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鹏[1](2021)在《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文中指出中国古典诗歌是根植于我们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上的一枝奇葩,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学发展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分流。其在提高人们文学素养方面,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艺术感知能力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或语句,重点阐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四种具体表现:哲理美、含蓄美、语言美、音乐美。通过谈"美"再次提升大众对古典诗歌的认知水平和赏析能力。
周陈成[2](2020)在《新世纪国产电影与诗歌的互文性对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世纪以来的国产电影中,诗歌艺术与电影的互动愈发频繁和多样,诗歌文本不仅以字幕、画外音等形式表层镶嵌于影像之中,构成体裁互文,同时能够融入电影深层结构,作为表现主体与影像共建意义文本。在“读图时代下”,诗歌作为结构元素介入电影,其审美特质为电影本体语言的开拓,艺术价值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电影实现了诗歌文本的影像化表达,为诗歌的跨媒介传播提供了途径。诗歌文本与电影文本在互动关系中构成了互文性视域下的“文本互涉”,互文性理论强调任何文本都不可避免地包含其他文本,运用互文性理论探讨电影中诗歌文本的呈现形式,为深入分析诗歌艺术与电影语言的联系与对话提供了理论视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诗歌文本在电影中的呈现为切入点,结合诗歌批评,层次化、结构化地探究诗歌与电影的对话形式,并系统性地总结新世纪以来该类电影的创作特点与规律,为未来国产电影与诗歌艺术的互动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在新世纪以来具有诗歌文本的国产电影中,诗歌在影片中的呈现层次与具体表现机制;在互文性视域下,探讨诗歌与电影如何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建构对话关系,如何在叙事、表意、抒情、时空建构等层面形成联系与转换;诗歌与电影如何共建意义文本,引导受众参与文本解读。本文通过使用文本分析、比较探究等研究方法,在具体影片文本的分析上,进一步总结诗歌在电影中的多元呈现形式以及二者的互动表现机制。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由诗歌与电影表层文本镶嵌构成的体裁互文,包括具体的表层镶嵌形式、所具有的影像修辞功能以及如何共建意义文本。第二章分析诗歌在电影中的叙事性呈现,选择《妖猫传》、《长江图》等影片探讨作为情节线索与故事背景的诗歌所体现的叙事功能。第三章分析诗歌在电影中的结构性介入,探讨电影与诗歌在时间、空间以及情绪结构方面的互文以及诗性结构的生成。第四章则分析诗歌与电影在精神层面的对话表达以及多维度诗意的营造。最后得出结论:诗歌与电影的双向互文建构能够扩张文本内涵,诗歌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呈现于影片,从直观化渐进走向抽象化,而由诗歌与电影碰撞产生的诗意却愈发深化,并以多元表现形式作用于观众感知,观众在诗歌与影像共建的意义文本解读过程中获得了主体性的确立。
卢晓红[3](2020)在《留白艺术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提出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中国人人性中所具有的含蓄美,古典诗歌作品中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能够拥有较高的美学功底,否则学生无法领略古典诗歌中的美。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的写作技法,"留白"便是其中一种。"留白"具有高度的美学性,能够给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补白",提高学生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能力。
林美霞[4](2020)在《“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古典诗歌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格的健全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古典诗歌教学仍存在一定问题。究其原因,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过于关注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对“教什么”的思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和僵化,这也就导致古典诗歌教与学的效果不太理想。“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古典诗歌的选文比重,增强了对古典诗歌的重视。所以,解决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重建古典诗歌有效教学课堂,已经迫在眉睫,亟需有效方法的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从“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入手,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分析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和策略。首先,笔者从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文体特征、学情确定了教学内容选择的四大依据;其次,再在这四个依据的基础上探讨“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具体策略。