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婴儿肠套叠误诊分析

12例婴儿肠套叠误诊分析

一、婴幼儿肠套叠12例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纯林[1](2021)在《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目前超声是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但是对一些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因诊断准确率却很低,导致这部分患儿反复复发,多次灌肠后手术,增加了患儿痛苦。此外,肠套叠肠壁缺血程度的评估一直是个难题,临床上多根据病程及患儿一般情况决定行灌肠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具有盲目性及不确定性,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虽可以评估肠壁血流,但因其对低速血流缺乏敏感性,导致实际未坏死的肠管误判为肠管已坏死,使患儿未尝试性灌肠来扭转肠管生机而直接手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大量研究者在探索一种准确评估肠壁缺血程度的方法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以避免盲目灌肠及手术过度治疗。本研究通过肠套叠手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提高对肠缺血坏死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认识,同时利用SMI(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来预判肠管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目的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安徽省儿童医院近年来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儿的一般特征及超声表现,加深对肠壁缺血及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超声特征的认识,为术前肠管生机的预判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过度治疗、降低无效治疗。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探讨一种新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流的可行性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因肠套叠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并最终手术的120例病例资料,按照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套叠伴肠坏死组和肠套叠无肠坏死组,对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有无呕吐、有无便血、有无继发因素、有无肠管扩张、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肠壁增厚、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内积液、有无肠壁血流、套筒的长径、同心圆左右径、同心圆前后径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分布及声像图特征。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收集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肠套叠患儿126例,均行SMI检查,记录其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按临床一般经验处理原则将其分为2小时内肠套叠能自行复位组(60例)和2小时内肠套叠不能自行复位组(6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腹痛、有无腹胀、有无腹泻、有无便秘、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有无便血)及超声参数指标(有无肠系膜淋巴结、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长径、套筒左右径、套筒前后径),同时利用SMI技术对所有肠套叠包块成像,在同心圆横切面上手动描绘感兴趣区面积,测得包块内血流情况,记录Pixels、ROI、VI值,同时对套叠包块内血流进行分级,包块内无血流信号定义为SMI0级;包块内见点状、细棒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Ⅰ级;包块内见线状及长条形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Ⅱ级;包块内见网状或枝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Ⅲ级。不能自行复位组有61例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按灌肠压力将其分为两组:低压力组(8~10Kpa)及高压力组(11~13Kpa),先试行低压力灌肠(8~10Kpa),记录灌肠成功与否,对于低压力灌肠失败者,增加灌肠压力至(11~13Kpa),观察灌肠成功与否。同时记录灌肠所用时间。比较不同血流分级及不同压力下灌肠复位成功率。结果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120例肠套叠手术患者中,原发性肠套叠97例(80.83%),继发性肠套叠23例(19.17%)。肠套叠无肠坏死72例(60%),其中男性52例(72.22%),女性20例(27.78%),中位年龄24.00(14.00~36.00)月;肠套叠伴肠坏死48例(40%),其中男性37例(77.08%),女性11例(22.92%),中位年龄3.00(6.50-9.50)月,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90,P<0.001)。