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路分公司研制成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修拱

西安铁路分公司研制成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修拱

一、西安铁路分局研制成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抢修拱架(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悦[1](2009)在《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接触网是为电气化铁路供电的重要设备,它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影响到整个铁路运输。由于接触网设备部件繁多,接触网状态修需要对参数进行分析统计,以往采用手工管理费时、费力,而且存在许多人为的计算错误,迫切需要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管理。因此,我针对接触网的具体业务开发了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本文对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对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建立了模型,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开发。主要工作如下:对接触网状态修进行了调查,详细了解了状态修的内容、模式和体系结构;对统一建模语言进行了学习研究,分析了其建模过程和建模机制;在调查研究了接触网业务以及状态修的模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根据接触网业务将该系统划分为接触网线路管理、设备管理、状态修管理和运营管理四个模块;对该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建模,并以每一个模块为单元进行了UML建模;对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系统建立了物理模型;采用MicrosoftSQL Server数据库,Delphi 7作为开发工具对该系统进行了开发实现。本软件功能全面、结构清晰、界面友好。运行表明,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满足用户的合理要求。

谢小淞[2](2009)在《客运专线调度指挥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建设,客运专线的调度指挥相关问题,已成为解决客运专线运输组织问题的关键课题之一。本文从系统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我国客运专线列车运行调整问题,运用系统模型方法对客运专线调度指挥系统的系统结构进行了初步辨识。根据列车运行组织过程,对客运专线运行调整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阐述了列车运行调整与其它运输组织问题的内在关联性,确定了文章的基本研究内容。为了提高决策速度,确定客运专线运行调整的基本思路为先确定列车到发顺序后然后推定列车到发时刻,按照该思路,建立了相应的优化决策模型,设计了对应遗传算法。研究了当列车运行波动时,到发线运用计划的调整原则和调整方法,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多目标0—1规划模型,采用DBFS算法进行求解。论文分析了动车组运用计划与调整计划的的区别,然后根据调整目标制定了调整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动车组调整计划优化模型,根据模型特点采用蚁群算法进行求解,引入约束主导原理解决蚂蚁算法的约束问题。论文采用用布尔矩阵表达客运专线调度指挥系统结构,对系统结构进行归类、简化,更清晰地了解系统结构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用DEMATEL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客运专线调度系统的各子系统在系统评价体系中,对其他子系统影响较大的子系统是运营调度子系统、综合维修子系统、运输计划子系统,而动车组则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较大。论文主要创新性工作为:1.构建了客运专线运行调整优化模型,为了求解,在先构建了基于交叉DEA的列车排序模型,设计了相应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进一步求解推定列车到发时刻;2.研究了客运专线运行调整时的到发线运用优化问题,建立了与之对应的多目标0-1规划模型,设计对应DBFS算法;3.分析了客运专线实际运输过程中的动车组运用优化问题,建立了阶段计划动车组运用优化模型,采用蚂蚁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4.用布尔矩阵表达客运专线调度指挥系统结构,对系统结构进行归类、简化,清晰地了解系统结构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调度指挥系统各子系统的原因度和被影响度。

卢海霞[3](2008)在《基于交直交逆变器新型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牵引供电系统均采用异相供电技术,各供电区段需要用分相绝缘器分隔,电力机车在运行中会出现停电过分相区和带电闯分相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电气化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而且电气化铁道的牵引供电系统三相严重不平衡,存在大量的谐波和无功。这就要求对当前的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改造或设计新型的同相牵引供电系统。本研究是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广泛发展的前提下,希望通过设计一套新型的同相牵引供电系统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尽量减少对电力系统的电力污染。新型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主要包括脉冲整流、直流贮能、交流逆变,并网运行等几大部分。作为新型同相牵引供电技术重要环节整流部分,PWM脉冲整流器将三相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同时使系统电压由66kV变为96kV,本文设计出整流电路的主电路,驱动电路,控制电路以及保护电路,且根据要求选择合理的电力电子器件。本系统的直流贮能部分,顾名思义就是储存电能,包括系统向这部分释放的电能,还包括这部分向负载端释放电能,同时能起到祛除多重谐波的作用,本课题给出了采用普通电力电容器和高容量电力电容器两种方案,均能实现直流环节的能量贮存和传输功能。本课题的另一核心交流逆变部分把系统的直流电换成25kV单相交流电,向接触网供电,实现同相牵引供电。本课题设计一台直流96kV至交流27.5kV(50Hz)的SPWM逆变器,包括串联均压电路的设计,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电路的设计,控制电路的设计以及合理开关器件参数的选择;最后针对同相牵引变电所的并网运行也做了简单设计,对两台同型号逆变器的并列运行并提出控制策略。在全文的最后给出了仿真的结果,验证了该设计系统的正确性。该课题既解决了分相的问题,实现了全线贯通同相供电,与实现高速,重载电力牵引相适应;又解决了牵引供电系统三相严重不平衡,存在大量的谐波和无功的困扰。

