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社区困难群众开展人道主义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1](2021)在《合作协同与群社共生:基层红十字会与社会服务机构互动过程研究 ——以上海市街镇红十字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政府职能转型与群团工作改革背景下,上海市红十字会积极探索转型,建设街镇和村居红十字服务站点,创建并评选博爱家园,铺设红十字基层组织网络,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然而,基层红十字会的社区工作推进却举步维艰,一方面“郭美美事件”和“武汉疫情事件”引发公信力危机,导致社区民众普遍不信任、不认可、不参与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另一方面由于内嵌于政府部门的组织属性,红十字社区工作面临资源结构性匮乏窘境。为破除基层工作困局,街镇红十字会尝试以项目化方式协同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助力社区工作升级。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同于一般政府购买服务中社会组织对行政资源的单向依附,街镇红十字会反而较为依赖社会服务机构。基于既有政社研究成果,本文从合作治理理论出发,沿着“互动缘起-互动内容-互动效应-互动机制”分析思路,兼顾群社双方视角,深入探究街镇红十字会与社会服务机构的互动过程,提炼基层红十字会与社会服务机构以合作为先导的良性互动生成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基层红十字会与社会服务机构互动缘起于顶层推动、困境驱使和顺应改革背景下因目标契合而达成的合作共识。第二,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彼此交换合法性资源、生存性资源和发展性资源,以实现组织在社会服务供给领域增能赋权。第三,双方积极建构策略性信任机制、服务讨论机制和展示机制等微观行动机制,以保障彼此在平等协商下共享决策权。第四,双方在合作协同下走向群社共生,对社会组织发展、城乡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等产生多重社会效应,不仅有助于发挥红十字会“枢纽协同”的平台作用、重塑社区形象,还有助于社会服务机构实现长效性发展,双方“强强联合”更有助于精准回应社会需求。
史建海[2](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社区矫正研究 ——以S市W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实际,政府的公共管控手段亟需更新。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将罪犯置于社会环境处罚的刑罚手段,给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而陈旧的社区矫正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时代需求,时有发生的脱管漏管现象加剧了民众对社区矫正的抵触,使得社区矫正的社会效果大打折扣,社区矫正管控能力和水平亟需提升。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S市W区的社区矫正为样本,分析比较了自开展以来社区矫正在矫正对象人数、年龄结构、再犯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北京、上海和台州社区矫正的组织架构、力量组成和工作模式的特点变化,并以S市W区和外省市的案例引申出现有矫正手段在面对实际时的短板和问题。同时,本文从社区基础力量薄弱、管控措施手段陈旧、矫正平台应用不深、内外环境营造不优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社区矫正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本文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矫正管控能力、优化社区矫正平台、提升内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路径和发展设想。首先,要通过大数据手段提升社区矫正效率,不断建强完善社区矫正基础设施;其次,通过矫正设备开发升级、矫正对象综合研判和管理人员队伍培训等多方面提高矫正工作能力;再次,通过矫正行为发生前、发展中、发生后的三个阶段的社区矫正平台使用环节,不断优化平台建设、丰富平台内容;最后,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内提升矫正队伍关怀力度,对外加强矫正宣传广度,使得社区矫正内外部环境不断向好。
仇晨光[3](2020)在《论社区矫正制度中的问题及完善 ——以S省L市T县社区矫正工作为切入》文中指出社区矫正观念,最早起源于西欧和英国,但最初广泛应用于于美国,早在19世纪的时候,美国就构建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矫正制度,这是世界首例。1845年,贵格派教徒在纽约设立了第一个犯人寄宿所,1846年在波士顿建立了一个只针对妇女的适应社会训教所。从这以后,类似的寄宿矫正所在美国很多大城市,比如费城、芝加哥、三藩市和新奥尔良等先后成立。社区矫正制度还有另外一种实现途径,那就是缓刑。缓刑最早也是开端于美国,原本适用于酗酒犯的保释缓刑。而假释作为正式的法定行刑制度,是在1876年由美国纽约州埃而迈拉教养院开始施行的,该教养院第一任院长步泽伦布洛克威制定了该院的管理规则和章程,运用了积分规则,允许囚犯用挣“分数”的方式以争取假释资格。以后,其他各州也都学习执行假释制度,假释立法不久就在美国遍地开花。社区矫正真正发展壮大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多重因素促成了社区矫正的缘起并赢得公众支持。首先,监禁刑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着,纳税人对高成本、高重犯率感到失望和不满;其次,美国矫正系统引入了重新结合(矫正方案和社区)的指导理念,鼓励多方社会群体帮助犯人重返社会、适应社会;第三,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越南战争引起的混乱,大学生群体的骚乱,城市暴动等等不一而足,独特且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得公民不再认同以往的纯粹使用监禁手段惩罚和改造罪犯的社会治理思路,民众广泛不信任传统价值观念和政府当局,这正是人们探索新的解决方案的契机。除此之外,得益于刑罚轻缓化发展的普遍共识,联合国对非监禁刑和社区矫正的认可和推行,社区矫正在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快速施行。社区矫正制度因使服刑人员二次犯罪率有效减少所以在西方国家得以广泛应用。最近20年以来,西方国家的社区矫正工作理念等急剧变化,在制度实践和理论分析等领域都有探索和突破,他们的社区矫正工作和制度日渐完善和成熟。在中国,社区矫正2003年才开始试点,经过十几年发展取得了良好法律效果,但是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仍处在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脱节,各种问题凸显,如实践上的社区矫正工作者警察身份问题遥遥无期、是否应赋予社区矫正工作者一定的强制性权力以及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严重缺乏必要的威慑力等问题,制度层面来讲,社区矫正对象的认定和称谓是否符合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的现实、对户籍地与居住地执行规定不明确、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或发现漏罪后被依法取保候审是否还应由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监管没有明确规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与《暂予监外执行规定》中对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决定收监执行过程中的规定互相冲突,诸如此类等等,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逐渐探索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是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此次研究在从刑罚人道理论、刑罚谦抑性理论、行刑社会化理论、行刑效益性理论、深化回归理论、恢复性司法理论、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等方面对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以T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对该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分析T县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指出其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探究,给出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具体建议及措施。力求通过这样的研究为基层社区矫正工作治理改革提供一些可借鉴性的参考价值。
