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联合省自治理论分析

资产阶级联合省自治理论分析

一、资产阶级联省自治理论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彩虹[1](2020)在《谭延闿与章太炎地方自治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国家转型和政治现代化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民主与独裁、统一与割据、进步与落后的产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湖南地方自治为考察背景,通过翻阅长沙《大公报》、《谭延闿文集·论稿》、《谭延闿日记》、《章太炎年谱长编》、《章太炎政论选集》等新旧史料发现,在湖南自治运动期间,章太炎对于这场运动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谭延闿湖南当局的联系非常频繁和密切。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自身的复杂思想的形成过程,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对谭延闿与章太炎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笔者从谭延闿与章太炎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章太炎指导了谭延闿领导下的湖南地方自治、谭延闿的地方自治思想丰富了章太炎的联省自治思想、谭延闿与章太炎地方自治思想的比较四个方面对谭延闿与章太炎在湖南自治运动所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的政策、对地方自治在湖南的实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湖南地方自治及联省自治是人民对于民治的渴望及其所引起的社会权力关系的变化,较全面地论证了两人在二十年代这一错综复杂的时空交汇点所建立的特殊关系,两人之间的友谊既有个人的芳华,同时也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中国近代的历史画卷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研究谭延闿与章太炎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对谭延闿与章太炎的关系形成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我们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轰动一时的联省自治运动有更进一步地认识,更近一步去感知中国近代历史的丰盈与多样。

马晨莲[2](2019)在《《东方杂志》(1904-1948)西学传播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学”是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潮中与“中学”相对的一个概念。在近代中国,西学的传播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强势入侵和国人被迫主动学习的过程进行的。这种传播是一种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侵入,其影响范围广泛而深入,由表层器物文化层面到中层制度文化层面直至深层精神意识文化层面。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之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近代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从1904年创刊到1948年终刊的近45年间,在不同的重大历史时期,其办刊宗旨和方针始终紧随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不断革新变化,从创刊时,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到关注时政与发表言论的“舆论前沿阵地”“舆论的顾问者”,再到“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求中国智识者的新生”,最终以“阐明学术为主旨”,始终坚持传播世界新知的初心,为改变国家与民族命运而努力探索。《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涉及领域广且专。不仅记录和传播20世纪上半叶世界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还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大量述评人文社会思想。通过对《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其西学传播进程总体呈现:初创期(1904-1911)积极与开放;发展期(1912-1926)反思与争鸣;成熟期(1927-1938)构建与传播;衰退期(1939-1948)失色与衰落等阶段性特征;逐渐形成审慎理性,温和渐进;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思想性特征。在西方社会思潮、文化思想与近代中国知识界激烈碰撞的时代。《东方杂志》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西方新文化、西方新式教育、西方自然科学和西方宗教等各个方面都站在时代最前沿发声,始终是引领风潮,针砭时弊、建言献策的先锋。择取若干问题专题研究,以点为中心全面关照。一方面将《东方杂志》西学传播置于历史背景中纵向分析,另一方面将《东方杂志》西学传播置于时代背景中横向考量,进行历史反思与现代意义思考。对当今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路径及增加中国文化的世界话语权和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东方杂志》站在中西社会性质差异比较的视角上,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评判东西文化,认为历史和生存环境不同与社会性质的差异导致文明的差异,东西文明一“动”一“静”,各有所长又各俱不足。主张保守中国“旧”传统文化自身特色,吸纳借鉴西方“新”文化精髓,并进行调和互补,温和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反对盲目激进。认为“新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新旧”相续,以成调和。应根据客观事实“拣择”调和。对传统文化持一种接续主义和保守主义态度。《东方杂志》认为欧西近代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而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调和统整西方“物质”文化的流弊,是中国增强国力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将中国“国粹”摒弃而输入西方之“物质文明”,会将东方“精神文明”的根基毁灭无存。如能将西洋文明融合成功,不仅可以改善中国文化,还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绳”,统整全世界文化。《东方杂志》调和、协统的文化思想。具体表现为中国文化优越论、精神救国论、新旧调和论、动静调和论、精神物质协力调和论、互助论、第四种文化观等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和思想主张。在社会政治及思想的传播方面,《东方杂志》不拘泥身份与派别,广纳百家言说,既推崇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潮和政治实践,也刊译社会主义思潮的言论和主张。以平民色彩的民主思想表现和不偏不倚的政治立场,广泛传播西方社会制度,译介各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它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媒介之一,以客观译介、学理分析、积极传播为特征,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费边主义等24个社会主义流派都有大量译介和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高峰期,客观上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其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思潮的传播,起初是心态的自然流露。《东方杂志》创刊人之一张元济曾是“维新变法”参与人,始终坚持“革除弊政”“变法求新”的观点。希望通过“辅助教育为己任”循序渐进启导国民,开化民智,达到国富民强的理想。张元济的变革思想与清末立宪派内的开启民智、和平改革、避免流血的主张正相契合。主办者们一开始就对《东方杂志》寄予了言论救国的政治期待,使之成为晚清立宪派主要的舆论阵地。持一种“立宪救国论”的态度对宪政制度及思想进行译介与“鼓吹”,这也是《东方杂志》办刊期间唯一的一次政治立场激进倾向。然而《东方杂志》对宪政的传播也由“鼓吹”到失望,最终转向批驳和抨击的态度。“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政体,也结束了进行中的君主立宪政体,开创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政体。前车之鉴与本身理性和审慎的办刊理念,使得《东方杂志》政治传播思想和主张趋于理性和成熟。虽然后来它逐渐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平台,积极传播民主共和制及联邦主义等西方民主制度和思想,但多以学理分析和知识传播为主流。近代史上西方传教士大批量来华进行传教活动,中国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五大宗教并存的社会状态。《东方杂志》创刊于西方基督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及因中西观念差异而引起的“晚清教案”频发时期。创刊号上便设置了宗教专栏,对西方基督教和其引起的“晚清教案”问题进行传播与探讨。知识性译介西方宗教概念、历史和文化,学理性探讨和研究西方宗教学术成果,全面客观反映“晚清教案”问题。不仅启蒙了国人对西方宗教及宗教文化的认知,同时也为知识群体提供了发表对宗教问题、社会问题自由言论的平台。尤其关于“晚清教案”问题,《东方杂志》所刊载的文章和言论始终处于社会最前沿。凭借其时代敏感性和客观译介与学理分析的传播思想,引发了国人寻求解决宗教问题,探索中国宗教前途的热议与思考。东方学人用言论和文章传达着对中国宗教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可谓是当时社会中仅有的传播媒介。《东方杂志》这种临历史风潮变幻而独具的审慎理性、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思想传播态度,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温和渐进、借鉴吸收的文化改良主张,值得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和文化振兴借鉴与思考。

