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褪黑素对糖尿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谭云[1](2021)在《褪黑素对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机体,代谢缓慢,生物半衰期长。蓄积在体内的镉可对多种组织器官造成毒性损伤,肾脏是镉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肾小管是损伤的主要靶位点。长期镉暴露可以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最终发生肾衰竭。褪黑素是松果体受昼夜节律调节而分泌的一种内源性激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因其副作用小,已在临床上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神经内分泌相关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分裂在线粒体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褪黑素对疾病的保护作用与其调节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目前,褪黑素和线粒体分裂在镉致肾脏毒性过程中的研究较少。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和原代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为材料,研究镉处理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SIRT1/PGC-1α通路、线粒体分裂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探究褪黑素是否通过缓解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细胞凋亡在镉致肾脏损伤中发挥保护效应,为防治镉的毒性作用提供依据。1.镉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过度分裂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 cells)和原代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PT cells)为材料,待细胞长至对数生长期时,用不同浓度的镉(0、1.25、2.5、5μM)处理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12h,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ROS含量,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PGC-1α及线粒体分裂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Mito-Tracker Red探针标记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网状结构,DAPI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染镉组细胞ROS含量显着增加(P<0.01);SIRT1、PGC-1α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Drp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但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Fis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线粒体网状结构断裂,片段化散在分布;细胞凋亡水平升高,染色质分布不均、细胞核出现皱缩、溶解和凹陷等凋亡形态特征,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P<0.05或P<0.01)。表明低浓度镉长时间处理可能通过抑制SIRT1/PGC1α信号通路和诱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引起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2.褪黑素在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过度分裂和凋亡中的保护作用褪黑素与镉共处理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12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DCFH-DA探针法检查细胞ROS含量,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1、PGC-1α及线粒体分裂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Mito-Tracker Red探针标记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网状结构,DAPI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单独染镉组相比,10~200μM褪黑素和镉共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P<0.01),细胞密度增加、皱缩细胞减少,ROS含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SIRT1、PGC-1α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Drp1、Fis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线粒体网状结构损伤明显缓解,片段化程度降低;细胞核形态趋于正常,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或P<0.01)。说明褪黑素可通过清除ROS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并且可能通过SIRT1/PGC-1α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过度分裂,进而阻断镉导致的细胞凋亡,从而对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发挥保护效应。结论:低浓度镉长时间处理可引起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OS含量增多及线粒体过度分裂,线粒体分裂可受SIRT1/PGC-1α的负调控并参与镉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褪黑素可通过清除ROS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并且可通过SIRT1/PGC-1α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过度分裂,减少镉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陈岐[2](2021)在《芪葵颗粒对胰岛素抵抗豚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及不同光照节律建立豚鼠胰岛素抵抗模型,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观察芪葵颗粒对胰岛素抵抗豚鼠肾功能及肾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机制是否与调控Nrf2-Keap1信号通路相关。方法1)将豚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高脂组、12H组、24H组、中药组、MLT组,6周后在各组高脂饮食条件及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药组、MLT组分别给予芪葵颗粒、褪黑素治疗4周。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ELISA)检测治疗后血清中空腹胰岛素(FINS)、肌酐(SCR)、尿素氮(BUN)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以评估各组肾功能及炎症状态的差异。3)采用ELISA检测治疗后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NO、MDA、SOD)水平变化。4)运用HE染色方法观察治疗后各组豚鼠肾脏形态学的改变。5)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治疗后Nrf2、Keap1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高脂饮食及不同光照节律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10周后,对比发现24H组的FBG、FINS、HOMA-IR等明显高于12H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次实验胰岛素抵抗模型构建成功,而中药组FBG、FINS、HOMA-IR与24H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中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干预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与12H组相比,24H组肌酐(S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水平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4H组相比,中药组及MLT组的肌酐(S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等各项指标有明显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NO、MDA、SOD)水平变化干预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与12H组相比,24H组SOD水平明显下调(P<0.05),MDA、NO明显上升(P<0.05),与24H组相比,中药组、MLT组的SOD水平明显上升,MDA、NO水平明显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治疗后豚鼠肾脏形态的变化,在肾脏组织HE染色中,与12H组比较,24H组的肾脏病变较为严重,出现明显的肾脏损伤;与24H组比较,经芪葵颗粒、褪黑素治疗后,肾脏病理改变明显改善。5.芪葵颗粒对豚鼠肾组织Nrf2、Kea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治疗后,中药组及MLT组中肾脏的Nrf2蛋白表达量较24H组明显上升,Keap1蛋白表达量则较24H组明显下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脂饮食及不同光照节律可导致豚鼠产生胰岛素抵抗,芪葵颗粒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2、24H组可见存在肾脏病理改变及肾功能减退,说明胰岛素抵抗可以导致肾脏损伤及肾功能减退。