肠坏死组病程平均(42.23±18.06)小时,无肠坏死组病程平均(29.83±19.71)小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8,P<0.001);肠坏死组便血占比70.83%(34/48),无肠坏死组便血占比12.50%(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呕吐占比56.25%(27/48),无肠坏死组呕吐占比19.44%(14/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45,P<0.001);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33.33%(16/48),无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9.72%(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套筒长径(7.03±2.01)cm,无肠坏死组套筒长径(5.88±1.08)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3,P<0.001);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3%(40/48),无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6/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1,P<0.001);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87.50%(42/48),无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23.61%(1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5,P<0.001);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77.08%(37/48),无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41.67%(3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9,P<0.001);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43.75%(21/48),无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13.89%(1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3,P<0.001);120例患儿,直接手术21例,占比17.5%,灌肠失败后手术99例,占比82.5%,CDFI显示肠壁有血流者66例,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者54例,其中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有48例存在肠坏死,占比88.89%,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无肠坏死6例,占比11.11%;两组患儿在性别、套筒内有无淋巴结、同心圆左右径及前后径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病因包括美克尔憩室6例(26.09%),肠重复畸形4例(17.39%),肠息肉7例(30.43%),淋巴瘤3例(13.04%),肠腺肌瘤1例(4.35%),过敏性紫癜2例(8.70%)。继发性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美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美克尔憩室形态多变,有时憩室呈无回声,有时仅可见憩室样高回声;肠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时肠壁非均匀性增厚、回声极低、肠壁结构层次不清;肠息肉继发肠套叠时可见套筒内实性团块回声,有蒂连与肠壁,团块内可见多个细小无回声,CDFI显示团块内可见放射状血流信号,当有肠坏死存在时,CDFI显示息肉内无血流信号;肠重复畸形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可见圆形无回声,与肠腔不通,壁与消化道管壁结构类似。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126例肠套叠均成功进行了SMI成像。66例不能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59/66,小肠套叠占7/66;60例可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3/60,小肠套叠占57/60。不能自行复位组5例采取直接手术治疗,血流信号SMI0级,手术证实肠管坏死。61例不能自行复位者经灌肠处理,灌肠失败4例,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不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9.12±2.19,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15.56±4.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4,P<0.001)。不能自行复位组SMIⅠ级6例,VI平均值是1.65±0.65,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3.33%,当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50%;SMIⅡ级14例,VI平均值是3.83±0.69,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5.71%,压力增加至11~13 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92.86%;SMIⅢ级41例,VI平均值是9.02±2.56,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为70.73%,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1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6.081,P=0.014;在复位压力11~13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9.736,P=0.002。肠套叠包块内血流分级与VI值正相关,r=0.847,P=0.000,VI值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783,P=0.000,血流分级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813,P=0.0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复位成功率为59.02%,复位压力11~13Kpa下,复位成功率为84%,两组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26)。低压组与高压组在性别、年龄、套筒长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小年龄儿童、病程长、伴呕吐、便血、有继发因素、套筒长径大、套筒内有积液、腹腔有积液、肠壁增厚、肠管扩张、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患儿易发生肠坏死。对伴有这类临床特征的患儿应尽早治疗,扭转肠管生机,改善预后;CDFI可很好预测肠壁缺血,但仍存在一定误判率。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SMI技术可量化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客观评价套叠肠管的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避免盲目灌肠及过度手术治疗。

