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及同步化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宋涛[1](2018)在《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资源专用模式的数据中心演变成新型资源共享模式的数据中心。一方面,数据中心网络结构从传统的层次化树状结构演变成了新型的扁平化对称结构,网络流量从“南北”流量为主演变成“东西”流量为主。因此,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调度机制已经不适应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和流量模式。另一方面,资源共享模式的出现使得原有的数据中心应用已经不适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新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应用开始大量涌现。本文将主要聚焦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和新型应用研究两大主线,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数据中心网络流族调度当前的数据中心网络调度研究常常以流为粒度进行调度,但是这种调度方式在对当前数据中心中大量出现的并行计算框架产生的数据流进行调度时表现并不理想,因为它忽视了这些并行的数据流之间存在的语义相关性,最终的调度结果并不能满足它们期望实现的效果。以流族为粒度的调度方法研究正是着眼于解决这类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集中式的实时动态流族调度系统Seagull++,它着眼于减小平均流族完成时间和提升满足Deadline流族数目两个流族调度主要目标,通过实现流族信息获取模块和网络瓶颈探测模块,结合启发式调度算法,很好的实现了流族的实时动态调度,达到了期望的性能。小规模的真实测试平台实验和大规模仿真实验均证明了Seagull++系统在降低平均流族完成时间和提升满足Deadline流族数目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数据中心应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通过不断升级个人计算设备以满足这种需求,随之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开销和硬件资源的浪费。虚拟化技术的诞生和云计算的发展与成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通过远程连接到云计算数据中心中虚拟资源的方式,实现现有个人计算设备共享和复用数据中心中的硬件资源。但是,现实中个人计算设备多种多样(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等),如果为每一类设备都设计和实现一种专有的远程虚拟系统则会带来标准混乱,兼容性差,难于维护等各种问题。本文着力于搭建一种通用的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它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与个人计算设备之间架起必要的桥梁。该系统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方面,这是一种通用的系统框架,通过模块化的资源适配,即可实现特定的虚拟系统。通过远程虚拟系统,个人计算设备只需要安装简单的应用程序,便可以直接使用远程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达到降低个人计算设备性能要求,保护了个人敏感数据安全,易于集中管理与部署等目的。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虚拟计算单元的放置算法来满足多租户同时使用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硬件资源,避免浪费。为了验证系统的通用性,本文还分别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计算设备,即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构建了实例应用展示。在这两种不同类型设备使用的场景下,进行了大量的基准性能测试与用户体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通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避免硬件资源浪费,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另一方面,完全适用于低配置的客户端计算设备,也为终端用户带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比如高质量低延迟的视频显示,较低的电池消耗等等。3.数据中心应用——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智能应用通常是部署于数据中心中高性能服务器上,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提升深度神经网络性能。由于数据中心的高性能服务器通常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因此分布式的深度神经网络也成为了提升深度神经网络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这类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只是限于数据中心内部的同构服务器上采用,忽视了深度神经网络的数据来源采集者——搭载各类数据传感器的终端结点。这种忽视造成了一种研究方向的盲点,层次化的异构型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少有人研究。