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教学注意事项

力学教学注意事项

一、力学课讲授中应注意的几点(论文文献综述)

黎克才[1](2021)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传统书院文化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两广端溪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我国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伴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呼吁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以进一步弥补教材史料的不足。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要求有更多更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出现,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地方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满足史料教学的需要,还推动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型,增强学生对地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本文主要从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传承、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的需要,以及书院文化原本就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等提出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践行新课程资源观、教育生活化理念和认知-发现理论,以及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课程资源的拓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等论证了论文研究的意义。通过对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乡土文化和书院文化等重要概念与相关教育学理论的解读分析,为论文的研究理顺了思路,与奠定了理论基础。文中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详细综述,为两广端溪书院文化全面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激活书院文化在教学领域的新生命力。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师生们普遍认同开发与利用地方书院课程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书院课程资源作为辅助性材料,渗透于教学时,应遵循主体性、科学性和适度性原则,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对课程教学起到真正的帮扶作用。两广端溪书院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可归纳为爱国文化、教学文化、修身文化、藏书文化、管理文化、伦理文化等六方面可用课程资源。文中还尝试以课程实例的形式,从理论说明、教学过程和归纳总结等对两广端溪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和历史活动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题讨论法、图片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分析法,以及深度教学法等等交叉相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书院课程资源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示范。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语部分。两广端溪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果是多重的,包括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担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优化课程资源;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形成地方办学特色等等。最后,笔者还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表达了日后继续扩大对古代书院、现代书院研究的展望。

郝艳楠[2](2021)在《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富平县老庙镇初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特别是学校引入了希沃白板软件后,使得教学模式相比于之前有很大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希沃白板,渐渐成为教育者的共同选择。本文开展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试图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依据。让更多的物理教师了解并尝试使用该软件。以便提高物理课堂效率,为农村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找到新途径,进而推进物理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共包含六个部分。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分别从四方面对研究背景进行描述。阐述了希沃白板国外、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电子白板以及希沃白板的相关概念及本文的理论依据。第三,通过对个别教师的简单访谈和学生的相关问卷调查,分析了希沃白板在富平县老庙镇初级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第四,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相关教学内容提出具体应用建议。再利用希沃白板相关功能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形成具体的教学案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该校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能明显的看出希沃白板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物理课堂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第五,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对今后希沃白板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相关建议。让该软件更好的服务于物理教学,以便后期服务于各科教学。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相关展望。希沃白板的应用增加了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机会,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该研究不仅对物理教学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雅欣[3](2021)在《基于BOPPPS模式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理实践力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颁布首次被提出。作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强调内化的隐性素质和外显的具体行为的兼备。地理实验教学这一方法既能使学生重视起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更全面的发展。然而,作者在经过教育实习后发现,地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并不理想。如何优化地理实验教学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作用,这是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地理实验教学这一方法重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而BOPPPS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的理念能够为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作用,为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提供规范,因此作者提出在地理实验教学中采用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包含导入(Bridge-in)、教学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这六个部分。BOPPPS教学模式发展得已经较为成熟,能够帮助建立系统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模式参照,从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层面上解决地理实验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有效性不强等问题。首先,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和着作了解地理实验教学和BOPPPS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本文对一线地理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以及针对现有地理实验教学课例视频从“与BOPPPS教学模式对照情况”和“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地理课堂演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如“地理实验教学次数少、类型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创新意识较弱”“课堂中不注重对教学目标的阐述”。然后,针对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将BOPPPS教学模式与地理实验教学进行渗透融合,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提出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最后,将其应用于教学案例。本文以《热力环流》一节为例,创新性地重构了地理实验教学设计,为广大教师在设计地理实验教学内容时提供了实施途径。BOPPPS模式的应用可以改善地理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了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将设计好的案例进行实施。