郑璇[4](2020)在《四川省遂宁市社区矫正社会参与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具有刑罚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是刑罚人道主义和行刑社会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社区矫正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属性,由于现阶段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限,发动全社会参与就显得尤为必要,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具体表现方法。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参与工作对缓解社会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营造社会氛围,推动形成政府与社会各方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社区矫正领域,社会力量参与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是,我国社会力量的发展不成熟,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当前的社会参与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个替代传统刑罚的新型制度,如何调动社会参与更好的改造社区矫正对象,这既是社区矫正内部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力量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契机,更是本文加以探讨的问题。本文全文共分为六章,首先是综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及方法、相关理论界定等;其次,从国内外社区矫正模型对比的角度,归纳对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理想路径;然后,以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契合点,以遂宁市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情况为例,选取典型问题,主要是借用多元主体共治的理论和实践,分析遂宁市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发展的现状与困境;最后,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要从矫正工作的特质出发,从宏观角度阐释,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紧密性和专业性的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对社会参与社区矫正提出建议和对策,提高社区矫正的效率,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以解决遂宁市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并对全面提升社区矫正效果具有一定意义。
邱文健[5](2020)在《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研究 ——以惠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农村社会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分布最广泛、最基础的构成单元,是提高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改善弱势群体生活质量、构筑良好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既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多元协同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内在要求。但基于红十字会群团组织的性质,其政治角色表现突出、功能性角色展示不足的特点,导致红十字会在社会治理体制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红十字会如何主动顺应社会治理创新变革,重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定位,是摆在红十字会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实现红十字会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参与。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对红十字会角色定位及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惠州市红十字会在辖区内县区农村开展“博爱家园”项目为例,总结分析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角色定位问题及原因,探讨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基本内容,并提出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路径选择。通过重塑角色定位,强化枢纽服务功能角色建设,从而提升红十字会有效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
王维龙[6](2020)在《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S区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区矫正是指让符合刑法规定相关条件的罪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社会志愿者、民间相关组织和有关社会团体的协助之下,在判决、裁定、决定规定的一定期限内,在相对开放的社区环境中,矫正罪犯的心理、行为恶习,从而敦促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的一种区别于监狱监禁刑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目前来说,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均采用了这种相对开放式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着诸多优势,在刑事司法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如充分保障了人权,使罪犯与社会不至于割裂开来;同时缓解了各国监狱罪犯过多的管理压力并避免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提高刑罚执行的效果,降低刑罚执行成本等。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本文基于社区矫正地区化的视角,以S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为例进行梳理研究。S区的社区矫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特色,如创新实施了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建立了村(居)协理员制度和探索实施了“1123”矫正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诸如社会调查评估流于形式、部门间衔接不畅、社区教育服务单一、工作队伍单薄和社区矫正工作社会知晓度低等问题。本文就是以此为研究背景,重点对S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若干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如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物质保障、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等,希望对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丰富现有的地区性社区矫正工作资料。
