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重复多少“声音”

可以重复多少“声音”

一、有多少“音缘”可以重来(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宁[1](2019)在《《水石缘》研究》文中提出《水石缘》是乾隆年间的一部才子佳人小说,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尚不充分。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为作者及版本考述。第一节据《水石缘》自叙、后叙和新材料,考证出李春荣生年,勾勒出其生平。第二节为《水石缘》版本考述。首先叙录《水石缘》版本,其次分类探讨其版本源流。第二章为郑朗峰及其抄评本研究。第一节考证了郑朗峰的生年和籍贯,其次分析了郑朗峰抄评本的来源。第二节对郑朗峰评点形态及分布作了说明和分析。第三节对郑朗峰的评点进行研究,认为郑朗峰的评点兼具导读性和自赏性特征。第四节对郑朗峰抄评本《水石缘》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其文本校勘精良,评点视角独特,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版本。第三章为《水石缘》与《红楼梦》关系研究。第一节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水石缘》是否为《红楼梦》仿作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水石缘》是《红楼梦》的仿作,以一粟为代表。二是认为《水石缘》不是《红楼梦》仿作,以李小龙为代表。三是认为《水石缘》为《红楼梦》和《西厢记》的综合仿作,以向世俊子为代表。第二节比较《水石缘》与《红楼梦》的创作动机。《水石缘》作者李春荣认为才子佳人小说多流于淫荡,有伤风化。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提到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第三节论述《水石缘》是一部带有“自叙传”因素的小说。作者李春荣的身世、经历还有思想情感等方面和《水石缘》的主人公石莲峰有较为相似之处。而《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第四节从情节和语言等方面论证《水石缘》为《红楼梦》的仿作。

朱艳华[2](2018)在《近代来华传教士公祷书翻译研究》文中指出公祷书是近代来华传教士译着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很少有人注意。公祷书最初诞生在英国,是为了规范教会崇拜和私人灵修,它不仅影响了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作家,也促进了现代英语民族语言的发展。而中译本公祷书之于中国新文学转型期而言,也充当着复杂多样的角色。本文试图在宏观的文学历史脉络中,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运用比较文学的视域来梳理中译本公祷书的语言和文学特征,归纳和总结中译本公祷书的文学价值。本文首先概述了公祷书的诞生和流传,及罗列了中文公祷书的翻译底本。并从文学史的角度详尽梳理了19到20世纪期间不同种类的中译本公祷书,包括语言的分类,使用的分类,内容的分类等。其次,本文将中译本公祷书纳入至欧化白话文的历史脉络中,把繁多杂乱的各个版本,按照欧化的程度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的文言文版、中期的浅文言版和方言版、晚期的官话版。其中,早期中译本《年中每日早晚祈祷叙式》具有欧化的雏形;中期译本《祷告文式》和《众祷告文》等具有欧化成熟的标志;晚期中译本《教会祷文》达到欧化的高峰,在文学史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第三,本文在公祷书当中不同文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它的四个文学特征,即中西诗学的互通、现代诗歌自由体的先驱、救世主腔调的形成、宗教意象与中国文化的交织。最后,将文学特征的研究上升到考察中译本公祷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析其中的交融现象及不可调和之处。最后,本文总结了中译本公祷书对文学的三个启示意义,即祈祷与灵性文学的开启、崇拜与艺术的结合、诗性与艺术的交融。旨在以中译本公祷书为辐射思考文体与文本、诗歌与音乐、宗教与文学的关系,以期回应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周钟[3](2016)在《佛教音乐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佛教作为一种系统、成熟、精微的教育体系和以觉悟智慧为核心的实践哲学,存有大量对音乐现象的哲学观照,广泛涉及音乐哲学美学基本问题的各个方面。在此意义上,佛教音乐哲学可视为一种原生的东方音乐哲学理论模型,其学理特色是解行相应、离边取中、以心为枢。佛教认为音乐的产生属缘起,音乐的存在方式为“根、尘、识”三缘和合或唯识所现,而音心关系不二,或者说一切音乐皆为自性音声;音乐的体性可归纳为行无常、法无我、寂无生、空无相、一实相五个方面;而佛教认识音乐有其特殊途径,这就是对音声的直观,包括四念处中的相关观法、耳根圆通法门、中道观和天台三观等多种观法。佛经中对音乐的描述,则涵盖了从人间到天上,从世间乐到佛、菩萨、净土音声等出世间乐的广阔图景。佛教对音乐功能的态度是禁乐与用乐的辩证统一,制戒禁乐禁的是放逸之心,但不是非乐,合理、合法的用乐也并不犯戒,而梵呗等佛教音声的主要用途包括课诵、供养、弘化、修行、治疗等方面。运用佛教唯识学可对音乐创作、表演、接受等行为心理进行十分精微的分析,其本质即阿赖耶识种子与现行之互生,这种分析可细化到一念心的瞬间维度,也可从业力因果的历史维度来考量。按佛教之小、大乘,佛教的音乐境界观可分为本真、直指、简和、空寂、自在等个体境界和慈、悲、喜、舍、平等等众生境界。正如佛学对近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深刻影响,佛教音乐哲学对当代音乐哲学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学理启示,这就是“理性的实践品格”、“存在的本质即关系”,而未来的学术应从人科冲突走向人科统合、全科研究,从学术的人生回归人生的学术。研究佛教音乐哲学、以佛学等东方哲学为研究方法和视角,是建立中国音乐哲学美学学术主体性的时代需求,并对中国音乐精神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

