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纵横大股东没人愿意持股

ST纵横大股东没人愿意持股

一、ST纵横大股东持股没人要(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于王捷[2](2018)在《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性技术介于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之间,是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联结官产学研各方,是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和加速转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按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正加快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但保障公共平台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制约着科技成果从创新链向产业链的关键一跃。回顾国内文献可知,关于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对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缺乏具体设计,对公共平台影响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与内在机理缺乏深入分析。本文在界定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概念的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下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和转化不畅为假设前提,以如何实现双边公共平台的多元治理和开放共享为观察视角,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出促进共性技术研发转化的针对性政策建议。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指出已有研究对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的理论着述相对匮乏、对公共平台系统构成和转化扩散的深入研究相对不足、对公共平台经费资助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等缺憾之处。在扬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是由组织管理架构、经费资助形式、转化扩散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四个侧面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次,通过理论研究,对市场失灵理论和双边平台理论的起源与演变、概念与原理、内涵与意义作了详细阐述,指出共性技术在供给和扩散中存在“多重失灵”,公共平台应将多方共享、多边参与、多元共治的精神理念奉为圭臬,为政府为何介入和如何介入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基于以上理论视角开展实证研究,对上海市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和公共平台管理人员等两类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表明注重非盈利定位和企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架构、以逐步“退坡”的机构式资助为主的经费资助形式、以企业孵化器为主的转化扩散模式、基于合同的周期性绩效考评制度共同构成了当前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但在组织管理架构的多元性、经费资助形式的灵活性、转化扩散模式的普惠性、考核评价方式的激励性上仍存在短板。通过依托访谈资料深入剖析公共平台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较好回应了前述章节的理论研究。最后,对国际发达经济体和国内发达地区部分优秀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开展比较研究,指出成功案例普遍具有“半官半民”的组织管理架构,兼顾稳定性、效益性、聚焦度和阶段性的经费资助形式,秉持公益定位和需求导向的转化扩散模式,以及与用户评价和政府资助紧密挂钩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述章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上海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运作新机制提出了因应之策。

徐佳[3](2014)在《市场转型背景下工人的婚姻策略研究 ——以东北H市A企业为例》文中提出关于婚姻研究的理论支撑,大多集中在结构与功能的传统框架之下,其总体特征是通过强调社会制度与社会整合,将对婚姻分析的重点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上。这样的研究基点容易在结构和行动之间形成鸿沟。实际上,婚姻一方面是个体的行为选择,是个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是维持社会动态发展的社会设置。当下,我国广泛而深刻的制度转型,市场取向的轮廓已经日渐明晰。现存有关市场转型视野下的研究,针对宏观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主题较为丰富,而对结构与关系转型下各个阶层微观层面行动策略的研究较少。工人阶层在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变化重大而深刻,市场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工人阶层进行着重构。本文试图超越结构功能主义、资源理论和权力理论等传统工具,尝试借用布迪厄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市场转型为背景,以婚姻策略为切入点,以工人阶层为研究对象,解析工人婚姻行为选择的变迁逻辑。基于此,笔者界定并拓展了婚姻策略的内涵,将其概括为人们婚姻行为的选择安排,包括婚姻缔结、婚姻成本和婚姻维续等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它是人们使婚姻成为可能、走出困境或保持和谐的手段与智慧。婚姻策略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和权衡性,它是动态变化的,是性别秩序和家庭权力的显性特征,又是文化、制度与个人婚姻选择的互构,它是阶层传递和再生产的重要机制。它不仅包括工具理性计算的、有意识的、利己的婚姻选择,也不否认价值理性的、感性的、利他的选择安排。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权力结构,是个体对婚姻场域新变化的能动应对和解决之道。以婚姻策略为研究的落脚点,笔者主张将婚姻赋予实践意义,围绕着场域、惯习和资本三个核心概念,探究工人阶层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变化所带来的婚姻策略的分化与变迁。这样的研究进路既回应了当今学界所主张的“将工人带回研究的中心”,也回应了阶级分析中“结构—状况—选择”的传统分析范式。通过对东北H市A企业进行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957—1980年间的转型前期,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倡导及制度安排下,工人成为一个国家动员的符号,工人的行为策略体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本人成份的政治资本、家庭出身的自然资本凸显了工人阶层的优势。在“家国高度一体化”的场域关系下,工人的阶级身份与自然身份融为一体,其婚姻策略体现出“家国同构”的传统特征。1981—1992年间是转型的起步发展期,是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在单位制度下形成了“国家—单位—个人”的场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结构下,工人的单位认同成为其阶级意识的重要组成,其职业和生活融为一体,婚姻策略的单位惯习意味十足。单位制的形成吸纳了更多的女工,产生了对传统家庭父权制的冲击。工人通婚圈的单位化和同阶层性,以及择偶标准的单位化成为此时婚姻场域的显着特征,婚姻冲突找单位也是较为突出的策略选择。择偶标准的单位化讲求的是择偶上的职业匹配,这是同阶层择偶的细化。单位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和维续。1993—2001年间是转型的全面推进期,婚姻场域的策略选择呈现出浓厚的“泛市场化”色彩,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逐渐成为婚姻场域中日益重要的资本变量。直观地表现为自致能力的凸显和婚姻成本的上涨。在这样的场域关系下,大多数普通工人在婚姻支付中出现窘境,在婚姻选择中处于相对的劣势。这一时期,工人同阶层的婚姻逐渐式微,通婚圈在扩大。随着女性主义和消费文化的结盟,以利己为主要特征的工具理性成了多数女工婚姻选择的出发点,试图突破阶层限制的“高攀婚”日益增多。男性工人作为总体资本水平偏低的社会群体,受到的婚姻挤压更为严峻。“高攀婚”的女工对家庭权力的让渡是维持婚姻稳定的重要策略,高学历女工低就婚的案例也存在,往往采取更加尊重丈夫的尊严以及经济独立权等多种策略,体现了转型推进期婚姻策略的多元与分化。2002年至今是改革的深化期,以市场化的竞争意识和契约理念为核心的场域关系再次改变了工人阶层的选择惯习。产业工人在整体资本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处在社会的中下层,阶层内部出现了较大差距。工人阶层内部因利益分化而碎片化,生存方式原子化。这一期间的婚姻场域关系被贴上了个体化原子化的标签,个体化的双重功能得以展现:“90后”工人在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和个体自主意识的双重牵引下,婚姻策略体现出传统婚姻观念的复归。择偶策略上对爱情和自我感受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体化浪潮的积极影响。原子化危机下物欲的膨胀逐渐渗透和重构着工人的选择惯习。此间,工人离婚率的上扬同时体现了个体化原子化的负面功能。在国家、市场与传统三方力量的博弈中,国家的功能已大幅收缩,市场的作用大步向前,传统的力量虽全面后撤,但文化依赖的惯习仍在发生作用。夫妻权力平等化趋势日益彰显。家务分工均等化和家庭决策平权化成为工人寻求婚姻和谐的重要策略。总之,随着我国市场转型进程的深入,市场的要素从初见端倪到全面深入,彻底变革了工人婚姻场域的资本结构和选择惯习,工人的婚姻选择体现出由“家国同构”下的传统策略到单位制下的过渡和依附,再到改革全面推进时策略的分化,最后至全面市场化阶段的权衡策略。这是工人自身由“传统”到“现代”,由“国家人”到“市场人”的变迁。深受市场转型冲击的工人群体,其生产世界和生活世界在国家、市场与传统三方力量的交错中被解构重塑。从工人阶层出发,以主位的视角反思现阶段我国的婚姻状况,以建构日益和谐的婚姻关系和婚姻文化。对于工人阶层,在现阶段要有效减轻工人群体的弱势化,重新焕发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性,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让各阶层之间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并有序发展。