王思阳[7](2020)在《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区矫正是一种新兴的相对于传统监禁矫正的非监禁刑罚方式。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和方法,使其接受并参与有关的管理、教育、劳动等活动,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起步于2010年,近十年来,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研究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为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提出改进对策。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释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并总结评述,并确定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介绍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并通过对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分析存在问题提供证据支撑。第三部分,分析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的问题和成因。问题包括:与各部门衔接存在障碍、工作人员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不高、日常监管措施存在弊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以及缺乏社会力量参与。上述问题的成因包括:执法主体的资格权限缺少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工作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工作经费来源单一以及政府治理理念未转变。第四部分,提出针对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应对建议。应完善社区矫正工作运行体制、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健全社区矫正监管体系、落实经费保障以及转变社区矫正治理理念。通过提出上述对策建议,以期提高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本次研究,希望可以为本级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从而更好地推进各县区乃至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助力。
李振东[8](2020)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下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研究 ——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区矫正是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它使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较轻的罪犯免于牢狱之灾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接受矫正教育,从而减轻刑罚对其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体现着人道主义和人权保护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社区矫正事业也迎来了初步发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问题便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武汉市汉阳区社区矫正对象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对其就业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社区矫正对象在就业问题中存在就业状况较差、就业质量较低和就业期望单一等问题,在其就业社会支持网络中存在着政策支持内容重复性强,不精细、社会力量支持缺乏效率、社区环境歧视、劳动力市场排斥等问题。在分析其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站在社会工作的立场上提出通过开展社会行政、社区工作、个案和小组工作以及整合与链接社会资源等实践策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构建政策法规科学精细、社会力量广泛有序参与、社区支持更加显着、家庭亲友支持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阚红卓[9](2020)在《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改进研究》文中认为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刑事执法模式,其作为正式制度设计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这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刑罚执行的发展趋势。《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于2003年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但当前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做好此方面的工作,是社会各界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选取了大连市甘井子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的分析了该区矫正管理模式现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能够为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首先,本文介绍了社区矫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区矫正的现实意义。其次,选择大连市甘井子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分析。目前,甘井子区积极的探索社区矫正管理的创新发展之路,基于提高其创新管理水平创建了社区矫正信息控制平台,提高了矫正管理的技术化水平;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定位监管,实现了对矫正人员的实时监控;加大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力度,建立了严格的请销假制度。但是,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各种因素影响、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此方面的专业人才、民众参与度不高等等。根据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笔者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一是社区矫正监管队伍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矫正队伍,以此增加执法力量、执法力度。二是创新社区矫正监管方式,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服刑人员监护人制度、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机制,来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三是完善司法所建设,合理设置司法所工作岗位,加强司法所基础建设;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