策略有五个方面:紧扣课标,选择目标切入点;挖掘教材,选取教学重难点;定位文本,突出文体个性点;聚焦学情,确定教学落脚点;立足教师实际,教学相长寻找契合点;最后,对课例分析说明,在教学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做出三点反思,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契合的教学方法;三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对语文教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上述内容的研究,以期让“诗味”更好的融入课堂,为一线教师在合理选择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张旭[5](2020)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用典教学研究与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远、含蓄空灵的语言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与艺术追求,借典抒情、以情驭典的表现手段使得诗歌意境丰赡朦胧,具有深隐婉曲之美。然而用典也容易造成主旨表达的晦涩艰深,使读者难入其境,难会其意,难领其情。对于古典诗词欣赏经验还不厚实的初中生来说,凝练的典故不仅未能引发思维联想与情感共鸣,反而抑制了了解和探究的兴趣。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典故教学,激发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增强古典诗歌的学习趣味,是本文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典故的研究,大部分侧重关于诗人诗作所用典故的整理或者关于典故运用的理论探究,总体上并不以教材用典情况为重心,相关整理也不够全面和系统,着力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用典研究的更为稀少。本文较为全面的整理了部编版初中语文六册教科书中古典诗歌作品用典的诗句、诗句涵义及诗句类型等,针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典故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剖析教材古典诗歌典故注释得失的基础上,集中阐述古典诗歌典故教学的功能意义,并对不同类型用典现象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让学生在古典诗歌典故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与文化意义中受到审美陶染与精神启迪。论文主要内容首先是通过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用典教学案例呈现教学现状,归纳分析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统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用典情况,83篇古典诗歌选文中,梳理总结典故使用69处,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上册,用典数量总体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且理解难度逐步加大。第三剖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典故注释的得失。第四阐述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典故教学的功能意义与基本教学策略,根据用典类型提出相应教学建议,并从四个方面总结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典故教学的注意事项。
邓晓青[6](2019)在《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学“虚实”之美的领悟与赏析》文中研究表明“虚实”是文学批评和文本分析中常用的概念,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对学生提到的写作手法、艺术效果和篇章结构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个概念被当作意义自明的词汇讲授给学生,对它的涵义、用法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差异却没有进行分析辨别,这导致了“虚实”的概念人人会说,人人自以为明白,却很少有人说明它究竟何指的状况。笔者认为,虚实既可以指文学写作中“以虚写实”、“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又可以指文学鉴赏中“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同时还可以指文本篇章“虚实参差”、“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虚实既是含蕴无限、立象尽意的诗性之美,又是要言不烦、笔墨省俭的谋篇之法。之所以能把这些不同语境下的用法统一于“虚实”概念之下,是基于它们都体现着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虚构性、含蓄性和想象性的共识,反映了人们在文学反映现实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惯例意识。可以说,虚实就是文学作品在形象、情节、结构和意蕴等方面呈现出的主次关系,它是文学的审美性和情理感在文学作品各个方面的表现。“虚实”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蕴含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心理模式,对历代文学的创作和接受都有深远的影响。其理论源出于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也与佛学禅宗的“空”“境界”等观念密切相关。魏晋以后,“虚实”的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被普遍接受,其理论得到空前发展。站在今天的理论视野上看,我们发现文学上的“虚实相生”既可以归为方法论的问题,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审美特征论的问题;“虚实”的观念已经由方法扩展到包括主体创作、欣赏和文本结构性特征的整个文学活动领域;因此,领悟文学中形形色色的“虚实”问题,对于掌握文学常识、夯实文学基础、提高写作和鉴赏水平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对“虚实”概念的分析着眼于文学欣赏效果意义上的“虚实”内涵,即与“意境”概念密切相关的“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文学观念,同时也兼及对文学写作和文本结构方面主次详略问题的分析,并揭示这些观念的内在统一性。在国外文学理论中,“虚实”并未作为一个范畴被提出来,但其中包含有不少体现着“虚实”审美效果、结构特点和创作方法的思想,本文也有所提及。