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美术教学方法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1](2021)在《乡材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四川省H县为例》文中指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指出:目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仍然存在着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发现,H县乡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存在队伍不稳定、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依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从专业学养、专业教养、专业情意等方面考量,首先从教师的自身建设出发,兼顾乡村初中历史教师群体中不同类型教师的差异性,非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以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充实专业知识为重点;兼职历史教师以平衡主授学科与兼授学科的关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举措;青年历史教师以重视教学模仿,参与教学竞赛为途径;老教师则侧重于更新教育理念,补充学科前沿为策略,以此促使教师寻求自主提升。其次,乡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以解决教师实际困难,完善专业发展平台为导向。乡村学校以强化校本培训,落实考核监督为途径;历史学科组以聚焦课堂实践,促进同伴互助为办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优化。从教师自主提升与外部环境优化两个方面出发,共同解决现存的问题,以期能为乡初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乃至为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这无疑对乡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具有积极的意义。
冯迪垒[2](2021)在《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创意实践”列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侧重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并同时兼顾其他四项核心素养的创意类美术课程(简称创意美术课程)已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创意美术的研究起步不久,既缺少相对严密设计下的研究样例,也缺少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其中的研究成果,致使围绕创意美术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待解答,从而影响创意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究与推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本文作者虽曾在高中尝试性地开设过创意美术课程,但实践中有太多疑问待解。作为一名教育硕士,作者决意以“创意拼贴”这一创意美术属下的课程主题,开展一项相对完整的研究,并由此展开本文作者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最终推动本人工作实践并为探索创意美术的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参考。这便是本论文选题的基本缘由。本文以“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为题,通过研究旨在回答“在普通高中开设侧重于发展创意思维和培养创意实践能力的‘创意拼贴’课程是否可能和可行?”、“可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能取得怎样的教学结果?”、“是否能归纳提炼出创意美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给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对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确定后,首先从文献研究入手,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以明了目前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也考察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尚存的不足,以明确本研究的探索空间。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对与本研究关联密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等理论进行梳理,以便为本研究构筑理论基础,并明晰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点。其次,通过回顾我国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并通过研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2020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领会其中对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政策精神。第三,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问卷以及对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包括课程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师生对开设创意美术(甚至具体到创意拼贴)课程的看法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访谈所获信息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和结论。第四,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精神,借鉴吸收“美是生活”、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的思想理念和理论原理,尤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对创意拼贴单元课程与教学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研究部分既包括创意拼贴课程开设的理由和意图的阐释,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包括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具体实施,学生的课程作业和学习收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本次单元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进而得出“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的总体结论:创意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必要而必须的、普通高中普遍具备开设创意美术课程的潜力、创意美术课程是助推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创意拼贴”为创意美术的可行和有效提供了例证。同时,也对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了五条建议:应为创意美术提供平等的课程环境、应以“大创意”观来审视创意美术价值、创意美术以主题式单元课程为宜、“学会评价”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难点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重点。