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柱牵引的生物力学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星,党建军,贾承明,伍均,郑宇[1](2021)在《长安朱氏骨伤流派治疗颈椎病学术思想撷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安朱氏骨伤流派作为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长安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已传承至第五代。其中,颈椎病治疗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奠基期"筋骨并重"学术思想主要为朱氏手法,包括推椎法、背伸折顶法、旋颈法;发展期"筋骨并重,理筋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为前屈牵引旋转法;成熟与拓展期"筋骨并重,理筋为主,调补肝肾"学术思想主要为脊柱牵引状态下定点整复手法(党氏手法),并口服展筋丹或颈眩方,配合颈椎静力对抗功能锻炼、枕头高度个体化选择。通过梳理长安朱氏骨伤流派传承脉络及对颈椎病的认识、治疗思路,本流派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和传承特色的颈椎病诊疗学术思想。
闫沛春[2](2021)在《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分别作用于L4、L5棘突,在不同牵伸时长、椎体移动高度不同的情况下观察中度退变椎间盘及椎间关节、脊髓神经根的应力变化情况,分析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治疗腰椎间盘中度退变的生物力学变化情况,为临床改良手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前期建立模型的方法:扫描1名健康志愿者全腰椎CT图像和MRI图像,将影像资料导入专用软件,建立正常全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及脊髓神经根模型,通过有限元网格划分,进行材料参数的设定,对边界条件进行假定,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后,进行模型参数调整的方法获得中度腰椎间盘退变及脊髓神经根的全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2.模型有效性验证:对L1-S1全腰椎模型L1终板上表面加载竖直载荷400N及运动附加力矩10N·M,来模拟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这六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腰椎结构组织生物力学特性,验证模型时边界约束条件,将数据与以往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对腰椎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进行验证。3.确定作用应力范围值:利用DR摄片机分别拍摄倒盖金被手法作用L4、L5棘突前后的腰椎侧切片,测量L4、L5棘突的安全移动范围为10cm。牵伸压力随着椎体移动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借助压力传感器测量腰椎后伸扳法正常操作时医生手掌对于受试者腰部的压力范围为3.6~9.9kg,最大压力为99N,约100N。故牵伸力度为35N~100N,并且以5N为步长进行作用。4.确定牵伸时长范围值:综合考虑受试者的耐受程度及施术者的体力情况,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的操作时长一般不超过30s,团队前期已研究在30s内腰椎内部的应力情况。本课题在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持续牵伸时长下的有限元仿真及生物力学分析(同一力度下分别作用于L4、L5棘突时,在5s、10s、......30s时腰椎内部的应力变化情况)。5.分析牵伸后的腰椎应力应变情况:根据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分别作用L4、L5棘突时,观察并计算在不同牵伸时长、椎体移动高度不同情况下L3-L4、L4-L5、L5-S1椎间盘、椎间关节、脊髓神经根、椎间盘与脊髓神经根相对位移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1.作用力于不同棘突时椎间盘的应力变化:在L4、L5棘突分别施加不用作用力,椎体移动高度不同,L3-L4、L4-L5、L5-S1椎间盘的受力随着作用力即椎体移动高度逐渐增加,且各椎间盘应力也逐渐增大。作用力于L4棘突导致的L3-L4椎间盘应力降幅约-36%~-15%,L4-L5椎间盘应力降幅约-71%~-12%,L5-S1椎间盘应力降幅约-64%~-16%;作用力于L5棘突时导致的L3-L4椎间盘应力降幅约-73%~-20%,L4-L5椎间盘应力稍增大,增幅不明显,L5-S1椎间盘应力降幅约-80%~-54%;2.作用力于不同棘突时椎间关节变化:当L4-L5、L5-S1椎间盘发生中度退变后,作用力于L4或L5棘突时,L1-S1椎间关节应力峰值均有增加,作用于L4、L5棘突导致的L1-S1椎间关节应力增幅约39%~153%和41%~102%,L4-L5椎间盘中度退变与L5-S1椎间盘中度退变之间的差异不太明显;3.作用力于不同棘突时脊髓神经根的变化:作用力于L4、L5棘突时,脊髓神经根结构的受力随着椎体移动高度的增大逐渐增加,且应力峰值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当L4-L5、L5-S1椎间盘发生中度退变后,作用力于L4棘突时脊髓神经根应力峰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作用力于L5棘突时脊髓神经根应力峰值有所降低,且均以L4-L5椎间盘中度退变组对脊髓神经根应力变化较显着;4.作用力于不同棘突时脊髓神经根与椎间盘的变形差异:作用力于L4、L5棘突时,脊髓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的相对位移随着椎体移动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L4-L5、L5-S1椎间盘发生中度退变后,作用力于L4棘突时脊髓神经根与椎间盘的变形差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力于L5棘突时脊髓神经根与椎间盘的变形差相对正常有所增大。5.不同作用时长时腰椎应力变化:从整体受力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牵伸时长增加,椎间盘、椎间关节、脊髓神经根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15s-25s内达到应力峰值,后缓慢降低至应力稳定状态。中度椎间盘发生退变与正常组相比,大概相差5s-10s左右。结论1.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分别作用于L4、L5棘突时,随着椎体移动高度的增大,中度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椎间盘、椎间关节、脊髓神经根的应力不同程度的增大且无应力集中表现,说明该手法分别作用L4、L5棘突时,对中度腰椎间盘退变具有一定的疗效;2.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分别作用于L4、L5棘突时,随着牵伸时长逐渐增加,腰椎椎间盘、椎间关节、脊髓神经根在15s-25s内达到应力峰值后其应力峰值缓慢降低至稳定,建议临床行该手法治疗时的作用时长范围在15s-25s内;3.在L5-S1椎间盘中度退变模型中,作用力于L5棘突时对脊髓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相对位移较明显,提示该手法会增加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的间距,减小对神经根的刺激,改善患者的神经根症状。
