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安全文化与提速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邱铁鑫[1](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李科宏[2](2019)在《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成熟度及监督演化博弈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目前己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在建里程和运营里程最多的国家,极大的改善了人民出行质量,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近年来跨越式发展的成果,管理体制也处于摸索阶段,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安全管理既有过去的属性特点,也出现了以往不曾有的新状况和新课题。因此,高铁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变得愈发重要。为规范和加强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出台了一系列铁路安全管理及监督相关的法律条文。相关单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出台,细化和完善了具体办法和措施,为初步建立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我国高铁投产运营后往往采取委托运输管理模式开展生产经营,在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中,国家铁路局安全监管、高铁公司安全监督检查和高铁委托单位安全生产之间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所以理清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研究优化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对于提升高铁安全管理水平和确保高铁运营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高速铁路复杂的运营安全管理及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深化对高铁运营安全管理规律的认识和经济有效地预防高铁运营安全事故为目标,对高铁运营安全管理及监督体系展开以下研究:(1)针对高铁运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问题,论文构建了高铁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体系建议模型,该模型包括属性和水平两个维度,可以使高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项点和要素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表述,并有助于高铁运营安全管理水平的客观评价;在建议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对安全管理成熟度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避免了单一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能更加全面、系统和直观的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该模型及评价方法便于使铁路企业更好的比较自身以及行业整体或其他同类企业的成熟度水平,有利于企业制定合适的安全管理成熟度提升策略,并实现客观评价与监督,从而提高高铁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2)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特点,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存在的动态博弈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存在国家铁路局,高铁公司和委托路局三方的系统演化博弈模型以及从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内部的角度提出了存在高铁公司及其三个委托路局四方的多委托方监督演化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演化博弈理论推导和数学证明,对以上两种模型的系统演化博弈均衡点进行求解,并分析复杂博弈模型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是否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得到了系统博弈各方进行决策的稳定状态。(3)针对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各方演化博弈过程中表现出长期性、周期性和多重反馈等动态复杂特征。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复杂系统模型结构进行分析和子系统分解,分别建立了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演化博弈和多委托方监督演化博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中博弈演化的反馈结构与行为,将演化博弈理论与系统动力学仿真相结合,研究分析了这两类复杂博弈模型在各利益相关方的长期动态博弈过程中是否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并对以上两种模型的系统演化博弈均衡点进行稳定性仿真验证。(4)为使国家铁路局,高铁公司,委托路局等多方博弈达到最优的控制状态。本文针对我国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的考核奖惩工作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基于系统静态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对其进行逐步优化,提出了动态奖励,动态奖惩和优化动态奖惩三个模型;通过对多委托方监督静态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优化,提出了多委托方监督动态演化博弈模型。通过使用演化博弈理论与系统动力学仿真相结合对上述模型进行优化分析,使系统中各方在长期博弈过程中达到了理想的平衡状态,从而为我国高铁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并为提高高铁运营安全监督检查的效果以及监管机制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进一步完善高铁委托运输管理制度。
