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本寰[1](2020)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产业转型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方向快速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中职学校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现代企业岗位能力实际需求,培养满足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机械制图》作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核心地位。《机械制图》通过图样准确表达工程零件、机械设备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重要技术手段,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但是,由于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脱离企业实际需要,忽视学生心智认知与实践经验,过分强调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忽视工程实践的训练操作,教师照本宣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空间想象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实践能力缺乏有效训练,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满足不了新时代智能制造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对机械设计加工类人才能力的新需求,本文提出将三维CAD技术融入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新型融合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将原有基于二维设计思想的传统《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CAD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机融合重组及优化创新,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需求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本论文从中职学生的心智规律和经验水平入手,改变先从画法几何到三视图,由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图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学生经验世界的生活案例,顺应中职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心理过程,同时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研究如何有效地将三维CAD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构建工作过程,帮助学生容易实现“由物得图”、“由图想物”的思维转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学生不愿思考、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具备读图、制图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
徐烨君[2](2017)在《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国家对技术水平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如今在全国各地办得红红火火。机械制图是中职工科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中职工科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我国技工学校作为向社会和国家输送专业性和操作性人才的摇篮,它所办的工科类专业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绘图能力。在如今的工程建设和相应工作中,机械制图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这就给技工学校对于机械制图方面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刘丽华[3](2016)在《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制图在工业发展、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给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技工学校传统机械制图教学弊端,以及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刘波[4](2016)在《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始逐渐加大,对于技工学校学生的需求也占到了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所以对于技工学校来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教学上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成为现阶段的中职教育的主导趋势。在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融入一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给技工学校的机械制图教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改革,才能使技工学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赵博[5](2015)在《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是各中职学校所需要思考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就业岗位,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通过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来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企业实际用工标准,提高人才质量,满足企业要求,造就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提升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通过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智能特征的认识和了解,对照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学校《机械制图》的课程结构应由学科性和系统性向着实践性和工程性方向发展,教学过程应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向着行动性和双向性方向发展。本研究以“项目设计”为切入点,对《机械制图》课程内容重新进行选择、组织与编排,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观为指导,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构建“行动化”的教学。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研究的相关背景、意义、目的、内容、方法等进行阐述,界定相关概念,同时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中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定位及培养规格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表明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对人才培养特点的影响。第三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对学生、教师群体分别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分析,提出影响制图课教学效果的因素。第四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设计,通过新的教学设计,形成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项目结构的教学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小组形式的教学组织、以及综合考核的学习评价。第五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以邢台现代职业学校为例,全面阐述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项目与行动导向”改革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对比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对教学改革研究进行有力佐证。