马原[4](2014)在《荒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钟铭文:就此宣布所有土地和生活其上的所有居民获得自由。309微信:网上大家都在议论要给PM2.5取中文名字——严肃点就叫"公雾源"(公务员);高端点就叫"京尘"(京城);霸气点就叫"尘疾思汗"(成吉思汗);乐观点就叫"尘世美"(陈世美);娱乐点就叫"尘惯吸"(陈冠希);……卷一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1.黄棠和她的一家人黄棠这个名字看上去不错,有草有木一派生机盎然。据她母亲贺秋说,她的名字是借鉴了一位前辈散文家的大名。散文家叫

巴于茜[5](2013)在《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夏古称“河州”,早在汉唐时期便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和唐蕃古道的通途。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创造了一度闻名于全国的“河州模式”。20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三访临夏,被当地热火朝天的“回商”贸易所震撼,随后提出了“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他期望能够通过“东引西进”,实现“以商促工”,带动青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并有望借助穆斯林重开丝绸之路。时至21世纪,东有的“温州”已基本实现了区域工业化,当年全国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也大部分转型为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民营企业家了,他们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格局;而西有的“河州”,工业化的道路似乎尚无突破,与当年的辉煌较之略显落寞。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的,如地理位置的限制、政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本文主要从转型之后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发展现状为横切面,以期通过对企业家的发展研究试说明一二。众所周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是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和灵魂所在。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生成的土壤已经形成,无需对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给予过多的关注,其对工业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被忽略。但反之,特别是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道路面临着许多显着的制度性约束,其道路的启动只能依靠具备“内生”性能力的载体,即企业家,此时企业家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创新精神、风险精神等特质都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的分工和交易的完成,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本文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基础之上,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软件分析等民族学、社会学常用方法而开展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依次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田野点选择、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交代了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生成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素质能力、成长环境、激励约束、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等五个方面对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通过对AHP分析方法的应用指出并阐释了有利于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的具体途径。

彭良英[6](2007)在《关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改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高校校办企业的存在是由现阶段中国国情决定的。从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前苏联创办实习工厂开始,到21世纪初拥有高校控股的上市公司40余家及5000余家科工贸企业,高校校办企业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但是,从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现状看,企业发展普遍缺乏动力,有相当的校办企业已经陷入亏损的境地。这是因为高校校办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对高校校办企业进行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成当务之急。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就是扫除校办企业种种制度障碍,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高校校办企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本文在分析高校校办企业经营现状和企业改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重塑高校校办企业功能、校办企业资源合并、分类改制、分类管理以及重塑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的改制策略。由于企业动力是推动企业有效运行起来的力量,没有动力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重塑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这一策略做了重点论述,并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措施。本论文认为,作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校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内部制度体系还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发育、完善,以及宏观体制环境的支撑,因此,本文为高校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陶金元[7](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人员激励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实行市场经济,既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也能够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让其中的单元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单位的效益。而对于经济单元的决策者来说,市场经济的环境促使他们提高工作成效,提高公司业绩。 对于中国上市公司来说,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很有必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其中的核心安排就是对于高层经理的激励约束问题。