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缓脑退化从日常生活开始

延缓脑退化从日常生活开始

一、延缓大脑退化从日常生活做起(论文文献综述)

岳燕[1](2021)在《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和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命题。城市老年人不但有物质养老保障的诉求,还有精神文化的渴求,老年教育机构“一座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年团队学习作为一种老年人自我教育与学习、自主组织与管理、灵活弹性的老年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教育机构的这一困境。老年学习团队的核心人物——“带领人”不仅是老年学习者一员,更担负着组建与管理团队、帮教团员等重要使命。为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理解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是如何构建角色认同的,其角色认同的特征是什么,进而探究优秀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成为”团队领袖历程中的角色认同机制,探究其在退休后角色再造中所体现的人的终身发展的主体性,以及从中升华的退休精神,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斯特赖克(Stryker)的角色认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象征符号及与之相关的意义诠释。角色认同显着性(Identity Salience)也是Stryker的关注焦点。本文以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为视野,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收集所甄选的六位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个案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编码,从身份承诺、他人支持、内外奖赏、角色投入四个维度叙事带领人建构“老年教育者”角色认同显着性的图景,再结合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分析框架即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个层面跨个例诠释不同带领人角色认同的特征,形塑老年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组织活动者、团队管理者、志愿服务者、智慧长者等多重角色身份,形成带领人自我标定内在化即自我角色认同与社会角色认同的一致,回应了带领人通过角色认同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角色执行过程。由此进一步揭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与本质。基于个案叙事和跨个案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和特征。主要概括为个体角色认知、“工作”角色情感、角色行为与互动三个层面。带领人从中形成了共通的角色认同特征:即协调团队成员,注重情感交汇;乐于奉献,具有志愿精神;上情下达,成为沟通桥梁;技艺见长,成长为老年教育者;处事见强,形成智慧积淀;各异的角色认同风格:强技艺专业特色型、强兴趣共同爱好型、强运营重视制度安排型三种。形成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主要表现为带领人价值观社会化构建社会认同,带领人组建团队学习活动强化社区(机构)认同,带领人终身学习促动自我角色认同三方面。带领人角色社会化体现为(PSPCLM)角色集合,它是带领人构建社会认同的依据;带领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化表现为其自身与个体、团队、团队管理方、指导教师、赞助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多元互动体,它是带领人强化社区(机构)认同的依据;带领人作为团队发展的“粘合剂”,争取外援的“主心骨”是其促动自我角色认同的依据。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者的互动整合。其中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彰显人的全面发展、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主要表现为对老年教育的启示: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在带领人实现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过程中则酝酿、沉淀、生成了智慧,它外显于为人处事、对待得失的超然态度,内修于涵泳道德,润泽文明的内心平静。由此重新诠释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和退休精神的内涵。本研究拓展了角色认同理论跨学科应用的场域,展示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退休精神,对老年教育的理论内涵有了进一步探究,提出了培育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建议。

郭旭光[2](2021)在《预防老年痴呆症,从生活细节做起》文中认为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因老年人脑部萎缩引起的精神疾患。老年痴呆症如果在痴呆早期或轻型痴呆期被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持续坚持下去,则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并使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向好的方向转化。专家提醒中老年朋友:老年痴呆症预防要从中年开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从细节抓起,进行科学有效预防。