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段金金[4](2020)在《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贵阳第十八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快节奏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具有创造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人才。教育作为兴国之本,分科教学不再能够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层面,现代教育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绘画、手工制作、美术常识记忆的教学模式,无法支撑未来人才的发展。美术教育已经出现多元化教学趋势,美术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启发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会引领美术教育新趋势。为此,STEAM教育理念应运而生。STEAM教育理念是由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这五个学科的首字母按照顺序组成的,即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多种学科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作为重实践的跨学科教育概念,鼓励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发展、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使集成效果最优、最大化。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资料分析法与归纳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进行设计研究。笔者将哲学学科(Philosophy)融入到STEAM教育理念,以江苏美术出版社初中教材课本教科书为蓝本,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课例总体设计。提出学科统整、现代信息技术和情景活动三种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和活动建议。在课程评价方面,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和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期,STEAM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应用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在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主动探究世界本质真理,把艺术思维贯穿在最初体验、计划构思、作品传达的整个过程。培养初中生的交流协调能力,统整发展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步伐。
颜乔乔[5](2020)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武汉市J小学为个案》文中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当今小学教师面临诸多困境和压力,影响了教师投入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从教师个体、外部环境和目标设定着手构建有利于激发专业发展水平的情境,探寻促进和维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从以往的研究看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理念等内在特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影响关注较少,作为教育实践最为关键的“人”—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需要更为微观和深入地探讨。本研究应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武汉市j小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该校教师在U-G-S合作背景下的专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两个议题:一是分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动力如何?不同教师之间的动力类型是否存在差异?如有差异,不同动力类型的教师各自呈现哪些特点?二是分析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探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思考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动力激发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专业发展是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表现出显着的个体差异,大体上教师可以分为内生动力主导型、外生动力主导型和内外动力均衡型三类,且在不同阶段呈现动态变化。内生动力主导型教师呈现出对兴趣、职业幸福感、职业获得感、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度高的特点;外生动力主导型教师的特点体现在更多地关注专业自信、社会地位、工作的稳定性、职称评定等方面;内外动力均衡型教师更希望在专业发展中保持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步调一致,权衡好作为普通教师和管理层的双重职责;还需兼顾家庭和工作。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师个体需求,外部客观环境和目标的设置三方面的动力影响因素构建动力系统,借助三方力量的交互作用有针对性地对三种动力类型的教师以及动力的动态变化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展现J校教师专业发展真实的一面,以期为面临类似情况的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和启发。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具体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研究展开整理和分析。第二章为研究设计,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分析并呈现了研究对象及选取样本的依据和结果。第三章为研究者进入J小学展开现实考察,深入教师生活的部分,使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分析处于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的三个阶段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总结类型和特点。第四章解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运用勒温动力场理论,从个体内在需要,外部环境,目标三方力量的相互作用构建动力系统。通过动力场域下各要素的“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重复循环,螺旋上升动态演进,保证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可持续性。第五章是结论与反思。对内生动力主导型、外生动力主导型教师、内外动力均衡型教师以及交替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从动力系统下的个体需要、环境和目标三方面提供对策建议。动力机制中,环境和目标的力量通过影响个体需要发挥作用,因此,本研也从教师的个性、知识与能力、反思性态度和教育理念四个方面对教师提出期望和建议,并反思研究的不足。