通过市场的安排,对高层经理进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提高公司长、短期业绩,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是公司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了调动企业高层经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高层经理的激励约束安排历经多次的调整。薪酬设计上从承包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发展到年薪制;精神激励从提倡革命的奉献精神发展到行政晋升和评优等各种形式。这些制度安排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革,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对企业的高层经理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其后果是导致了众多的“59岁现象”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 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单元的代表,其业绩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对于上市公司高层经理激励约束机制现况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高层经理的激励约束制度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上市公司发展的要求,并没能形成对于高层经理的有效激励与约束。 论文在理论分析和对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经理激励约束现况进行实证研究基础上,针对缺陷和不足,构建了一个综合激励方案,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希望能对上市公司高层经理的有效激励约束制度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张长起[8](2004)在《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关于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已有研究成果 从微观个体角度和投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多 而从整体角度和宏观角度开展的研究并不多见 中国股票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表明 以转轨经济为背景的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新兴市场 它是在以公有产权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其功能和规制架构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在研究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过程中 立足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异化及其特殊性 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费用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等理论 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归纳出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是功能性风险 规制性风险和人为操纵风险这些风险同成熟股票市场的风险一样 对股市的自身运行和宏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危害性 基于这种分析 笔者进一步提出了防范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基本思路全文除导言部分以外共分 8 章导言部分主要提出了论题的研究价值 归纳了研究的基本假设 研究方法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第 1 章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系统 较全面的回顾与评述 提出了从整体和宏观角度 对中国股票市场自身特有的风险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 2 章探讨了关于股票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 并把这些理论作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指导 对股票市场风险的概念 成因和衡量进行了概括并从本文的研究视角对股票市场风险进行了界定第 3 章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进行了分析 以此搭建起深刻认识中国股票市场风险表现和异化的研究平台 探讨了在强制度变迁下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源头和基本表现第 4 章从对中国股票市场上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的分析出发 研究由于其主导地位及其一致性行为给中国股票市场带来的功能性风险 指出 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股市主体 普遍将中国股票市场作为了融资场所 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第 5 章从对中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上管理国民经济的职能 和作为产权人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的二重性分析出发 指出政府偏重经济职能而在规制安排和监管上的缺陷 形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规制性风险第 6 章从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较严重的结构不合理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明显的分析出发 指出缺乏对市场参与者间市场博弈的有效制衡 带来了中国股票市场的人为操纵风险 1<WP=4>第 7 章通过对成熟股票市场和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后果的回顾 指出股票市场的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发展 股市的运行和投资者的信心都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所以提出对风险的防范是极具现实性的第 8 章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因上市公司 政府行为和市场参与者博弈中存在功能性风险 规制性风险和人为操纵风险的特殊状况 提出了从重塑政府职能 强化市场监管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防范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基本措施

周群[9](2002)在《新形势下电力机械企业的改革构想 ——从成都电力机械厂的现状谈起》文中提出以彻底打破行业垄断为根本目的的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正式拉开了帷幕。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配角,电力机械企业已不可能再寄希望于依靠行业保护来维持生存,由此而受到的巨大冲击便可想而知。由于长期置身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电力行业,再加上成立之初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所以电力机械企业存在着许多严重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问题,尤其是改革的滞后已使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失去了先机,从而给今后的生存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文主要是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将广大的电力机械企业在目前这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何顺应改革的潮流,并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来寻求走出困境的良策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来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着重描述了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对其因垄断而带来的效率低下、条块分割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指出在当今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同时,本章还对改革的基本思路作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以电力机械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成都电力机械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系列的数据进行分析,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几乎所有的电力机械企业目前都已经陷入困境。