姚小军[4](2007)在《牵引供电系统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牵引供电系统在电气化铁路运输中担负着向电力机车供电的重要作用,一旦发生故障,将严重扰乱正常的运输秩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为保证牵引供电系统安全、稳定、优质、不间断的供电,提高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配网馈线自动化的理念引入牵引供电系统,提出牵引供电系统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的概念。它可以作为牵引供电系统现有保护和自动化系统的补充,在牵引供电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通过牵引变电所、AT所和分区所内保护测控装置配合,对相应开关进行综合控制,实现对故障的快速隔离和自动重组供电系统以恢复供电,缩小故障的影响范围,减少故障恢复时间,从而减小故障造成的损失,提高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系统及其现有故障隔离与恢复模式,借鉴配网馈线自动化的理念,提出了牵引供电系统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的概念,并探讨了其实现方案;其次,研究了常规故障下的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包括基于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平台和网络技术的变电所备自投功能,及以供电臂为单元的保护控制方案;再次,以我国京津高速铁路所采用的全并联AT供电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断路器失灵拒动情况下的牵引供电系统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方案,并指出了实施该自动化系统基本条件。

王牣[5](2007)在《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高速铁路的设计、建设正在进一步展开。面对日、德、法等先进技术的竞争,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自动化系统(TPSAS,Traction Power Supply Automatic System)是十分有意义的。控制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TPSAS是高速铁路供电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可以替代进口,节省外汇和国家投资,同时也是高速铁路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实现TPSAS的关键是通信,通信问题已成为牵引供电自动化系统研究和开发的核心问题。现在运行的供电调度系统(PSDS,Power Supply Dispatching System)、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TSAS,Traction Substation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牵引供电管理信息系统(PSMIS,Power Suppl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接触网工区、检测车、牵引供电维修管理中心、路局管理部门等通信接口复杂,信息流混乱,要求不清,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控一体化,同时存在“信息化孤岛”问题。在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按照管理和控制分流的原则,对TPSAS每个子系统的输入输出信息流进行了规范,提出了每个子系统的接口和要求,规划了TPSAS完整的信息流。按照铁路信息规范化要求,研究了相应的信息数据词典。按照TPSAS信息流对通信的要求,在现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TPSAS网络通信架构的解决方案。TPSAS系统实时性主要是TSAS网络以及PSDS控制网络的实时性。通过深入研究以太网技术,结合高速铁路对TSAS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业控制以太网解决方案:分布交换式双环光纤自愈以太网。针对该方案,展开了研究:①详细设计了通信单元和TSAS中智能电子装置(IED,Intelligent Electric Device)的接口硬件。②提出了基于实时数据通道、最短路径表的最短路径算法,提高了通信的实时性。③提出了通信故障自愈和定位算法,使通信更易于维护,易于实现无人职守的TSAS,同时该方案也满足工业以太网对网络中断时间的要求。④利用最短路径的思想,给出了基于标准以太网的PSDS通信网络的实现方案。⑤考虑到现场环境,研制了相应的工业级分布交换式网络通信单元。该方案大大提高了PSDS控制网络实时性、可靠性,实现了PSDS与TSAS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无缝连接。利用排队论,讨论了通信CPU处理能力与输入缓冲区大小的关系,输入报文到达率与缓冲区大小的关系,得到了通信接口硬件的设计原则,为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硬件设计中CPU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利用OPNET,对TSAS采用总线式、交换式、分布交换式以太网方案进行系统仿真,在相同的条件下,仿真结果表明,分布交换式以太网优于总线式和交换式以太网,且改进了以太网数据时延确定性,避免了冲突。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在元件可靠度相同的条件下,比较现有的PSDS网络结构和本文提出的2路双环SDH网络结构的可靠性,结果表明2路双环SDH网络可靠性优于现有的PSDS网络结构;比较了TSAS中采用交换式和分布交换式以太网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分布交换式以太网可靠性大大高于交换式以太网。综上所述,PSDS采用2路双环SDH网络结构,TSAS采用分布交换式双环光纤自愈以太网,采用最短路径、故障自愈和故障定位算法,将是高速铁路TPSAS通信的一个较好的选择。基于本文所提出的分布交换式工业以太网架构,论文研究了IEC61850标准在TSAS的实现过程,从IED建模、数据对象和服务建立,GOOSE/GSSE特殊映射,MMS应用,实时操作系统,到硬件设计(IEC61850标准对硬件是有特殊要求的),IED和变电站层配置软件研究。