苏日那[3](2020)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分析该地区人文社会环境、日常生活领域、教育领域中的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和相关语言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史背景、人口变化)、文化传承与变迁(语言文化、媒体接触)、蒙古族教育概况(起步期、探索期、调整期)等几个方面,介绍、分析蒙古贞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二章审视和研究语言政策问题。首先,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关定义和目标着手,通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相关性,阐明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影响语言实践;其次,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民族语文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蒙古贞地区民族政策落实情况;最后,针对语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为分析和归纳日常生活领域部分。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区选择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价值观和语言实践的相互影响。其后,对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章为教育领域部分,在了解教学概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专项调查;对学生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态度等专项调查。在此之后,综合教育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五章系结语部分,以“正常情况下,语言与生活的万千变化没有偶然性,都是必然发生”为题,在调查分析、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总结、结论、余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总结部分,概括了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结论部分,对蒙古语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流失概况等进行研究反思,并对其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重要启示。余论部分,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黄鑫磊[4](2020)在《慢性脑损伤理论探讨及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丁元庆教授对慢性脑损伤的理论认识,结合132例慢性脑损伤临床资料,阐述慢性脑损伤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总结慢性脑损伤的发病规律、证候分布、症状特点,为脑病诊疗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慢性脑损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运用Excel、SPSS 19.0软件,借助统计描述、X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挖掘慢性脑损伤临床资料特点,从而为理论探讨提供临床支持。结果:在慢性脑损伤病例资料中,男女之比为1:2.22;60~74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均值在64.98 ± 11.61岁;病程较长,中位病程为24个月,平均为54.48个月。慢性脑损伤各证候之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性别、年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女性以阴虚血瘀证为主,男性以痰热壅阻证为主;随着年龄变化,证候呈现由实转虚的变化规律。临床表现以神机失用之象为主,兼见脏腑失和表现。舌暗红或红绛,布裂纹、齿痕,苔黄或黄腻;脉象弦滑细沉。结论:慢性脑损伤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漫长。增龄是其不可抗拒的危险因素,此外还与先天禀赋、久病体虚、不良生活方式、外感外伤等相关。病位在脑,但亦不离脏腑经络。肾虚髓空为病机之本,邪气痹阻为发病之标;血脉不畅是病机之要;神机失用贯穿始末,由微渐着。因此,慢性脑损伤防优于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防治慢性病,以预防、延缓脑损伤。药物治疗原则以补肾填精为主,兼顾祛邪通络,护脑怡神。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健濠[6](2020)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模型大鼠脾脏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5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在造模的同时,预防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42天。造模结束后,治疗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28天。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水平;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和IκBα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两预防组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m 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2)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的表达,抑制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3)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对衰老大鼠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的预防作用可能要优于神阙穴灸。(4)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刘英啸[7](2020)在《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常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不同的身体情况从而患有不同的老年病。近年来患失智症的老年人数量不断攀升,调查显示80岁以上老年人患失智症的概率达20%之多。同时轻度失智患者在失智老人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且由于传统观念、经济情况或家庭情况等原因,这部分轻度失智老人大多采取居家照护方式,但居家照护过程中,由于轻度失智老人及其照护者医疗常识的缺乏导致一些基本体征的测量不全面,不能做到实时记录、非药物治疗不恰当、以及由于记忆力问题导致药品漏服等问题。因此一套完善的家用照护系统可辅助轻度失智老人及照护人员,在居家照护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种问题。本课题采用通用设计的理论,作为本系统的理论基础,从而保证整个照护系统在APP的操作以及硬件操作上尽可能方便更多的人群使用。同时本研究运用通用设计理论中的相关利益者分析方法,分析可能对本系统进行操作的目标用户,以此在设计产品时将轻度失智老人定为主要目标用户,同时考虑其他用户的操作是否便捷。最后笔者运用通用设计系统评价的五个方面即3P原则对APP进行可用性测试。结合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设计了一款名为“记忆管家”的照护系统,此系统由三个方面组成,分别为医疗管理箱、夜间护理仪、手环以及依附于医疗管理箱的APP。手环的主要功能是监测轻度失智老人各项必要体征,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上传至系统和医生处、当用户外出时,实时记录其位置信息;医疗管理箱主要根据运动疗法为轻度失智老人制定相应的室内阶段性运动方案,以便实施非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用于存储药品以及提醒轻度失智老人定时服药,同时将老人的服药详情进行记录并上传至系统和医生处;夜间护理仪,主要通过非药物治疗中的芳香疗法辅助轻度失智老人睡眠,缓解激动的情绪,延缓病程,同时轻度失智老人起夜时夜间护理仪可自动开启照明直至目标用户返回卧室,若目标用户长时间未归夜间护理仪将通知其照护者,及时进行寻找;依附于医疗管理箱的APP,轻度失智老人可通过系统进行非药物治疗,并将轻度失智老人的治疗结果实时保存以便医生查看。APP还会给用户推送食疗知识。同时通过APP老人还可以接收来自家人和医生的语音信息。

