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结石治疗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白景奇,田晓娟,乔英[1](2021)在《DECT在阴性胆结石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胆结石的分类、病因及常用胆结石诊断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双能CT(dual-energy CT,DECT)在阴性胆结石检出及成分分析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为克服DECT对小结石检出的局限性、细化对阴性胆结石成分的分析且进行大样本量研究。
白景奇[2](2021)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胆囊阴性结石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胆囊阴性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0年7月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同时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63例胆囊阴性结石患者。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获取常规平扫图像(TNC)、有效原子序数图、虚拟单能量图(40-200ke V)及虚拟平扫图像(VNC)。测量阴性结石与邻近胆汁CT值及有效原子序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在TNC及VNC图像中,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结石的密度及可视度进行评分。计算40ke V-200ke V图像中阴性结石与邻近胆汁的差值、TNC与VNC图像中阴性结石与胆汁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有效原子序数及单能量图像(40ke V)区分阴性结石与胆汁的准确性。结果:虚拟单能量图(40-50ke V、90-200ke V)中胆囊阴性结石的CT值与邻近胆汁的CT值明显不同,并且40ke V能级水平下阴性结石与邻近胆汁的对比度明显高于200ke V;阴性结石的有效原子序数明显低于胆汁;采用ROC曲线评估有效原子序数及单能量图像(40ke V)区分阴性胆结石与胆汁的准确性,分别以7.11及6.10为阈值区分阴性结石与邻近胆汁,其特异度分别为83.92%、84.75%,敏感度为82.32%、93.2%,AUC分别为0.90、0.89。虚拟平扫图像中胆囊阴性结石及胆汁的CNR明显高于常规平扫图像。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诊断阴性结石方面有较高的价值,可以优化对胆囊阴性结石显示,提高对阴性结石的检出。
熊菲[3](2021)在《CT能谱成像对胆系结石的评估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胆系结石在能谱扫描模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下,平均CT值、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 atomic number,Zeff)、能谱衰减曲线斜率(Slope)及钙水比值(calcium water ratio,CWR)参数对判断结石成分的价值;探究GSI条件与常规螺旋CT扫描条件下,对胆系阴性结石的诊断价值;探究GSI条件不同单能量下测量结石大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在2018年11月~2021年3月期间,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手术取出的胆系结石108枚,且结石完整无破裂,大小均大于5mm。应用红外光谱分析仪作为胆系结石成分诊断的“金标准”,其中单一成分结石为81枚,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红素钙结石、碳酸钙结石和羟基碳酸磷灰石结石4类。将结石分别用超高端(Revolution)能谱CT行GSI扫描和常规螺旋CT扫描,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成分结石CT值、Zeff、CWR的差异性,采用秩和检验比较Slope差异性。将81枚结石用X线机扫描,其中42枚结石未显影,为阴性结石。将体模用GSI和常规CT120千伏峰值(kilovolt peak,k V)扫描,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条件下阴性结石的检出率,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阴性结石和胆汁CT值差异。测量GSI条件下40千电子伏(kilo electron voltage,ke V)~140ke V(间隔10ke V)下图像结石大小,将测量大小与实际结石大小(游标卡尺测量结果为“金标准”)做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用红外光谱分析仪进行结石成分分析,108枚结石中,可认定为单一成分的结石有81枚,将81枚胆系结石分为4组:其中胆固醇结石50枚、胆红素钙结石19枚、碳酸钙结石9枚以及羟基碳酸磷灰石结石3枚。Zeff、Slope、CWR、以及120k V下的平均CT值分别为:胆固醇结石7.67±0.88、-0.89(-1.54--0.13)、-0.00±0.00、16.33±3.01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胆红素钙结石10.42±0.65、18.21(12.11-22.39)、0.43±0.10、761.46±223.46HU;碳酸钙结石15.73±0.64、36.34(34.64-37.45)、0.73±0.16、1398.32±265.04HU;羟基碳酸磷灰石结石15.78±0.58、37.12(35.43-38.64)、0.72±0.11、1483.23±185.31HU。经统计学分析,碳酸钙结石与羟基碳酸磷灰石结石的Zeff、Slope、CWR、以及混合能量120k V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两两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能量条件下,碳酸钙结石及羟基碳酸磷灰石结石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石CT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I扫描与常规螺旋CT扫描相比,对阴性结石的检出率明显增高(χ2=5.316,P=0.021)。在混合能量120k V下,结石与胆汁的平均CT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3,P=0.245)。单能量70ke V时,结石与胆汁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8,P=0.399),其余单能量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I扫描模式下,图像上测量结石大小与实际结石大小差异始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行GSI扫描,各能谱参数均无法区分碳酸钙结石与羟基碳酸磷灰石结石,常规螺旋CT扫描根据CT值即可区分胆固醇结石、胆红素钙结石与碳酸钙结石或羟基碳酸磷灰石结石,所以应用能谱CT GSI扫描,用能谱参数区分结石成分与常规螺旋CT扫描用平均CT值区分结石成分相比并无优势。2 GSI扫描对胆系阴性结石的检出率比常规螺旋CT扫描检出率高,但是单能量为70ke V时不利于结石检出。3行GSI扫描,随着能量的增加,测量结石大小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图13幅;表8个;参124篇。