钟桂平[2](2019)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其超声特点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由超声初诊为肠套叠的80例患儿进行研究,纳入对象均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均有完整的X线诊断与急诊超声诊断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重点对急诊超声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超声特点、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00%(76/80),X线诊断符合率为67.5%(54/80),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P<0.05)。结论:小儿肠套叠大部分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横断面多为"同心圆征",纵切面多为"套筒征",诊断快捷方便,符合率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不错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高峰[3](2018)在《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CT与超声对成人肠套叠诊断价值比较、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分析、初步探讨CT对成人肠套叠治疗评估的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南开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临床拟诊为肠套叠病例共141例。依据试验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年龄在18岁及以上,有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完整的治疗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并经临床确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选94例,再分别对其CT与超声影像资料做分析研究。结果入选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94例,其中70例患者术前进行了肠道超声与CT检查,将术前进行超声与CT检查70例进行分组并与术后诊断进行比较,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如下:CT诊断正确率91.4%(64/70),其中漏诊3例(4.3%),误诊3例(4.3%)。漏诊病例3例,其中2例CT诊断为内疝,1例CT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误诊病例3例为小肠内疝。超声诊断正确率75.7%(53/70),漏诊10例(14.3%),误诊7例(10.0%),超声漏诊10例病例:5例为结肠癌;5例为阑尾炎并刺激回盲部造成肠套叠;超声误诊的7例病例中:3例误诊为内疝;2例为盆腔的小肠粘连,2例为腹膜炎。通过试验诊断证明两组检查均对成人肠套叠有诊断价值,CT较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入组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94例,全部都进行了CT扫描,其中单纯CT平扫33例;CT平扫+增强36例;单纯CT增强25例。通过与术后诊断进行比较,CT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如下:CT诊断正确率90.4%(85/94),其中误诊6例(6.4%),漏诊3例(3.2%)。单纯CT平扫诊断正确率87.8%(29/33),漏诊2例(6.1%),误诊3例(6.0%);CT平扫+增强诊断正确率91.7%(33/36),漏诊1例(2.8%),误诊2例(5.6%);单纯CT增强诊断正确率92.0%(23/25),误诊2例(8.0%)。对于入选94例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经术后诊断确诊为成人肠套叠72例。72例成人肠套叠中皆存在原发病因;小肠套叠25例(34.7%),回盲部套叠27例(37.5%),结肠套叠20例(27.8%)。在原发病因中,良性病变34例(47.2%),恶性病变38例(52.7%)。小肠套叠原发病灶中良性病变更多见19例(76.0%),息肉6例最多见;恶性病变6例(24.0%),转移瘤4例最多见。结肠套叠原发病灶中恶性病变17例(85.0%)更多见,结肠癌14例最多见。回盲部成人肠套叠原发病灶中良性病变12例(44.4%),恶性病变15例(55.6%),恶性病变发病率更高;恶性原发病因中以结肠癌6例最多见,良性原发病因中炎症刺激8例常见。在此组72例成人肠套叠中。良性原发病变主要包括息肉、炎症及脂肪瘤;恶性原发病变主要包括结肠癌、转移瘤和淋巴瘤。对于此72例成人肠套叠通过CT影像资料进行原发病因诊断分析:CT扫描对于成人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诊断正确率77.8%(56/72),16例(22.2%)未能发现原发病因,其中4例(5.5%)为小肠癌,6例(8.3%)为小肠息肉,2例(2.8%)小肠腺瘤,粘连2例(2.8%),炎症刺激1例(1.4%),小肠克罗恩病1例(1.4%)。其中单纯CT平扫25例,CT平扫原发病因检出率是60%(15/25);CT平扫+增强28例,CT平扫+增强原发病因检出率是89.3%(25/28),单纯CT增强19例,CT增强原发病因检出率是84.2%(16/19)。本组中12例肠套叠患者未经手术治疗,经肠镜检查后确认肠套叠已经恢复。其中4例为肠腔内导管置入后的患者;4例为炎症刺激造成的回盲部肠套叠;4例息肉患者经肠镜治疗后,肠套叠部位松解复位。在本组余下58例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其中有24例患者在手术前明确诊断肠套叠,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套叠区的肠管已经自行松解复位,成人肠套叠松解率40.0%(24/60)。这其中良性病变5例,恶性病变19例,良性病变自行松解率为22.7%(5/22),恶性病变自行松解率为50.0%(19/38)。结论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均有诊断价值及诊断正确性且MSCT优于超声。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存在原发器质病变,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的原发病因检出及评价有诊断价值,单纯CT增强与CT平扫+增强诊断更准确。成人肠套的治疗与肠套叠的原发病因及肠套叠部位相关,可去除病因的良性病变肠套叠可经治疗后先经肠镜检查。在不同良恶性原发病因所导致的成人肠套叠中,恶性病因的肠套叠更容易发生套叠肠管自行松解。但由于成人肠套叠的原发病因多为肿瘤性病变,恶性肿瘤更多见,所以即使肠套叠区肠管已经松解,仍需要临床进行肿瘤分期并手术治疗。

