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星载天线技术

浅谈星载天线技术

一、浅谈星载天线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蔚楠[1](2021)在《小型微波暗室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当前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全球提供了丰富的通信服务,而且在军事、农业、物流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商业航天概念的兴起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业航天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小卫星作为其主要载体,已经成为商业航天领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在商用微小卫星发展的同时,也对星载天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微小卫星的模块化、高度集成化设计,要求星载天线能够实现低剖面、小型化;同时,商用卫星的属性决定了星载天线必须在实现高可靠性的同时,满足低成本、短周期、高复用性的要求。在天线设计中,天线性能的好坏对无线通信的性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天线测试是确定天线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手段,而微波暗室测试可以免受杂波干扰,提高被测设备的测试精度和效率,广泛用于天线的研制和测试过程。目前,对于微波暗室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针对通用型暗室,设计程度复杂。而商用微波暗室对同种类、同批次产品进行一一测试,测试费用将十分高昂。本文针对星座类星载天线的批量化及高可靠性特点,提出在测试时对单只天线进行高精确度测试,其余天线仅进行一致性测试的测试方法,并基于此测试方法提出自建小型微波暗室,以满足一般商用星载天线设计公司的测试需求。本文首先对星载天线的一般测试需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电路性能及辐射性能的各项测试需求进行了原理框图及等效电路的绘制,特别针对小型卫星平台提出了全尺寸辐射模拟星测试的需求。根据天线测试原理及暗室建设方法,对微波暗室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了采用矩形微波暗室形式,同时对矩形暗室内各部分尺寸进行详细理论研究,得出了暗室内关键尺寸的计算方法及吸波材料的选型和敷设规律。以微波暗室内各部分尺寸分析为依据,提出了对源天线与暗室前墙间距、静区与暗室后墙间距进行优化,并针对暗室顶、地板及两侧的第一菲涅尔区进行吸波材料的重点布局从而实现微波暗室小型化的目的。同时,采用几何光学法对微波暗室进行建模,并通过MATLAB软件对暗室静区内直射场及反射电平进行小型化前后的对比分析,得出暗室小型化后静区指标可以满足测试需求的结论。最后,对微波暗室系统的各项分系统进行了简要概述。

崔凯[2](2020)在《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变形及电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作为空间通信、导航、电子侦察、环境监测等卫星系统的“眼睛”和“耳朵”,一方面满足了星载信息装备结构性能的要求,具有较大的物理口径、较轻的质量以及可以进行展开与收拢的天线结构,另一方面满足了星载信息装备电气性能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天线增益、快速的波束扫描、更远的作用距离以及更多的形成波束等等,已经成为了星载天线领域的关键装备之一,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工作环境的恶劣性,使得天线阵元的位置和形状极易发生结构变形,导致增益下降、指向精度变差,从而严重制约了相控阵天线的高增益、低副瓣电平等电性能目标的实现。基于此,为了分析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变形对天线电性能的影响,本文从机电耦合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针对中心刚体与柔性天线之间存在的刚柔耦合的问题,首先基于给定的模型分析参数建立相控阵天线-卫星本体-太阳翼帆板的整星系统有限元模型,并对天线系统进行结构上的优化,然后对建立的整星系统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动力学响应分析,求解卫星天线在自身机动工况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并分析了相控阵天线阵面的RMS(形面精度)随时间变化规律;(2)针对卫星系统在太空运行时存在的结构热致变形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星载天线的在轨热分析环境以及航天器在太空中的主要传热方式。接着通过热分析软件模拟卫星系统在轨道运行时的太空环境,实现了天线系统在轨时的温度场分析。然后基于热分析和弹性变形理论研究了空间热载荷条件下的天线结构的热变形情况,探究太空热环境对天线机械性能的影响,即机-热耦合原理,最后分析了在太空热载荷作用下相控阵天线阵面的RMS(形面精度)随时间变化规律;(3)针对天线结构变形对天线电性能的影响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带天线的辐射机理和馈电方式,并针对中心频率为5.4GHz、工作在的C波段的星载微带天线单元进行结构设计分析与优化,确定天线单元的尺寸。之后介绍了微带阵列天线的基本理论,确定单元阵的排列方式和馈电方式,最后利用电磁场分析软件,计算天线结构变形对天线电性能的影响。