杨学平[3](2019)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外,还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等55个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都对祖国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创造作出了卓越贡献。虽然,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情况有所差异,但是,总的趋势是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而巩固统一稳定的中华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的“大一统”观念便形成,且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此后的汉、唐、元、明、清等历代中央政权,发展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尽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出现过割据和分裂,但国家的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遭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民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中华民族久经磨难的近百年中,能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国家独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留下的最有价值和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了,并且实现了中国化,进而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实践。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也正因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了,才成功解决了各民族在国家中处于何种地位、如何实现各民族完全平等、通过何种制度确保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等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就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翻身的“法宝”。这个“法宝”内容是什么?是怎样进行“中国化”的?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的展开,期望对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丰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战略、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所裨益。本研究结合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研究所提供的文献资料和学术成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进行研究时,主要探讨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化之源”,即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体系进行了阐释。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并没有以独立的篇章展现出来,而是有机地渗透在他们关于民族和国家理论的论述中。他们的思想光芒主要由继承者列宁完整提出,进而系统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化”之“源”。基于此,本部分较为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思想的形成动因、基本内容和理论特征,进而呈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体系之基本轮廓。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化之机”,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契机进行了剖析。以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中国化”正处于艰辛探索的关键节点为视阈,并从国家和民族层面、国际层面、中国共产党层面三个维度,考察了是什么样的历史契机,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在那个节点能够明显“起步加速”,以此更加全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化之路”,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演进轨迹进行了划分和阐述。在纵向上,以显着变化的历史阶段节点为界,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演进轨迹分为1921-1949、1949-1978、1978年以来三个主要阶段来考察,并尝试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演进轨迹的基本态势。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在。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化之果”,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多维成果进行了梳理。将成果划分为理论成果、制度成果、道路成果。具体而言,理论成果分为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体系;制度成果分为政治制度成果和制度性法规成果;道路成果集大成了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化之镜”,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经验启示进行了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以此坚定民族区域自治自信,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进一步推向深入提供路径参考。这也是本研究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同样在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上,中国走上民族区域自治道路,也并非偶然,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和中国国情,以及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持续推进“中国化”的结果。这一“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翻身解放、实现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正确抉择过程,顺应了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化”产物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成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而且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这启示我们,毫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是“继承者”的永恒主题。这也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虽然任重道远,但前景一片光明。

