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染病基因研究获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余成普[1](2022)在《中国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困境及可能出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医学人类学在经历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浪潮后,一些困境也突显出来。这些困境至少包括:在既有的理论框架内堆积新的田野材料,导致大量重复的、缺乏新意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的浅层合作被其他强势学科所遮蔽,甚至也不能引起广大同行的共鸣或呼应;为人类学,乃至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做出的智识贡献尚不明显。中国的医学人类学应该扩展民族医学的既有框架,在关注民族医学的文化属性(信仰)和自然属性(医药)之外,给予它的社会属性以及其他面向以充分的重视;注重患者日常生活和医院民族志的研究,以弥补学科训练上的短板;摒弃学科偏见,开展与自然科学的深度合作;在大规模传染病仍在肆虐的当下,以传染病研究为契机,寻求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和发展。
何健,石建州,刘阳坤,李娜,黄克,陈宇婧,王国川,姚伦广[2](2022)在《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急性死亡率高达100%,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为止,尚未开发出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感染与免疫应答以及病毒的防控等方面对ASFV进行综述,以期为ASFV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制定了第一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并于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21年版指南是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的更新, 主要反映了机会性感染、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暴露后预防(PEP)、暴露前预防(PrE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程管理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版指南详细介绍了PrEP的适应证、用药方案、随访和监测以及预防措施。
卢一洲,相霞[4](2021)在《基因治疗方法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HIV病毒是一种能够攻击并逐渐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其会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致使机体更易被感染,最终导致死亡[1]。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被国家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主要通过性行为与共用注射器进行传播,其他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2]。目前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苏政办发[2021]6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日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陈文龙[6](2020)在《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影响全世界养牛业的重要疾病,BVDV病毒亚型众多、宿主范围广。动物感染病毒后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导致继发感染。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RNA病毒;BVDV分为1种血清型,2种生物型和3种基因型。该病毒主要引起牛腹泻病、呼吸道疾病、生产性能下降等临床症状。BVDV还严重影响与牛相关的生物制品,如冻精、血清、抗体、疫苗等,对畜牧业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自1980年在吉林省长春地区检测到BVDV病毒以来,全国感染动物阳性率逐年增加,最新数据显示我国BVDV阳性率已达到46.7%,持续性感染率达2.2%,严重阻碍畜牧业发展。因此探索BVDV阳性动物检测方法,消除BVDV传染源,对减少生产损失是有实际意义的。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开展并完成了以下试验:1.BVDV Erns和E2全长基因克隆及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MDBK细胞增殖BVDV病毒,然后提取病毒RNA;设计Erns和E2基因全长引物,RT-PCR扩增目的基因;基因克隆载体后菌落PCR验证,最后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扩增681 bp Erns全长基因片段;生物信息学预测Erns基因序列编码227个氨基酸,有信号肽,无跨膜区,并预测Erns蛋白为亲水性、分泌蛋白。成功扩增1122 bp E2全长基因片段;生物信息学预测E2基因序列编码374个氨基酸;有信号肽,无跨膜区且E2蛋白为亲水性、分泌蛋白。2.Erns、E2蛋白免疫小鼠多克隆抗体效价分析参考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设计Erns和E2基因优化引物;PCR扩增基因,连接载体,菌液PCR及双酶切鉴定后生物公司测序,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IPTG法诱导其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验证蛋白表达形式及大小;弗氏佐剂联合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Western blot、IFA验证多克隆抗体反应原性,最后比较Erns和E2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水平。结果证明:大肠杆菌表达的Erns和E2重组蛋白均为不可溶性;Erns蛋白大小17 kDa,E2蛋白大小32 kDa;Western blot,IFA结果证实多克隆抗体与重组蛋白、细胞中病毒均有良好的反应性,证明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原性良好;制备的Erns和E2多克隆抗体效价均高于1:400000,且Erns多克隆抗体效价水平高于E2。3.抗BVDV Erns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选取Erns蛋白作抗原,联合弗氏佐剂免疫小鼠,5次免疫后取小鼠肿大脾脏,制备免疫淋巴细胞,使用聚乙二醇融合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制备杂交瘤细胞。利用筛选培养液培养细胞;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ELISA测定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和IFA验证抗体活性;经3次亚克隆筛选,鉴定能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孔,重复测定效价后将阳性孔细胞扩大培养;细胞计数后无菌注射昆明鼠腹腔,制备腹水抗体;20 d后收集并鉴定抗体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试验制备出3株稳定分泌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且试验证明腹水抗体反应性良好,ELISA结果鉴定抗体效价高于1:50000。
