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孔冲[2](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唐春雨[3](2021)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综述。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探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简要地评析,并指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和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传统那种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合理应用,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针对所测的各项体质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大量统计得出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研究结果:1.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且合理的体育游戏,运用合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很愉快,会很认真地学习体育各个项目,从而提高体质指标各项成绩。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上所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1,即通过实验后,实验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在身高、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重上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体重在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要领,掌握体育动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兴趣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兴趣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课中与老师互动很多。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态度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态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实验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氛围更浓厚,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专注地上体育课,促进学生与教师更好交流,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有一定价值的,体育游戏值得在各个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应用。
李天龙[4](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趣作为人类行为的动力调节器,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推进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变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目前,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颇少。因此,研究疫情背景下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体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部分初中生疫情时期体育学习兴趣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不同背景变量下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差异性。目的是为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出建议,并为特殊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性别、年级、健康状况、独生子女、体育消费、居住区域上,对上海市部分学校的1516名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1.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初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处于较高水平。2.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初中生家校层面绝大部分都表现出对学生居家体育学习的支持。3.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在性别、年级、健康状况、体育消费、居住区域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建议:1.丰富体育学习内容、完善在线课程体系。学校要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增强在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互动性。2.家校共育、营造良好体育学习环境。落实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居家学习生活的指导工作上,创建“家-校”长效协同机制,打造协同体,提高协同能力,进一步推动家校有机融合,为学生居家学习的营造良好体育学习环境氛围。3.健全研修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综合能力。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各类教师培训、学术会议,通过此类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教学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陈彦如[5](2021)在《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体育中考分值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体育的关注陡然升温,体育课作为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也备受人们的关注。体育课是学生进行体质锻炼、获得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培养终身锻炼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的锻炼效果和锻炼强度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安排设计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投入及参与。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安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体育课上所表现出的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能反映出教师课上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本研究对初中生在体育课上的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进行调查,以了解初中生在体育课上的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度,探究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对体育课的学习投入的影响。本研究对情境兴趣、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枣庄市和济宁市8所中学的1112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初中生《体育课情境兴趣量表》、《体育课学习投入量表》为研究工具,共发放1112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48份。运用Excel、SPSS25.0与AMOS26.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结果表明:(1)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结构包括新颖性、挑战性、探索性、注意力、愉悦感和总体兴趣,每一结构4个题目,共24题。在正式开展调查前先对89名调查对象进行预测,检验结果得出各题目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各维度信度系数也都高于0.7,分别为新颖性(0.723)、挑战性(0.760)、总体兴趣(0.800)、愉悦感(0.817)、注意力(0.831)、探索性(0.834),拟合效度良好(χ2/df=1.155,RMSEA=0.060,SRMR=0.042,GFI=0.924,CFI=0.935,IFI=0.937);(2)初中生体育课的学习投入结构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共17个题项。对89名预测对象的调查,检验学习投入各题目也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各维度信度系数分别为活力(0.797)、奉献(0.817)、专注(0.839),拟合效度良好(χ2/df=1.184,RMSEA=0.058,SRMR=0.037,GFI=0.968,CFI=0.979,IFI=0.980);(3)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学校所在地上都存在显着的差异性(P<0.01),学习投入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学校所在地上都存在显着的差异性(P<0.01),但在年级差异上并无显着性(P>0.05);(4)在对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各维度与学习投入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情境兴趣中除挑战性这一维度与学习投入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以外,其他五个维度都与学习投入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5)最后以初中生体育课的学习投入作为因变量,将与学习投入具有显着相关的情境兴趣六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情境兴趣各维度中除新颖性和挑战性两个维度对学习投入无显着预测作用以外,其他四个维度:愉悦感、探索性、注意力以及总体兴趣对学习投入都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的学校所在地上存在显着差异性,即男生在体育课上的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显着高于女生;城市学校的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度都显着高于农村学校的初中生。(2)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六维度中的探索性、注意力、愉悦感、总体兴趣对学习投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中的探索性、注意力、愉悦感以及总体兴趣对学习投入具有影响作用。