雒少锋[4](2015)在《佛教善观念研究 ——以瑜伽行派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要阐明之善观念,即善的一般法则,但佛教之善(巴:kusala)非特指伦理之善,而是与价值哲学中之正价值相当。本文所研讨的善观念主要依托瑜伽行派中的善法资源,从此演绎出善观念的体系,本文之全部章节便为此体系的具体铺展。第一章主要检讨了英语世界对佛教善概念的一个学术论争。此论争导源于“超越论题”(Transcendency Thesis),即认为佛教解脱者超越了道德。为澄清此中超越之实质,很多学者从词源学与早期佛教经典中考察了佛教善(巴:kusala)和福(巴:pu??a)的关系,然此争论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从佛教善意涵上的多样性来看,此争端仅设定在伦理层面,实局限了对佛教善的理解,唯有从价值哲学的论域确定其与福(pu??a)之关联,方能解明佛教善的属性。在确定了论题范围后,如何借助瑜伽行派的文献展开佛教善观念,就成为第二章所担负的任务。该章首先集中笔墨在有部(梵:Sarvāstivādin School)和瑜伽行派(梵:Yogacara School)对善法的定义之上,指出佛教善包含的世间善与出世间善都具有舍恶义。其后的大量篇幅留给了瑜伽行派十种善法集的注释和梳理,通过对这些善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的分析,最终得到可以涵摄一切善法的一般形式——四谛(梵:catuhsatya)。但考虑到大乘善法与四谛法尚存在的差别,即大乘善法包含了传授四谛的内容作为善法,因而,完整的佛教善法体系必然包含四谛及传递四谛两重善。而本文所要展开的全部善观念体系也正是基于此。四谛尽管以苦为开端,但苦之发生已经预设有情的存在,故我们以人类诞生作为整个体系的起点。而与人类诞生关联之善法即为十善业(梵:da?aku?ala-karmāni),此为第三章的第一个论题。但该章无意就十善细节展开,只在说明善恶业与有情身体和周遭环境之间所具有的同构性。该章的第二个议题为与十善关联的佛教戒律,因其同样为行为规范。但透过对此戒律制定原则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佛教对善恶业报的具体认定,此部分在十善业中尚未论及,故需借戒律以明之。最后的部分着重探讨了菩萨三聚净戒中价值变更的可能性,为菩萨行动的利他性提供了论证。第四章将十善和戒律中已经显示的业报经验化约到更为形式化的四业系统。但在该章一开始,预先阐明了佛教业报的确证基于天眼明,整个形式化的四业亦在此语境中形成。四业系统主要说明了不同业与报之对应关系,最为特殊之处在于最后提供了对治一切业之第四种业。此业对治对象根本来说即是烦恼,因佛教认为造成整个业报的原因在于烦恼,断尽烦恼即得解脱,由此达到佛教的最高善。第五章主要说明激发有情出离轮回的现实机缘为苦,但能引发出离心之苦非一般肉体精神之苦,而是以麁重(梵:dausthulya,指价值质性)样式存在的行苦。为脱此苦,佛教指出八正道以及其他更为细致的修道方法,统为道谛所摄。道谛内容在佛教善法中最多,但都可化约为善心所,其具有对治烦恼之作用。从切身性体验来说,即对治麁重。然大乘佛教认为麁重与相缚(法执)密切关联,需断除二者才能真正解脱,而这也是瑜伽行派所谓断烦恼障和所知障在价值体验层面的意涵。前面几章勾勒出的四谛架构主要为有情解脱的自利善法,最后两章则专论大乘佛教传递四谛的利他善法。第六章首先说明佛有超出二乘之不共法,然此不共法又非高于解脱之法,而是救度有情之利他善法。而佛所具之救度力端赖其因地发心(或本愿)与累劫践愿行而成就。本愿虽只是誓愿,但在菩萨修行中具殊胜力量,能助菩萨从第七地入第八地,由此逐渐进入佛地,二乘人因无此本愿而不能超越八地,故无法进一步成佛。然本愿须菩萨累劫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充实之,并借助回向之力量将资粮指向本愿,由此完成愿行。第七章从大悲(梵:mahākaru(?)ā)与教化两方面阐明了佛果善。佛之大悲是与二乘四无量心(梵:catvāry apramā(?)āni)之悲无量比较言大,体现在佛发心之彻底和利他能力之广大两方面。大悲重在拔除有情当下所受之苦,但要拔除有情生死之根本苦则只能教授其修解脱法,故大悲与教化实为佛救度之一体两面。而为利他救度,大乘佛教特别弘扬三身或四身说,并施设出相应国土,作为佛永恒教化的基础。但鉴于此类论题之超验性,该章最后借助佛陀救度的一般原则对佛教大悲与世俗正义关系作了分析。由此完成了从世间进入出世间,再由出世间进入世间的循环。