许丽[6](2020)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初中美术教学践行核心素养实践探究》文中认为在培养青少年美育方面,美术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可以让青少年去感受到美的存在。在认识美的过程中评价美,甚至产生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学生课堂三者配合,三者步调协调一致、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同时,也应该提升课堂的环境,让学生更专注、更积极的学习,用现代的课堂设计取代原有的传统模式。近几年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热门概念,笔者对国内外核心素养进行梳理,又经过对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大多数中学走访调研,同时结合自身从事一线美术教学的教育背景,希望对改善初中美术教学问题提出新的改进策略,切实把核心素养作为切入点,寻找改善初中美术教学的关键问题,采取积极的改建措施,实现核心素养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化应用。本课题将围绕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初中美术实施核心素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全面的分析了当前水磨沟区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并对影响该地区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的问题因素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强化核心素养认知;巧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美术兴趣与习惯;项目整合,实现跨学科教学;主题教育,形成以单元为模块的教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对核心素养、美术核心素养概念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进行概述。第三部分,对乌鲁木齐市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来揭示课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核心素养下的中学美术教学策略进行总结。第五部分,根据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究。
丁哲峰[7](2020)在《初中篆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性探究 ——以《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实现篆刻在初中学段教学中完整高效的落实为核心目标,尝试将混合式教学环境与新材料习练篆刻工具同时投入教学实践,探究初中篆刻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效果。运用调查法梳理传统篆刻体验难点;运用对比法找出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在篆刻教学中的优势所在;运用实验法优化篆刻技法体验所涉及的材料;运用观察法评价研究目标达成效果。通过探索与研究,基于新材料和数字化手段进行课程的设计,尝试将篆刻教学在初中学段中进行落实。目前在使用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七年级(上)教材中《灿烂的书法艺术》单元与八年级(上)教材中《感受古老文明》单元中,就有涉及到篆刻教学的要求与课程标准,可分为印面设计与篆刻技法体验。然而受限于初中学段学情、材料工具准备及工具使用安全性的考量,篆刻课程往往削弱或避过篆刻体验部分,使得课程偏向于平面化。在印面设计环节中,传统的图示法和讲授法以及纸质手绘的呈现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使得篆刻教学落实的不够充分。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解决初中篆刻教学中落实不充分的两处阻碍,即印面设计与技法体验课程,通过混合式教学法的引入与新材料篆刻习练教学具的开发提升教学效能,切实将初中学段篆刻教学落到实处,弥补篆刻体验习练断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张东东[8](2020)在《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轻轻翻开厚重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他,就是萧友梅先生,可谓是中国近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奠基者。1920年,他从德国负笈而归,奔波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27年,得到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垂青,南赴上海,成立国立音乐院,这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办学的现代高等音乐学府,后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友梅先生将蔡元培先生所奉行的“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积极应用于音乐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实施专业的音乐作曲、音乐鉴赏活动,还是推行近代化的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萧友梅都竭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以行利国利民利族的拳拳之心行音乐事业的开创性壮举,成为“中国新音乐的保姆”。这位音乐“保姆”的专业学术背景,也是尤为令人钦佩的。萧友梅是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首位中国人,也是在中国推介欧洲音乐学体系的第一人。国立音专在他的学术引导下,着力实践在新音乐创作中采用西乐技术,在记谱法、曲式结构、和声等种种方面进行国乐的现代化探索与创作,成为独立而专业的音乐教学与研究院校,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人才的成长沃土。萧友梅先生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他从中国国情和音乐发展现状出发,批判地吸收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制与模式,从学生的音乐基础出发制作符合年龄段特点的音乐教材,并身体力行地投身于繁忙的教学活动与教育会议,发现与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他的那种认准一个目标,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当前最为需要的求真务实的精神”,许多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用于实际行动,在近代中国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更有很多优秀的音专毕业生成为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巨擘和新音乐创作的巨匠。萧友梅先生也是一位深刻探索中国新音乐形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对民族荣誉的大爱、对祖国命运的思考、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也有着对黑暗社会形势的猛烈抨击和对国家动荡沉沦的痛心呐喊。带着这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萧友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大刀阔斧地吸纳西方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法,力求实效地进行中国旧乐的改良与国乐的复兴。本文所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萧友梅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其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等方面的具体呈现,以期梳理出萧友梅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本论文采用横纵结合、探本溯源、对比分析、多维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跌宕碰撞与音乐事业禁锢萧条的时局形势,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探寻萧友梅个人的美学音乐思想在其音乐办学与教学活动中酝酿、实践与调整的三个阶段,力求从一个更为全面而立体的站位去梳理研判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并思考与发现其音乐思想与办学精神的闪光点,挖掘并重估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今中国音乐发展的思想价值,探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重构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遵循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生成与实践脉络,以其音乐美学思想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的具体表现为研究的重点,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深入探究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文化背景。