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燕北师范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纪实

山西大同大学燕北师范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纪实

一、山西大同大学雁北师范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木可[1](2021)在《送你一张山西高校名片,请收好!》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山西省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全国同类矿产相比,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黏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主要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位;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04.09亿立方米,在全国首屈一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郭立忠[2](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张磊[3](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研究表明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梁钰颖[4](2020)在《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的传入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方向。民国以来,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我国建立,并逐渐实现了由学术领域向社会生活领域的传播,科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与科学大众化相适应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国以后我国科学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积极发展科学教育,并逐渐实现了建制化,在促进山西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解放了民众思想,加快了山西的现代化进程。1912-1937年,山西的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末“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颁布,科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方面有较为具体的规定,为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不断传入、教会学校的兴办都为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示范作用。进入民国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显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山西出于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遇到一些问题,但也在积极发展与探索,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小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逐渐发展起来的,因而山西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于其推广度得到了提高,但质量却由于现实因素没有跟上步伐,尤其是乡村小学的科学教育非常落后,在师资、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进步,1920年代后科学教员短缺、科学教育设备落后等情况有所缓解,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相较于小学阶段发展较好。中学科学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科书的使用等教育教学方面有显着的提高,但在科学教育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受传统旧教育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部分县立、私立中学几乎没有得到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1920年代后山西中学科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都有所提升,中学科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大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发展较为平稳。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起点高,开始早,发展势头较猛,尤其是师资状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较好,虽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而科学教育设备等方面有所欠缺,但也在逐渐改善,总体来说发展较为平稳。而且从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教育人才,为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对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再现了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基本面貌与发展特点,为之后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教训,同时通过对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见证了科学在培养人才、发展经济、解放思想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科学文化在山西的发展与传播过程,展现了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陈佳[5](2020)在《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由国家发展战略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符合高校自主办学、发展以及约束的强烈需要。尽管近年来针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的学者不乏其人,但是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实力薄弱的地方高校是比较少的。笔者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应当仅仅存在于高水平的高校中。只有对地方高校予以更全面的重点关注,才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环境、国家强国之路发展的要求与扶持的宏观环境以及山西省“双一流”高校建设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通过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山西省本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包括将山西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与中部六省乃至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对山西省高等教育纵向发展历程的纵向比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四大问题,分别是基础实力较为薄弱,学科分布不合理;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亟需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国际化重视程度不足,缺少对外合作。接下来,本文将不同学者对各类与核心竞争力评价相关的指标体系研究进行借鉴、改进以及优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初步构建了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模型。此评价模型包括了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环境塑造在内的6项一级指标,并下设20个二级指标。同时,对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获得四星的S高校与T高校的各子系统进行打分与反馈,运用模糊评价法对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并根据得出的结论对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作进一步阐述。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及山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从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不同模块的核心竞争力、制度规范与评估机制等三个层面提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刘晓萍[6](2020)在《李光地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光地是清代理学大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深得清康熙帝的信任。