第六章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对新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指出“项目与行动导向”的问题与局限,突破观念的束缚,提出实现中职机械制图课程“项目化”、“行动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王红艳[6](2013)在《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 ——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是中国职业教育发生发展的百年:1904年,晚清政府以日本实业教育制度为蓝本确立了实业教育制度,1913年的民国教育部沿袭了该制度;1922年“新学制”实行仿照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一度梦想它能扩大职业教育的实施范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急剧的政治制度转变,引发职业教育制度走向苏联模式;“文革”十年,职业教育几乎被毁灭;20世纪八十年代,职业教育重新开始恢复,打开国门后的职业教育实践者面对欧美先进的科技文明,他们又一次启动学习的历程,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都被介绍引入。每一次国家制度变革,引发教育制度变化,职业教育制度也随之改变。职业教育制度的每一次转变都彻底否定过去,但新的制度却未能如愿以偿,职业教育的命运在兴起与停滞之间循环往复。笔者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学制变革入手,以上海职业教育制度实施为主体,思考驱动职业教育制度数次重构的原因。20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是一个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上海作为在中国近代迅速崛起的一个城市,其职业教育制度变迁基本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现了区域服从中央的精神。通过对不同阶段影响制度变革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影响上海职业教育的主导因素是是外力作用,尤其是政府行为;而在职业教育内部缺乏足以影响制度变革的力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总限于规模的变化,而其质量的提高举步维艰。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上海特点的职教制度体系,仍是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专业设置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是按照专业进行配备。如何设置专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自1843年上海被开放后,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和它的经济结构变迁有着重要关联。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存在着数次转向:20世纪上半叶,商业教育占主导;五六十年代,因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工科教育大发展;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走向改革开放,上海重新恢复多元化城市功能,第三产业的专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受到政治制度变迁、城市功能转型、择业观变化以及校长的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调整,但由于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其总滞后于经济发展,始终在“追赶”经济的步伐,而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学校的类别很多,每类的具体分科更多。不同的类别与分科需要设定相应的课程,职业学校课程纷繁复杂在所难免。最初各校多根据自己需要,参考日本及欧美的成例,自行拟定。1934年,教育部开始规划各科课程标准。职业学校的课程从学校各自为政逐渐走向标准化、统一化。1953年,职业教育课程确立苏联的技术教育课程模式,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20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领域逐步重视课程理论。职业教育界也开始学习和模仿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学模式,又引发职业教育课程新变革。其在长期实践中纠结于针对性与普适性、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之间的矛盾。不管学制如何变迁,教学模式怎样转变,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比例是课程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永恒的难题。教师是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20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训形式问题一直是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师资培养制度的长期缺失,其运行机制远远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再发展的瓶颈。建立完善的职业师资养成制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是变革与探索的百年,在移植西方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进程中,尽管遭遇到“水土不服”曾踯躅不前,但是有志于职业教育探索的先行者不断进行本土化实践。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又是构建与发展的百年,在引进西方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尽管遇到挫折会重构体系,但每一次构建都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既要遵循中央法律法规,又要立足工商业大都会的经济特点,寻求部章规定与地方需要之间的变通,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形成地方特色。上海职业教育界在数次学制变革的引领下努力进行本土化探索,试图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教育制度,但至今尚未形成一条具有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独特路径。
赵爱菊[7](2010)在《机械制图在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实践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工学校的实践应用是整个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好实践应用环节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技工学校的教学特点来说是迫切的。技工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必将颠覆传统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结合课程特点,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8](2009)在《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文中研究指明
张植桂[9](2009)在《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文中指出技工学校的《机械制图》教学大多还沿用着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具、挂图、模型等相辅助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详细介绍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要点,为提高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谢戈台[10](2005)在《信息技术与技校《机械制图》课整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统治着技工教育的课堂教学,这极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所以需要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又注重教师指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构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途径。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对技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原有的教学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在技校《机械制图》课程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借鉴在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机械制图》课程中“零件图”和“装配图”两大重点模块进行教学研究。提出了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技校《机械制图》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并通过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研究资料和研究数据,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其他的统计分析工具,对原始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技校《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有利于提高《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与合作学习技能。在研究中还发现,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很有帮助。