莫宗鹏[3](2019)在《牡丹江铁路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优化》文中认为铁路安全是铁路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关系着乘客的人身安全,直接影响着整个铁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安全问题管理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复杂,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供电安全管理,在电气化铁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供电安全管理显得越发重要。我国铁路正在进行全面提速,而铁路的提速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安全先行,才能确保铁路的正常运营,这就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每一个节点都不能出现差错,任何一点故障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本文以牡丹江铁路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为例,对牡丹江铁路供电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现在铁路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特别是作业安全中的人、物、环境等重要因素对供电安全管理的影响与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保障铁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和稳定。本文首先对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分析目前的安全管理现状,结合牡丹江铁路供电段作业实际,对劳动安全问题进行数据调查,使用事故致因理论对近些年来供电段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据杜邦安全管理体系,实现有效的劳动安全管理、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强化现场作业过程控制、抓好特殊环境下劳动安全以及提高劳动保护用品、用具的安全性等五方面对供电段的劳动安全管理进行优化,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的提高供电段的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把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进行、保护国家财产。同时,给予同类企业安全管理一些启示,对铁路各供电段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春林[4](2016)在《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安全领导力未发挥应有作用导致的现场管控薄弱是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如何通过改善安全领导力提升建设项目安全绩效是一个极其重要但尚未很好回答的问题。本论文凝练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开发安全领导力测评量表,研究安全领导力对建设项目安全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建筑业安全领导行为规范,设计并验证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为改善安全领导力从而提升建设项目安全绩效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基于人种志研究和扎根理论,凝练出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共包含安全影响与德行垂范、安全指导与愿景激励、安全关注与个人尊重、安全控制与绩效管理四个维度;提出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理论模型,指出建筑业安全领导力包含建设单位、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三个层面,并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两大路径作用于建设项目安全绩效。其次,基于结构化访谈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因子结构并开发出安全领导力量表,为安全领导力实证研究提供测评工具。再次,基于结构方程建模,研究建设项目各方安全领导力的影响关系,阐释了安全领导力对项目安全绩效作用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两大路径。最后,基于以上成果,提炼出建筑业管理者的安全领导行为规范,作为设计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的基础和依据;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证调研,发掘出安全领导力有效性评价指标,作为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设计阶段的有效性论证依据;基于行动式研究,在案例项目上设计并实施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通过纵向效果评价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归纳出建筑业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方法和流程。本论文提出了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理论模型,为本领域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开发了安全领导力因子结构和量表,为开展安全领导力现状评估和持续改善提供了测评工具;揭示了各方安全领导力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影响项目安全绩效的机理,丰富了安全领导力的理论成果;提炼出建筑业安全领导行为规范并设计实施有效的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为提升建筑业安全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行动式研究的安全领导力设计与实施流程,可作为管理工具指导从业者在安全领导力改善中的规范性实践。
刘骁,吴伟[5](2012)在《铁路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与社会政治》文中研究指明1序言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的行车安全,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生产,更重要的是影响社会生活和安定。铁路线路绵延万里,跨越千山万水,自然条件复杂,在运输过程中作业比较频繁,情况千变万化,只要有一段路基、一根钢轨、一台机车、一个车辆、一个要害部位的发生损坏和故障,或一个与行车直接有关的人员的瞬间疏忽,就会造成行车不安全。铁路从长期实践和血的
张伟[6](2012)在《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运输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铁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贯彻"安全第一、
郭继承[7](2012)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构筑铁路企业科学发展的基石》文中指出铁道部党组近日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铁路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建设为重点,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铁路文化。安全文化是铁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有意塑造、并为全体职工所遵循的具有铁路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和行为规范,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合。铁路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运输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因