在这些企业中普遍出现的运行机制落后、管理水平较低、资产质量较差和长期持续亏损等问题的背后,虽然有企业经营和管理不善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由单一的产权结构和僵化的垂直管理而引起,竞争的乏力使得许多企业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而其上级主管部门又对企业的发展关心和支持不够,所以面对即将来临的电力体制改革,许多企业都感到了巨大压力,有些甚至连生存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详细分析了电力机械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弄清其深层的原因以后,本文在第三章中又重点介绍了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与兰州电力修造厂因在改制中所选择的不同道路而导致现在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中集公司因具有先进的股权结构,从而在发展中如虎添<WP=3>翼的事例,明确指出电力机械企业的改制工作已经相当滞后,与地方企业不断深化的改革相比,电力机械企业的改革就显得尤为紧迫。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如果这些企业仍不能抓住时机,尽快实施以产权结构多元化为核心内容的改制工作,那么等待这些企业的将只能是走向衰败和消亡。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是紧紧围绕着上一章的结论而展开的。作者在第四章中根据成都电力机械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两个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为具体内容的改制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实施细节、优越性、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必要的支持等内容的阐述,文章进一步强化了只有改革才是新形势下电力机械企业的根本出路这一主题。而第五章的内容则是第三、第四章的继续,主要是说明如果仅仅完成了改制还不能一劳永逸,企业还必须同时解决好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探索正确的发展途径等配套问题。文章最后的结论就是,只有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坚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并积极寻求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困难重重的电力机械企业才能真正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钟瑛[10](2001)在《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关于创新、创新激励与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理论探讨,目前在学术界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把技术和制度等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作为内生变量,采用系统论方法全面探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与创新进程。笔者正是沿着这一思路,结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体制转轨的实际,着重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创新机制。 笔者认为,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理论,是以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为既定前提的,他们的理论和研究结论不可能直接照搬到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分析中。为此,有必要拓展这一理论,建立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一般分析框架,从创新行为和创新机制的微观剖析,来探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创新过程,并特别强调制度创新的激励作用。笔者认为,创新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及其适宜的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极其重要,企业家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不断地制度创新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则更为关键。实践中的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有效而灵活的创新机制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创新机制同既定的体制及其不同的组织形式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论文还从组织和制度的角度考察了,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的创新行为和整个企业创新机制的产生,尤其是具体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案例,考虑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现实,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创新与激励机制问题,这也是全文的重点所在。 全文共有7章。在第一章导论里交代了本文的研究主旨、研究意义、有关概念的界定、论文的结构与创新、研究方法。第二章较系统地梳理了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创新理论的要旨。第三章是关于创新及其创新激励的经济分析,此章的目的在于拓展已有的创新分析体系,试图建立一个包含创新行为、创新过程与创新机制的经济发展一般分析框架。紧接着,笔者尝试将这种一般分析框架运用到中国的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企业的发展机制研究之中,这就构成了本文后半部分三章的主要内容。在后三章里,笔者结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探讨了农业高新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创新机制的培育与形成;着重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行为、创新过程与创新机制。最后第七章结论,为全文的概括性总结以及相关建议。 本论文的结论认为,经济体制转轨实质是一系列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的过程,它本身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对于已处于体制转轨进程中的中国,只有不断通过制度创新、重塑微观经济组织、促进创新机制的转变与形成,才能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创新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质是一种观念、组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基本激励机制是有效的市场需求;对于当前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来说,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转轨时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的基本发展趋势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将日益成为实现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角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微观基础,并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积极主动的经济主体。

二、ST纵横大股东持股没人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纵横大股东持股没人要(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管理理论研究
        二、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组织管理架构研究
        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经费资助形式研究
        四、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转化扩散模式研究
        五、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考核评价方式研究
        六、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共性技术的概念分析
        一、共性技术
        二、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
        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双边平台理论
第三章 当前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总体情况