庞小玉[10](2020)在《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文中研究说明社区矫正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国际社会刑罚制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性的刑罚方式,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中,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其矫正不当行为与犯罪心理。最终达到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性的刑罚执行活动,从而实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刑罚目的,目前已成为世界诸多国家刑事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03年开始施行社区矫正制度的试点运行不断深入,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研究与发展,力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理论与实践标准,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透过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背景、理论价值、域外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对我国社区矫正从法律体系改革、重塑刑罚观念、增改相关刑罚程序机制等方面,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提出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完善的构想与建议。
二、对社区困难群众开展人道主义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社区困难群众开展人道主义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合作协同与群社共生:基层红十字会与社会服务机构互动过程研究 ——以上海市街镇红十字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红十字会研究 |
1.2.2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 |
1.2.3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基层红十字会 |
1.3.2 社会服务机构 |
1.4 研究方法 |
1.4.1 质性研究取向 |
1.4.2 个案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对象及其选取 |
1.4.4 资料收集方法 |
1.4.5 资料分析方法 |
1.5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1.5.1 理论视角 |
1.5.2 分析框架 |
第2章 互动缘起:目标契合下合作共识的达成 |
2.1 顶层推动:创新社会治理宏观背景下的制度性要求 |
2.1.1 社会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型 |
2.1.2 群团工作改革与社会力量培育 |
2.1.3 红十字会参与基层社区治理 |
2.2 困境驱使:优化红十字会社区工作下的能动性应对 |
2.2.1 基层红十字会组织体系的建设情况 |
2.2.2 基层红十字会社区工作面临的困境 |
2.2.3 借专业之力,破基层红十字会之难 |
2.3 顺应改革:机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下的优势性发挥 |
2.3.1 强化红十字会工作效能:方法专业与内容创新性 |
2.3.2 盘活红十字会社区资源:社会多重主体整合机制 |
2.3.3 形塑红十字会正面形象:以专业服务获居民承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动内容:双向增权下组织资源的互换 |
3.1 政治合法性与社会合法性互换 |
3.1.1 社会服务机构获得社区“入场券” |
3.1.2 基层红十字会打好居民“感情牌” |
3.2 物质与人手的生存性资源互换 |
3.2.1 社会服务机构获得服务资金和活动场地 |
3.2.2 基层红十字会获得“专家库”和“劳力行” |
3.3 关系与能力的发展性资源互换 |
3.3.1 社会服务机构获得拓宽关系网络的机会 |
3.3.2 基层红十字会获得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动机制:能动逻辑下策略行动的建构 |
4.1 基于制度关系网络的信任机制 |
4.1.1 不用疑人:“信得过你,才能把项目交给你” |
4.1.2 广结善缘,丰富合作主体 |
4.2 围绕主线创新的服务讨论机制 |
4.2.1 服务专精:“突出主线功能,力争形式创新” |
4.2.2 厚积薄发,雕刻核心能力 |
4.3 追求外部印象绩效的展示机制 |
4.3.1 印象制胜:“要做得好,更要宣传展示得好” |
4.3.2 科学管理,将宣传制度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动效应:群社共生下良性合作的生成 |
5.1 “枢纽协同”发挥红十字会平台效应 |
5.1.1 沟通街镇、村居与专业机构的社会公益服务平台 |
5.1.2 连接学校、医院、企业与社区的志愿者交流平台 |
5.2 “精益求精”重塑红十字会社会形象 |
5.3 “强强联合”精准回应社区民众需求 |
5.3.1 应急管理培训助力平安社区构建 |
5.3.2 志愿养老服务补充社区居家养老 |
5.4 “顺势而上”实现专业机构长效发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合作治理视角下群社良性互动的生成路径 |
6.1.2 以服务为导向互换资源的群社共生状态 |
6.2 研究讨论 |
6.2.1 “群社互动”与一般政社互动的差异 |
6.2.2 非竞争性购买带来的社会服务场域固化问题 |
6.2.3 追求印象绩效带来的基层红十字会服务内卷化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人员名单 |
附录2 红十字会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3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4 社会服务机构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5 社区民众访谈提纲 |
(2)大数据背景下的社区矫正研究 ——以S市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理论基础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 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及特征 |
二、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
三、物联网、云计算的概念 |
四、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标签理论 |
二、社会治理理论 |
三、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理论 |
第二章 社区矫正概述 |
第一节 矫正和社区矫正 |
一、矫正在司法和社会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历史 |
二、社区矫正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关系 |
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一、社区矫正思想的理论由来 |
二、社区矫正的历史发展 |
第三节 中国社区矫正的发展历程 |
一、中国司法实践中的矫正思想与践行历史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社区矫正的变迁 |