肖亮星[3](2021)在《牵引锻炼颈托研制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约占60%-70%,颈椎牵引是其重要非手术治疗途径。本文基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康复理论指导,研制牵引锻炼颈托;通过临床试验研究牵引锻炼颈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的作用,分析了牵引干预对受试者颈椎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了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颈椎的生物力学影响。本文通过牵引锻炼颈托的设计研制,及其临床试验研究和生物力学分析,明确其临床适应症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1)基于颈椎牵引重量、时间、角度的设计理念,临床安全、有效、良好顺应性的设计原则,历经6次设计构想与方案评估,研制得到牵引锻炼颈托。(2)招募20名神经根型颈椎病志愿者,使用牵引锻炼颈托进行静力牵引和颈肌抗阻锻炼30分钟,每天2次,疗程4周,整体评价法、JOA评分法、VAS评分法和NDI评分法评价临床症状,Borden和CCI测量法评价颈椎生理曲度,颈椎CT影像资料三维重建测量各椎间孔面积。(3)采集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颈部CT影像资料,三维重建获得颈椎全节段完整有限元模型,在头颈位置前屈20°不同牵引力线方向(前倾20°、10°、中立位0°、后倾10°、15°)进行受力分析。结果:(1)研制成由上托、下托、牵引和锻炼结构组成的牵引锻炼颈托。上托托于下颌骨和枕骨及下托托于肩部进行固定。通过手动牵引和前屈、后伸阻抗自主运动锻炼颈肌肉。其牵引行程改变0-35mm,牵引力线范围是前倾25°至后倾15°,头颈位置改变范围是前屈20°至后伸45°,具颈椎固定和抗阻锻炼功能。(2)临床研究发现牵引锻炼颈托显着降低受试者的整体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后Borden和CCI测量参数分别增加46.54%和36.21%,提示其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治疗主要增加C4-C5和C5-C6椎间孔面积。(3)有限元分析发现,牵引可以增加椎间孔的上下径,且随牵引角度增加而提高。牵引提高关节突关节间距,降低钩椎关节间距,牵引提高颈部下段关节突应力。椎间盘前端间距随从前到后牵引力线改变提高,椎间盘后端间距趋势与前端相反。牵引提高椎间盘髓核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结论:研制具有颈部固定、有效牵引和抗阻锻炼三大功能的牵引锻炼颈托,安全性和顺应性良好。该产品可以显着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调整颈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孔面积,调节颈椎应力分布,恢复正常生理弯曲和生物力学特征。本研究基于产品研制、临床试验和生物力学分析,揭示牵引锻炼颈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为其临床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余洋阳[4](2020)在《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脊柱侧弯在青少年及幼儿中出现越来越普遍。由于患者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侧弯Cobb角每年以2°-5°逐渐增长,严重时影响患者的心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现在对脊柱侧弯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大类,手术治疗主要有内置入器械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对患者活动限制小,能够较大保证脊柱继续健康生长,但容易造成并发症,对未发育成熟的患者身体极大伤害。目前对青少年及幼儿患者治疗思路为改善其侧弯程度、肺活量和疼痛,其次防止造成心肺功能的损伤,待生长期过后,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有石膏外模矫正和支具矫正。支具矫正需要根据患者体态进行定制,与石膏外模矫正相比,价格高昂。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石膏外模矫正患者脊柱侧弯。本文发现石膏外模制造过程,医生费时费力,极大浪费医疗资源,为减轻医生的工作量,提高脊柱矫正工作效率,本文应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要求,设计研发了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旨在为医生脊柱矫正工作提供帮助。主要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集合TRIZ理论、FBS功能模型、模糊层次分析和遗传算法等多个创新设计理论,对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建立概念设计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的设计过程进行指导。首先总结用户需求,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对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需求做定性分析,为后续设计提供指导。通过该概念设计模型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得到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建立产品组成机构的形态学矩阵,通过遗传算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得到符合设计者需求的产品设计方案。(2)产品设计方案并没有考虑机构之间的兼容性,基于实际生产使用要求,对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进行详细的产品设计。