李凯旋[5](2014)在《《再生缘》系列闺阁弹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通俗文学中有一种很独特的文体就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闺阁弹词,然而对她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通俗小说。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多选名作、单部作品研究,而忽略了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选取闺阁弹词有“冠首”之称的《再生缘》及其前传《玉钏缘》、续书《再造天》、仿作《笔生花》四部作品为例,旨在通过文本解读厘清作品之间内容、形式的联系与区别,由此了解闺阁弹词的文体形成及作品思想、艺术上的承继关系,进而深化整个清代闺阁文学研究的力度。引言简单介绍了作者选题的缘起,详细论证了将清代女作者创作的长篇案头弹词命名为“闺阁弹词“的理由,指出“弹词小说”定义的不足,小说与弹词同属通俗文学大类的不同文体,弹词小说的名称不科学。且弹词兴盛的清代,闺秀作者并不以弹词为小说,而作为说唱文学甚至演唱技艺之一种。至民国初,西方小说观念输入,遂有人将弹词与小说并称,实际上二者并不能相提并论。由于女性弹词作品多在闺阁中完成,而闺阁在古代也是女性生活和创作的主要场域,因而作者提出“闺阁弹词“的概念。这在国内属于首次提出,为研究对象准确定位,也探究了一个女作者弹词研究的“元概念”问题。由于本课题研究者甚少,最后简单回顾了《再生缘》系列闺阁弹词作品关系研究的概况。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重点梳理了《再生缘》及其系列作品(统称为四部闺阁弹词)的作者辨析、创作概况与版本情况,明确了作者身份和数量,作品完成大致时间,并参照现有书目材料,对各种版本的特点略加比较,指出不足。第二章论述“四部闺阁弹词”间的关系、创作目的与文体认同。结合作品的自述文对作者之间的呼应、作品的创作动机以及相关作者的文体意识和创作成就感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本章侧重点在作者研究,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对四部闺阁弹词的作者自叙文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闺秀作者对弹词文体的认同,并还原创作的真实意图及作者之间的个体差异。第三章、第四章为四部闺阁弹词各自的主题及其差异,分“一夫多妻”的书写、忠孝节义的宣传、男女平等三个议题展开论述。结合文本深入分析了闺秀作者对于“一夫多妻”的态度以及“一夫多妻”对弹词故事结构模式的影响和渗透。从研究中注意到闺秀作者在书写“一夫多妻”故事的同时,更推崇一夫一妻,此主题书写主要从故事的趣味性和通俗文学此类主题的普遍性考虑。忠孝节义思想的宣传成为四部闺阁弹词的创作宗旨,但具体到每一部作品对忠孝节义的认识各有差异。通过研究发现,闺阁弹词的“忠”适用于君臣、夫妻和主仆之间。而夫妻之间的忠在强调女性忠贞的同时,闺秀作者们更强调男性对婚约的忠实。男性如果背叛原配则将受到种种惩罚性的挫折。“孝”的观念与忠往往相连,但孝主要适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孝做为从皇帝到平民恪守的道德法则,经常被闺秀作者用来制约君权,以达到弃恶扬善的目的。节义并提,则指节妇义夫,实际上体现出男女在道德上的要求平等。节主要指女性的贞节,闺阁作者通过大量贞女烈妇的形象宣扬贞节。但闺秀作者对贞节的理解较一般人更为深刻和全面。义,除了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桥梁,存在于朋友、夫妻、姐妹、兄弟关系之间外,闺阁弹词对义夫形象的塑造可谓与“节妇”对应的男性道德要求,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书写的特征。男女平等思想,闺阁弹词中的男女平等思想主要包含才貌平等,责任平等,人性平等。才貌指在能力和相貌上闺秀笔下男女实现无差别平等,责任平等则指面临国难、家难时,以兄妹、夫妻为首的男女共同担当责任,人性平等则指爱美之心、情感表达的平等。第五章论述四部闺阁弹词的独特艺术特色。从女性化叙事、心理描写、人物塑造和充满悲喜感和幽默感的场面描写来体现。其中笔者首次对作品中的女性生育情节做深入分析。此外充分肯定了闺阁弹词的心理描写和语言幽默的艺术特征。第六章论述四部闺阁弹词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学价值。从闺阁弹词的创作、传播的兴盛、才女文化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的新声三个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四部闺阁弹词在弹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及文学史研究历程和意义来考察其文学价值。结语认为闺阁弹词虽然表彰女性,但并不以贬低男性为代价,四部闺阁弹词用女性的彩笔塑造女性英杰,打破了曹雪芹等男性文人越俎代庖,站在男性角度以弱化、物化女性或刻意贬低男性为目的“才女崇拜”。最后,提出希望动用国家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弹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以及将四部闺阁弹词通过影视化广泛传播,使学界和民众皆能重视这一清代女性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学遗产。附录的自述文总汇,作者特意将四部闺阁弹词卷首卷尾所有的自述文字收集整理并加按语点评,学者由此可以感受、窥见乃至返回闺秀的创作现场,了解其创作历程及身世感怀。

董定一[6](2013)在《明清游历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历活动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点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游历作为小说创作者喜用并善用的主题,广泛存在于明清两代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小说之中。然而长久以来,学界对此类题材的研究和探讨仍有偏颇肤浅之处,尚显不足。本文在考察中即将游历小说这种较有特色的小说类型单独列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系统的讨论它的文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在整体范围内廓清游历小说所统摄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其重做定义与解读。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明前游历小说的流变历程进行扼要的回顾。本章分别以明清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研究范围,对存在于这些时期内的游历小说分别予以简略的梳理和考察,以期把握游历小说的发展演变规律,认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初步确定游历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的存在价值;此外,在从整体上把握游历小说的既定规范的同时,也对少数典范作品的基本特征与美学风貌进行了阐释和论证。第二章主要论述以《水浒传》、《西游记》为代表的明代游历小说。纵观明清游历小说发展史,以侠客或神魔作为主角的游历小说可谓独树一帜,这与《水浒传》、《西游记》的垂范作用是分不开的。《水浒传》借传奇笔法来描绘现实、借游历情节来刻画侠客,作品艺术特征鲜明,基本奠定了后世侠游小说的创作范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而《西游记》在游历结构、域外描写乃至人物、情节、视点的设定等方面更是多有超拔众作之处。应该说,它们对后世《禅真逸史》、《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游历小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与示范作用。第三章主要讨论清代的游历小说。清代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亦是古代小说创作的最后一个黄金期,小说之大兴也带来了清代游历小说的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游历小说所辖属的类别不断增多,才子佳人小说、弹词、神魔小说以及侠义小说中均不乏以游历情节结构故事的作品出现,其中就包括《镜花缘》、《野叟曝言》这样堪与《西游》、《水浒》相颉颃的游历小说杰构;此外,在明代一度沉寂的文言游历小说也在清代迎来了自己的高峰期,产生了一些质量较高的作品。第四章将晚清游历小说单独划出来进行讨论。晚清无疑是中国一个具备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在传统观念与启蒙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于这一时期内的游历小说既在叙事模式、主旨内容等方面深受适时社会环境与文化风气的影响,具有了显着的创新意义,又与传统游历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时期的历险小说、谴责小说、科幻小说乃至意在翻新旧文的神魔小说中,存在着大量以游历来结构情节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意义者莫过于《老残游记》。受到文化氛围、历史背景等客观条件以及创作视野、审美情调等主观条件的共同影响,《老残游记》中的游历叙事既在某些方面摆脱了旧文体、旧思路的束缚,带有一定的现代性;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游历小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对传统游历小说的继承与解构,晚清游历小说也确立了自身在游历小说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五章借助比较文类学的视角来研究跨文化视域中的游历小说。本章重点对自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中西游历小说进行简明扼要的对照探讨,将具有典型意义的西方游历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来与明清游历小说进行类型化的对比参照,继而对颇有相似之处的西方童话《绿野仙踪》与中国小说《西游记》中的游历叙事加以单独考析,以期全面比较二者之中游历叙事艺术特征的异同;此外,出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游历小说独具的文体特征与文学意义的目的,本章还从自然环境、社会构造、文化风气、文学形态等方面入手,探幽抉微,对造成中西游历小说诸多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孙赛男[7](2013)在《《竹眠词》笺注》文中研究指明《竹眠词》是清代乾隆年间着名诗人黄景仁的词集。黄景仁爲诗堪称一代大家,但词名不显,研究现状也不容乐观,仅限於十几篇的学术论文。这与《竹眠词》整理工作的迟缓关系密切。《竹眠词》现无单行本,词作依《两当轩集》传世。自黄氏辞世至今的二百三十年间,学界仅有其中十余篇词的选注,尚无完整的《竹眠词》笺注单行本。我在充分吸取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今所能收集到的黄景仁的所有词篇进行校对、笺注,希望通过此次整理工作,可以给今後的读者、研究者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黄景仁、关注和研究《竹眠词》。论文主要分爲四个部分:前言、凡例、笺注、附录。在前言中,我从整体上分析论述了《竹眠词》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黄景仁和当时清代词坛、词派间的关系等问题。因爲对词人、词作的分析研究不是本论文的核心,所以未能进行穷尽、透彻地阐述。希望通过这篇浓缩性的分析文字,带给大家一个整体上的认知感。凡例则重在说明底本的选用、校勘工作的情况和笺注的体例,是本论文的提纲要领。论文的主体则爲笺注部分,因文本分析非本论文着重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注释中未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过多的阐释,以简洁、准确爲笺注的根本指导思想。附录主要是汇集整理了与《竹眠词》及其作者相关的典籍资料,力争使读者观此论文,便能全面把握《竹眠词》的基本信息。由於现今未见《竹眠词》的单行本,遂按照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黄志述刻本《两当轩全集》中收录的词作顺序,将全部词作分成卷一、卷二、卷三、补遗四稿来进行笺注,汇集成共有二百一十六首词的完整《竹眠词》笺注单行本。此外,对於其中可以确切考证创作年代的词作,我也加以论述证明,并将编年写进笺注之中。因爲《两当轩全集》的诗词是按照编年进行排序的,这样整理既可保留词作的原始面貌,又可爲今後的研究者提供一个严谨准确的本子,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张军益[8](2013)在《谐音广告的模因考论》文中研究指明模因是一种文化复制因子,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作为一种语言模因的谐音广告成功地经历了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递。它促进了广告语言的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模因的自私性和危险性可能会使谐音广告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危害。文章认为,在深入了解模因的特点和复制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有助于降低谐音广告模因带来的负面影响。