针对此研究盲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层次化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HDDNN。它是一种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普适计算概念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应用。HDDNN框架通过将云结点,边缘结点和终端结点连接起来形成层次化的架构,并结合每类结点的特性和能力,最终设计和实现了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分布式神经网络异构,分布式系统任务异构的新型数据中心应用。大量的实验论证了HDDNN框架具有更短的响应时间,高的准确性,更好的硬件利用率,高扩展性,使能隐私保护,使能容错性等特性。
赵明礼[2](2018)在《面向SDN的视频流调度机制研究与性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视频应用及用户的数量呈现指数型增长,这对传统网络节点的服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视频业务类应用程序通常期望有更强的视频数据流服务/处理能力、更大吞吐量和延迟较低的网络。目前的网络架构难以应付视频业务未来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改进原有的网络视频流服务/处理机制,以更灵活、有效、富有弹性的网络架构来保障不同视频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本文提出在SDN网络架构下的调度模型,实现了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网络资源的有效分配,为未来多媒体视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保障。本文主要工作有:(1)根据当前多媒体视频业务的特征和不同需求,提出了多用户请求分类算法,该算法满足了不同视频业务的QoS需求。考虑到网络的并行处理服务能力,把区别优先级的算法结合Fork-Join模型的并行方法,使用非抢占式调度,提出了多优先级Fork-Join调度模型(Multi-Priority Fork-Join,MPFJ)。MPFJ模型在SDN网络中满足不同视频业务的通信需求和QoS保障,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能力。(2)使用随机网络演算理论对Fork-Join调度模型和多优先级Fork-Join调度模型(MPFJ)进行理论分析。对网络性能参数进行研究,如积压和时延界限。对网络性能边界进行推导,如积压和时延的概率界限。这有助于使用多优先级Fork-Join调度算法的SDN网络可以保证每个视频流的服务期望。(3)对提出的MPFJ算法进行了验证,包含OMNeT++仿真。搭建的SDN网络用于视频通信传输,设置类型不同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的数据来评估调度模型性能。本文从局部网络节点出发,研究了包括多个交换机的网络系统的端到端性能。考虑到不同视频业务用户的QoS需求,将多优先级调度和Fork-Join调度机制相结合,新的调度模型能够提升网络系统对视频流的服务能力。最后利用随机网络演算理论,对通过网络系统的视频流进行分析,得到的性能参数为通过多个交换机的视频数据流提供理论的支持。
姜珂[3](2017)在《面向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的音视频同步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设备日渐增多,结构日趋复杂,任何环节出现故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目前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系统中,音视频不同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诊断过程和诊断结果。因此,解决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系统中音视频同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多媒体同步技术和视频编码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H.264的音频嵌入视频同步方案,设计并实现了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原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多种多媒体同步关键技术,分析对比各技术的优缺点,确定本文的同步技术为音频嵌入视频技术。(2)研究音视频编码技术。研究了H.264编码标准,详细分析了H.264编解码的过程和实现模块,掌握了H.264的编码方法。(3)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H.264的音频嵌入视频同步方案。该方案采用四维矩阵对音视频数据进行编码表示,解决了对于RGB三色分量之间相关性的精确表示,从而提高了压缩性能;以H.264中的二维矩阵离散余弦变换为基础,推导出四维矩阵离散余弦变换公式,实现了编码、解码过程的可逆性;在综合比较了三种音频嵌入视频编码方案的基础上,选择了基于1/4精度运动估计的方案作为本文音频嵌入方案。(4)设计并实现了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原型系统。