第三章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大数据在我国社区矫正中的应用现状 |
一、我国现行的三种先进矫正模式比较 |
二、大数据在我国社区矫正整体工作中运用情况的分析 |
第二节 典型案例研究与分析—以S市W区为例 |
一、S市W区社区矫正基本情况 |
二、案例简介 |
三、案例中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案例带来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
一、社区基础力量薄弱 |
二、管控措施手段陈旧 |
三、矫正平台应用不深 |
四、内外环境营造不优 |
第二节 我国社区矫正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社区发展无法满足需求 |
二、矫正队伍能力参差不齐 |
三、科技信息应用水平较低 |
四、社会民众尚未广泛认同 |
第五章 世界其他国家社区矫正模式借鉴 |
第一节 世界其他国家社区矫正模式 |
一、非监禁改造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
二、公众保护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
三、刑罚模式—以英国为例 |
四、更生保护模式—以日本为例 |
第二节 对我国社区矫正发展的启示 |
一、制度模式方面的启示 |
二、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启示 |
第六章 大数据背景下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建议 |
第一节 利用大数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利用大数据提高矫正管控能力 |
一、智能设备的开发 |
二、矫正对象的管理 |
三、工作人员的培训 |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优化社区矫正平台 |
一、矫正前的适用性评估 |
二、矫正中的阶段性评价 |
三、矫正后的成效性巩固 |
第四节 利用大数据提升内外部环境 |
一、加强工作人员关怀 |
二、扩大社会宣传影响 |
三、借力大数据心理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论社区矫正制度中的问题及完善 ——以S省L市T县社区矫正工作为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社区矫正制度概述 |
2.1 社区矫正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2.1.1 社区矫正制度的产生 |
2.1.2 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 |
2.2 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社区矫正制度的刑罚理论 |
2.2.2 社区矫正制度的行刑理论 |
2.2.3 社区矫正制度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 |
2.3 社区矫正的价值 |
2.3.1 公正性 |
2.3.2 效益性 |
2.3.3 人道性 |
3 T县社区矫正工作调查研究 |
3.1 我国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的总体现状 |
3.2 T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情况 |
3.2.1 T县社区矫正的工作网络 |
3.2.2 T县社区矫正监管对象基本情况 |
3.2.3 T县社区矫正监管主体情况 |
3.3 T县社区矫正的工作措施 |
3.3.1 强化阵地建设 |
3.3.2 健全工作规范 |
3.3.3 创新矫正方式 |
3.3.4 实施人性化改造,加强服刑人员权利保障 |
4 T县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4.1 T县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
4.1.1 执法主体缺失 |
4.1.2 保障不足,调查不利 |
4.1.3 矫正方式缺乏科学性 |
4.1.4 社会影响力低,社会参与度不离 |
4.2 T县社区矫正问题的原因剖析 |
4.2.1 立法方面 |
4.2.2 工作机制方面 |
4.2.3 保障投入方面 |
4.2.4 监督管理方面 |
4.2.5 社会参与方面 |
5 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
5.1 T县社区矫正的管理方向 |
5.1.1 对服刑人员做好生存技能培养 |
5.1.2 对服刑人员传递正确社会价值观 |
5.1.3 提高服刑人员自我认知度 |
5.1.4 对服刑人员做好社会角色培养 |
5.2 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具体措施 |
5.2.1 完善社区矫正立法规范 |
5.2.2 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
5.2.3 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保障力度 |
5.2.4 完善社区矫正的监管体制 |
5.2.5 提高社会参与度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四川省遂宁市社区矫正社会参与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社区矫正起源研究 |
二、社会参与研究综述 |
三、营造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研究 |
(一)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
(二)对基层建设的重要性 |
(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重要性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社区矫正社会参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社区矫正 |
一、社区矫正分类 |
二、社区矫正定义 |
第二节 社会参与 |
一、社会参与定义 |
二、社会参与分类 |
第三节 治理 |
一、治理分类 |
二、公共治理 |
三、社会治理 |
第三章 国内外社区矫正社会参与情况 |
第一节 国外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参与研究 |
一、美国代表的“公众保护模式” |
二、英国代表的“刑罚模式” |
三、日本代表的“政社合作模式” |
第二节 国内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参与研究 |
一、社区矫正基本情况 |
二、国内首批试点地区社区矫正情况 |
(一)行政主导的“北京模式” |
(二)民间参与的“上海模式” |
(三)农村自治的“枫桥模式” |
第四章 遂宁市社区矫正社会参与现状 |
第一节 遂宁市社区矫正社会参与情况 |
一、遂宁市社区矫正基本情况 |
二、社会治理多元化参与情况 |
(一)社会组织参与情况 |
(二)企事业单位参与情况 |
(三)基层自治组织参与情况 |
(四)矫正小组参与情况 |
(五)社区矫正志愿者参与情况 |
第二节 遂宁市社区矫正社会参与的问题 |
一、专业社区矫正队伍结构失衡 |
二、志愿者保障欠缺 |
三、社会组织缺乏有效运行机制 |
四、其他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
(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
(二)企事业单位 |
第五章 遂宁市社会参与社区矫正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全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观念因素 |
一、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识有待提高 |
二、社区矫正对象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
三、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认识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制度因素 |
一、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
(一)法律规定定位不清,社会力量参与困难 |
(二)基础保障不到位 |
二、社区矫正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欠缺 |