二、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机械制图 |
二、三维CAD |
三、融合式教学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4MAT教学模式 |
第三章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与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 |
一、培养机械类人才技能的支撑作用 |
二、在课程体系中发挥桥梁的作用 |
第二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 |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
三、教学过程欠缺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
四、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
五、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差异发展 |
第四章 《机械制图》融入三维CAD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意义 |
一、助推教学模式创新 |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三、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可行性 |
一、三维CAD软件简洁、高效、易学 |
二、融入三维CAD技术符合学科知识逻辑性 |
三、融入三维CAD技术可实现知识结构转换 |
第五章 《机械制图》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 |
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
二、机械制图为主,三维CAD为辅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方法 |
一、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二、丰富教学手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演示法 |
四、转变教学思维——引入三维建模思维 |
五、创新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
第六章 《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 CAD 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教学实践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第二节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实施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卷提纲 |
附录三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设计 |
附录五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六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3)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工学校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弊端 |
1.过分重视教师教 |
2.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 |
二、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
1.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
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
三、小结 |
(5)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机械制图课程 |
1.2.2 项目及项目课程 |
1.2.3 行动及行动导向教学 |
1.2.4 项目与行动导向 |
2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与“技能型”人才 |
2.1 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 |
2.1.1 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定位 |
2.1.2 中职人才培养的规格 |
2.2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人才培养 |
2.2.1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
2.2.2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与人才培养 |
3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
3.1.1 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 |
3.1.2 学科结构的教学内容 |
3.1.3 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 |
3.1.4“从讲到练”的教学过程 |
3.1.5 较低投入的教学成本 |
3.1.6“学问化”的教师与“受教式”的学生 |
3.2 问题分析 |
3.2.1 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
3.2.2 依托于教材的模式化教学影响了师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
3.2.3 师生双方缺乏适应教学改革的素质和能力 |
4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
4.1 现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
4.2 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设计 |
4.2.1 教学目标的编写——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高 |
4.2.2 教学内容的重构——从学科结构到项目结构 |
4.2.3 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以讲为主到行动导向 |
4.2.4 教学组织的改变——从班级组织到小组形式 |
4.2.5 学习评价的制定——从一卷考试到综合考核 |
5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案例 |
5.1 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案例 |
5.1.1 项目描述,确定学习目标 |
5.1.2 分组、制定项目计划 |
5.1.3 项目的实施与行动 |
5.1.4 项目的检查与评价 |
5.2 《机械制图》课程的“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效果评价 |
5.2.1 学情调查 |
5.2.2 效果评价 |
5.3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
5.3.1 中职《机械制图》项目课程实施的保障 |
5.3.2 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 ——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选题的意义 |
三、 研究对象及范围 |
四、 文献综述 |
五、 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
六、 本文的价值与不足 |
第一章 制度构建:外力驱动的变革 |
第一节 建立日本模式的上海实业教育制度 |
一、 日本模式实业教育制度建立 |
二、 上海实业教育制度草创 |
三、 日本模式实业教育制度深化 |
四、 上海实业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 |
第二节 转向美国模式的上海职业教育制度 |
一、 短暂的综合中学制 |
二、 职业教育制度的本土化探索 |
第三节 构建苏联模式的上海技术教育制度 |
一、 苏联模式的技术教育制度建立 |
二、 新型教育制度出现 |
三、 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暂停 |
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为消长 |
