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门子交换机计费文件(MCR格式)的生成和保存的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原[1](2019)在《基于PROFINET协议的通信网关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以太网和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将以太网技术和IT技术集成到自动化系统之中,是自动化技术升级的必然需求,因此PROFINET技术应运而生。PROFINET技术是一种开放的、创新的工业以太网标准,它可以满足自动化领域的各种需求,PROFINET既支持标准的TCP/IP通信,又能提供标准以太网不能实现的时间确定性的功能,这使其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工业网络。目前工业现场广泛使用的传感器、变频器、各种仪器仪表大多是通过Modbus协议与外部控制器进行串行通信,企业无法对各种设备进行网络化的管理,这样阻碍了企业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本课题针对Modbus网络无法直接与PROFINET网络进行通信的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西门子ERTEC200P的ROFINET-Modbus通信网关系统,实现了PROFINET网络与Modbus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本网关在Modbus一侧既可以配置为主站,也可以配置为从站,使用灵活操作简单,单次数据传输最高可达1440字节,同时研究了PROFINET数据帧的实时性能,根据PROFINET数据帧的结构及其在交换机中的转发方式,推导出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延时,并且给出三种性能优化的方法,对实际的应用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PROFINET工业以太网技术,阐述了PROFINET IO的相关概念并且对PROFINET的通信原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PROFINET通信的特点。针对RPOFINET通信的特点,对PROFINET数据帧传输的实时性进行了理论推导,并且给出了优化PROFINET性能的三种方法:快速转发、数据帧打包和数据分段,给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根据PROFINET协议与Modbus协议的标准参考模型,提出了网关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并根据整体方案设计并制作了相应的硬件平台,编写网关系统协议转换的软件,完成了网关系统的软件与硬件的联合调试。最后搭建了系统测试平台,完成了网关功能与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网关系统可以正常完成PROFINET协议与Modbus协议转换的功能。
张妮[2](2012)在《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持续发展,空管业务日益体现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规模的与日俱增带来了各类空管业务信息的传输需求,并逐步呈现多样化、差异化、高复杂性、高安全性、高保密性等特点,为空管专用传输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空管系统安全生产,民航华东空管局对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实施了新一轮建设,运用了基于软交换(Softswitch)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论文主要研究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为民航华东空管局各类业务信息建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输专网,突出层次化、模型化、高可靠性的原则,确保网络在具有高性能、高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持续发展性。论文首先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网络设计方案,构建了网络拓扑。其次,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一是介绍了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包括NGN核心控制设备、中继信令网关、边界网关、坐席系统、综合网管、接入网关等,二是介绍了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随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分析了全网用户互联互通的流程。之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阐述了网络管理系统、认证和计费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坐席系统等四个主要的配套系统的设计,使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全网设计更全面。论文着重分析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研究和QoS设计方案,一是研究了NGN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二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三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并重点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QoS设计,得出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QoS指标,并设计了软交换系统和承载网的QoS策略。最后,论文对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核心设备功能及性能测试、业务功能测试、承载网络性能,并总结了测试结论。