三、社会志愿者积极性维护问题 |
四、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有待完善 |
(一)城市社区自治观念缺乏 |
(二)农村社区矫正社会治理资源缺乏 |
第六章 加强遂宁市社区矫正社会参与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扩大舆论宣传,提升社会认识 |
第二节 加强社区矫正中的制度保障 |
一、立法先行,建立社会治理格局的法律框架 |
二、建立社区矫正多元化筹资机制 |
三、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激励和保障机制 |
(一)建立工作保障制度 |
(二)建立完善社工资格认证体系 |
(三)制定监管与奖惩制度 |
第三节 构建多方参与的社区矫正社会治理格局 |
一、加强社区矫正专业机构建设 |
(一)建立社会组织准入机制和参与平台 |
(二)培育和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
二、切实加强社区矫正人才队伍建设 |
(一)培育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
(二)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 |
(三)进一步加强矫正小组建设 |
(四)发挥刑释人员积极作用 |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 |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一)发挥高校的优势资源 |
(二)律师事务所 |
(三)完善网络沟通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研究 ——以惠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红十字会 |
2.1.2 农村社会治理 |
2.1.3 角色重塑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治理理论 |
2.2.2 组织变革理论 |
第三章 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现状与角色重塑要求 |
3.1 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现状 |
3.2 红十字会当前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优势 |
3.3 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要求 |
3.3.1 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及要求 |
3.3.2 群团改革的背景及要求 |
3.3.3 红十字会改革的背景及要求 |
第四章 惠州市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 |
4.1 惠州市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情况 |
4.1.1 惠州市概况 |
4.1.2 惠州市红十字会的概况 |
4.1.3 惠州市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实施项目—“博爱家园”项目概况 |
4.2 惠州市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 |
4.2.1 面向社区群众广泛开展人道服务 |
4.2.2 对社区困难群众开展人道救助 |
4.2.3 在社区积极开展人道传播 |
4.2.4 加强社区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建设 |
4.2.5 建设“博爱家园”项目助力精准扶贫 |
4.2.6 推动社区村民参与社区治理 |
4.3 惠州市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成效分析 |
第五章 惠州市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定位问题与原因分析 |
5.1 惠州市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定位问题 |
5.1.1 在协调政府与社区村民关系上难以体现中介地位 |
5.1.2 难以精准表达和维护社区村民权益 |
5.1.3 缺乏深度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工作体系支撑 |
5.2 角色定位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过度的行政化导致参与社区治理缺乏创新活力 |
5.2.2 在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格局定位不清导致治理“缺位”问题 |
5.2.3 服务方式陈旧难以回应村民多样化需求 |
第六章 推进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角色重塑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方向 |
6.2 明确红十字参与农村治理角色重塑的新要求 |
6.2.1 提升治理能力,做政府的协助者 |
6.2.2 重塑治理理念,做社区事务的服务者 |
6.2.3 调动参与积极性,做村民参与的引导者 |
6.3 重塑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角色的路径选择 |
6.3.1 提高参与治理的服务意识与能力 |
6.3.2 明确协助农村社会化建设定位 |
6.3.3 发展多元共治的参与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惠东县多祝镇三胜村/龙门县平陵镇光镇村“博爱家园”项目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S区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5.1 创新 |
1.5.2 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社区矫正的相关概念 |
2.1.1 社区矫正制度产生的背景与定义 |
2.1.2 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 |
2.1.3 社区矫正的对象 |
2.1.4 社区矫正的意义 |
2.2 主要理论 |
2.2.1 刑罚学理论 |
2.2.2 犯罪学理论 |
2.2.3 社会学理论 |
第三章 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以S区为例) |
3.1 S区社区矫正对象情况 |
3.1.1 S区概况 |
3.1.2 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
3.2 S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措施 |
3.2.1 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化 |
3.2.2 教育矫正细致化 |
3.2.3 监督管理信息化 |
3.2.4 社会适应性帮扶人性化 |
3.3 S区社区矫正创新工作 |
3.3.1 成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 |
3.3.2 建立村(居)司法行政协理员制度 |
3.3.3 探索实施“1123”矫正模式 |
第四章 S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 |
4.1 S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
4.1.1 社会调查评估流于形式 |
4.1.2 各地区有关部门衔接不畅 |
4.1.3 社区服务形式单一,影响矫正效果 |
4.1.4 工作队伍人员较少、业务素质整体不高 |
4.1.5 社区矫正工作公众知晓度、认知程度不高 |
4.2 S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社区矫正立法滞后 |
4.2.2 政府经费保障力度欠缺 |
4.2.3 工作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
4.2.4 社区矫正知识普及宣传工作欠缺 |
第五章 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 |
5.1 完善社区矫正相关法律制度 |
5.1.1 尽快出台《社区矫正法》相关配套工作细则 |
5.1.2 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做好衔接工作 |
5.2 加强物质保障建设 |