李云[4](2021)在《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了解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为临床医护工作者针对自理能力的提高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探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构建干预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威海市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胆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研究工具有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商数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使用SPSS26.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应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和构成比等指标来描述老年胆石症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商数、焦虑和自理能力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比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及自理能力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和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189名老年胆石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74±6.78岁,其中女性患者112人(59.26%),有配偶136人(71.96%),文化程度初中的84人(44.44%),享有医疗保障168人(88.89%),与配偶同住,主要照顾者为配偶均为116人(61.38%),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75人(39.7%),城市居住75人(39.68%);生活方式健康的87人(46.03%),定期体检84人(44.44%)。(2)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的平均得分为(239.44±55.27),低于健商水平的临界值。健康商数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居住地的老年胆石症患者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胆石症患者的焦虑原始分得分为(40.02±14.57),高于SAS的分界值,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处于轻度焦虑状态。焦虑状况得分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生活方式的老年胆石症患者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得分为(83.04±23.56),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存在自理能力受损,其中BI≥95分占57.10%,BI<95分占42.90%,自理能力得分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与焦虑呈显着负相关(r=-0.676,P<0.01);健康商数与自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r=0.787,P<0.01);焦虑与自理能力呈显着负相关(r=-0.785,P<0.01)。(6)本研究中焦虑总分、健康商数总分、年龄、主要照顾者(护工)、居住情况(独居)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自理能力得分的77.6%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处于低水平,焦虑处于轻度焦虑水平,自理能力存在受损的情况。(2)在一般资料上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居住地对健康商数有影响;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生活方式对焦虑有影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对自理能力有影响。(3)健康商数与焦虑呈显着负相关;健康商数与自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焦虑与自理能力呈显着负相关。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越高,焦虑的发生率越低,自理能力越高。(4)影响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总分、健康商数总分、年龄、主要照顾者(护工)、居住情况(独居)。
李璐璐[5](2021)在《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胆石症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探讨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主要中药的使用频次,总结地域性的用药特色;并通过对其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今后胆石症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临床依据和治疗参考。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2020年纳入诊断标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36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记录其发病节气、主诉、发病病因、住院天数、中医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方、服用周期、西医诊断等资料,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7例胆石症患者发病的总平均年龄是55.92±16.53。其中男性以中青年为主,在31-60岁之间高发。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之间高发。(2)胆石症临床分型中,发病率最高为胆囊结石患者,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数量最少。胆石症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胆石症不同临床分型的发病数量在各个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数量在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胆石症患者常住地以城镇为主。(3)胆石症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关系与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49.1%。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在胆囊结石中所占比例比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中高。(4)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分布情况为:春季(30.0%)>夏季(28.3%)>秋季(22.3%)>冬季(19.3%)。发病节气前六位分别为:立秋(7.4%)>谷雨(6.3%)=小暑(6.3%)>春分(5.5%)>小寒(5.2%)=惊蛰(5.2%)。胆石症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壅滞证(47.1%)>热毒内蕴证(16.6%)>瘀血阻滞证(15.8%)>肝郁气滞证(13.1%)>肝阴不足证(7.2%)。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胆石症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病中医证型里,湿热壅滞证最多;肝外胆管结石病中医证型里,热毒内蕴证最多。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证型里,瘀血阻滞证最多。