陈银萍[3](2011)在《移动交换机计费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交换机计费系统负责产生原始计费话单,同时要保证话单能够无重复、无差错、无遗漏地传送到计费中心进行处理。由于移动业务的发展,还要求能进行海量话单处理。在充分了解、掌握移动交换机话单的产生过程以及话单类型、格式的基础上,运营商一方面要做好计费系统的维护,确保计费系统可靠、准确、不间断地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论文首先介绍了移动交换计费系统的组成、计费机制。接下来对常见的话单类型和格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上面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总结了计费系统日常维护的必要措施和流程。同时,作者就计费准确性验证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作者对计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在用户发展有效性分析、竞争对手用户分析、单通排查、维护管理等方面就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具体需求开发了相应软件程序。这些软件目前已经应用到汉中联通经营、维护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经营、维护工作的效率。
苏冬冬[4](2010)在《电话交换机话单采集模块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话单采集模块是电信计费系统的关键子模块,负责采集交换机上的计费话单数据。如果话单采集不可靠,那么计费的原始数据就不可靠,以之为基础的各种计费计算也就不可靠。所以,话单采集对准确性、完整性和稳定性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必须尽可能的提高话单采集模块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稳定性。现在有不少论文研究计费系统中话单采集子系统的可用性和准确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话单采集系统,在实际的项目中实现了话单采集系统。已有系统重点关注话单采集的可用性和准确性的研究,但是话单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稳定性和实时监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话单采集的实时监控是在后台程序采集话单的同时实时地监控采集的异常情况和采集上来的满足某种条件的话单。实时监控功能补充和完善话单采集模块。本文全面地研究了话单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稳定性和实时监控,同时提出了一种具备实时监控的话单采集模块。在某电力公司实际的计费系统中,实现了具有实时监控功能的话单采集模块。实际系统的运行证明该模块能够确保话单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实时监控话单的采集质量。
李涛[5](2009)在《黑龙江网通联机计费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黑龙江省网通公司原有计费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多数采用点对点脱机计费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导致采集系统难于管理、数据采集效率低、容易出错等诸多问题。随着黑龙江网通公司的逐步发展,用户数的增加、业务种类的增加导致这种采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业务的需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能够把各个地市的网关局交换机上产生的计费数据及时采集并通过TCP/IP网络自动传送到省计费结算中心,经过预处理、批价、计费进而形成结算清单。需要为黑龙江省网通公司在全省范围内部署一套网关局联机计费采集系统。本文利用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开发了联机计费采集系统,实现黑龙江省网通对不同类型交换机的自动采集、传输和监控多种功能。本文首先对通信行业联机采集系统作了概括性地介绍。接着对本项目所开发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重点描述了功能、接口及对通信网络的要求。然后针对黑龙江网通公司的联机采集需求进行了建设方案的阐述。方案中详细说明了系统的建设原则,系统的网络结构,采集机与交换机系统的连接方式及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接着对联机采集系统进行了总体和详细的设计说明,包括总体设计、接口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等,并给出了本联机采集系统的软件功能图,最后描述了监控代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系统管理配置模块功能的实现。黑龙江网通网关局联机计费采集系统目前已经正式上线运行,系统运行稳定。系统正式上线后,解决了以往管理难度大、易出错的问题,并且极大的缩短了黑龙江网通公司的计费数据形成的周期,用户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陆伟忠[6](2008)在《移动交换机自动巡检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论述了移动交换机自动巡检系统的设计目的、方法及意义,介绍了能对贝尔交换机及其计费服务器和西门子交换机的各种状态进行自动化巡检的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两层架构模式,实现了对交换机的指令收发、报告采集和分析、结果输出与发送的智能巡检功能;该系统替代了人工向交换机输入指令进行检查的方式,减轻人工重复劳动的工作量,提高巡检效率及准确率。