3、芪葵颗粒可以明显降低SCR、BUN,减轻胰岛素抵抗豚鼠肾脏病理损伤,说明芪葵颗粒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4、芪葵颗粒可以降低血清中CRP,说明芪葵颗粒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5、芪葵颗粒可以上调肾组织SOD,降低肾组织NO、MDA,说明芪葵颗粒在抗氧化应激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6、芪葵颗粒可能通过激活Nrf2/Keap1通路改善豚鼠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肾脏损伤,进而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陈永昕[3](2021)在《褪黑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褪黑素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影响,探究褪黑素延缓大鼠糖尿病肾病进程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清洁级雄性大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褪黑素组,每组各5只。模型组及褪黑素组采用腹腔注射法给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5 mg/kg,建立DN大鼠模型。成功建立模型后,褪黑素组采用腹腔注射给予褪黑素10 mg/kg/d,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6周后,取大鼠腹主动脉血及肾脏组织,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β-半乳糖苷酶染色(SA-β-gal)检测肾脏细胞衰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中自噬标志物(p62、LC3B、ATG-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抑制因子(p16、p53与p21)、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PERK、ATF-4、IRE-1α)的表达情况以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ERK、p38、pp38、JNK、p-JNK等)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BUN,Scr水平出现明显升高,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明显,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则表明模型组肾脏细胞也出现显着的衰老增多。经褪黑素治疗后,糖尿病肾病进程有明显改善,褪黑素组血清中的BUN,Scr水平低于模型组,肾脏组织胶原纤维堆积、衰老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少于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LT能增强细胞自噬,抑制衰老,减轻内质网应激,模型组相较于正常组,衰老标志物p16、p53、p21以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出现升高,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PERK、ATF-4、IRE-1α)也一致升高,经褪黑素干预后,p16、p53、p21及MLCK、p-ERK、ERK、p38、pp38、JNK、p-JNK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均降低。结论 褪黑素可以通过增强自噬,延缓衰老进而改善DN大鼠的糖尿病肾病进程。
孙晓媛[4](2020)在《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与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睡眠剥夺是指由于环境或者自身因素无法保证充足、连续的睡眠,从而导致精神倦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等问题。睡眠剥夺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已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之一。藤茶,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的茎叶,具有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藤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癌、抗炎、抗菌、抗氧化、降血脂、保肝等。近年来,藤茶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得到广泛关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急性睡眠剥夺可以引起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双氢杨梅素可以通过降低脑部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因子和细胞凋亡,改善睡眠剥夺引起的神经损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藤茶对慢性睡眠剥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藤茶改善睡眠剥夺认知损害方面的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目的:(1)探讨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初步机制。(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藤茶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机制。(3)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1)选用ICR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改良多平台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双氢杨梅素高、低剂量组、藤茶高、低剂量组,通过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水迷宫实验、避暗实验观察小鼠学习记忆相关行为学指标的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海马和皮层中炎症因子水平,运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评价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QPCR检测TLR4/MyD88/NF-κB通路上相关基因的表达。(2)基于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Metascape等在线分析系统筛选藤茶的有效成分及与神经精神类相关的疾病和靶点,制成“成分-靶点”及“靶点-疾病”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寻找关键靶点。(3)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慢性睡眠剥夺后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改变、菌群结构以及相对丰度进行分析。结果:(1)经过21天的睡眠剥夺及藤茶自由饮用、双氢杨梅素给药后,小鼠的自主活动及空间探索能力并未受到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新物体识别实验中鉴别指数均显着降低,在Morris水迷宫中模型组小鼠寻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显着增长,测试阶段穿越目标象限的时间、次数以及穿越平台的次数显着低于正常组;藤茶和双氢杨梅素干预后,小鼠在新物体实验、Morris水迷宫中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神经细胞受损,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Elisa和QPCR结果显示慢性睡眠剥夺小鼠海马区炎症因子IL-6、TNF-α以及NF-κB、MyD88、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藤茶自由饮用及双氢杨梅素给药后神经细胞损伤得到修复,胶质细胞活化水平降低,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降低。(2)藤茶中黄酮类、酚类、挥发油类、甾体类化合物协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主要成分。GO、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藤茶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涉及突触信号传导、调节蛋白激酶活性,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以及癌症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炎症通路、氧化应激通路等。PPI网络发现APP、TP53、HSP90AA1、MAPK1、AKT1等10个靶点可能是藤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靶点。(3)慢性睡眠剥夺后不会对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造成影响,但调节了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特定分类群的丰度。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可以调节慢性睡眠剥夺组小鼠肠道菌群特定分类群的丰度,以乳杆菌属、优杆菌属等最为明显。结论:藤茶和双氢杨梅素可以通过减轻小鼠脑部炎症改善慢性睡眠剥夺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TLR4/MyD88/NF-κB通路有关。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了藤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藤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涉及调节蛋白激酶活性、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等,提示对阿尔兹海默症、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可能具有潜在作用。慢性睡眠剥夺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而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可能同时通过调节肠道内特定的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炎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慢性睡眠剥夺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
