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温度对新生儿油浴后体温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程莉萍,王自珍,李磊,杨梅[1](2021)在《急救转运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管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关注早产儿低体温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是提升早产儿生命质量、改善临床结局的重要举措。对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现状、相关因素以及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管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为早产儿的体温管理提供依据。
亓恩金,李晶,李兴霞[2](2020)在《洗澡频率对新生儿皮肤及体温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洗澡频率对新生儿皮肤及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A、B、C 3组,均按照《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的步骤及方式进行洗澡,A组每天洗澡1次,B组每2 d洗澡1次,C组每3 d洗澡1次。采用新生儿皮肤状况评分(NSCS)评估3组新生儿出生3,6,15 d皮肤红斑、干燥等情况和洗澡1 h后体温。结果 C组出生3,6 d皮肤NSCS总分显着低于A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 3组出生15 d NSC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组出生3,6 d洗澡1 h后体温均显着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出生15 d洗澡1 h后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生儿每3 d洗澡1次皮肤状况更佳,有助于洗澡后体温恢复,因此,可适当降低新生儿洗澡频率,保护皮肤,增加保温效果,减轻护士及家属护理负担。
肖文[3](2020)在《加温气腹对腹腔镜手术患儿体温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临床工作中,麻醉医生对于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重视程度高,而对体温的关注程度相对低。小儿由于自身解剖特点使其在术中极易发生低体温,故小儿术中体温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部手术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腹腔镜手术较常规开腹手术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小儿腹腔镜中的体温管理更不容忽视,既要防止低体温又需避免保温过度。加温腹腔镜气腹在成人中使用较多,但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加温气腹效果如何尚不明确。目的:本实验针对小儿腹腔镜手术,采用加温腹腔镜气腹或暖风机对患儿进行保温,观察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不同保温措施的保温效果及对小儿心率、舒适度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儿120例,研究对象年龄6个月到6岁,ASA分级为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保温组、加温气腹组和暖风组,每组40人。三组患儿在入室后均采用相同的基础保温措施,包括调节室温在24℃,术中使用37℃的温盐水和消毒液进行冲洗或消毒,覆盖相同层数的手术单。在此基础上,常规保温组使用常规气腹机,CO2气腹的温度为21℃;加温气腹组使用加温气腹机,CO2气腹的温度为38℃;暖风组使用气体温度为21℃的常规气腹机,同时开启温度为38℃的暖风机。记录三组患儿在入室时(T1)、气腹建立时(T2)、气腹建立0.5h(T3)、手术结束时(T4)的体温、心率指标及患儿在麻醉恢复室内的中文版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EDIN)评分,同时记录三组患儿的术前晨起体温、年龄、体表面积、体重、手术时长指标及低体温、术后寒战、术后发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三组患儿的术前晨起体温、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手术时长、低体温例数及性别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儿体温组间比较:在气腹建立0.5h(T3)及手术结束时(T4),加温气腹组和暖风组体温高于常规保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气腹组与暖风组在入室(T1)至手术结束(T4)各时间点的体温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常规保温组在气腹建立0.5h(T3)和手术结束时(T4)体温低于入室时(T1)体温;加温气腹组和暖风组在手术结束时(T4)体温高于入室时(T1)、气腹建立时(T2)及气腹建立0.5h(T3)时的体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心率组间比较:在手术结束时,加温气腹组心率慢于常规保温组及暖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时心率慢于入室时心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保温组和暖风组在手术结束时心率快于入室时心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气腹组患儿在手术结束时心率与入室时心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4.三组在术后寒战、术后发汗及术后EDIN评分的比较,常规保温组寒战的例数高于加温气腹组和暖风组,暖风组发汗的例数高于其他两组,加温气腹组患儿在出PACU时的EDIN评分低于常规保温组和暖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需要采取加温气腹或暖风机等保温措施预防围术期体温降低,其中使用加温气腹既可以预防术中体温降低,同时有利于维持患儿术中心率平稳,减少常规气腹对机体的刺激,提高舒适度,从而更有效的保障患儿围术期安全。
刘文霞[4](2020)在《新生儿石蜡油油浴后对体温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新生儿石蜡油油浴后对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102例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按清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予以常规清洗方法)和研究组(予以石蜡油油浴方法),每组51例。比较两组新生儿清洗前和清洗后4h、12h、24h的体温,以及一次性清洗干净率。结果清洗前,两组新生儿的体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清洗后4h、12h、24h的体温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一次性清洗干净率为96.08%,显着高于常规组的84.31%(P<0.05)。结论使用石蜡油为新生儿进行油浴护理,能一次性快速消除新生儿皮肤残留的羊水、胎脂等污渍,提高新生儿的体温,并长效维持其体温,安全性好。