谭丽[7](2008)在《通信固网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移动电话等通信手段迅速普及,引发了通信方式多元化、智能化的发展潮流。由于固网通信创建较早,设备和技术逐渐老化,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只有通过智能化改造来提升自己的通信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由此对固网通信基于新一代网络NGN(NextGeneration Network)智能化改造就势在必行。目前NGN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国内外已成功商用。本文就固网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展开了研究。论文首先从NGN技术和体系架构入手,研究了智能化改造方案,分析了网络改造方案的原则和可行性;在分析黑龙江通信网络现状基础上,设计了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方案,具体包括网络智能化改造、支撑系统智能化改造、联机采集智能化改造等具体实施方案,并详细地阐述了方案的具体实现;提出了NGN改造过程中的难点—海量数据采集问题,分析了建立采集中心的原则,给出了采集中心的解决方案。黑龙江固网经智能化改造后已取得成功运行,推出了新型的增值业务,节约了维护成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文设计的基于NGN智能化改造方案为广泛推广固网改造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聂增辉[8](2007)在《山东电信公司话单计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业务支撑系统,简称BSS(Business Support System),已成为电信运营企业竞争的焦点。从中国移动的BOSS到中国电信的CTG-BOSS,各电信运营商都在逐年加大对业务支撑系统BSS的投资。电信话单计费系统又是BSS的一个核心子系统,它承担着在用户使用电信企业服务后费用的核算功能,是后继资料帐务、统计查询、销帐收费等所有其他子系统的基础。随着电信市场逐步走向开放,各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电信话单计费子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精确性与更高的实时性的要求。比如有的电信运营商对用户的最新承诺是:话费实时查询,错一赔十。电信话单计费系统可分为采集模块和计费模块两大部分。采集模块实现对各种原始数据源(主要是二进制话单文件)进行格式化,纠错处理,转化成标准格式的文本话单,供计费模块计算费用。原始数据源种类繁多:主要是各种通讯程控交换机(比如:华为、西门子EWSD、青岛3G网TD-SCDMA、朗讯5ESS、贝尔S1240)形成的格式迥异的二进制话单文件(文件中记录有通讯通话的主被叫号码、通话开始时间、通话时长、出入中继号、呼叫转移等等通信信息),因此对于不同的交换机需要书写不同的话单采集处理程序,并最终实现采集守护进程启动后,自动监视指定的目录,发现该目录下有符合条件的文件后,马上调用相关的话单采集进程进行采集处理,最后生成计费前的标准格式文本文件。计费模块实现对采集格式化后的标准话单,依据已经制订的费率进行计费处理,形成各类话单费用清单数据,供后续帐务系统进一步处理。根据处理流程,计费模块可以分为预处理和入库两部分。计费预处理主要是对标准话单计费,包括:计次话单预处理、本地话单预处理、长途话单预处理。计费入库主要是将预处理生成的费用清单,通过调用ORACLE数据库的sqlload方式入到数据库表中去,在入库时还会调用相关的数据库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进行处理,最终为本地网帐务系统提供综合的费用清单。另外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和监控程序,在计费模块中增加了数据入库监控界面。对于计费后的话费清单查询,系统采用了J2EE架构,通过提供直观的灵活的界面来方便用户查询操作。因为通讯话单的数据量是非常巨大的,考虑到实际生产中对程序处理的速度和效率的高要求,本项目最终选定以IBM小型机、UNIX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作为系统平台,采用信号灯机制、多进程并发技术,用C语言、嵌入式SQL(ESQLC)实现上述研究内容。采用传统的瀑布模型为软件开发方法,对电信计费系统进行了需求获取、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其中:采用信号灯机制实现进程的同步互斥;对于排除重复话单,则使用了平衡二叉树算法;对于反复多次使用的资料数据使用了共享内存技术,许多个进程在同一时间共同使用一个物理内存段实现数据通信,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从各种资料表中将数据读入共享内存的工作是由计费调度程序来完成的。整个系统功能强大,高效稳定。计费后的话费清单查询模块,采用了流行的J2EE架构,由浏览器(IE)+应用服务器(TOMCAT)+后台数据库(DB)组成。开发工具是Jbuilder X。经过我们近一年的封闭开发,该电信计费子系统现在已经被山东电信公司及各地市分公司实际生产使用,近半年多的实践证明本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电信企业对通讯话单分拣、计费、入库等业务精确性和实时性的需求,缩短了计费周期。而且更可喜的是,本系统现在已经被选定为中国电信集团青岛市3G测试平台TD-SCDMA网的计费系统蓝本。本文分析了电信计费系统的背景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简要阐述了系统实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系统整体进行了概要描述,对需求分析和详细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细致阐述,对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模块也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