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中西音乐文化融通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中国古代音乐传统思想、维新派、五四新文化美育思想、德国音乐美学思想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确立之间的联系,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的冲突与融汇对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全盘西化”“国粹主义”“兼收并蓄”三种观点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得以确位的过程。第二章,分析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探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萧友梅在北平时期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实验与准备,第二阶段是萧友梅在沦陷前的上海时期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践与使命,第三阶段是萧友梅在沦陷后的上海时期对其音乐美学思想调整与重启。每一部分又从不同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分析。第三章,阐述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质,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从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四个角度对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梳理理论体系。其中从“改良旧乐与创造新乐”、“新学制歌唱教材的编定”两个方面分析音乐创作思想,从“用才观”“育才观”“美育观”分析音乐教育思想,从校内音乐会、国民音乐会的开展与实际影响分析音乐审美思想,从对旧乐、现实社会音乐成就、音乐会的启蒙作用三个方面的批评来探讨音乐批评思想。本章探索更为全面地透视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在音乐活动各领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对其思想的时代性与独特性进行逻辑梳理与理性探讨。第四章,探讨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启示。本章着重对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兼收并蓄”带给当代音乐发展的启示进行了集中论述与评析,即音乐创作与教育中的“拿来主义”、继承与革新的动态融合维度“复兴国乐”和“发扬词章”。
马宁宁[9](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方面一直处于劣势。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以保证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更新。“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师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获得了可以与发达地区城市教师同等发展的平台。很多已经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来开展教师教育活动。但限于传统的定式思维,农村教师在通过“互联网+”各类平台途径进行专业发展时遇到了多种问题与困境,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发现问题,才能为如何借助互联网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建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概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和互联网思维等相关理论基础。然后编制了“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36份,调查了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临沂市、菏泽市等非连片欠发达地区,和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等部分连片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负责人,并走访了山东省内部分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11人,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并根据现状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总体和差异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采用“问卷星”、Excel和SPSS等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对回收的23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和差异情况。态度方面、条件方面和措施方面的差异情况主要从地区、学段、学校、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另外态度方面和措施方面还从农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专业、学历和任教科目六个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得到差异分析结果。通过调查,本文发现“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从农村教师、学校负责人到相关教育部门对“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互联网+”形式与传统形式的关系存在错误理解;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多媒体教室和教师用电脑配备力度有待加强;农村教师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效率较低;学校相关措施缺乏专家指导,相关制度不完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相关培训课程、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电脑操作不熟练、相关平台建设不完善等。最后,论文提出了促进“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构建了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陈邈[10](2019)在《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研究 ——基于Z初级中学的田野调查》文中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信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在个体认知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目的、自我、课程和教学、学生等所有与教育相关的现象与问题确信的看法,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动和教育认知活动。坚定而科学的教育信念,能够帮助乡村教师在迷茫的现实困境中找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不致在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中迷失自我,也不致被物质利益冲昏头脑。