宋晓倩[3](2020)在《航天器天线复合材料等效热导率和接触热阻研究》文中认为航天器星载天线在轨运行过程中,要经历恶劣的太空热环境,为保证其能正常的工作,需对星载天线进行热分析与热设计,设计合理的热控方案。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复杂机构部件的传热性能及界面热阻是进行星载天线各组件间的导热控制的重要因素,是进行星载天线热分析与热设计的基础,而复合材料结构和各组件的相关热参数仅能从部分手册或者零星测试中获得,数据积累有限且离散性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天线材料热物性数据的获取和结构部件的热特性研究工作。本文基于一维导热的原理,设计并搭建一套实验系统,采用稳态法测量航天器天线材料及结构各组件的热导率参数及界面接触热阻。实验测试系统由真空系统、温控系统、加热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测试件等五部分组成,测试件放置在真空容器槽内,真空容器悬挂于高低温恒温槽内。利用搭建的内循环真空实验系统对大功率射频同轴电缆和天线指向结构(主要为轴承和轴承配合件)进行测试,获得-40℃~120℃温度范围内测试件的径向热导率和界面接触热阻,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测试件径向等效热导率与测试温度呈正比关系。然后利用NETZSCH GHP 456保护热板法热导率测量仪测试复合材料蜂窝夹层板,得到复合材料蜂窝夹层板的等效热导率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测试件材料热导率参数数值均较小,且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并对大功率射频同轴电缆、天线指向机构、复合材料蜂窝夹层板和碳纤维增强板胶接结构等进行热分析数值计算,获得对应工况下的温度分布及热流密度分布,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对内循环真空实验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通过实验测试与数值模拟计算,获取航天器常用复合材料和机构部件的相关热性能参数,为航天器天线热设计与热分析提供基本数据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陈佳伟[4](2020)在《大型抛物面可机动天线背架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快速地跟随目标或转换目标的问题,要求星载天线具备一定的机动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型可机动星载天线构型的实现方案,提出了一种适合该类方案的天线背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机动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工程项目需求,研究了反射面的几何特征,确定了反射面成型方案,为使结构更加紧凑,运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了天线背架的最优工作表面。为实现星载天线的可机动性,设计了一种基于三棱柱可展单元的天线背架,该天线背架具有高刚度、高收纳比、轻质、大口径等优点。为了加强径向肋天线的刚度,在两相邻径向肋外端设计了双层剪切链。为验证该天线背架的合理性,基于D-H法和螺旋理论建立了三棱柱可展单元的运动学模型,分析了可展单元的展开过程和展开轨迹。基于可展单元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天线背架整体的运动学模型,研究了其展开过程,验证了展开功能的有效性。为保证天线背架的稳定性,研究了天线背架的结构动力学特性。为避免天线背架共振,分析了天线背架的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得出了前几阶固有频率与振型。研究了不同材料和几何尺寸对天线固有频率的影响,得到了提高天线背架固有频率的方法,为后续优化结构的固有频率提供理论基础。为能快速转换追踪目标以及对快速移动目标进行监测,研究了星载天线的机动性能。首先,通过联合PATRAN与ADAMS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天线背架的驱动力矩和功率,基于惯性释放对危险工况进行了强度分析,结果表明该背架满足工程要求。为提高天线背架运动效率,研究了天线背架从机动开始到获得稳定所需的时间,采用二分法确定了天线背架的最佳运动方案,并分析了该运动方案下天线背架的瞬态响应特性及结构强度,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在不影响天线背架稳定性的基础上减轻背架质量,以最佳运动方案确定的工况条件为约束,根据研究的固有频率提高方法,以几何尺寸为决策变量,建立相应的优化模型,通过联合MATLAB与NASTRAN对天线背架结构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模型固有频率与原模型相近,但其质量降低了77.94%,优化效果明显。

李胤慷,佘宇琛,李爽,王淑一,陆栋宁[5](2019)在《复杂动力学模型下星载天线跟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星载天线动力学复杂这一问题,从天线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指向跟踪控制以及振动抑制等方面研究了柔性星载运动部件的指向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描述系统几何拓扑关系建立系统运动学方程,从而简化动力学建模过程;之后,利用假设模态法,对天线反射面挠性进行建模;最后,将拉格朗日方程与挠性关节模型相结合,从而建立了星载天线非线性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在以上复杂动力学建模的基础上,采用分层设计的思路进行了控制策略设计:先运用基于计算力矩法的滑模控制器得到不考虑挠性关节的耦合控制律,从而保证卫星基体的稳定性以及天线挠性反射面的振动抑制;再使用反步法对挠性关节进行控制,实现对天线反射面的指向精度控制。最后,讨论了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对系统跟踪指向控制的影响并采用数学仿真的方式验证了相关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实现对星载天线的指向跟踪控制以及振动抑制,提高星载天线的动态指向精度。

