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辅助教育应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1](2021)在《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水平对未来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对促进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的认知还非常缺乏,其能力也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和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首先要对其素养水平进行诊断。为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规划工具,进一步推进师范生能力培养实践,本研究确定了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研制出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结构模型。接着以素养结构模型为基础,分析编制形成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及自评工具条目池。再次,通过专家论证和实证检验对自评工具各指标及条目描述准确性、相关性、合理性、内容效度进行修订。最后将构建的自评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师范生中进行应用,分析当前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水平,针对现状提出了培养改进策略。本研究开发构建的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共35个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经检验其科学性得到佐证,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经该工具测试后发现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性别、学科间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差异不大,不同年级师范生的素养水平差异明显。师范院校可以使用本研究构建的自评工具对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的素养水平制定相应的教育培养政策。师范生群体也可以根据自评工具评价结果对照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查缺补漏加强学习。
王淼[2](2021)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有一项明确提到: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英语写作是高中生对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大力推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向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类作文评价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虽然此类平台更加适合写作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平台互动性弱、信息传达缺乏即时性等。由此可知,如何借助作文评价系统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具有现实意义。虚拟学习社区以虚拟性、学习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强教学互动等。因此,本研究利用知到教学平台和敏捷方舟易写作搭建集翻转课堂教学管理与英语写作教学于一体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16周的教学研究,以探索该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哈尔滨市某高中进行,选择高二学年的两个班级学生共计97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情况如何?第二,如何在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使用访谈法对第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讨;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目前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了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SPSS24.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四次写作成绩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后,再次对实验班写作成绩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分析和讨论,旨在了解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写作教学的交互性,其中投票、抢答、作文互评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其次,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数据反馈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学情分析,促进个性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通对被试四次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被试的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通过对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为现阶段“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性和参考价值。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周期短、样本容量少等不足之处,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与优化。
郝建秀[3](2021)在《GeoGeBra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逐渐普及,为教师使用软件辅助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高中立体几何内容对学生的直观想象等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选择使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GeoGebra作为一款免费的动态数学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特别是其强大的3D功能,可以将抽象的空间几何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在必要时进行动态演示,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也能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数学教师对GeoGebra软件的了解程度不高,使用频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升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GeoGebra软件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将以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为例,按照以下思路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GeoGebra软件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教师对GeoGebra软件的熟悉程度及使用频次、教师对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教学的态度与看法、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方式、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教师对GeoGebra软件的学习态度五个维度编写调查问卷,并拟定教师访谈提纲。随后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所同水平重点高中的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同时深入课堂观察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查后,对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上述研究,笔者总结出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四项原则:整合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主动参与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同时提出教师使用Geo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六点建议:找准GeoGebra软件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重视板书作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认知负荷和加强软件操作培训。