赵国清[7](2019)在《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文中指出水貂、狐狸、貉子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毛皮动物。威海市毛皮动物养殖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本实验主要对威海地区的水貂、狐狸、貉子感染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及常发细菌病等进行了病原体检测,提出了微生态防控措施。1.对威海区域内毛皮动物养殖场,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养殖、防疫、免疫以及主要疫病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毛皮动物存栏量下降较大,存栏500只以上养殖场饲养量所占比重,水貂、狐狸比重约为50%,貉子比重约为20%。导致毛皮动物发病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是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伪狂犬病毒、狐狸脑炎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是绿脓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2.对存栏5000只以上的毛皮动物养殖场随机采集病料,共采集140份样品(分别采集肝、肺、肾、脾、肠、脑)。对样本分别进行病理解剖、病毒检测、细菌检测。结果显示,犬瘟热病毒的感染率约27.14%,细小病毒的感染率为20.71%,阿留申病毒未检出,大肠杆菌的感染率为21.42%,克雷伯氏菌的感染率为15%,沙门氏菌的感染率为10.7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感染率为2.14%,绿脓杆菌的感染率为11.42%。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绿脓杆菌7种病原的单纯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71%、5.71%。水貂的致病菌感染率比狐狸、貉子更高。3.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O88是主要的流行血清型,占检出血清型的33.3%;G型绿脓杆菌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检出血清型的3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性细菌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等一、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英等的耐药率较高;比较敏感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三、四代头孢菌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4.对分离到的CDV和MEV株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分离到的2株C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8%,与6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1%,分离到的病毒同属于Asia-I型;分离到的3株ME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00%,3株毒株基因与28株参考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97.3%99.1%,分离的细小病毒与CP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5.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选择60日龄雄性水貂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益生菌制剂,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测定其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提高水貂的免疫功能。本调查揭示了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及其特性,找出了致病原的多重感染的发病规律,阐明了主要细菌病的病原耐药性,为威海地区毛皮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
潘玉[8](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指出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吴彪,郑莉颖[9](2018)在《剑指尖峰终无悔 人潜于世助国昌——记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文中研究说明他不喜宣传,在聚光灯前露面的次数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传染病防控领域有所了解的人大都知道他的名字;他不善言辞,普通话说得也不大标准,当别人称赞起其丰功伟绩,他定会连连摆手,强调自己只是有幸做了队伍的领头人;他不会偷懒,即便耄耋之年仍坚持搜集、翻译国内外病毒研究的最
杨婧[10](2017)在《《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德教育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举措,大众传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而在艾滋病报道中应开展道德教育。在艾滋病的宣传报道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贯穿其中,在内容和原则上具有统一性。研究《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道德教育问题,能够丰富道德教育的内涵,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道德力量。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会因“病耻感”感受到不公与失衡,遭遇到“陌生人”的歧视和冷漠,影响他们正常的公共生活。《人民日报》在艾滋病报道中提倡利他的交往方式,引领公正的社会风尚,有助于营造艾滋病防治的公正环境,提供艾滋病防治的公德力量。