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科技进步与《中国油料学报》的发展

油料作物科技进步与《中国油料学报》的发展

一、油料作物科技进步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耀文,李殿荣,侯君利,韦世豪,张文学,董育红,田建华,孔健,赵小光[1](2021)在《油菜高亚麻酸育种探析》文中提出为促进通过提高油菜种子亚麻酸含量途径增加中国人群亚麻酸的摄入量,提高健康水平的工作进程。结合文献资料,在剖析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意义、可行性、难点及可利用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策略与技术途径。在工作实践中,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创建并完善"油菜高亚麻酸种质的筛选方法",利用该方法开展油菜高亚麻酸种质资源筛选和高亚麻酸育种取得良好成效:油菜种质资源的整体亚麻酸含量、具有较高亚麻酸含量种质的百分比率、亚麻酸含量最高值、亚麻酸含量>15%的种质数量均明显增加;获得一批亚麻酸含量大于15%(最高含量达21%)的甘蓝型油菜非转基因种质,育成高亚麻酸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甘蓝型油菜高亚麻酸杂交种‘秦杂油7号’通过国家品种登记;2个亚麻酸含量15%左右的杂交种正在申请品种登记。发现在A02、C02及A06染色体上存在多个与亚麻酸显着关联SNP位点。提出开展基础机理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开展高亚麻酸种质资源创新、综合评价和利用研究,构建高亚麻酸育种体系,规化高效保优栽培技术路线,开展油菜籽加工技术、抗氧化研究,构建标准体系等6方面建议。

代小冬,杜培,秦利,刘华,张忠信,高伟,刘娟,徐静,董文召,张新友[2](2021)在《花生抗旱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干旱已成为影响花生生产的主要环境因子。解析花生抗旱分子调控机制,培育抗旱花生品种对减轻干旱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在花生抗旱性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表明花生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主要有聚乙二醇模拟干旱、盆栽试验和旱棚鉴定池;发芽指数、幼苗鲜/干质量、相对植株鲜质量/干质量、饱果率、百仁重、出仁率等可以作为花生抗旱性的评价指标;编码转录因子、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热激蛋白、脂肪酸延长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的基因参与调控了花生抗旱及防御反应。今后要继续加强抗旱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创制、抗旱花生品种的筛选与培育及配套农艺措施的研发,同时着重围绕花生抗旱基因克隆及调控网络解析开展工作,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改良花生的抗旱性。

范世航,刘念,华玮[3](2021)在《油料作物油脂合成调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油脂不仅是人类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可再生原料。本文概述了植物油脂的生物合成途径,从母体效应、QTL、GWAS等多个方面总结了油料作物油脂合成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已知的油脂合成调控相关基因的功能。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深入了解油料作物油脂合成调控网络提供了参考,也为油料作物的分子改良和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照杰[4](2021)在《23个油菜品种产油量和倒伏抗性鉴定与综合性能评价》文中指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主要的食用油来源之一。目前已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基本都存在产量与含油量不互补,高产油量品种抗倒伏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品种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在油菜产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油菜产油量及倒伏抗性不断提高是目前油菜生产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本试验选取23个甘蓝型油菜为供试品种,在陕西三原与汉中两个试验点分别展开为期两年的品种对比试验。比较不同油菜品种生长性状、根系形态结构、倒伏及相关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品质相关组分之间的差异,对2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产油量及倒伏抗性进行稳定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具体结果如下:(1)本研究比较23个油菜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的产油量发现,不同品种间产油量存在显着差异,华油杂50在三原试验点两年产油量均为最高,汉中试验点两年产油量最高品种分别为盐杂油3号与庆油1号,基因型间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年份、环境下品种产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利用单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评价23个品种的产油量,结果发现华油杂50为高产油量稳定的品种,甘杂1号为低产油量不稳定的品种。在考虑稳定性的基础上,分析产油量与产量、籽粒含油量的关系发现,与籽粒含油量(R2=0.50**)相比,产量(R2=0.79**)对油菜品种产油量及稳定性的排名影响更大。(2)本研究比较23个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的倒伏指数发现,品种间抗倒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利用单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评价23个品种的倒伏抗性发现,渝油28为抗倒伏且稳定的品种,但产油量较低。通过多性状稳定性模型同时评价油菜品种的产油量与抗倒能力,结果表明浙油杂108、华油杂50与浙油51的综合表现最好,秦优33、华油杂158、甘杂1号的综合表现最差。冗余分析结果与多性状稳定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R2=0.96**),说明多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评价结果准确。(3)通过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生长因子、根系因子、倒伏因子、产量及品质因子的前两个主坐标轴,与综合表现(产油量、倒伏及稳定性)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四个因子对油菜的综合表现均有显着正效应,其中产量及品质因子的解释度(R2=0.37**)最大,说明产量及品质因子是影响油菜综合表现的关键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油菜综合表现受千粒重、油酸含量、各时期单位面积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茎秆抗折力及充实度、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的共同影响。油菜的综合表现不止与单一因素(R2=0.17-0.37**)有关,而是受多因素(R2=0.72**)共同影响,某一性状的表现并不能完全决定油菜的综合表现。综上所述,多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可以同时评价品种的产油量及倒伏抗性,筛选高产抗倒且稳定的油菜品种。浙油杂108、华油杂50与浙油51的产油量及抗倒伏稳定性最好,适合在关中及陕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菜的产油量、倒伏及稳定性受千粒重、油酸含量、各时期单位面积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茎秆抗折力及充实度、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的共同影响。在育种及实际生产中,应该协调各性状之间的关系,关注地上部生长的同时也要关注根系的发育情况,提高产量的同时也要确保油菜的抗倒能力。