通过对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原型系统的性能测试,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音视频同步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郑学召[4](2013)在《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井应急救援通信装备是矿井救护队抢险救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但由于煤矿空间、环境条件的制约,在灾区救援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救护队员的携带重量和通讯工作维护量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研究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数据在井下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及采集传输方法和设备本质安全特性等关键技术,开发出适合井下应急救援的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实时、准确地把灾区救援过程中的信息及灾后信息传送到井下救护基地和地面救灾指挥部及各级救援指挥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矿井灾害发生后井下的特殊环境出发,采用理论分析、依靠西安科技大学矿井安全生产模拟实验巷道和兖矿煤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鲍店矿井下巷道进行大量模拟实验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进行如下研究:首先,研究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无线Mesh组网过程中的信号衰减机理和通信频段之间的关系,得出矿井无线多媒体通信在井下不同断面形状巷道、井下拐弯、井下支柱、井下巷道的粗糙度等环境中的无线衰减规律,借鉴地面先进的MIMO技术和OFDM无线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和减少无线信号的衰减,达到井下无线多媒体通信稳定传输的目的。其次,基于H.264编码的双码流网络视频服务器技术,对井下多媒体信息的进行同步采集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Microsoft VisualC、双码流网络视频服务器配套SDK、微软基础类(MFC)等软件开发工具,开发了具有搜索发现服务器设备地址,红外摄像仪视频监测,视频录像,音频对讲传输,控制信号发送,传感器采集数据显示,报警提示的视音频和环境参数同步采集传输的软件系统。最后,根据井下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所处的爆炸环境,以GB3836.4-201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和电气防爆原理为基础,研究多媒体通信设备电路的本质安全型控制方法和采用先进的保护电路芯片和多重保护电路控制,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缩短保护电流关断时间来控制火花能量的方法,将关断时间控制160ns以内,解决了井下救援过程中大容量电池的本质安全型防爆问题。结合以上相关研究,研制了一种具有Mesh组网功能的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提出了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并通过现场应急救援实践,验证了矿井应急救援多媒体通信的技术指标,为进一步完善矿井应急救援无线多媒体的关键技术提供研究基础。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矿井应急救援通信的技术水平,为研制出适合矿山救护队员使用的救援多媒体通信装备提供理论指导。
张昕[5](2010)在《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与传输同步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大体上由两部分组成:多媒体数据流的描述模型与多媒体数据同步传输的设计与实现两部分。并主要以音频和视频为研究对象实现以上两部分内容的研究。与传统的数据形式相比,多媒体数据信息最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空间性和时间性以及描述的多样性。多媒体数据流的描述模型是对多媒体数据对象的结构化集成。每个对象都要具有一个或多个表示时间的区间。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密集的领域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多媒体数据流进行描述。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多媒体数据流的表示方法。文章介绍了各个媒体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坐标的确定方法,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媒体数据流的描述模型。算法主要有两个步骤:先确定每种媒体的时间坐标和空间位置,再确定是否需要切换到某一媒体呈现。论文采用SMIL(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描述语言,实现多媒体数据流的同步描述。作为多媒体通信技术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多媒体同步传输已经成为热点研究的问题。当前,多媒体数据采集、编码及网络传输技术相对较为成熟,这一部分文章讨论的重点在于多媒体同步传输系统的接收端同步控制。为了实现多媒体数据同步传输,论文针对目前存在的几种同步方法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多媒体同步传输的设计:结合反馈控制机制,实现没有全网同步时钟的相对时间戳同步控制。