第四节 走向市场化的上海职业教育制度 |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变迁 |
二、 中等职业教育衰退的原因 |
三、 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
四、 国家政策:制度构建的推动力 |
第五节 制度构建与外力驱动 |
一、 制度构建的本土化进程 |
二、 国家政策的支持 |
三、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
第二章 专业建设:追赶经济的步伐 |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上海商业教育崛起 |
一、 清末各类实业学堂出现 |
二、 民初商业学校崛起 |
三、 商业教育崛起的原因 |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商业教育发达 |
一、 科类设置的法规变革 |
二、 商业教育日趋发达 |
三、 商业教育发达的原因 |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上海工业教育大发展 |
一、 专业设置以苏为师 |
二、 工科专业大发展 |
三、 影响专业建设的因素 |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上海第三产业专业兴起 |
一、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 |
二、 中专和技校专业建设的转型 |
三、 补缺型角色:职业中学的专业建设 |
四、 专业建设的品牌战略:重点专业建设 |
第五节 影响专业建设变迁的因素分析 |
一、 政府与学校:此消彼长的牵制 |
二、 校长的影响力 |
三、 上海城市功能转变的影响 |
四、 择业观的变化 |
第三章 课程之困:徘徊于“学问化”和“职业化” |
第一节 日本课程模式的建立与转变 |
一、 清末实业教育课程 |
二、 民初实业教育课程 |
三、 上海实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
第二节 美国课程模式影响下的本土化探索 |
一、 本土化探索的背景 |
二、 课程标准的推出 |
三、 上海的本土化探索实践 |
四、 本土化探索的特点 |
第三节 苏联课程模式的确立与变革 |
一、 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确立 |
二、 职业教育课程“大跃进” |
三、 调整时期的课程设置变革 |
第四节 多元化课程模式的引进与探索 |
一、 八十年代职业学校课程实践领域的摸索 |
二、 九十年代职业学校课程模式本土化的探索 |
第五节 上海职业教育课程演变动因 |
一、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 |
二、 培养目标变化波及 |
三、 劳动力市场需求引导 |
第四章 师资培养:数量到质量的追求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实业教员养成:制度先行 |
一、 清末实业教员养成制度确立 |
二、 清末实业教员的现实来源 |
三、 民初实业教员养成机构建立 |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职业师资养成: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
一、 经验至上:职业教育师资的理论标准 |
二、 学历至上:职业教育师资的现实要求 |
三、 上海职业教员的现状及特点 |
四、 职业教员养成:理论与现实 |
第三节 1949年至1978年间的职业师资培养 |
一、 职业教育师资要求变化 |
二、 上海职业教育师资来源及特点 |
三、 职教教师在职培养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质突破 |
一、 八十年代三类职业学校师资状况及不均衡性 |
二、 教师资格的发展:提高学历标准 |
三、 职业学校师资养成体系初建 |
四、 完善职教教师的在职进修 |
五、 “双师型”教师需求 |
第五节 上海职业教育师资养成的思考 |
一、 职业教育师资问题地再现 |
二、 教师任职条件的“学历化”进程 |
三、 师资养成与进修体制的理想构建 |
结语 |
一、 学习先进引发本土化探索 |
二、 制度构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
三、 实践运行中形成地方特色 |
四、 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机械制图在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实践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技工学校机机械类专业械制图的教学现状 |
2 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的特点 |
3 加强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的实践应用性 |
3.1 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
3.2 将零件测绘引入教学环节 |
3.3 利用绘图软件提高学生的绘图的实践应用能力 |
4 结语 |
(9)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
1、重教轻学,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
2、教学局限于课本, 与生产实际脱节 |
3、重知识传授, 轻技能培养, 忽视实训教学 |
4、教学效率不高, 机械制图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相互脱节 |
二、《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
1、整合教学内容, 凸显模块化教学特点 |
2、改革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3、加强实训教学, 突出技能培养 |
4、改进考核方式, 注重能力测试 |
三、《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要点 |
1、制定模块化教学大纲 |
2、编写模块化教材 |
3、培养模块化教学师资 |
4、添置实训设备和器材 |
四、结束语 |
(10)信息技术与技校《机械制图》课整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教学设计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案和过程 |
3.1 我校《机械制图》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
3.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3.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3.4 研究方案 |
3.5 研究过程 |
3.5.1 确定问题 |
3.5.2 确定研究对象和方法 |
3.5.3 前测 |
3.5.4 实施研究 |
3.5.5 后测和分析 |
3.5 教学案例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4.1 研究结论 |
4.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录二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用) |
附录三 《机械制图》课程整合后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录四 整合后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表 |
附录五 课程整合后对的学生访谈提纲和记录 |
附录六 《机械制图》整合教学活动情况个人评价表 |
附录七 《机械制图》整合教学活动情况小组评价表 |
致谢 |
四、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D]. 王本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2]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 徐烨君. 考试周刊, 2017(08)
- [3]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 刘丽华. 职业, 2016(11)
- [4]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初探[J]. 刘波. 职业, 2016(09)
- [5]基于“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D]. 赵博. 河北师范大学, 2015(08)
- [6]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 ——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研究[D]. 王红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7]机械制图在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实践应用研究[J]. 赵爱菊. 湖南农机, 2010(11)
- [8]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J].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9)
- [9]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 张植桂.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05)
- [10]信息技术与技校《机械制图》课整合的研究[D]. 谢戈台.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