        一、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三、新世纪以来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组织管理架构:非盈利定位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
        一、坚持非盈利定位
        二、注重企业化管理
    第三节 经费资助形式:在稳定资助的基础上鼓励自主发展
        一、以鼓励多元化为理念的多渠道经费筹集
        二、以稳定持续为重的机构式经费资助
        三、以前期扶持为主的“退坡”式经费资助
    第四节 转化扩散模式:以企业孵化器模式为主
        一、广建孵化基地
        二、积极参股企业
        三、以定向合作为主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第五节 考核评价方式:基于合同的周期性绩效考评制度
        一、基于合同约定明确考核指标
        二、基于考核指标实施定期评估
        三、基于评估等级作出支持决定
第四章 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管理架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类公共平台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缺乏统筹
        二、各类公共平台的治理结构存在短板
        三、对公共平台的行政干预和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四、部分公共平台的选人用人制度不活
    第二节 经费资助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资助未向有市场需求的共性技术研究倾斜
        二、经费资助方式影响平台正常组建和运行
        三、经费使用规定依然刻板
        四、经费到位速度滞后
    第三节 转化扩散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联系不紧:平台方与需求方的对接不够紧密
        二、保护不周:平台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尚不健全
        三、政策不力:支持成果转化扩散的政策措施获得感不强
        四、内外不一:关联企业技术孵化与公开市场技术扩散亲疏有别
    第四节 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向性不准
        二、手段不科学
        三、激励性不足
        四、威慑力不强
第五章 国内外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经验借鉴
    第一节 组织管理架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第三方专业管理
        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独立行政法人的本格研究
        三、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功能定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政会关系清晰的独立社团法人
        四、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财团法人制度
        五、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事业法人身份实行市场化运作
        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四不像”理论
        七、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完善组织管理架构的启示
    第二节 经费资助形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三元均衡的“弗朗霍夫财务模式”
        二、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基于前瞻规划的经费投入
        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前期“扶上马”+后期“浪淘沙”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改进经费资助形式的启示
    第三节 转化扩散模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专业化的成果转化策略
        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孵化器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丰富转化扩散模式的启示
    第四节 考核评价方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绩效与拨款对应
        二、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基于需求导向的定期评价
        三、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基于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启示
第六章 优化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着力健全公共平台的组织管理架构
        一、分类完善公共平台功能定位
        二、加快探索各类多元制衡的组织架构
        三、加快创新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
        四、实施更加柔性的人才管理政策
    第二节 优化财政科研经费资助形式
        一、合理配置财政科研经费在创新链条不同环节上的比重
        二、健全更加适应平台发展的经费投入制度
        三、建立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制度
    第三节 促进公共平台转化扩散模式多样化
        一、加大政府对成果转化扩散公平性的干预力度
        二、加大政府对公开市场成果转化扩散的支持力度
    第四节 加快完善公共平台考核评价方式
        一、形成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评价导向
        二、实施以外部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标准
        三、建立“宽进严出”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加快探索“一台一策”的考核评价标准
        五、推广考核评价结果与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的挂钩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对象编号及信息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市场转型背景下工人的婚姻策略研究 ——以东北H市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市场转型进程中的工人阶层
        1.1.1 市场转型的进程与特点
        1.1.2 市场转型中工人阶层的转型
    1.2 选题缘由与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理论与实践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婚姻策略理论述评
        2.1.1 结构与功能框架下的婚姻策略
        2.1.2 布迪厄的婚姻策略概念
        2.1.2.1 从“规则”到“策略”的实践转向
        2.1.2.2 婚姻策略的本质意涵
        2.1.2.3 评析:突破与局限
        2.1.3 婚姻策略概念与理性选择理论
    2.2 市场转型期工人婚姻策略的相关研究
        2.2.1 工人研究的脉络及工人婚姻研究
        2.2.1.1 建国后的工运史研究
        2.2.1.2 由工运史向工人日常生活研究的转向
        2.2.1.3 工人阶级地位的变迁
        2.2.1.4 工人婚姻的相关研究
        2.2.2 转型期城镇居民的婚姻行为及婚姻策略研究
第3章 研究进路与研究设计
    3.1 概念界说
        3.1.1 本文工人概念的界定
        3.1.2 婚姻策略的界定及在本文的应用
    3.2 研究进路
        3.2.1 场域:策略的运作空间
        3.2.2 惯习:策略的运作逻辑
        3.2.3 资本:策略的运作工具
        3.2.4 场域、惯习、资本变迁与分化下的婚姻策略
    3.3 个案说明
        3.3.1 个案选择
        3.3.2 案例企业发展历程
        3.3.2.1 1957—1980: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农场
        3.3.2.2 1981—1992 年:农场制向工厂制的过渡阶段
        3.3.2.3 1993—2001 年:股份制改造与企业整体转型
        3.3.2.4 2002 年至今:全面市场化阶段
    3.4 方法取径
第4章 1957—1980 年:“家国同构”下的传统策略
    4.1 国家保护下政治资本与自然资本的凸显
        4.1.1 “社会主义的身体”
        4.1.2 家庭出身
        4.1.3 群体生存的身份认同
    4.2 计划体制下的婚姻场域
        4.2.1 体力劳动下的收入均等
        4.2.2 物资紧缺下的“白手起家”
        4.2.3 男女同工同酬
    4.3 “家国同构”下的传统策略
        4.3.1 家长制下的“门当户对”
        4.3.2 生活与生育共同体的“先苦后甜”