毛玮英[6](2019)在《星载双极化天线阵列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实施监测全球大气、海洋等环境的变化,是许多学者一直致力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将针对监测海洋盐度变化的卫星的天线展开研究,由于海洋盐度的细微变化将反应不同的影响,所以要求卫星具有高精度的特点。而高精度特性是由其上的星载天线的性能所决定的,所以本课题将基于该研究背景,来设计符合要求的星载天线。另外在复杂多变的外太空电磁环境中,天线的性能除了由自身的结构设计决定以外,还受到周围星体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天线性能时需要考虑星体环境等因素,从而改善外界因素对天线辐射方向图的干扰。故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双极化微带贴片开槽天线设计时采用同轴四点反相馈电。通过威尔金森功分器来实现等辐反相,通过对圆形辐射贴片开槽来弥补微带天线窄带宽的特点,并通过加载短路销钉来抑制高次模的产生。最后加载环形金属壁来展宽波束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该天线应用于卫星上,所以应使得天线尽量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所以针对该目的,对上述结构进行改进,利用小的H缝隙获取较大的耦合量,实现耦合馈电,并采用L探针馈电的方式补偿贴片天线减小带来的容性损失,即采用两种混合的耦合馈电方式代替之前的同轴馈电。并引入光子晶体结构,改善了天线的性能。最终对天线进行加工与测试。其次,通过对本课题所研究卫星上的天线阵的了解,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阵元间距进行分析和讨论,另外,在变化莫测的外太空中,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将会对卫星上的天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分析星体环境对天线辐射方向图所造成的影响,进而通过对阵列腔体的设计来改善和消除星体环境对天线方向图所造成的影响。最后,由于所研究的天线阵列含有的阵元数目较多,必须要考虑对阵列的辐射场计算问题,所以采用有源单元方向图方法对的该天线阵列进行计算。不仅考虑了阵元间的互耦影响而且还考虑了环境因素对天线阵列的影响。通过该方法对阵列的有源方向图进行提取,以及映射子阵的选择,最终计算出阵列的辐射方向图。最后与在HFSS中的全波仿真做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孙国辉[7](2019)在《桁架式抛物柱面可展开天线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抛物柱面天线凭借其独特优势在降雨雷达、对地观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现有可展开柱面天线存在结构单一、展开性能不佳等缺陷。因此,本文结合桁架折展机构质轻、易折叠、扩展性强等优点,提出了桁架式抛物柱面可展开天线结构方案,针对其结构设计、索网找形、力学性能及样机实验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桁架式抛物柱面天线由方形桁架和抛物柱面索网构成,采用扭簧-驱动索实施展开驱动。桁架作为天线的主要支撑结构和展开机构,由四边形折展单元串接而成。通过分析结构参数与天线基频、质量的关系优化杆件尺寸,并根据功能需求设计三向关节接头内装配同步齿轮保证展开同步性,五向关节接头内装配滑轮保证驱动索的平滑传动。建立桁架运动学模型,采用三次多项式规划天线匀加速-匀速-匀减速的展开过程,通过数值算例对结构的对称性以及展开过程中竖杆的运动关系进行分析。抛物柱面索网由柱向索与平面索网片交替连接构成,平面索网片通过竖索张拉构成对称抛物线形,该连接方式有效降低了平面索网片间的耦合,便于形面精度的调整与保持。针对索网结构找形,一方面,采用等长直线逼近实现纯索网几何形状设计,结合奇异值分解和线性优化实现预紧力求解。另一方面,考虑桁架变形对索网形态的影响,采用ANSYS一阶优化算法实现形面精度和预紧力均匀性的双目标优化,优化后桁架变形降低69.86%,形面精度提高93.62%,预紧力均匀性提高47%。通过仿真技术对所提出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首先,借助ADAMS对索网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各类索段经历松弛-拉伸-张紧过程后预紧力稳定在设定值,索网张紧形成抛物柱面。其次,通过ANSYS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天线基频为5.0925Hz,低阶模态表现为整体振动,高阶模态表现为局部索网振动。同时对影响固有频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改善天线振动频率的有效措施。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天线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制作了尺寸为2054mm×1040mm×475mm的实验原理样机,测得样机折展比为8.40。基于固高控制器和安川电机搭建控制系统,并针对硬件电路和控制软件进行具体设计和开发。开展样机展开功能实验并测量驱动力,结果表明所提出天线结构设计可行、具备可展开性,但重力、摩擦等对样机的展开驱动具有严重影响。