付鹏[4](2021)在《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平面向量”单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四条主线引领整个课程结构,提出了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倡导以学科大概念的方式展开教学。但笔者在一线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依然以课时为单位进行传统授课,按照分割知识点的形式进行内容教学,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违背的。为了让一线教师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更好的认识新课标的思想,本文围绕单元教学,以平面向量章节的知识为载体,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以平面向量章节为例,如何系统的进行单元教学设计?(2)相比于传统的课时教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如何?在梳理相关文献,选择适当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对平面向量章节进行系统设计中,宏观上可以按照大单元的规划一一小单元的设计一一课时的教学三部分进行展开。其中大单元的规划是引领,小单元的设计是核心,课时的教学是落实,在整体设计中要抓住脉络线索,突出主题主线。(2)在具体的设计思路上,首先通过对章节内容的整合,制定单元教学的目标;然后确定单元展开的线索,把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单元;再对每个小单元进行剖析,形成相应的课时安排;最后在对小单元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其中在新授课的设计上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质,把握逻辑结构;在习题课的设计上要注重让学生理解通性通法,掌握一般思路。(3)在单元教学的实践中,以传统课时教学为参照进行的对比教学实验显示,单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绩更加优秀。相比于传统课时教学,单元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认识问题本质,把握知识脉络,掌握一般方法。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有关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些建议:(1)把握知识本质,整合教学资源是基础;(2)立足学生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是关键;(3)联系已学知识,注重梳理转化是手段;(4)动态改进设计,做好课后反思是完善;(5)加强单元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创造力是目标。

别丽丽[5](2021)在《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的观察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改以后,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开始遭受大量的质疑,但其高效、便捷的优点使其仍然是教学中首选的教学方法。而看似简单的讲授法,在运用上却有着较高的要求。明确讲授法的使用条件、合理评价讲授法的运用现状,不仅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不足,还可以优化讲授法的运用。综合考虑影响讲授法运用现状的因素,包括学科、地区、教学内容等以及个人台湾交流学习的经历,确定研究选题为: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的观察与启示。研究目的为:调查当前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运用的现状,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明确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运用的特点及局限性,并为讲授法的优化提供启示。本研究利用文献法,结合已有研究进行理论探讨,确定评价讲授法运用现状的维度,包括讲授内容的准确性、讲授语言的艺术性、讲授过程的启发性、讲授条理的组织性、讲授的适切性以及优化讲授法的策略等,并开发调查问卷与课堂观察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到150份有效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知台湾地区高中课堂讲授法运用的现状、特点、局限性以及主要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选择台湾地区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堂观察,并针对观察结果进行访谈。研究结论为: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的运用的整体有效性较好,性别、年龄、教学年资等因素在讲授法的运用现状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讲授过程的启发性维度的差异性最明显。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的运用具有课堂氛围轻松且自由、时间观念强和重视讲授过程的启发性等特点,但教师在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准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别从四个层面得到优化讲授法的启示:教师层面,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提高语言的亲和力、树立正确的讲授观,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克服职业倦怠,及时优化讲授法的运用;学生层面,提高对学习的重视,认真聆听教师的指导;学科层面,应结合具体知识、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突出讲授过程的启发性;制度等其他层面,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建立基本的权益保障、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与考核制度、优化考试评价制度。

闫旭文[6](2021)在《六环节特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根据新课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中物理课程体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模式刻不容缓。笔者任教学校在“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本校“学校发展师生,师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笃信、养德、励志、博学”的校训,经过多次反复论证以及科学研判提出了适合自身发展且可具推广性的——“六环节”特色教学模式。本研究是在“六环节”模式下,对物理学科的具体运用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第一,本文基于六环节特色教学模式,总结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提炼出运动学模块、力学模块、电学模块、磁学模块、实验模块等六环节特色教学的课程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反思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第二,对在教学实践中的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主观和客观的分析,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特色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第三,基于特色教学的实践活动以及不断反思,提出一个实用的教学方法--激励鞭策法。实践结果表明,本文课题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相契合,实践教学中教学效果高于期望值,本文提出了一些源于实践的建议和方法,期望该研究能为教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郭超华[7](2021)在《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知识学习过程视作为一种理智的活动,其实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理智的参与,亦需要体验的参与。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对于传统理性知识学习过程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学习思路,并探求体验性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论文的导言部分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缘由。之所以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主要源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其次是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位现象的思考,再次是源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归纳为一种理性化知识学习,进而立足于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对立面来讨论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学习为何会具有理性;其次剖析了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还包括目的上的预设性、内容上的确定性、方法上的逻辑性;最后探讨了唯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过度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第二章论证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首先,从体验的概念出发,论证了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所具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所谓的体验性知识学习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还必须通过体验来完成,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体验性知识学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还包括目的上的生成性、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方法上的亲历性。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相较于其他知识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独到教学价值: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以及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论文的第三章主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流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思想的统整,笔者大致将体验性知识学习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体验是人类学习知识最为原初的方式;二是当专门的学校机构出现后,知识学习逐渐由对体验的关注转向对经验的强调;三是近代知识学习中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使得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方式完全被遮蔽;四是强调非理性经验的现代知识学习观开始重拾知识学习中体验所具有的价值;五是后现代教育强调对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回归。通过对体验性知识学习历史渊源的梳理后不难发现,体验性知识学习虽然很晚才被正式提出,且尚未形成成熟对体验性知识学习体系与策略。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早已出现,并且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历程上从未中断过。