坚定的教育信念可以使乡村教师坚守自身岗位,并努力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当前国内外不乏对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却较少关注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教育信念,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以笔者初中母校——乡村Z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场域,以Z初级中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田野考察的方法,在深入了解Z中学教师实际工作状况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基础之上,探寻目前乡村教师所拥有的教育信念。研究发现,乡村教师教育信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典型表征:忽视学生的自制力与主动性,注重对学生外在的管制与督促;把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外在归因,推卸教育责任;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教育信念淡漠等。究其根源是关于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培训较少,致使乡村教师难以形成科学的教育信念,面对信念冲突摇摆不定;乡村学校管理不够民主,领导教育信念落后,不利于乡村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信念。据此,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通过强化外部保障来促进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乡村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
二、中学美术教学方法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美术教学方法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材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四川省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2 乡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乡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界定 |
2.2 乡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
3 乡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和实施 |
3.2 调查结果统计 |
3.3 存在的问题 |
3.4 原因分析 |
4 乡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
4.1 教师寻求自主发展,注重自我提升 |
4.2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乡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素养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
(二)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创意素养的独特平台 |
(三)创意类美术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须有相应地位 |
(四)“创意拼贴”是探索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可行方式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
一、课程标准研究 |
二、问卷调查 |
三、个别访谈 |
四、现状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
一、开设创意拼贴单元的缘由与意图 |
二、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设计 |
三、教学过程与结果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一、本研究的总体结论 |
二、对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建议 |
三、本研究的成效、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4)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贵阳第十八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一、初中美术课程 |
二、STEAM教育理念 |
第二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的依据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三节 STEAM教育理念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STEAM教育的发端 |
二、国外STEAM教育理念研究现状 |
三、国内STEAM教育理念研究现状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在STEAM教育理念与初中美术课堂研究中的创新 |
一、STEAM教育理念概念延伸 |
二、美术教学设计创新 |
三、学生学习内容创新 |
四、集合成果创新 |
第一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学指导思路 |
第一节 STEAM教育理念与艺术的关系 |
第二节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面向全体学生理念 |
二、学科交叉统合理念 |
三、美术中心理念 |
四、科学精神理念 |
第三节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
第二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美术课堂教学方法设计 |
一、学科统整教学 |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
三、情景活动教学 |
第二节 美术教学内容要求设计 |
一、学科统整教学方法课程内容 |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课程内容 |
三、情景活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 |
第三节 美术课堂教学课例设计 |
一、美术课程教学课例总体设计 |
二、课堂教学设计 |
第四节 美术课堂教学部分课例详细设计 |
一、设计制作3D打印水果STEAM教学课例设计 |
二、设计制作风筝STEAM教学课例设计 |
三、设计制作晴雨花STEAM教学课例设计 |
第三章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STEAM教育理念认知与美术教育概况 |
第一节 贵阳初中美术教育概况 |
第二节 贵阳第十八中学校美术教育概况分析 |
一、贵阳第十八中学校概况分析 |
二、贵阳第十八中学习美术课堂概述 |
三、关于STEAM教育理念认知情况的调查 |
第四章 STEAM教育理念在贵阳第十八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 |
第一节 传统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 |
一、教案撰写 |
二、教学实施 |
第二节 STEAM教育理念下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
一、预期达到的效果 |
二、课程展示 |
三、课例分析 |
第三节 实施STEAM教育理念下美术课堂教学计划方案 |
一、确定情景主体 |
二、策划活动 |
三、活动实施 |
四、活动评价与反思 |
第四节 STEAM教育理念教学与传统教学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对比 |
一、教学方法 |
二、教学效果 |
第五章 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
一、项目时间安排不合理 |
二、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
三、STEAM发展资金短缺 |
第二节 针对STEAM教育理念在美术教育中问题的建议 |