刘绍玲[4](2016)在《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166名血便患儿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其中男94例,女72例,年龄5d-13岁,平均年龄(5.51±2.87)岁,急性腹痛伴便血107名,腹部不适、腹胀伴血便30名,单纯血便29名。患儿适当制动,哭闹厉害的患儿口服适量水合氯醛熟睡后检查,怀疑肠道息肉的患儿检查前用开塞露清洁肠道。患儿取仰卧位,按常规对全腹进行顺序、全面观察。肠气较多时,按肠管走行方向适当缓慢加压或适当改变患儿体位,推开肠气,利用肠管内液体做透声窗,仔细观察,必要时,在饮用适量水的过程中或20~30分钟后检查。其中重点观察的部位有回盲部、右上腹、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乙状结肠及直肠。发现病变,仔细观察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部位、大小、有无移动度、局部肠管蠕动活跃程度等,另外需要观察的还有是否合并肠梗阻、肠间有无积液、腹腔内网膜及系膜有无聚拢增厚,回声是否增强等。并用CDFI观察病变血流分布情况及血流性质。所有图像及患儿就诊资料记录在案,并保存于PACS系统,确保资料完整准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判断各观察指标与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率的关系时采用x。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超声检查根据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明确诊断肠套叠53例,肠重复畸形22例,肠旋转不良20例,美克尔憩室8例,肠道息肉12例,肠道异物2例。超声检查显示部分相关声像图表现,提示诊断肠套叠11例,肠重复畸形4例,肠旋转不良2例,美克尔憩室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73%(139/166)。术前超声检查未见异常22例,漏诊率为13.25%(22/166);5例误诊,误诊率为3.01%(5/166)。原发性肠套叠66例,继发性肠套叠15例。肠套叠声像图表现为腹腔内混杂回声包块,横切呈“同心圆征”,外圆呈环状低回声,为增厚的鞘部肠壁,中间部分根据套入部的组织结构不同呈现不同声像图表现。纵切呈“套筒征”,表现为相对平行走形的带状回声呈强弱相间分布。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套叠肠管管壁血流分布情况,根据血流信号多寡,分为4级。统计学分析显示血流信号分级与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套筒长度及套叠发生部位与空气灌肠复位是否成功亦有相关性。临床确诊肠重复畸形32例,超声诊断26例,包括十二指肠重复畸形6例,位于回盲部8例,小肠重复畸形12例。另外6例,术前3例误诊,3例漏诊。肠重复畸形声像图中分为囊肿型和管状型两种,其中前者又分为管腔内型和管腔外型。管腔内型可见厚壁囊性包块凸向管腔内,凸向管腔内囊壁切线与正常肠管纵轴呈锐角,夹角处可见气体回声反射。管腔外型表现为邻近肠管的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囊壁类似于正常肠管管壁,表现为“强-弱-强”三层结构。肠旋转不良23例,超声漏诊1例,肠旋转不良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即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呈顺时针旋转,扫查过程中,由上而下移动探头有明显旋转感。继发肠扭转时动态扫查肠管呈“漩涡”征。美克尔憩室20例,超声诊断13例,2例误诊,5例漏诊。美克尔憩室声像图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厚壁囊状或管状结构,形态相对固定,形状及大小不随肠道蠕动而改变。肠息肉22例,超声诊断12例,位于小肠内1例,回盲部2例,结肠内4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内5例。漏诊10例。肠道息肉声像图表现比较典型,即肠腔内实性低回声结节,可见细蒂与肠壁相连,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息肉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呈放射状分布,但较小的肠道息肉受肠气干扰容易漏诊。消化道异物3例,超声检出2例。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判断小儿原发性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便血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且简单易行,患儿痛苦小,诊断符合率较高。操作者手法和经验对诊断符合率亦有很大影响。第二部分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5名伴有血便的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治疗前行腹部超声检查。其中男29名,女16名,年龄9个月~12岁,平均年龄6.89岁。病程1-3d。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伴暗红色血便10名,脓血便2名,大便潜血13名。患儿适当制动,哭闹厉害的患儿口服适量水合氯醛熟睡后检查。患儿取仰卧位,分别采用凸阵及线阵探头按常规步骤对全腹进行顺序、全面观察。其中重点观察的部位有回盲部、右上腹、左侧腹。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适当调节彩色增益,观察管壁的血流丰富程度。另外需要观察的还有是否合并肠梗阻、肠间有无积液、腹腔内网膜及系膜有无聚拢增厚,回声是否增强、肠系膜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所有图像及患儿就诊资料记录在案,并保存于PACS系统,确保资料完整准确。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声像图表现为受累肠管肠壁局限性节段性增厚,肠壁最厚处测值:5-8mm者11例,占24.44%。8-1Omm者26例,占57.58%,大于10mm者8例17.78%。肠壁回声不均匀性减低,以粘膜下层减低为着,粘膜层及浆膜层光滑。浆膜层相对平整呈线状,粘膜层呈“波浪状”凸向肠腔。受累管腔蠕动较差,肠腔内可见液体滞留。单发肠管受累者32例,约占71.11%,两处肠管受累者13例,占28.89%。病变位于左中上腹29例,占64.44%,位于右中下腹16例,占35.56%。根据受累肠管管壁血流信号多寡,分为4级,其中0-1级0例,2级10例,占22.22%,3级35例,占77.78%。本组患儿有30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5例伴有程度不等的腹盆腔积液,2例伴有右下腹网膜组织回声增强,未发现伴有肠套叠病例。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因其无辐射、无痛苦,简便易行,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