王宏刚[6](2006)在《MAS在行车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MAS在行车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列车运行调度系统是智能铁路运输系统的核心系统之一,是列车安全、正点运行的保证。针对列车运行调度,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本文对MAS(Multi-Agent System)理论在行车调度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一阶谓词逻辑为描述工具,通过将运输环境划分为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对agent的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静态环境的形式化描述包括车站与车站之间的关系、接车进路和发车进路之间的关系、进路与信号灯之间的关系、列车计划运行图等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部分的静态部分。动态环境的形式化描述包括列车动态属性的描述、车站的动态信息、线路、自然环境和agent社会属性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部分,并在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上给出推理规则;结合列车运行调度的实际情况,对agent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路四层混合式的铁路局agent BA(Bureau Agent)的体系结构和反应式的车站agent SA(Station Agent)体系结构,并详细描述了二者的工作原理;参照人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形式,给出了MAS的组织结构并给出了每个agent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在建立agent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agent的局部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及冲突检测算法;根据列车运行调整的实际情况,对agent之间的协调协作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协商方法,通过该协商方法,MAS可以形成全局目标;对agent之间的通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KIF和KQML的知识交换协议和消息框架。最后,对MAS技术在综合调度仿真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通过对MAS理论在行车调度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MAS的列车运行调度理论,该理论对于提高我国列车运行调度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娄奇鹤[7](2005)在《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电力子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其业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实时性急骤增长,传统的调度指挥手段和单一的自动化系统在运输指挥中已是杯水车薪,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应孕而生。 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以列车运行调度为核心,综合运输计划管理、电力调度、动车组调度、综合维修、旅客服务、安全监控等业务为一体。电力调度子系统是该系统中负责供电系统运行与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 参考国内外高速铁路调度系统发展现状,结合京沪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仿真试验项目,论文提出了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综合调度系统规划模型,分析了不同业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信息流,给出了系统仿真的具体方案。 论文将电力调度子系统仿真分为三个部分,即电力调度端仿真、电力设备仿真和通信仿真。调度端仿真基于目前比较成熟的电气化铁道电力调度软件,在其基础上扩展了综合调度信息交互的功能。变电所、机车和供电线路三大仿真模块构建了电力设备仿真部分,变电所仿真基于图论建模,以追溯为核心算法,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实现了所内电气设备状态及其电气参数的实时仿真;机车仿真以MATLAB/Simulink为建模工具,经过对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主电路的建模仿真,生成了电力机车不同工况下的受流参数数据库;供电线路仿真是变电所仿真与机车仿真的桥梁,利用牵引网电压损失的计算方法,结合机车仿真的受流参数,以曲线形式描绘了牵引网电压分布状况,并将负荷情况反馈给变电所仿真模块。通信仿真讨论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中间件技术的消息传递模式,调度子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另一种是基于IEC60870-5-101规约的远动模式,用于电力调度仿真端与电力设备仿真端的实时通信。 考虑到仿真的实践意义,论文在仿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调度中心布局和调度台配置方案,对我国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玉[8](2005)在《基于GIS技术的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气化铁道的迅速发展,各铁路供电段管辖线路区段增加,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营、维护、及管理工作等日趋复杂,因此,提高牵引供电系统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对于提高牵引供电系统的管理水平,保证电气化铁道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地理模型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可以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及虚拟现实等。它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基于空间位置信息的工程、研究和管理领域中。牵引供电系统包含大量基于空间位置的数据、相关的图形图像、设备信息、设计资料等。 本文旨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有效地组织、管理牵引供电系统的信息资源,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和其他非空间数据,研发基于GIS的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使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可视化,具有更多分析功能。论文根据供电段需求,设计系统的总体框架,选择Arc View作为系统开发平台;利用Auto CAD和Arc Info建立数字地图及空间数据库,利用Visual FoxPro建立属性数据库。系统功能包括图层管理、设备空间查询、事故抢修支持、设备管理、耗材管理、报表处理和实时数据管理。

任海君[9](2003)在《西安铁路分局研制成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抢修拱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了更好地贯彻平战结合的原则,确保平时电气化铁道运输正常秩序,加快战时接触网抢修速度,为地区战略实施提供可靠保证。西安铁路分局战备办研制开发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抢修拱架”。该拱架分为隧道型与桥梁型两种。