李赟[4](2021)在《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立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思维,具备基础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辅助学生适应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而设定的中学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和高效课堂研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思维的养成和对学生信息思维的培育都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亦指出,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加速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均衡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但经过调查访谈得出,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但是有效课时短,教学进程慢,教学质量一般,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向和需要。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智慧校园的建设,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高效课堂建设逐步成为了教与学改革的热点。据此,本文根据功能性、易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考虑,选取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辅助,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在经验之塔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高效课堂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兴趣和课程结构,构造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准实验研究法,证明了该模式的实践可行性和教学实效。以期提高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更好的达成教学培养目标。主要研究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高效课堂构建和智慧教学平台应用于课堂的理论成果研读分析,准确领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理论概念,通过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再结合雨课堂平台的功能,对雨课堂平台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构建高效课堂做可行性分析,为后续的模式构建和实践探究提供依据。其次,在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知名理论的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现状,从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目的,一般教学模式所具备的设计要素为基础,创设了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具体教学环节、主要功能特色及应用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论述。最后,通过准实验研究的方法,验证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分别选取前测成绩相近,性别比例和教学状况等相似的两个初中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本研究创设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仍延用传统的讲授加演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最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互动氛围、学生课程参与度、学生课后满意度等标准进行分析对比,并在实验结束时进行成绩测验,分析其与初始成绩的显着性差异。实验得出,实验班的各方面效果兼优于对照班。证明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
曹越[5](2021)在《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驱动的新技术与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各类移动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因此移动情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与线下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本地生活O2O服务成为继电子商务之后新一个万亿级市场,移动O2O开始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拓展到教育、医疗、养老、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大大加速了全社会的整体数字化进程。作为一种基于移动网络和线上线下交互的新型商业模式,移动O2O能够充分发挥手机的便携性、位置的可追踪性、高互动性等优势,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优质服务。技术进步带来了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和信息异质性、复杂性的激增,然而个体的认知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却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当代网络用户面临着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以及巨大的信息搜寻压力,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搜寻效果、改善信息搜寻体验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传统的基于PC端的网络信息搜寻相比,移动O2O情境下的信息搜寻场景和内容更加复杂,且在用户的需求动机、搜寻渠道、方式与策略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与内在逻辑,可见有必要对其展开针对性研究。然而,对于这种融入了线下场景的移动O2O情境下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目前学者们尚未给予足够的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理论成果有待补充。故而,本研究以移动O2O情境为切入点,将用户线上与线下的信息搜寻行为有机融合,在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移动O2O情境下的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整体理论模型及行为的“动机—过程—结果”展开系统性研究,以揭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探寻其影响因素及相应的作用机制,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引导和优化策略,为移动O2O平台和商家改进信息服务及推荐系统、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在全面梳理信息搜寻经典理论、模型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扎根理论与深度访谈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过程、内在机理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全局视角出发,构建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从产生信息需求到结束信息搜寻行为的全过程及行为机理,包括信息需求认知、信息搜寻渠道选择、信息搜寻策略选择、信息筛选与评价和信息搜寻结果五个阶段;并总结归纳了会对该过程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信息素养、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和情感因素等主观影响因素,以及情境因素、技术因素、社群影响、任务特征和产品特征等客观影响因素。新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与规律,拓展了信息搜寻研究情境,是对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后续定量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2)从搜寻动机角度出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挖掘用户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外生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在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动机、机会、能力”(MOA)模型和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作为参考,引入信息需求、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情感因素等新变量,构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借助SPSS 21.0,Smart PLS 3.0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信息需求、努力期望、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意向的正向影响显着,而感知风险则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搜寻意向、便利条件和搜寻能力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只有在三者兼备的条件下,信息搜寻行为才会发生。(3)从搜寻过程角度出发,通过用户实验方法探索了个体特征与任务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过程的影响。采用半受控形式的用户实验方法,在尽量还原真实移动O2O情境的前提下,邀请了48位被试者完成4个模拟情境下的信息搜寻任务,并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屏大师APP)辅以出声思考法采集信息搜寻行为数据。然后以个体特征和任务特征作为自变量、信息搜寻行为指标作为因变量采集相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在不同任务情境下、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用户如何选择信息搜寻的渠道、方式和策略,探索相应的行为规律。其中个体特征通过大五人格特征量表(NEO-FFI)进行测度,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五个维度,任务特征则通过复杂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有助于移动O2O平台与服务提供商针对不同任务情境和用户群体改进搜索系统和交互界面、优化信息资源提供方式,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推荐以及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4)从搜寻结果角度出发,基于信息增益理论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在文献回顾与用户访谈的基础上,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和归纳,最终提取出涵盖用户、信息、技术、环境与渠道五个维度的一共57个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得到313个有效样本。