根据人机工程学确定机构参数,建立与人体尺寸契合的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基于三维建模软件Solidedge进行数字化建模。对升降机构建立数学模型,运用Matlab目标优化,建立符合目标的各结构参数。对布带支撑装置中的相关参数分析计算,得到布带的选用标准与符合设计要求滑块结构参数。利用稳定系数法校核操作台的稳定性。(3)对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布带自锁装置自锁稳定性分析,得到装置自锁性能最佳时滑块位置。对升降机构及机架在上升运动工况下,得到各构件的应力云图,验证升降机构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保证设备安全性。最后根据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本产品的使用情况反馈,证明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为医生利用石膏矫正法治疗患者脊柱侧弯过程中提供了有利帮助,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强度,提高医生治疗工程的方便性,根据新的石膏外模工艺过程,提高了石膏外模质量,使石膏外模矫正患者脊柱侧弯效果更佳。
邹一鸣[5](2019)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置钉策略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它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脊柱畸形疾病,主要在生长发育期发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尽管AIS病因学暂时尚未明确,但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来看都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息息相关。在病情演变过程中,椎体发育的不平衡以及脊柱、骨盆的倾斜与旋转导致的基座不稳均对角度的进一步加重有着重要影响;从各种理论支撑下的治疗方法来看,支具的发展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等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都在以生物力学特性为重要研究对象。其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技术的发展使AIS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手术效果及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是目前手术治疗AIS的“金标准”。内固定技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昂贵的费用却使很多患者望而生畏,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甚至放弃手术治疗。在实际手术中,对于家庭贫困的患者,许多脊柱外科医师选择减少置钉数目,以尽可能减少手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但在手术过程中常常只凭个人经验,临场发挥,减少螺钉的个数及位置都相对随意,缺乏生物力学方面研究证据的支持。而且,减少置钉数目对于患者病情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已有的通过验证三维有限元脊柱模型,将椎弓根螺钉数据代入,模拟临床上常用的几种选择性置钉方案,通过大量的观察手术情境,在计算机模拟时尽量贴合实际操作,采集在上钉、上棒、旋棒、回弹、锁紧全过程中的应力数据,通过实时计算机力学云图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探究最佳的置钉方案,并返回临床工作中加以验证并长期随访,以期得出选择性置钉的最佳适用方案。【研究方法】1、建立椎弓根钉、螺帽和棒模型2、确定选择性置钉的策略3、模拟手术过程和分析【结果】1、拔出力:本研究选取受力最大的椎弓根螺钉,在椎弓根螺钉长度方向选取20个不同的截面,计算每个截面的钉子拔出力,矫形方式1的钉子最大拔出力为12.4N,矫形方式2的钉子最大拔出力为15.7N,矫形方式3的钉子最大拔出力为28.6N。从钉子拔出力来看,矫形方式1最佳,矫形方式3最差。2:接触应力:矫形棒和椎弓根螺钉为滑动接触,矫形棒上的接触应力可以直观的看出不同部位椎弓根螺钉的受力大小。图10为不同矫形方式的接触应力,从图中可以发现,矫形方式1的接触应力在棒的两端分布较大,最大接触应力为256.9MPa。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在转棒过程中,棒的两端受力最大,应是重点关注部位。矫形方式2的接触应力为277.8MPa,数值大小与分布与矫形方式1相似。接触应力发生在棒与椎弓根钉接触的地方,棒的两端应力分布较大,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在转棒过程中,棒的两端受力最大,应是重点关注部位。矫形方式3的接触力分布与矫形方式1和2相似,最大接触应力为305.2MPa,数值均比其它两种矫形方式大,接触应力发生在棒与椎弓根钉接触的地方,棒的两端应力分布较大,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在转棒过程中,棒的两端受力最大,应是重点关注部位。从图10中可以发现接触应力的分布,棒的两端接触应力值均为最大,该部位应该是重点关注部分,容易发生钉棒的失效断裂。从接触应力的数值来看,矫形方式1和2的接触应力大小相近,而矫形方式3的接触应力明显大于矫形方式1和矫形方式2。说明矫形方式3是最容易发生钉棒失效的。该结果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应力相符。【结论】在按照矫形方式1予以模拟置钉时,钉棒的拔出力和接触应力最小,力学性能优于全钉置钉法,可以用于AIS手术矫形治疗。
王显[6](2019)在《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将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与单纯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评估归甲止痛胶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也为归甲止痛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山西省中医院脊柱外科符合标准的76例患者,收集时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将入选试验的7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归甲牵引组)38例和单纯牵引(单纯牵引组)38例,经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归甲牵引组: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疗法。