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集中在胆囊结石中;热毒内蕴证主要集中在肝外胆管结石中。(7)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瘀血阻滞证主要分布在61-70岁阶段。湿热壅滞证主要分布在51-60岁阶段。肝阴不足证主要分布在80岁之后。热毒内蕴证主要分布在31-40岁阶段。(8)胆石症证型分布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湿热壅滞证、瘀血阻滞证均除了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其余主要分布在超重组和肥胖组。从纵向分析,体重过低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阴不足证;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主要是湿热壅滞证。(9)使用率最高6个中医基础方依次为:大柴胡汤(32.7%)>半夏泻心汤(19.7%)>柴胡疏肝散(14.6%)>大承气汤(8.6%)>贯煎(7.3%)>少腹逐瘀汤(6.0%)。(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鸡内金、白芍、甘草、金钱草、黄芩、炒麦芽、延胡索、枳壳、陈皮、半夏、白术、郁金、木香、香附。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石症男、女性患者数量相差不大,胆石症主要以胆囊结石病为主,不同胆石症临床分型及性别患者其发病起始年龄、峰值以及衰减时间不同。胆石症发病与BMI、年龄相关,与季节无关,四季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胆石症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不同BMI指数、胆石类型和年龄其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对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时可作适当参考。(3)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以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为主。所用中药中以理气药、清热祛湿药、理血药以及利胆排石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胆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洪翼兮[6](2021)在《中药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进一步明确中药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对保胆取石手术适应症的确立和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提供更客观、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已发表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由3位评价员形成筛查小组,先由2位评价员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初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整理出初步纳入文献,然后两人进行全文阅读,若出现分歧,经过讨论协商或第三位评价员共同分析裁决,决定最终纳入的文献之后,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中医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12篇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患者1077例,其中研究组538例,对照组5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胆囊结石复发率:共有11项研究报道了胆囊结石复发率,观察组结石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OR=0.20,95%CI(0.12,0.33),P<0.0001;(2)胆囊壁厚度:共有11项研究报道了胆囊壁厚度的评价指标,观察组保胆取石术后胆囊壁厚度的减小优于对照组,MD=-0.65,95%CI(-0.83,-0.48),P<0.0001;(3)胆囊收缩率:共有11项研究报道了胆囊收缩率,观察组提高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率水平优于对照组,MD=12.52,95%CI(9.29,15.75),P<0.0001。以上结果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在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上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中药能够明显提高胆囊收缩率,减小胆囊壁厚度,不良反应较少。
张清花[7](2020)在《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评价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CRP浓度、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同时为吴茱萸热熨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入住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的肝郁气滞型胆石症疼痛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进行筛选入组70例患者,合格入选的患者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热熨干预。吴茱萸热熨在使用解痉药物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规格1ml:10mg;生产厂家: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51021970)10mg肌肉注射前30min进行,每次干预时间为15~20min,每日1次,共干预5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h、2h、24h、48h以及干预结束后的疼痛评分(VAS值)、干预前后血清中CRP浓度、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变化情况。用Excel软件收集录入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干预前各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情况以及文化程度比较,结果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过敏史、重大疾病史、传染病史以及胆结石病变部位等相关病史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在使用解痉药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的同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疼痛评分(VAS值)、CRP浓度及症状积分数据进行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后各评价指标比较分析2.1疼痛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h、2h、24h、48h以及干预结束后的VAS比较,时间效应差异、组间效应差异、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CRP浓度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RP浓度及干预后两组患者的CRP浓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症状积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以及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干预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中右胁部疼痛、痞满饱胀、情绪抑郁等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除了嗳气恶心、口干口苦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干预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吴茱萸热熨能够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疼痛。2.吴茱萸热熨有助于降低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CRP水平。3.吴茱萸热熨有助改善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中医症候表现。