陈昌福[4](2019)在《“联省自治”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联省自治"最早由孙中山提出,在民初十年间发展成为"联省自治运动"。后由陈炯明在漳州、广州两地实践,总结并上升为一种理论。它不仅是致公党"一大""二大"政治纲领的理论依据,而且与同时代的列宁的联邦制构想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统一和统一后国家施行何种模式所作的一种探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张泽明[5](2018)在《探析民初“联省自治”运动及其经验教训 ——央地博弈的逻辑》文中研究说明民国初期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一场追求政治转型的宪政运动,而地方主义的崛起则是这场宪政运动的政治基础,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经济上的区域差异,地方社会势力和汉族社会势力的崛起,清末新政的促进,联邦思想的传播都是地方主义崛起的原因。地方主义的崛起使得地方可以与中央竞争,并参与进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中去。在以中央和地方为参与者的博弈模型中,可以从三条政治标准即国家稳定,央地发展和国家独立来判断双方是否成功。从中央一方来看,其前期是通过中华民国的共和国途径来加强中央权力,但是,后期袁世凯力图恢复帝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其忽视了地方的诉求,并且没有解决好央地关系所指向的标准,所以造成了地方的全面反抗,这就是“联省自治”运动的全面爆发。从湖南省的首先立宪,再到后期各省的省宪运动,地方试图走出一条从省到国的联邦建国路径。但是,由于“联省自治”运动没有实现建立联邦国家的最终目标,反而加剧了国家的分裂。与此同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苏俄模式的政党动员、革命建国的路径,中央一方由此重新占据了博弈的上峰,而这也标志着没能解决中国政治转型问题的“联省自治”运动彻底的失败。尽管“联省自治”运动失败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央地关系提供借鉴。

毛自鹏[6](2017)在《五四时期探索“人的解放”的历史与逻辑研究 ——从“人的发现”到“国民革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解放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不断追求自由、幸福和解放的过程。在这部解放史上,五四时期无疑是一个大写、特写“解放”二字的突出时期。五四时期求解放的渴望和思索可以说到了最深层次,也可以说最艰难、最焦灼、最痛苦;呼唤、发现“人”,也最直白、最突出、最强烈;而思考解放的出路又显得很模糊、很复杂、很彷徨。可以说“人的解放”这一宏大命题是五四时期最直接、最突出、最鲜明的主题。五四时期追求“人的解放”是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的环境下中国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它与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是联系在一起的,且体现出更注重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体现出从个人的解放到工农大众整体解放的转折和趋势。五四时期追求“人的解放”,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决定了五四人在寻求“人”的发现、“个性解放”的同时,面临更大、更紧迫的生存挑战和社会责任,即要尽快应对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反帝的民族革命双重任务。这与西方有些不同,反映了五四人寻求解放问题的急迫。西方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 300年左右的时间;而在中国五四时期,从思想启蒙到大革命却只有短短12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人类历史上十分独特的现象。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这样大的急剧性变化,是值得思考的。它经历的阶段、演变的逻辑、问题域的转换以及经验与启示都值得深入研究,可以有力地回击一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五四观。五四时期探索“人的解放”,大抵经过了“人的发现——社会改造——国民运动——组织政党——国民革命”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隐含有两条主线索:一条是否定线索,即否定北洋军阀的统治,否定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一条是肯定线索,即寻找平民(国民、联合阶级)这个历史主体,以“、平民主义”的思想路线建构“民治政治”、追求社会主义的目标。他们的思路是:必须启蒙平民、国民或工农大众,联袂资产阶级,以民众的大联合,并组织政党推动国民革命,走民众起来革命、以民治政治替代武人政治、建立自己的国民政府的新路子,从而推动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最终在社会主义中获得个人的解放。他们努力为之的,正是完成“否定—替代—建构”任务。本文第一章总体上描述上述两大主线索,分析了五四时期“人的解放”探索的出场、五四人的生活境遇和寻找解放的出路。欧洲一战的资本主义的落败现象与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对比,以及他们的对华态度,使时人看到了解放的希望和前景。社会主义成为五四人向往的社会,也成了他们的奋斗目标。在追求社会主义目标和时局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五四人探索“人的解放”,经历了“人的发现”、“社会改造”、“国民运动”、“组织政党”、“国民革命”这五个阶段,文章分别以这五个阶段为关键词,通过五个章节展开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五四人面对时局急速变化的应对之策。这就是通过寻找“新人”主体,启发政治觉悟,在社会改良尝试失败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社会革命,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开展与国民党合作,组织国民参与政治运动,进行国民革命,开展政治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文化转向政治,从个人解放融入到阶级、集体主义的解放中,是这个过程的一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启蒙与救亡交织在一起,五四不是单一的文化启蒙或文化现象,它更多的是政治启蒙和革命运动,“人的解放”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文化现象的主线。因此研究五四需要跳出庞杂而迷眼的就文化谈文化现象,不为所谓的“五四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和奇特的“哈姆雷特”现象所迷惑。五四人探索“人的解放”,要追求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却五花八门,这也说明了五四思想的复杂性、多岐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的解放”悖论,一方面是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启示我们不能重复走资本主义的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此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五四人的艰难探索开启了中国人的社会主义梦想追求,五四时期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在历经艰辛的同时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有着美好的前景。今天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四个自信”继续前行,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五四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梦、世界梦。