本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虚实”概念、内涵进行探析,从写作手法和阅读欣赏的角度分析“虚实”内涵,梳理文学作品中有关“虚实”的理论渊源以及西方有关“虚实”的理论观点。第二章主要以抒情类文学作品和叙事类文学作品为例分析抒情类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虚实以及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的详略之虚实以及对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特点的教学分析,运用了大量的高中语文教学实例对意境“虚实相生”五个方面的审美特点加以分析概括。第三章主要是回归到教学实际,分析了古代诗歌意境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方法进行探究。总之,文学赏析中的“虚实”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角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诗歌鉴赏中虚实作为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虚实相生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之一的理解尚且存在许多的困惑,因此,正确引学生鉴赏诗歌意境“虚实”之美显得尤为迫切。
赵为[7](2019)在《重返思无邪: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耀眼夺目。古诗词大约是伴随着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产生与发展的。这类文学形式有其历史性。虽然古代与现代社会并未完全割裂,但不得不说,古今之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社会状况,阶级差异,接受标准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许多教师一味地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和视角去观照古典诗歌,我们很难把握住其中的精妙与韵味,在一定程度上,会丧失古典诗歌的文化价值,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产生学诗的兴趣。只有通过认识“思无邪”,把握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特点,发掘背后的教学价值,才会帮助学生扒开古诗词里的重重迷雾,从里到外认识古诗词。本文从以下四部分展开阐释。第一部分认识“思无邪”,解读关于“思无邪”最具代表性的四种观点、借助场域概念分析“思无邪”多元解读背后的原因与“思无邪”涵盖范围的界定、再到“思无邪”对古诗词在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梳理,从而深化对“思无邪”的认识。为“思无邪”教学价值的探析,提供认识基础。第二部分探讨“思无邪”的教学价值,从道德、审美以及思维三个维度切入,并结合《诗经》作品以及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上的古诗词作品实例帮助解读三大价值。第三部分是将“思无邪”的教学价值作为古诗词在教学上的追求目标,结合笔者高中语文实习经历和知网上的关于古诗词教学设计的部分期刊,深入探析当前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则是依据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思无邪”的教学价值的目标导向,通过诵读训练、想象训练、教案设计三个维度,着力寻找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总之,本文以“思无邪”为视角,探究“思无邪”的教学价值,以此来观照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与学,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古诗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更有效的古诗词学习方式。
张东艳[8](2018)在《清代杜诗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着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着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审美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第二章探究王士禛以审美为中心的杜诗学,并探讨“渔洋不喜少陵”、《唐贤三昧集》不选杜诗等有争议的诗学问题。在探析王士禛“神韵说”的形成原因、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歌体裁、艺术、考证、评选、传播接受和杜甫人格等六方面梳理王士禛的论杜表现。王士禛颠覆了杜诗的集大成地位,从侧面揭示了杜诗的新变和丰富多样性;厘清了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了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力图重构以王维为中心的诗学价值系统,从反面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第三章探究沈德潜以政教为中心的杜诗学。在探析沈德潜“格调说”的渊源、内涵和诗学主张的基础上,从诗歌宗旨、诗歌体裁、集大成、诗法等四方面梳理沈德潜的论杜表现,并探析其在诗歌创作中对杜诗的借鉴和以政教论杜的不足之处。沈德潜推尊杜甫的主张一方面顺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助推力,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第四章探究翁方纲以诗法为中心的杜诗学。探析了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着重研究翁方纲《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和批杜特色。翁方纲将杜诗作为“肌理说”的典范,深入探讨了杜诗之“法”,借助杜诗建构“肌理说”,又用此说阐释杜诗,证明“肌理说”的正确性。杜诗成为翁方纲阐明诗学主张以及与前贤后学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翁方纲采用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批杜,首次大量借用书法术语批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乾嘉年间杜诗学与金石学、书学交融的新特色。第五章探讨袁枚、赵翼、蒋士铨以性情为中心的杜诗学。三人论杜都以性情为中心,揭示了杜诗的抒情本质。但袁枚强调杜诗长于言情、“苦”和“多创”的特点,学杜并不独尊杜。