然后运用信息增益理论对各个影响因素与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借助SQL软件计算各因素的信息增益值并进行排序,由此识别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的16个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便捷性、信息有用性、个性化需求满足、位置相关性、经济性、需求认知能力、产品/服务差异性、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时效性、信息技术能力、周边环境、商家服务态度、渠道信任度、界面友好性、可操作性和信息形式)。在此基础上利用SVM算法构建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预测模型,数据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测试集中的分类精确度达到了86.79%,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由此也验证了通过信息增益理论识别出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移动O2O平台和实体商家角度出发,兼顾用户、政府和行业监管方等多个视角,分别提出了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引导策略和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提升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效果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牛丽[6](2021)在《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渐开启教育现代化时代。在此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得在课堂上使用媒体技术表征教学内容,还要具备将技术灵活应用于更新教学观念、开发教学资源、使用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真正做到整合技术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是如此。TPACK的提出为整合技术于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教育技术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同样也是分析整合技术于教学的一种视角,为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能力提供了更明确的发展途径。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必要了解职前教师的TPACK状况。TPACK状况的调查方法多元,包括测验法、课堂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法、访谈法和自评量表法。以往国内关于TPACK的调查研究,测查方法单一,主要以自评量表为主,其他测查方法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尤其缺乏测验研究。不同测查方法能够揭示TPACK的不同侧面,自评量表主要是主观评价个人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有局限,无法揭示TPACK全貌。此外,国内TPACK调查研究较少聚焦于具体内容,TPACK是关于具体学科内容和特定技术的教学知识,可能因学科内容和技术种类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因此测查TPACK需要聚焦具体主题内容。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将TPACK的理论框架确定为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经典框架,该框架由七类知识构成,包括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以及这三类知识交互作用形成的四类复合性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基于此框架,设计了聚焦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两种TPACK测查工具。自评量表改编自土耳其学者Aykut Bulu在2012年编制的“职前小学数学教师整合技术于几何学教学知识的调查量表”,该量表为六点式李克特量表,围绕上述七个维度,包括51道题目。测试问卷是本研究自主编制的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于数学教学(TPACK)状况测试问卷,围绕四个复合维度展开调查,包括简答题和判断题两种类型,以简答题为主,判断题为辅,共11道题目。本研究使用以上两种工具从不同角度测量解职前小学教师的TPACK状况。本研究的测查对象是某省属师范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四年级的师范生,被试已经完成教育实习和教师教育的大部分课程,属于临近毕业的职前教师。运用自评量表,本研究测查了66名职前教师,调查结果发现: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均值为4.44分,各维度状况较好,均值都高于3.5分;其中技术知识(TK)掌握最差,维度均值为4.25分;教学法知识(PK)掌握最好,维度均值为4.62分。在以上测查对象中,50名被试进一步接受了测试问卷的调查。测试结果显示,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得分率为56.46%,四个复合维度状况均超过中等水平,平均得分率均超过50%;其中TPACK维度掌握最好,得分率为64.00%;TPK维度较好,得分率为56.88%;TCK维度欠佳,得分率为51.82%。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48名被试的自评结果与他们的测试结果。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职前小学教师自评总分和测试总分之间为强相关,四个维度的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为中等程度相关,各维度相关性按照由低到高排序为:TPK<PCK<TPACK<TCK,TPACK整体和四个维度的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都达到了显着水平且呈显着正相关,职前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结果越高,其客观测试结果也越高。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职前教师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两者的整体状况和四维度状况都存在显着差异,试卷总得分和四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都是自评量表得分高于纸笔测验得分,职前教师自我感觉的TPACK要高于实际水平,其中PCK维度差异最大,自评结果明显高于测验结果,TPACK维度差异最小,自评结果和测验结果之间在综合维度上差异最小。本研究揭示了职前教师的TPACK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前教师整合技术于数学教学的水平。研究结果有助于审视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成效,反思教师培养模式的利弊,从而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通过自评量表和纸笔测验调查职前小学数学教师TPACK状况,发现两种测量工具所揭示的教师TPACK整体水平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具体维度的表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表明TPACK测量有必要综合采用多元的测量工具,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反映教师TPACK的状况。
姜振葳[7](2021)在《ASSURE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也在教育行业广泛实施,广大教师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具有特殊性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也导致了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际应用时比较随意,因此很容易产生教学材料的选择困难,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等问题。在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更为普遍,而阅读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课堂设计也需要重视。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改变教师应用随意的问题,本研究将以某中学的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ASSURE模式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的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以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采用ASSURE模式辅助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能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将ASSURE模式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中能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次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访谈法以及实验研究法来进行,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使教师们意识到ASSURE模式的实践意义,从而将其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中,使教学设计更具连贯性,进而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兴趣,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