他学识渊博,着作丰富,学风踏实。《榕村全集》收有他的散文440篇,由于李光地特殊的身份地位,故其文集中所载多为学术性及公务性文章,而《榕村全集》《榕村续集》及《榕村别集》中的序体文、记、书、传、行状、墓志铭、祭文7种文体,共156篇文学性较强,能更真实客观反映出李光地文人心境的一面,体现出他的交游及其真性情。第一章为李光地家世生平及散文概观。通过对李光地家世生平的梳理,借此了解李光地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及成长环境。通过对李光地散文概况的梳理,了解他散文的整体风貌。第二章为李光地散文的思想内容。从李光地的散文中,可观他作为理学名臣一面,在他散文中反映出的儒学思想,表现为君臣观、孝悌观、忠义观。李光地作为康熙朝高官,他的散文中有不少反映出当时的时政时事,如海疆问题、民生问题、学术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李光地曾担任过学政,因此十分重视教育,通过对其散文的梳理解读,可观他的教育思想,如他作为湖李家族成员,注重家族教育,既注重家族成员的道德教育,又注重培养他们的读书教育。同时,他还关注书院的发展。李光地作为朝廷官员,重视肃清学校和科场的不正之风,同时,亲自编选古文选本以惠偏远之士。第三章为李光地《古文精藻》研究。《古文精藻》是李光地编选的一个古文选本,李光地选文标准是经世致用和笔势文采之文,选文体例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选文体裁众多,以传记和书信为主,选文主要集中在两汉和唐宋。通过对该古文选本的分析解读,从中可知李光地的文学主张有文如其人说、文气说、真情为本说。《古文精藻》的独特价值在于篇目适中,便于入门,选文偏重应用性,便于实际应用。第四章李光地散文的艺术特色及评价。李光地的散文艺术特色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叙事法度,李光地在散文中采用引用史实、以小见大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突出人物性格以及事件。第二,具有学术性,李光地在散文中引用经典、善用典故以及小学功底深厚。第三,具有情感性,他作为官员,关爱百姓;作为家人,追忆妻子;作为长辈,关心晚辈;作为友人,能对他们敞开心扉。李光地不以文学着称,他的散文文学成就并不突出,但他作为清初影响力较大的政治家、理学家,他的散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应用性和纪实性。

罗先锋[7](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武彦辛[8](2018)在《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现状研究及改革路径初探 ——以四所高师院校为例》文中认为山西省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自山西师范学院艺术体育系建立开始发展至今,山西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办学层次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钢琴教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钢琴课程的设置得到不断完善,且发展迅速,优秀的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大胆地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更新观念并不断创新。但是,在山西省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飞速发展的趋势中,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山西省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四所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师的教学情况、钢琴教学形式、学生的专业素质、弹奏水平、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安排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釆用对比分析的调查研究方法对这四所高等师范院校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专业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查阅了大量与钢琴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钢琴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并对四所高师院校课程设置进行简单概述;第二部分揭示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一部分结合山西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并提出对调查问卷以及四所院校发展概略、机构及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所反映的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杨志敏[9](2017)在《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文中提出道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类别,清初已有剧种形成,是由曲艺道情或皮影道情受当地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影响,以代言体方式搬上舞台的剧种统称。据统计有八仙戏、蓝关戏、渔鼓戏、太康道情戏、晋北道情戏等20种,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道情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宗教文化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典型范式,至今仍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本文在借鉴、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系统搜集资料,结合重点剧种的田野调查,深入考察道情戏现状。打破以往以单一剧种或剧团为主的研究局面,将道情戏系统置于全国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其发展阶段、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并从文化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综合概括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同时结合当下的“非遗”保护热潮,寻求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生存之道,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李峥[10](2017)在《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高等院校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职能,并培养大量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而以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建本科院校理应承担起这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高等院校带来深刻变革,尤其是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底部的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师资建设等系统性困境。山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同样如此。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径,重学术型教育、轻应用型教育的倾向普遍存在,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使得学校自身生存环境恶化、发展陷入困境。因此,为了解决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服务面向、设置专业和建设师资队伍等发展问题,转型应用型本科成为必然选择。论文从山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转型的策略。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描述,并整理了国内外关于“应用型本科”的研究动态。第二部分,论述了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对山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办学自主权不足,财政投入欠缺;办学定位趋同,服务面向不清晰;专业与经济需求脱节,课程比例不协调;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转型的策略。政府层面要积极创建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包括担负做好顶层设计、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投入经费、指导专业和调控招生规模等职责。学校层面要顺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专业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方向的正确定位。社会层面要营造益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具体包扭转社会观念、提高应用型人才待遇和突破产学研合作瓶颈。

二、山西大同大学雁北师范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大同大学雁北师范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送你一张山西高校名片,请收好!(论文提纲范文)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传媒学院