我们让患者饭后口服归甲止痛胶囊,4粒每次,一日三次,每日于我院门诊行牵引治疗,专人负责牵引,治疗时间3周。单纯牵引组:单纯牵引疗法,每日于我院门诊行牵引治疗,专人负责牵引,治疗时间3周。牵引方法:采用枕颌牵引带悬吊式牵引疗法,患者坐位,眼睛平视前方,颈椎前屈,牵引角度控制在10o左右,以患者感觉舒适的角度为准,牵引重量起始5kg,按0.5kg标准递增,最重不超过患者体重1/10,每天1次,每次30min,治疗时间3周。归甲牵引组、单纯牵引组共同辅以健康宣教育,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镇痛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3月后观察复发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归甲牵引组与单纯牵引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得出Z=-2.6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疗效好于单纯牵引。(2)治疗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甲牵引组与单纯牵引组的VAS、镇痛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归甲止痛胶囊能够改善颈部疼痛。(3)治疗后,通过比较归甲牵引组与单纯牵引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归甲止痛胶囊能够改善颈椎功能。(4)通过比较归甲牵引组与单纯牵引组复发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归甲止痛胶囊降低颈型颈椎病复发率。(5)通过用药期间安全性的观察,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将归甲止痛胶囊应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是安全的。结论通过本临床试验可知,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牵引;在改善疼痛方面,归甲牵引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单纯牵引组,说明归甲止痛胶囊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在改善患者颈椎功能方面,归甲牵引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牵引组,说明归甲止痛胶囊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活动;归甲牵引组复发率明显降低,说明归甲止痛胶囊对颈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通过用药期间安全性的观察,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可以将归甲止痛胶囊应用于治疗颈型颈椎。
白锦毅[7](2019)在《人体动态生物力学优化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脊柱侧凸中常见的类型,常发生于青春期的女性,部分病人的脊柱侧凸会因未能及时诊治而发展加重,引起躯体严重畸形,后期往往会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和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这给患者身心健康都造成严重危害。随着对AIS诊治的观念不断革新和内固定矫形器械不断发展,研究脊柱侧凸病因、病理、发病机制、治疗及后期转归过程中内在生物力学的变化,对脊柱侧凸的诊治水平和疗效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脊柱侧凸的内在生物力学的变化,学者们开始采用新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有限元法进行实体脊柱的模拟,从而解决临床脊柱侧凸的问题。但建立好的模型都与真实个体的生物力学行为表现相差甚远,其对实体脊柱模拟的过程及结果准确性较低,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目的本研究利用基于姿态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测量仪结合纵向牵引连续评估Lenke 1型主胸弯AIS患者冠状面Cobb角-纵向牵引力关系,从而获得AIS患者动态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通过术前获取柔韧性不同的两名患者术前薄层三维螺旋CT数据,通过有限元法逆向建立Lenke 1型AIS患者脊柱侧凸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患者自身的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对建立好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和验证,从而建立符合临床需要的AIS患者脊柱侧凸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1.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利用基于姿态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测量仪结合纵向牵引连续评估Lenke 1型主胸弯AIS患者冠状面Cobb角-纵向牵引力关系,从而获取Lenke 1型AIS患者动态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2.人体动态生物力学优化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选择两名柔韧性不同的Lenke 1型AIS患者,术前通过本院三维螺旋CT影像设备对AIS患者进行术前常规脊柱低剂量薄层(<1mm)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影像学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Mimics17、GeomagicStudio2014以及Hypermesh等相关建模软件完成分离、重建、网格划分、赋值及力学分析等操作,从而建立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几何模型,并对有限元模型各解剖结构和组织属性参照既往文献报道进行初步材料参数赋值。然后通过对比第一部分获取的动态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建立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垂直牵引实体脊柱试验。在动态牵引过程中不断对影响脊柱生物力学的椎间盘等附属组织结构的材料参数比较和调节,使得建立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不仅几何外观表现与实体脊柱一致,并且模型在生物力学行为的功能特性上符合患者实际情况,最后通过几何外观和功能特性两个方面对模型的仿真性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1.