李茵[8](2021)在《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大数据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与决策支撑的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正在完成“假设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巨大转变,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政府治理、国家安全等提供新的动能。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丰富和拓展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推动管理升级,给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带来许多新的重要课题。其中面向健康服务供给侧的决策支持、决策引导和决策创新中的数据驱动、数据价值转换问题即是管理学、数据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更是情报学应对大数据环境开展智慧型情报服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健康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者的观念都随之变化。数据驱动对医院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提升医疗管理决策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分析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为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对策及建议。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医院管理评价”与“数据驱动决策”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以及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法、结构方程法、统计分析法、机器学习法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围绕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在已有BASM模型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管理决策场景的特殊性,探索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运行机理,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以梳理驱动的路径,理清其中的内在逻辑。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旨在分别回答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据本身如何转化并如何嵌入到医院管理决策过程中,二是医院中能够支持并且推动数据驱动决策的途径是什么。第四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了面向医疗管理领域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编码面向医院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经过饱和度测试,最终识别出了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对影响因素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一步验证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变量的权重和关系。阐述各个因素对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关系,验证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第六章整合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支持医院管理决策全过程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探讨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根据已构建的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进行基于DRGs分组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和医生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实证研究,修正和完善已构建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基于现有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模型,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处理过程模型包括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处理过程。决策处理过程既是数据处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展示与应用,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前推已有数据的老化和错误,补充和修正数据处理过程。而数据处理过程以决策处理过程中的阶段性需求为导向,能嵌入到决策处理过程的所有阶段,为决策处理的全流程服务。支持过程模型主要涉及两用户一技术。两用户包括数据分析人员和管理者,使能技术是创建和改进能够嵌入到操作系统的分析工具,这三个主体不能割裂独立,而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同时存在,共同对数据和决策进行处理,支持处理过程模型运转。(2)系统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影响因素。对主观及客观上影响管理者数据驱动决策的因素进行整合和相关分析,确定四个核心影响因素范畴分别是医疗数据质量,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和管理者信息素养,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发现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能受到管理者信息素养、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正向影响,其中管理者信息素养最强,其次是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者信息素养、决策目标均有影响,对医疗数据质量的影响要强于管理者信息素养;医疗数据质量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对决策目标具有正向影响。(3)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打造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医院数据质量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医院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医务人员的信息技术、高效化管理增效医院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模型的实现,提出模型优化建议。(4)基于DRGs的肺癌医疗服务绩效分析实证研究。模拟医院管理中运用DRGs分组工具解决绩效问题的真实场景,应用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优化DRGs分组,优化绩效管理。研究最终确定性别、年龄、入院途径、离院方式、住院次数、医保付费方式、是否手术、合并症严重情况八个因素为影响肺癌医疗服务费用的因素,构建了8个DRGs分组,其中合并症严重程度、是否手术、住院次数是决策树分组的分类结点变量。选用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DRGs总权重、CMI)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绩效管理。
陆雅楠[9](2021)在《智能蔬菜种植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EM教育因其强调跨学科、动手实践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与21世纪技能,近年来广受世界各国研究者关注。如何使用新兴技术促进STEM教与学也渐受重视,当前我国软硬件结合的STEM教育实践热潮乍起,但能真正整合跨学科知识的课程却尚在开辟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与STEM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式学习模式,同时又满足跨学科教学目标、注重问题解决与项目式学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协助学习的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研究开发智能蔬菜种植为主题的STEM课程,并进行实践与教学评估。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法,设计了智能蔬菜种植STEM课程,该课程设计经由教育技术、科学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以兴趣拓展课程形式在上海市某中学实施,课程共11个模块并开展14周的教学活动。资料搜集包括前后测问卷、半结构化访谈、学生学习手册与作品、汇报录像及教师观察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蔬菜种植STEM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关于智能技术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对开源硬件和传感器、物联网工具、智能应用程序等智能技术的概念理解、学习动机与信心,但对编程和算法的学习并无显着性影响。通过智能蔬菜种植STEM课程的学习,能够显着提升学生农业领域知识与学习动机。最后针对STEM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估提出建议。
王建瓴[10](2021)在《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文中提出人机交互方式在朝着更符合直觉、更低的用户学习成本方向发展,体感交互技术应运而生,并进入教育领域。“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游戏化学习与学校教育进行整合成为一种趋势。本研究以初中科学课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基于体感交互技术,在具身认知理论、游戏理论和心流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和开发一款教育游戏。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流程,对目标学段学生进行了前期调研和调研数据分析。然后结合调研结果和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的设计原则。最后研究者本人在此基础上,借助Unity和Kinect传感器,设计和开发了一款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在游戏开发完成后,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对象是上海市某初中七年级两个班,共计70名学生。通过后测和延后测试题,学习参与度量表,心流量表,技术接受度量表和访谈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教育游戏辅助教学的班级和没有教育游戏辅助教学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在后测和延后测上都不存在统计学上显着差异。但辅助加入教育游戏的班级学生的总参与度和认知参与方面和对照组产生了显着差异,说明将教育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研究还发现,学生在使用教育游戏时整体的心流水平较高,同时学生们对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接受度较高。但可能是由于Kinect的识别技术不够完善,学生在感知易用性维度,相较其他维度,得分略低。此外,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对技术接受度没有差异,男生女生都可以同样受益于教育游戏辅助教学的课程。