王璐[6](2021)在《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球作为高校体育主要课程之一,有良好的学生基础。据了解,我国高校排球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缩减,学生基础水平低,从而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排球教师教学的难度提高。大部分排球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采用常规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学习,以重复练习作为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掌握的主要方式,一部分学生因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产生厌倦心理,失去了排球学习兴趣,导致课堂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不良氛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常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完全实现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的目标。目前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异质分组教学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利用学生差异进行异质分组,有意识的扩大组内学生差异,在教学中实行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比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教学中的运用效果,选取哈尔滨体育学院两个排球选修班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班运用常规传统教学,另一个为实验班运用异质分组教学,经过32学时的教学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班的结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实践证明,异质分组教学法能够达到排球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为广大从事排球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研究结果表明:(1)异质分组教学法对于学生排球技术掌握与提高方面要优于常规传统教学法。异质分组教学法能够使体育院校学生在选修课上更高效的学习排球技术,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排球的技术与技巧。(2)异质分组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主动参与排球的意识以及自信心得到提高与发展。(3)异质分组教学法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4)异质分组教学法运用于排球教学中,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且认可度高于常规传统教学法,从大方面看,它也是排球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点,遵循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朱灵真[7](2021)在《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三位一体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为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提出实施“四有”体育课堂。“四有”体育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当前不同学校实施现状如何,不同学校应如何更好开展“四有”体育课堂成为当前学界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推动“四有”体育课堂在河南省的有效实施,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指导思想、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对四个典型的模式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为其他学校实施“四有”体育课堂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包含整体教育理论、情意教育理论、体能训练负荷理论、技能迁移理论和运动教育理论。“四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各为一体、毫无关联,而是要兼顾所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通过对当前学界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乐动会”体育课堂、“乐练赛”体育课堂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四有”体育课堂完全符合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趋势。2.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难度的体育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开展4vs4比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体育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郑州市第七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体能接力赛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创设的“小刺猬智斗灰太狼”故事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开展体能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创设的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焦作市第十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角逐大力士游戏的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设置的问题串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竞争因素和学生体能练习结合起来设计角逐大力士游戏,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安阳市第八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层次的学习和练习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开展运球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为更好推动“四有”体育课堂有效实施,体能发展方面体能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全程,丰富体能训练内容和形式;技能学习方面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技能学习的完整性;竞赛活动方面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开展竞赛活动,充分开发竞争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运动兴趣方面深入挖掘兴趣点寓教于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而乐。
潘冲[8](2021)在《目标教学法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以小球王羽毛球俱乐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以及国家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力推广,羽毛球运动颇受人们喜爱,掀起了一股打羽毛球的热潮。随着打羽毛球人越来越多,各个羽毛球场馆人满为患,运动氛围异常火热。受市场影响,一些业余羽毛球俱乐部应运而生。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学习这个老少皆宜的运动,因此俱乐部培训的主要对象为儿童。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学生课余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花费较短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更好的掌握羽毛球技术,是许多俱乐部的教学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本研究把目标教学法运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去,论证该教学方法其是否能够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为儿童羽毛球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小球王俱乐部的40名7-9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传统体育教学法、传统教学法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目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应用原则和确定目标的研究及教学目标的作用进行整理和总结;对国内外目标教学法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阐述,最后通过教学实验把目标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和探索实用、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儿童羽毛球课的教学质量。其研究结果如下:1、目标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对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正手击高远球、正反手挑球三项基本技术的学习效果。2、目标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儿童羽毛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效果。3、目标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4、目标教学法可以培养儿童勇敢果断、不畏艰苦、锲而不舍等意志品质。5、目标教学法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态度。