基于研究基础,我们选择课题组前期研发的基于姿态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测量仪和脊柱侧凸牵引架结合,对Lenke 1型的患者在纵向牵引力动态变化的情况下进行冠状位Cobb角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每名Lenke 1型AIS患者均有特异的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Lenke 1型AIS患者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随着纵向的牵引力的增大而减小。通过比较不同患者的生物力学在体反应曲线可以动态、全面掌握Lenke 1型AIS患者间生物力学的差异。2.本研究成功建立柔韧性高和低各一例的Lenke1型AIS患者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患者自身特异脊柱的动态生物力学反应性特征曲线成功地对模型进行功能特性的个性化调整。三种包含几何外观和功能特性方面验证实验显示本研究建立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仿真模拟脊柱侧凸患者实际情况,并可满足后期进行脊柱侧凸相关模拟试验的要求。结论1.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基于姿态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测量仪和脊柱侧凸牵引架创新获取Lenke 1型AIS患者的生物力学在体反应曲线,这是评估脊柱柔韧性的一种新的方法,其可减少患者X线暴露及其相关经济费用,动态地评估脊柱侧凸的柔韧性,并为后期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2.本研究成功建立柔韧性高和低各一例的Lenke1型AIS患者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患者自身特异脊柱的生物力学反应性特征曲线成功地对模型进行了功能特性的个性化调整。三种包含几何外观和功能特性方面验证实验显示本研究建立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仿真模拟脊柱侧凸患者实际情况,并可满足后期进行脊柱侧凸相关模拟试验的要求。
周灵[8](2018)在《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对正常腰椎应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3D FEA)观察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在不同顶推高度时对正常腰椎L1-L5各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应用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获取顶推高度参数:利用DR机(东芝,日本)获取腰椎中立位及最大过伸位的腰椎侧位片,测量得出L3约发生了 10cm位移变化。2.模型构建:采用16排螺旋CT机(西门子,德国)获取1名健康自愿者T12-S1节段 CT 图像,利用 Mimics 16.0(Materialise 公司,比利时)、Geomagic Studio 2014(Raindrop 公司,美国)、Hypermesh 13.0(Altair公司,美国)、MSC.Patran 2012(MSC.Software公司,美国)等软件建立正常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3.模型验证:取模型L1椎体上表面施加400N垂直载荷,10 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等工况,测量不同工况下腰椎活动度,将计算结果与已发表文献结果对比,验证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有效性。4.生物力学分析:根据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操作特点,在已验证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垂直于L3棘突施加100N载荷,模拟11种顶推高度(Ocm、1cm、2cm、3cm...10cm),采用 MSC.Nastran2012 软件(MSC.Software 公司,美国)计算不同顶推高度下正常腰椎各节段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前纵韧带的应力值及分布情况的变化。结果1.本研究所构建的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共计59172个节点,275652个单元;椎体、椎间关节、纤维环和髓核模型采用四面体单元;韧带采用弹簧单元,全腰椎各结构之间保持网格节点协调对应。模型仿真度高,并通过有效性验证,可反映正常全腰椎结构形态及生物力学特性。2.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在0-10cm顶推高度下各结构应力范围如下:(1)椎体:L1椎体为6.79~42.60MPa,L2椎体为14.70~90.10MPa,L3椎体为25.90~117.00MPa,L4 椎体为 16.50~88.60MPa,L5 椎体为 15.70~100.00MPa;应力大小比较为L3>L5>L2>L4>L1(2)椎间关节:L1-L2椎间关节为1.36~11.40MPa,L2-L3椎间关节为3.92~24.30MPa,L3-L4椎间关节 5.17~31.30MPa,L4-L5椎间关节 4.41~29.50MPa;应力大小比较为 L3-L4>L4-L5>L2-L3>L1-L2。(3)椎间盘:L1-L2椎间盘约1.36~7.36MPa,L2-L3椎间盘约1.64~7.82MPa,L3-L4椎间盘约1.52~9.20MPa,L4-L5椎间盘1.25~8.71MPa。应力大小比较为L3-L4>L4-L5>L2-L3>L1-L2。(4)前纵韧带:应力最值基本保持在2.47~21.20MPa之间。3.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作用下腰椎各结构应力—顶推高度折线图显示随着顶推高度的升高,各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前纵韧带的应力呈近似线性递增趋势。结论1.在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过程中,顶推高度是影响正常腰椎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前纵韧带应力的因素。2.应力最大值主要分布在椎弓根、椎板、椎间关节等腰椎后部结构,以腰椎下节段最明显,因而临床应用注意控制顶推高度防止后部结构受损。