韩正庆[10](2003)在《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与牵引供电MIS的信息交换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牵引供电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是对电气化铁路的必然要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为铁路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研制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牵引供电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应时所需。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牵引供电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处理在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运行和管理水平、转变设备维护与检修手段、减员增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信息交换而言,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通信介质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决定着数据网络响应的实时性、通信的可靠性以及电磁兼容性等。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要求和网络结构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交换的通信信道和网络结构。 其次,本文对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牵引供电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交换信息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各类信息的交换目的进行了阐述。 最后,本文对一个由两套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和一套牵引供电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子系统组成的实验系统完成了编程并进行了实验。在实验系统中,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内的通信管理装置利用嵌入式实时系统编程实现。通信管理装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完成3项功能:(1)按照传输规约IEC60870-5-103控制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间隔层与变电所层的数据交换。(2)按照传输规约IEC60870-5-104完成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3)实现两种传输规约的相互转换。牵引供电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软件主要完成2项功能:(1)按照传输规约IEC60870-5-104完成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交换,通信协议为TCP/IP。(2)完成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其它进程的通信,通信协议为UDP/IP。

二、西安铁路分局研制成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抢修拱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铁路分局研制成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抢修拱架(论文提纲范文)

(1)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状态修介绍
        1.2.1 接触网状态修的概念
        1.2.2 状态修的主要内容
        1.2.3 接触网状态修的体制
    1.3 国内外现状
        1.3.1 接触网状态修现状
        1.3.2 UML的发展及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统一建模语言UML简介
    2.1 UML的概述
        2.1.1 UML定义及特点
        2.1.2 UML的组成
        2.1.3 UML的应用领域
    2.2 UML建模机制及建模过程
        2.2.1 静态建模
        2.2.2 动态建模
        2.2.3 物理架构建模
        2.2.4 建模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概述
        3.1.1 需求分析层次
        3.1.2 需求分析的阶段划分
    3.2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2.1 接触网需求分析
        3.2.2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3.2.3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
    3.3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架构结构
        3.3.1 C/S结构
        3.3.2 B/S结构
        3.3.3 本系统采用的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系统建模
    4.1 系统需求的UML描述及用例模型的建立
        4.1.1 确定系统边界
        4.1.2 角色识别
        4.1.3 用例识别
        4.1.4 用例描述
    4.2 接触网设备管理建模
        4.2.1 接触网设备管理子用例图
        4.2.2 接触网设备履历管理子模块
        4.2.3 接触网设备异动子模块建模
        4.2.4 接触网设备图片管理子模块
    4.3 接触网线路管理
        4.3.1 接触网线路模型
        4.3.2 接触网线路管理
    4.4 接触网运营管理
        4.4.1 接触网运营管理子用例图
        4.4.2 接触网检修记录类图
        4.4.3 接触网运营管理主要业务顺序图
    4.5 接触网状态修管理
        4.5.1 接触网状态修管理子用例图
        4.5.2 设备检修计划
        4.5.3 巡视管理
        4.5.4 参数限值管理
    4.6 物理模型
        4.6.1 组件图
        4.6.2 配置图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设计平台的选择
        5.1.1 本系统使用的后台数据库
        5.1.2 本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5.2 数据库设计
        5.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5.2.2 数据库设计过程
        5.2.3 数据库分析
        5.2.4 主要数据表结构
    5.3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实现
        5.3.1 用户登陆
        5.3.2 系统主界面
        5.3.3 用户管理
        5.3.4 线路管理
        5.3.5 接触网缺陷管理
        5.3.6 接触网参数管理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客运专线调度指挥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列车运行调整研究现状
        1.2.2 国内列车运行调整研究现状
        1.2.3 国外调度指挥系统研究及应用的现状
        1.2.4 国内调度指挥系统研究及应用的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调整概述
    2.1 列车运行调整原因
    2.2 列车运行调整影响因素
    2.3 列车运行调整特征
    2.4 既有线列车运行调整过程研究
    2.5 客运专线运行调整研究内容
        2.5.1 客运专线运行调整过程分析