长治医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晋中学院
山西警察学院
太原学院
运城学院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3)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时代土壤
    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巩固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破除封建文化的需要
    二、外来文化对科学教育的推动
        (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
        (二)教会学校的推动与示范
    三、清末山西科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中小学科学教育
        (二)高等学校科学教育
    小结
第二章 山西小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差异较大
        (三)科学教员的检定
        (四)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乡土教科书的兴起
        (三)部审教科书的普及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城市小学校教学方法改进
        (二)农村小学“收效甚微”
    六、科学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三章 山西中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状况
        (三)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教科书的出现
        (三)部审教科书的推广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部分中学设备完备
        (二)部分县立、私立中学设备落后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一)“五步教学法”的机械运用
        (二)“实验教学法”的探索
    六、科学科目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的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四章 山西高等科学教育
    一、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
        (一)创建初期的师资
        (二)1920年代师资状况
        (三)1930年代师资状况
    二、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图书
        (三)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教育学会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山西大学工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二)山西大学理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三)并州学院农艺化学系课程设置
        (四)专科学校科学课程设置
    五、学生就业情况
        (一)从事建设行业
        (二)从事教育行业
        (三)从政
    小结
第五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二)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了民众科学素养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问卷法
        1.3.3 实证分析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普通高等院校
        2.1.2 高校核心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文献述评
3 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现状
        3.1.1 横向比较:基于全国范围及中部六省情况
        3.1.2 纵向比较:基于山西省高校自身发展情况
    3.2 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3.2.1 基础实力较为薄弱,学科分布不合理
        3.2.2 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3.2.3 师资力量亟需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3.2.4 国际化重视程度不足,缺少对外合作
4 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4.1 理论模型
        4.1.1 构建原则及理论依据
        4.1.2 指标的选取与设计
        4.1.3 模型构建及一致性检验
    4.2 实证分析
        4.2.1 样本选择
        4.2.2 实证过程
        4.2.3 实证结果
    4.3 结论及原因分析
        4.3.1 主要结论
        4.3.2 原因分析
5 提升山西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制定特色发展战略
    5.2 着重提升高校不同模块的核心竞争力
        5.2.1 学科建设:加强学科水平,重视师资队伍建构
        5.2.2 科研创新:重视科研工作,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5.2.3 资源配置: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2.4 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2.5 社会服务:提高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融合度
        5.2.6 环境塑造: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树立大学精神
    5.3 建立高校核心竞争力制度规范与评估机制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李光地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光地及其散文概述
    第一节 李光地家世生平
        一、湖头李氏家族
        二、李光地的崛起
    第二节 李光地着作及散文概观
        一、李光地着作概观
        二、李光地散文概观
第二章 李光地散文中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儒家思想
        一、君臣观
        二、孝悌观
        三、仁义观
    第二节 时政时事
        一、海疆问题
        二、关注民生
        三、关注学术
    第三节 教育思想
        一、家族教育
        二、重视书院教育
        三、官员身份的教育成就
第三章 《古文精藻》研究
    第一节 《古文精藻》的选文
        一、选文的标准
        二、选文的体例
    第二节 《古文精藻》编选中的文学主张
        一、文如其人说
        二、文气说
        三、真情为本说
    第三节 《古文精藻》的价值
第四章 李光地散文的艺术特色及评价
    第一节 散文中的叙事法度
        一、注重史实
        二、以小见大
        三、擅长语言描写
    第二节 散文中的学术性
        一、引用经典
        二、善用典故
        三、小学功底深厚
    第三节 散文中的情感性
        一、作为官员,关爱百姓
        二、作为家人,追忆妻子
        三、作为长辈,关心晚辈
        四、作为友人,敞开心扉
    第四节 李光地散文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8)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现状研究及改革路径初探 ——以四所高师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1.1 关于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环境
        1.1.1 中国钢琴教育发展概述
        1.1.2 当今中国钢琴教育与国际钢琴音乐教育发展势态的融合
        1.1.3 关于中国钢琴教育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
    1.2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1.3 山西各地区高师钢琴专业教育发展概略
    1.4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章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1 学生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1.2 钢琴教学存在多方面问题
        2.1.3 钢琴音乐价值观念滞后的问题,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亟待发展
        2.1.4 钢琴音乐教育学术队伍与师资培养问题
        2.1.5 硬件设施不完备
        2.1.6 课程设置不完善
    2.2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教育外部因素
        2.2.2 教育内部因素
第三章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存在的价值及其改革路径分析