同步设计部分分为发送端同步处理和接收端同步处理。其中,发送端同步处理部分由数据采集、数据流时间戳处理及发端码率控制三个部分组成;接收端同步处理部分的设计主要有缓冲区的设计、反馈检测模块设计等。经过测试,同步设计的实现较为理想。设计采用相对时间戳的方法,所有多媒体单元处于一个相关时标上,相关时间戳就由媒体单元在相关时标上的位置决定。播放时,具有相同时间戳的媒体单元将同时显示,即实现媒体间的同步。在同步设计时,不需要获得精准的时间,只要保证音视频在发送端同步打上时间戳即可,降低了获取同步信息的复杂度以及维持公共时间轴的难度。接收端,以音频为主流,视频为从流,比较音频帧和视频帧的时间戳信息,当发现同步异常情况时,通过对视频的丢帧、重复播放某一帧等处理,实现音视频的同步播放。同时,为了较好的消除时延的影响,在播放端设计了双缓冲机制。此外,为了解决由于发送速率及播放速率失常造成的系统拥塞、数据丢失等问题,系统在设计时引入了反馈调节模块,对码率进行调节。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多媒体同步设计及实现部分,也是本文的难点。
董春兵[6](2007)在《音视频同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多媒体同步是多媒体通信中一个特殊的也是极为重要的QoS(服务质量)标准,作为多媒体通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多媒体同步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连续媒体中特别是音视频流内和流间同步,重点是信源端和信宿端的同步控制方法的研究,这也是多媒体同步中最基本和重要的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媒体同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多媒体同步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等进行了全面综述。本文分别对信源端和信宿端,媒体内和媒体间的媒体同步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对连续媒体内,主要针对播放调度器在不同条件下对同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媒体间同步,主要是通过对音视频媒体单元排队时延偏移的理论推导,比较了FIFO模型和语音优先模型下音视频媒体间的同步性能。根据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的音视频同步的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借助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及时间戳机制,选择音频流为主流,视频流为从流,根据音视频数据帧时间戳的对应关系,通过调整视频播放过程实现音、视频媒体间同步控制,从而达到媒体间同步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同步方案能够有效地实现音视频实时同步通信。
吕凝[7](2005)在《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库多模式检索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出的多模式视频检索方法,是从视频语义特征的角度构建视频数据的语义特征库,将与视频语义相关的声音、字幕、音乐、剧情脚本、新闻文稿等信息特征进行整合,以人像、字幕、语音、视频镜头识别和剧情脚本分析的组合技术,建立视频数据语义特征的多模式提取模型,将语音识别引擎、OCR引擎集成在检索平台中。本文提出应用语音与音乐的临界点为场景的分割点,以说话人音色变化的临界点为镜头的分割点。本文提出的利用剧情脚本中的描述信息与字幕、语音、人像提取的特征匹配的方法,来实现对视频数据诸如人物名称、台词内容、主演人的检索。并根据剧中的代表场次图像帧,利用文献[46]改进的最近特征线法(nearestfeature line,简称NFL)算法对镜头进行基于内容的检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视频数据流描述的模型建立、同期化、压缩及安全机制方面,本文给出了空间性、时间性、描述多样性的基于四维矩阵的运动影像与音频数据的表示形式。把视频流看作是图像与音频数据以一种持续的密切结合的形式组成的数据流整体。这种表示形式提高了数据压缩率和视频(或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及播放系统的QoS。并提出在主动网络体系结构下解决视频数据流的网络安全机制的方法。
吕凝,陈贺新,肖军[8](2003)在《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及同步化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视频、音频、文本及静止图像等多媒体数据流序列结构化描述模型的建立,实现以此为基础的多媒体数据流分类、分割及同步描述等功能。为确定多媒体数据流的每个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问题,提供了描述、传输、存储的结构化同步描述方法。
周建[9](2003)在《基于多媒体通信的点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外界的信息不断以数字的形式进入到千家万户。目前,大多数新建设的小区都以数字化、智能化来满足人们对数字化生活的需要。在小区的建设中,综合布线可以把高达100Mb/s的带宽数据传输到每个住户家中,这使得一些基于宽带的应用得以实现。视频点播(英文缩写VOD)便是基于宽带网的典型应用。传统的视频及音频接收,对用户而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方式。用户的视听必须受一定的时间限制,而视频点播是对这种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彻底革命,对用户而言是一种完全主动式的媒体接受方式,用户可以通知视频点播随时选择喜欢的节目。视频点播可提供诸如电影、新闻、卡拉OK,MTV等,它大大丰富了人们娱乐生活,已成为现代智能化小区的重要标志。本文作者深入研究了VOD技术中相关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压缩技术,最后建立搭建一个VOD点播模型的软件平台。