王学斌[5](2020)在《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和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及褪黑素保护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在动物水平上,首先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正常组,2型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褪黑素组。实验中,首先通过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实验评价每组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状况。然后通过血生化检测评估每组大鼠的糖脂代谢异常状况,并观察其与动脉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最后,通过氧化应激检测,western blot,RT-PCR和ELISA方法评估了各组大鼠动脉组织中Nrf2信号通路和ROS/NLRP3炎症通路的激活状态,以观察它们与动脉内皮损伤的相关性。在细胞水平,在实验设计方面,我们首先使用高葡萄糖(30mM)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然后应用小分子抑制剂和siRNA干扰技术探索相关信号通路是否参与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褪黑素保护的分子机制。检测方法方面,我们采用DCFH-DA 荧光探针,western blot,RT-PCR,ELISA,LDH 释放实验和 Hoechst/PI染色评价内皮细胞中Nrf2信号通路和ROS/NLRP3焦亡通路的激活状况。此外,应用CCK-8,ELISA,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来评估内皮细胞功能状况。结果在动物水平,大鼠2型糖尿病12周后,动脉内皮功能显着受损,葡萄糖和脂质代谢显着异常,动脉组织中Nrf2抗氧化通路激活被显着抑制,动脉组织氧化应激明显增加,并且动脉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通路被显着激活。褪黑素治疗12周可以显着减少由2型糖尿病引起的这些损伤改变。在细胞水平上,1)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72小时的高糖干预可显着加剧细胞焦亡和细胞功能障碍。N-乙酰半胱氨酸和MCC950特异性抑制ROS/NLRP3焦亡途径后,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得到了明显缓解;2)随着高糖干预时间的延长,血管内皮细胞中Nrf2核蛋白,总Nrf2蛋白和Nrf2 mRNA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6-12h达到高峰。在高糖干预72小时后,它们的表达明显低于非干预组;3)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72小时的高糖干预可导致Nrf2信号途径的代偿性激活受到明显抑制,ROS/NLRP3焦亡途径显着激活以及细胞功能障碍的严重加剧。褪黑素治疗可显着改善上述由高糖引起的损伤。然而,用siRNA敲低Nrf2基因表达后,高糖所致的损伤更为严重,且褪黑素的保护作用也大大降低。此外,应用Luzindole阻断MT1/MT2褪黑素膜受体后,褪黑素对Nrf2信号通路激活的保护作用也大大降低。结论Nrf2抗氧化通路代偿激活抑制和ROS/NLRP3焦亡途径的过度激活参与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褪黑素可通过其MT1/MT2受体依赖途径激活Nrf2信号通路,促进HO-1,NQO1,SOD2抗氧化酶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ROS/NLRP3焦亡通路的过度激活,最终改善内皮功能。本研究揭示了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新机制,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潜在的治疗参考。
王伟超[6](2020)在《褪黑素和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年龄、病程、血压、肥胖、血脂、尿酸、环境污染物等是DN主要危险因素。DN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与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环境代谢紊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积聚和细胞自噬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睡眠问题明显高于非T2DM患者,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SD与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胰岛素第一相分泌异常等有关。褪黑素(Melatonin,MLT)是调节昼夜节律最重要的内分泌激素。MLT作为一种抗氧化剂,通过直接解毒活性氧和活性氮,间接刺激抗氧化酶,抑制促氧化剂酶活性等多种方式降低氧化应激。MLT具有一定调节糖脂代谢和改善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有研究认为,MLT减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DN大鼠肾损害。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近年来广泛用于DM临床治疗。在调控血糖的同时,GLP-1RA通过改善肾脏血流动力、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激活自噬等改善肾脏结构和功能。目前,GLP-1RA与MLT肾脏保护作用机制和GLP-1RA与MLT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MLT和GLP-1RA对糖脂代谢和肾脏病变影响,探讨其对DM肾脏病变的保护机制。为DM肾脏病变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策略。第一部分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TGF-β-Smad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肾脏病变影响目的:通过MLT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以及TGF-β-Smad2/3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探讨MLT对DM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1.本研究选取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符合正常血糖标准的48只大鼠入组,随机选取8只做为NC组,40只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联合STZ诱导制备DM模型。2.造模成功的38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8只),低剂量褪黑素治疗组(MLT-L组,10只),中剂量褪黑素治疗组(MLT-M组,10只),高剂量褪黑素治疗组(MLT-H组,10只)。MLT组给予不同剂量MLT灌胃,其中MLT-L组5mg/kg,MLT-M组15mg/kg,MLT-H组MLT30mg/kg,共4周。NC组和DM组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灌胃。3.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4.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FBG、TG、TC、HDL-C、LDL-C、INS、BUN、SCR等生化指标;比色法检测试剂盒检测大鼠肾组织SOD、CAT、GSH-Px活性及MD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Wnt4、β-catenin、p-EGFR、EGFR、TGFβ1、Smad2、Smad3、p-Smad2、p-Smad3水平。结果:1.DM模型制备成功,DM组FBG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1)。2.MLT治疗2周后,MLT-M组、MLT-H组FBG水平较DM组下降(P<0.05,P<0.01),MLT-L组FBG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和MLT-H组之间FBG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MLT-H组<MLT-M组<MLT-L组。MLT治疗4周后,MLT-M组、MLT-H组FBG水平较DM组下降(P<0.05,P<0.01),MLT-L组FBG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和MLT-H组之间FBG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MLT-H组<MLT-M组<MLT-L组。3.4周末,MLT治疗组肾脏病变明显减轻,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程度明显改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程度明显减轻,按照病变严重程度由轻到重排序,NC组<MLT-H组<MLT-M组<MLT-L组<DM组。4.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TC、TG、LDL-C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P<0.01);DM组、MLT-L组HDL-C水平较NC组降低(P<0.05,P<0.01),MLT-M组、MLT-H组HDL-C水平与NC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治疗4周后,MLT-L组、MLT-M组、MLT-H组TC水平较DM组降低(P<0.05,P<0.01);MLT-M组、MLT-H组TG水平较DM组降低(P<0.05,P<0.01);MLT-L组TG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H组LDL-C水平较DM组降低(P<0.05),MLT-L组、MLT-M组LDL-C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MLT-H组HDL-C水平与DM组间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H组TC水平较MLT-M组和MLT-L组降低(P<0.05,P<0.01);MLT-M组TC水平与MLT-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和MLT-H组间TG水平差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MLT-H组<MLT-M组<MLT-L组。MLT-H组、MLT-M组HDL-C水平较MLT-L组升高(P<0.05,P<0.01);MLT-H组HDL-C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H组LDL-C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5),MLT-H组LDL-C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M组LDL-C水平与MLT-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5.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INS水平较NC组升高(P<0.01);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ISI水平较NC组降低(P<0.01)。MLT治疗4周后,MLT-M组、MLT-H组INS水平较DM组下降(P<0.01);MLT-M组和MLT-H组ISI水平较DM组升高(P<0.01)。MLT-L组INS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ISI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MLT-H组间两两比较INS水平差及ISI水平差,差异显着(P<0.05,P<0.01)。