况良好,现健康生存。五、研究结论出生后早期出现的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改变,应该高度怀疑WAS、MYH9-RD等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家族史阳性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外周血涂片和或骨髓涂片可以帮助寻找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基因测序是目前诊断WAS、MYH9-RD等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金标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WAS的有效治疗措施,而MYH9-RD则是以预防为主,定期随访。

秦洋,万鼎铭,曹伟杰,张素平,李丽,张然,宋永平,张龑丽,王叨[9](2020)在《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脐血逐渐成为亲缘及非血缘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极其关键的替代干细胞来源,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目的:比较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1-01/2018-12-3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同胞脐血移植及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脐血移植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同时应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①2例同胞脐血移植患者及3例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造血植入失败继发感染死亡,其他全部脐血移植患者均顺利达到造血植入;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7 d(11-43 d),18 d(12-45 d),P=0.307]与[20.5 d(15-50 d),27 d(18-56 d),P=0.773],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②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6%vs. 43%,P=0.737)与(15%vs. 33%,P=0.412),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同胞脐血移植组与非血缘脐血移植组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为56%,71%,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343);③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2年总体生存率与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vs. 36%,P=0.301)与(56%vs. 33%,P=0.151),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4%vs.24%,P=0.044)与(50%vs. 20%,P=0.039),两组在长期生存方面差异有显着性意义;④结果显示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均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可行的移植方式,尤其在儿童血液病患者替代供者移植的长期生存方面明显受益。