白成杰,白成林[10](2002)在《多媒体通信的媒体同步技术》文中提出维持多媒体的同步关系是对多媒体通信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多媒体通信区别于传统通信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媒体同步的概念出发,给出了一种支持多媒体同步的分层结构模型,并对多媒体间的同步技术进行了研究。
二、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及同步化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及同步化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
1.2 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 |
1.3 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远程虚拟系统 |
1.3.1 远程虚拟桌面系统 |
1.3.2 远程虚拟智能手机系统 |
1.4 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据中心的网络流族调度 |
2.1 引论 |
2.2 相关背景研究 |
2.2.1 虚拟巨型交换机 |
2.2.2 流族的饿死 |
2.2.3 流族通信方式分类 |
2.2.4 经典流族调度算法 |
2.3 问题描述和分析 |
2.3.1 示例一:发送端瓶颈 |
2.3.2 示例二:接收端瓶颈 |
2.3.3 流族大小分布 |
2.4 系统设计和实现 |
2.4.1 系统架构 |
2.4.2 流族API |
2.4.3 流族信息获取模块 |
2.4.4 分布式网络瓶颈检测模块 |
2.5 流族调度算法 |
2.5.1 期望特性 |
2.5.2 算法描述 |
2.5.3 期望特性实现 |
2.6 实验评测及分析 |
2.6.1 真实实验 |
2.6.2 仿真实验 |
2.7 本章小结 |
2.7.1 延伸工作 |
第三章 数据中心应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 |
3.1 引论 |
3.2 相关背景介绍 |
3.2.1 虚拟化 |
3.2.2 虚拟机 |
3.2.3 虚拟机的放置 |
3.3 主要贡献 |
3.3.1 通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设计 |
3.3.2 基于蚁群算法的虚拟计算单元放置 |
3.4 应用实例一:多租户远程桌面虚拟系统 |
3.4.1 应用动机 |
3.4.2 实现细节 |
3.4.3 实验评估 |
3.5 应用实例二:多租户远程虚拟智能手机平台 |
3.5.1 应用动机 |
3.5.2 系统框架 |
3.5.3 实现细节 |
3.5.4 实验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3.6.1 延伸工作 |
第四章 数据中心应用——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 |
4.1 引论 |
4.2 相关背景介绍 |
4.2.1 人工智能和深度神经网络 |
4.2.2 物联网 |
4.2.3 普适计算和分布式系统 |
4.3 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设计 |
4.3.1 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 |
4.3.2 神经网络异构 |
4.3.3 系统任务异构 |
4.3.4 任务分配和可扩展性 |
4.3.5 隐私保护 |
4.3.6 容错性 |
4.4 评测系统设计 |
4.4.1 评测系统框架 |
4.4.2 评测系统里的神经网络 |
4.4.3 评测数据集 |
4.4.4 评测通信开销 |
4.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5.1 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的影响 |
4.5.2 神经网络异构的影响 |
4.5.3 系统任务异构的影响 |
4.5.4 任务分配和可扩展性的评测 |
4.5.5 隐私保护的额外开销 |
4.5.6 容错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4.6.1 延伸工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2)面向SDN的视频流调度机制研究与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在SDN网络中提高服务质量的研究 |
1.2.2 在SDN的数据平面上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 |
1.2.3 在SDN网络中服务质量调度机制的研究 |
1.3 研究工作及贡献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SDN架构和网络演算理论介绍 |
2.1 SDN架构 |
2.1.1 SDN的介绍 |
2.1.2 OpenFlow协议 |
2.2 SDN网络的调度流程 |
2.3 视频流调度方法 |
2.4 网络演算理论及随机网络演算的优势 |
2.4.1 确定网络演算 |
2.4.2 随机网络演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Fork-Join模型分析与多优先级调度方法 |
3.1 Fork-Join调度模型分析 |
3.1.1 Fork-Join模型介绍 |
3.1.2 随机网络演算性能分析 |