蔡晓惠[5](2021)在《播期对关中地区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油菜在我国大面积种植,油菜已经成为我国最广泛且具竞争力的油料作物。提升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栽培措施对于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大。播期作为调控油菜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适时播种是保证油菜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本试验在陕西关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进行,选取甘杂1号和秦优33两品种为试验材料,设定三个播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油菜植株生长特性、叶片光合能力以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陕西关中地区冬油菜选择适宜的播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播期会影响油菜生长发育。两年试验中,随播期推迟,两品种油菜株高、茎粗均有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不同播期间冬油菜茎秆、角果壳、籽粒以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趋势与株高、茎粗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其中不同播期对冬油菜茎秆的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最为显着。油菜根系形态指标中,总根长、根表面积、体积与干重随播期推迟显着下降。(2)不同播期处理下对冬油菜盛花期SPAD值无显着影响,但部分盛花期功能叶片的光合特性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着。其中,对于冬油菜功能叶片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其大致变化趋势为正常播期>晚播>早播,对于盛花期冬油菜功能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随播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3)播期对油菜主花序长和分枝部位没有显着影响;有效分枝数随播期推迟逐渐降低,有效分枝高度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不同播期对油菜收获时单位面积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和产量均会产生明显影响。综合两年数据发现,播期在9月10-15时,产量达到最大值,过早或过晚播种,都会引起产量的下降。甘杂1号和秦优33两品种间产量无明显差异。(4)播期对于品种甘杂1号的硫苷含量有显着影响,随播期推迟,硫苷含量逐渐降低,同时甘杂1号硫苷含量显着大于秦优33。各品种的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播期对油菜籽粒脂肪酸的影响不大。综上所述,适宜的播期能够改善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油菜的株高、茎粗以及改善植株根系形态,提高冬油菜功能叶片的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同时也能增加冬油菜的产量和其构成要素。因此,在陕西关中地区,为了保证品种的稳产,可将播种日期调整至9月25日至9月30日之间,同时甘杂1号的品质受温度影响较大,不同年份间品质表现不稳定,而秦优33的产量和品质在不同年份及不同播期条件下均有较稳定的表现,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王丽芳,陈清梅,郭学兰,董彩华[6](2020)在《行业性学术期刊发展方向——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为例》文中指出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为例,阐述体制机制改革新形势下,行业性科技期刊如何依托行业发展优势、主办单位学科优势、编委人才优势等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力;探索建立"期刊、行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多媒体融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类科技期刊在服务产业需求、传播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彭孟子[7](2020)在《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大背景下,正阳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原本落后的情况下凭借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正阳县成为首批国家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河南唯一入选县,“正阳花生”区域品牌价值超过百亿,从2016年到2020年不足5年的短时间内正阳县成为诸多传统农业县学习的榜样,“正阳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希冀从根源着手,寻找和总结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启示和经验,明确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优劣势,从而为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出有益的启示,进一步提升正阳县花生产业地位,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其他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花生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接着从花生种植现状、花生果及副产品加工利用现状、花生用农用机械市场状况、花生科技体系支持现状四个角度展示了正阳县花生产业现状,从我国花生国内外市场和政策契合度两个角度提出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的机遇,然后列举了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的自然劣势和其他不足,最后从加强水利设施、提升中介服务组织能力、坚持花生精深加工方向为主导方向、扩大品牌影响力、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角度给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一是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有先发优势和自身传统优势,主要体现在正阳县花生种植面积连续20年在全国县域居于首位、花生品种相对优良、花生种植到收获全过程机械化水平较高、正阳县重视花生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正阳县政府特别重视支持引导花生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从而迅速推动当地花生产业发展;二是正阳县花生产业现状可以从种植现状、加工利用状况、花生用机械市场状况、科技体系支持角度展开分析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花生产业中介服务组织服务深度有限、花生精深加工能力不强、花生产业从业者中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花生品牌建设主体多样性不够导致品牌建设动力不足,品牌建设重视度不足等;三是结合国内外市场现状前景以及各级政府有关花生产业发展政策优势形成的发展机遇给出相应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水利建设、切实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功能、加快提升花生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培育引进高素质人才优惠力度、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市场营销思路方式、积极吸引多样化主体参与建设品牌、从而大幅度提升正阳县花生品牌影响力,保障正阳县花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黄玛兰[8](2019)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作为特征变化显着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变化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流动特点,并且区域之间差异非常大。