刘双荣[8](2019)在《面向服役环境的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补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当有源相控阵天线服役恶劣环境时,其性能下降的问题,就如何利用结构补偿技术改善天线性能展开深入研究,并在结构补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形性混合补偿法,具体内容如下:1.服役载荷分析。对舰载等典型有源相控阵天线的主要服役载荷进行了分析。为描述载荷影响下的天线电性能变化,建立了载荷影响下的天线远场方向图计算公式。若可将服役载荷对天线阵面的作用等效为力对阵面的作用,该公式可快速计算出载荷影响下的天线远场方向图。当已知阵面变形时,可利用作动器改善阵面形状,达到间接改善天线电性能的目的。2.基于传感器布局的阵面变形感知。针对如何使用较少的传感器来监测天线阵面形态且不失准确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划分关联区域的传感器布局方法。通过计算任意两待测点间模态向量的相关度,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并以相关系数矩阵的键能值最大为目标,实现了对天线阵面关联区域的划分,从而保证了传感器布置点间模态向量的独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重构误差最小为目标的传感器位置优化模型。该传感器布局方法通过约束测点间模态向量的相关性,确保了矩阵Φ((?))的“良好”性态,保证了重构公式中转换矩阵T解的鲁棒性,进而保证了重构精度,且大幅度地降低了传感器的使用数量。尤其是在对面阵天线进行传感器布局时,该方法与不考虑关联区域划分时的方法相比,计算复杂度和重构精度都有明显提高。3.基于作动器调整的阵面控形控性法。在获知阵面变形的基础上,为确保利用作动器改善阵面精度的时效性,在作动器补偿量计算方面,通过解析的方式,给出了保证阵面精度最佳时的作动器输出力表达式,提高了计算效率。其次建立了以阵面变形误差最小和作动器耗能最少为目标的作动器位置布局模型。该布局模型得到的作动器布置,不仅可以提高补偿后的阵面精度,同时减少了作动器的输出能量(输出力)。4.形性混合补偿。为补偿天线阵面动态变形下的电性能,在结构补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调整阵面动态变形的形性混合补偿法。首先建立了考虑误差计算的预测模型,以消除混合补偿法中结构补偿对电补偿的影响;其次设计了控制阵面动态变形的LQG控制器,并建立了电补偿模型。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误差的情况下,预测模型得到的阵面形态与实际形态基本一致。同时,混合补偿法通过控制阵面动态变形,改善了阵面精度,降低了电补偿的补偿压力,使得补偿后的天线远场方向图与理想方向图基本吻合,为解决振动引起的天线电性能下降问题提供了一定参考。

孙一鸣[9](2018)在《层合复合抛物壳天线机构指向行为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星载天线作为深空探索及通讯的重要航天器,其成像清晰度和指向稳定性要求极高,在低外阻的空间环境下,天线反射面在进行大幅动态定位、指向跟踪运动时被激发的非线性大变形极难耗散,形面精度的下降将极大地影响其成像/指向精度及稳定性,因此研究天线反射面在动态指向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质并对其进行振动控制具有极大的工程意义。现阶段天线反射面多采用性能优异的层合复合材料,且其截面通常是抛物线形的,故本文将针对层合复合材料抛物反射面系统进行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及研究。本文针对作大幅定位指向运动的层合复合抛物反射面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同时着重研究非线性因素对其系统动力学性质的影响。首先表达其非线性几何特性,再利用Reddy高阶剪切变形理论推导其非线性本构关系式,在进行有限元离散化后推导其运动学表达式,利用Hamilton变分原理建立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大幅定位指向运动下层合复合抛物壳天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推导其非线性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从建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实际工况出发,通过搭建空间大幅定位指向运动试验台并加工层合/均质复合材料抛物反射面模型,针对反射面模型展开动态指向试验分析。首先对试验采集源数据进行模态截断滤波,进而拟合层合/均质复合材料抛物反射面模型弹性变形曲线及试验/理论弹性变形曲线,验证建模过程中考虑层合结构非线性本构关系必要性,同时对建模过程中考虑的三种非线性因素及其耦合关系对星载天线成像/指向精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及验证。通过对层合复合抛物反射面模型的动态指向算例分析验证本文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进行推广。分别以数组不同截面投影函数、不同层合属性的层合抛物反射面模型为研究对象,针对层合复合抛物反射面的截面抛物线投影函数、层合结构参数对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进行算例分析,验证非线性几何特性和非线性本构关系对星载天线成像/指向精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与适应性。最后做出总结,简述研究的三种非线性因素及其耦合效应对搭载层合复合抛物反射面的星载天线在大幅动态指向过程中对其成像/指向精度的影响,为实际工程中星载抛物反射面天线的动态定位、指向跟踪等行为精度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同时为层合结构抛物壳多柔体动力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薛兆璇,赵颖,华岳,姜峰波[10](2017)在《一种新型翻转式星载天线锁紧释放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扫描天线的运动特点,设计了一种翻转式星载天线锁紧释放装置。介绍了新型锁紧释放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际项目中的部分真实数据及飞行卫星上的成功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和高效性。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锁紧力大,能够快速实现星载天线的锁紧与释放,并能有效利用星载天线锁紧杆被切割时所受的冲击力,使其转化为释放动力,提高分离的可靠性。