INS水平,MLT-H组<MLT-M组<MLT-L组。ISI水平MLT-L组<MLT-M组<MLT-H组。6.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BUN、SCR、UMA、CCR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1)。MLT治疗4周后,MLT-M组、MLT-H组BUN、SCR、UMA、CCR水平较DM组明显降低(P<0.01)。MLT-L组BUN、SCR、UMA、CCR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BUN、SCR、UMA、CCR水平,MLT-L组、MLT-M组、MLT-H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MLT-H组<MLT-M组<MLT-L组。7.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SOD、CAT、GSH-Px活性较NC组显着降低(P<0.05,P<0.01);DM组、MLT-L组MDA较NC组升高(P<0.01);MLT-M组、MLT-H组MDA水平与NC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治疗4周后,MLT-L组、MLT-M组、MLT-H组CAT、GSH-Px较DM组升高(P<0.05,P<0.01);MLT-M组、MLT-H组SOD水平较DM组升高(P<0.05,P<0.01);MLT-L组SOD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L组、MLT-M组、MLT-H组MDA较DM组降低(P<0.05,P<0.01)。SOD、CAT、GSH-Px水平MLT-L组、MLT-M组、MLT-H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MLT-L组<MLT-M组<MLT-H组。MLT-H组MDA水平较MLT-L组、MLT-M组降低(P<0.05,P<0.01);MLT-M组MDA水平与MLT-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4周末,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EGFR、Smad2、Smad3水平与NC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DM组、MLT-L组、MLT-M组、MLT-H组Wnt4、β-catenin、TGF-β1、P-EGFR、P-Smad2、P-Smad3水平较NC组升高(P<0.05,P<0.01)。MLT治疗4周后,MLT-L组、MLT-M组、MLT-H组β-catenin水平较DM组下降(P<0.01);MLT-M组、MLT-H组Wnt4水平较DM组降低(P<0.01);MLT-L组Wnt4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Wnt4、β-catenin水平,MLT-L组、MLT-M组、MLT-H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5),MLT-H组<MLT-M组<MLT-L组。MLT治疗4周后,各组间TGF-β1、P-EGFR、P-Smad2、P-Smad3表达存在差异,MLT-L组、MLT-M组、MLT-H组P-EGFR表达较DM组明显降低(P<0.01),MLT-M组、MLT-H组TGF-β1、P-Samd2和P-Samd3表达较DM组明显降低(P<0.05,P<0.01)。MLT-H组P-EGFR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1),MLT-H组P-EGFR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M组P-EGFR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1)。MLT-H组TGF-β1水平较MLT-L组下降(P<0.01),MLT-H组TGF-β1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M组TGF-β1水平较MLT-L组下降(P<0.01)。MLT-H组P-Smad2和P-Smad3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1);MLT-M组P-Smad2和P-Smad3水平较MLT-L组降低(P<0.01);MLT-H组P-Smad2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H组P-Smad3水平与MLT-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1.STZ诱导的DM大鼠肾组织处于过氧化应激状态;2.MLT改善DM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状态、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抵抗;3.MLT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肾功能和肾脏氧化应激与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与MLT剂量有关。第二部分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与NLRP3炎症小体和肾脏病变影响研究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DM大鼠糖脂代谢与肾脏功能影响和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机制。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符合正常血糖标准的39只大鼠入组,随机选取8只做为NC组。31只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联合STZ诱导制备DM模型。2.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10只),低剂量利拉鲁肽治疗组(Lira-L组,10只),高剂量利拉鲁肽治疗组(Lira-H组,10只)。利拉鲁肽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利拉鲁肽皮下注射(Lira-L组125μg/Kg/d,Lira-H组200μg/kg/d),共8周。NC组和DM组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3.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治疗前后各组大鼠FBG、TG、TC、HDL-C、LDL-C、INS水平;24h UM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肝脏和肌肉组织糖原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NLRP 3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水平。4.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结果:1.DM模型制备成功,DM组FBG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2.利拉鲁肽治疗组肾脏病变明显减轻,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程度明显改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程度明显减轻,按照病变严重程度由轻到重排序,分别是NC组<Lira-H组<Lira-L组<DM组。3.第2周、第4周、第8周末,Lira-L组、Lira-H组FBG水平较DM组下降(P<0.01)。第2周末,Lira-H组FBG水平与Lira-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第8周末,Lira-H组FBG水平较Lira-L下降(P<0.01)。4.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空腹INS水平较NC组显着增高(P<0.01)。DM组、Lira-L组、Lira-H组ISI水平较NC组显着降低(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Lira-H组空腹INS水平较DM组降低(P<0.01),Lira-H组空腹INS水平较Lira-L组下降(P<0.01)。Lira-L组、Lira-H组ISI水平较DM组升高,Lira-H组ISI水平较Lira-L组升高,(P<0.01)。5.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TC、TG、LDL-C水平较NC组显着增高(P<0.05,P<0.01)。DM组、Lira-L组、Lira-H组HDL-C水平与NC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H组TC水平较DM下降(P<0.01);Lira-L组TC水与较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ira-H组TC水平较Lira-L组下降(P<0.01)。Lira-L组、Lira-H组TG水平较DM组下降(P<0.05,P<0.01);Lira-H组TG水平较Lira-L组下降(P<0.01)。Lira-L组、Lira-H组LDL-C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ira-H组LDL-C水平与Lira-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ira-L组、Lira-H组HDL-C水平与DM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Lira-H组HDL-C水平与Lira-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6.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UMA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Lira-H组UMA水平较DM组明显下降(P<0.01);Lira-H组UMA水平较Lira-L组明显下降(P<0.01)。7.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BUN、SCR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Lira-H组BUN、SCR水平较DM组明显下降(P<0.05,P<0.01)。Lira-H组BUN、SCR水平较Lira-L组下降(P<0.05,P<0.01)。8.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肝糖原水平较NC组降低(P<0.01),DM组、Lira-L组、Lira-H组大鼠肌糖原水平较NC组升高(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Lira-H组肝糖原水平较DM组升高(P<0.01)。Lira-H组肝糖原水平较Lira-L组升高(P<0.01)。Lira-L组、Lira-H组肌糖原水平较DM组降低(P<0.01)。Lira-H组肌糖原水平与Lira-L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9.第8周末,DM组、Lira-L组、Lira-H组肾脏组织NLRP3和ASC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P<0.01)。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Lira-L组和Lira-H组肾脏组织NLRP3和ASC水平较DM组降低(P<0.01)。Lira-H组肾脏组织NLRP3和ASC水平较Lira-L组降低(P<0.05,P<0.01)。