5.2.1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 |
5.2.2 建立县(区)矫正中心 |
5.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
5.3.1 根据工作实际,合理调配工作人员 |
5.3.2 扩充人员编制,提高业务能力 |
5.4 加强宣传工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
5.4.1 积极教育引导,提高群众知晓度 |
5.4.2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2.1 社区矫正的概念 |
1.2.2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分析 |
2.1 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
2.1.1 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概况 |
2.1.2 顺城区社区矫正机构设置情况 |
2.1.3 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流程 |
2.1.4 顺城区社区矫正监管措施 |
2.2 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运行状况调查 |
2.2.1 调查问卷设计 |
2.2.2 访谈方案设计 |
2.2.3 调查结果分析 |
3 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存在问题 |
3.1.1 与各部门衔接存在障碍 |
3.1.2 工作人员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不高 |
3.1.3 日常监管措施存在弊端 |
3.1.4 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
3.1.5 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
3.2 原因分析 |
3.2.1 执法主体的资格权限缺少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
3.2.2 工作队伍建设落后 |
3.2.3 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
3.2.4 工作经费来源单一 |
3.2.5 政府治理理念未转变 |
4 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问题的应对建议 |
4.1 完善社区矫正工作运行体制 |
4.1.1 从立法角度明确社区矫正机构具体职责 |
4.1.2 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调 |
4.2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
4.2.1 优化工作队伍配置 |
4.2.2 提高专业化业务水平 |
4.3 健全社区矫正监管体系 |
4.3.1 落实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 |
4.3.2 创新教育方式 |
4.3.3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走访帮扶 |
4.4 落实经费保障 |
4.4.1 增加财政预算 |
4.4.2 确立多级财政分担机制 |
4.4.3 拓宽经费来源方式 |
4.5 转变社区矫正治理理念 |
4.5.1 加大宣传力度 |
4.5.2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纳社会力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 B 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
附录 C 顺城区社区矫正运行情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8)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下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研究 ——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 |
(二) 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困境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
一、文献综述 |
(一) 社区矫正的概念 |
(二) 社区矫正的相关研究 |
(三)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研究设计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社会支持状况与问题 |
一、武汉市汉阳区社区矫正状况概述 |
(一) 组织工作体系 |
(二) 监管 |
(三) 社会力量参与 |
二、武汉市汉阳区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状况调查 |
(一) 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
(二) 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现状 |
三、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
(一) 正式支持存在的问题 |
(二) 非正式支持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
一、正式支持 |
(一) 政策法规 |
(二) 社会组织 |
(三) 社区层面 |
二、非正式支持 |
(一) 家庭及亲属 |
(二) 朋友 |
第四章 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策略 |
一、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系统建构 |
(一) 政策法规科学精细 |
(二)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系统有效 |
(三) 社区支持显着 |
(四) 亲友支持稳定 |
二、实践策略 |
(一) 倡导相关法律政策的科学化 |
(二) 开展社区工作,营造社区氛围 |
(三) 开展个案、小组工作,稳固与利用亲友支持 |
(四) 整合就业培训资源 |
(五) 就业实习纳入矫正教育 |
(六) 拓宽就业渠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社区 |
2.1.2 社区矫正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众参与理论 |
2.2.2 行刑效益理论 |
2.2.3 行刑社会化理论 |
3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分析 |
3.1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
3.1.1 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
3.1.2 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程序 |
3.1.3 社区矫正监管队伍建设情况 |
3.1.4 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措施 |
3.1.5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情况 |
3.2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1 社区矫正队伍建设落后 |
3.2.2 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
3.2.3 多项社区矫正措施流于形式 |
3.2.4 社会公众理解和参与度较低 |
3.2.5 相关部门衔接配合不到位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社区矫正的法律规范缺失 |
3.3.2 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
3.3.3 社区矫正执法主体法律地位模糊 |
3.3.4 监管评估制度不健全 |
3.3.5 基础建设薄弱 |
4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社区矫正工作概况 |
4.1.1 美国: 公众保护模式 |
4.1.2 英国: 刑罚执行模式 |
4.1.3 日本: 更生保护模式 |