二、浅谈星载天线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星载天线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小型微波暗室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星载天线测试需求分析
    2.1 电路性能参数测试
        2.1.1 驻波比测试
        2.1.2 隔离度测试
        2.1.3 互调测试
    2.2 辐射性能参数测试
        2.2.1 方向图测量
        2.2.2 增益测量
    2.3 全尺寸辐射模拟星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波暗室设计方案
    3.1 暗室结构及参数确定
        3.1.1 暗室种类定型
        3.1.2 测试频段确定
    3.2 暗室几何尺寸分析
        3.2.1 AUT与标准天线间距
        3.2.2 暗室的高度
        3.2.3 暗室的宽度
        3.2.4 前后墙与天线间距
    3.3 吸波材料
        3.3.1 吸波材料分析
        3.3.2 吸波材料的敷设
    3.4 微波暗室静区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型化暗室系统设计
    4.1 暗室可变参数分析
        4.1.1 源天线与暗室前墙间距
        4.1.2 静区与暗室后墙间距
        4.1.3 暗室小型化方法
    4.2 测试源天线分析
        4.2.1 喇叭天线远区电场
        4.2.2 喇叭天线坐标转换
    4.3 暗室模型仿真
        4.3.1 MATLAB语言简介
        4.3.2 几何光学法
        4.3.3 反射电场分析
        4.3.4 暗室数模建立
        4.3.5 静区电场仿真分析
    4.4 微波暗室系统搭建
        4.4.1 转台子系统
        4.4.2 射频子系统
        4.4.3 暗室平面布局
        4.4.4 暗室电磁屏蔽
        4.4.5 附属设备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变形及电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概述
    2.1 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研究现状
    2.2 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结构特点
        2.2.1 大口径的可展开结构
        2.2.2 轻型阵面结构
        2.2.3 采用有源相控阵体制
    2.3 相控阵天线扫描原理
        2.3.1 线性相控阵天线
        2.3.2 平面相控阵天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星系统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平面可展开天线的设计建模与优化
        3.2.1 平面可展开天线方案设计
        3.2.2 相控阵天线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
        3.2.3 天线支撑机构参数的优化
    3.3 太阳翼帆板的有限元建模
    3.4 整星系统的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
        3.4.1 整星系统的有限元建模
        3.4.2 整星系统的模态分析
    3.5 整星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3.5.1 整星系统柔性体建模
        3.5.2 喷气推进工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卫星进出阴影区时天线的变形分析
    4.1 引言
    4.2 星载天线热环境分析
        4.2.1 空间环境状况简介
        4.2.2 航天器在太空中的主要传热方式
        4.2.3 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热平衡分析
    4.3 整星系统进出阴影区时的热分析
        4.3.1 热分析流程
        4.3.2 建立热分析模型
        4.3.3 温度场求解
    4.4 整星系统进出阴影区时的热变形分析
        4.4.1 整星系统的热致静态变形
        4.4.2 天线阵面的精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电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微带天线概述
        5.2.1 微带天线辐射机理
        5.2.2 微带天线馈电方式
    5.3 星载微带天线单元的设计分析与优化
        5.3.1 星载微带天线单元设计
        5.3.2 星载微带天线单元的建模分析与优化
    5.4 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变形对电性能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航天器天线复合材料等效热导率和接触热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接触热阻的理论研究
        1.2.2 接触热阻的实验研究
        1.2.3 接触热阻的数值分析
    1.3 热导率和接触热阻的理论分析
        1.3.1 航天器星载天线的主要换热方式
        1.3.2 热导率
        1.3.3 接触热阻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板热导率的研究
    2.1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简介