小结:1.GLP-1RA降低DM动物模型TC、TG水平和肾组织NLRP 3、ASC蛋白水平,这些作用与DM动物模型肾功能改善有关;2.GLP-1RA治疗组FBG和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善与抑制肝糖原输出和增加肌糖原利用有关。第三部分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睡眠障碍患者血清褪黑素分泌影响与肾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短时间利拉鲁肽治疗对伴有睡眠障碍早期DN患者血清褪黑素分泌影响与可能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1.入选符合入组标准的伴有睡眠障碍早期DN患者13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DN组)和治疗组(T组)。2.DN组,维持原有基础治疗方案,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正负双向调整降糖药物剂量,不增加降糖药物及其他药物种类。T组,在原有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1周0.6mg/d,第2周1.2mg/d,第3周1.8mg/d,此后维持1.8mg/d,共6个月;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在血糖达标、低血糖或出现低血糖样症状时,对基础降糖药物进行负向调整;不增加降糖药物及其他药物种类。(所有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中,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瑞格列奈;胰岛素制剂包括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3.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等。4.完成PSQI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评分等。5.检测患者FPG、Hb A1c、FC-P、FINS、TG、TC、LDL-C、HDL-C、MLT、Cys C、HIF-1α、VEGF、UACR、L-FABP;计算HOMA-IR。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主要检测指标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基础治疗方案总体构成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两组患者基础治疗方案中,各药物日均剂量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4.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PSQI较DN组降低(P<0.01),T组睡眠时长、MLT水平较DN组升高(P<0.05,P<0.01),T组睡眠质量评分较DN组降低(P<0.01)。DN组PSQI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睡眠质量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睡眠时长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MLT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T组PSQI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睡眠时长和ML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P<0.01),睡眠质量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5.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FBG、Hb A1c、HOMA-IR较DN组降低(P<0.05),FINS和FC-P较DN组升高(P<0.05)。DN组FBG、Hb A1c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FC-P水平治疗后与治疗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FINS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HOMA-IR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T组FBG、Hb A1c、HOMA-IR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FINS、FC-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增加(P<0.05,P<0.01)。6.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TC、TG、LDL-C水平较DN组降低(P<0.05,P<0.01),T组HDL-C水平与DN组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DN组TC、LDL-C、HDL-C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TG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T组TC、TG、LDL-C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T组HDL-C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7.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血清Cys C、HIF-1α、VEGF水平较DN组降低(P<0.01)。DN组血清Cys C、HIF-1α、VEGF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减低(P<0.01)。T组血清Cys C、HIF-1α、VEGF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减低(P<0.01)。8.利拉鲁肽治疗6月后,T组尿液UACR、L-FABP水平较DN组降低(P<0.01)。DN组尿液UACR、L-FAB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T组尿液UACR、L-FAB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小结:1.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后,早期DN患者睡眠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2.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后,早期DN患者MLT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MLT水平增高,可能对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益;3.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对DN患者有肾脏获益。结论:1.MLT可改善肾组织氧化应激状态,改善肾脏功能,该作用与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与MLT剂量有关。2.GLP-1RA具有肾脏保护作用,这一作用与GLP-1RA调节糖脂代谢以及抑制NLRP 3炎症小体,减少ASC蛋白水平有关。3.GLP-1RA可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和增加肌糖原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胰岛素敏感性。4.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后,伴有睡眠障碍的早期DN患者睡眠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同时血清MLT水平增加。MLT水平增高,可能对改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提高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益。
刁慧杰,刘芳,李金颖,崔红[7](2019)在《褪黑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低剂量褪黑素组和高剂量褪黑素组,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改变,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P5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清晰,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层次欠清晰,神经纤维层水肿,低剂量褪黑素组视网膜细胞分层基本分明,层间细胞排列较整齐,内外核层排列稍紊乱,高剂量褪黑素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较低剂量褪黑素组进一步改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糖尿病组比较,褪黑素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均不同程度改善;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结果显示,褪黑素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水平高于糖尿病组,MDA水平低于糖尿病组(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高剂量褪黑素组与糖尿病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逐渐升高,Bax、P5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褪黑素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形态变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抑制作用。