这也说明,某些古以存在的思想虽然很基础、很原初,但这并不表示它很低级,相反这恰恰说明这种思想极具生命力。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发生学的角度描述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对知识学习基本方式的归纳,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发生方式划分为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和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两大类,并分别剖析了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基本环节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随后从“体”的层面、“验”的层面以及动力层面探究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问题,最后还探讨了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和进行的保障条件。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阐述当前教育中学生知识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剖析当前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缺位的原因。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学习的目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效果四个维度出发,对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客观的把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反相关,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位。笔者结合访谈的结果对当前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文的第六章主要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实现路径。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学习,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应明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它通常是以生活经验为中介,要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进而指向某种开放性的结果。其次应实现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并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最后则是要创造体验性知识学习实现基本条件:不仅要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周丽威[8](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认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苏日娜[9](2020)在《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文中研究说明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或逻辑斯蒂,数学的一个分支,用数学方法研究的逻辑或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诞生于17世纪末,迄今为止,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数理逻辑最初是作为“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而兴起的。随后,数学的发展提出并要求解决数学的逻辑和哲学基础问题,于是数理逻辑又进一步发展成主要是“关于数学的逻辑”,并且与数学基础理论相结合,成了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应用的数学科学。1920年,随着英国着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数理逻辑的集大成者罗素(1872-1970)来华,数理逻辑正式传入中国。本文以1920-1966年间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厘清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主要科学家的贡献和中外数理逻辑交流等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其发展水平和特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分前史时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梳理数理逻辑的诞生及其各分支的发展历史。2.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数理逻辑的引介工作。分析了罗素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关于数理逻辑的探讨以及罗素《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内容与影响。围绕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着《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探讨了数理逻辑被最初引进时中国学者的态度、学术水平与传播范围等问题。搜集了早期中国学者的数理逻辑论文,介绍了他们对集合论、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基础理论3个方面的引介工作。3.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中国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以汪奠基的《逻辑与数学逻辑论》、《现代逻辑》和金岳霖的《逻辑》3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切入点,探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数理逻辑研究的方向、水平与贡献。特别探讨了各层次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数理逻辑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4.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这一时期数理逻辑界为消除科学界和大众对数理逻辑的歪曲和误解所做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分析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开展与“12年远景规划”对数理逻辑的助推作用,总结了中国学者在数理逻辑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以1952年“院系大调整”为背景,讨论了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情况。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民国时期,以傅种孙、张申府、金岳霖、汪奠基为代表的先行者们为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引介工作是谨慎的、负责的,也是先进的。他们的工作使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基础,迈出了历史性的、坚实的一步。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国内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的人屈指可数,并没有广泛和稳固的发展基础。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和具有前瞻性的成果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数理逻辑只是中学、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内容,并没有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3.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为使数理逻辑具备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中国数理逻辑学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与普及工作。20世纪五十年代,数理逻辑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数理逻辑发展已经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阶段进入专门研究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数理逻辑在逻辑演算、递归论及数理逻辑的应用等领域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尤其在逻辑演算、递归论两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4.大学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转折。1927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开设数理逻辑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接受数理逻辑教育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出国深造,师从世界知名大师学习。他们回国后,投身教育与科学研究第一线,开创了我国数理逻辑崭新的局面。5.国家政策是助推数理逻辑发展的重要动力。1956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颁布后,数学界及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相应地开展了远景规划的实施工作。数理逻辑界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构建了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新格局。