4.2 国内其它地区社区矫正工作概况 |
4.2.1 上海模式: 构建社区矫正三大支持系统 |
4.2.2 浙江枫桥: 建立“5+1”监管模式 |
4.3 经验借鉴 |
4.3.1 社区矫正机构的专职化设置 |
4.3.2 社区矫正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
4.3.3 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
4.3.4 完备的法律体系 |
5 进一步改进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分析 |
5.1 完善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
5.1.1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
5.1.2 加强工作队伍的教育和管理 |
5.1.3 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区矫正志愿者 |
5.2 创新社区矫正监管方式 |
5.2.1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
5.2.2 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监护人制度 |
5.2.3 规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 |
5.2.4 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 |
5.3 完善司法所建设 |
5.3.1 优化司法所工作岗位职责 |
5.3.2 增加司法所力量配置 |
5.3.3 建立“中途之家”的保护制度 |
5.3.4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队伍 |
5.4 加强信息化建设 |
5.4.1 加强监管平台建设 |
5.4.2 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共享 |
5.4.3 运用多媒体开展社区矫正宣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1.3.1 研究的视角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社区矫正的概述 |
2.1 社区矫正的概念 |
2.1.1 美国学者对社区矫正的定义 |
2.1.2 日本学者对社区矫正的定义 |
2.1.3 英国学者对社区矫正的定义 |
2.1.4 我国司法机构对社区矫正的定义 |
2.2 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 |
2.2.1 社区矫正的惩罚性 |
2.2.2 社区矫正的非监禁性 |
2.2.3 社区矫正的社区参与性 |
2.2.4 社区矫正的针对性 |
2.3 社区矫正的性质 |
2.3.1 社区矫正的刑事执法性质 |
2.3.2 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性质 |
2.3.3 社区矫正的福利性质 |
2.3.4 社区矫正的跨部门的综合性质 |
3 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理论与价值分析 |
3.1 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依据 |
3.1.1 刑罚人道主义与刑法谦抑思想 |
3.1.2 深化的复归理论 |
3.1.3 恢复性司法理念 |
3.1.4 标签理论 |
3.1.5 行刑的社会化理论 |
3.2 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分析 |
3.2.1 社区矫正制度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 |
3.2.2 社区矫正制度体现了经济性原则 |
3.2.3 社区矫正制度体现了回归社会的理念 |
4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立法方面存在不足 |
4.1.1 社区矫正相关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低 |
4.1.2 缺乏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专门制度 |
4.1.3 矫正对象的适用范围过于局限 |
4.1.4 社区矫正主体设置缺乏合理性 |
4.2 社区矫正的配套制度建立不完善 |
4.2.1 刑罚制度支撑不足 |
4.2.2 缺乏多机构合作协调机制 |
4.2.3 社区矫正的程序保障制度不健全 |
4.3 社区矫正的社会基础薄弱 |
4.3.1 社区矫正资源短缺,社会性支持资源不足 |
4.3.2 社会缺乏认同度、公众存在观念误区 |
5 域外社区矫正制度考察与启示 |
5.1 社区矫正制度在域外的发展及现状 |
5.1.1 社区矫正制度在美国的发展及现状 |
5.1.2 社区矫正制度在英国的发展及现状 |
5.1.3 社区矫正制度在日本的发展及现状 |
5.2 域外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5.2.1 社区矫正制度在立法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5.2.2 社区矫正制度在执行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5.2.3 社区矫正制度在内容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6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
6.1 推进社区矫正法律体系的建设 |
6.1.1 制定完备、统一的《社区矫正法》 |
6.1.2 规定具体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 |
6.1.3 创设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门制度 |
6.1.4 增设矫正对象的保障机制、规定相应的权利救济程序 |
6.1.5 明确司法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执法主体地位 |
6.2 完善配套法律制度建设 |
6.2.1 扩大所适用刑罚种类的适用范围 |
6.2.2 建立多机构合作协调制度 |
6.2.3 增设社区服务刑的制度 |
6.2.4 加强社区矫正的监督措施 |
6.3 促进社区矫正的社会基础制度建设 |
6.3.1 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制度 |
6.3.2 加强社区矫正正面舆论导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对社区困难群众开展人道主义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合作协同与群社共生:基层红十字会与社会服务机构互动过程研究 ——以上海市街镇红十字会为例[D]. 黄雪.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大数据背景下的社区矫正研究 ——以S市W区为例[D]. 史建海. 苏州大学, 2020(03)
- [3]论社区矫正制度中的问题及完善 ——以S省L市T县社区矫正工作为切入[D]. 仇晨光. 山东大学, 2020(02)
- [4]四川省遂宁市社区矫正社会参与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郑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研究 ——以惠州市为例[D]. 邱文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S区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为例[D]. 王维龙. 济南大学, 2020(05)
- [7]抚顺市顺城区社区矫正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思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下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研究 ——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D]. 李振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矫正工作改进研究[D]. 阚红卓.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D]. 庞小玉.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