荣俊杰[9](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初选指标体系 |
3.2.2 确定咨询专家 |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
3.2.5 确定指标体系 |
3.3 小结 |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被试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方法 |
5.3.1 问卷调查法 |
5.3.2 数理统计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
学习工作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游戏概念 |
2.1.2 体育游戏教学的概念 |
2.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功能 |
2.4 体育游戏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测量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
4.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
4.1.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质指标变化情况 |
4.1.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
4.1.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
4.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各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
5.1.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身高、体重的影响分析 |
5.1.2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
5.1.3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50 米成绩的影响分析 |
5.1.4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
5.1.5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跳绳的影响分析 |
5.1.6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分析 |
5.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
5.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游戏的创编要具有合理性 |
6.2.2 设计的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
6.2.3 游戏的应用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
6.2.4 游戏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2: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量表 |
附录3: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
附录4: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
(4)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在新冠疫情下对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部署 |
1.1.2 体育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 |
1.1.3 居家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疫情 |
2.1.2 居家体育锻炼 |
2.1.3 学习兴趣 |
2.1.4 体育学习兴趣 |
2.2 研究现状 |
2.2.1 居家体育锻炼 |
2.2.2 学习兴趣 |
2.2.3 体育学习兴趣 |
2.2.4 总结 |
3 研究思路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分析法 |
3.1.2 问卷调查法 |
3.1.3 统计分析法 |
3.2 研究流程图 |
3.3 研究工具的分析 |
3.3.1 测试量表分析 |
3.3.2 项目分析 |
3.3.3 信度检验 |
3.3.4 效度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疫情期间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总体情况 |
4.1.1 基本情况 |
4.1.2 学校层面 |
4.1.3 家庭层面 |
4.2 疫情期间不同背景变量下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分析 |
4.2.1 性别 |
4.2.2 年级 |
4.2.3 健康状况 |
4.2.4 独生子女 |
4.2.5 体育消费 |
4.2.6 居住区域 |
5.讨论与分析 |
5.1 体育学习兴趣的总体情况 |
5.2 家校层面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
5.2.1 学校 |
5.2.2 家庭 |
5.3 不同变量背景下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
5.3.1 性别 |
5.3.2 年级 |
5.3.3 健康状况 |
5.3.4 独生子女 |
5.3.5 体育消费 |
5.3.6 居住区域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问卷 |
附件2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5)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主战场 |
1.1.2 学习投入是学生课堂上学习状态的表现 |
1.1.3 兴趣是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重要心理动机 |
1.1.4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情境兴趣的相关研究 |
2.1.1 学习兴趣 |
2.1.2 情境兴趣的概念界定 |
2.1.3 情境兴趣的测量 |
2.1.4 体育情境兴趣的研究现状 |
2.2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
2.2.1 学习投入的概念 |
2.2.2 学习投入的测量 |
2.2.3 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2.3 情境兴趣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图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假设 |
3.4 研究方案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1.1 研究对象 |
4.1.2 调查对象 |
4.1.3 抽样方法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数理统计法 |
4.2.4 逻辑分析法 |
4.3 研究工具 |
4.4 量表适用性检验 |
4.4.1 预测对象 |
4.4.2 项目分析 |
4.4.3 信度分析 |
4.4.4 效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初中生体育课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的现状 |
5.1.1 初中生体育课情境兴趣的现状 |
5.1.2 初中生体育课学习投入的现状 |
5.1.3 初中生体育课学习投入高低分组的情境兴趣差异性统计 |
5.2 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统计 |
5.2.1 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在性别上的差异性统计 |
5.2.2 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在年级上的差异性统计 |
5.2.3 不同学校所在地的初中生体育课情境兴趣的差异性统计 |
5.3 初中生体育课的学习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统计 |
5.3.1 初中生体育课学习投入的性别差异性统计 |
5.3.2 初中生体育课学习投入的年级差异性统计 |
5.3.3 不同学校所在地的初中生体育课学习投入的差异性统计 |
5.4 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
5.5 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与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
6 讨论 |
6.1 初中生体育课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的现状分析 |
6.1.1 初中生体育课情境兴趣的现状分析 |
6.1.2 初中生体育课学习投入的现状分析 |
6.1.3 初中生体育课学习投入高低分组的情境兴趣差异分析 |
6.2 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和学习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6.2.1 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6.2.2 初中生体育课的学习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6.3 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
6.3.1 新颖性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作用 |
6.3.2 挑战性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作用 |