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由于医护工作者会面临“爱自己”还是“爱他人”的困惑,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则常遭遇“就业难”的困境,《人民日报》在报道艾滋病时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医方要有治无类、慎言守密;患方要遵纪守法、平等就业。这对降低艾滋病防治的职业风险,维护艾滋病患者的就业权利等大有裨益。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及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存在“性观念”混乱的现象,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后代和身患艾滋病的儿童常常生活在困苦之中。《人民日报》在艾滋病报道中倡导忠诚、责任、亲情等理念,呼吁建立平等相爱的夫妻关系,形成和谐互爱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筑牢艾滋病防治的首道防线,夯实艾滋病防治的教育基础。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在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治疗的过程中,道德压力会给患者带来内忧外患,道德缺失会加速疫情传播。《人民日报》在报道艾滋病时,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奋进不止、平等友善、宽容守信等道德规范,有益于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探究《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等,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中国传染病基因研究获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传染病基因研究获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困境及可能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民族医学的人类学研究及其局限 |
三、“凯博文范式革命”的中国处境 |
四、基本诉求的“未完成状态” |
五、大规模传染病能否带给中国医学人类学第二波浪潮? |
六、结语 |
(2)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洲猪瘟病毒病原学特征 |
1.1 形态结构 |
1.2 基因组 |
1.3 理化性质 |
1.4 非洲猪瘟病毒的临床表现 |
1.5 非洲猪瘟病毒的病理变化 |
1.6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 |
2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
3 蛋白与功能 |
3.1 结构蛋白的功能 |
3.2 非结构蛋白的功能 |
4 非洲猪瘟的防控 |
4.1 检测技术 |
4.2 疫苗研究进展 |
4.3 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
4.4 消毒剂研究进展 |
5 展望 |
(4)基因治疗方法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艾滋病基因治疗的理论依据 |
2 艾滋病基因治疗的临床疗效 |
3 艾滋病基因治疗的利弊 |
4 小结 |
(6)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牛病毒性腹泻及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
一、BVDV研究进展 |
1 病毒形态及理化特性 |
2 病毒分子生物学 |
2.1 非编辑区 |
2.2 结构蛋白 |
2.3 非结构蛋白 |
二、BVDV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2.1 BVDV病原鉴定 |
2.2 免疫学检测技术 |
2.2.1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2.2.2 血清中和试验(VNT) |
2.2.3 琼脂扩散试验(AGP) |
2.2.4 免疫组化(IHC) |
2.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2.3 RT-PCR |
三、BVDV疫苗研究进展 |
3.1 弱毒活疫苗 |
3.2 灭活疫苗 |
3.3 亚单位疫苗 |
3.4 DNA疫苗 |
3.5 重组活载体疫苗 |
四、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 |
4.1 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 |
4.2 噬菌体展示抗体文库技术 |
4.3 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 |
第二章 BVDV Erns、E2全长基因克隆及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载体 |
1.1.2 仪器设备 |
1.1.3 试验试剂 |
1.1.4 培养基及化学试剂 |
1.1.4.1 基础培养基 |
1.1.4.2 化学试剂配制 |
1.2 方法 |
1.2.1 BVDV增殖、鉴定 |
1.2.1.1 BVDV总RNA提取 |
1.2.1.2 BVDV RT-PCR鉴定 |
1.2.2 BVDV Erns、E2全长基因克隆 |
1.2.2.1 Erns全长基因扩增 |
1.2.2.2 E2全长基因扩增 |
1.2.3 Erns全长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 |
2.1 BVDV增殖 |
2.1.1 BVDV半数细胞感染量测定 |
2.2 BVDV RT-PCR鉴定 |
2.3 Erns、E2全长基因PCR扩增 |
2.3.1 Erns基因PCR产物及克隆 |
2.3.2 E2基因PCR产物及克隆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1 Erns生物学信息分析 |
2.4.2 E2全长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Erns、E2蛋白免疫小鼠多克隆抗体效价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菌种、载体 |
1.1.3 试剂 |
1.2 方法 |
1.2.1 Erns截短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1.2.1.1 Erns截短基因引物设计 |
1.2.1.2 Erns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1.2.2 E2截短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1.2.2.1 E2截短基因引物设计 |
1.2.3 Erns、E2重组蛋白表达及纯化 |
1.2.3.1 重组蛋白表达验证 |
1.2.3.2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验证 |
1.2.3.3 重组蛋白大量表达及纯化 |
1.2.3.4 重组蛋白免疫小鼠 |
1.2.4 多克隆抗体鉴定 |
1.2.4.1 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 |
1.2.4.2 Western blot |
1.2.4.3 免疫荧光鉴定 |
2 结果 |