陆弯[10](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据意识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通过证据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证据意识培养具有过程性,对其研究要贯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应大力开展基于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促使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一个证据意识培养的全过程。由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研究证据意识以及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非常有价值、且更有意义的。本研究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首先,在查阅证据意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对证据意识的内涵、结构表征及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的特点进行了理性审视。其次,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为依托,提出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路径。同时,依据证据意识培养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此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实践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证据意识培养结构的四个维度方面分析学生证据意识水平。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证据意识水平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进而,对于证据意识培养路径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证据意识培养教学建议。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以此,着力构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实践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培养路径对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具有积极效果,证据意识培养路径切实可行。学生证据意识水平较之前都有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1.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强烈的质疑。2.学生能对探究中产生的质疑有针对性的提出猜想与假设。3.学生面对猜想与假设能够积极求证。4.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反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本研究的不足和遗憾:教学设计的数量不足;样本代表性有限;实践周期短。但为了让证据意识培养路径更好的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后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二、力学课讲授中应注意的几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力学课讲授中应注意的几点(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传统书院文化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两广端溪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拓展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现实需要
        3.书院文化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
    (二)选题的意义
        1.研究意义
        2.实践意义
    (三)课题相关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3.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综述
        4.对两广端溪书院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地方传统书院文化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与实施
    (二)问题与归因分析
三、书院文化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适度性原则
四、高中历史教学萃取与选用两广端溪书院文化课程资源
    (一)整合与提炼两广端溪书院的课程资源
        1.文本资源
        2.实物资源
        3.口述资源
        4.电子资源
    (二)突出两广端溪书院文化的主题内涵
        1.弘扬书院爱国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2.渗透书院教学文化,潜移默化育人
        3.关注书院修身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4.挖掘书院藏书文化,丰富文化底蕴
        5.审视书院管理文化,培养时代新人
        6.提炼书院伦理文化,培育和谐观念
五、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两广端溪书院文化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书院文化
        1.新课导入时的有机渗透
        2.教学拓展处的有机渗透
        3.试题命制时的有机渗透
    (二)历史活动课拓宽书院文化渗透的渠道
        1.运用图片展或手抄报
        2.举行演讲比赛活动
        3.举办专题讲座
        4.组织实地参观
        5.充分运用图书馆资源
结语
学生调查问卷
教师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富平县老庙镇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要求
        1.1.2 初中物理教学的需要
        1.1.3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1.4 希沃白板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电子白板
        2.1.2 希沃白板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经验之塔理论
第三章 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2 调查与结果分析
        3.2.1 学生问卷调查
        3.2.2 教师个别访谈
    3.3 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结果总结
第四章 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价
    4.1 新授课中的应用案例
        4.1.1 教学内容分析
        4.1.2 希沃白板在新授课中的应用建议
        4.1.3 教学过程设计
    4.2 复习课中的应用案例
        4.2.1 教学内容分析
        4.2.2 希沃白板在复习课中的应用建议
        4.2.3 教学过程设计
    4.3 教学效果评价
第五章 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5.1 对学校的建议
    5.2 对教师的建议
    5.3 对学生的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BOPPPS模式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可行性与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基于BOPPPS模式的高中地理实验课堂现状的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问卷调查
    3.3 课堂实录分析
4 基于BOPPPS模式的高中地理课堂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问题
    4.2 原因分析
5 基于BOPPPS模式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5.1 导入活动(Bridge-in)
    5.2 目标呈现活动(Objective)
    5.3 前测活动(Pre-assessment)
    5.4 课堂参与活动(Participatory Learning)
    5.5 课堂后测活动(Post-assessment)
    5.6 课堂总结活动(Summary)
6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6.1 课标分析
    6.2 教材分析
    6.3 学情分析
    6.4 教学目标设计
    6.5 重难点分析
    6.6 教学方法
    6.7 教学用具
    6.8 教学过程
7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平面向量”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高中数学课标的新变化
        二、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向量内容在高中数学的地位与教学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顺应改革趋势,推进实际课堂教学
        二、探讨教学效果,落实单元教学理论
        三、提供教学参考,鼓励一线教师实践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一、打破教材体系,重新划分单元
        二、兼顾不同课型,规划课时设计
        三、开展对照实验,比较教学效果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单元教学设计
        二、平面向量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有关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一、国外有关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第二节 有关平面向量的研究
        一、国外有关平面向量课程体系的设置
        二、国内有关平面向量的研究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问卷测试法
        四、统计分析法
第四章 平面向量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节 大单元教学六要素分析
        一、数学内容分析
        二、课程标准分析
        三、教材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重难点分析
        六、教学方式分析
    第二节 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三节 大单元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大单元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二、小单元的规划与课时安排
        三、小单元内容的教学分析
第五章 单元视角下典型课时的教学设计研究
    第一节 单元视角下新授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三、教学问题诊断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六、教学设计
    第二节 单元视角下习题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二、选题依据
        三、授课方式
第六章 单元教学实践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实验目的
    第二节 实验对象
    第三节 实验过程设计
    第四节 实验工具
        一、测试卷的制定
        二、试题的预测试与检验
    第五节 结果分析
        一、测试成绩分析
        二、答题情况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单元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结论
        二、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把握知识本质,整合教学资源
        二、立足学生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三、联系已学知识,注重梳理转化
        四、动态改进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五、加强单元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创造力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数学测试题