        4.3.3 男性主导下的“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第5章 1981—1992 年:单位制惯习下的过渡策略
    5.1 单位制度下的婚姻场域
        5.1.1 单位认同下的阶级意识
        5.1.2 “组织化依附”的单位惯习
        5.1.3 单位制对“家庭父权制”的冲击
    5.2 单位场域下的过渡策略
        5.2.1 通婚圈的单位化和同阶层性
        5.2.2 择偶标准的单位化
        5.2.3 婚姻冲突“找单位”
第6章 1993—2001 年:市场化推进场域中的多元化策略
    6.1 市场化下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显着
        6.1.1 自致能力突出
        6.1.2 婚姻成本考量
    6.2 市场转型下的婚姻场域
        6.2.1 分层机制转型下的身份认同
        6.2.2 通婚圈的多元化和异质性
    6.3 场域转型下的策略分化
        6.3.1 女性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同盟
        6.3.2 男工人“婚姻挤压”
        6.3.3 女工人的“高攀婚”
        6.3.4 婚姻“泛市场化”的迷失
第7章 2002 年至今:市场化深化场域中的个体化策略
    7.1 全面市场化下的婚姻场域
        7.1.1 市场化与阶层内部碎片化
        7.1.2 市场化与生存方式原子化
    7.2 国家、市场与传统三方力量下的策略权衡
        7.2.1 婚姻实践个体化
        7.2.1.1 “90 后”工人婚姻“逆选择”
        7.2.1.2 离婚策略个体化
        7.2.2 夫妻权力趋向平等化
        7.2.2.1 家务分工趋于均等化
        7.2.2.2 家庭决策转向平权化
第8章 结论与反思
    8.1 实践理论视角下场域与策略的互构
    8.2 建构日益和谐的婚姻关系与婚姻文化
    8.3 中国工人阶层的重构与阶层间的良性互动与运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4)荒唐(论文提纲范文)

卷一
    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1. 黄棠和她的一家人
        2.洪锦江遭遇碰瓷
        3.洪开元有话要说
    第二章商业新世代
        1.洪静萍的非凡创意
        2.和谐公关的生意经(略)
        3.职业商人的嗅觉
    第三章人人各得其所
        1.洪开元的侦探情结
        2.贺秋的慈善之路
        3.商家和政府各行其道
卷二
    第一章环绕在黄棠周围
        1.儿子的如意算盘
        2.两个女儿
        3.老公的招商困局
    第二章一家人各怀心事
        1.陆小玫被瞄上了中国好歌秀(略)
        2.祁嘉宝准备做妈妈
        3.复建圣贤故居的企图(略)
    第三章被电视瞄上的历史
        1.贺秋的最后一程
        2.进入洪静萍镜头的城管执法队
        3.戴安娜款手袋(略)
卷三
    第一章器官成为主角的时代
        1.围绕肚子的战争
        2. 肾的故事
        3. 肾故事继续
    第二章价值观与秩序论
        1.真正笑贫不笑娼的年代(略)
        2.世界忽然没了秩序
        3.没秩序让人乱了方寸
    第三章颠倒的历史
        1.天和地也跟着添乱
        2.人和人都成了对头
        3.时过境迁
尾章把颠倒的历史颠倒回来

(5)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田野点的说明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临夏人文地理概述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历史沿革
    第一节 人文地理概述
    第二节 临夏穆斯林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历史时期中的“茶马互市“、回藏贸易与穆斯林商人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的出现
第三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体系研究
    第一节 多重教育体系的素质培养
    第二节 素质及能力体系现状分析
    第三节 优化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第四章 临夏多元文化塑造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
    第一节 综合评价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三节 经济环境分析
    第四节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第五章 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证分析
    第一节 激励与约束的一般理论基础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
    第四节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
第六章 “哲玛提”认同下的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
    第一节 社会责任的评价认知
    第二节 企业家社会责任访谈录
    第三节 社会公益责任实现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构建企业家社会责任共同机制
第七章 神圣的“天职观”与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穆斯林的经商伦理:对“经典”的解读
    第二节 坚韧的精神源泉
    第三节 守约与穆斯林义务
    第四节 开拓与穆斯林人生
    第五节 自强与穆斯林价值
第八章 基于AHP分析的结论——探析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发展路径
    第一节 影响因素AHP分析
    第二节 发展最优对策AHP分析
    第三节 发展路径内涵阐述
结语:最后的观察
附录一:“经验相近”的图像分析
附录二: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访谈名录
附录三: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关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改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高校校办企业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动力系统理论
        2.1.1 企业动力及企业动力系统
        2.1.2 企业动力系统作用机理
    2.2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2.3 激励约束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高校校办企业界定及其经营状况简述
        3.1.1 高校校办企业界定及其特点
        3.1.2 高校校办企业经营状况
    3.2 高校校办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制现状
    3.3 高校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
        3.3.1 企业投资主体不明,导致产权界定不清
        3.3.2 管理体制不顺,"校企不分"传统延续
        3.3.3 管理制度滞后
        3.3.4 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3.3.5 校办企业"劳动关系"模式普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
    3.4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校办企业的动力系统分析
    4.1 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的构成及其特殊性
        4.1.1 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的构成
        4.1.2 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的特征
    4.2 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模型
    4.3 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现状及改制后预期状况的比较
    4.4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实质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5.1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目标
    5.2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原则
    5.3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思路
    5.4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策略
        5.4.1 重塑高校校办企业的功能
        5.4.2 高校校办企业资源合并
        5.4.3 对高校校办企业进行分类改制、分类管理
        5.4.4 重塑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
    5.5 本章小结
6 重塑高校校办企业动力系统