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主要农业经营方式,劳动力资源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众多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中,农村劳动力数量及其价格上涨变化是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变化的阶段化趋势,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而深入研究了:(1)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全国整体层面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其省际差异性影响;(2)宏观省级层面上,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区域性影响差异分析;(3)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交互效应与作用水平。(4)微观农户层面上,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下的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价格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其差异。文章通过系统地研究论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呈现出以下时空演变特征:农作物生产重心具有波动性,但生产重心在不断强化,农作物生产区域分工水平以及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省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不同模式的集聚特征。玉米和蔬菜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小麦相对稳定;水稻略有下降;大豆在波动中下降;而粮食作物的集聚程度在波动中上升。粮食作物强优势产区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蔬菜强优势产区聚集在华东地区,弱优势产区主要集聚在东北地区;大豆强优势产区集聚在东北地区;水稻强优势产区在华中和华南地区;小麦强优势产区在黄淮海平原;玉米强优势产区在东北地区。第二,(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着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劳动力转移趋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和波动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分为:1978-1989前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力就地转移、1990-1999工业化初期的劳动力异地转移、2000-2010工业化中期的劳动力公平有序转移、2011年以来的工业化后期劳动力转移。(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外出打工工资水平以及农村内部劳动力雇工工价均呈不断上涨趋势。(1)转移劳动力薪资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不同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扩大而地区间差距缩小的趋势,且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比例不断提高。(2)主要作物的雇工工价整体上呈现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趋势。从不同类别作物来看,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较为集中的水稻、大豆和棉花的雇工价格高于劳动周期较长但平均劳动较轻的蔬菜和油料作物。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省际差异性。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由于农业劳动量约束,农户会倾向于种植劳动力投入少、机械化替代程度较高的农作物。但是,劳动力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面临要素替代难易程度(例如,农机对劳工的替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现状等现实农情的约束。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者用出售高附加值产品所获得的相对较高的价格和收入来平衡生产成本上涨,是一种理性生产行为。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结构的形成及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从宏观省级视角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3个不同分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农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第五,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探讨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在不同劳动力流动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上涨交互效应的贡献强度和水平呈现出显着差异。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劳动力流入区倾向于扩大附加值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劳动力投工多的作物种植面积;在劳动力流出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劳动力投工少的玉米、小麦种植比例增加,不利于耗工费时的水稻种植比例增加;在劳动力持平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抑制了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劳动力非农转移有利于用工投入少的农作物小麦种植比例增加,抑制了劳动投工多的作物蔬菜种植比例。第六,基于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从农户微观视角研究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力价格水平对不同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水平对3个分区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呈现出显着差异性,并且其因子作用方向与相应区域上的宏观研究结论一致。同时,3个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受农户个体异质性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地貌类别、农作物净利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依据得出的基本结论,本研究建议在不同的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依据各地农业生产优势,深化作物种植的区域化与专业化分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深化、提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加大农业机械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并提出相关具体的政策建议。