附录二: 平面向量章节各版本课时安排
致谢

(5)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的观察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思路
二、理论基础
    (一)认知观的教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三)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三、理论探讨
    (一)讲授法的概念界定
    (二)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三)讲授法有效运用的条件
    (四)讲授法的优化策略
四、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运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基于问卷调查的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运用的分析
    (二)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运用的现状分析——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
    (三)结论
五、对高中物理课堂运用讲授法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层面
    (二)学生层面
    (三)学科层面
    (四)其他层面
六、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学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讲授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牛顿第二定律例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六环节特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特色模式的提出
        1.1.2 物理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现实境遇
        1.1.3 课程改革与特色模式的内在联系
    1.2 概念界定
        1.2.1 六环节
        1.2.2 特色模式
        1.2.3 物理教学
        1.2.4 应用研究
    1.3 相关内容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学校研究现状
    1.4 论文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方法
        1.4.5 论文框架
2.课程设计的原则和环节
    2.1 课程设计的原则
    2.2 课程设计的环节
        2.2.1 .课前准备
        2.2.2 .授课过程
        2.2.3 .课后总结反思
3.六环节特色模式的课程案例、教学设计分析
    3.1 理论课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分析
        3.1.1 动力学教学案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3.1.2 电磁学教学案例——交变电流
        3.1.3 电学知识教学设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3.1.4 理论课中实施“六环节”特色模式的策略
    3.2 实验课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分析
        3.2.1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研究案例(节选)
        3.2.2 “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教学设计分析
        3.2.3 教学设计的特点分析
4.实践效果分析
    4.1 特色模式的实践环境
    4.2 特色模式的评价体系及实践效果分析
        4.2.1 课程架构的评价体系
        4.2.2 量化考核的依据
        4.2.3 效果分析
    4.3 特色模式的改进意见
        4.3.1 学校总体设计的改进意见
        4.3.2 教师个人层面的改进意见
        4.3.3 特色模式实施的改进意见
5.总结
    5.1 研究成果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
        (二) 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失现象的思考
        (三)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体验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相关研究
        (三) 已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唯理性化知识学习及其局限
    一、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涵义
        (一) 理性与理性化知识学习
        (二) 知识学习过程为何需要理性
    二、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 科学性
        (二) 预设性
        (三) 确定性
        (四)逻辑性
    三、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局限
        (一) 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
        (二) 阻碍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三) 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第二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
    一、体验及其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一) 什么是“体验”
        (二) 体验的类型
        (三) 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涵义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定义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关系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价值
        (一) 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二) 有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
        (三) 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第三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历史流变
    一、体验:人类学习知识最原初的方式
        (一)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二)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二、从体验到经验:知识学习的逐渐异化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体验与经验
        (二)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体验与经验
    三、唯经验主义:近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遮蔽
        (一) 经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二) 先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四、非理性化的经验:现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回归
        (一) 经验即实验:实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二)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三)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五、回归体验: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寻求
        (一) 后现代知识观的重构
        (二) 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
第四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
    一、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环节
        (一) 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二) 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三) 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运行机制
        (一) “体”的层面:从感知到领悟
        (二) “验”的层面:从内化到行动
        (三) 好奇心: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保障条件
        (一) 内需: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开展的原动力
        (二) 心流: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持续进行的关键
        (三) 抗挫折力: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现实考察及体验缺失的归因分析
    一、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设计
        (一)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目的
        (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维度划分
        (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工具设计
    二、学生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各维度特征现状分析
        (二)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三)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 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
        (二) 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缺位的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负相关
    四、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归因分析
        (一)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
        (二) 教师“唯知识”教学观念的滞后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的复杂性
第六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实现