一、时间统筹 |
二、师资优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依据STEAM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课例设计 |
附录二 贵阳中学初中美术课程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关于STEAM认知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四 关于STEAM认知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武汉市J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困境与挑战 |
2.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吁求U-G-S合作模式 |
3.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激发教师动力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 核心概念 |
2. 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研究现状 |
1.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相关研究 |
(二) 研究述评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 |
1. J校所在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2. 研究个案的选择 |
3. 访谈教师的抽样 |
(三) 研究方法 |
1. 叙事研究法 |
2. 参与式观察 |
3. 半结构式访谈 |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现实考察 |
(一) 入职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
1. A教师:教师对我而言只是一份过渡期的工作 |
2. B教师:让我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
3. 两位教师的对比分析 |
(二) 稳定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
1. C教师:教育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
2. 对C教师的分析 |
(三) 实验和歧变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
1. D教师:教书是一项终身事业 |
2. E教师:我享受当老师的感觉 |
3. 两位教师的对比分析 |
(四) 五位教师的共同分析 |
1. 以教龄为对比维度 |
2. 以学科为对比维度 |
3. 以性别为对比维度 |
4. 以职位为对比维度 |
5. 以用工形式为对比维度 |
(五) 研究者的分析与探讨 |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自生性和持续性 |
2. 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发展在其不同阶段动力存在差异 |
3. 环境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呈现差异和动态变化 |
4. 目标的吸引力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强弱 |
四、动力场论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 |
(一) 动力的核心:教师个体需求 |
1. 认知子系统 |
2. 情感子系统 |
3. 意志子系统 |
4. 理念子系统 |
(二) 动力的条件:外部客观环境 |
1. 学校场域 |
2. 社会场域 |
(三) 动力的催发剂:科学合理的目标 |
1. 目标的科学性 |
2. 目标的合理性 |
(四)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作用过程 |
五、结论与反思 |
(一) 结论 |
1. 内生动力主导型—鼓励中维持发展 |
2. 外生动力主导型—激励与压力兼施 |
3. 内外动力平衡型—稳定中突破瓶颈 |
4. 动力的动态变化—个体需要为核心 |
(二)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初中美术教学践行核心素养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及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重点 |
1.4.3 研究方法 |
2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概述 |
2.1 核心素养概念 |
2.2 核心素养特性 |
2.3 美术核心素养 |
3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
3.1 水磨沟区初中美术课程情况调查 |
3.1.1 基础情况 |
3.1.2 美术课程实施情况 |
3.1.3 调查结果 |
3.2 水磨沟区初中美术师资情况调查 |
3.3 水磨沟区初中美术教学开展概况 |
3.3.1 开课情况 |
3.3.2 学生美术用具调查结果 |
3.3.3 中学美术学科学习状况 |
3.3.4 多媒体教学在美术课堂上的使用情况 |
3.3.5 美术专用教室 |
3.3.6 其他美术办学情况 |
3.3.7 第二课堂情况 |
3.4 教师访谈及课例分析 |
3.4.1 教师对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实践存在较大疑惑 |
3.4.2 课例分析 |
3.4.3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实践不足成因 |
4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美术教学策略 |
4.1 强化核心素养认知 |
4.2 巧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美术兴趣与习惯 |
4.3 多元整合,实现跨学科教学 |
4.3.1 课程目标的设计 |
4.3.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4.3.3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
4.3.4 师生学习方式的多元选择 |
4.4 主题教育,形成以单元为模块的教学 |
4.4.1 制定符合师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
4.4.2 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
4.5 完善的评价体系 |
4.5.1 实施过程性评价 |
4.5.2 借助期末测试评价 |
4.5.3 结合数字化平台实施多元评价,反馈信息 |
4.5.4 评价要与社会发展相符,具有实用性 |
4.5.5 档案袋的评价 |
5 初中美术学科践行核心素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多彩的校园生活》单元内容为例的课程设计 |
5.1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设计 |
5.2 以《多彩的校园生活》单元内容为例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
5.3 《多彩的校园生活》单元内容为例的课程设计带来的教学启示 |
5.3.1 促进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 |
5.3.2 促进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 |
5.3.3 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注重教学的层次感 |
5.3.4 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
5.3.5 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教学细节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初中篆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性探究 ——以《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有关篆刻教学实践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关于新材料篆刻工具介入教学的研究现状 |
3、国内外关于数字化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对象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运用调查法梳理传统篆刻体验难点 |