王玉芹,王晶静,肖唐华,王丽芳,吴克力,郭学兰[9](2017)在《《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载文及其被引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数据源,分析了《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的载文及其被引特征。结果表明,1996—2016年《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存在核心作者和核心论文来源机构;主办单位发文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26.26%。此次检索到的2 060篇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8 132次,篇均被引3.95次;被引频次前20位的论文,平均被引39次;高被引频次论文相对集中,高质量的综述及方法类论文被引频次较高,但近年来高被引频次论文匮乏。前20种施引期刊中,施引文献占总数的47.75%,关注的期刊相对集中。

郑伟[10](2017)在《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冬闲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稻稻油三熟制茬口紧张,限制了三熟制油菜的发展。本文一方面开展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水稻和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提出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指标(生育期、产量等),筛选出了适合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另一方面,创新三熟制油菜栽培方式,开展了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栽培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油稻共生期、晚稻留茬高度、施肥、播种量、乙烯利催熟等对套播油菜成熟进程、出苗、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本研究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引进的12个油菜品种的早熟性、产量、日均产量和抗性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油菜具有熟期较早、群体结构适宜、产量和日均产量高、抗性较强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油菜品种生育期190d以内、产量1800 kg/hm2以上、日均产量9.5 kg/hm2/d以上、抗菌核病和抗倒伏性较强。2、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均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均产量75-78 kg/hm2/d,穗数3 1 0-340 1 04/hm2,每穗粒数 125-140 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均产量77-81 kg/hm2/d,穗数305-325 104/hm2,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3、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最佳共生期为5 d。(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d处理最大,与共生Od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着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着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共生0 d处理,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着。(5)共生期显着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其它共生期处理,共生0d处理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4、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30-40cm,以40 cm为佳,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1)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 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着。(4)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5、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技术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处理冬前、春后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单株干重、产量等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分枝高度、每角粒数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节本高效,总成本分别较前者低850元/hm2和890元/hm2,净收入分别高1449.82元/hm2和1903.52元/hm2。6、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本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hm2。(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着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 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 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 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着正相关,与千粒重正相关,但相关不显着,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着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显着高于3.75 kg/hm2和4.50 kg/hm2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7、双季晚稻套播油菜乙烯利催熟本研究结果表明,药剂用量越大、喷药时期越早,油菜角果转色越快,脱水越明显,千粒重和产量下降也越明显;在籽粒品质方面,蛋白质、亚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药剂用量增加,喷药时期提前而增加,而含油量,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不明显减产的情况下,从催熟角果利于油菜机械收获角度,生产上以油菜自然成熟前6-8 d喷施3000 mL/hm2 40%乙烯利,或油菜自然成熟前4-6 d喷施4500 mL/hm240%乙烯利为宜。