邹霞[9](2011)在《纸上的村庄(外一首)》文中研究说明

邹霞[10](2011)在《纸上的村庄(外一首)》文中认为

二、有多少“音缘”可以重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多少“音缘”可以重来(论文提纲范文)

(1)《水石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水石缘》作者及版本考述
    第一节 李春荣考
        一、李春荣之字
        二、李春荣生平考
    第二节 《水石缘》版本考述
        一、《水石缘》版本叙录
        二、《水石缘》版本流变
第二章 郑朗峰及其抄评本研究
    第一节 郑朗峰及其抄评本考
        一、郑朗峰考
        二、郑朗峰抄评本底本考
    第二节 郑朗峰评点形态及分布
    第三节 郑朗峰评点特征
        一、导读性
        二、自赏性
    第四节 郑朗峰抄评本的价值
        一、文本价值
        二、评点价值——非书商非文人的评点视角
第三章 《水石缘》与《红楼梦》关系研究
    第一节 《水石缘》与《红楼梦》关系研究评述
    第二节 《水石缘》与《红楼梦》创作动机比较
    第三节 《水石缘》中的“自叙传”因素
    第四节 《水石缘》情节、语言与《红楼梦》相似之处
        一、《水石缘》情节与《红楼梦》相似之处
        二、《水石缘》语言与《红楼梦》相似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水石缘》主要版本比对
    附录二 《水石缘》郑朗峰评点辑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近代来华传教士公祷书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晚清来华传教士公祷书译介概况
    第一节 中译本公祷书的源流
    第二节 中译本公祷书的种类
第二章 中译本公祷书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近代欧化白话文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早期公祷书译介之始
    第三节 中期公祷书译介之流
    第四节 晚期公祷书译介之最
第三章 中译本公祷书的文学特征
    第一节 中西诗学的互通
    第二节 现代诗歌自由体的先驱
    第三节 救世主腔调的形成
    第四节 宗教意象与中国文化的交织
结语
    第一节 祈祷与灵性文学的开启
    第二节 崇拜与艺术的结合
    第三节 诗性与神性的交融
参考文献
谢辞

