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的松龙治疗面部瘢痕组织45例(论文文献综述)
满君[1](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谢德荣[2](2020)在《经筋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对顽固性面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旨在观察经筋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中将60例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临床研究的患者,按病人就诊先后顺序入组,随机分为两组。设立治疗组,使用经筋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针刺结合电针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及3个疗程结束后通过面神经功能测评表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测,并将评测数据收集、整理,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在3个疗程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22例、有效2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组愈显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的提高优于对照组。3.对照组中,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4.治疗组中,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结论:1、在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经筋透刺法结合电针和针刺结合电针法均能够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2、经筋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要优于针刺结合电针组。
黄晓武[3](2020)在《中药内服配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10-2019.10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117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激光组、中药组和激光组,每组各39例。各组予以对应治疗每周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治疗结束。在治疗前、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以结节大小、结节数目、角化程度、瘙痒程度及生活质量指数作为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临床不良反应,并在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随访,比较三组痊愈患者复发的情况,最后整理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症状、体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疗程后3组患者有效率比较,中药+激光组总有效率89.7%高于中药组总有效率71.8%及激光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结节数目、结节大小、结节角化程度、瘙痒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较两组对照组明显改善。2.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结束后,对各组的痊愈患者进行随访,中药+激光组复发率为16.67%,中药组复发率为55.55%,激光组复发率为66.67%,中药+激光组分别与另外两组进行比较患者复发率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在治疗期间,治疗组的所有患者在实验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中药结合点阵激光的治疗方案安全性较好。结论:中药配合点阵激光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效果更佳,复发率更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魏骐骄[4](2020)在《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近5年儿童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基因型和单倍型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进一步根据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治疗,评估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为LN患儿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查阅并收集62例LN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及5年的临床资料,描述患儿的临床特点。2.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Ⅲ型或Ⅳ型LN患儿共33例,根据家长意愿入CTX诱导治疗3个月组(A组,n=12)和6个月组(B组,n=21),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79例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起病的LN患儿(n=31)及非NS起病LN患儿(n=48)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9例LN患儿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检测46例LN患儿的CTX代谢酶相关基因CYP2B6、CYP2C19和GSTP1,用PHASE 2.1软件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分析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6.根据20例LN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对其治疗进行调整,与20例未行药物基因检测的患儿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评估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1.本中心LN患儿经规范治疗后疗效良好。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激素相关性高血压、高眼压,还应特别关注羟氯喹导致视野缺损,以避免不良后果。2.CTX诱导缓解治疗3个月或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于患儿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影响。3.以NS起病的患儿肾损害更严重,达到临床缓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4.口腔溃疡、24小时尿蛋白(24 hour-urine protein,24h-UP)增高、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是LN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CYP2C19*2(rs4244285)和GSTP1(rs1659)位点变异可使疗效降低,无效组的 1011101 单倍型 CYP2B6(rs4802101 多态型、rs8192709 野生型、rs3745274野生型、rs2279343 野生型),GSTP1(rs1695 野生型),CYP2C19(rs4986893 野生型、rs4244285多态型)频率高于有效组。6.CTX药物基因指导与否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分析了 LN患儿临床特点,并发现了 CYP2B6、CYP2C19和GSTP1基因型及单倍型与CTX治疗儿童LN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但CTX药物基因指导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5](2019)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被广泛认同,ISSVA于2018年对该分类系统再次修订。本文就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进行介绍,并附上最新的分类系统。