3.2 多用户请求分类算法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优先级Fork-Join模型分析 |
4.1 多优先级Fork-Join系统模型设计 |
4.2 非抢占式调度分析 |
4.3 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 |
4.3.1 最高优先级流性能分析 |
4.3.2 低优先级流性能分析 |
4.4 积压和时延上界 |
4.4.1 最高优先级流性能分析 |
4.4.2 低优先级流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性能测试对比仿真与通信实验 |
5.1 模型性能分析 |
5.1.1 MPFJ和 MP的比较 |
5.1.2 MPFJ和 FJ的比较 |
5.1.3 使用OMNeT++的仿真 |
5.2 面向SDN的视频通信实验介绍 |
5.2.1 非优先级调度实验 |
5.2.2 优先级调度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3)面向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的音视频同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音视频同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多媒体同步技术 |
2.1 多媒体同步的定义 |
2.2 多媒体同步的影响因素 |
2.3 多媒体同步的关键技术 |
2.3.1 多媒体同步的若干关键技术 |
2.3.2 不同关键技术的优缺点对比 |
2.3.3 本文同步技术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频编码理论基础及标准 |
3.1 视频压缩国际标准 |
3.1.1 视频压缩国际标准介绍 |
3.1.2 本文视频压缩标准的确定 |
3.2 H.264 的编解码过程 |
3.2.1 H.264 的编码过程 |
3.2.2 H.264 的解码过程 |
3.3 视频编码压缩性能评价标准 |
3.3.1 视频质量的主观评价 |
3.3.2 压缩性能的客观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264 音频嵌入视频同步方案 |
4.1 四维矩阵模型的建立 |
4.1.1 四维矩阵模型的提出 |
4.1.2 四维矩阵子阵的划分 |
4.2 四维矩阵离散余弦整数变换 |
4.2.1 二维矩阵离散余弦变换的整数实现 |
4.2.2 四维矩阵离散余弦变换的整数实现 |
4.2.3 四维矩阵离散余弦整数变换的正交性 |
4.2.4 四维矩阵整数变换和浮点数变换对比试验 |
4.3 音频嵌入方案的确定 |
4.3.1 三种可选音频嵌入方案 |
4.3.2 三种嵌入方案的实验结果对比 |
4.4 基于H.264 音频嵌入视频同步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原型系统物理架构 |
5.2 主要模块设计 |
5.2.1 音视频交互服务器设计 |
5.2.2 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终端设计 |
5.3 主要界面展示 |
5.3.1 视频通话 |
5.3.2 视频录制 |
5.3.3 多用户视频会议 |
5.4 系统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矿井无线不同频率通信传输技术研究 |
1.2.2 井下多媒体综合数据同步采集传输研究 |
1.2.3 本安电路理论及本安电源设计方法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采取的技术路线 |
2 矿井救援过程中的无线 MESH 网络信号衰减机理研究 |
2.1 矿井救援无线 MESH 骨干网络拓扑结构 |
2.1.1 矿井救援无线 Mesh 主体网络特征 |
2.1.2 井下巷道电磁波衰减特殊性 |
2.2 救援过程中的链状多跳主干链路性能分析 |
2.3 煤矿井下无线信号衰减机理 |
2.3.1 电磁波在井下巷道内的传输衰减 |
2.3.2 影响传输损耗的因素 |
2.4 基于 MIMO-OFDM 技术的矿井应急救援无线 MESH 网络结构设计 |
2.4.1 MIMO-OFDM 基本模型 |
2.4.2 MIMO-OFDM 关键技术研究 |
2.4.3 MIMO-OFDM 在井下无线救援通信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矿井救援多媒体数据同步采集传输研究 |
3.1 双码流网络视频服务器技术 |
3.2 H.264/AVC 编码 |
3.3 视频音频和环境参数同步采集传输技术研究 |
3.3.1 视频采集与处理 |
3.3.2 音频采集模块设计 |
3.3.3 存储模块设计 |
3.3.4 音视频的同步采集传输 |
3.3.5 环境参数的同步采集传输 |
3.4 视音频和环境参数同步传输软件开发 |
3.4.1 软件平台及开发工具 |
3.4.2 软件结构 |
3.4.3 各主要功能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便携式电源和通信电路本安型控制方法研究 |
4.1 矿用电气防爆技术概况 |
4.2 井下的主要防爆电气设备分类 |
4.3 电路的本质安全性研究 |
4.4 安全火花电路及电气放电形式的基本原理 |
4.4.1 火花放电 |
4.4.2 电弧放电 |
4.4.3 辉光放电 |
4.5 本安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
4.5.1 本安电路与其它电路的隔离方法 |
4.5.2 本安电路的最高表面温度控制方法 |
4.5.3 本质安全型电路的火花电路控制原理 |
4.5.4 矿井救援本安型计算机的本安电路控制方法 |
4.6 本质安全型电源的设计 |
4.6.1 本质安全型电源工作原理及特性 |
4.6.2 矿井应急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电源设计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5 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研究 |