徐安雄[8](2011)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3月,铁路系统由四级管理模式(部、局、分局、站段)精简为三级管理模式(部、局、站段),三级模式中底层一级的车务段是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组织单位与安全责任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加快、行车密度加大,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内容与要求逐步提高,车务段的安全管理对我国铁路系统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总结分析车务段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层次模式,探讨了车务段安全生产基础化对策,以及分析了车务段安全生产管理的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措施。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的研究中,是基于车务段自身的特点,重点研究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模式,提出了车务段安全生产的要素的集合,探讨了车务段安全管理的两个层次,以及进行了车务段作业生产分析与安全生产保障的对策研究。在车务段安全管理基础化对策研究中,首先对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探讨,指出人员因素是基础化对策的重点,同时重点探讨了人员安全检修教育与培训,逐步营建车务系统安全文化的对策。在车务段安全管理基层化对策研究中,指出车务系统中间站是基层化对策的关键。提出了车务系统中间站安全保障体系模式,探讨从现场作业和安全管理两个层面对中间站进行技术指导。其中,现场作业指导在于寻求中间站安全生产的技术性对策,建立统一、高效的设备、设施来确保安全,协调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安全管理指导在于建立健全中间站安全管理体系,科学地制定车站安全规章制度、考核办法,并落实制定的制度,包括完善中间站人员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的控制过程、建立、健全岗位激励与考核等具体实施办法。在车务段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研究中,提出运用相对简单的统计学方法来评价车务段安全管理的质量,并运用OSHMS中的PDCA循环来实现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研究所探讨的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车务段机关和基层生产单位以及路局在安全生产上提供借鉴,以适应车务段管理者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也能为铁路安全生产研究提供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指导性资料,同时铁路局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汉武[9](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谭小建[10](2010)在《关于铁路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铁路行业具有优良文化传统,但当前铁路文化建设落后于铁路快速发展的形势任务需要,必须重建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的内外环境,提升铁路行业核心竞争力。
二、铁路安全文化与提速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安全文化与提速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2)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成熟度及监督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成熟度理论研究 |
1.2.2 安全评价体系和方法研究 |
1.2.3 铁路安全管理体制研究 |
1.2.4 高铁委托运输管理模式研究 |
1.2.5 博弈理论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综合评价理论 |
2.1.1 传统综合评价方法 |
2.1.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 |
2.2 传统与演化博弈理论 |
2.2.1 传统博弈分析的局限性与演化博弈理论的产生 |
2.2.2 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 |
2.2.3 演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演化稳定策略及演化均衡模型 |
2.2.4 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稳定性判别方法 |
2.2.5 传统与演化博弈理论中的假设比较 |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2.3.2 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 |
2.3.3 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
2.3.4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
第3章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 |
3.1 中国高铁运营安全管理成熟度模型 |
3.1.1 属性维度 |
3.1.2 水平维度 |
3.2 中国高铁运营安全管理成熟度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等级特征及估值范围 |
3.2.2 要素层和单元层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 |
3.3 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铁运营安全监督博弈演化模型研究 |
4.1 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现状 |
4.2 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静态演化博弈模型 |
4.2.1 模型描述及建立 |
4.2.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4.2.3 模型稳定性证明 |
4.3 高铁运营安全多委托方监督静态演化博弈模型 |
4.3.1 模型描述及建立 |
4.3.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4.3.3 模型稳定性证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铁运营安全监督博弈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
5.1 建模目的及系统边界确定 |
5.2 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静态演化博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5.2.1 系统模型结构分析 |