    3.1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的价值
        3.1.1 师范性:音乐课程的价值
        3.1.2 主体性:主体唤醒价值
        3.1.3 体验性:审美体验价值
        3.1.4 创新性:多元音乐文化
    3.2 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改革思路及改革策略
        3.2.1 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下对钢琴教学的策略研究
        3.2.2 钢琴文化教育塑造中国独有的音乐文化特色策略研究
        3.2.3 高师钢琴教育中的审美体验策略研究
        3.2.4 钢琴专业课程设置趋向后现代多元创新性
        3.2.5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地理环境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期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兴盛期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衰落期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复兴期
第二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班社剧团活动
    第一节 “胶东半岛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二节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上)
    第四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下)
    第五节 “陇东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剧目
    第一节 道情戏的剧目概况
    第二节 宗教神话剧
    第三节 孝贤劝善剧
    第四节 家庭生活剧
    第五节 社会历史剧
    第六节 现代戏
第四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音乐体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唱词衬字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帮腔艺术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上)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下)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舞台艺术
第五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品格及功用
    第一节 宗教品格
    第二节 民俗品格
    第三节 乡土品格
    第四节 艺术功用
第六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现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困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及保护
结语
附录: 道情戏大事记
附表一: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统计表(清末—1956年左右)
附表二: 太康县道情剧团演职人员表
附表三: 太康道情戏脚色行当表
附表四: 太康道情剧团2012年(1月25—5月5日)演出统计表
附表五: 太康道情剧团2010—2011年演出总收入表
附表六: 太康道情剧团2011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七: 太康道情剧团2010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八: 太康道情剧团演员代际表
附表九: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活动表(清——1950年左右)
附表十: “山陕中心”班社剧团表(1950-至今)
附表十一: 临县道情剧团演职情况表
附表十二: 陇剧脚色行当表
附表十三: 胡家营业余渔鼓戏剧团的脚色行当
附表十四: 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员基本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内研究动态
        1.4.2 国外研究动态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必要性
        2.1.1 转型是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1.2 转型是提升山西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2.1.3 转型是完善山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2.1.4 转型是解决山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需要
    2.2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可行性
        2.2.1 转型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2.2.2 转型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第三章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
        3.1.1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和管理机制
        3.1.2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类型
        3.1.3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现状
    3.2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
        3.2.1 办学自主权不足,财政投入欠缺
        3.2.2 办学定位趋同,服务面向不清晰
        3.2.3 专业与经济需求脱节,课程比例不协调
        3.2.4 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第四章 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策略
    4.1 政府层面要积极创建应用型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4.1.1 担负起顶层设计和保障实施的职责
        4.1.2 担负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职责
        4.1.3 担负起办学经费投入的职责
        4.1.4 担负起专业设置指导和招生规模调控的职责
    4.2 学校层面要顺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
        4.2.1 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为导向
        4.2.2 服务面向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
        4.2.3 专业课程设置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向
        4.2.4 师资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导向
    4.3 社会层面要营造益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4.3.1 扭转轻视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观念
        4.3.2 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地位待遇
        4.3.3 加强产学研的互动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山西大同大学雁北师范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送你一张山西高校名片,请收好![J]. 木可. 求学, 2021(30)
  •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3]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D]. 梁钰颖.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山西省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 陈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李光地散文研究[D]. 刘晓萍.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8]山西高师钢琴专业教育现状研究及改革路径初探 ——以四所高师院校为例[D]. 武彦辛. 山西大学, 2018(04)
  • [9]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D]. 杨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山西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D]. 李峥. 山西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山西大同大学燕北师范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纪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