二、计算机辅助教育应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辅助教育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聚焦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工智能素养 |
2.1.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 |
2.1.3 自评工具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素养理论 |
2.2.2 教育测评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人工智能素养相关研究 |
2.3.2 素养评价相关研究 |
2.3.3 评价工具开发的步骤 |
2.3.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与意义 |
3.1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 |
3.1.1 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梳理 |
3.1.2 内涵与特征 |
3.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结构 |
3.2.1 素养构成要素分析 |
3.2.2 素养结构分析 |
3.2.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模型 |
3.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意义 |
3.3.1 有助于师范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挑战 |
3.3.2 促进师范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构建 |
4.1 构建原则 |
4.2 指标构建与题项编制 |
4.2.1 量表指标分析 |
4.2.2 自评工具题目编制 |
4.3 指标与题项内容修订 |
4.3.1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 |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4.3.4 基于两次专家咨询的综合分析 |
4.4 区分度及信效度检验 |
4.4.1 项目分析 |
4.4.2 因子分析 |
4.4.3 自评工具构成 |
4.5 本章小结 |
5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应用 |
5.1 工具应用设计 |
5.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分析 |
5.2.1 应用结果分析 |
5.2.2 分析结论 |
5.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应用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支持翻转课堂教学 |
(二)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翻转课堂教学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与现实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
(三)国外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
(四)国内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发展 |
(三)国外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
(四)国内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一)国外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二)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三)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建构主义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一)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
(二)合作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合作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一)深度学习理论概述 |
(二)深度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深度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四、三种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高中英语写作测试卷 |
(二)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四)访谈提纲 |
(五)知到教学平台 |
(六)敏捷方舟易写作平台 |
(七)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 |
四、研究过程 |
(一)研究准备阶段 |
(二)研究前测阶段 |
(三)研究阶段 |
(四)研究后测阶段 |
五、课堂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确定教学目标 |
(三)确定课程内容 |
六、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一)课前阶段 |
(二)课中阶段 |
(三)课后阶段 |
七、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研究样本的情况分析 |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
(三)研究后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 |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成绩 |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研究反思与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的局限 |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四次英语写作测试试题 |
附录二 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三 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及转写记录 |
附录五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测试成绩汇总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GeoGeBra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趋势 |
(二)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教师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一)Geo Gebra软件辅助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
(二)Geo 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应用研究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一)Geo Gebra软件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
(二)Geo Gebra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 |
三、研究现状总结 |
第三章 相关介绍与理论基础 |
一、动态数学教学软件的相关介绍 |
(一)Geo Gebra的相关介绍 |
(二)其他常见动态数学教学软件的相关介绍 |
(三)Geo Gebra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CIA) |
(三)认知负荷理论 |
第四章 Geo Gebra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说明 |
(四)调查结果的统计与总结 |
二、教师访谈 |
(一)访谈目的和对象 |
(二)访谈实录 |
三、高中立体几何课堂实录 |
(一)课堂实录背景 |
(二)片段一: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结构特征 |
(三)片段二:二面角 |
(四)课堂实录分析 |
四、Geo Gebra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现状及分析 |
(一)教学现状及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一、Geo Gebra软件的使用原则 |
(一)整合性原则 |
(二)合理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动态性原则 |
二、Geo Gebra软件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建议 |
(一)找准Geo Gebra软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
(二)重视板书作用 |
(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
(四)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
(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
(六)关注学生认知负荷 |
(七)增加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 |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的局限 |