韩雪,孟德欣[8](2016)在《糖尿病心肌病与褪黑素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变,早期可有心室收缩及舒张障碍而不表现出临床症状,随着疾病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临床表现。DC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公认的学说有心肌能量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膜损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过度激活、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张瑶,石金凤,尹卫东[9](2015)在《褪黑素对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褪黑素是大脑松果体腺、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NC)及周围组织合成分泌的一种吲哚类神经内分泌激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凋亡、阻滞钙离子通道和镇痛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褪黑素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并发神经系统病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本文就褪黑素对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周珺[10](2011)在《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的临床研究及药物治疗新途径的实验性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T2DM)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状况,探讨其HPA轴功能与血糖水平、血脂水平的关系;2.比较不同水平HbA,。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HPA轴影响因素。探讨长期血糖水平不同对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的影响;3.研究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HPA轴功能状况,探索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生的可能的危险因素;4.探讨基于HPA轴的干预措施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初探。方法1.收集符合要求的75例T2DM及健康志愿者的基本资料,采集早6:30血样,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比值(apoA1/B)],以及血清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将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两组之间的HPA轴水平,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状况与血糖、血脂之间的关系。2.收集符合要求的14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测定患者血压(S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脂,包括TG、TC、HDL-C、LDL-C、apoA1、apoB、apoA1/B、LP (a); HPA轴激素水平,包括血清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按HbA,。水平分为高HbA1c(HH)组(HbA1c>11%)、中HbA1c (MH)组(7%<HbA1c≤11%)和低HbA,。(LH)组(HbA1c≤7%)三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HPA轴、血糖、血脂差异,并分别对HPA轴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3.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符合要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按血压状况分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HP+DM组,71例,年龄62.15±9.75岁)与非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组(DM组,69例,年龄59.52±11.87岁),收集所有入选对象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既往史,取标准体位测定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所有入选对象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空腹血脂水平,包括TG、TC、HDL-C、LDL-C、apoA1、apoB、apoA1/B、LP (a);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PA轴水平,包括血清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别对基本信息、血脂因素、血糖代谢、HPA轴因素进行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采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 (30 mg·kg-1)腹腔注射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将大鼠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NOR)组、模型(MOD)组、米非司酮(MIF)组、美替拉酮(MET)组、褪黑素(MEL)组,均为灌胃给药,剂量为MIF(25 mg·kg-1·d-1), MET (54 mg·kg-1·d-1), MEL (10 mg·kg-1·d-1);每周测定一次大鼠血糖和体重,给药5周后断头处死,称量脏器,计算脏器指数,取肝脏组织,测定肝糖原含量,测定血浆中血脂(TC、TG、HDL-C)、胰岛素、CRH、ACTH、皮质酮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的HPA轴活性亢进,50-59岁T2DM清晨HPA轴各激素水平较其他年龄组显着升高,≥70岁T2DM的HPA轴各激素水平为各年龄组中最低。T2DM的皮质醇水平与FBS(r=0.240)、C-P水平(r=0.0276)呈正相关,与HDL-C(r=-0.225)呈负相关(P≤0.05),与apoAl/B(r=0.367)呈显着正相关(P≤0.001);ACTH与FBS(r=0.312)和TG水平(r=0.293)呈显着正相关(P≤0.001),与apoA1(r=0.284)正相关(P≤0.05);CRH与FBS(r=0.242)和apoA1/B(r=0.328)正相关(尸≤0.05),与HDL-C(r=-0.265)呈负相关(尸≤0.05)。2.各组间BMI均具有显着差异,各组年龄、HbA1c、病程、SBP、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H组相比,HH组C-P、HDL-C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RH、FINS、FBS、apoA1、apoA1/B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LH组相比,HH组ACTH、apoA1、apoA1/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BS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MH组ACTH、FBS、HDL-C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与回归分析显示,在LH组,CORT仅与CRH相关,ACTH与CRH、apoA1相关;在MH组,CORT与CRH、apoB相关,ACTH与CRH、HbA1c、BMI、TG相关;在HH组,CORT与ACTH、HbA1c、TC相关,ACTH与CORT、CRH相关。3.HP+DM组与DM组比较,SBP、DBP、BMI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体重、HbA1c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C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的多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身高、体重、BMI、SBP、DBP、TG、TC、HDL-C、LDL-C、apoA1、apoB、载脂蛋白比值、LP(a)、FBS、FINS、C-P、HbA1c、CRH、ACTH、CORT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4.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联合诱导的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1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HPA轴功能亢进,皮质酮生成增多,血糖水平较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增高,脏器指数增加,肝脏、脾脏、肾脏、肾上腺较肥大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糖原含量较少,血脂水平较高,即TG、TC、LDL-C含量相对较高,而HDL-C含量较少。给予米非司酮(MIF)、美替拉酮(MET)、褪黑素(MEL)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改善肝肿大、脾肿大、肾肿大、肾上腺肿大现象,改善血脂代谢,有增加机体肝糖原含量,改善HPA轴高活性趋势。结论1.T2DM患者的HPA轴较亢进,且亢进程度与糖脂代谢关系密切;2.不同程度糖代谢紊乱的T2DM患者的HPA轴紊乱程度不同,且影响因素各不相同;3.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HPA轴功能较无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较亢进,且有多独立危险因素;4.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联合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并伴有HPA轴功能亢进,米非司酮(MIF)、美替拉酮(MET)、褪黑素(MEL)可不同程度缓解糖尿病症状。
二、褪黑素对糖尿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褪黑素对糖尿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褪黑素对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镉的毒性研究进展 |
1.1 镉的理化性质 |
1.2 镉对环境的污染状况 |
1.3 镉在体内的代谢 |
1.4 镉的肾脏毒性 |
2. 线粒体分裂与凋亡的研究进展 |
3. 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
4. SIRTl/PGC-1α信号通路简介 |
5.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镉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4 细胞培养与处理 |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含量 |
1.6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1.6.1 引物设计 |
1.6.2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1.7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量 |
1.7.1 总蛋白样品的制备 |
1.7.2 线粒体蛋白样品的制备 |
1.7.3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量 |
1.8 Mito-Tracker Red探针染色 |
1.9 DAPI探针染色 |
1.10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
1.11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镉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OS含量的影响 |