二、油料作物科技进步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料作物科技进步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高亚麻酸育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1.2 可提升菜籽油的健康功能
    1.3 可缓解ω-3脂肪酸(亚麻酸)资源紧缺的 局面
2 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可行性
    2.1 与其他主要油料作物相比,以油菜为载体生产亚麻酸具有明显优势
    2.2 具备进一步提升亚麻酸含量的有利条件
    2.3 有利于亚麻酸产品的有效供给
    2.4 有利于亚麻酸摄入量的提高
3 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难点
    3.1 对油菜亚麻酸功能认知不足导致油菜亚麻酸含量逐年降低,高亚麻酸种质资源匮乏
    3.2 油菜种子亚麻酸含量遗传行为复杂,影响因素多致使高亚麻酸育种难度较大
4 开展油菜高亚麻酸育种可利用的有利条件
    4.1 高产、高油育种进展迅速,为提高油菜亚麻酸产出量奠定基础
    4.2 脂肪酸代谢途径研究日趋清晰,有利于对油菜亚麻酸开展深入研究
    4.3 新近育成的品种中抗氧化物质的明显提高和菜籽油绿色加工技术的研发可为高亚麻酸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5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策略与技术途径
    5.1 高亚麻酸育种的提出
    5.2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思路与步骤
    5.3 高亚麻酸种质的筛选途径及方法
        5.3.1 筛选标准
        5.3.2 筛选途径及方法
    5.4 油菜高亚麻酸品种的选育方法与思路
        5.4.1 选育标准
        5.4.2 选育方法
6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的研究进展
    6.1 利用创建的方法开展油菜高亚麻酸种质资源筛选取得良好效果
        6.1.1 创建的油菜高亚麻酸种质的筛选方法已申请专利
        6.1.2 油菜种质资源的整体亚麻酸含量明显提高
        6.1.3 具有较高亚麻酸含量种质的百分比率明显增加
15%的种质数量明显增加'>6.1.4 油菜种质总亚麻酸含量最高值、亚麻酸含量>15%的种质数量明显增加
    6.2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进展良好
7 发展建议
    7.1 开展基础机理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加速高亚麻酸育种进程
    7.2 开展高亚麻酸种质资源创新、综合评价和利用研究,为高亚麻酸育种奠定基础
    7.3 构建高亚麻酸育种体系,多途径开展高亚麻酸育种
    7.4 建立高效保优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
    7.5 开展油菜籽加工技术、抗氧化研究,提升高亚麻酸菜籽油营养价值
    7.6 构建标准体系,促进油菜高亚麻酸科技成果转化与产销衔接

(2)花生抗旱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 花生抗旱性鉴定的方法和指标
3 花生抗旱相关基因定位
4 花生抗旱相关基因克隆
5 展望
    5.1 花生抗旱机制解析
    5.2 花生抗旱性改良
        5.2.1 抗旱种质评价与创制
        5.2.2 抗旱品种筛选与培育
        5.2.3 农艺措施

(3)油料作物油脂合成调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油脂的生物学合成
    1.1 FA的生物合成
    1.2 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1.3 油体的形成
    1.4 油脂积累器官
2 油料作物含油量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2.1 含油量性状的经典遗传分析
    2.2 油料作物含油量性状的QTL定位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3 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3.1 油脂合成代谢途径基因
    3.2 细胞质糖代谢与能量代谢基因对油脂合成的调控
    3.3 其他途径对油脂合成的调控
4 研究展望
    4.1 进一步挖掘油料作物油脂合成调控基因
    4.2 多倍体数量性状基因鉴定技术有待突破
    4.3 油脂合成与其他性状的关系需要关注