(3)佛教音乐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种原生的东方音乐哲学理论模型
    第一节 佛教音乐哲学的历史源流
        一、佛陀时代的应机说法与以乐为喻
        二、菩萨造论对相关学理的精细化
        三、印、汉、藏、南传佛教在音声实践中对其内涵的丰富
        四、东亚世俗音乐的美学实践对其精神的延伸和反哺
    第二节 佛教音乐哲学的学理基础与理论特色
        一、佛学大义与诸宗理趣
        二、解行相应、离边取中、以心为枢
    第三节 佛教音乐哲学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第一章 佛教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及其途径
    第一节 作为缘起法的音乐的产生
    第二节 音乐的存在方式与音心关系
        一、“根、尘、识”三缘和合
        二、唯识所现
        三、音心不二与自性音声
    第三节 音乐的体性
        一、行无常
        二、法无我
        三、寂无生
        四、空无相
        五、一实相
    第四节 佛教认识音乐的特殊途径
        一、四念处中的相关观法
        二、耳根圆通法门
        三、中道观和天台三观
第二章 佛教展示的广大庄严的宇宙音乐图景
    第一节 世间乐
        一、天界之乐
        1、天人音乐生活的总体状态
        2、天界的乐器与音乐设施
        3、天主、天帝的音声或音乐生活
        4、乾闼婆、紧那罗及其音乐
        二、人间之乐
        1、昔时音乐
        2、佛世音乐
        3、北俱芦洲音乐
    第二节 出世间乐
        一、佛音声
        1、声相品质
        2、圆满功德
        3、加持音声
        二、菩萨音声
        三、净土音声
第三章 佛教对音乐功能的辩证态度
    第一节 出于价值否定的禁乐
        一、乐见颠倒
        二、造恶之因
        三、与音乐有关的戒律
    第二节 出于价值肯定的用乐
        一、合理、合法音声之判定
        二、现身说法与修学业处
        三、梵呗等佛教音声的主要用途
        1、课诵
        2、弘化
        3、供养
        4、修行
        5、治疗
第四章 佛教对音乐行为心理的精微分析
    第一节 音乐创作、表演行为的心理机制
        一、前(潜)行为阶段
        1、在经验中熏习阿赖耶识(种子)
        2、自我、欲望、爱及无常如梦等
        二、现行阶段
        1、种子生现行
        2、从意向性到意象
        3、心理运作过程
        三、行为结果(音乐)及其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 音乐接受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知音现象
        一、音乐接受过程
        二、音乐接受中的现、比、非三量
        三、知音现象中的以心印心
    第三节 从瞬间和历史维度看音乐行为
        一、音乐行为中的一念
        二、作为业力因果的音乐行为
第五章 佛教的音乐境界观
    第一节 个体境界
        一、本真
        二、直指
        三、简和
        四、空寂
        五、自在
    第二节 众生境界
        一、慈
        二、悲
        三、喜
        四、舍
        五、平等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中的佛教音乐哲学研究
    第一节 无远弗届的学理启示
        一、理性的实践品格
        二、存在的本质即关系
        三、从人科冲突到人科统合、全科研究
        四、从学术的人生回归人生的学术
    第二节 契理契机的时代需求
        一、佛教音乐哲学与中国音乐哲学美学学术主体性
        二、佛教音乐哲学与中国音乐精神复兴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佛教善观念研究 ——以瑜伽行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议题的择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善(kusala)与福(pu??a): 一个学术争论的考察
    第一节 从道德议题迈入词源分析
        一、锚定善概念之原初争议
        二、kusala与pu??a词源回溯
        三、巴利语词根的新指向
        四、kusala与pu??a的分隔与融合
    第二节 从词源分析走回道德议题
        一、关大眠及其反对者的解决策略
        二、kusala与pu??a整合的未竟之业
    第三节 从道德论域移步价值论域
        一、一个反证: 佛所累积的福德
        二、从伦理探出价值的脉相
        三、构建价值体系的一般阐明
第二章 瑜伽行派善法疏解与体系建立
    第一节 善法的界定
        一、有部的善法定义
        二、瑜伽行派的善法定义
    第二节 善法疏解
    第三节 善观念体系的重构
        一、对象概念与类概念在善法分类中的作用
        二、从福与涅盘中还原之对象概念
        三、四谛: 佛教善法之一般形式
        四、体系构架向观念演绎的过渡
第三章 十善与戒律
    第一节 十善业
        一、十善业的发端及效用
        二、十善之律则性与道德性
        三、否定性律则之主动化澄明
    第二节 律仪戒
        一、罪由心定
        二、部派释律之客观立场与主观立场
        三、有情价值级序可能的两重因
        四、受者在业报实现中之独立性
    第三节 摄善、饶益戒
        一、主动性义务之无限化
        二、价值变更的内在逻辑
        三、价值变更之疑误辨正
第四章 业报与烦恼
    第一节 亲证业报
        一、天眼明在亲证业报中的合理运用
        二、四业报的提出及其解释
    第二节 业性的内构造
        一、为思与意业划界
        二、烦恼之强制力
    第三节 烦恼与识
        一、受生之根源
        二、烦恼与业的重新勾连
        三、识流转之考察
        四、亲证意识流
第五章 苦与道
    第一节 苦的麁重质性
        一、作为价值感受之行苦
        二、苦之麁重义
    第二节 灭苦之道与善心所
        一、缘苦发出离心
        二、“制诸入”的两条路径
        三、从修行实践简出善心所
    第三节 断相缚之根由与策略
        一、相缚的来源
        二、从性空扫相转为瑜伽“三性”