李建利[9](2018)在《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对肝肾亏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对肝肾亏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提供一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方法:依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选取2017年01月至2018年02月间肝肾亏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屈髋屈膝抱滚法功能锻炼和中药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屈髋屈膝抱滚法功能锻炼即患者仰卧,屈膝屈髋,双手抱膝,膝关节贴在胸前,团身成球状,前后往返翻滚动作,每组锻炼滚动20~30次,约10min,2组/日;中药汤剂,水煎煮200ml为1剂,1剂/日,早、晚饭后1次(100ml/次)温服。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治疗: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即患者仰卧平躺四维脊柱牵引仪上,悬吊双下肢,使臀部抬离牵引床面,髋关节与躯干呈90°,牵引时间20~30min,2次/日。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患者的VAS评分、CODI评分,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的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分别对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分别对患者的VAS评分、CODI评分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结束时,对照组治疗后在VAS评分、CODI评分等方面均比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在VAS评分、CODI评分等方面均比治疗前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和活动功能障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5.86%,试验组对比对照组疗效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课题研究期间,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屈髋屈膝抱滚法功能锻炼配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能够改善肝肾亏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二者联合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治疗效果更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云杰[10](2017)在《悬吊运动训练对腰椎受力安全性预测仿真》文中认为悬吊运动训练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为了更好地研究悬吊运动促进人体躯干核心肌肉收缩而产生训练效果,需要组建数学力学模型来进行腰椎受力安全性预测。但是采用当前预测方法进行安全性预测时,无法计算出悬吊运动训练对腰椎间盘应力影响,存在预测误差大的问题。提出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法的悬吊运动训练时腰椎受力安全性预测方法。先在LS-DYNA有限元软件下,利用虚拟裂纹闭合理论给出患者脊柱因其生理性前后凸转折处,表述患者在悬吊运动训练时腰椎逐渐增大负荷的受力动态过程,得到患者腰椎受力薄弱环节动态应力和其区域节点力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计算出患者的脊柱牵引在仰卧载荷和双下肢悬吊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得到患者的双臂悬挂下屈膝以手臂承受体重而产生的腰椎受力冲击波强度,对悬吊运动训练对腰椎受力情况进行安全性预测。仿真结果表明,改进预测方法可为研究脊柱内部结构的生理特性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脊柱牵引的生物力学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牵引的生物力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长安朱氏骨伤流派治疗颈椎病学术思想撷要(论文提纲范文)
1 筋骨并重——奠基期 |
2 筋骨并重,理筋为主——发展期 |
3 筋骨并重,理筋为主,调补肝肾——成熟与拓展期 |
4 典型病案 |
5 小 结 |
(2)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步骤 |
2.1 研究对象 |
2.2 全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 确定作用力度范围 |
2.4 确定牵伸时长范围 |
2.5 分析手法作用后腰椎各节段应力应变情况 |
研究结果 |
1 倒盖金被手法作用不同高度时腰椎各节段应力云图变化 |
1.1 正常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组应力云图 |
1.2 L4-L5 椎间盘中度退变+脊髓神经根组应力云图 |
1.3 L5-S1 椎间盘中度退变+脊髓神经根组应力云图 |
2 南少林手法作用不同应力时腰椎应力峰值变化 |
2.1 手法作用不同力度时椎间盘的应力峰值(MPa) |
2.2 手法作用不同力度时椎间关节的应力变化(MPa) |
2.3 手法作用不同力度时脊髓神经根的应力峰值(MPa) |
2.4 手法作用不同力度时椎间盘与脊髓神经根的相对位移差值(mm) |
3 南少林手法作用不同时长时腰椎受力分析 |
3.1 手法作用于L4 棘突时不同时长下的腰椎受力分析 |
3.2 手法作用于L5 棘突时不同时长下的腰椎受力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退变的认识 |
1.1 腰椎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病机 |
1.2 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分期与治疗 |
2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 |
2.1 推拿手法治疗腰痛的中医认识 |
2.2 推拿手法治疗腰痛的作用机制 |
2.3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 |
3 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分析 |
3.1 手法作用的椎间盘生物力学特性 |
3.2 手法作用的椎间盘与脊髓神经的变形差的生物力学特性 |
3.3 倒盖金被手法作用退变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