        2.5.2 客运专线运行调整系统的分解协调方法
        2.5.3 客运专线运行调整研究内容
    2.6 客运专线运行调整特性分析
        2.6.1 客运专线行车组织系统特性分析
        2.6.2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特点
        2.6.3 客运专线运行低速列车
        2.6.4 客运专线运行调整的特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调整模型与算法
    3.1 客运专线运行图形式化表述
        3.1.1 客运专线网描述
        3.1.2 运行图的形式化描述
    3.2 研究思路
        3.2.1 研究基本思路
        3.2.2 相关边界假定
        3.2.3 参数说明
    3.3 客运专线运行调整模型构建
        3.3.1 优化目标的确立
        3.3.2 客运专线运行调整策略设置
        3.3.3 目标函数的确立
        3.3.4 约束条件
        3.3.5 模型特性分析
    3.4 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优化算法
        3.4.1 基于交叉DEA的列车等级排序模型
        3.4.2 列车到发时刻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客运专线到发线运用调整计划研究
    4.1 研究存在问题
    4.2 到发线运用优化模型的建立
        4.2.1 客运专线列车占用到发线的分析
        4.2.2 模型的建立以及边界条件设立
    4.3 模型求解
        4.3.1 DBFS算法
        4.3.2 多目标模型的算法
        4.3.3 模型对应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客运专线动车组调整计划优化研究
    5.1 既有研究存在问题
    5.2 客运专线动车组运用分析以及参数说明
        5.2.1 客运专线动车组运用调整计划概述
        5.2.2 参数说明及边界条件设立
        5.2.3 动车组运用计划描述
    5.3 动车组调整计划优化模型建立
        5.3.1 优化目标的确定
        5.3.2 模型建立
    5.4 模型求解
        5.4.1 模型分析
        5.4.2 算法设计
        5.4.3 算法步骤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客运专线调度指挥系统结构分析
    6.1 我国客运专线调度系统研究现状及分析
        6.1.1 国内调度指挥系统研究内容与结论
        6.1.2 客运专线调度指挥系统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的关系
    6.2 客运专线调度指挥系统功能
        6.2.1 运输计划子系统
        6.2.2 运行调度子系统
        6.2.3 综合维修功能子系统
        6.2.4 动车组管理子系统
        6.2.5 旅客服务调度子系统
        6.2.6 电力调度子系统
    6.3 系统的构成要素
        6.3.1 接口模型
        6.3.2 系统接口关系
        6.3.3 系统接口的结构模型
        6.3.4 系统结构的模型化
        6.3.5 系统的关联性分析
    6.4 系统的DEMATEL分析
        6.4.1 DEMATEL方法的基本步骤
        6.4.2 系统的综合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例分析
    7.1 已知条件
    7.2 调整原则
    7.3 实验中遗传算法的运行参数
    7.4 仿真结果及分析
    7.5 模拟实验结论与建议
结束语
    1 论文主要工作
    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基于交直交逆变器新型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对此的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有牵引供电系统结构及本文同相牵引供电系统概况
    2.1 原牵引供电系统简介
        2.1.1 电气化铁道电能质量问题
        2.1.2 牵引供电方式
        2.1.3 原牵引供电系统结构
    2.2 本文同相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流部分可行性研究
    3.1 高功率因数PWM 整流器简介
        3.1.1 PWM 整流器主电路拓扑结构
        3.1.2 三相电压型PWM 整流器数学模型及推导
    3.2 PWM 整流电路的控制
    3.3 基于66kV 的公共电网的脉冲整流电路
        3.3.1 主电路的设计
        3.3.2 控制电路的设计
        3.3.3 驱动电路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相牵引供电系统直流环节的方案比选
    4.1 器件选择
        4.1.1 电力电容器的选型
        4.1.2 变送器的选择
    4.2 直流环节电气一次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相牵引供电系统逆变环节设计方案
    5.1 SPWM 逆变电路
        5.1.1 现代逆变系统的基本结构
        5.1.2 SPWM 全桥逆变电路
        5.1.3 SPWM 逆变电路调压原理
    5.2 同相牵引供电系统逆变环节设计方案
        5.2.1 开关器件的选择
        5.2.2 IGBT 的串联均压电路的设计
        5.2.3 过电压、电流保护电路的设计
        5.2.4 单相桥式SPWM 逆变电路的设计及其控制方法
        5.2.5 关于器件损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变电所的并网运行
    6.1 本研究牵引所并网结构
    6.2 逆变器系统的并联运行
    6.3 并联逆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6.3.1 并联逆变技术的现状
        6.3.2 并联逆变技术的发展趋势
    6.4 并联逆变系统均流
        6.4.1 均流电路的实现方案
        6.4.2 具有均流反馈信号的并联逆变系统
    6.5 并联逆变系统的同步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仿真运行
    7.1 MATLAB 简介
        7.1.1 MATLAB 的特点
        7.1.2 Simulink 工具箱
        7.1.3 PSB 电力系统模块库
    7.2 本系统仿真
        7.2.1 整流部分仿真
        7.2.2 逆变部分仿真
    7.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牵引供电系统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2章 牵引供电系统自动化
    2.1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
        2.1.1 牵引供电系统组成
        2.1.2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
        2.1.3 全并联 AT 供电方式
        2.1.4 牵引供电系统特点
    2.2 牵引供电系统故障类型与事故恢复
    2.3 既有牵引供电系统自动化概述
        2.3.1 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2.3.2 调度指挥控制管理系统概述
    2.4 配网馈线自动化系统概述
        2.4.1 配网馈线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2.4.2 配网馈线自动化控制方式
    2.5 牵引供电系统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
        2.5.1 牵引供电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系统基本结构
        2.5.2 牵引供电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实现方案探讨
        2.5.3 通信系统的组建
        2.5.4 小结