(4)23个油菜品种产油量和倒伏抗性鉴定与综合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油菜产油量研究进展
        1.2.2 油菜倒伏研究进展
        1.2.3 油菜根系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1.2.4 品种的稳定性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生长相关性状
        2.4.2 根系相关性状
        2.4.3 倒伏相关性状
        2.4.4 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
    2.5 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生长、根系、倒伏抗性及产油量比较
    3.1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生长特性比较
    3.2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根系形态特征与电化学值比较
        3.2.1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根系形态特征比较
        3.2.2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根系电容及电阻抗比较
    3.3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倒伏及相关性状比较
        3.3.1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倒伏相关性状比较
        3.3.2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倒伏指数比较
    3.4 不同冬油菜品种产量及品质比较
        3.4.1 不同冬油菜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比较
        3.4.2 不同冬油菜品种品质及其组分比较
        3.4.3 不同冬油菜产油量比较
    3.5 根系电容法预测油菜产量及产油量
第四章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稳定性评价及综合分析
    4.1 WAASBY单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量、产油量及抗倒性
        4.1.1 WAASBY单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量
        4.1.2 WAASBY单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油量
        4.1.3 产油量及稳定性与产量、籽粒含油量的关系
        4.1.4 WAASBY单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倒伏抗性
    4.2 MTSI多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油量、倒伏及冗余(RDA)分析
        4.2.1 MTSI多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油量及倒伏抗性
        4.2.2 冗余(RDA)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4.3 不同油菜品种综合性状的主成分分析(PCA分析)
        4.3.1 生长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3.2 根系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3.3 倒伏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3.4 产量及品质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4 油菜综合表现与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油菜产油量的稳定性评价及与产量、籽粒含油量的关系
        5.1.2 MTSI多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评价油菜产油量及倒伏抗性
        5.1.3 油菜产油量、倒伏及稳定性的影响因子
        5.1.4 根系电容法估测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可行性
    5.2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播期对关中地区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环境因子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1.1 温度
        1.3.1.2 光照
        1.3.1.3 水分
        1.3.2 播期对油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2.1 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2 播期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1.3.2.3 播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油菜生长形态及干物质测定
        2.4.2 油菜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2.4.3 油菜叶绿素及光合指标测定
        2.4.4 成熟期植株性状考察
        2.4.5 产量测定
        2.4.6 籽粒品质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生长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1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茎粗的影响
        3.1.3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根系形态的影响
        3.1.4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SPAD值的影响
        3.2.2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盛花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3.1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3 冬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3.4.1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籽粒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籽粒硫苷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籽粒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生长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2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4.1.3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4.1.4 不同播期对冬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行业性学术期刊发展方向——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化专业特色,找准期刊定位
二、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1.油料产业发展的行业优势
    2.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
    3.期刊编委组稿审稿优势
三、加强融合发展,提高科技传播效率
    1.打造特色精品期刊,传播最新科研成果
    2.建设行业网站,促进全产业链信息交流
    3.运营微信公众号,打造全产业链互动平台
四、搭紧行业脉搏,创建期刊品牌效应
    1.树牢办刊宗旨,爱护学报创刊40周年品牌优势
    2.立足产业发展,结合行业协会融合发展
五、结语

(7)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花生产业的相关概念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
        2.2.1 传统农业改造转型升级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
3 正阳县花生产业现状分析
    3.1 正阳县花生种植现状
        3.1.1 花生种植规模大且品质较高
        3.1.2 花生种植机械化水平较高
    3.2 花生果及副产品加工利用状况
        3.2.1 花生果加工状况
        3.2.2 花生副产品利用状况
    3.3 正阳县花生及花生用农用机械市场销售情况
        3.3.1 正阳县花生市场销售情况
        3.3.2 正阳县花生用机械市场情况
    3.4 正阳县花生科技体系支持状况
        3.4.1 花生良种繁育状况
        3.4.2 花生机械研发应用状况
    3.5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机遇状况
        3.5.1 花生产业国际和国内市场广阔
        3.5.2 河南省政策契合正阳县发展道路
4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存在劣势
    4.1 自然环境潜在劣势
    4.2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自身劣势
        4.2.1 组织中介服务深度有待提升
        4.2.2 精深加工能力有限
        4.2.3 品牌建设参与主体单一
        4.2.4 花生产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
5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5.1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耕作体系改进
    5.2 切实发挥中介服务组织作用
    5.3 借助加快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5.4 多途径扩大品牌影响力并注重创新市场营销方式
    5.5 积极推动多主体参与正阳县花生品牌建设
    5.6 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 研究结论及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8)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本文章节安排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点与不足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可能的创新点
        1.5.3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劳动力相关概念界定
        2.1.2 种植制度与种植结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力转移经典理论
        2.2.2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其演变驱动力研究
        2.3.2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研究
        2.3.3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 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分析框架
        2.4.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理论依据
        2.4.3 农村劳动力变化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关联和区域差异
        2.4.4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因素的综合考量
第3章 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3.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势简析
        3.1.1 农作物种植结构比例变化
        3.1.2 农作物种植集中度与区域变化
    3.2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时空特征
        3.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3.2.2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时间变化特征
        3.2.3 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集聚空间变化特征
    3.3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空间集聚形成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变化
    4.1 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性变化特征
        4.1.1 前工业化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2 工业化初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3 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1.4 工业化后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2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
        4.2.1 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水平变化
        4.2.2 农村内部劳动力雇工工资水平变化
        4.2.3 农村劳动力价格阶段性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5.1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因子模型构建
        5.1.1 实证模型设定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
    5.3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影响的省际差异检验
        5.3.1 线性混合模型
        5.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 农业机械与劳动力要素替代的影响
        5.4.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机械化发展现状
        5.4.2 农业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异视角
    6.1 中国劳动力流动类型区域划分
    6.2 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6.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特征
        6.2.2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
        6.2.3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势
    6.3 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6.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6.4 利润、技术与政策对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交互作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7.1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交互效应模型构建
    7.2 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的实证分析
        7.2.1 全国层面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2 劳动力流入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3 劳动力流出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2.4 劳动力流动持平区交互模型估计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典型省份的分析
    8.1 农户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8.2 劳动力流出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湖北农户的验证
        8.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2.2 样本农户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8.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8.3 劳动力流入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浙江农户的验证
        8.3.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8.4 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基于山东农户的验证
        8.4.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研究展望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化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研究展望
        9.2.1 中国工业化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价格变化展望
        9.2.2 未来劳动力转移与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可能影响
    9.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载文及其被引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1996—2016年发文量及学报发展历程分析
    2.2 论文来源机构及核心作者分布
        2.2.1 论文来源机构。
        2.2.2 核心作者分布。
    2.3 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2.3.1 各年度论文被引频次及衰减规律。
        2.3.2 高被引论文分析。
    2.4 他引期刊分析
3 小结