申沛于[6](2019)在《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核素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不同方法疗效的探讨,并观察各种方法的不良反应,以期找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我科门诊接受90Sr敷贴治疗的婴幼儿单纯性皮肤毛细血管瘤患儿中选取120例,血管瘤位于躯干、四肢。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临床上血管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敷贴治疗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查作为基线评估。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即:对照组:90Sr敷贴8次治疗法;观察组1:90Sr敷贴8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2:90Sr敷贴4次治疗法;观察组3:90Sr敷贴4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第一疗程结束后未治愈者间隔3~4个月后行第二疗程敷贴治疗。第二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疗效差异,以及记录每个疗程治疗期间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120例患儿入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74例,血管瘤总数目为138个,年龄为1个月~24个月。第一疗程结束3~4个月复诊观察疗效,有效率97.83%(135/138),治愈率34.78%(48/138),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 97.06%(33/34),治愈率 38.34%(13/34);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9/39),治愈率25.64%(10/39);观察组2:有效率96.97%(32/33),治愈率51.52%(17/33);观察组 3:有效率 96.88%(31/32),治愈率 34.78%(8/23)。12例患儿家属第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不愿继续治疗或选其他方法治疗。第二疗程结束后共有108例患儿,4~5个月观察疗效,有效率99.16%(118/119),治愈率68.07%(81/119),其中:对照组:有效率96.55%(28/29),治愈率 65.52%(19/29);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2/32),治愈率 68.75%(22/32);观察组2:有效率100%(30/30),治愈率73.33%(22/30);观察组3:有效率100%(28/28),治愈率64.29%(18/28)。第二疗程结束后各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第一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两个疗程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0Sr敷贴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以提高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次疗法与8次疗法相比效果及副作用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于居住地比较偏远的患儿可以采用4次疗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蒋修成[7](2018)在《鼻中隔成形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相关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在鼻中隔成形术(Septoplasty)中使用抗生素是大部分整形外科和耳鼻喉医生常用的手段,但是目前并无有效的证据来表明常规应用抗生素对鼻整形术后的恢复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明确的帮助及预防作用,对于是否应用抗生素目前国内外仍有较大争议,有些术者认为是必要的,有些则持相反意见。因此为明确鼻中隔成形术后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我们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发表的鼻中隔成形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用循证的方法寻找科学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资料和方法:对鼻中隔成形术(Septoplasty)前后应用抗生素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检索,收集所有已发表的研究,中英文数据库及搜索引擎:Pub Med、SCI、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谷歌学术等,检索日期自1980年1月至2018年1月31日。检索文献后进行纳入标准排除,应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结局指标:鼻中隔成形术后,根据抗生素干预的时机和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实验组、对照组,术后7天对各项指标统一评价,对不同组间的术后感染发生率由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对干预的意义进行评价。结果:在此次Meta分析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英文,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软件显示风险偏倚均较低。(因纳入文献较少<10,未予发表偏倚评价)。(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5项RCT对照中,实验组共纳入470例,术后感染101例,对照组451例纳入,术后感染87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RR(95%CL)为1.13[0.93,1.37],I2=16%(p=0.22)。(2)在观察组与试验组3项RCT对照中,观察组纳入364例,术后感染45例,实验组纳入300例,术后感染28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RR(95%CL)为1.28[0.82,1.99],I2=45%(p=0.27)。(3)在观察组与对照组2项RCT对照中,观察组纳入268例,术后感染37例,对照组纳入189例,术后感染20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RR(95%CL)为1.30[0.78,2.17],I2=0%(p=0.30)。