4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牵引锻炼颈托研制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
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生物力学研究 |
5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概况 |
6 颈椎牵引技术的应用研究概况 |
7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颈椎牵引技术的牵引锻炼颈托研制研究 |
1 试验方法 |
2 试验过程 |
3 试验方案评估 |
4 试验结果 |
5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牵引锻炼颈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作用 |
1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病作用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
1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1 结果与讨论 |
2 特色与创新 |
3 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脊椎侧弯治疗方式 |
1.2.1 手术治疗治疗脊柱侧弯 |
1.2.2 保守方式治疗脊柱侧弯 |
1.2.3 幼儿脊柱侧弯治疗方案的选择 |
1.3 石膏矫形技术及其面临的困境 |
1.4 矫形石膏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1 国外矫形石膏床发展现状 |
1.4.2 国内矫形石膏床现状 |
1.5 课题意义与来源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脊柱矫正操作台的概念设计系统模型 |
2.1 基于Kano模型的产品功能分析 |
2.1.1 Kano模型分类 |
2.1.2 产品需求的模糊聚类 |
2.2 产品功能结构模型的建立 |
2.2.1 产品功能的分解 |
2.2.2 基于FBS模型功能结构的表示 |
2.3 产品设计问题的求解 |
2.3.1 TRIZ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 |
2.3.2 技术冲突分析及解决原理 |
2.3.3 物理冲突分析及其解决原理 |
2.3.4 物质-场模型 |
2.3.5 TRIZ理论解决设计问题的流程 |
2.4 产品方案评价与选择 |
2.4.1 基于遗传算法的方案评价 |
2.4.2 适应度函数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概念设计 |
3.1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用户需求 |
3.1.1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医学功能需求 |
3.1.2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放边需求 |
3.2 基于模糊聚类理论的产品需求属性分析 |
3.3 脊柱矫形多功能操作台功能模型的建立 |
3.3.1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功能分解 |
3.3.2 FBS功能模型 |
3.4 幼儿脊椎矫正操作台设计冲突 |
3.4.1 物理冲突分析与解决 |
3.4.2 技术冲突与物质-场模型 |
3.5 石膏外模制造方案得改进 |
3.6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方案的确定 |
3.6.1 构造形态学矩阵 |
3.6.2 基于遗传算法的方案评价 |
3.6.3 多功能脊柱操作台方案选择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功能脊椎矫正操作台的设计 |
4.1 基于人机工程学对多功能脊柱操作台尺寸设计 |
4.1.1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的设计指标 |
4.2 多功能脊椎矫正操作台总体结构 |
4.3 液压升降装置 |
4.3.1 液压系统 |
4.3.2 升降机构参数设计 |
4.4 移动操作平台的设计 |
4.4.1 支撑平台得设计 |
4.4.2 布带张紧装置 |
4.4.3 导轨固定装置 |
4.5 多功能辅助装置 |
4.5.1 头部牵引机构 |
4.5.2 腿部牵引机构 |
4.5.3 胯部牵引装置与其他辅助装置 |
4.6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的稳定性校核 |
4.6.1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倾覆力的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
5.1 布带自锁机构的稳定性分析 |
5.1.1 布带自锁机构的研究与意义 |
5.1.2 布带自锁机构关键参数设置 |
5.1.3 布带自锁机构的失效形式 |
5.1.4 布带自锁机构的模型构造与仿真 |
5.1.5 后处理与结果分析 |
5.2 升降机构关键零部件强度分析 |
5.2.1 升降机构及底架强度评价准则 |
5.2.2 升降机构有限元分析中相关设置 |
5.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 腿部牵引装置支架有限元分析 |
5.3.1 支撑架分析参数设置 |
5.3.2 后处理及结果评价 |
5.4 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使用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置钉策略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Lenke1 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和优化的介绍 |
一、AIS三维有限元的建立 |
二、已建立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研究与优化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置钉密度下矫形过程的模拟和钉棒应力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置钉密度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或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情况处理 |
2.4 统计学处理 |
3.疗效观察指标 |
3.1 临床疗效评价 |
3.2 VAS、镇痛评分 |
3.3 颈椎活动度 |
3.4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统计分析 |
4.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镇痛评分、NDI评分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
4.5 两组复发率的比较 |