二、研究的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选题背景 |
2.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二、核心概念、理论依据、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雨课堂 |
2.高效课堂 |
3.教学模式 |
(二)理论依据 |
1.经验之塔理论 |
2.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
3.高效课堂理论 |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本章小结 |
三、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设计 |
1.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
2.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三)调查实施与统计 |
1.问卷发放与回收 |
2.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问卷数据整理和分析 |
4.教师访谈统计分析 |
(四)调查结论 |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有效课时短 |
2.学生学习需求强烈,但教学进程慢 |
3.课程教学偏于应试,教学质量一般 |
4.学生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期待 |
5.教师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向 |
本章小结 |
四、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一)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概述 |
1.平台功能介绍 |
2.平台安装 |
(二)雨课堂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优势 |
1.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3.学生反馈为导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
4.平台多样功能有利于实现教学最优化 |
(三)基于雨课堂平台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目的 |
1.凸显学习主体性 |
2.实现双重能力培养 |
3.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
4.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
(四)基于雨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要素 |
1.主题 |
2.教学目标 |
3.教学策略 |
4.教学过程 |
5.观察与评价设计 |
(五)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
1.课前分层预习,独学设问 |
2.课上小组合作,群学互助 |
3.课上实践探究,分工合作 |
4.课上精彩展示,对抗互辩 |
5.课后不留作业,对学互帮 |
(六)模式运用注意事项 |
1.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教学过程 |
2.注重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 |
3.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灵活使用 |
4.雨课堂平台使用注意事项 |
本章小结 |
五、基于雨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
(一)实验设计 |
1.实验对象 |
2.实验目的 |
3.实验假设 |
4.实验变量及工具 |
5.课前结构性分组 |
6.实验前测 |
(二)实验过程实施 |
1.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案例 |
2.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案例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1.学习成绩 |
2.课堂监测数据对比 |
3.满意度调查 |
(四)实验结论 |
1.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 |
2.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
本章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做了调研 |
2.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3.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二)研究创新点 |
1.研究视角创新 |
2.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证明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3: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读硕期间研究成果 |
(5)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概念界定 |
1.4.1 移动O2O |
1.4.2 信息搜寻 |
1.4.3 信息搜索与信息搜寻的区分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信息搜寻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1.2 认知理论 |
2.1.3 人机交互理论 |
2.2 信息搜寻行为经典理论与模型 |
2.2.1 问题解决理论 |
2.2.2 意义建构理论 |
2.2.3 ASK理论 |
2.2.4 信息搜寻行为模型 |
2.3 国内外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 |
2.3.1 国内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热点分析 |
2.3.2 国外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热点分析 |
2.3.3 信息搜寻研究述评 |
2.4 移动O2O研究综述 |
2.4.1 移动O2O概述 |
2.4.2 国内外移动O2O研究现状 |
2.4.3 移动O2O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模型构建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分析 |
3.1.2 研究方法介绍 |
3.2 数据收集 |
3.2.1 样本选择 |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2.3 数据分析工具 |
3.3 编码过程 |
3.3.1 开放性编码 |
3.3.2 主轴性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5 模型构建与阐释 |
3.5.1 信息搜寻行为过程 |
3.5.2 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分析 |
4.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4.2.1 “动机、机会、能力”(MOA)模型 |
4.2.2 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 |
4.2.3 研究模型构建 |
4.2.4 研究假设提出 |
4.3 研究方法设计 |
4.3.1 问卷设计 |
4.3.2 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3 多重共线性与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4.4.4 模型验证 |
4.5 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过程的实验研究 |
5.1 研究问题 |
5.2 研究设计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样本选择 |
5.2.3 实验任务设置 |
5.2.4 研究变量测度 |
5.2.5 实验流程设计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3.1 个体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
5.3.2 任务特征对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
5.4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2 数据采集 |
6.2.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影响因素集 |
6.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6.3 基于信息增益理论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模型构建 |
6.3.1 信息增益值计算 |
6.3.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6.3.3 关键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6.4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预测模型构建与精度分析 |
6.4.1 支持向量机(SVM)建模 |
6.4.2 预测模型构建与精度分析 |
6.5 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引导与优化策略 |
7.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引导策略 |
7.1.1 触发用户信息需求 |
7.1.2 提高用户信息素养 |
7.1.3 改善信息搜寻环境 |
7.2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优化策略 |
7.2.1 提高信息质量 |
7.2.2 提升服务质量 |
7.2.3 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3.1 研究局限性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过滤式问卷 |
附录2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3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驱动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4 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
(二)教育信息化下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
(三)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理论的丰富发展 |
(四)小学数学教师TPACK测查研究亟待加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编制聚焦于小学数学TPACK测试工具 |