2.1 pET-30a-Erns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2.2 pET-30a-E2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2.3 原核表达产物分析 |
2.4 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
2.4.1 Erns、E2效价测定 |
2.4.2 Erns、E2多克隆抗体效价比较 |
2.5 多克隆抗体鉴定 |
2.5.1 Western blot |
2.5.2 免疫荧光鉴定 |
2.5.2.1 Erns免疫荧光组 |
2.5.2.2 E2免疫荧光组 |
3 讨论 |
第四章 抗BVDV Erns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
1 材料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细胞、菌种 |
1.1.3 仪器设备 |
1.1.4 试验试剂 |
1.1.4.1 商品试剂 |
1.1.4.2 配制试剂 |
1.1.5 手术器械及其他材料处理 |
1.2 方法 |
1.2.1 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制备 |
1.2.2 细胞融合方法 |
1.2.2.1 SP2/0 细胞培养 |
1.2.2.2 饲养细胞制备 |
1.2.2.3 小鼠脾细胞制备 |
1.2.2.4 细胞融合 |
1.2.3 BVDV抗原最佳包被量测定 |
1.2.4 单克隆抗体鉴定方法 |
1.2.4.1 细胞筛选 |
1.2.4.2 亚克隆 |
1.2.4.3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 |
1.2.4.4 单克隆抗体生物学特性鉴定 |
1.2.4.4.1 抗体效价测定 |
1.2.4.4.2 抗体大小鉴定 |
1.2.4.4.3 抗体特异性鉴定 |
1.2.4.4.4 抗体结合能力 |
1.2.4.4.5 抗体亚型测定 |
2 结果 |
2.3.1 Erns重组蛋白免疫小鼠效价测定 |
2.3.1.1 试验小鼠血清多克隆抗体效价比较 |
2.3.2 病毒抗原最佳包被量测定 |
2.3.3 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 |
2.3.3.1 显微镜观察杂交瘤细胞生长 |
2.3.3.2 杂交瘤细胞上清效价测定 |
2.3.3.3 杂交瘤细胞孔效价重复测定 |
2.3.4 亚克隆筛选 |
2.3.4.1 纯化杂交瘤细胞簇生长状况 |
2.3.4.2 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 |
2.3.5 单克隆抗体生物学特性鉴定 |
2.3.5.1 腹水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
2.3.5.2 腹水抗体大小鉴定 |
2.3.5.3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2.3.5.4 腹水抗体鉴定 |
2.3.5.4.1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2.3.5.4.2 Western Blot 检测 |
2.3.5.4.3 腹水抗体特异性测定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毛皮动物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进展 |
1.1.犬瘟热研究进展 |
1.1.1.C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
1.1.2.CDV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1.1.3.CDV的流行病学 |
1.1.4.CDV的临床症状 |
1.1.5.CDV的诊断技术进展 |
1.1.6.CDV的防治研究进展 |
1.2.毛皮动物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
1.2.1.细小病毒的分类 |
1.2.2.生物学差异 |
1.2.3.MEV的研究进展 |
1.2.4.细小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水貂阿留申病研究进展 |
1.3.1.AM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
1.3.2.A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3.3.AMDV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
1.3.4.AMDV的检测技术进展 |
1.3.5.ADM的综合防治措施 |
第二章 毛皮动物主要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
2.1.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2.1.1.病原学 |
2.1.2.流行病学 |
2.1.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2.1.4.防治措施 |
2.2.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研究进展 |
2.2.1.病原学 |
2.2.2.流行病学 |
2.2.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2.2.4.防治措施 |
2.3.绿脓杆菌病研究进展 |
2.3.1.病原学 |
2.3.2.流行病学 |
2.3.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2.3.4.防治措施 |
第三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情况调查 |
3.1.材料与方法 |
3.1.1.调查范围 |
3.1.2.调查内容 |
3.1.3.调查途径 |
3.2.结果 |
3.2.1.养殖概况 |
3.2.2.防疫情况 |
3.2.3.常见疫病免疫情况 |
3.2.4.养殖用药情况 |
3.2.5.主要发病情况 |
3.3.讨论 |
3.3.1.养殖数量与密度的影响 |
3.3.2.不同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 |
3.3.3.防疫措施的影响 |
3.3.4.疫苗免疫的因素 |
3.3.5.畜牧管理体制变动的影响 |
3.3.6.主要疾病传播流行特点 |
3.4.小结 |
第四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常见病毒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
4.1.材料与方法 |
4.1.1.样品采集 |
4.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3.样品的处理 |
4.1.4.核酸的提取 |
4.1.5.病毒性病原的检测 |
4.2.结果 |
4.2.1.病料剖检结果 |
4.2.2.CDV的检测结果 |
4.2.3.CDV的序列分析结果 |
4.2.4.MEV的检测结果 |
4.2.5.MEV的序列分析结果 |
4.2.6.AMDV的检测结果 |
4.2.7.感染统计结果 |
4.3.讨论 |
4.3.1.病毒性疾病持续流行 |
4.3.2.疫苗免疫保护出现漏洞 |
4.4.小结 |
第五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
5.1.材料与方法 |
5.1.1.样品来源 |
5.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5.1.3.样品剖检 |
5.1.4.细菌的分离培养 |
5.1.5.细菌的纯化与染色 |
5.1.6.生化鉴定与药敏试验 |