付克功[5](2020)在《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新生儿出生前做好充分的保温准备及生后即刻开始的黄金1小时(Golden Hour)内对新生儿实施改良的综合保温措施后,观察改良保温措施,对足月儿及早产儿入院体温及各个系统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所有病例,均随机选取天津市宁河区医院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出生并在生后1小时内转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足月儿及早产儿。将自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在采取原有简单的保温措施下出生的足月儿及早产儿各100例,定义为对照组。自2016年7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采用改良保温措施后,在新的综合有效保温方法下出生的足月儿和早产儿各100例,定义为干预组。2.将改良保温前,对照组中足月儿100例和改良保温后的干预组足月儿100例组成足月儿组进行对比研究。将改良保温前,对照组中早产儿100例和改良保温后的干预组中早产儿100例组成早产儿组进行对比研究。3.统计和对比在综合有效保温措施实施前后两组足月儿及早产儿入院体温及各个系统发病率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和干预组入院体温对比:经过分析对比得出,经过综合改良保温措施后的干预组,低体温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足月儿95%vs 37%;早产儿98%vs 49%),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体体温分布情况如下:足月儿组:入院时体温<35℃(22%vs 5%),35~35.9℃(35%vs 10%),36.0℃~36.4℃(28%vs 22%),36.5℃~37.5℃(5%vs 63%),>37.5℃(0%vs 0%);早产儿组:入院时体温<35℃(48%vs 9%),35~35.9℃(33%vs 13%),36℃~36.4℃(17%vs27%),36.5℃~37.5℃(2%vs 51%),>37.5℃(0%vs 0%)。2.两组新生儿发病率的比较:足月儿在吸氧需求、新生儿湿肺、低血糖、1分钟及5分钟Apgar<7分、代谢性酸中毒等发病率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出生后心动过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RDS、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胎便排出延迟、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电解质紊乱的发病率方面,虽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本研究尚未得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新生儿硬肿、肺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对比中,因两研究组中发病率均过低,病例数不足,无法进行统计学比较,亦未见统计学差异。3.早产儿在呼吸系统方面,在吸氧需求、湿肺、呼吸暂停等疾病发病率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消化系方面,比如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胎便排出延迟等的发病率,也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生后心动过缓、低血糖、凝血功能异常、代谢性酸中毒、1分钟及5分钟Apgar<7分、高胆红素血症、皮肤硬肿方面也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在吸入性肺炎、RDS、呼吸衰竭、颅内出血、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败血症等发病率虽然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本研究尚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而两组早产儿均未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衰竭、肺出血病例。故无法做统计学比较。4.在对照组中发现,所有上述呈现统计学意义的足月儿病例的入院体温,主要分布在<35℃状态,且在<35℃的入院体温组与>35℃的入院体温组大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中,所有上述呈现统计学意义的早产儿病例的入院体温,同样主要分布在<35℃状态。且在<35℃的入院体温组与>35℃的入院体温组大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后在综合有效保温措施处置下,能有效降低足月儿及早产儿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同时对足月儿及早产儿各个系统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变化呈现出统计学差异,早产儿组的差异更为显着。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病例,大都发生在<35℃的入院体温状态。我们有必要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实施综合有效保温,尤其改善<35℃的入院低体温状态,以减少发病率。
邢丽云[6](2019)在《塑料薄膜包裹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新生儿塑料薄膜包裹的相关文章评分并进行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得出塑料薄膜包裹对新生儿保暖效果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新生儿保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Cochrane Library、Pubmed、Scopus、Cinah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进行检索,对最新的期刊进行手工检索;外文检索词包括:Polyvinyls、plastic barrier*or plastic film、Polyethylene*、(plasticwrap*or plastic-wrap*or plastic wrap*)、plastic bag*、(polyvinyl*or poly-vinyl*)、(polybag*or poly bag*or poly-bag*)、Infant,Newborn、Infant,Low Birth Weight、Infant,Premature、(Infant or full-term or term birth or Newborn or birth*or Neonatal)、(premature or Preterm or low weight or low birth weight or VLBW or LBW)、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Body Temperature、HYPOTHERMIA、(hypothermia or cold stress or heat loss or temperature regulation or body temperature)、temperature drop*、heat loss;中文主题词或关键词为:塑料、聚乙烯类、塑料包裹、塑料袋、保鲜膜、塑料薄膜、婴儿,新生、婴儿,早产、婴儿,出生时低体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婴儿、新生儿、新生婴儿、早产婴儿、足月儿、体温、低温、保暖、热管理、发热、保温、热损失。对检索结果进行严格筛选,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收集。