颜芬[8](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孟徐[9](2020)在《起病形式相关因素对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不同起病形式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疾病进展,并探索利手、性别和发病年龄等基线特征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为评估疾病进展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基于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在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58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起病形式(起病症状、起病侧)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性别、利手、年龄、发病年龄、病程、Hoehn-Yahr(H-Y)分级、国际运动障碍协会修订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分布的差异。分别以H-Y分级、UPDRS第三部分(UPDRS-Ⅲ)、优势侧肢体UPDRS(UPDRS-D)和非优势侧肢体UPDRS(UPDRS-ND)评分除以病程的比值表示疾病进展速度,选用适宜的统计学方法对起病形式、利手、性别、发病年龄与疾病进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显示:不同起病症状(震颤/非震颤)、起病侧(优势/非优势)患者的性别、利手和年龄无显着差异。2.病史资料分析显示:①非优势侧起病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大于优势侧起病组(P<0.05),震颤与非震颤起病分组的发病年龄无显着差异;②不同起病症状(震颤/非震颤)、起病侧(优势/非优势)分组的病程无显着差异。3.临床资料分析显示:①不同起病症状(震颤/非震颤)、起病侧(优势/非优势)分组在早期(H-Y1-2.5级)和中晚期PD患者(H-Y3-5级)中的分布无显着差异;②不同起病症状、起病侧分组之间的UPDRS-Ⅲ评分及UPDRS-D评分无显着差异;③非优势侧起病组的UPDRS-ND评分高于优势侧起病组(18.14±6.28 vs 13.22±8.22,P<0.05);不同起病症状(震颤/非震颤)分组的UPDRS-ND评分无显着差异。4.疾病进展相关因素分析显示:①不同起病症状、起病侧分组的H-Y分级、UPDRS-Ⅲ、UPDRS-D进展速度均无显着差异;②非优势侧起病的UPDRS-ND进展速度比优势侧起病组更快(P<0.05);不同起病症状(震颤/非震颤)分组的UPDRS-ND进展速度无显着差异;③非优势起病组的UPDRS-ND进展速度快于UPDRS-D进展速度(6.74 vs 3.79 P<0.05);优势侧起病组的UPDRS-D进展速度快于UPDRS-ND进展速度(3.57 vs 2.25,P<0.05);④左利手和右利手患者之间的H-Y分级、UPDRS-Ⅲ、UPDRS-D和UPDRS-ND进展速度无显着差异;⑤发病年龄与H-Y分级、UPDRS-Ⅲ、UPDRS-D和UPDRS-ND进展速度呈正相关(P<0.05),且发病年龄晚与非震颤起病组和优势侧起病组的UPDRS-D进展速度更快有关(P<0.05);⑦男性和女性患者之间的H-Y分级、UPDRS-Ⅲ、UPDRS-D和UPDRS-ND进展度无显着差异;⑧男性震颤起病组的H-Y分级、UPDRS-Ⅲ进展速度比女性震颤起病组更快(P<0.05),男性非优势侧起病组的H-Y分级进展速度比女性非优势侧起病组更快(P<0.05)。5.UPDRS-Ⅲ进展速度的多因素分析显示:①发病年龄、性别、利手、起病侧、与起病侧五个因素共同作用对UPDRS-Ⅲ进展速度具有显着影响(P<0.05);②发病年龄能够独立影响UPDRS-Ⅲ进展速度:发病年龄越大进展越快;③性别能够独立影响UPDRS-Ⅲ进展速度:男性比女性进展更快;④发病年龄与利手对UPDRS-Ⅲ进展速度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发病年龄对UPDRS-III存在的显着影响在左利手患者中更为明显;⑤利手可能通过影响发病年龄、性别而间接影响了 UPDRS-III进展速度;⑥起病侧(优势/非优势)可能通过影响发病年龄、性别、利手而间接影响了UPDRS-Ⅲ进展速度;⑦起病症状(震颤/非震颤)可能通过影响发病年龄、利手而间接影响了 UPDRS-Ⅲ进展速度,与起病侧对二者的影响类似。[结论]1.起病症状、起病侧、利手、发病年龄与性别的共同作用对PD运动障碍进展速度具有显着影响,评估因素越多越可靠。2.早期识别震颤对于评估PD疾病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3.PD患者起病侧肢体的运动障碍通常进展更快,若起病侧同时为非优势侧,那么起病侧运动障碍进展则大大加快;4.起病症状/起病侧/利手可能通过影响发病年龄、性别等因素而间接影响(加快/减缓)PD运动障碍进展速度;5.发病年龄越大PD疾病进展越快,尤其是对左利手患者的影响更为明显;6.女性PD患者疾病进展比男性更慢,但可能在震颤起病和非优势侧起病的患者中才能体现。