肖劲[9](2007)在《四川联通综合结算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信互联互通已经到了不可回避的地步。中国电信每年就网间结算收入就高达近300亿,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就网间结算支出分别为100亿和200亿;这种庞大的费用开销,已经占据着电信运营商运营成本的很大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各个电信运营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又经常在网间互联上大动干戈,严重制约了中国电信市场的正常有序的发展。因此,信息产业部2005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解决互联互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互联互通的网间结算能及时准确的提供数据。而提供这个准确的数据就依赖于综合结算系统,结算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双方运营商互通的话务,按照所签订的网间结算协议进行结算。结算所使用的基本要素就是主叫、被叫、入中继和出中继,然后根据归属和费率进行计算,得出结算数据。本综合结算系统的完成,将在四川5大电信运营商中是系统最稳定,系统数据最准确的系统。
呼秀娟[10](2007)在《软交换技术在黑龙江省通信公司本地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软交换和下一代网络是近年来学术界和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黑龙江省通信公司目前通信网络结构复杂,现网交换机型种类繁多,设备陈旧,新功能提供困难,导致一些有需求的新业务无法在现有网络上实现或实现起来代价较大,制约了新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基于软交换的NGN技术已经成熟,将是今后固网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保证网络的持续性发展,推进实施新业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黑龙江省通信公司决定启动本地网智能化工程。我作为通信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参与到了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并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软交换的原理和特点,其中包括软交换的定义及总体结构、软交换中涉及的主要协议及其标准以及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然后,对黑龙江省本地网智能化改造工程进行了整体的设计,通过分析提出采用新建软交换独立汇接局的方式进行网络智能化的改造,又通过比较的方法提出全省设置成3个软交换区的分区组网方案。同时对软交换、用户数据中心设置方案,中继网关、信令网关建设方案,计费采集系统建设方案等进行了设计。另外,对NGN网络与PSTN网、智能网以及PHS网的互通方案也进行了说明。论文第四章详细讨论了智能化改造工程中联机采集方案的设计,其中包括体系结构设计、主机系统设计、存储系统设计和数据库系统设计。在第五章则简要介绍了NGN智能化改造项目第一期提供的业务。最后,作者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西门子交换机计费文件(MCR格式)的生成和保存的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门子交换机计费文件(MCR格式)的生成和保存的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ROFINET协议的通信网关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方向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PROFINET工业以太网技术 |
2.1 PROFINET协议概述 |
2.2 PROFINET IO概念 |
2.2.1 PROFINET IO设备分类 |
2.2.2 PROFINET IO设备模型 |
2.2.3 应用关系和通信关系 |
2.2.4 GSD设备文件描述 |
2.3 PROFINET通信原理分析 |
2.3.1 PROFINET实时性等级 |
2.3.2 TCP/IP标准通信 |
2.3.3 PROFINET实时通信 |
2.3.4 PROFINET等时同步通信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PROFINET实时性的计算与优化 |
3.1 PROFINET实时性的计算 |
3.1.1 RT实时数据帧传输的性能计算 |
3.1.2 不考虑时钟抖动的IRT数据帧传输的性能计算 |
3.2 PROFINET性能的优化 |
3.2.1 快速转发(Fast Forwarding,FF) |
3.2.2 数据帧打包(Data Frame Packaging,DFP) |
3.2.3 分段(Fragmentation)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ROFINET-Modbus通信网关方案设计 |
4.1 Modbus协议概述 |
4.1.1 Modbus报文介绍 |
4.1.2 Modbus数据传输格式 |
4.1.3 Modbus功能码 |
4.2 网关协议转换方案设计 |
4.2.1 PROFINET从站通信 |
4.2.2 网关数据映射设计 |
4.2.3 Modbus主站/从站通信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
5.2 ERTEC200P核心控制器介绍 |
5.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3.1 电源接口电路 |
5.3.2 GPIO接口电路 |
5.3.3 PROFINET接口电路 |
5.3.4 SDRAM接口电路 |
5.3.5 FLASH接口电路 |
5.3.6 RS-485接口电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1 网关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 |
6.2 eCos实时操作系统 |
6.2.1 eCos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