2.2 镉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SIRT1、PGC-1α的影响 |
2.3 镉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分裂的影响 |
2.4 镉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网状结构的影响 |
2.5 镉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章 褪黑素对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分裂和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4 细胞培养与处理 |
1.5 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1.6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
1.7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含量 |
1.8 Q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1.9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量 |
1.10 Mito-Tracker Red探针染色 |
1.11 DAPI探针染色 |
1.1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
1.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褪黑素与镉共处理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2 褪黑素与镉共处理对细胞ROS含量的影响 |
2.3 褪黑素与镉共处理对细胞SIRT1、PGC-1α和线粒体分裂的影响 |
2.4 褪黑素与镉共处理对细胞线粒体网状结构的影响 |
2.5 褪黑素与镉共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芪葵颗粒对胰岛素抵抗豚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药对消渴病的认识研究进展 |
1.1 消渴的病因 |
1.2 消渴的病机 |
1.3 中医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2.1 胰岛素抵抗的概述 |
2.2 胰岛素抵抗发病原因 |
2.3 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细胞因子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料及光照环境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药品及相关溶液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给药剂量及方法 |
2.4 豚鼠一般情况观察 |
2.5 实验标本的采集及方法 |
2.6 ELISA法检测血清、肾组织中相关指标 |
2.7 HE染色观察豚鼠肾脏病理情况 |
2.8 蛋白免疫印迹技术 |
2.9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豚鼠一般状态的观察 |
3.2 各组豚鼠FBG、FINS及HOMA-IR比较 |
3.3 各组豚鼠血SCR、BUN及CRP的比较 |
3.4 各组豚鼠肾组织SOD、MDA及NO的比较 |
3.5 各组豚鼠肾脏病理的变化 |
3.6 各组豚鼠肾脏组织Nrf2、Keap1蛋白表达比较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褪黑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 |
2.2 建立DN大鼠模型 |
2.3 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
2.4 血清中尿素氮与血肌酐的检测 |
2.5 肾脏组织冰冻切片制备 |
2.6 Masson染色 |
2.7 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 |
2.8 肾脏组织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
2.9 Western blot检测 |
2.10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褪黑素干预后对DN大鼠肾脏组织血肌酐水平的影响 |
3.2 褪黑素干预后对DN大鼠肾脏组织尿素氮水平的影响 |
3.3 Masson染色结果 |
3.4 SA-β-gal染色结果 |
3.5 褪黑素干预后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细胞中p62、ATG5、LC3B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 褪黑素干预后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细胞中MLCK表达水平的影响 |
3.7 褪黑素干预后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衰老相关蛋白p16、p53、p21表达水平的影响 |
3.8 褪黑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 |
3.9 褪黑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课题进一步的设想与计划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糖尿病肾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与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睡眠剥夺研究概况 |
1. 睡眠剥夺的研究趋势 |
2. 睡眠剥夺的研究热点 |
3. 睡眠剥夺对认知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4. 睡眠剥夺的改善方法 |
4.1 处方药 |
4.2 中医药疗法 |
4.3 其他 |
第二节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藤茶的研究进展 |
2.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初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藤茶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藤茶潜在作用靶点 |
缩略词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和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实验动物 |
1.2. 细胞系和培养基 |
1.3. 试剂盒 |
1.4. 抗体 |
1.5.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6. 主要仪器、设备 |
1.7. Real-time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1.8.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实验设计及伦理 |
2.2.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大鼠胸主动脉环的制备和内皮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测定 |
2.4. 细胞培养相关实验 |
2.5. siRNA细胞转染 |
2.6. 细胞总RNA提取、逆转录和Real-ime PCR |
2.7. 蛋白质分析相关实验 |
2.8. ELISA |
2.9. 细胞ROS检测 |
2.10. CCK-8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2.11. LDH释放检测 |
2.12. Hoechst/PI染色 |
2.13. 细胞划痕实验 |
2.14. Transwell实验 |
2.15. 实验数据处理及作图 |
实验结果 |
1. 动物实验 |
1.1. 成功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
1.2. 2型糖尿病对大鼠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及褪黑素治疗效果 |
1.3. 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状况及褪黑素治疗效果 |
1.4. 2型糖尿病对大鼠颈动脉Nrf2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及褪黑素治疗效果 |
1.5. 2型糖尿病对大鼠颈动脉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褪黑素治疗效果 |
1.6. 2型糖尿病对大鼠颈动脉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及褪黑素治疗效果 |
2. 细胞实验 |
2.1. 观察ROS/NLRP3焦亡途径是否参与高糖诱发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
2.2. 观察高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中Nrf2核转录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表达趋势 |
2.3. 观察高糖条件下,褪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Nrf2信号通路影响 |
2.4. 观察高糖条件下,褪黑素可否抑制血管内皮细胞ROS/NLRP3焦亡通路的活化及Nrf2信号通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2.5. 观察褪黑素可否减轻高糖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Nrf2信号通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2.6. 观察高糖条件下,褪黑素是否通过MT1/MT2膜受体依赖途径调控血管内皮细胞Nrf2信号通路激活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NLRP3炎性小体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汉名词对照 |
课题基金资助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褪黑素和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TGF-β-Smad与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肾脏病变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与NLRP3炎症小体和肾脏病变影响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短期利拉鲁肽治疗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睡眠障碍患者血清褪黑素分泌影响与肾脏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患者表格) |
结论 |
综述 GLP-1受体激动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安全性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褪黑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1.2.1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及干预 |