5.2.2 模型仿真及稳定性分析 |
5.3 高铁运营安全多委托方监督静态演化博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5.3.1 系统模型结构分析 |
5.3.2 模型仿真及稳定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奖惩机制优化研究 |
6.1 高铁运营安全监督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
6.1.1 动态奖励模型求解及稳定性证明 |
6.1.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动态奖励模型仿真及稳定性分析 |
6.1.3 动态奖惩模型求解及稳定性证明 |
6.1.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动态奖惩模型仿真及稳定性分析 |
6.1.5 优化动态奖惩模型求解及稳定性证明 |
6.1.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优化动态奖惩模型仿真及稳定性分析 |
6.2 高铁运营安全多委托方监督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
6.2.1 动态奖惩模型求解及稳定性证明 |
6.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动态奖惩模型仿真及稳定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成熟度等级定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发表论文 |
2.科研活动 |
(3)牡丹江铁路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劳动安全管理理论概述 |
2.1 劳动安全管理的含义和任务 |
2.2 劳动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
2.3 海恩法则 |
2.4 杜邦安全管理体系 |
第3章 牡丹江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牡丹江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数据调查分析 |
3.1.1 牡丹江供电段简介 |
3.1.2 劳动安全问题数据调查 |
3.2 牡丹江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问题 |
3.2.1 人的不安全因素 |
3.2.2 物的不安全因素 |
3.2.3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
第4章 牡丹江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对策 |
4.1 实现有效的劳动安全管理 |
4.1.1 加强劳动安全意识 |
4.1.2 劳动安全生产例会及工作票制度 |
4.1.3 加强职工劳动安全教育 |
4.2 提高设备和劳动保护用品、用具的安全性 |
4.2.1 提升标准化作业能力 |
4.2.2 把好劳动保护用品、用具质量关 |
4.2.3 健全安全警示标志 |
4.3 抓好各种环境下劳动安全 |
4.3.1 工作环境下的安全管理 |
4.3.2 冬季劳动人身安全控制措施 |
第5章 落实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保障措施 |
5.1 抓关键环节控制 |
5.2 实行安全问题闭环管理 |
5.3 建立双重预防机制 |
结论 |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牡丹江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状态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业的安全形势异常严峻且近年来未有明显改善 |
1.1.2 安全领导力能够有效改善建筑业的安全形势 |
1.1.3 安全领导力尚未在建设管理研究领域引起广泛重视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安全领导力及其对安全绩效的影响 |
1.2.2 安全领导力与安全管理 |
1.2.3 安全领导力与安全文化 |
1.2.4 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安全绩效的影响 |
1.2.5 安全领导力的有效性 |
1.2.6 行动式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标、范围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建筑业安全领导力及理论模型构建 |
2.1 建筑业安全领导力人种志研究对象选取和预调研 |
2.2 建筑业安全领导力人种志研究方法 |
2.2.1 实证数据收集 |
2.2.2 实证数据分析 |
2.3 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
2.3.1 安全影响与德行垂范 |
2.3.2 安全指导与愿景激励 |
2.3.3 安全关注与个人尊重 |
2.3.4 安全控制与绩效管理 |
2.3.5 安全领导力四大维度的关联性分析 |
2.4 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理论模型 |
2.5 小结 |
第3章 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因子结构和测评量表 |
3.1 建筑业安全领导力因子结构和测评量表开发 |
3.1.1 安全领导力及其维度 |
3.1.2 建设单位和总包单位安全领导力因子结构和测评量表开发 |
3.1.3 班组长安全领导力测评量表 |
3.2 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因子结构和测评量表开发 |
3.2.1 因子选取和预调研 |
3.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3 建设项目工人安全行为的测评 |
3.4 小结 |
第4章 建筑业安全领导力对建设项目安全绩效的作用机理 |
4.1 现有研究评述 |
4.2 建设项目各方安全领导力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 |
4.2.1 建设单位安全领导力与总包单位安全领导力的关系 |
4.2.2 总包单位安全领导力与班组长安全领导力的关系 |
4.3 建设项目各方安全领导力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 |
4.3.1 调研量表和受调研人员 |
4.3.2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方法 |
4.3.3 假设检验结果 |
4.4 安全领导力对建设项目安全绩效作用的安全管理路径 |
4.4.1 建设项目各方安全领导力的直接作用关系 |
4.4.2 领导力驱动的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方法与实践 |
4.5 安全领导力对建设项目安全绩效作用的安全文化路径 |
4.6 小结 |
第5章 建筑业管理者安全领导行为规范和安全领导力有效性评价指标 |
5.1 建筑业管理者安全领导行为规范 |
5.1.1 建设单位项目管理者安全领导行为规范 |
5.1.2 总包单位项目管理者安全领导行为规范 |
5.2 安全领导行为规范的有效性评价 |
5.2.1 安全领导力有效性评价指标初步确定 |
5.2.2 安全领导力有效性评价指标的实证研究 |
5.2.3 关键的安全领导力有效性评价指标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行动式研究的建筑业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 |
6.1 行动式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