马冬妮[10](2019)在《以AD症患者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医养服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时代性问题,亟待得到有效解决。阿尔兹海默症(AD)作为一种特殊慢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极高,且随着人口增长患病人数与日俱增。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起病隐匿、认知功能发生持续减退的神经性疾病,且现代医学无法治愈,一旦发病,病情只会不断恶化,终需依赖他人的协助与照顾。然而时下无论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传统医疗体系都尚未形成专门针对AD患者家庭的辅助养护与医疗模式,由于AD症发病的特殊性,该类病患的家庭养老负担较为严重,长时间的照护患者给照顾者的精神、体能、社交、经济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影响,大部分AD患者家庭对社会养老服务有着强烈的诉求。本文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做为研究对象,将AD患者与照顾者的需求进行拆分,首先通过深度用户研究的方法了特用户特征,总结患者家庭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显隐性需求。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商业医养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专业机构现有的养老模式和健康管理方式,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医院权威专家和AD患者家属进行深度访谈,总结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点,从中找出服务设计的切入点,提出面向阿尔兹海默症家庭的社区医养服务设计策略。其次,为确保如AD症的特殊老年慢性病患者在社区中能享受长期的医养服务,从服务设计的可持续角度出发,展开对国内外“预付费医疗服务”模式及“有限价格、无限服务”体系的深度研究,借鉴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最典型的管理式医疗保险联合模式,为社区医养服务设计提供模式创新指导。该模式与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相契合,本文通过HMO的商业化杠杆更合理的配置有效资源,为社区医养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设计策略指导,以期社区医养服务向着专业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为缓解我国社会养老负担提供一种可能的研究方向。在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今天,坚持将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重视特殊老年慢病群体的基本诉求以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养老服务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延缓大脑退化从日常生活做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缓大脑退化从日常生活做起(论文提纲范文)