赵翼肯定杜甫的创新,提出杜甫“天才论”,具有鲜明的尊杜倾向;并发挥史学家之长考证杜诗。蒋士铨没有摆脱“忠孝义烈”和“温柔敦厚”的窠臼,论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杜诗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借鉴意义。第六章探究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从《秋兴八首》的题目渊源、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等四方面论述《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贾开宗论《秋兴八首》的突出特点是以史证诗和借杜言志,体现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杜诗学的影响。《秋兴八首偶论》作为杜诗学史上第一部《秋兴八首》专论,又体现了清代杜诗学深入化、专题化的新特点。第七章探讨卢震《杜诗说略》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将《杜诗说略》的二十四则分为正变论、创作论、诗法论、鉴赏论等四部分进行论述。卢震论杜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家、道教、佛教、书画艺术的术语譬喻诗学;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杜诗的研究范式,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论杜。《杜诗说略》的性质类似于一本较为系统的《杜诗概论》,这在清代杜诗学史上尚属首例,体现了清初杜诗学的新变。
滕祥辉[9](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滕祥辉[10](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
二、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哲理美 |
二、含蓄美 |
三、语言美 |
四、音乐美 |
小结: |
(2)新世纪国产电影与诗歌的互文性对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互文性理论的研究 |
1、关于互文性理论的国外研究概况 |
2、关于互文性理论的国内研究概况 |
(二) 关于电影与诗歌艺术的研究 |
1、“诗电影”研究 |
2、电影诗意与诗性研究 |
3、电影与诗歌关系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相关概念辨析 |
(一) 研究目的及问题 |
(二) 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及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 相关概念辨析 |
1、诗电影 |
2、电影诗意 |
3、具有诗歌元素的电影 |
第一章 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与电影的表层文本镶嵌 |
第一节 诗歌在电影中的表层镶嵌方式 |
一、字幕:诗歌文本的视觉化呈现 |
二、画外音、人物朗诵:诗歌文本的听觉化表达 |
三、题画诗:诗歌文本与影像的重叠显现 |
第二节 诗歌表层文本镶嵌中的影像修辞功能 |
一、诗歌衔接影像 |
二、诗歌辅助影像抒情 |
三、诗歌象征手法的影像化表达 |
第三节 诗歌和影像共建意义文本 |
一、对话与复调:诗歌和影像的互译性共鸣 |
二、解构与重构:影像意义的再确立 |
三、复式表达:双重建构下的受众多元感知 |
第二章 多重叙述元素:诗歌在电影中的叙事性呈现 |
第一节 剧情线索:诗歌推动情节发展 |
一、《长江图》:在诗歌秘密中展示文化长河的变迁 |
二、联结人物命运体验与时空的航线图诗集 |
三、诗集引领下的生命追溯之旅 |
第二节 故事背景:诗歌丰富电影内蕴 |
一、《妖猫传》:影像再现盛唐意象 |
二、“长恨歌”与贵妃之死 |
三、“长恨歌”母题重构 |
第三节 人物形象:诗歌彰显诗性品格 |
一、《推拿》:苦闷艰辛的盲人诗人 |
二、《地球最后的夜晚》:梦境中的寻找者 |
三、《我的诗篇》:为底层立言的工人群像 |
第三章 交错拼叠的架构:诗歌在电影中的结构性介入 |
第一节 诗意化的时间结构 |
一、《路边野餐》:诗歌与影像的非线性叙事 |
二、时间综合:三个时间层面的跳跃与共存 |
三、凝固与绵延:内在时间的具象化 |
第二节 诗意化的空间场景结构 |
一、意象拼贴:物的意识化处理 |
二、镜头碰撞:虚实交错的空间图景 |
三、地域空间与心灵空间的隐喻和映衬 |
第三节 诗意化的电影情绪结构 |
一、人物关系的陌生化建构 |
二、故事情节的弱化展示 |
三、内在情绪结构的诗化彰显 |
第四章 诗意的可视化传递:诗歌与电影的精神性对话 |
第一节 电影诗意的双重表达 |
一、诗意电影中的诗意表现机制 |
二、长镜头中的诗意美学 |
三、文本直观诗意与影像感官诗意的交叠 |
第二节 内在精神的影像外化 |
一、思绪与心境:场景幻象的营造 |
二、回忆与梦境:闪回的镜头 |
三、意识流: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联想 |
第三节 诗意影像与受众感知的精神共鸣 |
一、平凡人物的心灵素描 |
二、客观生活的诗意记录 |
三、显像之外的诗性关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留白艺术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古典诗歌 |
(一)高中古典诗歌的特点 |
(二)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
三、“留白”艺术在高中古典诗歌课堂的实际运用 |
(一)学生思维上的“留白” |
(二)学生学习时的留白 |
(三)学生课后的留白 |
四、结束语 |
(4)“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部编本”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
第一节 课程标准 |
一、语文课程性质 |
二、课程目标的要求 |
第二节 语文教材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选编分析 |
第三节 文体特质 |
一、文体的共性和个性 |
二、文本的教学价值 |
第四节 学生情况 |
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
第一节 紧扣课标,选择目标切入点 |
一、围绕古典诗歌常识,丰富学生积累 |
二、把握古典诗歌语言,培养学生语感 |
三、体验古典诗歌情感,健全学生人格 |
第二节 挖掘教材,选择内容重难点 |
一、分析助读系统,明确重点内容 |
二、发掘作业系统,寻找教学难点 |
第三节 定位文本,选择文体个性点 |
一、突出古典诗歌的音乐性 |
二、关注古典诗歌的凝练性 |
三、抓住古典诗歌的含蓄性 |
四、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