第3章 常规故障下的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
    3.1 牵引变电所内备自投功能
        3.1.1 传统备自投装置与基于网络技术的备自投功能比较
        3.1.2 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备自投功能分析
        3.1.3 小结
    3.2 牵引供电系统供电臂的综合保护控制
        3.2.1 供电臂常规保护控制方案
        3.2.2 全并联 AT 供电方式下供电臂保护控制的特殊性
        3.2.3 全并联 AT 供电方式下供电臂为单元的保护控制方案
        3.2.4 小结
第4章 断路器拒动的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
    4.1 现状
    4.2 断路器失灵的判据
    4.3 基本技术条件
    4.4 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动作流程方案
        4.4.1 京津高速客运专线供电系统简介
        4.4.2 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动作流程方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TPSAS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第2章 牵引供电自动化通信体系
    2.1 TPSAS信息流分析
        2.1.1 TSAS信息流分析
        2.1.2 接触网工区信息流分析
        2.1.3 PSDS信息流分析
        2.1.4 维护管理中心信息流分析
        2.1.5 综合调度系统与TPSAS接口分析
        2.1.6 管理机构信息流分析
        2.1.7 TPSAS信息流图
    2.2 数据规范化
        2.2.1 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
        2.2.2 高铁TPSAS数据词典研究
    2.3 信息传输网络
        2.3.1 TSAS高速局域网
        2.3.2 PSDS高速广域网
        2.3.3 牵引供电维护管理广域网
        2.3.4 TPSAS通信网络的思考
    2.4 小结
第3章 分布交换式以太网研究和实现
    3.1 工业以太网
        3.1.1 工业以太网研究现状
        3.1.2 工业以太网标准
        3.1.3 工业以太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分布交换式双环光纤自愈以太网硬件设计
        3.2.1 接口硬件的设计思想
        3.2.2 IED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硬件设计
        3.2.3 远动通信单元、维管通信单元硬件设计
    3.3 TSAS网络通信设计思想
        3.3.1 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3.3.2 变电所最短路径算法
        3.3.3 变电所通信故障处理
    3.4 TSAS报文传输算法
        3.4.1 网络通信测试帧规范化
        3.4.2 传输误码问题的处理
        3.4.3 变电所通信实时传输算法
    3.5 PSDS通信设计思想
        3.5.1 网络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和实时性的提高
        3.5.2 PSDS故障处理策略
    3.6 小结
第4章 分布交换式以太网接口硬件设计原则及性能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排队理论的通信接口硬件设计原则
        4.2.1 系统节点传输物理过程
        4.2.2 输入缓冲区大小的确定
        4.2.3 通信节点硬件的设计原则
        4.2.4 TSAS通信实时性实例计算
    4.3 TSAS通信实时性仿真分析
        4.3.1 基于OPNET的工业以太网仿真分析
        4.3.2 共享式以太网仿真分析
        4.3.3 交换式以太网仿真分析
        4.3.4 分布交换式以太网仿真分析
        4.3.5 仿真结论
    4.4 TPSAS通信可靠性分析
        4.4.1 可靠性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4.4.2 TSAS通信可靠性分析
        4.4.3 PSDS通信网络可靠性分析
        4.4.4 通信系统可靠性比较
        4.4.5 分析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IEC61850标准的实现方案
    5.1 概述
    5.2 实现基于IEC61850的TSAS步骤
    5.3 基于IEC61850的TSAS应用方案
    5.4 基于IEC61850的间隔层IED设备
        5.4.1 IED数据建模过程
        5.4.2 馈线PU建模
        5.4.3 距离保护LN(Logic Node)
        5.4.4 软件结构
        5.4.5 装置设计
        5.4.6.通信接口设计
    5.5 基于IEC61850的通信系统
        5.5.1 通信架构和平台
        5.5.2 特殊通信服务映射
    5.6 其他部分
    5.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MAS在行车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行车调度系统发展状况
        1.1.1.国内现状
        1.1.2.国外状况
    1.3.MAS的研究状况
        1.2.1.理论研究现状
        1.2.2.应用研究现状
    1.4.行车调度传统的研究方法
        1.4.1.传统研究方法
        1.4.2.智能的调度方法
        1.4.3.未来的研究方法
    1.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技术可行性分析
    1.7.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一阶谓词逻辑的环境和规则的形式化描述
    2.1.引言
        2.1.1.Agent外界环境
        2.1.2.一阶谓词逻辑
    2.2.静态环境的形式化描述
    2.3.动态环境的形式化描述
    2.4.推理规则的形式化描述
    2.5.小结
第三章 Agent结构及MAS的体系结构
    3.1.引言
    3.2.BA的体系结构
    3.3.SA的反应式结构
    3.4.MAS的体系结构
    3.5.小结
第四章 基于GA的局部规划方法
    4.1.引言
    4.2.遗传算法基础
    4.3.列车计划运行图基础
        4.3.1.列车运行图的要素
        4.3.2.列车计划运行图对行车调度系统的影响
    4.4.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数学模型
    4.5.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
        4.4.1.染色体编码
        4.4.2.适应度函数
        4.4.3.交叉算子
        4.4.4.变异算子
        4.4.5.基于Metropolis判别准则的复制算子
        4.4.6.收敛标准
        4.4.7.算法流程
    4.6.冲突检测算法
    4.7.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全局目标的协商方法
    5.1.前言
    5.2.局部目标存在的问题
    5.3.BA间的协商方法
    5.4.小结
第六章 通信机制的研究
    6.1.言语行为理论
    6.2.Agent通信语言
        6.2.1.KIF
        6.2.2.KQML
    6.3.Agent间通信的消息格式
    6.4.小结
第七章 基于MAS的调整理论在综合调度仿真系统中的应用
    7.1.综合调度仿真系统
    7.2.列车运行调度仿真子系统
        7.2.1.列车运行调度系统主要功能
        7.2.2.其它调度子系统对列车运行调度的影响
    7.3.列车运行调度仿真子系统和车站仿真子系统的实现
    7.4.结论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附录 KQML的语用词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论文
参加项目
详细摘要