周洋[8](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胆囊结石模型,研究药物干预造模下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上BSEP、NTCP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阐述大黄灵仙胶囊防治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究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和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分组:将6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普食组(P组)、致石组(Z组)、致石+灌水组(Z+S组)、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每组各12只,分别按照各组要求对小鼠进行喂养8周;检测:采取小鼠胆囊组织观察造模情况,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技术对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并对比其差异。结果:(1)动物造模情况:普食组(P组)成石0例,成石率0%,致石组(Z组)成石11例,成石率91.7%,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组与Z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造模成功;致石+灌水组(Z+S组)成石10例,(灌胃致死1例予以剔除),成石率90.9%,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成石3例,成石率25.0%,Z+S组与Z+D组比较,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成石2例,成石率16.7%,Z+D组与Z+X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黄灵仙胶囊具有防治胆囊结石形成作用,且作用效果与熊去氧胆酸相当。(2)Western Blotting:药物干预造模2月后BSEP、NTCP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Z+S组<Z+D组=Z+X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Z+S组、Z+D组与Z+X组BSEP、NTCPm RNA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Z+S组<Z+D组=Z+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在小鼠胆囊结石模型制造过程中能防治结石形成。(2)大黄灵仙胶囊能升高胆囊结石模型小鼠肝胆管侧膜BSEP、NTCP蛋白的表达及m RNA的转录水平,其升高水平与熊去氧胆酸相当。(3)大黄灵仙胶囊可以增强肝胆管细胞膜上转运蛋白对胆汁酸盐的运转,抑制小鼠胆囊结石形成。
黄汉基[9](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干预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和结石复发率,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胆囊结石小鼠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集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消炎利胆片对照组30例,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30例。术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给予消炎利胆片6片/次,每天3次,治疗组给与大黄灵仙胶囊6粒/次,每天3次,两组共治疗6个月。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结石复发率,及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WBC、CRP)、尿常规和大便常规,以及心、肝(ALT、AST等)肾功能。(2)基础实验:将6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熊去氧胆酸胶囊组(U组),大黄灵仙胶囊组(D组)各15只(以下组成以代号简称)。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给予高脂、高胆固醇(15%脂肪、1%胆固醇、5%胆酸)饲料喂养。根据小鼠与成人体重等效药物剂量换算,U组给予130mg/kg·d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粉剂溶液灌胃,D组给予13g/kg·d的大黄灵仙胶囊溶液灌胃。8周后解剖小鼠胆囊观察成石率,取肝脏组织行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肝脏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结石复发,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和胆囊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改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2)基础研究:(1)除N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有结石产生,与M组相比,U组和D组小鼠成石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R结果:4组小鼠间各IL-6、IL-8、TNF-α因子的m RNA水平表达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63,P<0.001;F=95.11,P<0.001;F=88.33,P<0.001)。D组的各炎症因子m RNA水平表达除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与其M组、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M组、U组低。(3)Western Blotting结果:各组小鼠的炎症因子IL-6、IL-8、TNF-α蛋白总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41.87,P<0.001;F=98.19,P<0.001;F=34.02,P<0.001)。组间对比D组与正常组相比,IL-6、IL-8、TNF-α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大黄灵仙胶囊能够改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减少结石复发,并未见毒副作用。同时,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IL-6、IL-8、TNF-α炎症因子在小鼠肝脏的表达,减少肝脏损伤,促进胆汁排泄,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