结论:(1)鼻中隔成形术后,尽管抗生素干预的时机和时间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感染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Z=1.24,(P=0.22),证据尚不足以说明抗生素的应用时机和时间对感染的发生有决定性的作用;(2)在观察组和实验组术后感染的发生对照中亦无统计学差异,Z=1.10,(P=0.27);(3)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中,Z=1.02,(P=0.31),仍然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通过大样本的RCT,对鼻中隔成形术这项操作,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干预时间、甚至不予干预,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目前暂无证据证明是由统计学差异的,因此可以说明抗生素干预并不能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因此在我们开展鼻整形术时,明确手术的适应症,严格执行围手术规范、术后完善护理,可以纠正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及不必要的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刘伟,袁丹,王倩,程石,闫凯,李福民,薛竞,林新瑜,陈金,段西凌,林昭春[8](2016)在《利用光纤导入的组织内光动力疗法治疗45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ALA)光纤导入红光组织内照射治疗45例面部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45例,予ALA光纤导入红光于痤疮皮损部位进行组织内照射,每次5 min,每710天治疗一次,共6次;在第4次、第6次治疗后及治疗完成后的第4、8、16周进行疗效判断,并记录治疗时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44例完成治疗,1例因色素沉着退出试验。第4次、第6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的第4、8、16周,有效率分别为86.4%、90.9%、88.6%、88.6%及86.4%;治疗时不良反应发生总数110次,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总数123次。结论 ALA光纤导入红光组织内照射是一种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疗效理想,不良反应轻微的新方法。
孔祥一[9](2016)在《多种针法对贝尔氏麻痹恢复期的增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治疗组(特殊透刺、电针、火针三联疗法)、对照组(特殊透刺加电针疗法)的治疗,对两组贝尔氏麻痹恢复期(病程14-90天,不含第90天)H-B分级为Ⅳ-Ⅴ级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筛选出治疗BP恢复期较好的方案,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符合BP恢复期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治疗组:特殊透刺、电针、火针三联疗法;对照组:特殊透刺加电针疗法。以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简称H-B分级)的数值变化和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进情况,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时(收治日)、中(治疗10次,20次)、后(治疗30次),分别进行疗效观察评定。结果两组治疗30次时,疗效比较(以H-B评定法),治疗组:治愈22例、显效8例、有效0例;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5例、有效2例,两组疗效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两组面部评分在治疗当天与治疗后第10次比较有明显差异,提示两种方法均有效。治疗第10次、20次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面部评分比较有显着差别,提示治疗组在对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H-B评分在治疗后第10次无显着性差异,而在在治疗第20、30次时才有显着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经治疗后,面神经的损伤修复需要时间,面部损伤积分评分较为细化,细微的变化在面部损伤积分的变化较H-B分级较早体现出来,而H-B评分较为简略粗化。经治疗后,在第30次时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特殊透刺、电针、火针三联疗法优于特殊透刺加电针疗法组,是治疗贝尔氏麻痹恢复期H-B分级严重的患者的优势治疗方法,对贝尔氏麻痹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韩维举,韩东一[10](2010)在《周围性面瘫》文中研究表明面神经是人体内居于骨管中最长的神经,其穿行骨管约3.1~3.3cm,是最易遭受损伤的神经。从大脑皮质的中央前回到面神经末梢之间任何部位的外伤、炎症、肿瘤、病毒及颞骨手术和变性等病变均能引起面部表情肌的部分或完全麻痹,但大多数面瘫是由颞骨内病变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二、强的松龙治疗面部瘢痕组织4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的松龙治疗面部瘢痕组织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 |
3 病机 |
4 中医药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治疗 |
6 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
3 三焦辨证 |
4 小结 |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
4 治疗原则 |
5 小结 |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
3 通化方的由来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
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经筋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不良事件 |
1.8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对象 |
2.2 随机化分组设计 |
2.3 治疗方法 |
2.4 评价方法 |
2.5 疗效判断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2.7 伦理学要求 |
3 数据分析 |
3.1 一般资料评价 |
3.2 治疗疗效评价 |
3.3 总体疗效比较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
1.1 面神经的解剖 |
1.2 临床表现 |
1.3 病因病机 |
1.4 定位诊断 |
1.5 西医治疗 |
2 祖国医学的认识 |
2.1 病位归经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 文献总结 |
第三章 讨论 |
1 经筋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理论探讨 |
1.1 经筋透刺法的立法依据 |
1.2 经筋透刺法的机理 |
1.3 电针机理探讨 |
2 研究结果分析 |
3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中药内服配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实验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激光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操作方法 |
4.注意事项 |
5.临床观察指标 |
5.1 观察方法 |
5.2 观察指标 |
5.3 疗效判定标准 |
6.安全性的分析评估 |
7.随访 |
8.统计分析 |
结果 |
1.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治疗后疗效评估 |
2.1 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疗效比较 |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比较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2.4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2.5 三组痊愈患者复发率的比较 |