2、运用对比法分析混合式学习在篆刻教学中的优势 |
3、运用实验法优化篆刻技法体验所涉及的材料 |
4、运用观察法评价研究目标达成效果 |
第二章 初中篆刻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以学习者为中心 |
第二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 |
第三节 用技术支持教学 |
第四节 创设趣味性情境 |
第三章 初中篆刻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1、篆刻艺术(形式美与文化美) |
2、混合式教学 |
第二节 混合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优势 |
第三节 不同材料在篆刻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
第四节 中国篆刻与西方版画教学的比较与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篆刻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1、问卷调查结果 |
2、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美术教师与教研员访谈 |
1、访谈对象 |
2、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初中篆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
1、初中篆刻教学中的问题 |
2、初中篆刻教学中的对策 |
第五章 初中篆刻教学实践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
第一节 初中篆刻教学趣味引领与大概念统整 |
1、基于大概念的教学题材选定 |
2、基于大概念的教学环节增设 |
第二节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
1、课前的在线预习与欣赏 |
2、课堂的线下互动与合作 |
3、作业的线上展示与评价 |
4、课后的在线巩固与分享 |
第三节 初中篆刻教学中习练用教学具的开发 |
1、章石易刻化 |
2、篆具安全化 |
3、配材有效化 |
第六章 初中篆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以《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为例 |
第一节 《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的设计 |
1、单元课程设计说明 |
2、单元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
3、单元课程教学目标 |
4、单元课程教学重难点 |
5、单元课程教学内容 |
第二节 《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的实施 |
1、玩“篆”《百家姓》课程实施 |
2、“篆客”《一家亲》课程实施 |
第三节 《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的评价 |
1、评价内容整体化 |
2、评价方式多样化 |
3、评价主体多元化 |
4、评价工具多维化 |
第四节 《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学生作业展评 |
1、第一课时玩“篆”《百家姓》作业展评 |
2、第二课时“篆客”《一家亲》作业展评 |
第五节 《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的反思 |
第七章 初中篆刻教学的实施成效 |
第一节 新材料篆刻对传统篆刻教学体验的改变 |
1、学生对篆刻教学的传统认知的转变 |
2、学生对篆刻学习从“被动”变“主动”的兴趣转变 |
3、学生在篆刻学习从“呆板”变“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转变 |
4、学生对美术学习由“低”变“高”的效率转变 |
第二节 数字化混合式教学课堂对初中篆刻教学的促进作用 |
1、混合式课堂布置更多变 |
2、希沃白板促进师生交互 |
3、混合式教学平台对教学的贯穿 |
4、平板电脑推进师生“教”与“学” |
第三节 单元课程促进学生对“大概念”与“基本问题”的思考 |
1、教学环节中“基本问题”层层递进 |
2、借助“大概念”统整培养高阶思维 |
3、让单元课程成为传承与创新新起点 |
第八章 初中篆刻的思考与展望 |
第一节 初中篆刻教学的思考 |
1、本研究创新之处 |
2、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二节 初中篆刻教学的展望 |
1、数字化课堂成就学习新可能 |
2、APP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新发展 |
3、数字化与纸媒手绘的混合 |
4、新材料篆刻工具填补“学艺”断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8)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论题的提出与研究视角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文化背景 |
一、中西音乐文化融通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 |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 |
(二)维新派与五四新文化美育思想的影响 |
(三)日本与西方音乐美学的熏陶 |
二、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确立 |
(一)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的冲突与融汇 |
(二)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时代确位 |
第二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实践探索的三个阶段 |
一、归国后的北平:音乐美学思想的酝酿与初启 |
(一)“音乐美学”和“音乐比较研究法”的首提 |
(二)女高师音乐系、北大音乐传习所的成立与音乐学科独立化的起步 |
(三)乐友社的成立与对音乐“美感教育”价值的强调 |
二、沦陷前的上海: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践与使命 |
(一)上海音专的成立与音乐教育独立学院组织化的努力争取 |
(二)以史为眼、以西治中:解决中国音乐落后之法 |
(三)对“音乐的势力”的社会宣传 |
三、沦陷后的上海:音乐美学思想的调整与重启 |
(一)精神国防说:唤起爱国心的战时音乐使命 |
(二)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国乐团体试验 |
第三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质 |
一、音乐创作:立足于民族本位的音乐改良 |
(一)礼乐合一,情理相通:探寻中国旧乐与西乐的美学契合点 |
(二)中西合璧,兼收并蓄:改良旧乐与创造新乐的创作理念 |
(三)简单普适、立足国情,放眼未来:新学制唱歌教材的编定 |
二、音乐教育:立足于办学实践的人才观和美育观 |
(一)广罗名师,任人唯能的用才观 |
(二)从儿童入手,因材施教,注重民族风格创作人才培养的育才观 |
(三)陶冶德性,重视音乐功能的美育观 |
三、音乐审美:对艺术受众的美育关切 |
(一)美化与陶冶:校内音乐会的开展与实际影响 |
(二)净化与尚雅:国民音乐会的开展与提高大众音乐审美素养的疾呼 |
(三)熏染与塑造:在家庭教育中对音乐审美的关注 |
四、音乐批评:着眼于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开拓式批评视角 |
(一)对旧乐的批评 |
(二)对现实社会音乐实践成就的批评 |
(三)对音乐会的启蒙作用的评论 |
第四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启示 |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实践中的“拿来主义” |
(一)学通古今中外的论学底蕴对音乐教育的深层意义 |
(二)兼容并蓄的艺术胸怀对音乐实践的持久影响 |
二、继承与革新的动态融合维度 |
(一)“发扬词章”:在时代节奏中体现传统质感 |
(二)“复兴国乐”:在中西文化渐染中奏响民族旋律 |
结语:中国音乐美学思想重构的价值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萧友梅音乐教育活动年表 |
附录2 :萧友梅音乐文论年表 |
附录3 :萧友梅音乐创作年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
1.1.2 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高度重视 |