五、明确古典诗歌语言风格 |
第四节 聚焦学情,选择教学落脚点 |
一、针对学生学习需要,选择合宜内容 |
二、关注学生课堂状态,生成教学内容 |
第五节 立足教师实际,教学相长寻求契合点 |
一、立足自身个性,发挥自身优势 |
二、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发展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案例分析 |
一、《钱塘湖春行》教学案例 |
二、《钱塘湖春行》教学内容选择的分析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实践 |
一、《满江红·小住京华》课前分析 |
二、《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
三、《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内容选择的分析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契合的教学方法 |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对语文教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统编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用典教学研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1.典故的涵义 |
2.用典的涵义 |
(四)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 |
1.内容与目的 |
2.研究方法 |
(五)理论依据 |
1.将典故作为互涉文本,进一步解读古典诗歌 |
2.以典故内容为支架建构知识体系 |
一、初中语文古典诗歌典故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设计举例分析 |
(二)教学实录举例分析 |
(三)初中古典诗歌典故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用典情况统计 |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用典情况统计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典故注释概况与得失 |
1.教材注释齐全的用典篇目统计 |
2.完全未被注释的篇目 |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用典教学功能与教学建议 |
(一)功能意义 |
1.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单一的教学方法 |
2.互文本使阅读体验多元化,促进主旨理解,积累典故知识 |
3.以典故内容为支架建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迁移 |
4.培养典雅的审美趣味 |
5.批判学习与传承典故中的传统文化 |
(二)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用典教学策略 |
1.以典设疑,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
2.以典导入,典故的故事性可以吸引学生兴趣与注意 |
3.以典带学,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
4.积少成多,在总结与记忆中学会举一反三 |
(三)不同用典类型教学方法建议 |
1.追溯原型,还原意境——适用于明用、暗用、正用、反用 |
2.对比化用,对照文意 |
(四)典故教学的注意事项 |
1.控制量度:适量引入互涉文本内容 |
2.解读适度:避免解读的无边化 |
3.注意广度:文本选择考虑师生视野 |
4.时机适度:适时恰当引入互涉文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学“虚实”之美的领悟与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对“虚实”概念内涵的探析 |
第一节 作为写作手法的“虚实”概念 |
一、虚实结合 |
二、以虚写实 |
三、虚实对比 |
第二节 作为欣赏效果的“虚实”概念 |
一、从意象到意境 |
二、用侧面描写暗示信息 |
三、艺术上的留白 |
第三节 中外文学理论中有关“虚实”的理论渊源 |
一、我国古代有关“虚实”的理论渊源 |
二、西方有关“虚实”的理论观点 |
第二章 抒情类和叙事类文学作品之虚实探析 |
第一节 抒情类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虚实 |
一、语义中的虚义和实义 |
二、虚实与意境 |
第二节 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的详略笔法之虚实 |
一、形象塑造之详略得当 |
二、小说情节结构之虚实相间 |
第三节 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特点的教学分析 |
一、含蓄婉转的朦胧美 |
二、回味无穷的想象美 |
三、打破时空的曲折美 |
四、情景交融的融合美 |
五、虚中藏实的情理美 |
第三章 诗歌意境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方法探究 |
第一节 高中诗歌意境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一、一元解说代替多元解读 |
二、“大水漫灌”代替情感引导 |
三、模式套路代替课堂对话 |
第二节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意境美之方法探究 |
一、情感朗诵 |
二、发挥想象 |
三、善于联想,举一反三 |
四、比较欣赏,领会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重返思无邪: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思无邪”的研究现状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认识“思无邪” |
第一节 关于“思无邪”的主流解读 |
一、心思纯正 |
二、无边无涯 |
三、美刺归正 |
四、中和之美 |
第二节 “思无邪”多元解读的原因与概念界定 |
一、“思无邪”多元解读存在的原因 |
二、“思无邪”的概念范围界定 |
第三节 “思无邪”对创作、体验的影响 |
一、自由的创作空间 |
二、诗性思维的内化 |
三、一元、多元与歧义解读的存在 |
四、追求习性的共鸣 |
第二章 “思无邪”的教学价值的探究 |
第一节 道德价值 |
一、“美刺”的由来 |
二、“美刺”的界定 |
三、“美刺”的影响 |
四、“美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里的彰显 |
第二节 审美价值 |
一、“象”的审美探究 |
二、“兴”的审美解读 |
三、中和的审美探究 |
第三节 思维价值 |