6.2.2 eCos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 |
6.3 PROFINET协议栈 |
6.3.1 PROFINET协议栈概述 |
6.3.2 PROFINET协议栈编译配置 |
6.4 PROFINET与 Modbus通信软件设计 |
6.4.1 网关IO设备应用程序初始化 |
6.4.2 网关组态信息的解析 |
6.4.3 网关Modbus程序设计 |
6.4.4 网关协议转换程序设计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7.1 网关测试环境的搭建 |
7.2 网关通信测试与结果分析 |
7.2.1 网关Modbus主站通信测试与结果分析 |
7.2.2 网关Modbus从站通信测试与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2)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设计 |
2.1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2 软交换网络架构 |
2.1.3 支持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
2.2 研究目标与需求 |
2.2.1 建设目标 |
2.2.2 总体要求 |
2.3 主要建设内容 |
2.3.1 主要建设内容 |
2.3.2 提供的业务需求 |
2.3.3 模型选择 |
2.4 网络拓扑架构 |
2.5 组网设计方案 |
2.5.1 软交换系统设计方案 |
2.5.2 承载网络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1 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1.1 NGN 核心控制设备 |
3.1.2 中继信令网关 |
3.1.3 边界网关 |
3.1.4 接入网关 |
3.1.5 综合网管系统 |
3.1.6 坐席系统 |
3.1.7 NGN 系统各设备 IP 地址需求和配置 |
3.2 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2.1 流量分析 |
3.2.2 核心侧流量分析及设备选型 |
3.2.3 接入侧流量分析和设备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 |
4.1 现网程控交换机用户的融合方案 |
4.1.1 融合组网方案 |
4.1.2 用户号码编制 |
4.1.3 信令路由组织 |
4.1.4 用户业务实现和继承 |
4.2 全网用户的互联互通 |
4.2.1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NGN 用户 |
4.2.2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PSTN 用户 |
4.2.3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市话 |
4.2.4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内长途 |
4.2.5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际长途 |
4.2.6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市话 |
4.2.7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内长途 |
4.2.8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际长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 |
5.1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5.1.1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体系结构 |
5.1.2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分布式处理结构 |
5.1.3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的集中管理模式 |
5.1.4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管理功能 |
5.2 认证和计费系统设计方案 |
5.2.1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认证机制 |
5.2.2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计费方案 |
5.2.3 宽带用户的认证和计费方案 |
5.3 综合业务平台的设计方案 |
5.3.1 主要业务描述 |
5.3.2 业务平台的组网方案 |
5.3.3 ZXUP10 综合业务平台 |
5.4 坐席系统设计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安全策略及 QoS 设计方案 |
6.1 NGN 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6.1.1 设备安全 |
6.1.2 系统安全 |
6.1.3 管理安全 |
6.1.4 软交换的容灾组网方案 |
6.1.5 拥塞与负荷控制技术 |
6.1.6 AG 自交换功能 |
6.2 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
6.2.1 链路可靠性保证 |
6.2.2 设备可靠性保证 |
6.3 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6.3.1 网络安全整体规划 |
6.3.2 防火墙安全系统 |
6.3.3 防病毒安全系统 |
6.3.4 网络设备本身提供安全保障 |
6.4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 |
6.4.1 影响软交换系统的 QoS 因素 |
6.4.2 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 QoS 指标 |
6.4.3 软交换系统 QoS 策略 |
6.4.4 承载网 QoS 策略 |