(7)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电力子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
        1.2.2 综合调度系统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系统分析
    2.1 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分析
        2.1.1 我国拟建高速铁路特点
        2.1.2 国内既有铁路调度系统
        2.1.3 综合调度系统功能
    2.2 电力子系统分析
        2.2.1 高速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
        2.2.2 电气化铁路远动技术
        2.2.3 电力调度子系统
第三章 综合调度系统仿真
    3.1 综合调度仿真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3.2 综合调度仿真中心环境
    3.3 车站及基层设备仿真环境
    3.4 功能子系统信息交互
    3.5 仿真实现
第四章 电力子系统仿真.
    4.1 电力调度端仿真
        4.1.1 后台服务器程序
        4.1.2 调度员工作站
    4.2 电力设备端仿真
        4.2.1 牵引变电所仿真
        4.2.2 电力机车仿真
        4.2.3 供电线路仿真
    4.3 仿真通信的实现
        4.3.1 调度通信网络
        4.3.2 基于以太网的调度通信协议栈
        4.3.3 调度端与其它子系统的通信
        4.3.4 调度端与电力设备仿真端的通信
第五章 系统仿真试验
    5.1 综合调度仿真系统整体试验
    5.2 电力子系统仿真试验
        5.2.1 电力调度功能仿真试验
        5.2.2 电力设备功能仿真试验
        5.2.3 电力子系统仿真试验结论
    5.3 综合调度台布置
        5.3.1 综合调度中心职能分配
        5.3.2 电力调度台工作流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8)基于GIS技术的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地理信息系统介绍
    1.2 GIS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
    1.3 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1.4 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GIS的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1 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2.2.1 GIS平台选择的考虑因素
        2.2.2 Arc Info的介绍
        2.2.3 Arc View的介绍
        2.2.4 其他相关软件
    2.3 系统的逻辑结构与整体结构
    2.4 系统编码
    2.5 系统功能
        2.5.1 图层管理功能
        2.5.2 事故抢修支持功能
        2.5.3 设备管理功能
        2.5.4 GIS与SCADA接口的实现
第3章 数字地图的建立
    3.1 数字地图的基本概念
    3.2 数字地图制作过程
        3.2.1 数字化
        3.2.2 修改空间数据
第4章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4.1 牵引供电系统空间数据分类和收集
    4.2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2.1 空间数据资料的处理
        4.2.2 空间数据的分层
        4.2.3 数据编码
        4.2.4 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
    4.3 空间数据模型
        4.3.1 GIS系统数据模型
        4.3.2 系统的数据模型
    4.4 系统属性数据库的组成
    4.5 系统属性数据库的分层
    4.6 空间数据库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链接
第5章 飞行模拟
    5.1 飞行模拟的基本思想
    5.2 软件选择
    5.3 Virtual GIS工程
        5.3.1 Virtual GIS的概念
        5.3.2 Virtual GIS工程
    5.4 模拟飞行的实现
        5.4.1 系统设计技术特点
        5.4.2 卫星遥感图像处理
        5.4.3 编辑Virtual GIS视景
        5.4.4 飞行路线设定
    5.5 铁路沿线飞行模拟实例
    5.6 三维立体场景的探讨
结论
    1 本文完成的工作
    2 有待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与牵引供电MIS的信息交换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
    1.3 牵引供电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1.4 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交换的作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综合自动化系统现场级通信
        1.5.2 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
        1.5.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变电所内的信息传输
    2.1 变电所站内信息分类
    2.2 变电所通信网络的要求
    2.3 串行通信与串行通信接口
        2.3.1 串行通信
        2.3.2 串行通信接口
    2.4 基于RS-422/RS-485的通信网络
    2.5 基于局域网络技术和RS-422/RS-485的通信网络
        2.5.1 变电所内局域网拓扑结构
        2.5.1.1 星型拓扑结构
        2.5.1.2 总线形结构
        2.5.1.3 环形结构
        2.5.2 局域网络选择
        2.5.3 基于以太网技术和RS-422/RS-485的通信网络