杜佐[10](2020)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小分子物质的角度出发,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外源性环境污染物、药物小分子以及内源性胆汁酸小分子,基于代谢毒理学方法研究其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的抑制作用建立体外代谢酶孵育体系,检测高暴露的PAEs(DAP,DBP,DCHP,DEHP,DEP,Di BP,Di OP,Di PP,DMEP,DMP,DHP,DNP,DPP,BBOP和BBZP)以及邻苯二甲酸单酯(MBP,MBZP,MCHP,MEHP,MEP,MHP,MMP和MOP)对人体主要UGT(UGT1A1、UGT1A3、UGT1A6、UGT1A7、UGT1A8、UGT1A9、UGT1A10、UGT2B4、UGT2B7、UGT2B15和UGT2B17)的抑制作用,筛选能够显着抑制UGT活性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确定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抑制动力学参数(Ki)以及抑制动力学类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确定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与UGT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结合能以及氢键、疏水作用,从而明确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抑制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预测其通过抑制UGT活性对内源性物质产生的影响,解释其各种毒性作用机制。2.依维莫司对UGT的抑制作用以及PC、PD、PE对CES的抑制作用基于体外代谢酶孵育体系,检测依维莫司对UGT(UGT1A1、UGT1A3、UGT1A6、UGT1A7、UGT1A8、UGT1A9、UGT1A10、UGT2B7和UGT2B17)以及PC、PD、PE对CES1和CES2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测定IC50、Ki以及抑制动力学类型确定依维莫司以及PC、PD、PE与相应代谢酶相互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确定依维莫司与UGT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结合能以及氢键、疏水作用,从而解释依维莫司与PC、PD、PE通过影响相应代谢酶产生的药物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3.胆汁酸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和结论:建立胆结石小鼠疾病模型,基于代谢组学平台检测胆结石小鼠各种胆汁酸水平的变化,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胆汁酸代谢相关受体和代谢酶的变化,明确调控胆结石疾病的关键胆汁酸、受体和代谢酶;基于基因敲除技术,建立调节胆汁酸代谢关键基因FXR的敲除鼠,检测FXR敲除对胆汁酸代谢以及胆结石表型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胆汁酸TUDCA处理胆结石小鼠,检测TUDCA对胆结石表型以及相关信号分子的作用,从而解释胆汁酸通过影响相关代谢酶和信号分子,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1.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通过抑制UGT影响内源性物质代谢PAEs对UGT1A6、UGT1A7、UGT1A9和UGT2B4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1A7和UGT1A9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UGT进行结合,并且可能在体内对UGT产生抑制作用。因此,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可能通过抑制UGT干扰内源性物质代谢产生毒性作用。2.依维莫司与PC、PD、PE分别通过抑制UGT和CES影响内源性物质代谢并诱导药物相互作用依维莫司对UGT1A1,UGT1A3和UGT2B7的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表明,依维莫司小分子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UGT1A3、UGT2B7蛋白结合,从而对UGT1A3和UGT2B7的催化作用产生抑制。依维莫司在体内对UGT1A3产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可能通过影响UGT1A3催化的内源性物质和药物代谢,诱导毒性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PD对CES1活性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而且体外抑制潜力也可很好转化成成在体内抑制能力,预测PD很可能在体内通过抑制CES1引起内源性代谢障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3.胆汁酸代谢在胆结石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胆结石小鼠血清中T-βMCA、TUDCA、THDCA以及TLCA的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表明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胆汁酸的代谢紊乱可能诱导疾病的发生。胆结石小鼠肠道FXR表达明显上调,表明胆汁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FXR影响胆结石疾病。FXR敲除能够通过调节肝脏胆汁酸代谢,改善胆结石表型。选取代表性胆汁酸TUDCA处理胆结石小鼠,发现TUDCA能够通过抑制肠道FXR,起到调节胆结石疾病的作用。
二、胆结石治疗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结石治疗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DECT在阴性胆结石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DECT在阴性胆结石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1.1 单能量图像的应用 |
1.2 有效原子序数图的应用 |
1.3 基物质图像的应用 |
1.4 虚拟平扫图像的应用 |
1.5 基于康普顿散射及光电效应二维直方图分割图像的应用 |
2 DECT在阴性胆结石成分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3 结语 |
(2)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胆囊阴性结石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双层探测器光谱CT成像原理 |
3.2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成像在胆囊阴性结石中的应用 |
3.3 局限性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能 CT 在阴性胆结石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CT能谱成像对胆系结石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应用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设备 |
1.1.3 扫描方案 |
1.1.4 结石的特性 |
1.1.5 统计学处理 |
1.1.6 偏倚控制 |
1.2 结果 |
1.2.1 结石分组 |
1.2.2 不同成分的结石在不同单能量下与混合能量条件下CT值比较 |
1.2.3 不同成分的结石有效原子序数的比较 |
1.2.4 不同成分的结石能谱衰减曲线斜率的比较 |
1.2.5 不同成分结石钙水比值的比较 |
1.2.6 能谱扫描与常规扫描对胆系阴性结石的检出率比较 |
1.2.7 不同能量下图像上测量的结石大小与实际结石大小相比 |
1.3 讨论 |