李瑞静[7](2014)在《胡适“联省自治”思想研究(1917.7-1923.12)》文中研究指明“联省自治”思潮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政治思潮,与各省地方实力派所掀起的“联省自治”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曾风行一时,但最后却无疾而终。“联省自治”思潮是中国潜在的地方主义思想与从国外传入的联邦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是国人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而对国家结构所作的一种设计,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追求和对民治的渴望。当时的胡适打破了早年“不谈政治”的规矩,在与同人共同创办的《努力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时政论文,旗帜鲜明地支持“联省自治”,并提出此种思想的种种具体设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联省自治”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对胡适的“联省自治”思想做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做一次系统的概括性研究。首先,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胡适与“联省自治”的渊源,通过搜寻胡适在“努力论政”时期所发表的赞成“联省自治”的政论性文章或个人日记,并综合考量其所占比重,探究胡适从“不谈政治”到“努力论政”的转变过程。其次,文章分三部分对胡适的“联省自治”思想进行考察分析。联省自治问题是当时胡适考虑的一个中心问题。第一部分通过与孙中山、陈独秀、吴佩孚、陈炯明和鲁迅等人的比较分析,梳理出具有胡适个人特色的主要观点,勾勒出其“联省自治”思想的大致形象。第二部分详细分析胡适“联省自治”思想的形成背景,既与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又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政治中“统一”与“分治”的深远影响,还吸取了当时如多元主权论、杜威实验主义等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元素。第三部分简要对胡适“联省自治”思想进行了评价,胡适的“联省自治”思想虽然仅仅是他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初次尝试,内容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倾向,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并进一步使胡适成为了中国自由主义谱系上的重要人物。

曾兴华[8](2013)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联邦制实践,出台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联邦制性质的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但依旧没能实现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变迁。为什么这次政治运动没有扭转乾坤,建立现代联邦制,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有何教训和启示,本文尝试进行回答。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来源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联省自治和联邦制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第二部分,简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的历史背景。国外背景有亚非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美国的强势形象对国人的冲击以及苏俄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联邦制思想的发展,分散化的政治格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近代社会的民主启蒙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产生的国内背景。第三部分,概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的进程。首先是兴起阶段:1920年7月至1921年12月,谭延闿发表联省自治通电,湖南首倡省宪运动,湖南制定了第一部省宪法《湖南省宪法》,选举产生了第一位民选省长;其次是高潮阶段:1922至1923年,继湖南后,全国十几个省积极响应并进行了自治运动,1922年5月上海八团体国是会议召开,1923年10月北京国会制定了首部具有联邦制性质的《中华民国宪法》;最后是尾声阶段:1923至1926年,由于曹锟贿选丑闻,联邦制性质的宪法没有得到实施,并在1924年北京政变后废除,广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浙江制宪失败,湖南省取消自治,联省自治运动最终失败并退出历史舞台。第四部分,分析和总结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和当代启示。首先本文归纳出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反对联邦制的势力强大;联省自治运动的部分策略失误和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等失败的四点原因;其次是总结了联省自治运动的教训,即近代中国对联邦制的认识不足,难以达成民主政治共识,实现变革须培育和壮大民主进步力量和运用正确的策略,政治发展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支撑。最后得出联省自治运动的四点当代启示:重视政治文化的现代重构;健全中央与地方关系;增强地方自治能力和保障公民自由权利。

门小军[9](2013)在《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与现实》文中研究表明民族问题呈现出增多、趋强态势,迫切要求我们重新考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与现实。如此,既可以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家的民族理论,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也可以重新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确立的必然性和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的必要性,更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都直接来源于列宁,具体则是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思想和联邦制国家思想。民族平等与民族联合统一而不可分割,“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乃是列宁民族问题纲领的核心要义所在,而联邦制共和国则是苏联各“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的形式。列宁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之所以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所接受,一是因为苏俄为推动世界革命而主动对中国支部施加了影响;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争得民族自由,意识到资产阶级民族自决权的虚假性和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见解正确”,转而完全接受了列宁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理论层面原本就不排斥联邦制,认为其不一定就不好。受列宁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影响,1921—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在许多宣言、决议案、党纲草案和指示信等规范性文件中都坚持了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联邦制国家理论和“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理论,但其既强调民族自决权,又强调民族的自由联合的民族问题纲领之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性也在实践中暴露无遗,陷入进退失据的迷茫状态。直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方才认识到,列宁民族问题纲领的精髓是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并基于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对民族问题纲领和政策进行了调整,先是将国内各民族实行分离成立独立国家,然后又将建立联邦制国家排除在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形式之外,最终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摆脱了1921—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纲领在实践中所出现的困境。李维汉则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视角分析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保证“各民族平等的联合”,联邦制并不适宜于中国。关于联邦制为何不适宜于中国的问题,除了李维汉的分析框架外,中国缺乏近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传统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关于如何看待西方古典民族自决权理论的问题,由于其会导致民族纷争不断,因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和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产生都可以看作是对其的修正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保障各少数民族在法律上和事实上的平等权利,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在自治机关的民族化问题上,民族自治区行使自治权与上级人民政府领导在理论层面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践中通常会被过于强调领导、不重视自治的现实所削弱,而出现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悖论问题,要解决之,就只能从更大的视野,亦即完善和改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视野去看待和考量。