6.4.5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方案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功能及性能测试 |
7.1 核心设备功能测试 |
7.1.1 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 SS |
7.1.2 中继信令网关 TG/SG |
7.1.3 核心路由器 T1200 |
7.2 业务功能测试 |
7.2.1 基本语音业务测试 |
7.2.2 业务平台功能测试 |
7.3 软交换系统性能测试 |
7.3.1 软交换话务量模型分析 |
7.3.2 测试环境及流程 |
7.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 承载网络性能测试 |
7.4.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7.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3 承载网络性能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3)移动交换机计费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论文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移动交换机计费系统简介 |
2.1 移动交换机计费系统概述 |
2.2 移动交换机计费系统组成 |
2.3 移动交换机计费系统功能 |
第三章 基于话单的计费机制 |
3.1 概述 |
3.2 话单的产生 |
3.3 话单的保存 |
3.4 话单的传送 |
3.5 话单的命名规则 |
3.6 话单的备份策略 |
第四章 话单类型及格式介绍 |
4.1 话单类型 |
4.2 话单类型与通话类型关系 |
4.2.1 移动用户呼叫固定用户 |
4.2.2 固定用户呼叫移动用户 |
4.2.3 网内移动用户呼叫移动用户 |
4.2.4 入呼叫到漫游用户 |
4.2.5 无条件呼叫前转 |
4.2.6 遇忙呼叫前转 |
4.2.7 呼叫保持和多方呼叫 |
4.3 ASN.1编码 |
4.3.1 ASN.1编码概述 |
4.3.2 ASN.1编码格式 |
4.3.3 话单文件的结构 |
4.4 话单格式及话单域 |
4.4.1 话单格式 |
4.4.2 话单域说明 |
第五章 计费系统的维护 |
5.1 计费系统的维护目标 |
5.2 计费系统的维护措施 |
5.2.1 交换机时间误差、计费时长分辨率保障 |
5.2.2 计费差错率保障 |
5.2.3 话单传送保障 |
5.3 计费检测 |
5.3.1 检测依据 |
5.3.2 检测项目、步骤 |
5.3.3 检测仪表要求 |
5.3.4 检测现场实施 |
5.3.5 检测结果的判定 |
第六章 基于话单的应用 |
6.1 运营商基于话单的应用需求 |
6.2 针对运营商需求的应用开发 |
6.2.1 话单转换 |
6.2.2 用户发展有效性分析 |
6.2.3 网间话单分析程序 |
6.2.4 单通排查 |
6.2.5 维护管理程序 |
6.2.6 非法手机追踪程序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表 |
(4)电话交换机话单采集模块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意义 |
1.3 课题研究目标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研究生期间工作 |
第二章 电话交换机话单采集现状分析 |
2.1 计费系统中话单采集的概念 |
2.2 话单采集的方式 |
2.3 话单采集的功能和组成 |
2.4 话单采集的技术现状 |
第三章 话单采集准确性、完整性、稳定性和实时监控研究 |
3.1 话单采集的准确性 |
3.1.1 话单采集准确性的概念 |
3.1.2 提高话单采集准确性的方式 |
3.2 话单采集的完整性 |
3.2.1 话单采集完整性的概念 |
3.2.2 保证话单采集完整性的方式 |
3.3 话单采集的稳定性 |
3.3.1 话单采集稳定性的概念 |
3.3.2 提高话单采集稳定性的技术 |
3.4 实时监控的概念 |
3.5 实时监控的作用 |
3.5.1 监控采集异常情况 |
3.5.2 监控出局和入局话单 |
第四章 话单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软件结构 |
4.2 话单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话单采集模块的总流程 |
4.2.2 话单采集模块的设计原则 |
4.2.3 话单采集模块的类图设计 |
4.2.4 话单采集模块的接口方案 |
4.2.5 话单采集模块的主体程序实现 |
4.2.6 话单采集准确性的实现 |
4.2.7 话单采集完整性的实现 |
4.2.8 话单采集稳定性的实现 |
4.3 实时监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实时监控模块和后台话单采集模块的通信设计 |
4.3.2 实时监控话单采集的异常情况 |
4.3.3 实时监控满足一定条件的话单 |
4.4 数据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 某电力公司计费系统中话单采集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黑龙江网通联机计费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状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开发工具及软硬件基础 |
1.6 本文结构 |
第2章 联机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
2.1 本地联机计费采集系统的网络结构 |
2.2 系统的功能 |
2.2.1 数据采集功能 |
2.2.2 计费数据存储功能 |
2.2.3 计费话单格式转换与查错 |
2.2.4 计费文件生成 |
2.2.5 系统集中监控 |
2.2.6 管理功能 |
2.3 用例图 |
2.4 接口 |
2.4.1 与交换机的接口 |
2.4.2 与本地计费帐务中心的接口 |
2.4.3 与本地网管中心/维护中心的接口 |
2.5 性能要求 |
2.5.1 处理能力 |
2.5.2 安全性 |
2.5.3 软件要求 |
2.5.4 维护操作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机采集系统设计 |
3.1 系统建设原则 |
3.2 联机计费采集系统网络结构 |
3.2.1 分散式采集 |
3.2.2 集中式采集 |