杜胜男[10](2019)在《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并分析其动态变化,来早期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早期植入情况和早期预测HSCT的复发风险,从而可以进行合适的干预治疗,以达到降低移植失败率的目的。同时对比脐血移植(CBT)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早期植入的规律。方法行allo-HSCT治疗多种恶性及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15例。其中,中位年龄16岁(0.8-60岁),中位体重42 kg(8-80 kg)。急性白血病(A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5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2例,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1例。在15例患者中,行PBSCT有5例,输入的中位有核细胞数为85.60 x 10^7/kg(69.90-109.90 x 10^7/kg),CD34+细胞计数为39.80 x 10^5/kg(30.70-49.40 x 10^5/kg)。而CBT有10例,输入的中位有核细胞数为8.91 x 10^7/kg(3.84-11.00 x 10^7/kg),CD34+细胞计数为2.50 x 10^5/kg(1.34-4.57 x 10^5/kg)。收集患者移植后至少15天的外周血样本,使用插入或缺失多态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Indel-qPCR)定量检测微嵌合体。结果15例患者中,15例(100%)获得了中性粒细胞植入和11例(73.3%)获得了血小板植入。13例患者通过微嵌合体的检测达到了完全供者嵌合(CDC)。在10名达到CDC并且没有混合嵌合增加(IMC)中,9名获得完全植入,1名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还未植入;3名达到CDC后出现1次IMC的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全部植入成功,血小板有2名成功植入;在2名出现多次IMC且始终未达到CDC的患者中,2名血小板未植入。在15例患者中,1例出现多次IMC的患者复发。在11例可评估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了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在存活超过100天的患者中,没有患者发生慢性GVHD。迄今为止,15名患者中有13名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0.9-11.0月)。总生存率(OS)为86.7%。结论1.Indel-qPCR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微嵌合体的方法,可以作为早期预测植入和复发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2.通过对CBT和PBSCT的植入对比,虽然PBSCT血小板植入优于CBT,但是两者中性粒植入无明显不同,两者的总生存率也无明显不同,说明CBT可以作为治疗血液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国内首例成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国内首例成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1.2 睡眠
    1.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
    1.4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现状
    2.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概述
    2.2 睡眠概述
    2.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现状
第三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抽样方法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样本量计算
    3.2 研究工具
        3.2.1 一般资料问卷
        3.2.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3.2.3 领悟社会支持置表(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3.2.4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模块(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
        3.2.5 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
        3.2.6 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
        3.2.7 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The Champion Health Belief ModelScale, CHBMS)
    3.3 调查过程
    3.4 质量控制
    3.5 伦理考虑
    3.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问卷完成情况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3 睡眠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4.4 影响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4.5 影响睡眠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较差
    5.2 焦虑和抑郁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5.3 伴随躯体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5.3.1 皮肤黏膜改变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5.3.2 泌尿系统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5.4 小结
    5.5 创新性与局限性
        5.5.1 创新性
        5.5.2 局限性
第六章结论
附录
    附录1 一般资料问卷
    附录2 PSSS
    附录3 PHQ-9
    附录4 GAD-7
    附录5 MCMQ
    附录6 PSQI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全身照射与全骨髓全淋巴照射联合化疗在非血缘脐血移植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个人简介
致谢
文献综述 TMLI 在急性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分层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及生物学标志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UCBT后PES危险度分级和不同剂量MP分层干预的前啮性、开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1 患者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UCBT术后PES生物学标志物的筛选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技术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4)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病例资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2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与标准剂量ATG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回顾性研究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无关供体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绪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小结
综述 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7)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
        1.1.1 造血干细胞
        1.1.2 骨髓移植
        1.1.3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1.4 脐血移植
    1.2 植入前综合征
    1.3 单核细胞
        1.3.1 单核细胞的发育
        1.3.2 单核细胞的分类
        1.3.3 炎症状态单核细胞的招募
        1.3.4 单核细胞与妊娠、先兆子痫
        1.3.5 单核细胞与分娩
    1.4 炎症性细胞因子
        1.4.1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4.2 白细胞介素-6
        1.4.3 肿瘤坏死因子-α
        1.4.4 白细胞介素-1β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标本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3.3.2 磁珠分选CD14~+单核细胞
        3.3.3 流式细胞术
        3.3.4 细胞总RNA提取
        3.3.5 逆转录(RT)反应
        3.3.6 PCR反应(RT-PCR)
        3.3.7 琼脂糖凝胶电泳
        3.3.8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9 基因芯片分析
        3.3.10 人外周血血浆的采集
        3.3.11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3.3.12 临床试验
        3.3.13 统计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非血缘脐血移植后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
    4.2 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显着增多
    4.3 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具有炎症性表型
    4.4 GM-CSF驱动脐血来源单核细胞的炎症性特征
    4.5 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单核细胞产生IL-6
    4.6 阻断IL-6可以缓解植入前综合征
    4.7 附录
第5章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三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临床资料
        1.2.2 实验室检测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室检查
    2.3 治疗及随访
第三章 讨论
    3.1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3.1.1 WASP的结构
        3.1.2 WA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1.3 WAS的临床表现
        3.1.4 WAS的治疗
        3.1.5 小结
    3.2 MYH9相关疾病
        3.2.1 MYH9-R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2.2 MYH9-RD的临床特点
        3.2.3 MYH9-RD的治疗
        3.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方法
        1.4.1 供者选择
        1.4.2 脐血保存及复苏
        1.4.3 预处理方案
        1.4.4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及防治
        1.4.5 感染的防治
    1.5 主要观察指标
        1.5.1 造血重建
        1.5.2 感染
        1.5.3 复发
        1.5.4 随访时间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2.3 试验流程图
    2.4 输注脐血细胞数量
    2.5 造血重建
    2.6 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
    2.7 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
3 讨论Discussion

(10)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国内首例成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院外睡眠质量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鞠慧. 山东大学, 2021(09)
  • [2]全身照射与全骨髓全淋巴照射联合化疗在非血缘脐血移植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王钦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分层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及生物学标志物分析[D]. 汤宝林. 山东大学, 2020(04)
  • [4]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D]. 秦洋. 郑州大学, 2020(02)
  • [5]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24例临床分析[D]. 崔云平. 郑州大学, 2020(02)
  • [6]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D]. 杨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7]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D]. 金林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9)
  • [8]三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分析[D]. 胡秋磊.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效果分析[J]. 秦洋,万鼎铭,曹伟杰,张素平,李丽,张然,宋永平,张龑丽,王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3)
  • [10]定量检测微嵌合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意义分析[D]. 杜胜男.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国内首例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成功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