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还突出地存在着,克服的办法不在于放弃现有对少数民族的优惠照顾政策,而是坚持和完善之。至于由此所引发的关于未来民族政策方向的争论问题,本文则认为,目前的中国还不能摒弃第一代民族政策,而完全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整合两代民族政策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张继才[10](2012)在《李大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思考》文中指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李大钊对此问题的思索就是一个缩影。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他抨击省界之见,赞成中央集权,其政治主张接近旧立宪党人;在段祺瑞当政时期,他反对专制主义,转向地方分权,其政治主张与国民系一致,具有联邦主义倾向;在联省自治前后,他弘扬民主自由,揭橥联邦主义,其政治思想也进一步升华。可以说,民国成立以来,他的思想经历了从主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到主张单一制下的地方分权,再到主张联邦主义的变化。其思想演变折射出民国政争的波谲云诡,并与民初以来地方政治思潮上升的趋势相吻合。不同的是,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不仅与资产阶级联邦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其国家结构思想极具特色。他的立论基础先是联治主义,后是平民主义,在当时都与众不同;他对联邦制国家结构的偏爱甚于其他主张联邦制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批判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但不反对联邦制度,他对联邦制的设计与中共"二大"的构想有所不同;他对世界联邦主义的设想也独树一帜。这些都体现出李大钊国家结构观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资产阶级联省自治理论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产阶级联省自治理论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谭延闿与章太炎地方自治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谭延闿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章太炎思想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谭延闿与章太炎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
    2.1 章太炎是联省自治首创者之一
        2.1.1 “自治”的含义
        2.1.2 “联省自治”一词的溯源
        2.1.3 章太炎的联省自治思想
    2.2 谭延闿的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
        2.2.1 动荡的湖南局势是主张湖南自治的历史背景
        2.2.2 新理论思潮促使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
        2.2.3 章太炎等知识分子的理论知识宣传促成湖南自治
        2.2.4 谭延闿通电发表自治宣言
第3章 章太炎指导了谭延闿领导下的湖南地方自治
    3.1 章太炎的理论指导
    3.2 章太炎提出湖南制定省宪法的方案
    3.3 章太炎策动促成联省自治
    3.4 章太炎政论思想对湖南当局的熏陶
第4章 谭延闿的地方自治活动丰富了章太炎的联省自治思想
    4.1 谭延闿召开省自治会议,赞成自治
    4.2 “官绅制宪”与“公民制宪”之争
    4.3 南方军政府倒台,促使谭延闿坚定联省自治
    4.4 学者制宪
    4.5 湖南自治运动的意义
第5章 谭延闿与章太炎地方自治思想的比较
    5.1 自治目的不同
    5.2 自治方式不同
    5.3 代表阶层不同
    5.4 自治态度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东方杂志》(1904-1948)西学传播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西学传播的不解之缘
    1.1 西学在中国传播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嬗变
        1.1.1 西学释义
        1.1.2 西学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及文化变迁
    1.2 西学传播过程中《东方杂志》的发展历程及其变化
        1.2.1 “清末新政”促生《东方杂志》较早创刊
        1.2.2 西学传播过程中《东方杂志》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第二章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及特征
    2.1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
        2.1.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
    2.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特征
        2.2.1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阶段性特征
        2.2.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思想性特征
第三章 《东方杂志》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和主张
    3.1 相对的传统文化保守主义
        3.1.1 传统文化“优越”论
        3.1.2 东方保守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文化论争
    3.2 调和与渐进的文化改良主义
        3.2.1 “新”与“旧”调和论
        3.2.2 “动”与“静”调和论
        3.2.3 “精神”与“物质”协力调和论
        3.2.4 互助文化观与第四种文化
第四章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4.1 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媒体之一
        4.1.1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第一个高峰期
        4.1.2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第二个高峰期
    4.2 《东方杂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介译及推进
        4.2.1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
        4.2.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传播
    4.3 《东方杂志》关于非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流派的传播
        4.3.1 对基尔特(行会)社会主义的传播
        4.3.2 对法屛(费边)社会主义的传播
        4.3.3 对于无政府主义的传播
        4.3.4 对法学的社会主义的传播
        4.3.5 对于其它社会主义流派的传播
第五章 《东方杂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思潮的传播
    5.1 晚清立宪改良派的主要舆论阵地
        5.1.1 君主立宪救国论
        5.1.2 《东方杂志》对于宪政制度与思想的介译
        5.1.3 由“鼓吹”——失望——批驳——抨击的态度转向
    5.2 “不偏于政论之一方”的民主共和制及联邦主义的传播
第六章 《东方杂志》对西方基督教及“晚清教案”的传播
    6.1 《东方杂志》西方宗教传播特征
    6.2 全面关注与传播“晚清教案”的媒介
        6.2.1 对“晚清教案”事件的客观呈现
        6.2.2 引发了近代学人对中国宗教前途与命运的思考
第七章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启示
    7.1 西学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失语”之殇
        7.1.1 清初以前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
        7.1.2 清末以后中西文化激烈交锋中话语地位的逐渐衰落与式微