(1)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现实背景:我国已呈现快速老龄化趋势
        二、个人感情:老年阶段是必经的人生历程
        三、工作实践:老年群体是主要的服务对象
        四、专业使命: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组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角色认同研究的基础
        二、角色认同研究的三种取向
        三、角色认同应用的相关研究
        四、基于文献综述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老年学习团队
        二、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
        三、角色认同
        四、社会认同
        五、退休精神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多元化视角的角色认同研究
        一、结构功能论与角色认同
        二、批判论与角色认同
        三、符号互动论与角色认同
    第二节 斯特赖克(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
        一、个体与社会
        二、相关理论统合
    第三节 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分析框架
        一、带领人的老年学习团队认同
        二、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第四节 多个案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个案选定依据
        二、个案情况概览
        三、资料收集方法
        四、研究调研实况
        五、调研资料编码
第三章 个案一: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禀赋和爱好滋生终身学习瓷刻的土壤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毕生精研瓷刻技艺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建团队传承非遗文化
        三、内外奖赏——团队成员互助,肯定学习价值
    第二节 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工作层面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社区学校互动
第四章 个案二: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学习是福命的根源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心灵舞者的乐园
        三、他人支持——交口称赞,情感融洽
    第二节 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自尊与幸福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家庭、社区互动
第五章 个案三: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做老年学习的宣传者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学习带动他人学习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织运行虚拟网上学习团队
        三、内外奖赏——内外力驱动团队持续发展
    第二节 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机构互动
第六章 个案四: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编织退休的学习生活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团员拥戴,担任领头雁
        三、他人支持——组团得法,调和矛盾
    第二节 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信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机构互动
第七章 个案五: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丹青挥墨述人生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坚持学习书画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无私奉献,服务团队
        三、他人支持——分组学习,书画协调共进步
    第二节 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尊感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社区互动
第八章 个案六: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第一节 合唱团的起伏全记录
        一、角色投入——一波三折,坚持学习
        二、身份承诺——教学齐鸣
        三、他人支持与内外奖赏——合唱业绩推动团队持续发展
    第二节 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二、角色情感:角色使命与责任感
        三、角色互动:与机构互动及意义协商
第九章 跨个案分析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知
        一、带领人学习力分析
        二、带领人性别分析
        三、带领人退休前职业分析
    第二节 带领人“工作”角色情感
        一、带领人“工作领导力”分析
        二、带领人领导力管理风格分析
        三、带领人团队管理力分析
    第三节 带领人角色互动
        一、夫妻关系更趋于和睦
        二、代际关系更趋于互补
        三、增进社区参与的黏合力
        四、增加个体对社区的认同度
第十章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本质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一、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
        二、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
        三、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
    第二节 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
        一、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的终身学习
        二、角色认同彰显人的全面发展
        三、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
    第三节 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
        一、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
        二、角色认同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
        三、角色认同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基本结论
        一、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二、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共通性特征与各异性特色风格
        三、形成带领人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
        四、挖掘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五、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
        六、诠释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
        七、重释退休精神的内涵
    第二节 实践启示
        一、政府推动与老年学习团队自我发展相协同
        二、培育老年学习团队与培训带领人相同步
        三、知识技能与老年学习者资源化主张相互补
        四、老年学习团队与全年龄段学习团队相融合
    第三节 论文突破与反思
        一、论文突破点
        二、论文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受访对象的研究事项说明
    访谈提纲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选点原因
        0.1.2 选题原因
        0.1.3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蒙古族语言生活概况
        0.2.2 蒙古贞语言生活概况
        0.2.3 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0.3.2 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文社会环境
    1.1 历史变迁
        1.1.1 历史背景
        1.1.2 人口变化
    1.2 文化传承与变迁
        1.2.1 语言文化
        1.2.2 媒体情况
    1.3 蒙古族教育概况
        1.3.1 起步期
        1.3.2 探索期
        1.3.3 调整期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二章 语言政策
    2.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2.1.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相关定义
        2.1.2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
        2.1.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2.2.1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综述
        2.2.2 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
        2.2.3 政策落实情况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三章 日常生活领域语言使用现状
    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3.1.1 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3.1.2 语言能力
        3.1.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和动机
    3.2 语言使用状况
        3.2.1 家庭语言使用
        3.2.2 社区语言使用
        3.2.3 行政司法语言接触
        3.2.4 媒体接触
    3.3 语言态度
        3.3.1 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
        3.3.2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期望度
        3.3.3 行为倾向和双语教育态度
    3.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因素分析
        3.4.3 对策建议
    小结
第四章 教育领域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4.1.1 教育现状
        4.1.2 学校概述
    4.2 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2.2 语言使用状况
        4.2.3 语言文字学习动机和语言文字态度
        4.2.4 教学及科研
    4.3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
        4.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3.2 语言使用状况
        4.3.3 学习态度
    4.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对策建议
    小结
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二、结论
    三、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田野采撷
    附录三 数据资料
致谢