3.治疗安全性的分析 |
讨论 |
1.中药立法依据 |
1.1 中医对结节性痒疹的认识 |
1.2 组方及单位药的特点分析 |
1.3 现代药理学研究对PN治疗的作用机制 |
2.CO_2点阵激光立法依据 |
2.1 西医对结节性痒疹的认识 |
2.2 CO_2点阵激光工作原理 |
2.3 CO_2点阵激光优点 |
2.4 CO_2点阵激光对PN治疗的作用 |
3.总结 |
4.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4)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假说及目的 |
1.3.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1 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1.3.1.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1.3.1.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1.3.1.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1.3.2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1.3.3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1.4 文献综述—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4.1 药物基因组学 |
1.4.2 常用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
1.4.2.1 糖皮质激素 |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
1.4.2.3 免疫抑制剂 |
1.4.2.3.1 甲氨喋呤 |
1.4.2.3.2 环磷酰胺 |
1.4.2.3.3 吗替麦考酚酯 |
1.4.2.3.4 环孢素 |
1.4.2.3.5 他克莫司 |
1.4.2.3.6 羟氯喹 |
1.4.2.3.7 其他免疫抑制剂 |
1.4.2.4 生物制剂 |
1.4.2.4.1 TNF-α拮抗剂 |
1.4.2.4.2 IL受体拮抗剂 |
1.4.2.4.3 T细胞协同刺激阻断剂与B细胞抑制剂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1.1 研究对象 |
2.1.1.2 资料收集 |
2.1.1.3 相关定义 |
2.1.1.4 统计学方法 |
2.1.2 结果 |
2.1.2.1 LN患儿起病时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
2.1.2.2 肾活检病理类型分析 |
2.1.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1.2.4 药物治疗 |
2.1.2.5 治疗结局 |
2.1.2.6 药物不良反应 |
2.1.3 讨论 |
2.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1.1 研究设计 |
2.2.1.2 治疗方案 |
2.2.1.3 纳排标准 |
2.2.1.4 结局指标 |
2.2.1.5 统计学方法 |
2.2.2 结果 |
2.2.2.1 一般情况 |
2.2.2.2 不同时间点指标比较 |
2.2.2.3 A、B两组疗效比较 |
2.2.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2.2.5 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2.6 未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
2.2.3 讨论 |
2.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1.1 研究对象 |
2.3.1.2 研究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2.3.2 结果 |
2.3.2.1 一般情况比较 |
2.3.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2.3 肾损害及狼疮活动指标的比较 |
2.3.2.4 治疗方案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
2.3.3 讨论 |
2.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
2.4.1 资料与方法 |
2.4.1.1 研究对象及纳排标准 |
2.4.1.2 资料收集 |
2.4.1.3 分组标准 |
2.4.1.4 统计学方法 |
2.4.2 结果 |
2.4.2.1 一般资料及起病时实验室检查比较 |
2.4.2.2 Logistic回归分析 |
2.4.3 讨论 |
第三章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设计 |
3.1.2 资料收集 |
3.1.3 药物治疗方案 |
3.1.4 基因检测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入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 |
3.2.2 入组患儿不同SNP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 |
3.2.3 患儿疗效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4 患儿不良反应分组及临床资料 |
3.2.5 不同分组间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3.2.6 基因单倍型分析 |
3.2.7 不同分组间单倍型分布频率的比较 |
3.2.8 临床病例回顾 |
3.3 讨论 |
第四章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结局指标 |
4.1.3 研究具体流程 |
4.1.4 药物治疗方案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 |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4.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4.2.4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的比较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电话问卷 |
附件2 SLEDIA评分表 |
附件3 CTX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 |
附件4 不同分组间ABCB1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
附件5 知情同意书 |
附件6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狼疮性肾炎患儿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的CRF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 |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
1脉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 |
1.2先天性血管瘤(Ccongenital hemangioma,CH) |
1.3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 |
2脉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 |
2.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 |
2.3静脉畸形 |
2.3.1散发性静脉畸形、多灶性静脉畸形、遗传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和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
2.3.2过度角化性皮肤毛细血管静脉畸形 |
2.3.3疣状静脉畸形 |
2.3.4球细胞静脉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GVM) |