一、思维之“兴”存在原因 |
二、思维之“兴”的前提—互渗 |
三、思维之“兴”的关键—隐喻 |
四、审美之“兴”与思维之“兴”关系探究 |
第三章 “思无邪”价值导向下的古诗词教学困境认识 |
第一节 教师教学的问题 |
一、缺乏合理教案设计,教学碎片化 |
二、不重视古诗词,教学边缘化 |
第二节 学生学习的问题 |
一、缺乏诗性基础,学习模板化 |
二、忽略情感教育,学习功利化 |
第四章 “思无邪”价值导向下的古诗词教学优化措施 |
第一节 进行古诗词诵读训练 |
一、排除心里杂念,虚心静虑 |
二、订正诵读方式,熟读玩味 |
三、实现诵读目标,悟道融通 |
第二节 构建古诗词想象训练 |
一、丰富认知,奠定想象基础 |
二、感官接触,呈现有声画面 |
三、隐喻挖掘,寻求兴发感动 |
四、类比迁移,构建诗性思维 |
第三节 古诗词教案优化设计 |
一、结合单元导读,把握教学重难点 |
二、以小点为突破口,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
四、结合诗无达诂标准,鼓励多元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杜诗学”概说 |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四、基本框架 |
五、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
二、反对“诗史说” |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
六、抑杜扬李 |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
小结 |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
一、古风 |
二、律诗 |
三、绝句 |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
一、褒扬杜诗 |
二、杜诗指瑕 |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
一、《古诗选》 |
二、《十种唐诗选》 |
三、《唐贤三昧集》 |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
一、概论前人学杜 |
二、论王安石论杜 |
三、论黄庭坚学杜 |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
小结 |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
二、诗教与性情 |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
一、忠君爱国 |
二、温柔敦厚 |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
一、古风 |
二、律诗 |
三、绝句 |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
三、杜诗的新变 |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
一、字法 |
二、句法 |
三、章法 |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
小结 |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
三、以“史法”论杜诗 |
小结 |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
三、论学杜 |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
五、考证杜诗 |
六、论杜甫之人品 |
七、小结 |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
一、论杜诗之创新 |
二、论杜甫之天才 |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
四、考证杜诗 |
五、杜诗指瑕 |
六、小结 |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
二、论杜诗注本 |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
四、小结 |
第六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
一、不可分割 |
二、承上启下 |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
三、用典 |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
一、以史证诗 |
二、借杜言志 |
小结 |
第七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
第一节 正变论 |
第二节 创作论 |
第三节 诗法论 |
第四节 鉴赏论 |
小结 |
结语 |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文献 |
二、国内着作 |
三、国外着作 |
四、学位论文 |
五、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一、科研论文 |
二、科研项目 |
后记 |
四、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之“美”[J]. 张琳鹏. 青年文学家, 2021(05)
- [2]新世纪国产电影与诗歌的互文性对话研究[D]. 周陈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留白艺术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 卢晓红. 散文百家(理论), 2020(04)
- [4]“部编本”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D]. 林美霞.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统编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用典教学研究与建议[D]. 张旭.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学“虚实”之美的领悟与赏析[D]. 邓晓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7]重返思无邪: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和策略[D]. 赵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清代杜诗评论研究[D]. 张东艳. 苏州大学, 2018(12)
- [9]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10]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