(4)慢性脑损伤理论探讨及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一、中医研究概述
        (一) 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二) 脑病的致病因素
        (三) 现代医家对脑病的认识
    二、慢性脑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 定义
        (二) 脑损伤的相关概念
        (三) 危险因素
    三、慢性脑损伤的中医认识
        (一) 中医病名
        (二) 病因病机阐释
        (三) 治则治法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设计信息采集表
        (二) 建立Excel数据库
        (三) 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及分析
        (一)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二) 证候分布
        (三) 病史资料分析
        (四) 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
        (一) 性别
        (二) 年龄
        (三) 职业
    二、证候
    三、病史资料
        (一) 病程
        (二) 主诉
        (三) 症状
        (四) 舌脉
    四、相关因素
    五、临床识别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脑损伤危险因素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
        1.1 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1.2 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2.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1 中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2.2 中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3.灵龟八法的相关理论
        3.1 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3.2 灵龟八法的定义
        3.3 灵龟八法的组成
        3.4 灵龟八法的开穴方法
        3.5 灵龟八法的现代研究
        3.5.1 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3.5.2 灵龟八法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各种抗体
        1.4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饲养条件
        2.3 造模方法
        2.4 各组处理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及检测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ELISA检测结果
        3.3 RT-PCR检测结果
        3.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关于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
    2.本实验动物模型选择
    3.本实验选穴依据
        3.1 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依据分析
        3.2 神阙穴延缓衰老的依据
        3.3 实验结果讨论
        3.3.1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3.3.2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1的影响
        3.3.3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6的影响
        3.3.4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 mRNA的影响
        3.3.5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4.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灸法延缓衰老的研究机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3.3 现状总结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可行性研究及技术路线
        1.5.1 可行性研究
        1.5.2 技术路线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目标
    1.7 课题的创新性
第2章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的理论阐述
    2.1 通用设计的概述
        2.1.1 通用设计的起源和发
        2.1.2 通用设计的概念
        2.1.3 通用设计的原则
        2.1.4 通用设计方法的运用
        2.1.5 通用设计的辩证认识
        2.1.6 通用设计系统评价的五个方面
    2.2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中的通用设计
        2.2.1 必要性分析
        2.2.2 可行性分析
    2.3 通用设计下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要点
        2.3.1 适用群体广泛化
        2.3.2 功能系统化
        2.3.3 功能合理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要素分析
    3.1 失智症的定义
        3.1.1 失智症的患病因素及病程分期
        3.1.2 失智症和正常老化的区别
        3.1.3 失智症的治疗方法
        3.1.4 失智症的饮食规范
    3.2 轻度失智老人特征分析
        3.2.1 轻度失智老人生理特征
        3.2.2 轻度失智老人心理特征
        3.2.3 轻度失智老人行为特征
    3.3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分析
        3.3.1 居家照护中的体征监测及各体征对认知的影响
        3.3.2 居家照护者特征分析
        3.3.3 居家照护的优势和劣势
    3.4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要素
        3.4.1 延缓病程
        3.4.2 情感关怀
        3.4.3 实时定位
        3.4.4 日常治疗数据记录
    3.5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构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
    4.1 实地问卷调研
        4.1.1 问卷调研目的
        4.1.2 调研地点与调研对象
        4.1.3 问卷情况及内容概述
        4.1.4 问卷调研总结分析
    4.2 人物专访
        4.2.1 访谈内容大纲
        4.2.2 访谈角色模型建立及访谈归纳
        4.2.3 用户旅程图
    4.3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设计要求分析
        4.3.1 实用性
        4.3.2 功能契合
        4.3.3 使用便捷性
        4.3.4 造型美观
        4.3.5 轻度失智老人照护系统需求总结
    4.4 本课题设计目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实践研究
    5.1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概述
        5.1.1 设计定位
        5.1.2 通用设计下照护系统设计原则