5.1 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构成 |
5.2 井下灾区救援无线多媒体通讯设备 |
5.3 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 |
5.4 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6 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
6.1 宝山煤矿灾区现场应用 |
6.1.1 矿井概况 |
6.1.2 应用目的及应用内容 |
6.1.3 应用器材及设备 |
6.1.4 勘查过程 |
6.1.5 应用结果及分析 |
6.2 地面钻孔故障及井下灾害情况探测 |
6.2.1 探测目的及探测内容 |
6.2.2 探测器材及设备 |
6.2.3 探测地点概况 |
6.2.4 探测过程 |
6.2.5 探测过程存储回放与分析 |
6.3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工业性试验 |
6.3.1 试验目的及考核内容 |
6.3.2 矿井概况 |
6.3.3 试验器材及设备 |
6.3.4 系统试验流程及设备连接 |
6.3.5 工业试验过程 |
6.3.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7 试验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1、纵向科研项目 |
2、横向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出版的学术论文与着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奖励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相关鉴定成果 |
(5)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与传输同步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多媒体基本概念与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 |
2.1 多媒体与多媒体数据及特点 |
2.2 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 |
2.3 基于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的多媒体数据流描述 |
第三章 多媒体数据的同步传输 |
3.1 多媒体同步基础 |
3.2 同步描述 |
3.3 同步容限 |
3.4 影响同步的因素 |
3.5 多媒体同步的控制 |
3.6 同步性能测量标准 |
第四章 多媒体同步传输结构初步设计 |
4.1 总体结构 |
4.2 实现环境 |
4.3 系统模块设计及音视频处理 |
4.4 音视频的采集 |
第五章 多媒体同步传输设计的提出及实现 |
5.1 多媒体同步控制技术 |
5.2 媒体间同步技术 |
5.3 音视频同步总体设计 |
5.4 发端数据流同步处理 |
5.5 接收端同步实现 |
5.6 媒体间同步控制 |
5.7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6)音视频同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多媒体同步通信及关键技术 |
2.1 多媒体的同步定义及要求 |
2.2 参考模型 |
2.3 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 |
2.4 媒体同步的技术 |
2.5 多媒体传输相关协议 |
2.6 同步性能的测量标准 |
2.7 小结 |
第三章 多媒体通信环境构架 |
3.1 总体设计 |
3.2 实现环境 |
3.3 Windows 环境下编程关键技术 |
3.4 系统模块设计及音视频处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同步控制技术研究 |
4.1 媒体内终端同步控制研究 |
4.2 连续媒体间同步技术研究 |
4.3 小结 |
第五章 音视频同步算法设计实现 |
5.1 同步方案总体设计 |
5.2 RTP 协议及音视频码流分组算法 |
5.3 RTP 编程实现 |
5.4 发送端的音视频同步控制 |
5.5 接收端音视频的同步控制 |
5.6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7)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库多模式检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目录 |
第一章 概论 |
1.1 发展历史简述 |
1.1.1 基于内容的交互性 |
1.1.2 高压缩率 |
1.1.3 灵活多样的存取 |
1.1.4 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 |
1.2 领域动态 |
1.2.1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关键技术 |
1.2.2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技术动态 |
1.2.3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
1.3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4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论文的构成 |
第二章 视频数据库检索系统框架要点分析 |
2.1 概述 |
2.2 视频数据库检索的结构化框架 |
2.3 视频数据检索 |
2.3.1 视频数据检索的条件提交方式 |
2.3.2 检索方法 |
2.4 视频数据特征的多模式提取方法 |
2.4.1 视频数据的特征分析 |
2.4.2 特征提取 |