5.1.7.血清型鉴定 |
5.2.结果 |
5.2.1.病料剖检症状 |
5.2.2.细菌的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
5.2.3.分离菌的药敏实验结果 |
5.2.4.血清学分型统计结果 |
5.2.5.感染统计结果 |
5.3.讨论 |
5.3.1.病原种类多样,混合感染突出 |
5.3.2.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流行普遍 |
5.3.3.细菌耐药性需要加强关注 |
5.4.小结 |
第六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 |
6.1.材料与方法 |
6.1.1.实验材料 |
6.1.2.实验动物及饲粮 |
6.1.3.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6.1.4.免疫指标的测定 |
6.1.5.疫苗抗体的测定 |
6.1.6.试验数据统计 |
6.2.结果 |
6.2.1.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指标的影响 |
6.2.2.益生菌制剂对水貂犬瘟热疫苗抗体的影响 |
6.3.讨论 |
6.4.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理论依据与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道德教育概述 |
一、艾滋病报道中开展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一)道德教育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举措 |
(二)大众传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
二、艾滋病报道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统一性 |
(一)道德教育内容的统一性 |
(二)道德教育原则的统一性 |
第二章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社会公德教育 |
一、艾滋病报道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原因 |
(一)“病耻感”的不公与失衡 |
(二)“陌生人”的歧视与冷漠 |
二、艾滋病报道中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交往方式的利他教育 |
(二)社会风尚的公正教育 |
三、艾滋病报道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意义 |
(一)营造艾滋病防治的公正环境 |
(二)提供艾滋病防治的公德力量 |
第三章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
一、艾滋病报道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因 |
(一)“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困惑 |
(二)“劳动权”与“就业难”的博弈 |
二、艾滋病报道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医方:有治无类、慎言守密 |
(二)患方:遵纪守法、平等就业 |
三、艾滋病报道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
(一)降低艾滋病防治的职业风险 |
(二)维护艾滋病患者的职业权利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家庭美德教育 |
一、艾滋病报道中开展家庭美德教育的原因 |
(一)“性观念”的迷茫与混乱 |
(二)“下一代”的困惑与痛苦 |
二、艾滋病报道中家庭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夫妻关系的平等相爱教育 |
(二)亲子关系的和谐互爱教育 |
三、艾滋病报道中开展家庭美德教育的意义 |
(一)筑牢艾滋病防治的首道防线 |
(二)夯实艾滋病防治的教育基础 |
第五章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个人品德教育 |
一、艾滋病报道中开展个人品德教育的原因 |
(一)道德压力带来内忧外患 |
(二)道德缺失加速疫情传播 |
二、艾滋病报道中个人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自强不息,奋进不止 |
(二)平等友善,宽容待人 |
三、艾滋病报道中开展个人品德教育的意义 |
(一)实现个人自我完善 |
(二)推动“三德”建设开展 |
第六章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道德教育启示 |
一、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
二、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的启示 |
三、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1983——2016 年) |
附件 2 《人民日报》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部分艾滋病报道 |
附件 3 《人民日报》开展职业公德教育的部分艾滋病报道 |
附件 4 《人民日报》开展家庭美德教育的部分艾滋病报道 |
附件 5 《人民日报》开展个人品德教育的部分艾滋病报道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国传染病基因研究获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困境及可能出路[J]. 余成普.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J]. 何健,石建州,刘阳坤,李娜,黄克,陈宇婧,王国川,姚伦广.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
- [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4]基因治疗方法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 卢一洲,相霞. 吉林医学, 2021(11)
- [5]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6]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rns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D]. 陈文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7]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D]. 赵国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11)
- [8]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剑指尖峰终无悔 人潜于世助国昌——记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J]. 吴彪,郑莉颖. 科学中国人, 2018(07)
- [10]《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 杨婧.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