曾璐[5](2015)在《消化内镜直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消化内镜直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的22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内镜直视下空气灌肠复位肠管治疗的特点和效果。结果该组患儿均经治疗成功。术后,没有患儿再次出现套叠,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消化内镜直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兼顾诊断、治疗,安全性高,效果确切,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建议在排除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的情况下作为此类疾患的首选方法。

王勇,方红星,王蕾,李杰[6](2015)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误诊常见原因,指导临床医师提高肠套叠的确诊方法。方法对56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误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中急行空气灌肠46例,成功44例,12例行手术治疗,1例合并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本组56例患儿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结合正确的辅助检查可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误诊,提高确诊率。

姚勇,谭杨芳,黄爱军,徐明奎[7](2013)在《婴幼儿肠套叠数字化摄片下空气灌肠结合腹部按摩加压治疗102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数字化摄片下使用输卵管造影用三腔气囊导管空气灌肠结合手法腹部按摩加压治疗婴幼儿肠套叠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个月至6岁发病的102例肠套叠患儿,避免透视,直接使用全数字化摄片机摄片,使用输卵管造影用三腔气囊导管,行空气灌肠结合手法腹部按摩加压治疗婴幼儿肠套叠。结果 102例婴幼儿肠套叠经三腔气囊导管空气灌肠结合手法腹部按摩加压治疗后,复位成功92例,成功率为90%。其中6例患儿经扩容、解痉、镇静等处理处理后行二次空气灌肠整复成功。10例未能复位成功,改行外科手术治疗。102例复位患儿,共DR曝光336次,平均每例曝光约3.3次,辐射剂量小。结论掌握好适应证,全数字摄片下三腔气囊导管空气灌肠结合手法腹部按摩加压治疗婴幼儿肠套叠是快捷、安全、有效的。减少了患儿在治疗中的辐射剂量,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陈帆[8](2012)在《门诊小儿肠套叠症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进入邻近肠管内而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本病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2岁以内的幼儿[1]。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而且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易哭闹体格检查不配合,如果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套入部的肠壁发生充血、水肿、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2]。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门诊就诊,经B超诊断肠套叠,于上级医院治疗后回访病例32例。现将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魏跃如[9](2012)在《小儿肠套叠误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找出小儿肠套叠误诊的原因。方法通过对我院10年来36例小儿肠套误诊分析。结果小儿肠套叠早期不典型易误诊,出现血便后未触及肿块和腹部X检查无液平而误诊。结论婴幼早期突然哭闹、呕吐应考虑此病可能,血便后如果未触及肿块和腹部X检查无液平,而临床又不能排除肠套叠应尽早做空气灌肠诊断或复位。

常爱林[10](2008)在《婴幼儿肠套叠33例误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婴幼儿肠套叠误诊原因,并探讨降低婴幼儿肠套叠误诊率与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和治愈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94年1月~2007年12月共诊治97例婴幼儿肠套叠患者,发现其中33例误诊,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97例婴幼儿肠套叠病例中,误诊33例,误诊率为34.0%。33例误诊病种分别为:急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3例,急性菌痢10例,急性胃肠炎6例,肠寄生虫病3例,过敏性腹型紫癜2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胆道蛔虫病1例。在33例误诊患儿中,因误诊失治,死亡6例,误诊死亡率为18.2%。结论:婴幼儿肠套叠较常见,若能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合理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如因误诊而延误正确治疗,病死率较高。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增强责任心,提高诊断水平,充分掌握婴幼儿生理和患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特点。采取细致、科学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尽量防止和减少误诊病例的发生。