    6.1 高校校办企业动力源的重塑
        6.1.1 股东原动力
        6.1.2 企业家能动力
        6.1.3 职工能动力
    6.2 高校校办企业动力机制的重塑
        6.2.1 高校校办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6.2.2 高校校办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
        6.2.3 高校校办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
    6.3 本章小结
7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外部环境的支撑
    7.1 建立有利于高校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7.2 完善各类政策工具,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7.3 规范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企业投融资体系
    7.4 创造宽松的技术供给环境
    7.5 人才的自由流动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人员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论文选题和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路径与框架安排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高层经理激励相关理论述评
    2.1 企业高层经理人员激励的理论基础
    2.2 高层经理激励理论新进展
第三章 中国高层经理人员激励制度演进与现状
    3.1 历史回顾
    3.2 上市公司高层经理激励现状
第四章 美国上市公司高层经理激励约束制度分析
    4.1 高层经理激励制度
    4.2 高层经理约束制度
第五章 中国高层经理激励现状分析与实证研究
    5.1 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5.2 2004年度上市公司高层经理薪酬状况实证研究
    5.3 高层经理精神激励现状分析
第六章 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经理激励约束制度缺陷分析
    6.1 高层经理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6.2 高层经理精神激励的失灵
    6.3 高层经理约束机制的缺陷
第七章 综合激励约束方案设计优化与对策
    7.1 高层经理综合激励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7.2 高层经理综合激励方案设计
    7.3 高层经理激励约束相关对策
第八章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基本假设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
        0.3.1 研究方法
        0.3.2 基本框架与内容
    0.4 主要观点与主要创新
        0.4.1 主要观点
        0.4.2 主要创新
1 股票市场风险研究 文献回顾与评述
    1.1 对风险的一般认识
        1.1.1 对风险的定义与理解
        1.1.2 对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1.2 股票市场风险研究的一般理论及其评述
        1.2.1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对股票市场风险的论述
        1.2.2 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对股票市场风险的论述
        1.2.3 对股票市场风险计量方面的研究简要评述
        1.2.4 对股票市场风险研究一般理论的总体评述
    1.3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文献综述及文本的研究视角
        1.3.1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1.3.2 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述
        1.3.3 本文的研究视角选择
2 股票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
    2.1 股票市场风险概述
        2.1.1 股票市场风险的定义和内涵
        2.1.2 股票市场风险的特征
        2.1.3 股票市场风险的分类
    2.2 股票市场风险的成因
        2.2.1 股票市场的内在脆弱性
        2.2.2 引起股票市场风险的外部因素
    2.3 股票市场风险的衡量
        2.3.1 衡量股市整体风险的指标 q 比率
        2.3.2 衡量个股系统性风险的指标 值
3 股票市场风险在中国的表现及其异化
    3.1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表现的基本描述
        3.1.1 股票价格明显背离股票自身真实价格
        3.1.2 股票市场效率低下阻碍市场功能发挥
        3.1.3 股票价格变化与宏观经济走势不协调
    3.2 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理解
        3.2.1 制度变迁中的双轨结构安排矛盾突出
        3.2.2 行政干预下的股票价格巨幅波动频现
        3.2.3 股票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信用扭曲严重
    3.3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异化的特征
        3.3.1 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政府调控色彩
        3.3.2 规制建设滞后使市场规范发展受到抑制
        3.3.3 市场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创新难以实现
4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分析之一 功能性风险
    4.1 中国股票市场上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地位
        4.1.1 国有企业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具有绝对优势
        4.1.2 上市公司国家股在总股本中具有绝对优势
        4.1.3 国有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特征
    4.2 国有上市公司的一致性行为分析
        4.2.1 中国上市公司行为的决定因素分析
        4.2.2 国有上市公司行为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
        4.2.3 国有上市公司一致性行为的主要表现
    4.3 国有上市公司的一致性行为加大了股票市场功能性风险
        4.3.1 国有上市公司上市包装与寻租获取融资机会
        4.3.2 国有上市公司操纵经营利润实现再融资目的
        4.3.3 国有上市公司业绩下降并随意改变募资用途动摇诚信基础
5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分析之二 规制性风险
    5.1 中国政府偏重经济职能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
        5.1.1 依靠行政干预手段实现股市融资功能的最大化
        5.1.2 通过控制市场主体实现政府经济利益最大化
    5.2 政府行为的扭曲使市场监管行为产生偏差
        5.2.1 政府管理职能与监管核心问题一般理论
        5.2.2 中国股票市场中政府管理职能的偏差和监管缺陷
    5.3 中国政府偏重经济职能的结果是规制安排严重滞后
        5.3.1 证券立法缺陷给执法和司法带来困难
        5.3.2 会计法规缺陷造成会计作假十分普遍
        5.3.3 信息披露制度缺陷削弱监管的威慑力
6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分析之三 人为操纵风险
    6.1 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信息问题
        6.1.1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6.1.2 中国股票市场在信息结构上的特点
        6.1.3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噪声的表现
    6.2 不完全信息下的市场博弈分析
        6.2.1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上市包装
        6.2.2 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动态博弈下的利润操纵
        6.2.3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的投机化表现
        6.2.4 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泡沫特征
    6.3 中国股票市场庄家的市场操纵
        6.3.1 信息成本与机构投资者信息优势
        6.3.2 股市庄家与股市坐庄的资源条件
        6.3.3 股价波动与股市庄家的市场操纵
7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危害性分析及风险防范的提出