        三、无分别智讹误辨析
        四、断障在现代语境中的再阐释
第六章 本愿与愿行
    第一节 超出效果价值之德性价值
        一、佛之不共法
        二、比较价值感之独立质性
        三、德性价值与效果价值的二分
    第二节 本愿
        一、菩提心、发心与本愿
        二、本愿在菩萨入第八地中的作用
        三、本愿所引菩萨变易生死
    第三节 满愿行的资粮与导引
        一、智慧资粮
        二、福德资粮
        三、两种资粮的历时性原理
        四、实行回向本愿
第七章 大悲与教化
    第一节 大悲
        一、大悲与同情的区分
        二、三缘慈悲的动机界限
        三、大悲的殊胜表征
    第二节 教化之原则与身土
        一、教化的三重原则
        二、法身与教化之关联
        三、身土与四智
    第三节 关于救度之三重驳议
        一、不该救度说之驳议
        二、救度无效说之驳议
        三、救度纵恶说之驳议
结论
    第一节 佛教善观念演绎方式之回溯
    第二节 佛教善观念中遗留的两重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2012-2015)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5)《再生缘》系列闺阁弹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弹词辨析及闺阁弹词正名
    二 《再生缘》系列闺阁弹词研究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作者辨析、创作概况与版本情况
    第一节 作者辨析
    第二节 创作概况
    第三节 版本情况
        一 《玉钏缘》
        二 《再生缘》
        三 《再造天》
        四 《笔生花》
第二章 四部闺阁弹词间的创作关系、创作目的与文体认同
    第一节 阅诵与续写——作者的彼此呼应
        一 替前人补憾——从佚名母女到梁德绳
        二 批评与纠偏——侯芝、邱心如的再创作
    第二节 消闲、抒怀、娱亲和遣愁
        一 《玉钏缘》的消闲
        二 《再生缘》从消闲到遣愁再回归消闲
        三 《再造天》的抒怀
        四 《笔生花》的娱亲与遣愁
    第三节 文体意识与成就感
        一 闺阁弹词的文体认同
        二 阅读群体的女性化
        三 闺秀们的成就感
第三章 四部闺阁弹词各自的主题及其差异(上)
    第一节 《玉钏缘》对一夫多妻的“阳奉阴违”
    第二节 《再生缘》和《再造天》对“一夫多妻”的淡化
    第三节 《笔生花》对一夫多妻的认同和深化
第四章 四部闺阁弹词各自的主题及其差异(下)
    第一节 忠孝节义的女性解读
        一 君臣、夫妻与主仆之忠
        二 孝的代言人:孝女与孝子
        三 夫妻典范:节妇义夫
    第二节 男女平等思想
        一 重才貌平等
        二 重责任平等
        三 重人性平等
第五章 四部闺阁弹词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无处不在的女性化叙事
        一 男女性别身份的置换: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
        二 选材的女性化
        三 审美的女性化
    第二节 曲尽人情的心理描写
        一 密集的心理描写
        二 通过梦境铺叙人物心理
        三 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三节 众星捧月式的人物塑造
    第四节 富于悲喜感与幽默感的场面描写
        一 《玉钏缘》的悲喜感的场面描写
        二 《再生缘》《再造天》与《笔生花》充满幽默感的场面描写
第六章 四部闺阁弹词产生的原因及文学价值
    第一节 四部闺阁弹词产生的原因
        一 闺阁弹词的创作、接受与传播
        二 江南才女文化的影响
        三 “才子佳人”叙事的新声
    第二节 四部闺阁弹词的文学价值
        一 四部闺阁弹词在弹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四部闺阁弹词的文学史研究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6)明清游历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前游历小说
    第一节 先秦:游历小说的萌芽期
    第二节 汉魏六朝:游历小说的发展期
    第三节 隋唐五代:游历小说的继续发展期
    第四节 宋元:游历小说的转型期
第二章 明代游历小说
    第一节 明代游历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水浒传》与明代侠游小说的演变
        2.2.1 明前水浒故事与《水浒传》中侠游叙事的形成
        2.2.2 明代中后期侠义小说与《水浒传》中侠游叙事的转型
    第三节 《西游记》中游历叙事的文本特征与价值意义
        2.3.1 绵延连贯、圆通自如的游历结构
        2.3.2 立足游赏、意在审美的游记特征
        2.3.3 化旧为新、借此言彼的异域描写
        2.3.4 自我转化、不断成长的游历人物
        2.3.5 承继前人、超越创新的冥游叙事
    第四节 以《西洋记》等《西游》仿书为代表的明代后期游历小说
        2.4.1 《西游》仿书之一:以《北游记》、《飞剑记》及《韩湘子全传》为代表的“修行历练”类游历小说
        2.4.2 《西游》仿书之二:以《西洋记》为代表的“朝圣证道”类游历小说
第三章 清代游历小说
    第一节 清代游历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男性游历者的白日梦:清代情爱小说
        3.2.1 清代前中期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宦游情节
        3.2.2 清代前中期艳情小说中的艳游情节
    第三节 女性游历者的白日梦:清代女作家弹词
        3.3.1 清代女作家弹词中的游历结构
        3.3.2 清代女作家弹词中的游历内容
    第四节 众妙毕备、力求新变的幻想类游历小说杰构:《镜花缘》
    第五节 继《水浒传》而有所新变的侠游小说巨篇:《野叟曝言》
    第六节 “聊斋体”文言小说中的游历叙事
第四章 晚清游历小说
    第一节 晚清游历小说的新变
        4.1.1 晚清现实类游历小说的新变
        4.1.2 晚清幻想类游历小说的新变
    第二节 传统特色与现代性兼备的晚清游历小说代表作:《老残游记》
        4.2.1 《老残游记》中的叙事角度:着重限知叙事的游者视角
        4.2.2 《老残游记》中的叙事结构:着重审美情趣的游记框架
第五章 中西游历小说之比较