5.安全性评价 |
6.讨论 |
6.1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6.2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6.3 归甲止痛胶囊治疗颈型颈椎病 |
6.4 牵引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
7.本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人体动态生物力学优化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
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 引言 一、资料与设备 二、检查方法与统计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实体动态生物力学优化 引言 一、建模对象与设备 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三、生物力学真实性验证过程 四、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
(8)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对正常腰椎应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前期实验内容 |
2.1 获取L3位移变化值 |
2.2 确定顶推高度参数设置范围 |
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生物力学分析 |
3.1 相关设备及软件 |
3.2 获取腰椎CT图像数据 |
3.3 全腰椎几何模型重建 |
3.4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3.5 材料参数的设定 |
3.6 边界条件的假定 |
3.7 验证模型有效性 |
3.8 加载力学参数,计算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不同顶推高度各结构应力云图 |
1.1 顶推高度0cm计算分析 |
1.2 顶推高度1cm计算分析 |
1.3 顶推高度2cm计算分析 |
1.4 顶推高度3cm计算分析 |
1.5 顶推高度4cm计算分析 |
1.6 顶推高度5cm计算分析 |
1.7 顶推高度6cm计算分析 |
1.8 顶推高度7cm计算分析 |
1.9 顶推高度8cm计算分析 |
1.10 顶推高度9cm计算分析 |
1.11 顶推高度10cm计算分析 |
2 数据汇总对比分析 |
讨论 |
1 脊柱手法床介绍 |
2 三维有限元在中医腰椎手法的应用 |
3 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中医作用机制 |
4 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
5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对肝肾亏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纳入病例的临床完成情况 |
2 两组病例的可比性分析 |
2.1 一般情况对比 |
2.2 治疗前VAS评分、CODI评分 |
3 疗效评价指标 |
3.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CODI评分比较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4.1 一般安全监测项目 |
4.2 不良事件记录及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DS的认识 |
1.1 关节突关节角对DS的影响 |
1.2 退化椎间盘不能有效抑制剪切应力 |
1.3 局部软组织病理性改变 |
1.4 内分泌因素 |
1.5 躯干肌群功能减退 |
1.6 肥胖加大剪切应力 |
2 祖国医学对DS的认识 |
3 治疗方法 |
3.1 手术治疗 |
3.2 西医药物治疗 |
3.3 中医药物治疗 |
3.4 推拿手法治疗 |
3.5 针灸、针刀疗法 |
3.6 牵引治疗 |
3.7 功能锻炼 |
3.8 支具制动治疗 |
3.9 其他治疗 |
4 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的理论依据 |
5 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的优势及作用原理分析 |
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6.1 疗效分析 |
6.2 安全性分析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脊柱牵引的生物力学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安朱氏骨伤流派治疗颈椎病学术思想撷要[J]. 张博星,党建军,贾承明,伍均,郑宇. 陕西中医, 2021
- [2]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分析[D]. 闫沛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牵引锻炼颈托研制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理研究[D]. 肖亮星.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4]多功能脊柱矫正操作台的设计与研究[D]. 余洋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置钉策略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D]. 邹一鸣.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归甲止痛胶囊联合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 王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人体动态生物力学优化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仿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D]. 白锦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8]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对正常腰椎应力的影响[D]. 周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9]仰卧下肢悬吊牵引法对肝肾亏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建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10]悬吊运动训练对腰椎受力安全性预测仿真[J]. 王云杰. 计算机仿真,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