3.2.3 混合方式 |
3.3 采集机与交换机系统的连接方式 |
3.4 网络可靠性设计 |
3.5 计费采集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3.6 联机采集模块划分与总体思路 |
3.7 监控系统基本设计概念 |
3.7.1 结构设计 |
3.7.2 类设计 |
3.7.3 结构体设计 |
3.7.4 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
3.7.5 人工处理过程 |
3.7.6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要点 |
3.8 接口及通讯规范 |
3.8.1 监控管理接口规范 |
3.8.2 监控端口通讯规范 |
3.8.3 日志端口通讯规范 |
3.8.4 功能码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联机采集系统实现 |
4.1 监控代理 |
4.2 通信模块 |
4.3 数据采集模块 |
4.4 传输模块 |
4.5 管理配置模块 |
4.6 日志模块 |
4.7 配置文件部分参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联机采集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1.1 S1240交换机 |
5.1.2 EWSD交换机 |
5.1.3 E10B交换机 |
5.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移动交换机自动巡检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功能及特点简介 |
2 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2.1 系统总体平台架构 |
2.2 系统功能逻辑结构及网络拓扑 |
(1) 系统逻辑结构图如图1。 |
(2) 系统网络拓扑图如图2。 |
2.3 系统主要巡检功能及模块设计 |
2.3.1 系统全局功能设计 |
(1) 巡检任务定时设定 |
(2) 巡检任务定制设定 |
(3) 网元信息录入及指令参数设定 |
2.3.2 贝尔移动交换机巡检模块设计 |
2.3.3 贝尔交换机话单服务器 (USBS) 话单文件巡检模块设计 |
2.3.4 西门子移动交换机巡检模块设计 |
3 结语 |
(7)通信固网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发展现状对比 |
1.3 推广意义和应用前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NGN技术研究 |
2.1 NGN概念 |
2.2 NGN网络技术特点 |
2.3 NGN的关键技术研究 |
2.4 NGN网络的特点 |
2.5 NGN运营支撑系统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可行性研究 |
3.1 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的目标 |
3.2 传统通信网络现状分析 |
3.3 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方案可行性研究 |
3.3.1 网络改造方案 |
3.3.2 支撑系统改造方案 |
3.3.3 联机采集改造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设计与实现 |
4.1 黑龙江通信网络现状分析 |
4.1.1 网络现状 |
4.1.2 运营支撑系统现状 |
4.1.3 黑龙江通信网络改造的必然性 |
4.2 黑龙江通信网络智能化的设计与实现 |
4.2.1 黑龙江通信网络的智能化改造 |
4.2.2 联机采集智能化改造 |
4.2.3 运营支撑系统智能化改造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网络智能化改造关键问题研究 |
5.1 NGN采集中心应具备的功能 |
5.2 建立NGN采集中心的设计原则 |
5.3 NGN采集中心的实际需求分析 |
5.4 NGN采集中心CPU及内存处理能力的估算 |
5.5 NGN采集中心存储系统的估算 |
5.6 NGN采集中心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系统 |
5.7 NGN采集中心的解决方案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效果分析 |
6.1 黑龙江通信网络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效果 |
6.2 通信网络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的推广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山东电信公司话单计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1.3 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总体业务描述 |
2.2 系统总体要求和实现目标 |
2.3 系统开发模式和编制项目开发计划 |
2.4 需求获取模式 |
2.5 系统需求问题描述 |
2.5.1 业务模型 |
2.5.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5.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第3章 系统概要设计 |
3.1 模块设计 |
3.2 数据结构设计 |
3.2.1 数据库设计 |
3.2.2 数据结构设计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话单采集预处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1 话单采集预处理的系统结构图 |
4.1.2 采集具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 话单计费入库处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2.1 话单计费入库处理的系统结构图 |
4.2.2 计费具体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目的和测试范围 |
5.1.1 系统测试目的 |
5.1.2 系统测试范围 |
5.2 系统测试环境 |