6.3.3 探索性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作用 |
6.3.4 注意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作用 |
6.3.5 愉悦感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作用 |
6.3.6 总体兴趣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作用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关于体育教学改革政策的引导性 |
1.1.2 体育院校排球课程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
1.1.3 体育院校排球课运用异质分组教学的优越性 |
1.1.4 体育院校学生排球水平的差异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分组教学 |
2.1.2 异质分组教学 |
2.1.3 常规传统教学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 |
2.3.1 关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异质分组教学的研究 |
2.3.2 关于个体差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 |
2.3.3 关于排球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
2.3.4 关于在排球教学实践中异质分组教学的研究 |
2.3.5 关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中异质分组教学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异质分组教学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设计 |
4.3.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4.3.2 实验对象 |
4.3.3 实验内容 |
4.3.4 实验方法与流程 |
4.4 实验前测 |
4.4.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测试的差异性检验 |
4.4.2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检验 |
4.4.3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问卷内容的差异性检验 |
4.5 实验过程 |
4.5.1 异质分组的策略 |
4.5.2 异质分组的注意事项 |
4.5.3 异质分组教学实验具体步骤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后两个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后两个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后两个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两个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后两个班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两个班主动学习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后两个班合作意识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4 实验后两个班自信心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5 实验后两个班对教学方式认可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效度检验 |
附录二 实验前排球选修课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实验后排球选修课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测试数据统计表 |
附录五 术科教案(对照班) |
个人简介 |
(7)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
1.1.2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符合国家课程改革政策文件精神的要求 |
1.1.3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
2.1.1 关于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
2.1.2 关于体能发展研究 |
2.1.3 关于技能学习研究 |
2.1.4 关于体育竞赛开展情况研究 |
2.1.5 关于运动兴趣研究 |
2.2 研究现状评析 |
2.3 本论文研究思路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案例分析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 |
4.1.1 整体教育理论 |
4.1.2 情意教育理论 |
4.1.3 体能训练负荷理论 |
4.1.4 技能迁移理论 |
4.1.5 运动教育理论 |
4.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基本情况分析 |
4.2.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背景分析 |
4.2.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四有”分析 |
4.3 当前学界提出的体育课程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
4.3.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分析 |
4.3.2 “乐动会”体育课堂分析 |
4.3.3 “乐练赛”体育课堂分析 |
4.3.4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
4.4 河南省初中不同实施模式的“四有”体育课堂案例分析 |
4.4.1 模式一: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
4.4.2 模式二: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郑州市第七中学 |
4.4.3 模式三: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焦作市第十中学 |
4.4.4 模式四: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安阳市第八中学 |
4.5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 |
4.5.1 体能发展实施对策 |
4.5.2 技能学习实施对策 |
4.5.3 竞赛活动实施对策 |
4.5.4 运动兴趣实施对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8)目标教学法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以小球王羽毛球俱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4.2 教学目标的作用 |
1.4.3 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
1.4.4 目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1.4.5 目标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
1.4.6 国内体育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4.7 国外目标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4.8 目标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问卷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对象 |
3.1.3 实验时间和地点 |
3.1.4 实验控制 |
3.1.5 教学目标 |
3.1.6 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步骤 |
3.1.7 实验过程及其评价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各项测试和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3.2.2 目标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
3.2.3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学习羽毛球技术的影响 |
3.2.4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羽毛球学习兴趣的影响 |
3.2.5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羽毛球课学习态度的影响 |
3.2.6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健康行为和意志表现影响的结果分析 |
3.2.7 目标教学法对小学生羽毛球课学习理论知识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儿童羽毛球调查量表 |
附件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件3 小学生羽毛球理论知识考试试题 |
附件4 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教学 |
附件5 目标教学法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教学 |
附件6 测试方法和评分要求 |
附件7 教学、考核剪影 |
(9)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D]. 唐春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D]. 李天龙.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初中生体育课的情境兴趣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D]. 陈彦如.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王璐.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D]. 朱灵真.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8]目标教学法在儿童羽毛球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以小球王羽毛球俱乐部为例[D]. 潘冲.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9]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