    7.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的“得义”之鉴
        7.2.1 “审慎与自由主义,兼容并蓄”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多元化发展
        7.2.2 “调和中庸,温和改良”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概念界定
        (一) 民族区域自治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
    四、结构设计
    五、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原则
        (二) 具体技术方法
    六、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化之源”: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形成动因
        (一) 对“民族文化”自治思想泛滥的直接回击
        (二) “联邦制”还是“集中制”争论的持续升温
        (三) 民族平等理想的矢志追求
        (四) 地方自治理论的深入思考
        (五) 民族自决权理论发展的纵深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十月革命”之前:“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
        (二) “十月革命”之后:“联邦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基本特征
        (一) 批判性和革命性
        (二) 开放性和发展性
        (三) 时代性和具体性
        (四) 阶级性和人民性
第二章 “化之机”: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历史契机
    一、国家和民族层面:统一融合的历史传统与救亡图存的特殊处境
        (一) 长期统一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
        (二) 命运共同体接连遭受危机
    二、国际层面: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兴未艾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推动
        (一)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大潮流的深刻影响
        (二) 共产国际“民族化”信号的强力释放
    三、中共层面:民族问题理论的逐步涉猎与民族工作实践的有序推进
        (一) 民族问题解决之道的初步认识
        (二) 民族工作实践探索的不断拓展
第三章 “化之路”: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演进轨迹
    一、1921-1949:从“蹒跚学步”的“应然”到“独立前行”的“必然”
        (一) 1921-1931年的酝酿萌芽期
        (二) 1931-1937年的起步尝试期
        (三) 1937-1946年的加速探索期
        (四) 1946-1949年的初步形成期
    二、1949-1978:从“全新起航”的“阶进”到“挫折发展”的“缓进”
        (一) 1949-1956年的全面奋进期
        (二) 1957-1966年的曲折发展期
        (三) 1966-1978年的挫折发展期
    三、1978年以来:从“步入正轨”的“求实”到“平稳迈进”的“务实”
        (一) 1978-1982年的回归初心期
        (二) 1982年至今的丰富发展期
第四章 “化之果”: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多维成果
    一、理论成果
        (一) 创立了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
        (二) 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体系
    二、制度成果
        (一) 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制度
        (二) 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代表的制度性法规
    三、道路成果
        (一) 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的基本内涵
        (二) 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的主要特征
        (三) 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的时代意义
第五章 “化之镜”: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经验启示与未来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 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是基本前提
        (二) 保障国家团结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是价值追求
        (三) 助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是重要动力
        (四) 紧扣民族工作时代主题是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一) 推动统一与自治的顶层设计
        (二) 推进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三) 加大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力度
        (四) 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五) 处理好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的未来走向
        (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
        (二) 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
        (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 着力增进民族区域自治文化认同
结语: 毫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中国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联省自治”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联省自治”最早是由孙中山提出的一种建国理念
三、“联省自治”从理念发展为一种运动
四、“联省自治”在闽粤地方的实践并升华为理论
    (一) 联治建国
    (二) 各省自治
    (三) 互谋联合
    (四) 为国举贤
五、联省自治实践的中断
    (一) 分歧及至“兵变”
    (二) “兵变”之后
六、联省自治成为一种理论体系
    (一) 中国应该统一
    (二) 共和建国, 主权在民
    (三) 国家组织“依临时约法之规定, 当然采取民主政治的组织”
    (四) 国家组织之“三建主义”的目的
    (五) 提出“妥协统一”的路径
七、中国共产党对“联省自治”理论的批判及联邦制主张的提出
八、列宁的联邦制思想
九、联省自治理论的终结
    (一) 1927年北伐胜利进军途中发生了“4·12政变”, 4月18日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国民党的军事、政治势力已在全国逐渐居于主宰地位
    (二) “4·12政变”后, 国共合作破裂, 8月7 日, 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5)探析民初“联省自治”运动及其经验教训 ——央地博弈的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当前的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央地关系和博弈论模型
    第一节 央地关系
    第二节 博弈论模型引入
第二章 联省自治运动的背景:地方主义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末开关的地方差异
    第二节 汉族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第三节 清末新政的促进
    第四节 联邦主义救国论的兴起
第三章 联省自治运动的过程:央地博弈的逻辑
    第一节 清帝退位后中央集权的返潮
        一、参与者:中央
        二、行动集
        三、目标
        四、环境和标准
    第二节 洪宪帝制后联邦论的复兴
        一、参与者:地方
        二、行动集
        三、目标
        四、环境和原则
第四章 联省自治运动的失败:中央新的动员策略
    第一节 国内外环境
        一、国内困境:联省自治加剧军阀割据
        二、国际环境:苏联革命输出选择中国
    第二节 国共抛弃联省自治
        一、国民党对联省自治的态度
        二、共产党对联省自治的态度
第五章 联省自治运动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联邦制与中国政制的抵牾
    第二节 重视地方协调发展