1.3.1 胆系结石成分及大小检测的临床意义 |
1.3.2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胆系结石的评估 |
1.3.3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
2.2 能谱CT工作原理 |
2.3 关于胆石症 |
2.3.1 世界流行病学 |
2.3.2 危险因素 |
2.3.3 胆石症影像诊断 |
2.3.4 胆石症治疗 |
2.3.5 胆石症预防 |
2.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图及说明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 ra 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性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3.2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3 研究对象焦虑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的差异 |
3.5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焦虑、自理能力的相关性 |
3.6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4.2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现状分析 |
4.3 研究对象焦虑现状分析 |
4.4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
4.5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6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5)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先天和后天因素学说 |
1.1.2 化学成分代谢异常学说 |
1.1.3 胆道系统感染学说 |
1.1.4 胆囊收缩异常学说 |
1.1.5 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学说 |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辨证证型 |
2.4 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胆石症分类标准 |
1.3.1 胆囊结石 |
1.3.2 肝内外胆管结石 |
1.4 身体质量指数 |
1.5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 |
1.6 治疗原则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3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胆石症分类与性别分布情况 |
4.2 胆石症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
4.3 胆石症患者临床分型与年龄分布 |
4.4 胆石症患者病源地分布情况 |
4.5 胆石症BMI分布情况 |
4.5.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分布情况 |
4.5.2 胆石症患者BMI与年龄分布情况 |
4.5.3 BMI在胆石症临床分型中的分布情况 |
4.6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与节气分布情况 |
4.7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7.1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7.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情况 |
4.7.3 胆石症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7.4 胆石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
4.8 胆石症患者中药内服基础方的使用情况 |
4.9 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分布情况 |
4.10 胆石症治疗方式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发病类型的分析 |
2 胆石症发病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
3 胆石症发病与年龄分布关系的分析 |
4 胆石症发病与BMI关系 |
5 胆石症患者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分析 |
6 胆石症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
7 胆石症中药内服方分布规律分析 |
8 胆石症患者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
综述 胆石症的发病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中药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中医药研究 |
1.1 中医学对胆及胆石症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胆石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胆石症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 |
2.3 胆结石的诊断 |
2.4 胆结石的治疗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检索范围与策略 |
2.1 检索范围 |
2.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文献资料的筛选与提取 |
4.1 文献资料的筛选 |
4.2 数据提取 |
5. 文献质量评价 |
6. 数据分析 |
7. 发表偏倚分析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主要结局指标 |
4.2 次要结局指标 |
4.3 敏感性分析 |
4.4 发表偏倚 |
5. 我科近3年保胆取石手术病例总结 |
5.1 适应证、禁忌证 |
5.2 利胆排石浓煎剂辅助保胆取石治疗效果 |
5.3 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肝胆、胆石症的研究 |
1.1 肝胆的生理功能 |
1.2 胆石症的病因及保胆术后结石复发的病因 |
1.3 胆石症的症状 |
1.4 胆石症的防治原则 |
1.5 中药对胆石症的干预 |
2. 结果分析 |
3.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 |
第五部分 不足及展望 |
第六部分 结论 |
综述 保胆取石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依据 |
1 胆石症的流行病学概况 |
2 胆石症疼痛的发生机制 |
2.1 西医对胆石症疼痛发生机制的认识 |
2.2 中医对胆石症疼痛发生机制的认识 |
3 吴茱萸热熨作为干预手段的理论依据 |
3.1 吴茱萸的选药依据 |
3.2 热熨法的理论基础 |
3.3 传热物粗盐的选择依据 |
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4.1 西医对胆石症的治疗概况 |
4.2 中医对胆石症的治疗概况 |
4.3 吴茱萸的研究概况 |
4.4 热熨法的研究概况 |
5 研究假设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
1.5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 |
2 干预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试验组 |
2.3 干预时间 |
2.4 干预部位 |
3 评价指标与数据收集方法 |
3.1 疼痛 |
3.2 C反应蛋白(CRP) |
3.3 症状积分 |
3.4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3.5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质量控制 |