    2.6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通信网络
        2.6.1 现场总线的特点
        2.6.2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现场总线的优越性
        2.6.3 几种常用现场总线的特点与应用领域
        2.6.4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通信网络
    2.7 基于以太网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通信网络
    2.8 综合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选择
    2.9 传输规约IEC60870-5-103
        2.9.1 应用范围和目的
        2.9.2 报文格式
        2.9.3 用户数据分类
        2.9.4 命令报文的传输过程
第3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与MIS系统的通信
    3.1 信息的内容与分类
        3.1.1 变电所与调度中心的信息交换
        3.1.2 变电所与信息中心的信息交换
    3.2 变电所与信息中心的通信信道
        3.2.1 由音频线路构成的通信信道
        3.2.2 载波信道
        3.2.3 光纤信道
        3.2.4 无线信道
        3.2.5 通信信道选择
    3.3 变电所与信息中心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3.3.1 点对点
        3.3.2 星型结构
        3.3.3 总线型结构
        3.3.4 环型结构
        3.3.5 双总线结构
        3.3.6 网状结构
        3.3.7 网络结构选择
    3.4 传输规约IEC60870-5-101与IEC60870-5-104
        3.4.1 IEC60870-5-101
        3.4.2 IEC60870-5-104
        3.4.2.1 应用范围
        3.4.2.2 一般体系结构
        3.4.2.3 报文格式
        3.4.2.4 传输控制
        3.4.2.5 命令报文的传输过程
第4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与MIS的交换信息
    4.1 实时电量信息
    4.2 实时状态信息
    4.3 负荷录波信息
    4.4 保护动作信息
    4.5 设备寿命估计信息
        4.5.1 断路器电寿命估计信息
        4.5.2 牵引变压器绕组绝缘寿命估计信息
第5章 技术实现
    5.1 实验系统构成
    5.2 通信管理装置的技术实现
        5.2.1 通信管理装置的功能与实时性要求
        5.2.2 嵌入式实时系统
        5.2.3 通信管理装置硬件
        5.2.4 通信管理装置软件
        5.2.5 通信管理装置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过程
    5.3 管理信息系统通信软件设计
        5.3.1 TCP与UDP
        5.3.2 UDP与多播
        5.3.3 管理信息系统通信软件
        5.3.3.1 TCP/IP通信实现
        5.3.3.2 多播与WinSock
    5.4 测试方案及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西安铁路分局研制成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抢修拱架(论文参考文献)

  • [1]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研究[D]. 胡晓悦.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2]客运专线调度指挥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谢小淞.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3]基于交直交逆变器新型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D]. 卢海霞.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6)
  • [4]牵引供电系统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自动化的研究[D]. 姚小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5]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D]. 王牣.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6]MAS在行车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王宏刚.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6(03)
  • [7]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电力子系统仿真研究[D]. 娄奇鹤.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7)
  • [8]基于GIS技术的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D]. 王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7)
  • [9]西安铁路分局研制成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抢修拱架[J]. 任海君.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3(04)
  • [10]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与牵引供电MIS的信息交换与实现[D]. 韩正庆. 西南交通大学, 2003(02)

标签:;  ;  ;  ;  

西安铁路分公司研制成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修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