    第三节 行政上的联邦主义启示
    第四节 用宪法维护央地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6)五四时期探索“人的解放”的历史与逻辑研究 ——从“人的发现”到“国民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五四时期“人的解放”探索的总命题: 否定、替代与建构
    第一节 五四时期“人的解放”命题的出场背景
        一、近代以来学习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的失败
        二、尊孔复古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三、甲午战后新兴知识分子的出现
    第二节 五四时期人的生存危机的加剧
        一、北洋军阀统治、资本主义剥削、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二、民众的生活苦况与失望的加深
    第三节 对十月革命、平民主义、民治政治的希冀
        一、对苏俄十月劳农革命的逐步接受
        二、对平民主义、民治政治的希冀
第二章 五四时期“人的解放”探索阶段之一: “人”的发现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人”的发现的铺垫
        一、激烈反传统与“人”的发现
        二、文学革命与“人”的发现
    第二节 探索的核心: “人”
        一、“人”的发现的主要内容
        二、“人”的发现观念评析
第三章 五四时期“人的解放”探索阶段之二: “社会改造”
    第一节 从“人”的发现到“社会”的寻找
        一、从“群”到“社会”的演变
        二、“人”的发现转向“改造社会”
        三、各种“主义”的兴起与新型社会团体的出现
    第二节 另造“社会”的实践与失败
        一、工读互助主义
        二、新村主义
    第三节 改造上层政治的理论构想
        一、“好政府”主义
        二、联省自治、联邦制
第四章 五四时期“人的解放”探索阶段之三: “国民运动”
    第一节 从“党派运动”、“社会改造”向“国民运动”的转变
        一、辛亥后“党派运动”的失败
        二、“社会改造”向“国民运动”的转向
        三、对国民政治觉悟的呼吁
    第二节 国民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民权(女权)运动同盟
        二、废督裁兵运动
        三、非基督教运动
        四、国民会议运动
第五章 五四时期“人的解放”探索阶段之四: “组织政党”
    第一节 从国民运动到组织政党的思考
        一、国民运动的发展到组织政党的需要
        二、“非党”与“造党”的争论
        三、集合高素质的党员
    第二节 新型革命政党的建立与合作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探索
        二、国民党改组
        三、国共合作
    第三节 部分知识精英的追求
        一、鲍明钤对欧美政党政治的追求
        二、梁启超对代议政治的追求
第六章 五四时期“人的解放”探索阶段之五: “国民革命”
    第一节 国民运动向国民革命的转变
        一、国民运动转向国民革命
        二、“国民革命”思想的发展
        三、国民革命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一、国民党对领导权的争夺
        二、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权的认识
        三、“人的解放”与革命领导权
第七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人的解放”悖论与“社会主义”的解困之道
    第一节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人的解放”悖论
        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人的解放”成就
        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人的解放”困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与“人的解放”之思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创立与对资本主义人的异化现象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解放”的关注与诠释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应变之道与“人的解放”之路
        一、五四时期“人的解放”多方探索与“社会主义”的应然之道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增强“四个自信”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7)胡适“联省自治”思想研究(1917.7-1923.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 相关学术研究回顾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胡适与“联省自治”的渊源
    (一) “联省自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 从“不谈政治”到“努力论政”
    (三) “努力论政”论及“联省自治”
二、 胡适“联省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和平统一国家
        1、 “联省式统一”——抵制吴佩孚“先国后省”论
        2、 先“省自治”再“制宪统一”——疏离孙中山
    (二) 联邦分权复合制
        1、 增加地方实权,解决政治纠纷——对话陈独秀
        2、 以一省自治为始,共筑民主联邦——支持陈炯明
    (三) 实行民治主义
        1、 “民治本身就是一种公民教育”——驳斥吴佩孚
        2、 制度优先,由制度及人——与鲁迅商榷
三、 胡适“联省自治”思想的形成原因
    (一) 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的社会状况
        1、 中央制宪之期望一再落空
        2、 摆脱战乱之盼望甚为强烈
        3、 南北统一之愿望遥不可及
    (二)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统一”与“分治”
        1、 一以贯之的国家统一观
        2、 民国前后如影随形的地方主义
    (三) 西方政治哲学对中国学界的影响
        1、 多元主权论的刺激
        2、 杜威实验主义的实践
四、 胡适“联省自治”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 政治思想领域的初次尝试
    (二) 深陷于理想境地的不了了之
    (三) 致力于政治民主的历史推动
    (四) 对个人自由主义的有力践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导论
    (一) 论文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1. 论文选题的来源
        2. 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0 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的历史背景研究综述
        2.20 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的过程研究综述
        3.20 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研究综述
        4.20 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的当代启示研究综述
        5.20 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研究的不足点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 创新点
        2. 研究的难点
    (五)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梳理
        1. 联邦制
        2. 联省自治运动相关概念
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 联省自治运动的国际背景
        1. 美国的强势形象
        2. 苏俄革命的影响
        3. 亚非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
    (二) 联省自治运动的国内背景
        1. 联省自治运动产生的思想背景
        2. 联省自治运动产生的政治背景
        3. 联省自治运动产生的经济背景
        4. 联省自治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的过程
    (一) 联省自治运动的兴起
        1. 湖南驱张运动
        2. 湖南首倡省宪运动
        3. 《湖南省宪法》
    (二) 联省自治运动的高潮
        1. 联省自治运动在各地的开展
        2. 国是会议
        3. 《中华民国宪法》的出台
    (三) 联省自治运动的尾声
        1. 国民革命运动爆发
        2. 联省自治运动的最终失败
四、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的反思