    第一节 类型篇之一: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之比较
        5.1.1 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形成原因
        5.1.2 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与后世影响
    第二节 类型篇之二: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之比较
        5.2.1 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形成原因
        5.2.2 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与后世影响
    第三节 个案篇:《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之比较
        5.3.1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母题与文化背景
        5.3.2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者与“顽童主题”
        5.3.3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目的与“成长仪式”
        5.3.4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阻碍者与宗教元素、文体背景
        5.3.5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竹眠词》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凡例
竹眠词卷一
    减兰 夜泊采石(一肩行李)
    忆余杭 夜起(录曲红栏欹断沼)
    大有 秋夜有怀,次洪稚存韵(破帽尖风)
    丑奴儿慢 春日(日日登楼)
    贫也乐(一匹马)
    虞美人 闺中初春(绣罢频呵拈线手)
    绮罗香 金陵怀古(何处狮儿)
    临江仙 中秋夜秦淮水榭(三载红桥旧路)
    貂裘换酒 秋蝉(聒耳真无赖)
    前调 秋雁(肃肃穿云缝)
    满江红 感旧(酒渴香消)
    昭君怨 初夏(一字护花消瘦)
    抛球乐 元日病中作(蓦然沈睡惊醒)
    虞美人 吴淞道中(吴淞江上行人去)
    沁园春 阊门夜泊遇郑十一,卽席有赠(君来维扬)
    减兰 题郑濯夫图照(千年风叶)
    酷相思 春暮(犹记去年寒食暮)
    昭君怨(门外月明如昼)
    凤凰台上忆吹箫 洪稚存悼殇女,和韵广之(来是何心)
    兰陵王 十六夜偕稚存泛月溪上,次韵(清光足)
    鹊踏枝 寄龚梓树(记得去年寒食暮)
    又(几度鍼诗愁共寄)
    采桑子 虞山旅舍送稚存归里(荒鸡喔喔山钟歇)
    念奴娇 虞山旅舍夜起,是日稚存归里(迷茫烟树)
    醉春风 幽约(望断青鸾信)
    减兰 中秋夜感旧(露浓烟重)
    又(相思谁说)
    蝶恋花(我是扬州狂杜牧)
    丑奴儿令 春夜(春阴底事浓如结)
    又(珊珊弱骨临风倚)
    减兰 登吴山遇雨(乱山无数)
    满江红 题岳仲子《鄂渚吟》诗後(老子当年)
    又(鄂国王孙)
    又(仆本狂奴)
    虞美人 弈(昨宵博簺今宵弈)
    疏影 秋思(尘衣初典)
    满江红 京口感怀寄洪大稚存、左二仲甫(蒜岭西头)
    点绦唇 春宵(宿酒初醒)
    前调 雨霁(痩骨无情)
    浪淘沙 幽会(连日爱新凉)
    前调 怀闵季心(交识满浮生)
    前调 洪对岩(古渡白云封)
    前调 徐芸圃(人静露漙漙)
    如梦令 晓遇(细雪乍晴时候)
    又(闻说玉郎消瘦)
    又(一阵雀声噪过)
    又(一抹蓬松香鬋)
    沁园春 梦断(袅若轻烟)
    醉花阴 春困(锦幕轻风吹又动)
    千秋岁 花朝(花朝到了)
    莺啼序 郑成斋先生招集白云庵,周幔亭图爲小册,分赋,用曹以南韵(童子何知)
    木兰花慢 月下登虞山,哭邵叔宀先生(君来因底事)
    又(人间呼殆遍)
    风流子 前题(余年刚弱冠)
    又(哲人今萎矣)
    风马儿 幽忆(子规窗外一声声)
    凤凰台上忆吹箫 秋感(试望平原)
    南浦 泊镇海(蛟门中劈)
    水调歌头 仇二以湖湘道远,且怜余病,劝勿往,词以谢之(一事与君说)
    金缕曲 劳濂叔手书《大悲咒》以赠,云“诵此可却一切魔障”,报之以此(落魄吾之分)
    前调 仇丽亭邀饮吴山,卽用前韵(饮啄皆吾分)
    满江红 赠王桐巢(何物书生)
    齐天乐 二月十三夜宴汪笛舫宅(楚天一夜东风到)
    换巢鸾凤 十四夜宴王崑圃宅(日煖新晴)
    氐州第一 花朝(昨夜狂风)
    虞美人 春风(连晨骤煖春衣脱)
    七娘子 山行遇雨(一鞭袅入千山里)
    摸鱼儿 寒食漫兴(梦惊回)
    忆秦娥(湖天阔)
    百字令 登益阳城楼(桃花江上)
    水调歌头 岳阳楼(岂是梦中到)
    霜叶飞 湘江夜泊(倩谁爲问)
    洞庭春色 登黄鹤楼(爲问司勳)
    南浦 江口夜泊(苍茫葭菼)
竹眠词卷二
    风流子 江上遇旧(眞耶其梦也)
    雨中花慢 泊浔阳(未入吴云)
    采桑子 九日题江州海天寺(客愁底事肠回九)
    青玉案 泊石钟山下(噌吰巨响湖心里)
    喜迁莺 舟过马当山下(清江见石)
    忆眞妃 彭泽(冲波輭笛响悠悠)
    望远行 采石(巍然一亩)
    木兰花 慢京口清明(今朝风日媚)
    念奴娇 忆城东旧游,寄稚存、维衍(东城古院)
    前调 京口重访僧寺(蒜峯西路)
    贺新郎 太白墓和稚存韵(何事催人老)
    点绦唇(细草空林)
    醉落魄 当涂客舍醉中感怀(临风痛酌)
    青玉案(春光渐到梅根冶)
    西河 江上闻笛(逢隔浦)
    太常引 空馆(屋多人少梦难成)
    诉衷情(萋萋芳若满平洲)
    卖花声 立春(独饮对辛盘)
    贺新郎 辛卯除夕呈朱笥河先生(一岁过将尽)
    秋霁 立春後一日有感(昨夜春来)
    丰乐楼 闻龚梓树携室之河南,词以寄意(故人巨卿顿首)
    苏幕遮(雪初晴)
    沁园春 壬辰生日自寿,时年二十四(苍苍者天)
    瑞龙吟 人日登高寄左二仲甫(扶头醉)
    金缕曲 观剧,时演《林冲夜奔》(姑妄言之矣)
    前调 岳坟和韵(一吼燕云裂)
    湘春夜月 上元太平府使院登府子城(漫登高)
    谒金门(春寒中)
    梅花引 客病(恹恹闷)
    摸鱼儿 登滕王阁(几何时)
    生查子(笙歌沸地时)
    石州慢 十六夜雨(背手巡牀)
    木兰花慢 十八夜对月(月高才丈五)
    小重山(一掬沧溟泻酒杯)
    茶瓶儿 归雁(雁儿怱怱归去早)
    沁园春 题邵二云《姚江归棹图》(有客朝来)
    谢池春慢 戒饮(酒肠全窄)
    最髙楼(楼上忆)
    虞美人 落梅(枝头桃柳春意闹)
    买陂塘 登白紵山(冷清清)
    鹊踏枝 落梅,和稚存(怪道夜窗虚似水)
    又(莫怨妒花风雨浪)
    前调 春燕(挑菜湔裙犹草草)
    前调 鹧鸪(管甚行人行不得)
    前调 百舌(偏是春来干汝事)
    水龙吟 寒夜披《名山图》,独饮,陶然竟醉(一杯看遍名山)