2.4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 |
2.5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婴幼儿血管瘤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1.4.2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2.1局部外用药物 |
1.4.2.2局部治疗 |
1.4.2.3系统治疗 |
2先天性血管瘤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与鉴别诊断 |
2.3辅助检查 |
2.4治疗 |
3血管内皮瘤 |
3.1种类 |
3.2临床表现 |
3.2.1 KHE与TA |
3.2.2 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 phenomenon,KMP) |
3.3辅助检查 |
3.4诊断 |
3.5治疗 |
3.5.1 KHE与TA |
3.5.2其他的少见血管内皮瘤 |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葡萄酒色斑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激光治疗 |
1.4.1.1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 |
1.4.1.2脉冲倍频Nd:YAG激光 |
1.4.1.3长脉冲Nd:YAG激光 |
1.4.1.4长脉冲翠绿宝石激光 |
1.4.2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1.4.3非相干光治疗 |
1.4.4手术治疗 |
1.4.4.1直接切除缝合 |
1.4.4.2局部皮瓣 |
1.4.4.3皮片移植 |
1.4.4.4组织扩张 |
1.4.4.5预构扩张皮瓣 |
1.4.4.6正畸正颌手术 |
2静脉畸形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和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2.1血管内硬化治疗 |
2.3.2.2手术治疗 |
2.3.2.3激光治疗 |
3动静脉畸形 |
3.1临床表现 |
3.2诊断 |
3.3辅助检查 |
3.4治疗 |
3.4.1常规介入栓塞 |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
3.4.3外科手术 |
3.4.4联合治疗 |
4淋巴管畸形 |
4.1淋巴管畸形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
4.2临床表现及诊断 |
4.3治疗 |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
2.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与Parkes-Weber综合征 |
2.1.4变形综合征 |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
2.1.6 Cobb综合征 |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2.1.8 Maffucci综合征 |
2.1.9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
2.1.10 Gorham综合征 |
2.1.11 CLAPO综合征 |
2.2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原则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3治疗方法 |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1.2.1诊断 |
1.2.2鉴别诊断 |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
1.3.1治疗适应证 |
1.3.2药物治疗 |
1.3.3手术切除 |
2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2.1临床表现 |
2.1.1静脉畸形 |
2.1.2混合畸形 |
2.1.3眼眶动静脉畸形 |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
2.2.1诊断 |
2.2.2鉴别诊断 |
2.3治疗 |
2.3.1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
2.3.1.1扩张型 |
2.3.1.2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
2.3.2动静脉畸形 |
附录一: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光电治疗技术 |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
1.1.1.1脉冲染料激光 |
1.1.1.2 Nd:YAG激光 |
1.1.1.3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
1.1.2激光治疗的并发症 |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1.2.1毛细血管畸形 |
1.2.1.1脉冲染料激光 |
1.2.1.2肽氧磷酸钾激光(KTP) |
1.2.1.3强脉冲光 |
1.2.2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
1.2.3获得性血管病变 |
1.2.3.1匍行性血管瘤 |
1.2.3.2血管角皮瘤 |
1.2.3.3疣状静脉畸形 |
1.2.3.4老年性血管瘤 |
1.2.3.5化脓性肉芽肿 |
1.2.3.6血管痣 |
1.2.3.7毛细血管扩张 |
1.2.3.8静脉湖 |
1.3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2超声在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2.1超声对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 |
2.2超声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
2.2.1超声实时引导治疗的优点 |
2.2.2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 |
3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
3.1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
3.2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3.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
4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
4.2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3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5泡沫硬化治疗 |
5.1适应证 |
5.2泡沫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 |
5.3静脉畸形泡沫硬化治疗要点 |
5.4不良反应 |
5.5其他注意事项 |
6外用药物在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中使用 |
6.1β受体阻滞剂类 |
6.2 5%咪喹莫特 |
7雷帕霉素在脉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7.1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 |
7.2雷帕霉素在脉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7.3雷帕霉素在低流量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7.4雷帕霉素在复杂脉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7.5雷帕霉素相关副作用 |
8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8.1博来霉素 |
8.1.1作用机制 |