    一、准确把握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以生活经验为中介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指向开放性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 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 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
        (四) 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
        (五) 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创设
        (一) 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
        (二) 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
        (三) “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结语 体验性知识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新范式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理逻辑发展史概述
    2.1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
        2.1.1 古典形式逻辑发展史简述(至17 世纪末)
        2.1.2 数理逻辑诞生的科学基础与思想基础
    2.2 第一阶段
        2.2.1 数理逻辑指导思想的提出
        2.2.2 布尔代数与关系逻辑的建立
    2.3 第二阶段
        2.3.1 集合论及其悖论
        2.3.2 数学基础三大学派对数理逻辑的贡献
        2.3.3 公理集合论的创建
        2.3.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意义
        2.3.5 逻辑演算的建立与发展
    2.4 第三阶段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数理逻辑的引进
    3.1 罗素《数理逻辑》讲演及其影响
        3.1.1 《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
        3.1.2 《数理逻辑》讲演的内容及其影响
    3.2 《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
        3.2.1 《罗素算理哲学》成书背景与内容
        3.2.2 《罗素算理哲学》引起的学术争论
    3.3 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3.3.1 张申府生平
        3.3.2 数理逻辑学术活动与贡献
    3.4 数理逻辑其他方面的引介
        3.4.1 集合论与数学基础的引介
        3.4.2 数理逻辑基础理论的引介
    3.5 小结
第4章 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1920-1949)
    4.1 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与《现代逻辑》
        4.1.1 《逻辑与数学逻辑论》
        4.1.2 《现代逻辑》
    4.2 金岳霖的数理逻辑贡献
        4.2.1 金岳霖生平
        4.2.2 《逻辑》及其影响
    4.3 数理逻辑教育的初步开展
        4.3.1 中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3.2 高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4 留学人员的数理逻辑学习与研究
        4.4.1 留学人员基本情况
        4.4.2 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49-1966)
    5.1 数理逻辑的宣传与普及
        5.1.1 对数理逻辑唯心主义的批判
        5.1.2 数理逻辑科学价值的宣传
    5.2 数理逻辑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5.2.1 数理逻辑领域的学术交流
        5.2.2 “12 年远景规划”中的数理逻辑
    5.3 数理逻辑各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5.3.1 理论研究成果
        5.3.2 应用研究成果
    5.4 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
        5.4.1 高等院校专门人才的培养
        5.4.2 科研机构专门人才的培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民国时期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1.1 第一代数理逻辑学家的卓越贡献
        6.1.2 数理逻辑是引介的对象,而非研究的对象
        6.1.3 数理逻辑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创新的局面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2.1 数理逻辑从教学研究相结合到专门研究的阶段
        6.2.2 国家政策助推数理逻辑的发展
        6.2.3 中国数理逻辑学家的国际影响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提升当代社会公民素养的迫切需要
        1.1.2 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保障
        1.1.3 促进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证据意识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证据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关于证据意识培养现状研究
        1.2.4 关于证据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1.2.5 总体述评与研究展望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证据
        2.1.2 证据意识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理性审视
    3.1 证据意识的内涵
        3.1.1 证据意识的界定
        3.1.2 证据意识的特征
    3.2 证据意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结构与表征方式
        3.2.1 证据意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结构研究
        3.2.2 证据意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表征方式
    3.3 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思路审视
        3.3.1 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可行性
        3.3.2 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原则
        3.3.3 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思路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路径探索
    4.1 构建证据意识培养路径的目的
    4.2 证据意识培养路径的理论支撑
    4.3 证据意识培养路径的基本设置
第五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假设
        5.1.3 研究对象
        5.1.4 研究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5.2 研究过程
        5.2.1 量表编制的依据
        5.2.2 《高中生证据意识量表》的编制
        5.2.3 量表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5.2.4 实验过程
        5.2.5 数据结果分析
        5.2.6 结论与反思
    5.3 教学建议
        5.3.1 依据操作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5.3.2 不断深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5.3.3 依据学情分析,优选教学内容
        5.3.4 情境创设多样化,激发学生证据意识
        5.3.5 结合交流与评价,完善培养路径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通过文献研究,对证据意识内涵有了深刻理解
        6.1.2 结合证据意识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建构培养证据意识的结构
        6.1.3 基于理论与实践,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证据意识培养路径
    6.2 不足与展望
        6.2.1 本研究的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附录二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附录三 高中生“证据意识”量表
    附录四 高中生“证据意识”量表前测情况样本
    附录五 高中生“证据意识”量表后测情况样本
    附录六 高中生“证据意识”量表实施现场图片记录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力学课讲授中应注意的几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优秀传统书院文化的调查分析与实践研究 ——以两广端溪书院为例[D]. 黎克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希沃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富平县老庙镇初级中学为例[D]. 郝艳楠. 延安大学, 2021(11)
  • [3]基于BOPPPS模式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改进研究[D]. 王雅欣.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4]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平面向量”单元为例[D]. 付鹏.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5]台湾地区高中物理课堂讲授法的观察与启示[D]. 别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六环节特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为例[D]. 闫旭文. 西南大学, 2021(01)
  • [7]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D]. 郭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9]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D].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物理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研究[D]. 陆弯.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力学教学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