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统计软件对提取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结果: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83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塑料薄膜包裹组早产儿的入室时低体温发生率[RR=0.71,95%CI(0.64,0.79),p<0.00001]、入室时中度低体温发生率[RR=0.53,95%CI(0.39,0.73),p=0.00001]、入室时体温及入室后1小时体温[MD=0.60,95%CI(0.47,0.72),p<0.00001;MD=0.48,95%CI(0.33,0.63),p<0.00001]、胎龄<28 周早产儿及胎龄≥28 周早产儿入室时的体温[MD=1.22,95%Cl(0.88,1.56),;p<0.00001;MD=0.4,95%CI(0.26,0.55),p<0.00001]、入室体温>37.5℃的发生率[RR=4.09,95%CI(2.12,7.88),p<0.0001]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入室时轻度低体温发生率[RR=1.07,95%CI(0.27,4.22),p=0.92]、Ⅲ度或Ⅳ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RR=0.92,95%CI(0.65,1.32),;p=0.66]、出院前死亡率[RR=0.75,95%CI(0.53,1.08),p=0.12]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塑料薄膜包裹能减少早产儿入室时低体温及中度低体温发生率,能增加早产儿入室时及入室后1小时的体温,能增加胎龄<28周早产儿及胎龄≥28周早产儿入室时体温,可以作为一种早产儿有效的保暖方法;不能降低早产儿入室时轻度低体温发生率、Ⅲ度或Ⅳ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出院前死亡率;有引起发热的风险。塑料薄膜包裹对足月儿保暖效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证据不足。
黄肖群[7](2018)在《食用色拉油油浴对新生儿体温及红斑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食用色拉油代替液状石蜡油浴对新生儿体温及红斑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2月该院出生的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产后第一天对照组给予液状石蜡油浴,观察组给予食用色拉油油浴。观察两组新生儿清洗效果、油浴后体温变化、红斑发生情况及红斑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清洗干净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9.0%),新生儿油浴后2、4、12、24小时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红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红斑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用色拉油代替液状石蜡油浴有助于减少蒸发散热,维持新生儿体温,还能降低新生儿红斑发生率,缩短红斑痊愈时间。
张绍红[8](2018)在《新生儿油浴对光疗效果及光疗过程中体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对新生儿皮肤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比较油浴与不做油浴对新生儿的体温及光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入院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分为油浴组与对照组,对100例入院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用医用婴儿油进行油浴作为油浴组,对100例入院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不进行油浴处理的作为对照组,每4h、8h监测两组新生儿体温变化及光疗的效果。结果油浴组与对照组体温及光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油浴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婴儿油既可以有效去除新生体表和头部的胎脂,又可以有效保护体表的汗腺,有一定的保温作用。新生儿油浴后放于光疗箱内,油浴油涂于体表具有反光的作用,光疗效果欠佳。
石晓莉[9](2015)在《新生儿油浴对新生儿结膜炎的预防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对新生儿皮肤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探讨油浴对新生儿预防结膜炎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12月在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分娩(包括选择剖宫产及顺产)的正常新生儿300例(除外早产、母亲有阴道炎及转儿科的新生儿)分为油浴组与对照组,对15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用消毒色拉油进行油浴作为观察组,对15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按常规处理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新生儿结膜炎的发生率情况。结果:非油浴组(对照组)的结膜炎有34例,皮疹有62例,发生率分别为22.6%及41.3%,而油浴组(观察组)的结膜炎仅1例,皮疹仅10例,发生率分别为0.06%及6.6%,观察组的结膜炎及皮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时给予油浴可明显降低结膜炎及皮疹的发生率。消毒食用色拉油油浴可有效去除新生儿皮肤表面的细菌,有效减少新生儿结膜炎的发生。
彭燕飞,黄小芬,欧香连[10](2010)在《花生油油浴预防新生儿体温下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花生油油浴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分成油浴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油浴组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用消毒花生油进行油浴,对照组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按常规处理。观察2组新生儿出生24h内体温的变化。结果油浴组新生儿体温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在出生24h内体温较高(p均<0.05)。结论用花生油为新生儿进行油浴,可减少蒸发散热,使体温回升快,具有保温作用。
二、不同温度对新生儿油浴后体温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温度对新生儿油浴后体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急救转运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管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现状及危害 |
2 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 |
2.1 生理因素 |
2.2 环境因素 |
2.3 救治因素 |
3 早产儿体温管理干预 |
3.1 分娩环节体温管理干预 |
3.1.1 产妇体温管理 |
3.1.2 分娩室环境温度 |
3.1.3 提供热聚集保暖区域 |
3.1.4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
3.1.5 胎脂保暖 |
3.1.6 聚乙烯薄膜包裹 |