8.1.2适应证 |
8.1.3治疗方法 |
8.1.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2长春新碱 |
8.2.1作用机制 |
8.2.2适应证 |
8.2.3治疗方法 |
8.2.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3干扰素 |
8.3.1作用机制 |
8.3.2适应证 |
8.3.3治疗方法 |
8.3.4不良反应及防治 |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
1电化学治疗 |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
1.2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
1.3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
1.4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
1.5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
2高频电凝治疗 |
2.1高频电凝治疗的适应证 |
2.2高频电凝的治疗方法 |
2.3高频电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
3射频与微波消融 |
3.1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原理 |
3.2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在脉管畸形领域的应用 |
3.3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方法 |
3.4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注意事项 |
4尿素治疗 |
4.1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
4.2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
4.3尿素治疗血管瘤(含KMP)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
4.3.1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
4.3.2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
4.3.3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
4.3.4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
(6)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类型与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副作用评价 |
2.6 随访 |
2.7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鼻中隔成形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相关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探讨 |
1.1 鼻中隔成形术概述 |
1.2 鼻腔的生理及其免疫机制 |
1.3 鼻整形术常见的感染类型 |
1.4 Meta分析及循证的意义 |
第二部分 鼻中隔术后感染的相关META分析 |
资料和方法 |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数据提取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Meta分析的全部试验概况 |
3.3 纳入Meta分析的临床试验风险评估 |
3.4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7天感染率发生比较 |
3.5 观察组与试验组术后7天感染率发生比较 |
3.6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感染比较 |
讨论 |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
4.2 观察组和实验组的比较 |
4.3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
4.4 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8)利用光纤导入的组织内光动力疗法治疗45例面部中-重度痤疮(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疗效评价 |
2.2 不良反应 |
2.2.1 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2.2 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9)多种针法对贝尔氏麻痹恢复期的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病例来源及分组 |
3.观察项目 |
4.分时段评价疗效 |
5.基本资料 |
6.治疗方法 |
7. 疗效评价内容 |
8.疗效评价标准 |
9.安全性评价标准 |
10.研究结果分析 |
11.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结果 |
1.治疗后第10次的比较 |
2. 两组治疗第20次的比较 |
3.两组治疗后第30次后的比较 |
讨论 |
1.西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3. 选题目的 |
4. 选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依据 |
5.关于量表的使用 |
6.结果分析 |
7.安全性分析 |
8.不足之处 |
结论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1 |
附表 2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周围性面瘫(论文提纲范文)
1 面神经损伤和修复的分级 |
2 引起面瘫的常见原因 |
2.1 贝尔面瘫 |
2.2 医源性面瘫 |
2.3 颞骨骨折 |
2.4 面神经肿瘤 |
3 面瘫的临床检查和诊断 |
4 面神经功能评价和分级 |
5 面瘫的治疗 |
5.1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
5.2 抗病毒治疗 |
5.3 手术治疗 |
5.3.1 面神经减压术 |
5.3.2 神经吻合术 |
5.3.3 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 |
四、强的松龙治疗面部瘢痕组织4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经筋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谢德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中药内服配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晓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 魏骐骄.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05)
- [6]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D]. 申沛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7]鼻中隔成形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相关Meta-分析[D]. 蒋修成. 苏州大学, 2018(06)
- [8]利用光纤导入的组织内光动力疗法治疗45例面部中-重度痤疮[J]. 刘伟,袁丹,王倩,程石,闫凯,李福民,薛竞,林新瑜,陈金,段西凌,林昭春.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05)
- [9]多种针法对贝尔氏麻痹恢复期的增效研究[D]. 孔祥一.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10]周围性面瘫[J]. 韩维举,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