6.2 案例项目选取及其安全初始状态调研 |
6.2.1 案例项目选取和简介 |
6.2.2 初始状态调研与问题诊断 |
6.3 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
6.3.1 方案初步设计 |
6.3.2 方案比选和完善 |
6.3.3 方案实施与监督落实 |
6.4 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的实施效果评价 |
6.4.1 方案落实力度和效果调研 |
6.4.2 各方安全领导力改善纵向测评 |
6.4.3 建设项目安全文化改善纵向测评 |
6.5 基于行动式研究的安全领导力改善方案设计与实施流程 |
6.5.1 方案设计与实施的经验与问题总结 |
6.5.2 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流程与方法总结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工作回顾与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安全领导力因子结构和测评量表开发预调研方案 |
附录B 建设单位安全领导力测评问卷(总包单位评价) |
附录C 建设项目安全文化测评问卷(总包单位评价) |
附录D 行动式研究方案之“安全与健康固定议程” |
附录E 行动式研究方案之“高层管理者工地安全走访”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务段安全管理评价研究 |
1.2.2 车务段安全管理关键环节研究 |
1.2.3 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目标、方法和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与模式探析 |
2.1 车务段安全管理的结构模型 |
2.2 车务段安全生产的影响要素集合 |
2.2.1 行为要素集合 |
2.2.2 物质要素集合 |
2.2.3 利益要素集合 |
2.2.4 制度要素集合 |
2.2.5 信息要素集合 |
2.3 车务安全管理体系的层次 |
第3章 车务段安全基础管理 |
3.1 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探讨 |
3.2 车务段安全教育体系设计 |
3.2.1 安全教育体系架构 |
3.2.2 交通安全的专业教育体系 |
3.3 车务段安全文化建设 |
第4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基层化对策 |
4.1 中间站的安全管理模式 |
4.1.1 中间站安全生产基本要素 |
4.1.2 中间站安全保障模式 |
4.1.3 中间站事故预测与风险管理 |
4.1.4 中间站安全管理指导工作的信息化 |
4.2 中间站现场作业的安全指导 |
4.2.1 中间站各项现场作业的安全重点共性分析 |
4.2.2 调车作业安全指导 |
4.2.3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指导 |
4.2.4 中间站货运作业安全指导 |
4.2.5 中间站客运作业安全指导 |
4.3 中间站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 |
4.3.1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
4.3.2 做好中间站站长选拔 |
4.3.3 对中间站职工的培训 |
4.3.4 监督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 |
4.3.5 强化过程管理在中间站运输生产中的作用 |
4.3.6 构筑中间站的团队精神 |
第5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质量评价与改进 |
5.1 车务段安全管理质量的评价方法 |
5.2 车务段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4.1 用户分类 |
4.2 用户需求 |
4.3 数据需求 |
4.4 业务流程分析 |
4.5 数据流程分析 |
4.5 平台功能需求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5.1 平台建设目标 |
5.2 平台总体设计 |
5.3 平台功能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接口设计 |
5.6 运行环境设计 |
5.7 安全设计 |
5.8 关键技术研究 |
5.9 技术创新点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应用实例 |
7.1 项目背景简介 |
7.2 系统建设情况 |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
7.6 系统运行效果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
1 移动设备 |
2 固定设备 |
3 自然灾害 |
4 视频监控 |
5 应急救援 |
(10)关于铁路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认识铁路文化 |
(一) 铁路既有的文化优势 |
1.优良的历史传承。 |
2.良好的精神引领。 |
3.优秀的典型示范。 |
4.优质的服务承诺。 |
5.良好的社会担当。 |
6.先进的发展理念。 |
7.与时俱进的价值观。 |
(二) 铁路文化现状的几个不相称 |
二、如何建设铁路文化 |
三、广铁的实践与体会 |
1.总体规划, 持续推进。 |
2.理念渗透, 融入管理。 |
3.服务中心, 注重实效。 |
4.丰富内涵, 打造品牌。 |
四、铁路安全文化与提速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管理成熟度及监督演化博弈模型研究[D]. 李科宏.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2)
- [3]牡丹江铁路供电段劳动安全管理优化[D]. 莫宗鹏.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4]建筑业安全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吴春林. 清华大学, 2016(11)
- [5]铁路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与社会政治[A]. 刘骁,吴伟. 第三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及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2012
- [6]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A]. 张伟. 第三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及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2012
- [7]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构筑铁路企业科学发展的基石[A]. 郭继承. 第三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及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2012
- [8]车务段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法研究[D]. 徐安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9]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10]关于铁路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谭小建.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