(二)双重测查职前小学教师TPACK状况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TPACK概念产生的背景 |
(一)PCK定义 |
(二)PCK构成要素 |
(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源起 |
二、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与框架 |
(一)国外TPACK内涵与框架研究 |
(二)国内TPACK内涵与框架研究 |
三、TPACK的调查研究 |
(一)表现性评价法 |
(二)量表法 |
(三)测验法 |
(四)访谈法 |
四、TPACK发展研究 |
(一)教师TPACK能力发展途径研究 |
(二)影响教师TPACK发展因素研究 |
五、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TPACK的测查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一)自评量表的改编 |
(二)纸笔测验的编制 |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被试的选择 |
(二)调查的组织实施 |
(三)评分标准和评分信度检验 |
(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状况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的整体状况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的各维度具体状况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状况与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的整体水平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的各维度表现 |
三、职前小学教师自评结果与测试结果的比较 |
四、对职前教师TPACK状况的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状况较好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整体和各维度状况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三)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之间相关且存在显着差异 |
二、讨论 |
(一)职前小学教师技术知识(TK)较差,亟待提高 |
(二)职前小学教师制作课件能力薄弱 |
(三)职前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不够完整 |
(四)职前小学教师缺乏运用技术于教学过程后的反思工作 |
(五)职前小学教师TPACK水平存在两级分化状况 |
(六)目前TPACK状况调查缺乏多元测量研究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一)被试样本数量有限 |
(二) “图形与几何”对数学内容的代表性有限 |
(三)对TPACK状况的成因研究有待深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职前小学数学教师TPACK自评量表 |
附录2 职前小学教师TPACK现状调査问卷 |
附录3 研究邀请信 |
附录4 职前小学教师TPACK调查问卷的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ASSURE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与阐释 |
(一)ASSURE模式的概念界定与阐释 |
(二)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概念界定与阐释 |
二、关于ASSURE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ASSURE模式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ASSURE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国外关于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ASSURE模式应用于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相关理论依据 |
一、加涅九段教学理论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实验研究法 |
四、研究过程 |
(一)实验前 |
(二)实验中 |
(三)实验后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 |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 |
二、实验前数据分析 |
三、实验后数据分析 |
四、实验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从教师的角度 |
(二)从学生的角度 |
三、趋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数据驱动决策的研究现状 |
1.3.2 数据驱动医疗健康领域决策的研究现状 |
1.3.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研究现状 |
1.3.4 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5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
2.1 医院管理相关概念 |
2.1.1 医院管理 |
2.1.2 医院管理评价 |
2.1.3 医院管理者 |
2.2 决策支持相关理论 |
2.2.1 西蒙决策理论 |
2.2.2 数据驱动决策相关理论 |
2.3 信息链理论 |
2.3.1 信息链与信息技术 |
2.3.2 “信息”上溯到“数据”带来的变化 |
2.3.3 信息链视域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 |
2.4 BASM模型 |
2.4.1 BASM模型的产生 |
2.4.2 BASM模型的研究现状 |
2.4.3 基于BASM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研究 |
2.5 相关研究方法 |
2.5.1 扎根理论 |
2.5.2 结构方程模型 |
2.5.3 决策树算法--CHAID |
2.6 相关应用场景 |
2.6.1 医疗服务绩效 |
2.6.2 DRG在医疗服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
3.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驱动过程模型 |
3.1.1 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运行机制 |
3.1.2 BASM的过程模型 |
3.1.3 基于BASM过程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
3.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要素分析 |
3.2.1 驱动要素 |
3.2.2 需求要素 |
3.2.3 支持要素 |
3.2.4 要素间关系 |
3.3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中数据处理过程 |
3.3.1 医疗数据存在的问题 |
3.3.2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原则 |
3.3.3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 |
3.4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运行机制 |
3.4.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信息链转化过程 |
3.4.2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制定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
4.1.1 研究问题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研究程序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对象选取 |
4.2.2 资料收集 |
4.2.3 信效度检验 |
4.3 编码分析 |
4.3.1 开放式编码 |
4.3.2 主轴编码 |
4.3.3 选择性编码 |
4.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阐释 |
4.4.1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
4.4.2 影响因素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界定 |
5.1.1 医疗数据质量维度 |
5.1.2 信息技术维度 |
5.1.3 医院组织管理维度 |
5.1.4 管理者信息素养维度 |
5.1.5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维度 |
5.2 相关研究假设 |
5.2.1 医疗数据质量 |
5.2.2 信息技术 |
5.2.3 医院组织管理 |
5.2.4 管理者信息素养 |
5.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问卷修正 |
5.4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
5.4.1 研究对象 |
5.4.2 样本量的选择 |
5.4.3 信度分析 |
5.4.4 样本分布 |
5.4.5 样本数据相关性 |
5.5 效度分析 |
5.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6 基于结构方程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修正 |
5.6.1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6.2 模型基本适配评估 |
5.6.3 假设检验的结果 |
5.7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5.7.1 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
5.7.2 医疗数据质量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3 信息技术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4 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5 医院组织管理对管理者信息素养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6 医院组织管理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7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8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7.9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研究 |