1.1.3 “互联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 |
2.1.2 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
2.1.3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 |
2.1.4 欠发达地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2.2 在线学习理论 |
2.2.3 互联网思维理论 |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 |
3.2 调查样本的选取 |
3.2.1 地区样本的选取 |
3.2.2 学校样本的选取 |
3.2.3 教师样本的选取 |
3.2.4 负责人样本的选取 |
3.3 调查的方法与工具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4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实施 |
3.4.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2 访谈调查的实施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教师问卷师资分布情况 |
4.2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
4.2.1 学校与教师对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总体情况 |
4.2.2 学校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总体情况 |
4.2.3 “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情况 |
4.2.4 “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与评价的总体情况 |
4.2.5 “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困难的总体情况 |
4.3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情况 |
4.3.1 学校与教师对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差异情况 |
4.3.2 学校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差异情况 |
4.3.3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内容与效果的差异情况 |
4.4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总结 |
4.4.1 总体情况总结 |
4.4.2 差异情况总结 |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1 教师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2 学校及相关部门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 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1 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2 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3 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5.3.1 教师个人自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2 学校及相关部门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4 问题及原因总结 |
第六章 促进“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态度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1.1 农村教师要正确认识,注重信息技术能力 |
6.1.2 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摆正态度,提高关注度 |
6.2 条件与政策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2.1 教师个人要加强在“互联网+”方面的投入 |
6.2.2 学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弥补自身差距 |
6.2.3 有关部门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关注度 |
6.3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3.1 农村教师个人要在自学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 |
6.3.2 学校要落实举措,关注教师个性化发展 |
6.3.3 当地有关部门要全方位行动,完善相关制度与配套设施 |
6.4 统筹考虑,构建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
6.4.1 支持系统及其组成 |
6.4.2 支持系统建设 |
6.4.3 支持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2: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小学问卷) |
附录3: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中学问卷) |
附录4:教师问卷调查原始数据表(仅选择题)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研究 ——基于Z初级中学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一章 教师教育信念的理性分析 |
第一节 信念的内涵 |
第二节 教师教育信念的内涵 |
第三节 教师教育信念的构成 |
第四节 教师教育信念的特征 |
第二章 乡村Z初级中学教师教育信念的实地考察 |
第一节 Z初级中学的区域背景 |
第二节 Z初级中学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Z初级中学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典型表征 |
第三章 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外部环境 |
第二节 乡村教师个人因素 |
第四章 完善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思考 |
第一节 强化支持乡村教师教育信念发展的外部条件 |
第二节 提高乡村教师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意识,树立科学的教育信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学美术教学方法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材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四川省H县为例[D]. 陈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D]. 冯迪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贵阳第十八中学为例[D]. 段金金.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武汉市J小学为个案[D]. 颜乔乔.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初中美术教学践行核心素养实践探究[D]. 许丽.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1)
- [7]初中篆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性探究 ——以《一起来篆刻》单元课程为例[D]. 丁哲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 张东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宁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1)
- [10]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研究 ——基于Z初级中学的田野调查[D]. 陈邈. 聊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