5.1 选择偏倚的控制 |
5.2 操作偏倚的控制 |
5.3 保证患者依从性 |
6 伦理考虑 |
6.1 知情同意原则 |
6.2 保密原则 |
6.3 有益原则 |
6.4 公平回报原则 |
7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
1 研究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比较 |
2.1 人口学资料比较分析 |
2.2 干预前评价指标比较 |
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评价指标分析 |
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 值)的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 CRP 浓度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比较 |
4 讨论 |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4.2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 |
4.3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
4.4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胆石症患者疼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动物模型建立及取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结石形成情况 |
2.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2.3 小鼠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 |
2.4 小鼠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mRNA表达水平 |
3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及诊疗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方法 |
2 研究内容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安全指标情况 |
4 讨论 |
4.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
4.2 岭南地区环境与胆石症的治疗 |
4.3 胆囊收缩功能对防治胆石症的影响 |
4.4 胆囊结石的治疗 |
4.4.1 非手术治疗 |
4.4.2 手术治疗 |
4.4.3 保胆取石术的重要性 |
4.5 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疗效探讨 |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 |
科研经历 |
(10)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AEs及邻苯二甲酸单酯对UGT的抑制作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1.3 溶液配制 |
1.1.4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15种PAEs对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
1.2.2 PAEs对各种UGT亚型抑制动力学分析 |
1.2.3 PAEs与 UGT1A9 的分子对接 |
1.2.4 8种邻苯二甲酸单酯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
1.2.5 邻苯二甲酸单酯对各种UGT亚型抑制动力学分析 |
1.2.6 邻苯二甲酸单酯与UGT1A9的分子对接 |
1.3 讨论 |
1.3.1 PAEs的内源性代谢毒性作用机制 |
1.3.2 邻苯二甲酸单酯的内源性代谢毒性作用机制 |
1.4 小结 |
二、依维莫司对UGT以及PC、PD和 PE对CES的抑制作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溶液配制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依维莫司对各种UGT亚型的抑制率 |
2.2.2 依维莫司对UGT1A1,UGT1A3和UGT2B7 的抑制动力学分析 |
2.2.3 分子对接解释依维莫司对UGT1A3和UGT2B7 的抑制作用机制 |
2.2.4 PC、PD、PE对 CES活性的影响 |
2.2.5 PD对 CES1 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
2.2.6 PD对CES1的抑制动力学类型和参数 |
2.2.7 体外抑制动力学参数推测体内产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胆汁酸在胆结石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溶液配制 |
3.1.4 实验方法 |
3.1.5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体重变化 |
3.2.2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胆结石表型 |
3.2.3 胆结石模型小鼠的胆固醇饱和度 |
3.2.4 胆结石模型小鼠胆汁酸组成的变化 |
3.2.5 胆结石模型小鼠FXR基因的变化 |
3.2.6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降低小鼠胆结石的发生率 |
3.2.7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降低小鼠的胆固醇饱和度 |
3.2.8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对小鼠血清胆汁酸组成的影响 |
3.2.9 肠道FXR特异性敲除对小鼠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3.2.10 TUDCA改善小鼠胆结石的作用机制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汁酸代谢与疾病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胆结石治疗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DECT在阴性胆结石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白景奇,田晓娟,乔英. 医疗卫生装备, 2021(08)
- [2]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胆囊阴性结石中的诊断价值[D]. 白景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CT能谱成像对胆系结石的评估价值[D]. 熊菲.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李云. 延边大学, 2021(02)
- [5]胆石症中医证候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疗效回顾性分析[D]. 李璐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中药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效果的Meta分析[D]. 洪翼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D]. 张清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 周洋.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9]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黄汉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代谢毒理学研究[D]. 杜佐.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