二、婴幼儿肠套叠12例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肠套叠12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1.引言
    2.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性别及各年龄段分布
        3.2 临床观察指标
        3.3 超声观察指标
        3.4 临床处理方式与手术结果及CDFI肠壁血流显示情况
        3.5 肠套叠超声诊断情况及继发性病因分布
        3.6 原发性肠套叠及继发性肠套叠声像图特征
    4.讨论
        4.1 肠套叠病因
        4.2 肠套叠诊断及治疗
        4.3 手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及肠壁缺血的临床预判
        4.4 超声对肠坏死的诊断
        4.5 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病因及漏误诊分析
        4.6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肠套叠水压灌肠治疗方法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患儿一般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
        3.2 SMI对肠套叠的评估
        3.3 SMI血流丰富程度对肠套叠治疗的指导作用
    4.讨论
        4.1 可自行复位和不能自行复位肠套叠的特征及诊疗
        4.2 超声及SMI技术对肠管生机的预判
        4.3 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SMI评估包块血流的意义
        4.4 SMI技术在肠套叠灌肠复位压力中的指导作用
        4.5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儿科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2.2 本组患儿超声诊断声像图特点分析
        2.2.1 典型声像图表现
        2.2.2 误诊病例分析
    2.3治疗效果分析
    2.4 随访结果
3讨论

(3)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入组标准
        1.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采集方法
    1.3 病例临床资料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资料
    1.4 检查设备
    1.5 检查前准备
    1.6 检查方法
    1.7 图像后处理
    1.8 图像分析
    1.9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MSCT与超声对成人肠套叠诊断情况
        2.1.1 超声与MSCT诊断价值比较
        2.1.2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分析
    2.2 成人肠套叠原发病因及发病部位的分析
    2.3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原病因的检出及判断
    2.4 MSCT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对成人肠套叠后期治疗的意义
3.讨论
    3.1 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
        3.1.1 肠套叠分型
        3.1.2 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与分析
    3.2 成人原发病因
    3.3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病因的检出与性质的分析
    3.4 CT平扫、CT平扫+增强、CT增强三组检查技术的比较
    3.5 MSCT肠套叠原发病检出情况
    3.6 MSCT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对成人肠套叠后期治疗的意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癫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5)消化内镜直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法
2结果
3讨论

(6)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误诊疾病
2 结果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
        3.1.1 患儿方面
        3.1.2 临床、医技及设备方面
    3.2 对策
        3.2.1 临床医师方面
        3.2.2医技方面
        3.2.3 医院方面

(7)婴幼儿肠套叠数字化摄片下空气灌肠结合腹部按摩加压治疗10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表现:
    3. 仪器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1. 病因及治疗方法:
    2. 适应证及禁忌证:
    3. 注意事项:

(8)门诊小儿肠套叠症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特点
    1.3 确诊依据
    1.4 治疗方法
2 症状分析
3 讨论

四、婴幼儿肠套叠12例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D]. 张纯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J]. 钟桂平. 中国医学创新, 2019(16)
  • [3]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D]. 高峰.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4]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刘绍玲. 山东大学, 2016(10)
  • [5]消化内镜直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观察[J]. 曾璐. 中国内镜杂志, 2015(09)
  • [6]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J]. 王勇,方红星,王蕾,李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07)
  • [7]婴幼儿肠套叠数字化摄片下空气灌肠结合腹部按摩加压治疗102例分析[J]. 姚勇,谭杨芳,黄爱军,徐明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1)
  • [8]门诊小儿肠套叠症状分析[J]. 陈帆. 中国卫生产业, 2012(22)
  • [9]小儿肠套叠误诊原因分析[J]. 魏跃如. 中外医疗, 2012(16)
  • [10]婴幼儿肠套叠33例误诊原因分析[J]. 常爱林. 中国医药导报, 2008(10)

标签:;  ;  ;  ;  

12例婴儿肠套叠误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