    (一) 联省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
        1. 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2. 反对联邦制的势力强大
        3. 联省自治的部分策略失误
        4. 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5. 小结
    (二) 联省自治运动的教训
        1. 近代中国对联邦制的认识不足,难以达成民主政治共识
        2. 实现变革须清除封建势力,培育和壮大民主进步力量
        3. 实现变革须运用正确的政治策略
        4. 政治发展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支撑
    (三) 联省自治运动的当代启示
        1. 重视政治文化的现代重构
        2. 健全中央与地方关系
        3. 增强地方自治能力
        4. 保障公民自由权利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与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编 列宁民族理论的要义
    第一章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与“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理论
        第一节 承认民族自决权就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自由
        第二节 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促进“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
        第三节 民族自决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绝不是多余的
        第四节 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统一而不可分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列宁的联邦制国家理论
        第一节 “自治制是我们建立民主国家的计划”
        第二节 联邦制在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其合理性
        第三节 统一的联邦制国家是走向集中制国家的“过渡性步骤”
        第四节 联邦制国家是苏联各“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的形式
        本章小结
第二编 列宁民族理论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苏俄为推动世界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施加影响
        第一节 没有东方各民族的援助,世界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第二节 民族问题的中心在东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第三节 苏俄是援助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基地和中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为获取民族自由接受来自苏俄的政策
        第一节 只有奉行列宁的民族政策才能获取真正的民族自由
        第二节 苏俄能够以诚意、热情和实力援助中国革命
        第三节 苏俄对中国是“没有侵略野心”的国家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完全接受了列宁的民族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层面并不排斥联邦制
        第一节 联邦制本身不一定就不好
        第二节 联邦制只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种手段
        第三节 联邦制的基础在地方自治
        本章小结
第三编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确立
    第六章 1921—1937 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
        第一节 1921—1923 提出“自由联邦制”建国方案
        第二节 1923—1927 坚持列宁关于民族自决的思想
        第三节 1927—1937 指出民族自决权的三种实现形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1937—1949 逐步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第一节 1937—1945 把独立国家排除在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形式之外
        第二节 1945—1949 把联邦制国家排除在民族自决权的实现形式之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各民族平等的联合”的形式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第二节 联邦制建国方案不符合中国历史传统
        第三节 西方古典民族自决权理论存在缺陷
        本章小结
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方向
    第九章 继续推动实现各民族间法律上的平等
        第一节 采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
        第二节 维护自治区行使自治权与上级人民政府领导间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加速民主集中制的完满实现和巩固发展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继续推动实现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
        第一节 为充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而创造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条件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取得大幅提升
        第三节 继续坚持并完善目前的民族优惠照顾政策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民族政策“政治化”抑或“文化化”?
        第一节 不能用“族群”概念取代“民族”概念
        第二节 民族政策“文化化”的理论逻辑并非尽善尽美
        第三节 整合两代民族政策可能更加适合目前的中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李大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袁世凯当政时期:抨击省界之见, 赞同中央集权
二、段祺瑞当政时期:反对专制主义, 转向地方分权
三、联省自治前后:弘扬民主自由, 揭橥联邦主义
四、结 语

四、资产阶级联省自治理论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谭延闿与章太炎地方自治思想比较研究[D]. 郭彩虹. 湘潭大学, 2020(02)
  • [2]《东方杂志》(1904-1948)西学传播若干问题研究[D]. 马晨莲. 河北大学, 2019(04)
  • [3]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思想中国化研究[D]. 杨学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联省自治”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J]. 陈昌福.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1)
  • [5]探析民初“联省自治”运动及其经验教训 ——央地博弈的逻辑[D]. 张泽明. 外交学院, 2018(12)
  • [6]五四时期探索“人的解放”的历史与逻辑研究 ——从“人的发现”到“国民革命”[D]. 毛自鹏.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1)
  • [7]胡适“联省自治”思想研究(1917.7-1923.12)[D]. 李瑞静. 郑州大学, 2014(04)
  • [8]20世纪20年代中国联省自治运动研究[D]. 曾兴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9]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与现实[D]. 门小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6)
  • [10]李大钊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国家结构的思考[J]. 张继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3)

标签:;  ;  ;  ;  ;  

资产阶级联合省自治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