        2.1.1 实验原理
        2.1.2 实验装置简介
    2.2 实验过程
    2.3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2.4 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功率射频同轴电缆热导率的研究
    3.1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简介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装置简介
    3.2 实验过程
    3.3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3.4 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线指向机构热导率与接触热阻的研究
    4.1 实验原理与实验装置简介
        4.1.1 热导率测试原理
        4.1.2 界面接触热阻测试原理
    4.2 实验过程
    4.3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4.4 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FRP板胶接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5.1 CFRP板胶接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2 CFRP板胶接结构边界条件设定
    5.3 CFRP板胶接结构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大型抛物面可机动天线背架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可展星载天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空间可展支撑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螺旋理论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天线背架的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天线背架工作面的拟合
    2.3 可展单元结构设计
        2.3.1 折展杆和锁定结构设计
        2.3.2 可展单元原理样机的研制
    2.4 天线背架结构设计
        2.4.1 天线背架的径向肋设计
        2.4.2 天线背架的双层剪切链设计
        2.4.3 天线背架整体的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线背架的运动学分析
    3.1 引言
    3.2 径向肋可展单元的运动学分析
        3.2.1 正位置分析
        3.2.2 逆位置的分析
        3.2.3 速度分析
    3.3 可展单元运动特性仿真验证
        3.3.1 可展单元的运动参数特性分析
        3.3.2 可展单元展开轨迹特性分析
    3.4 天线背架的径向肋运动学分析
        3.4.1 建立双可展单元的运动模型
        3.4.2 建立天线背架单根径向肋的运动模型
        3.4.3 建立天线背架整体的运动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线背架的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模态分析
        4.3.1 自由模态分析
        4.3.2 约束模态分析
    4.4 固有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4.4.1 材料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4.4.2 几何尺寸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线背架机动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天线背架机动性分析
        5.2.1 天线背架调整机构
        5.2.2 不同工况的机动性分析
        5.2.3 强度分析
    5.3 天线背架机动过程分析
        5.3.1 最优运动方案的确定
        5.3.2 最优运动方案的强度分析
        5.3.3 瞬态响应分析
    5.4 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
        5.4.1 结构优化模型建立
        5.4.2 遗传算法
        5.4.3 结构优化
        5.4.4 优化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复杂动力学模型下星载天线跟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星载天线多体系统动力模型
2 动力模型的完善
    2.1 考虑关节挠性的影响
    2.2 考虑天线挠性的影响
    2.3 考虑动力学参数误差的影响
3 星载天线转动控制器设计
4 数值仿真
5 结论

(6)星载双极化天线阵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双极化微带天线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微带天线的基本理论
        2.2.1 微带天线的辐射机理
        2.2.2 微带天线的馈电方式
        2.2.3 微带天线的性能参数
    2.3 双极化天线的基本理论
        2.3.1 天线的极化及分类
        2.3.2 双极化天线的概念
    2.4 天线的小型化方法
        2.4.1 天线小型化的基本理论
        2.4.2 小型化的实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
    3.1 引言