    7.1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7.1.1 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
        7.1.2 股票市场风险引发经济危机
        7.1.3 股票市场风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7.2 股票市场风险影响中国证券业的健康发展
        7.2.1 股票市场风险打击市场投资者信心
        7.2.2 股票市场风险弱化股市再融资的功能
        7.2.3 股票市场风险造成证券业发展受阻
    7.3 股票市场风险的防范
        7.3.1 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7.3.2 股票市场的风险防范
8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8.1 重塑政府管理职能健全防范股票市场风险机制
        8.1.1 规范政府行为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
        8.1.2 健全政府防范股票市场风险的机制
    8.2 树立正确的监管思路改进监管体制
        8.2.1 重新确立中国股票市场的监管原则
        8.2.2 转变证券监管思路提高监管效率
        8.2.3 改进证券监管体制
    8.3 改革国有上市公司妥善解决国有股遗留问题
        8.3.1 加快国有上市公司的重组降低功能性风险
        8.3.2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上市公司股票的全流通
    8.4 健全市场中介机构推动金融创新
        8.4.1 健全股票市场中介机构完善社会公正服务系统
        8.4.2 着力金融创新增强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防范能力
        8.4.3 开发推介新的金融投资品种
    8.5 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的投资行为
        8.5.1 构建多层次的投资者教育体系
        8.5.2 投资者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8.5.3 构建多层次的投资者教育体系
    8.6 谨慎稳妥地推进中国股票市场国际化进程
        8.6.1发展多层次市场体系
        8.6.2 大力优化机构投资者
        8.6.3 谨慎稳妥地推进中国股票市场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后记

(9)新形势下电力机械企业的改革构想 ——从成都电力机械厂的现状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及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与方案设计
        一、 电力工业的高度垄断造成了效益低下的问题
        二、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三、 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构想
第二章 改革对电力机械企业带来的冲击
    第二节 电力机械企业概述
    第二节 电力机械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 从成都电力机械厂的现状看今天电力机械企业面临的困境
        二、 运行机制严重制约着电力机械企业的发展
        三、 对电力机械企业的投入不足造成各企业缺乏后劲,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四、 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冲击
第三章 新形势下电力机械企业改革的方向
    第一节 电力机械企业改革的紧迫性
        一、 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二、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与兰州电力修造厂的巨大反差
        三、 电力机械企业改革的紧迫性
    第二节 电力机械企业改革的根本途径
        一、 电力机械企业改革的目标
        二、 电力机械企业改革的根本途径
第四章 关于产权结构改革的方案设计
    方案一实施以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为主的产权结构多元化
    方案二实现以成都电力为主,包括职工持股在内的产权结构多元化
第五章 在实施改制后还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是改制的延伸
        一、 企业必须完善组织结构,形成新的内部组织决策体系
        二、 企业必须深化管理制度创新工作,发挥改制工作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 重视新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
    第三节 企业改制后应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
        一、 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是电力机械企业的根本方向
        二、 不失时机寻求与外商的合作是电力机械企业长久发展的有力保证
第六章 并不多余的话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与创新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透视:创新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创新分析
    第一节 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进化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创新理论的贡献与启迪
    第五节 制度变迁理论对创新分析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第三章 创新行为与创新激励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创新行为与非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创新行为的层次分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三节 创新激励与国家农业创新系统
第四章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分析
    第一节 创新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体现与作用
    第二节 农业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企业家的功能与作用、农业企业家的形成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与农业高新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
第五章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第一节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化经营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及其形成
    第三节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公司制企业的生成
    第四节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新机制
第六章 企业案例研究
    第一节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
    第二节 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的企业经营创新
第七章 结 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四、ST纵横大股东持股没人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D]. 于王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3]市场转型背景下工人的婚姻策略研究 ——以东北H市A企业为例[D]. 徐佳. 吉林大学, 2014(03)
  • [4]荒唐[J]. 马原. 花城, 2014(01)
  • [5]临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研究[D]. 巴于茜. 兰州大学, 2013(08)
  • [6]关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改制问题研究[D]. 彭良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2)
  • [7]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人员激励研究[D]. 陶金元. 山东大学, 2005(03)
  • [8]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张长起. 复旦大学, 2004(01)
  • [9]新形势下电力机械企业的改革构想 ——从成都电力机械厂的现状谈起[D]. 周群. 西南财经大学, 2002(02)
  • [10]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 钟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标签:;  ;  ;  ;  ;  

ST纵横大股东没人愿意持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