第三章 视频数据流模型的建立 |
3.1 概述 |
3.2 视频数据流描述模型 |
3.3 语音、视频数据流同步化实现 |
3.4 基于四维矩阵的视频数据流的表示 |
3.4.1 四维矩阵中的视频与音频数据定义 |
3.4.2 四维矩阵的表示处理方法 |
3.4.2.1 卷积 |
3.4.2.2 系统框架 |
第四章 视频数据流网络安全机制 |
4.1 概述 |
4.1.1 现有的解决方案 |
4.1.2 解决安全机制的主要工作 |
4.2 网络安全保障机制设计 |
4.2.1 基于集群的自动鉴别和控制机制 |
4.2.1.1 DoS/DDoS 攻击集群的鉴别 |
4.2.1.2 决定集群的速率限制值 |
4.2.2 基于集群的主动通告追踪机制 |
4.2.2.1 决定何时激活过滤器主动通告机制 |
4.2.2.2 向上游节点发送通告胶囊 |
4.2.3 基于管理域的控制合作机制 |
4.3 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的实现 |
4.4 性能分析 |
第五章 基于内容的多模式视频数据特征提取与检索方法 |
5.1 概述 |
5.2 多模式的视频数据特征提取 |
5.2.1 基于图像特征的视频特征提取 |
5.2.1.1 基于字幕的特征提取 |
5.2.1.2 基于人像的特征提取 |
5.2.2 基于音频的视频特征提取 |
5.2.2.1 基于音色的特征提取 |
5.2.2.2 基于语音的特征提取 |
5.2.3 基于脚本的特征提取 |
5.3 多模式的视频数据特征库 |
5.3.1 基本定义 |
5.3.2 描述特征关系数据的 XML 发布 |
5.4 基于内容特征的多模式检索方法 |
5.4.1 视频语义提取模型 |
5.4.2 视频语义提取方法 |
第六章 多模式检索系统实验平台及性能评价 |
6.1 概述 |
6.2 功能说明 |
6.3 多模式检索系统实验平台 |
6.4 性能评价 |
6.4.1 实时性 |
6.4.2 可靠性 |
6.4.3 综合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论文主要成果 |
7.2 今后研究的方向 |
7.3 应用领域的展望 |
谢辞 |
参考文献 |
论文研究期间取得的学术与技术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附图索引 |
本论文附表索引 |
(9)基于多媒体通信的点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背景需求 |
1.2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多媒体通信简介 |
2.1 多媒体通信 |
2.1.1 多媒体通信的定义 |
2.1.2 多媒体通信的分类 |
2.1.3 多媒体通信的特点 |
2.1.4 多媒体通信的意义 |
2.2 多媒体通信网 |
2.2.1 多媒体通信网络现状 |
2.2.2 B-ISDN与ATM |
2.3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实例 |
第三章 点播系统的技术背景 |
3.1 多媒体通信中的压缩与解压缩 |
3.1.1 压缩分类 |
3.1.1.1 无损压缩 |
3.1.1.2 有损压缩 |
3.1.2 压缩标准的发展 |
3.1.3 压缩标准分类 |
3.1.3.1 JPEG标准 |
3.1.3.2 MPEG标准 |
3.2 多媒体同步通信技术 |
3.2.1 同步技术的类别 |
3.2.1.1 模糊同步机制 |
3.2.1.2 精确同步机制 |
第四章 VO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VOD系统简介 |
4.1.1 VOD的提出 |
4.1.2 VOD模型简介 |
4.1.3 VOD系统的功能 |
4.2 VOD系统组成的设计 |
4.2.1节 目提供者 |
4.2.2 视频服务器 |
4.2.3 网络与网络协议 |
4.2.4 客户端 |
4.2.5 驱动器 |
4.2.6 点播发送 |
4.3 VOD系统的实现 |
4.3.1 服务器的实现 |
4.3.2 客户端的实现 |
第五章 回顾与展望 |
第六章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及同步化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D]. 宋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2]面向SDN的视频流调度机制研究与性能评估[D]. 赵明礼.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3]面向电力系统远程故障诊断的音视频同步技术的研究[D]. 姜珂.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4]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郑学召.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3)
- [5]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与传输同步化方法研究[D]. 张昕. 长春工业大学, 2010(02)
- [6]音视频同步的研究与实现[D]. 董春兵. 吉林大学, 2007(02)
- [7]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库多模式检索方法研究[D]. 吕凝. 吉林大学, 2005(06)
- [8]多媒体数据流描述模型及同步化的实现[J]. 吕凝,陈贺新,肖军.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3(S1)
- [9]基于多媒体通信的点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周建.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2)
- [10]多媒体通信的媒体同步技术[J]. 白成杰,白成林. 电声技术,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