3.1.7 头部保暖 |
3.2 转运环节体温管理干预 |
3.2.1 保驾式转运 |
3.2.2 转运保暖设备 |
3.2.3 延用分娩室保暖措施 |
3.3 入NICU后环节体温管理干预 |
3.3.1 现代保暖培育箱 |
3.3.2 重视暖箱湿化 |
3.3.3 鸟巢式保暖 |
3.3.4 温湿化气道吸入气体 |
3.3.5 加温输液 |
(2)洗澡频率对新生儿皮肤及体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出生后3,6,15 d 3组新生儿皮肤状况评分比较 |
2.2 出生后3,6,15 d 3组新生儿洗澡1 h后体温比较 |
3 讨论 |
(3)加温气腹对腹腔镜手术患儿体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患者准备 |
1.3 器具准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麻醉方法及体温监测 |
2.4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三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
2 三组患儿手术中体温变化比较 |
3 三组患儿手术中心率变化比较 |
4 三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5 三组患儿EDIN评分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体温的生理调节 |
2 体温的监测 |
3 腹腔镜手术研究 |
4 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 |
5 小儿腹腔镜手术体温下降的因素 |
6 低体温的危害 |
7 保温措施进展 |
8 结语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生儿石蜡油油浴后对体温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比较两组新生儿清洗前后的体温 |
2.2 比较两组的一次性清洗干净率 |
3 讨 论 |
(5)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对照组保温措施 |
2.3 干预组保温措施 |
2.4 干预组保温流程图 |
2.5 收集资料 |
2.6 体温分度标准及体温测量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研究对象之间基本资料的比较 |
2 足月儿和早产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及入院体温分布状况 |
3 两组新生儿发病率的比较 |
3.1 两组足月儿发病率比较 |
3.2 两组早产儿发病率比较 |
3.3 早产儿及足月儿多系统发病病例在不同低体温的分布情况 |
讨论 |
1 改良后综合保温方法的优势 |
2 当前国内外保温现状及不同观点 |
3 低体温对新生儿的影响 |
3.1 低体温对低血糖的影响 |
3.2 低体温对新生儿呼吸系统的影响 |
3.3 低体温对凝血功能和Hct的影响 |
3.4 低体温对新生儿消化系统的影响 |
3.5 低体温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和胎便排出延迟的影响 |
3.6 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影响 |
3.8 低体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生后“黄金时间”的综合处置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塑料薄膜包裹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2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 制定检索策略 |
2.3 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纳入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4.2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入室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
4.3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入室时及入室后1小时体温的影响 |
4.4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Ⅲ度或Ⅳ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
4.5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出院前死亡率的影响 |
37.5℃发生率的影响'>4.6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入室时体温>37.5℃发生率的影响 |
4.7 塑料薄膜包裹对足月儿体温的影响 |
4.8 研究的局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食用色拉油油浴对新生儿体温及红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与分组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新生儿清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新生儿油浴后体温比较 (表1) |
2.3 两组红斑发生情况及痊愈时间比较 |
3 讨论 |
(8)新生儿油浴对光疗效果及光疗过程中体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新生儿油浴对新生儿结膜炎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护理方法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迅速断脐, 随 |
1.2.2 观察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花生油油浴预防新生儿体温下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四、不同温度对新生儿油浴后体温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救转运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管理研究进展[J]. 程莉萍,王自珍,李磊,杨梅. 护士进修杂志, 2021(02)
- [2]洗澡频率对新生儿皮肤及体温的影响[J]. 亓恩金,李晶,李兴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21)
- [3]加温气腹对腹腔镜手术患儿体温的影响[D]. 肖文. 青岛大学, 2020(01)
- [4]新生儿石蜡油油浴后对体温影响分析[J]. 刘文霞.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20)
- [5]生后综合有效保温对新生儿体温及发病率的影响[D]. 付克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塑料薄膜包裹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邢丽云. 浙江大学, 2019(03)
- [7]食用色拉油油浴对新生儿体温及红斑的影响[J]. 黄肖群. 中国乡村医药, 2018(11)
- [8]新生儿油浴对光疗效果及光疗过程中体温的影响[J]. 张绍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2)
- [9]新生儿油浴对新生儿结膜炎的预防作用[J]. 石晓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13)
- [10]花生油油浴预防新生儿体温下降的临床观察[J]. 彭燕飞,黄小芬,欧香连.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