    3.2 高极化纯度微带开槽天线的仿真设计
        3.2.1 天线初步设计
        3.2.2 馈电网络设计
        3.2.3 主要参数优化
        3.2.4 天线的整体仿真结果
    3.3 双极化微带耦合天线的仿真设计
        3.3.1 L探针和H缝隙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3.3.2 光子带隙结构的设计及优化
        3.3.3 天线的整体仿真分析
        3.3.4 两个天线的性能对比及分析
    3.4 天线加工与测试
        3.4.1 天线的加工实物
        3.4.2 天线的测试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星体下天线阵列分析
    4.1 引言
    4.2 阵列天线的分析
    4.3 无星体时的天线阵列的仿真
    4.4 模拟星体下天线阵列的仿真
    4.5 改善模拟星体对天线阵列影响的措施
        4.5.1 加载圆形扼流槽
        4.5.2 加载金属脊
        4.5.3 改善前后的方向图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有源单元方向图的阵列计算
    5.1 引言
    5.2 有源单元方向图方法的基本理论
    5.3 提取有源单元方向图
    5.4 映射子阵的选取
    5.5 16单元阵的阵列计算
        5.5.1 HFSS全波仿真
        5.5.2 有源单元方向图方法的计算原理
        5.5.3 两种方法的对比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桁架式抛物柱面可展开天线的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可展开星载天线结构形式
        1.2.1 可展开天线分类、结构特点及应用
        1.2.2 现有反射面天线性能对比
        1.2.3 可展开机构单元简析
    1.3 星载柱面天线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桁架式抛物柱面天线结构组成及展开机构设计
    2.1 引言
    2.2 桁架式抛物柱面天线结构组成
    2.3 方形桁架展开机构设计与分析
        2.3.1 单元展开原理与驱动方式
        2.3.2 杆件结构参数确定
        2.3.3 关节机构设计
    2.4 展开机构运动学分析
        2.4.1 方形桁架机构运动学建模
        2.4.2 速度、加速度分析
        2.4.3 数值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抛物柱面索网找形设计
    3.1 引言
    3.2 抛物柱面索网构型
    3.3 抛物柱面索网找形分析
        3.3.1 抛物线索段划分
        3.3.2 索段预紧力设计
        3.3.3 数值算例分析
    3.4 考虑桁架变形的索网找形研究
        3.4.1 桁架变形对索网形态影响分析
        3.4.2 考虑桁架变形的预紧力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桁架式抛物柱面天线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天线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4.2.1 桁架式抛物柱面天线虚拟样机建模
        4.2.2 展开运动仿真分析
        4.2.3 索网张力作用过程分析
    4.3 天线动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
        4.3.1 天线完全展开状态模态分析
        4.3.2 固有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理样机加工制作与实验
    5.1 引言
    5.2 原理样机加工制作
    5.3 控制系统设计与搭建
        5.3.1 控制系统构成
        5.3.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4 原理样机展开实验
        5.4.1 展开功能验证实验
        5.4.2 驱动力测试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面向服役环境的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天线服役环境及电性能补偿方法的概述
        1.2.1 天线服役环境
        1.2.2 补偿方法
    1.3 结构补偿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阵面变形控制
        1.3.2 阵面变形监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典型有源相控阵天线服役载荷分析
    2.1 引言
    2.2 典型有源相控阵天线服役载荷分析
        2.2.1 舰载有源相控阵天线
        2.2.2 陆基有源相控阵天线
        2.2.3 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
        2.2.4 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
        2.2.5 车载有源相控阵天线
    2.3 载荷影响下的相控阵天线远场方向图计算
    2.4 仿真算例
        2.4.1 数值验证系统
        2.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天线阵面变形感知的传感器布局优化
    3.1 引言
    3.2 关联区域划分
        3.2.1 关联区域划分的重要性
        3.2.2 节点间模态向量相关程度计算
        3.2.3 基于键能算法的关联区域划分
    3.3 关联区域个数与重构误差之间的关系