6.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构建 |
6.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机制 |
6.2.1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目标 |
6.2.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特征 |
6.2.3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过程 |
6.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6.3.1 医疗数据质量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
6.3.2 信息技术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
6.3.3 医院组织管理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
6.3.4 管理人员素养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
6.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对医院管理的提升策略 |
6.4.1 提升医疗数据质量 |
6.4.2 发挥信息技术使能作用 |
6.4.3 发挥医院组织管理支持作用 |
6.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实证研究 |
7.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
7.2 原发性肺癌患者的DRGS分组 |
7.2.1 数据基础 |
7.2.2 数据纳入 |
7.2.3 术语映射 |
7.2.4 DRGs分组结果对比 |
7.3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 |
7.3.1 基于决策树的原发性肺癌患者DRGs细分组模型 |
7.3.2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指标 |
7.3.3 医生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
7.3.4 科室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
7.4 讨论 |
7.4.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 |
7.4.2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 |
8.1 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病案组DRGS分组情况 |
附录2 医生组DRGS分组情况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与致谢 |
(9)智能蔬菜种植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的重要性 |
1.1.2 软硬件结合的STEM课程在我国初见雏形 |
1.1.3 人工智能进入K-12 教育 |
1.1.4 智能种植教育议题渐受国际关注 |
1.2 研究目的 |
1.2.1 研究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3.1 智能技术 |
1.3.2 STEM课程 |
1.3.3 智能蔬菜种植 |
1.3.4 智能种植教育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STEM课程设计 |
2.1.1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STEM课程设计模式 |
2.1.2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STEM教学活动设计 |
2.1.3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STEM课程评估 |
2.1.4 人工智能教学相关案例分析 |
2.2 智能种植教育课程相关案例 |
2.3 国内外智能种植教育相关研究 |
2.3.1 国外智能种植教育相关研究 |
2.3.2 国内智能种植教育相关研究 |
2.3.3 美国智能种植STEM课程案例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流程 |
3.4 研究工具 |
3.4.1 智能技术的学习态度问卷 |
3.4.2 智能技术概念理解、学习动机与信心问卷 |
3.4.3 农业领域知识学习动机问卷 |
3.4.4 访谈提纲 |
3.4.5 教学软硬件工具 |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课程设计 |
3.7 预研究 |
3.8 课程实施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课程对学生关于智能技术的学习态度的影响 |
4.2 课程对学生智能技术概念理解、学习动机与信心的影响 |
4.3 课程对学生农业领域知识与学习动机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估的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学生关于智能技术的学习态度前后测问卷 |
附录 B 智能技术概念理解、学习动机与信心前后测问卷 |
附录 C 农业领域知识与学习动机调查前后测问卷 |
附录 D 教学设计专家评估问卷 |
附录 E 本研究课程的课程设计 |
附录 F 学习手册(节选部分展示) |
附录 G 课堂观察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感交互技术进入教育领域 |
1.1.2 具身认知理论的提出 |
1.1.3 游戏化学习兴起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技术介绍与概念界定 |
1.3.1 Kinect |
1.3.2 体感技术 |
1.3.3 教育游戏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具身认知理论 |
2.1.2 游戏理论 |
2.1.3 心流理论 |
2.2 体感交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2.3 教育游戏研究的现状 |
2.3.1 国外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
2.3.2 国内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
2.4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案例分析 |
2.4.1 案例选取 |
2.4.2 案例分析 |
2.4.3 案例总结 |
第三章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 |
3.1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流程 |
3.2 前期调查分析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 |
3.2.3 问卷设计 |
3.2.4 数据分析 |
3.2.5 调查结论 |
3.3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理论分析 |
3.4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原则 |
3.4.1 平衡游戏性与教育性 |
3.4.2 以学生为主体 |
3.4.3 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入游戏 |
3.4.4 融入有意义的身体交互 |
3.4.5 合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
3.4.6 恰当的游戏时长 |
3.4.7 游戏中渗透德育 |
3.5 体感技术硬件设备选择 |
第四章 基于体感交互技术的教育游戏案例开发 |
4.1 教学相关分析 |
4.1.1 学习目标 |
4.1.2 学习者与学情分析 |
4.1.3 学习内容分析 |
4.1.4 教学策略分析 |
4.2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 |
4.2.1 系统总体框架 |
4.2.2 故事背景设计 |
4.2.3 游戏流程与规则设计 |
4.2.4 游戏功能与界面设计 |
4.2.5 游戏激励和反馈机制 |
4.3 教育游戏开发技术实现 |
4.3.1 游戏开发环境 |
4.3.2 游戏技术开发 |
4.3.3 数据库设计 |
4.4 发布与测试 |
4.4.1 游戏发布 |
4.4.2 游戏测试 |
第五章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应用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研究对象 |
5.1.3 实验变量 |
5.1.4 研究工具 |
5.1.5 实验方案 |
5.2 实验实施 |
5.3 数据分析 |
5.3.1 学习成绩分析 |
5.3.2 学习参与度数据分析 |
5.3.3 心流体验分析 |
5.3.4 技术接受度问卷分析 |
5.3.5 访谈结果分析 |
5.4 讨论与总结 |
5.4.1 教育游戏带来更高的学习参与 |
5.4.2 教育游戏使学生产生较高心流 |
5.4.3 用户技术接受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1.1 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 |
6.1.2 实证研究 |
6.2 研究特色 |
6.3 不足与建议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
附录B 参与度量表 |
附录C 心流量表 |
附录D 技术接受度问卷 |
附录E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计算机辅助教育应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D]. 王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D]. 王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GeoGeBra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D]. 郝建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D]. 李赟. 延安大学, 2021(11)
- [5]移动O2O情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D]. 曹越. 吉林大学, 2021(01)
- [6]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D]. 牛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ASSURE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姜振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D]. 李茵. 吉林大学, 2021(01)
- [9]智能蔬菜种植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陆雅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D]. 王建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