5.2.1 系统测试人员情况 |
5.2.2 系统测试硬件、软件环境 |
5.2.3 系统测试外围环境 |
5.3 系统测试方法 |
5.4 系统测试流程 |
5.4.1 系统测试计划与测试设计 |
5.4.2 系统测试执行 |
5.4.3 系统测试总结 |
5.4.4 系统测试评估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系统术语 |
附录2: 程序与设计功能对应关系 |
附录3: 程序块间调用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
(9)四川联通综合结算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项目来源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1.4 我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顶层数据流图 |
2.2 底层数据流图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描述 |
3.2 基本设计概念及处理流程 |
3.3 系统设计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实现前述 |
4.2 软件结构 |
4.3 模块实现说明 |
4.4 系统实现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运行 |
5.1 简述 |
5.2 项目人员 |
5.3 测试计划 |
5.4 测试内容 |
5.5 测试用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软交换技术在黑龙江省通信公司本地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工作内容及成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软交换原理 |
2.1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2.2 软交换网络的定义以及总体结构 |
2.2.1 边缘接入层 |
2.2.2 控制层 |
2.2.3 业务应用层 |
2.2.4 核心传送层 |
2.3 软交换网中的协议及标准 |
2.3.1 媒体网关与软交换机之间的协议 |
2.3.2 软交换机之间的协议 |
2.3.3 软交换机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协议 |
2.3.4 媒体网关之间的协议 |
2.3.5 小结 |
2.4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
第三章 本地网智能化改造总体方案 |
3.1 课题背景 |
3.2 总体建设方案所考虑的因素 |
3.3 软交换区组网方案 |
3.4 软交换、用户数据中心设置方案 |
3.5 中继网关、信令网关建设方案 |
3.6 网管系统建设方案 |
3.7 计费采集系统建设方案 |
3.8 业务平台建设方案 |
3.9 互通方案 |
3.9.1 内部设备互通 |
3.9.2 NGN与PSTN互通 |
3.9.3 NGN与PHS网络互通 |
第四章 联机采集建设方案 |
4.1 联机采集概述 |
4.2 联机采集系统网络结构 |
4.2.1 NGN改造后的计费点 |
4.2.2 PSTN交换机联机采集网络结构 |
4.2.3 NGN联机采集网络结构 |
4.2.4 USDP联机采集网络结构 |
4.3 联机采集建设方案 |
4.3.1 PSTN交换机局联机采集实现方式 |
4.3.2 NGN联机采集实现方式 |
4.3.3 USDP联机采集实现方式 |
4.4 采集中心建设背景 |
4.5 采集中心应用系统功能 |
4.6 体系结构设计 |
4.6.1 需求及目标分析 |
4.6.2 设计及方案 |
4.7 主机系统设计 |
4.7.1 设计原则 |
4.7.2 需求分析 |
4.7.3 主机配置分析 |
4.8 存储系统设计 |
4.8.1 设计原则 |
4.8.2 需求分析 |
4.8.3 存储系统分析 |
4.8.4 存储系统方案 |
4.9 数据库系统设计 |
第五章 NGN网络智能化改造第一期业务简介 |
5.1 固话悦铃 |
5.1.1 用户业务注册及设置 |
5.1.2 业务受理模式 |
5.2 WEB800业务 |
5.2.1 WEB800的接入方式 |
5.2.2 网上800(sip软电话方式)呼叫流程及示意图 |
5.2.3 WEB800(输入主叫号码方式)呼叫流程及示意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西门子交换机计费文件(MCR格式)的生成和保存的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ROFINET协议的通信网关的设计[D]. 李中原.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2]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张妮.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3]移动交换机计费系统[D]. 陈银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5)
- [4]电话交换机话单采集模块的研究与实现[D]. 苏冬冬.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黑龙江网通联机计费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涛. 东北大学, 2009(S1)
- [6]移动交换机自动巡检系统设计与实现[J]. 陆伟忠. 通信技术, 2008(07)
- [7]通信固网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研究[D]. 谭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8]山东电信公司话单计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聂增辉. 山东大学, 2007(03)
- [9]四川联通综合结算系统[D]. 肖劲.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10]软交换技术在黑龙江省通信公司本地网中的应用[D]. 呼秀娟.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