        3.3.1 区域划分下的重构误差计算
        3.3.2 基于重构误差最小的传感器位置优化模型的建立
        3.3.3 传感器优化布置流程图
    3.4 算法详细介绍
    3.5 案例1:线阵天线
    3.6 案例2:面阵天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作动器调整的天线阵面控形控性法
    4.1 引言
    4.2 作动器补偿量模型的建立
    4.3 作动器优化布局模型的建立
        4.3.1 设计变量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函数
        4.3.4 优化模型求解
    4.4 案例验证
        4.4.1 验证系统
        4.4.2 结构性能分析
        4.4.3 电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整阵面动态变形的形性混合补偿
    5.1 引言
    5.2 面向形性协同调控的预测模型建立
        5.2.1 结构补偿与电补偿协同方式分析
        5.2.2 预测模型建立
    5.3 控制器设计
    5.4 电补偿模型的建立
    5.5 算例仿真分析
        5.5.1 几何关系约束、优化模型
        5.5.2 铰接点位置确定
        5.5.3 结果验证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层合复合抛物壳天线机构指向行为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抛物曲壳结构动力学研究
        1.2.2 层合复合材料抛物壳动力学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作大幅定位指向运动的天线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层合复合抛物反射面的非线性几何特性
    2.3 层合复合抛物反射面的非线性本构关系
        2.3.1 非线性应变-位移关系
        2.3.2 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
    2.4 层合复合抛物反射面离散化
    2.5 作大幅定位指向运动的天线系统非线性运动学方程
    2.6 作大幅定位指向运动的天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线大幅定位指向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试验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系统设计
        3.2.1 试验平台设计
        3.2.2 层合/均质抛物反射面模型设计
    3.3 天线大幅定位指向非线性动力学性质试验分析
        3.3.1 试验曲线滤波预处理
        3.3.2 天线大幅定位指向试验/理论弹性变形分析
        3.3.3 天线大幅定位指向层合/均质反射面弹性变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线大幅定位指向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算例分析
    4.1 引言
    4.2 抛物线投影函数对天线指向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3 层合结构参数对天线指向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3.1 铺层数对天线指向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3.2 铺层角对天线指向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3.3 铺层方式对天线指向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一种新型翻转式星载天线锁紧释放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案设计
3 试验验证
4 结论

四、浅谈星载天线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型微波暗室测试系统设计[D]. 蔚楠.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变形及电性能分析[D]. 崔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航天器天线复合材料等效热导率和接触热阻研究[D]. 宋晓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大型抛物面可机动天线背架设计与研究[D]. 陈佳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复杂动力学模型下星载天线跟瞄控制技术研究[J]. 李胤慷,佘宇琛,李爽,王淑一,陆栋宁. 飞控与探测, 2019(05)
  • [6]星载双极化天线阵列的设计[D]. 毛玮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桁架式抛物柱面可展开天线的结构设计与分析[D]. 孙国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
  • [8]面向服役环境的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补偿方法研究[D]. 刘双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层合复合抛物壳天线机构指向行为动力学分析[D]. 孙一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一种新型翻转式星载天线锁紧释放装置设计[J]. 薛兆璇,赵颖,华岳,姜峰波. 空间电子技术, 2017(04)

标签:;  ;  ;  ;  ;  

浅谈星载天线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