        5.1.3 用户需求关键词
        5.1.4 确定产品服务系统
    5.2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方案
        5.2.1 外观造型设计
        5.2.2 功能概况及使用场景展示
        5.2.3 可实现性
        5.2.4 尺寸设计
    5.3 记忆管家系统交互设计展示
        5.3.1 适老化交互设计原则
        5.3.2 交互流程设定
        5.3.3 低保真原型稿
        5.3.4 高保真设计稿
    5.4 3P评价方法下居家照护系统APP可用性测试
        5.4.1 可用性测试的目的
        5.4.2 可用性测试的方法
        5.4.3 可用性测试的重点
        5.4.4 可用性测试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起病形式相关因素对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帕金森病疾病进展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以AD症患者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医养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社会老龄化与养老负担严重
        1.1.2 我国AD患病人数激增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1.1.3 基于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成为新趋势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AD症养老照顾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社区医养服务的研究现状
        1.2.3 设计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框架
第二章 AD症社区医养概述与服务设计理论
    2.1 阿尔兹海默症(AD)照顾的相关概念
        2.1.1 AD症的发病特征
        2.1.2 AD症患者的照顾原则
        2.1.3 AD症患者照顾模式概述
    2.2 阿尔兹海默症(AD)家庭照顾者和照顾者负担的概念
        2.2.1 AD症家庭照顾者
        2.2.2 AD照顾者负担研究
    2.3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2.3.1 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概念
        2.3.2 AD症患者依托社区医养的优势分析
        2.3.3 我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现状
    2.4 管理式医疗与照护服务模式概述
        2.4.1 美国健康维护组织医养结合养老的概念及优势
        2.4.2 我国HMO模式发展现状
        2.4.3 我国社区医养引入HMO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5 服务设计理论
        2.5.1 服务设计特征
        2.5.2 服务设计的要素
        2.5.3 服务设计的接触点
        2.5.4 服务设计理论的应用价值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理论依据
    3.1 用户研究
        3.1.1 用户研究基本概念
        3.1.2 用户特征分析
        3.1.3 用户的需求分析
    3.2 服务设计在社区医养的应用
        3.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3.2.2 服务设计研究的框架
    3.3 用户研究的方法
        3.3.1 问卷法
        3.3.2 访谈法
        3.3.3 观察法
        3.3.4 人物角色法
    3.4 用户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第四章 AD患者家庭的社区医养需求调研
    4.1 调研计划简介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1.3 调研方法及步骤
    4.2 AD患者家庭的养老现状定量研究
        4.2.1 问卷的设计
        4.2.2 问卷的执行
        4.2.3 问卷调研结果
    4.3 AD患者家庭的医养服务需求定性研究
        4.3.1 AD患者家庭深度调研
        4.3.2 老年医养服务机构实地调研
        4.3.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现状调研
    4.4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果处理分析
        4.4.1 AD患者的显隐性需求分析与可介入的医养服务总结
        4.4.2 照顾者的显隐性需求与可介入支持性服务总结
        4.4.3 典型用户角色
        4.4.4 利益相关者地图
        4.4.5 老年社区医养服务供给与需求差异分析
    4.5 设计方向输出
        4.5.1 设计洞察
        4.5.2 设计方向输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AD患者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医养服务设计策略
    5.1 面向AD患者的社区长期医疗护理站设计策略
        5.1.1 构建社区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站
        5.1.2 构建医养保结合社区长期服务模式
        5.1.3 基于HMO模式的社区长期医疗护理站服务框架
        5.1.4 面向AD患者的社区长期医疗护理站服务设计原则
    5.2 面向AD患者的社区长期医疗护理站设计实践
        5.2.1 服务接触点
        5.2.2 服务系统构建
        5.2.3 服务流程规划与服务蓝图
        5.2.4 分级护理服务模式设计
        5.2.5 社区医疗护理站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5.2.6 家庭照护支持服务平台设计
    5.3 面向AD患者的社区长期医疗护理站系统评价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项目
附录二 :论文所配图表
附录三 :面向AD患者家属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照顾者负担量表
附录五 :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
附录六 :服务构想检验问卷

四、延缓大脑退化从日常生活做起(论文参考文献)

  • [1]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D]. 岳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2]预防老年痴呆症,从生活细节做起[J]. 郭旭光. 解放军健康, 2021(02)
  • [3]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苏日那.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4]慢性脑损伤理论探讨及临床资料分析[D]. 黄鑫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D]. 杨健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轻度失智老人居家照护系统设计研究[D]. 刘英啸.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9]起病形式相关因素对帕金森病疾病进展的影响分析[D]. 孟徐.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10]以AD症患者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医养服务设计研究[D]. 马冬妮. 江南大学, 2019(05)

标签:;  

延缓脑退化从日常生活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