1.2.2取材及视网膜病理改变的观察 |
1.2.3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改变 |
1.2.4视网膜组织中SOD及MDA水平检测 |
1.2.5 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及P53的蛋白表达水平 |
2结果 |
2.1 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结构 |
2.2电镜观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
2.3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及MDA水平 |
2.4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凋亡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3讨论 |
(8)糖尿病心肌病与褪黑素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C |
1.1 DC的临床表现 |
1.1.1 充血性心力衰竭 |
1.1.2 心律失常 |
1.1.3 心绞痛 |
1.2 DC的病理表现 |
1.2.1 心肌细胞病变 |
1.2.2 血管病变 |
1.2.3 间质纤维化 |
1.2.4 血流动力学改变 |
2 DC的发病机制 |
2.1 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
2.2 氧化应激 |
2.3 心肌间质纤维化 |
2.4 心肌细胞膜损伤 |
2.4.1 Ca2+超载 |
2.4.2 K+通道改变 |
2.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 |
2.6 PKC活性增高 |
3 褪黑素 |
3.1 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 |
3.2 褪黑素抗氧化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
3.2.1 直接清除自由基 |
3.2.2 调节抗氧化酶 |
3.2.3 抑制细胞凋亡 |
4 褪黑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
4.1 褪黑素对糖尿病血糖的影响 |
4.2 褪黑素对糖尿病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 |
4.3 褪黑素对血脂的影响 |
5 褪黑素对DC的影响 |
5.1 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5.2 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
5.3 对其他激素的影响另外,褪黑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47]。 |
6 褪黑素对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
6.1 褪黑素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
6.2 褪黑素对糖尿病眼病的影响 |
(9)褪黑素对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褪黑素的抗氧化作用 |
2 褪黑素的抗凋亡作用 |
3 褪黑素的抗炎作用 |
4 褪黑素对Ca2+通道的阻滞作用 |
5 褪黑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的改善作用 |
6 展望 |
(10)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的临床研究及药物治疗新途径的实验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1 研究背景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与糖尿病 |
1.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糖尿病 |
1.5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免疫及心血管等系统的关系 |
1.6 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药物 |
2 课题原理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1 临床研究—HPA轴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3.2 基础研究—HPA轴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
3.3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激素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研究 |
摘要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资料 |
2.2 2型糖尿病患者晨6:30的HPA轴、TG、FBS水平比较 |
2.3 HPA轴与糖代谢的关系 |
2.4 HPA轴与脂代谢的关系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HPA轴功能的关系 |
摘要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分组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HPA轴水平及糖脂代谢水平 |
2.3 脂代谢水平 |
2.4 相关与回归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合并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的影响 |
摘要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分组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资料比较 |
2.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基本信息 |
2.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 |
2.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 |
2.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HPA轴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第五章 HPA轴药物干预对高脂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 |
摘要 |
1 实验材料、试剂及器材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联合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 |
2.2 大鼠体重、血糖 |
2.3 大鼠脏器指数 |
2.4 血脂的测定 |
2.5 大鼠血浆中胰岛素、CRH、ACTH及皮质酮含量的测定 |
2.6 肝糖原含量测定 |
2.7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体重变化 |
3.2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血糖水平变化 |
3.3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脏器指数变化 |
3.4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血脂水平变化 |
3.5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激素水平变化 |
3.6 给予HPA轴调节药物后大鼠肝糖原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1 发表的论文 |
2 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综述 不同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特点比较 |
摘要 |
1 手术及药物联合制作糖尿病动物模型 |
2 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
2.1 致高血糖因子诱发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
2.2 化学试剂诱发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
2.3 病原体诱发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
3 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
3.1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
3.2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
4 转基因动物模型 |
4.1 IGF-1R功能缺失小鼠(MKR小鼠) |
4.2 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
4.3 Glis3基因缺陷小鼠 |
5 其他糖尿病小鼠模型 |
6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褪黑素对糖尿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褪黑素对镉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D]. 谭云. 扬州大学, 2021(02)
- [2]芪葵颗粒对胰岛素抵抗豚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陈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褪黑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 陈永昕.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藤茶及其主要成分双氢杨梅素对慢性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与机制初探[D]. 孙晓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和保护研究[D]. 王学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褪黑素和利拉鲁肽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D]. 王伟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褪黑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J]. 刁慧杰,刘芳,李金颖,崔红. 国际眼科杂志, 2019(10)
- [8]糖尿病心肌病与褪黑素关系的研究进展[J]. 韩雪,孟德欣. 广东医学, 2016(07)
- [9]褪黑素对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张瑶,石金凤,尹卫东.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09)
- [10]2型糖尿病患者HPA轴功能的临床研究及药物治疗新途径的实验性探索[D]. 周珺. 兰州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