(10)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油菜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2.2 三熟制油菜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3 水稻套播油菜生产现状
        3.1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研究进展
        3.1.1 水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3.1.2 水稻套播油菜密度
        3.1.3 水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3.1.4 水稻套播油菜杂草防治技术
        3.1.5 水稻套播油菜角果化学催熟技术
        3.2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3.2.1 土壤墒情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油稻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前茬水稻机收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机械化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有待完善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2 研究内容
        4.2.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品种特征
        4.2.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4.2.3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4.2.4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
        4.2.5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4.2.6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
        4.2.7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角果催熟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生育进程
        2.2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
        2.3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抗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及生育进程
        1.3.2 干物质量及叶面积指数(LAI)
        1.3.3 产量及产量构成
        1.4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1 早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1.2 晚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分蘖成穗特性
        2.3 干物质生产特性
        2.4 LAI及粒叶比
    3 讨论
        3.1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
        3.2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群体发育特征
        3.3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优化搭配
    4 小结
第四章 油稻共生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苗期性状的影响
        2.3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4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5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留茬高度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各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2.5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6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7 套播油菜形态生理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肥料运筹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冬前、春后苗情的影响
        2.2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 套播油菜不同肥料运筹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播种量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期密度的影响
        2.3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菌核病的影响
        2.5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6 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与播种量和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乙烯利催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角果颜色和油菜熟期的影响
        2.2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角果皮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果
        1.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
        1.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1.3 不同油稻共生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4 不同稻茬高度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5 不同肥料运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效益分析
        1.6 不同播种量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7 乙烯利不同浓度和喷施时期催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比较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3控2防1简化栽培技术要点
附录2: 作者简介

四、油料作物科技进步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高亚麻酸育种探析[J]. 张耀文,李殿荣,侯君利,韦世豪,张文学,董育红,田建华,孔健,赵小光. 西北农业学报, 2021(07)
  • [2]花生抗旱性研究进展[J]. 代小冬,杜培,秦利,刘华,张忠信,高伟,刘娟,徐静,董文召,张新友.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6)
  • [3]油料作物油脂合成调控研究进展[J]. 范世航,刘念,华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03)
  • [4]23个油菜品种产油量和倒伏抗性鉴定与综合性能评价[D]. 李照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播期对关中地区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蔡晓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行业性学术期刊发展方向——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为例[J]. 王丽芳,陈清梅,郭学兰,董彩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06)
  • [7]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彭孟子.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8]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D]. 黄玛兰.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9]《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2016年载文及其被引特征分析[J]. 王玉芹,王晶静,肖唐华,王丽芳,吴克力,郭学兰.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8)
  • [10]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郑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油料作物科技进步与《中国油料学报》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