    春夏两相期 晦日风雨(春寒甚)
    眞珠帘 花朝雨(春阴泼墨人愁坐)
    貂裘换酒 题万黍维《持筹读律图》(那得金如屋)
    行香子(曲唱凉州)
    少年游 初四夜见月(碧天无际暮烟收)
    满庭芳(题下琼签)
    六州歌头 愁(从来此物)
    应天长 题稚存小照(梦梦天正睡)
    卜算子慢 姑孰春感(过年样日)
    风流子 送黍维归宜兴(桃花浮一片)
    念奴娇 清明偕容甫、稚存访城东古院(苍城一角)
    前调 送容甫归眞州(思亲远梦)
    小重山 壬辰三月晦日新安客舍(整整春光客底逢)
    减兰 黄梅(雨颠风驶)
    南浦 寄仇一鸥(一鸥无恙)
    柳初新 七月初二日夜宴(雨声滴碎梧桐院)
    千秋岁 二乔宅旁有井水,常作臙脂色(倾城俊杰)
    一丛花 怀宁道中(小黄茅店睡初酣)
    春风袅娜 中秋夜使院对月(被冰轮入户)
    踏莎行 十六夜忆内(珠斗斜擎)
竹眠词卷三
    玉烛新(影儿何处觅)
    薄悻(斜披毡笠)
    喜迁莺 皖城怀古(荒城一曲)
    菩萨蛮秋海棠(颓垣缺甃臙脂色)
    好事近 阻风江口(一霎起惊猋)
    步蟾宫(一层丁字帘儿底)
    满江红 吴大帝庙(伯也无年)
    丑奴儿 令颍州西湖,半没爲田矣(聚星堂上人何处)
    凤凰台上忆吹箫 七夕舟发练江,诸同人送于紫阳桥上。风雨猝至,匿舟桥下不得出,送者亦散去,排闷爲此(天上团圞)
    高阳台 自涌金门至柳浪闻莺遇雨(问水亭边)
    买陂塘 过聚景园旧址(怪行行)
    青玉案 泛舟丁家山下(湖天漠漠阴晴半)
    江南好(西湖好)
    又(西湖好)
    菩萨蛮 暮游湖山神庙(分明有蝶孤飞去)
    水慢声 宿听水亭(昨夜睡鄕眞妥)
    一丛花 花朝(不成供养不成筵)
    金缕曲 次韵赠剑潭(数语容疏放)
    前调 酒後呈友人,在叠前韵(莫把悲歌放)
    前调 杨西禾招游小秦淮,三叠前韵(急买扁舟放)
    前调 送孙渊如归里,且订白门之游,四叠前韵(忍便归桡放)
    水调歌头 题明春岩图照(爲问绿杨岸)
    青玉案 题金酉书《吟红药图》(乌丝界破笺儿鳯)
    满江红 题高佩之图照(大袖疏襟)
    珍珠帘 雪夜怀蒋耘庄、青阳(一灯孤幌青无色)
    湘月 春夜(犀帘烂尽)
    贺新凉 寿州遇桐城吴竹亭丈话旧,因及甲申岁常州知府潘峨溪先生试童子拔予第一,丈卽先生中表也。先生後作浙江宁绍台道,卒於官(往事爲翁数)
    沁园春 题程仲南印谱,卽索刻小印(刻石鼓诗)
    南乡子 秋夜寄怀维衍(生怕数秋更)
    踏莎美人 发寿阳(背郭依山)
    琵琶仙 留别孙吟秋、程云槎(绿酒红灯)
    江神子(颤提裙钗步苍苔)
    又(端相一霎太津津)
    风流子 怀钱三梦云滁州(去年当此日)
    念奴娇 渡江至京口(铜琵铁板)
    催雪 怀远舟夜忆内(爲语长年)
    沁园春 王述庵先生斋头消寒夜讌,卽席赋呈二首(读万卷书)
    又(久客京华)
    齐天乐 题朱澧泉《梦游图》(玉华久断层城路)
    换巢鸾凤 王述庵先生招集陶然亭(素景商飙)
    湘春夜月 竹帘同蓉裳赋(是何人)
    迈陂塘 蝙蝠(到黄昏)
    石州慢 蒲扇(泽畔苻离)
    水调歌头 题王兰泉先生《三泖渔庄图》(一幅好东绢)
    东风第一枝 送钱献之之西安(易水风寒)
    醉太平 夏夜闻邻院歌声(庭荫绿莎)
    又(灯前眼波)
    又(江城绮罗)
    买陂塘 归鸦,同蓉裳、少云作(倚柴门)
    飞雪满群山 冰花(水欲凝时)
    烛影摇红灯花(蓦地凝眸)
    雨中花慢 不寐(坐夜如年)
    醉花阴 夏夜(烟外钟声飘数杵)
    洞庭春色 帆影(十叶高悬)
    壶中天慢 柝声(九门锁上)
    满江红 瓦松(浪得松名)
    沁园春 送安桂浦之广平(有客长安)
    金缕曲 久不获稚存、薇隐书,时二子同客姑孰(往事君应省)87
    前调 送杨才叔试令甘肃(羡尔抽鞭早)
    摸鱼儿 自题《揖樵图》(记曾听)
    八归 题吴悊甫《湖田书屋图》,卽送其归里(生绡一幅)
    金缕曲 送汪晓山试令江苏(南国蜚声价)
    念奴娇 元夜步月(天街放夜)
    减兰(彩云成队)
    又(芰房含雨)
    百字令 宿王介子先生斋头话旧(荆州初识)
    定风波 和余少云(底因缘)
    貂裘换酒 潞河舟次(行矣吾何憾)
    清平乐 河间晓发(茅檐土锉)
    寒垣春 初九夜金棕亭招饮,病不克赴,词以柬之(後日春来也)92
    御街行 十三夜偕少云同步灯市(城东昨见青旗转)
    月华清 十五夜偕金棕亭、王竹所集少云法源寺寓斋,因偕步灯市(丝麫搓成)
    摸鱼儿 雪夜和少云,时同寓法源寺(怪朝来)
    前调 叠前韵(倚松寮)
竹眠词补遗
    满江红(静念平生)
    迈陂塘 题汤纬堂《吟秋图》(绿阴阴)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传记
附录二 序跋
附录三 集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谐音广告的模因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因理论
二、谐音广告复制和传播的模因论理据
    1.同化:
    2.记忆:
    3.表达:
    4.传递:
三、谐音广告模因的负面影响
    1.模因的自私性和危险性
    2.谐音广告的负面效应
    3.应对谐音广告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10)纸上的村庄(外一首)(论文提纲范文)

冬季等待花开

四、有多少“音缘”可以重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石缘》研究[D]. 刘亚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2]近代来华传教士公祷书翻译研究[D]. 朱艳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3]佛教音乐哲学研究[D]. 周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4]佛教善观念研究 ——以瑜伽行派为中心[D]. 雒少锋. 南京大学, 2015(05)
  • [5]《再生缘》系列闺阁弹词研究[D]. 李凯旋.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 [6]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 董定一. 南开大学, 2013(06)
  • [7]《竹眠词》笺注[D]. 孙赛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8]谐音广告的模因考论[J]. 张军益.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01)
  • [9]纸上的村庄(外一首)[J]. 邹霞.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1(Z2)
  • [10]纸上的村庄(外一首)[J]. 邹霞. 诗歌月刊, 2011(03)

标签:;  ;  ;  ;  ;  

可以重复多少“声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